1、 1 教 学 案 设 计 第 周 星期 第 节 年 月 日 课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课型 讲读 主备者 集备时间 教学流程 学法指导 课堂操作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其记叙的六要素和结构的五部分。(重点) 2.理清文章思路,品味准确精练、铿锵有力的语言。(难点) 3.感受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阶段的伟大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 难点 :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 (一)导语: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
2、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文体知识 新闻知识:“六要素 、五结构、三特征” 1、新闻:又称消息,是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 2、新闻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五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 1)标题:常利用多行形式
3、。分为:主标、引标、副标三种。 ( 2)导语: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用红笔圈画重点。 认真研读 学生大声朗读。 教师有感情 的 朗诵。 学生默读 2 ( 3)主体: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 4)背景 :背景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 5)结语:是新闻的结尾,一般指新闻的最后一句或一段。 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没有明显标志。 4、新闻三特征: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5、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6、电头:在报道开头,用括号或黑体字交代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等的
4、文字。 二、文本研读 (一)作者介绍 毛泽东,字润之。 1893 年 12 月 26 日生于湖南湘潭一个农民家庭。 1976 年9 月 9 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 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其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其他著作有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诗词选等。 (二)背景介绍 1948 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 1949 年 1月 21 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
5、阴谋。 1949 年 4 月 15 日,国共双方谈判。 4 月 20 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 4 月 21 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 国进军的命令”。 21 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 三、词语积累 (一)读一读 阻 遏 () 芜 湖( w) 荻 港( d) 溃 退( ku) 歼 灭( jin) 绥靖 ( su)( jng) 瑰 宝( gu)负 隅 顽抗( y)高屋建 瓴 ( lng)气势 磅礴 ( png)( b)锐不可 当 ( dng
6、) (二)记一记 查 阅 资料,提炼重点。 自 读 背景,理解文本。 查字典,读 准 字音。 教师用投影明确,学 生 补充。 一位学生明确,同桌指错。 3 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抵抗:用力量制止对方的进攻。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泄气: 泄劲。 歼灭:消灭(敌人)。 击溃:打垮、打散。 业已:已经。 (三)查一查(多音字和形近字) 当:锐不可 当 ( dng) 当 真( dng) 塞:要 塞 ( si)阻 塞 ( s) 塞 车( si) 殷: 殷 实( yn) 殷 红( yn) 殷 其雷( yn) 获 得( hu) 荻 港( d) 歼 灭( jin) 阡 陌( qin) 纤
7、维( xin) 溃 退( ku) 匮 乏( ku) 馈 赠( ku)振聋发 聩 ( ku) 功亏一 篑 ( ku) 四、整体感知 (一)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 A 用一句话 说出新闻的内容: B 用一段话说出新闻的内容: C 用几段话说出新闻的内容: 明确: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句话说出了全文的内容; 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 课文中关于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容说出全文的内容。 (二)具体感知: 1.用一句话单独介绍新闻内容的就是新闻的标题,一般要求语言凝炼,醒目有力。 2.用一段话或第一句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就是新闻的导语
8、,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 3.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的就是新闻的主体,具体展开事实,详 细记述新闻的内容。 先从书下注释中查找词语含义,再查字 典 补充。 先试读字音,再利用 工 具书,校准字音。 自 主 探究: 大声朗读课文,从文本中找出答案。 小 组 合作: 资 源 共享,查缺补漏。 学生明确 明确答案后,大声朗读,加强记忆。 初 读 课文,整体感知。 4 前面黑体字表明这则新闻报道的单位、时间,属于新闻的“电头”。表明所报道的材料的真实性、报道的及时性。 明确重点: 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 、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导语和主体,是一则新闻通常所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三)
9、主体部分报道三路大军渡江的进展: 时间 兵力 渡过兵力 中路军 安庆 芜湖 20 日夜 21 日夜 30 万 30 万 西路军 九江 安庆 20 日 17 时 22 日 22 时 35 万 2 3 东路军 南京 江阴 21 日 17 时 22 日 22 时 35 万 大部分 五、自 主探究 (一)谋篇布局探究 1.为什么先叙述中路军?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 2.东路与西路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中路军和西路军都从时间说起,层次分明而又紧相衔接。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
10、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3.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哪个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 属“背景”部分。 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 (二)语言探究 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并说说理由。 第一组: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首先 越过 安庆、芜湖县, 到达 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共 渡过三十万人。 认 真 研习,明确重点。 默 读 课文,从文本找出答案,填写完整。 合 作 探究: 分 组 探究,合理分配,整合 后 汇报。 细读课文 小组探究研习后汇报 5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首先 突破
11、 安庆、芜湖县, 渡至 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 渡过三十万人。 (提示:注意从加粗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越过:经过中间的界限、障碍物等由一边到另一边。只写出了“经过”。 突破:集中兵力向一点进攻火反攻,打开缺口。表现了经过战斗所取 得的进展。 到达:到了(某一地点)。一层含义:到了。 渡至:横渡、到达。两层含义:横渡与到达。 共:一共,总计。表示一般的总结性的统计。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含有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 第二组: 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 ,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12、(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句只是一般的交代了时间。毫无感情色彩。 句则充满了嘲讽,汤恩伯本是来“督战”的,结果不但无“战”可“督”,且全军覆没,狼狈不堪。敌军的“不料”,正显 出我军的神勇。 小结:品读课文,结合具体词句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 明确:准确、精练、鲜明、生动。 六、作业: 1、读一份报纸(推荐:参考消息或广播电视报等),找出你最感兴趣的新闻,汇报你读新闻的方法和感受。 2、预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a.朗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查字典明确; b.感知课文,从新闻“五结构”理清结构。 仔 细 审题,联系上下文分析,独立思考后交流。 小 组 合作,研习后明确方法 和 答案。 做 好 总结,记好笔记。 明确作业 先引导方法,后明确答案。 学 以 致用,调动兴趣。 教 学 反 思 备课组长 年级 主任 教务处 6 -温馨提示: -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全册教案、课件、素材、试题、教学计划 等欢迎到 163 文库下载 全套 资料!】 相关 课文朗读 mp3,课文视频 等,请到对应栏目中的“素材”中下载。 或者 到 百度 搜索“ 163 文库 ”,到网站下载! 或直接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