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全册含答案).docx

上传人(卖家):最好的沉淀 文档编号:6133140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86 大小:857.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全册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全册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全册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全册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全册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全册含答案)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 相交线5.1.1 相交线1.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2. 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与应用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引导语: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相交线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垂直,垂线的性质, 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以及图形的平移问题二、尝试活动,探索新知教师出示一块布片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布的过程教师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发生了什

2、么变化?进而使什么也发生了变化?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得出: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刀刃之间的角相应变小如果改变 用力方向,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大教师提问:我们可以把剪刀抽象成什么简单的图形?学生回答:画成两条相交的直线,学生画直线 AB、CD 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 4 个角 教师提问: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对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结论: 相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两条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分类位置关

3、系数量关系教师提问:如果改变AOC 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他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全册含答案)学生思考回答:只会改变数量关系而不会改变位置关系 师生共同定义邻补角、对顶角:有一条公共边,而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而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那么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教师提问:你同意下列说法吗?如果错误,如何订正?1. 邻补角的“邻”就是“相邻”,就是它们有一条“公共边”,“补”就是“互补”,就是 这两个角的另一条边在同一条直线上2. 邻补角可看成是平角被过它的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3. 邻补角是

4、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也是邻补角 学生思考回答:1、2 是对的,3 是错的第 3 个应改成: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不一定是邻补角 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在学习对顶角的概念后,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的直观体验 教师把说理过程规范地板书:在右图中,AOC 的邻补角是BOC 和AOD,所以AOC 与BOC 互补,AOC 与AOD 互补,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可以得出AODBOC,类似地有AOC BOD.教师板书对顶角的性质: 对顶角相等强调对顶角的概念与对顶角的性质不能混淆:对顶角的概念是确定两角的位置关系,对顶角的性质是确定互为对顶角的两角的数量关 系三、例题讲解【例】如图,直线a,b 相交

5、,140,求2,3,4 的度数【答案】 由邻补角的定义,得2180118040140;由对顶角相等, 得3140,42140.四、巩固练习1. 判断下列图中是否存在对顶角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全册含答案)2. 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1) 两条直线相交,构成哪两种特殊位置关系的角?指出下图中具有这两种位置关系的 角,图(2)(2) 如图,若AOD 90,那么直线AB 与CD 的位置关系如何?【答案】1都不存在对顶角2.(1)对顶角,邻补角对顶角:AOC 和BOD,AOD 和BOC.邻补角:AOC 和AOD,AOC 和BOC,AOD 和BOD,BOC 和BOD. (2)垂直五、课堂小结教师

6、引导学生进行本节课的小结并强调对顶角的概念与对顶角的性质不能混淆:对顶角的概念是确定两角的位置关系,对顶角的性质是确定互为对顶角的两角的数量关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并能积极主动地提 出各类问题并解决问题,达到了基本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对新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所 以在应用方面存在不足,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选择典型的例题,详细讲解,指导学生探求 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做到熟练的应用51.2垂线(1)1. 了解垂直的概念,能说出垂线的性质“经过一点,能画出已知直线的一条垂线,并且 只能画出一条垂线”2. 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重

7、点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性质和画法难点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性质和画法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有关的思考:教室里的课桌面、黑板面相邻的两条边,方格纸的横线和竖线这些给大家留下什么 印象?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二、尝试活动,探索新知教师出示相交线的模型,演示模型,并能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有关的问题:固定木条 a,转动木条 b,当 b 的位置变化时,a、b 所成的角是如何变化的?其中会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全册含答案)有特殊情况出现吗?当这种情况出现时,a、b 所成的四个角有什么特殊关系?教师再组织学生交流,并能引导学生明白:当 b 的位置变化时,角从锐角变为钝角,其中角是直角是特殊情

8、况 教师补充其特殊之处还在于:当角是直角时,它的邻补角、对顶角都是直角,即 a、b 所成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并给出垂直的定义及垂直的表示方法:垂直用符号“”来表示,结合课本图 5.15 说明“直线 AB 垂直于直线 CD,垂足为 O”,则记为 ABCD,垂足为O,并在图中任意一个角处作上直角记号,如图:教师引导学生分清“互相垂直”与“垂线”的区别与联系: “互相垂直”是指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垂线”是指其中一条直线对另一条直线的命名如果说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时,其中一条必定是另一条的“垂线”;如果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则它们必定“互相垂直”画图实践,探究垂线的性质:教师

9、引导学生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l 的垂线已知直线l(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l),画出直线l 的垂线 找学生上黑板画出直线l 的垂线教师追问学生:还能画出直线l 的垂线吗?能画几条?通过师生交流,学生明确直线l 的垂线有无数条,即存在,但有不确定性 师:怎样才能确定直线l 的垂线位置?生:在直线l 上方取一点A,过点A 画直线l 的垂线(动手画出图形) 教师板书学生的结论: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教师让学生通过画图操作将所得的两个结论合并成一个,并板书: 垂线性质 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三、尝试反馈,理解新知1. 过点P 画射线AM 的垂线,Q 为垂足人

10、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全册含答案)2. 过点P 画射线BN 的垂线,交射线BN 的反向延长线于Q 点3. 过点P 画线段AB 的垂线,交线段AB 的延长线于Q 点学生画完图后,教师归纳:画一条射线或线段的垂线,就是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四、巩固练习判断以下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是直角; 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相等;两条直线相交,有一组邻补角相等; 两条直线相交,对顶角互补【答案】上述说法中的两条直线均互相垂直五、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互相垂直、垂线等概念,还学习了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画法,并得 出垂线的一个性质,你能说出相关的内容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11、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并能积极主动地提 出各种方法解决问题,达到了基本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对新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所以 在应用方面存在不足,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选择典型的例题,详细讲解,指导学生探求解 题的思路和方法,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做到熟练的应用51.2垂线(2)1. 了解垂线段的概念,了解垂线段最短的性质,体会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2. 学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重点垂线段最短的性质,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及其简单应用难点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的理解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展示课本图 5.18,提出问题:要把河中的水引到农田P 处,如何挖渠能使渠道最 短?学生看图、思考教

12、师以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1:上学期我们曾经学过什么最短的知识,还记得吗?问题 2:如果把渠道看成是线段,它的一个端点自然是 P,那么另一个端点的位置呢? 把江河看成直线l,那么原问题就是怎么连线的数学问题学生说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二、尝试活动,探索新知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全册含答案)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用数学眼光思考:在连接直线l 外一点P 与直线l 上各点的线段中,哪一条最短? 教师演示教具,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如图:在硬纸板上固定木条l,l 外有一点P,转动的木条a 一端固定在点P.使木条 l 与 a 相交,左右摆动木条a,l 与 a 的交点A 随之变化,线段PA 的长

13、度也随之 变化PA 最短时,a 与 l 的位置关系如何?用三角尺检验教师引导学生画图操作:学生看图总结,得出结论:(1)画出直线l 及 l 外的一点P; (2)过P 点作POl,垂足为O;(3) 点 A 、A 、A 在l 上,连接PA 、PA 、PA 123123(4) 用叠合法或度量法比较PO、PA 、PA 、PA 的长短123教师请同学们与组内的同学进行充分的配合,讨论相应的结论,并选派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得出垂线的另一个性质 教师板书: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三、尝试反馈,理解新知关于垂线段,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垂线段与垂线的区别

14、与联系; (2)垂线段与线段的区别与联系结合课本图形(图 5.19),深入认识垂线段 PO: POl,POA190,O 为垂足,垂 线段PO 与其他线段PA 、PA 相比,长度是最短的12教师根据两点间的距离的意义给出点到直线的距离命名 教师板书: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2教师强调,在图 5.19 中,PO 的长度是点 P 到直线 l 的距离,PA1、PA 的长度都不是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四、提升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果正确,请说明理由;如果错误,请订正 (1)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一点间的线段的长度是这一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 (2)如图,线段AE 的长是点A

15、 到直线BC 的距离;(3)如图,线段CD 是点C 到直线AB 的距离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全册含答案)【答案】(1)错误,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2)正确;(3)错误,线段CD 的长是点D 到直线BC 的距离五、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哪些新的知识,对于垂线段的理解有没有什么收获?是不是学会了如何作 出垂线段?你还有哪些没有解决的问题呢?大部分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想象、归纳、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用 几何语言准确表达的能力并且了解垂线段的概念,了解垂线段最短的性质,体会点到直线的 距离的意义,但是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方法掌握得还不够好5

16、1.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明确构成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条件,了解其命名的含义重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难点各对角之间关系的辨认以及复杂图形的辨认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中国最早的风筝据说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作的,风筝的骨架构成了多种关系的角,这 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问题:两条直线和第三条直线相交的关系学生能由教师的叙述认真地观察风筝的图形并能抽象出以下图形二、尝试活动,探索新知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两条直线和第三条直线相交的关系 如图:直线a1、a2 被直线a3 所截,构成了八个角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全册含答案)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完成以下活动:12观察1 与5 的位置

17、:它们都在第三条直线 a3 的同侧,并且分别位于直线 a 、a 的同 一侧,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12观察3 与5 的位置:它们分别在第三条直线 a3 的异侧,并且都位于两条直线 a 、a 之间,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12观察2 与5 的位置:它们都在第三条直线 a3 的同旁,并且都位于两条直线 a 、a 之 间,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以下各对角的关系:1 与5;2 与6;2 与5;2 与8;3 与5;3 与7;3 与8;4 与8. 教师总结:同位角:1 和5,2 和6,3 和7,4 和8. 内错角:2 和8,3 和5.同旁内角:2 和5,3 和8.三、

18、尝试反馈,理解新知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在下面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中任选一对,请你说说这对角的四条边与“前提” 中的“三线”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教师总结:四边所在的直线正好是前提中的三线,并且有两条边所在的直线是同一条直线四、巩固练习找出1、2、3 中哪两个是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答案】1、3 是同位角,2、3 是内错角,1、2 是同旁内角五、课堂小结本节课的内容你都掌握了吗?适当地强调有关的知识点如何确定“三线”构成的“八角”(注意“一个前提”)?如何根据“关系角”确定“三线”(注意找“前提”)?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全册含答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量有点大,学生认识角的问题有

19、一定的难度,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一般,小组同学的合作学习效果还可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明确构成同位角、 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条件,并能在各类图形中找出各类角5.2 平行线及其判定5.2.1 平行线了解平行线的概念、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和平行的两种位置关系,知道平行公理以及平 行公理的推论重点探索和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难点对平行线本质属性的理解,用几何语言描述图形的性质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提问:两条直线相交有几个交点?相交的两条直线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 学生回答:两条直线相交有且仅有一个交点在平面内,两条直线除了相交外,有其他的位置关系吗?学生思考回答:不相交的情况二、尝试活动,

20、探索新知教师演示教具:顺时针转动木条b 两圈,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并达成共识 学生思考:把 a,b 想象成两端可以无限延伸的两条直线,顺时针转动 b 时,直线 b 与直线a 的交点 的位置将发生什么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直线b 与 c 不相交的情况?可以想象一定存在一个直线b 的位置,使它与直线a 没有交点 学生结合演示的结论,与教师共同用数学语言描述平行的定义:同一平面内,存在一个直线a 与直线 b 不相交的位置,这时直线a 与 b 互相平行换言 之,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直线 a 与 b 是平行线,记作“”,这里“” 是平行符号教师板书:平行线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教师应强调

21、平行线定义的本质属性: 第一,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第二,没有交点的两条直线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师引导学生从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交点情况去确定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全册含答案)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只有两种位置关系:相交或平行,两者必居其一 即两条直线不相交就是平行,或者不平行就是相交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以下活动:1. 在转动教具木条b 的过程中,有几个位置能使b 与 a 平行?直线 b 绕直线a 外一点B 转动,有且只有一个位置使a 与 b 平行2. 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 已知:直线a,点 B,点 C.(1) 过点B 画直线a 的平行线,能画几条?

22、(2) 过点C 画直线a 的平行线,它与过点B 的平行线平行吗?3. 通过观察画图,归纳平行公理及其推论(1)学生对照垂线的第一性质说出画图所得的结论,并在充分交流后,归纳平行公理 (2)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板书: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3)比较平行公理和垂线的第一条性质:共同点:都是“有且只有一条直线”,这表明过一点与已知直线平行或垂直的直线存在并 且是唯一的不同点:平行公理中所过的“一点”要在已知直线外;垂线性质中对“一点”没有限制, 可在直线上,也可在直线外三、尝试反馈,理解新知师生共同归纳平行公理的推论:(1) 学生直观判定过B 点、C 点的直线a

23、的平行线b、c 是互相平行的(2) 从直线b、c 作图的过程说明直线b直线c. (3)学生用三角尺与直尺用平推的方法验证bc. (4)师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这个结论,教师板书: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结合图形,教师引导学生用符号语言表达平行公理的推论: 如果 ba,ca,那么bc.四、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平行线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并学习了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通 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并能灵活运用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平行线的概念、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交和平行的两种位置关系,知道平行公理以及平行公理的推论的内容并能在实际问题中予以正确的

24、运用,但是 个别同学的学习态度不端正,教师要加以引导与教育5.2.2 平行线的判定(1)掌握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条件,并能解决一些问题重点探索并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全册含答案)难点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出示有关的几个问题,复习巩固上节课的知识: 学生思考下列问题:1. 填空:经过直线外一点, 与这条直线平行2. 画图:已知直线AB,点 P 在直线 AB 外,用直尺和三角尺画过点P 的直线 CD,使 CDAB.3. 反思:在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过程中,三角尺起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讲出是为画PHF,使所画的角与BGF 相等教师指出:既然两个角相等

25、与两条直线平行能联系起来,那么这两个角具有什么样的位 置关系,我们是否得到了一个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方法?这是本课要研究的内容之一二、尝试活动,探索新知1根据上图,分析问题(1) 让学生先描述1、2 的方位(2) 教师指出像1、2 这样分别位于直线CD、AB 的下方,又在直线EF 的右侧,也就 是位置相同的两个角叫做同位角(3) 让学生识别图中其他的同位角,并标记出它们,要求正确而又不遗漏 2归纳利用同位角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1) 学生根据同位角的意义以及平推三角尺画出平行线的活动,叙述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表达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并板书:方法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

26、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记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表述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1:如果12,那么ABCD.教师强调两直线平行判定方法 1 的条件中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这两个角是这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成的一对同位角;第二层意思是这两个角相等,两者缺一不可(3) 简单应用教师表演木工用角尺画平行线的过程,让学生说出用角尺画平行线的道理(结合课本图5. 27)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全册含答案)教师板书规范的说理过程:因为DCB 与FEB 是直线CD、EF 被直线AB 所截而成的同位角,而且DCBFEB,即同位角相等,根据直线平

27、行的判定方法,从而得 CDEF.三、尝试反馈,理解新知1. 探索两条直线平行的其他方法:(1)演示教具,使学生体会当内错角相等时,两条直线平行 (2)师生归纳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学生思考:为什么内错角相等时,两条直线平行?你能用学过的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1 来说明吗? 学生猜想、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说理2. 教师板书: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记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学生思考、讨论:同旁内角数量上满足什么关系时,两直线平行?(1)因为42180,而43 180,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 所以有32,即内错角相等,从而 ab.(2)因为42180,而41

28、180,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 所以有21,即同位角相等,从而 ab.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表达:如果42180,那么ab. 3师生归纳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教师板书: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记为: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四、提升练习已知直线a、b 被直线c 所截,且12180,试判断直线a、b 的位置关系,并说 明理由【答案】ab,可以用平行线的三种判定方法加以说明,其一:因为12180,又31(对顶角相等),所以23180,所以 ab(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其他略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全册含答案)五、课堂小结可以采用师生问答的方式或先

29、让学生归纳,然后教师补充的方式进行,发挥学生的主体 作用,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学生能由教师的引导思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呢?你还有哪些困惑呢?能谈一 谈你的想法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平行线的三种判定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实例 引导及提问思考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活动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更深入理解并运用新知识52.2平行线的判定(2)探索两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应用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重点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应用难点选取适当的判定直线平行的方法进行说理一、复习引入师:我们学过哪些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条件? 生: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

30、互补,两直线平行二、尝试活动,探索新知【例】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吗? 为什么?要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先考虑学过哪些判定平行线的方法,题中的条件与某种判定 方法的条件是否相同?学生先口述判断的理由,教师纠正,并规范板书两步推理的过程:如图因为 ba,ca,所以1290,从而 bc.教师说明:这个说理过程有两个因为,所以,第一个“因为”、“所以”是根据垂直的定义,第二个只写出“所以”的内容bc,中间省略一个“因为”的内容,这个 内容就是第一个“所以”中的12.这样处理是使说理表达更简练,第二个“因为”、“所 以”是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三、尝试反馈

31、,理解新知例题讲解后,师提问:你还能利用其他方法说明bc 吗?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全册含答案)教师鼓励学生模仿课本方法用图(1)内错角相等的方法写出理由,用图(2)同旁内角互补的方法写出理由如果1、2 不是同位角,也不是内错角、同旁内角,如图(3),教师启发学生用化归思 想将它转化为已知问题来解决,并且有条理地陈述理由:如图(3),因为 ab,ca,所以190,290. 因为3190,所以32.从而 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四、提升练习已知:如图,直线a、b 被直线c 所截,且12 180,那么直线a 与 b 平行吗? 为什么?【答案】ab,理由略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32、,你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呢?对于平行的判定是否有了一 个清晰的思路,针对不同的情况,学生应该选取适当的定理进行平行的判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并能积极主动地提 出各类问题并解决问题,达到了基本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对新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所 以在应用方面存在不足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选择典型的例题,详细讲解,指导学生探求 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做到熟练的应用5.3 平行线的性质53.1平行线的性质(1)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全册含答案)掌握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并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重点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用平行线的性

33、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难点能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混合应用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现在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利用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或者同旁内角互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三种方法在这一节课里:大家把思维的指向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数量关系又如何表达?二、尝试活动,探索新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画图活动: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出两条平行线 ab,再画一条截线 c 与直线 a、b 相交,标出所形成 的八个角(如图所示)学生测量这些角的度数,把结果填入表内角度数1234角度数5678学生根据测量所得的数据做出猜想图中哪些角是同位角?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图中

34、哪些角是内错角?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图中哪些角是同旁内角?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在仔细分析后,让学生写出猜想学生由教师的引导进行小组活动:再任意画一条截线d,同样度量并计算各个角的度数,你的猜想还成立吗?学生结合上图,用符号语言表达平行线的这三条性质,教师同时板书平行线的性质和平 行线的判定方法师生共同归纳平行线的性质,教师板书:性质 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称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称为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 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称为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35、电子版教案(全册含答案)互补三、尝试反馈,理解新知教师引导学生理清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的区别 交流后在小组内归纳:两者的条件和结论正好相反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因为 ab,因为14,所以14.所以ab. 因为 ab,因为24,所以24.所以ab.因为 ab,因为23180,所以23180.所以 ab. 四、提升练习1. 一辆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在两次转弯后,仍在原来的方向上平行前进,那么这 两次转弯的角度可以是()A. 先右转 80,再左转 100B. 先左转 80,再右转 80C. 先左转 80,再左转 100D. 先右转 80,再右转 802如图,直线 ab,1 54,那么

36、2、3、4 各多少度?【答案】1B2254,354,4126五、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本节课的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主要学习了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什么区别和联 系你能区别清楚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并能利用这三条性质进行适当的推理 与论证,学生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并能及时地提出有关的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5.3.1 平行线的性质(2)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全册含答案)能够综合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解题重点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的综合应用难点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的灵活运用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已知:如图,BE

37、 是AB 的延长线,ADBC,ABCD,若D100,则C ,A ,CBE 二、尝试活动,探索新知1. 已知:如图,ac,ab,那么直线b 与c 垂直吗?为什么?学生容易判断出直线b 与c 垂直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规范的书写证明过程2. 实践与探究下列各图中,已知ABEF,点 C 任意选取(在AB、EF 之间,又在BF 的左侧)请测量 各图中B、C、F 的度数并填入表格BCFB 与F 度数之和图(1)图(2)通过上述实践,试猜想B、F、C 之间的关系写出这种关系,试加以说明教师投影题目:学生依据题意,画出类似图(1)、图(2)的图形,测量并填表,并猜想:BFC. 教师分析后,学生先推理说明,师生交

38、流,教师给出说理过程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全册含答案)作 CDAB,因为 ABEF,CDAB,所以 CDEF(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所以FFC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因为CDAB,所以BBC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所以BFBCF.三、例题讲解【例】 右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剩余部分,量得A100,B115,梯形另外两 个角分别是多少度?解:因为梯形上、下底互相平行,所以A 与D 互补,B 与C 互补于是D180A80,C180B18011565,所以梯形的 另外两个角的度数分别是 80、65.四、提升练习请结合图形,根据所给定的平行线填入所需的角,

39、并说明理由(能否找出所有的情况)1ABCD, () 2ADBC, () 3 AECF, ()【答案】1. BACDCA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2. DACACB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3. EACACF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五、课堂小结归纳本节课的知识点: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全册含答案)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理解并能够综合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解答实际问题,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能及时地提出问题并能主动地在小组内解决问题,但个别学生的学 习态度要加强教育与引导5.3.2 命题、定理、证明了解命题的概念,并能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重点理解命题

40、的概念和区分命题的题设与结论难点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出示下列问题:1.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哪些?2. 平行线的性质有哪些?学生能积极地思考教师所出示的各个问题,复习巩固有关的知识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 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回答二、尝试活动,探索新知了解命题和它的构成,教师给出下列语句:1.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2. 等式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3. 对顶角相等4. 如果两条直线不平行,那么同位角不相等思考:你能说一说这 4 个语句有什么共同点吗?并能总结出这些语句都是对某一件事情作出“是”或“不是”的判断初步感受有些数学语言是对某

41、件事作出判断的教师给出命题的定义: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命题的组成: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命题通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后接的部分是题设,“那么”后接 的部分是结论有的命题没有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题设与结论不明显,这时要分清命题 判断了什么事情,有什么已知事项,再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判断语句“画ABCD”有没有判断成分,是不是命题学生能举例说明是命题和不是 命题的语句与同组同学共同分析上述四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重点分析第 2、3 个语句第 2 个命题中,“存在一个等式”而且“这等式两边加同一个数”是题设,“结果仍是等式”是结论第 3 个命题中,“两个角是对顶角”是题设,“这两个角相等”是结论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全册含答案)真命题与假命题: 教师出示问题:1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 2如果ab,bc,那么ac.3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它们是邻补角 你认为这几句话对吗?它们是不是命题? 教师定义:真命题: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的命题,叫做真命题假命题:如果题设成 立,不能保证结论一定成立的命题,叫做假命题三、尝试反馈,理解新知明确命题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数学 > 人教版(2024) > 七年级下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全册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最好的沉淀)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