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说课稿 第一单元 大青树下的小学 花的学校 不懂就要问 所见 第二单元 古诗三首 : 三行 、 赠刘景文 、 夜书所见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秋天的雨 听听,秋的声音 第三单元 卖火柴的小 那一定会很好 在牛肚子里旅行 一块奶酪 第四单元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 不会叫的狗 搭船的鸟 第五单元 金色的草地 17.古诗三首 : 望天门山 、 饮湖上初晴后雨 、 望洞 庭 第六单元 富饶的西沙群岛 海滨小城 美丽的小兴安岭 第七单元 大自然的声音 父亲、树林和鸟 带刺的朋友 第八单元 司马光 掌声 灰雀 手术台就是阵地 大青树下的小学说课稿大青树下的小学说课
2、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 ,下 面我将从设计理念、教材解读、教学方法、教学预设几个方面来进行 我的说课。 一、设计理念 在新课标指导下,我本着“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以学生的真实基础为教学起点,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目标, 力求为学生创设愉悦、 轻松、 自主、 开放的学习空间和语文实践环境, 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语言, 凸现语文本体, 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弘扬人文, 积淀精神;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 求发展”的教学理想。下面,我就“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 念指导下,先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 二、教材解读 大青树下的小学
3、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 读课文。文章描写我国边疆地区的一所大青树下的小学,在学校里, 各民族的小学生身着鲜艳的服装,把学校装点得绚丽多彩;古老的铜 钟,还有凤尾竹,更增添了学校的乡村气息和民族特色。来自不同民 族的学生,穿戴不同,语言不同,但都成了好朋友,在祖国的大家庭 里,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共同生活,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孩子们课 上认真读书,课下尽情玩耍,连小动物也来聆听读书和来看热闹,可 见对孩子们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羡慕。 这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 和团结。体现了学校团结的氛围,反映了学校的欢乐、祥和气氛。课 文中联系课文内容,配备了精美的插图。课文层次清楚,先写上学的
4、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再写课上和课下,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感情 点题: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除对学校美丽与团 结的描写是本文的特点外,在语言表达上也很有特色。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教学我安排两课时来完成, 下面,我就具体说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坝、汉”等 10 个生字。会写“晨、绒”等 13 个字。能正确读写文中的词语。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画 面,读出对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喜爱之情,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情感目标: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 体会课文 表达的自豪感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
5、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 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以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 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难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 三、教学方法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本课我遵循“以学定教、以人为本、以 读带讲”的基本思路,在语文教学中,要讲究训练的科学性,体现训 练的层次性。我设计以下手段: 1.品味重点词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主要是让学生品味“安静” “热闹”这两个词,并注意教学方法的变化。组织学生从“树枝不摇 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这 些句子
6、中体会当时的安静;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校园里为什么这 么安静?” ,从而懂得这些表现安静的句子的含义。在让学生体会热 闹中,通过想象大家除了可以在大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外, 还有可能做什么?通过学生大胆而丰富的想象, 使下课后的热闹与上 课时的安静形成强烈的对比。 2.加强读的具体指导,我不赞成纯技巧的朗读指导,但是我认为 建立在文章内容基础上的朗读技巧的指导还是必要的。 注意读的层次 变化,从自由读到指名读,加强读的评价,再齐读,再指导。在反复 朗读中,引导感悟,激发情感。 3.强学法指导。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 生会学。通过圈划,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通过读,体会
7、文章的思想 内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比较句子,促进语感。 四、教学预设 研究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学法,为了体现我的设计理念,我预 设了以下环节。 一、歌曲引入,介绍资料。 1.播放音乐(或视频) 爱我中华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2.引导交流, 了解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 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风俗。初步了解课文中涉及的 少数民族的情况。 3.导入课题,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教师配乐范读。了解文中的有关民族。 2.初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自学生字,读通句子。 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顺序。 四、自主品读,自我感悟。 五、
8、自主学习,深入探究。 (一)抓住重点句段,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丽。 1.“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 ”感悟各式各样的 民族服装鲜艳夺目,使学校更加美丽。 2.“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 洁白的粉墙上摇晃”通过想象,感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丽。 3.“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 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通过山花烂漫的环境,衬托大青 树下的小学的美丽。 (二)抓住重点句段,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团结。 1.“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 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 有阿昌族
9、和德昂族的。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 ” 感悟同学们的团结。 2.“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 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 ”抓住“不同民族” “同一间教室” “一 起”这几个词语体会孩子们虽然民族不同,但他们团结友爱,不分彼 此。 (三)抓住重点句段,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欢乐。 1.“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 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通过感情朗读,读出大青 树下的小学的欢乐。 (四)抓住重点句段,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祥和。 1.“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 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
10、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 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 地听着。 ” 通过问题进行感悟: (1)你们认为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小朋友是如何上课的? (2)他们是这样读课文的? (3)如果你是一根树枝、一只小鸟、一只蝴蝶或者一只猴子, 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呢? (4)为什么不直接写孩子们学习认真,而要写“窗外十分安静, 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 文”?(侧面烘托孩子认真学习。意思讲到就行) 六、总结课文,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带着赞美,带着自豪,带着骄傲美美地读课文。 七、联系实际,课外延伸
11、。 1.为什么一个边疆的大青树下的小学会如此美丽,如此团结,如 此祥和,如此欢乐?(民族之间团结互助,是一家人。 ) 2.是啊,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 家。 ”我们五十六个民族手牵手,心连心,永远是一家人!正因为我 们都生活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幸福,如此 欢乐!大青树下的小学才会如此美丽,如此团结、祥和! 3.让我们一起再听爱我中华 。 八、 板书设计: 一是突出主要内容, 写了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特点; 二是表现表达的情感自豪与赞美;三是能给孩子们直观的形象,教给 孩子们整体把握课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 花的学校说课稿花的学校说课稿 说教材 这
12、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流畅的笔触,勾画出甜美 纯净的儿童世界。顽强活泼而且具有丰富细腻想象力的孩子,在看到 六月里雷电交作、风雨交加之后青草地上冒出的花儿时,就在自己想 象的天空里自由驰骋起来。 他把未冒出地面的花儿想象成地下学校上 学的孩子们,在墙角旮旯冒出来的零星小花是犯错误被罚站的小孩 儿,大雨来时,花儿们便衣着鲜艳地冲出学校度假了,而花儿们这么 急切地生长是因为要回家找他们的妈妈。 作者巧妙地从孩子的眼中叙 出花儿们的活泼、可爱、美丽、向上,充满了儿童情趣。教学中我注 重学生的朗读指导,读出花孩子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勇敢坚强、 活泼向上、童真童趣。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
13、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认读生字。正确、流利、有感 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2.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和丰 富细腻的想象,培养学生的质疑、表达、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养 成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 2.体会课文丰富细腻的想象。 三、说过程 (一)谈话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课的伊始通过 “说说自己的学校是什么样
14、的” 的谈话式导入,激发学生对花儿学校的兴趣。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鼓励学生自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标出小结,进行质疑。旨在引 导学生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引导学生抓住要点、抓 住关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这种质疑能力对学生的阅读水平的提高具 有重要的作用。 (三)细读解疑,深入理解。 引导学生通过细读文本,解决疑问,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 实际、情感体验,结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多角度的、有创 意的阅读。结合活动与练习中的“默读课文,讨论及交流”和想象涂 画的内容,体会花儿们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积极向上。 (四)品读感悟,积累语言。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受作者
15、的语言风格,并积累文中的好 词、好段。力争熟读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 (五) 拓展想象: 想一想, 在花儿学校里还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 说一说,写一写,小练笔。看谁想得奇妙,写得美妙。 (六)感悟积累:轻声朗读课文,再次体会课文优美的意境。熟 读课文一、二、六自然段,背诵下来,积累优美的词语。 (七)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希望你们 也能用童心感受生活,用你们童真童趣的语言记录这美丽的世界。 四、板书设计 把课文的内容用精炼、简洁的词语进行概括性的说明。这样,简 单明了,条理性强,脉络清晰,有助于学生理清文章线索。既体现了 作者的写作思路,又反映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不懂就要问说
16、课稿不懂就要问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内容、作用和特点: 不懂就要问是第四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它记叙了孙 中山小时候在学习时请求先生讲解课文意思的一件事; 介绍了他勇于 提出问题,主张不懂就要问的认真学习的精神。它有很强的可读性和 教育性。目的是通过学生学习,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精神。 它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写人不离开记事,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运用 人物的语言和当时的环境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是课文突出的特点。 由 教材的地位和特点决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2教学目标: 在思想品德方面: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孙中山小时 候勤学好问的精神。 在知识方面:理解课文
17、内容,理解“私塾” 、 “吓呆” 、 “鸦雀无声” 等词语。 在能力方面: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 阅读能力。 3、教学重难点: 理解“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句话的道理。 教具准备: 小黑板、挂图、录音机、磁带、投影机和投影片。 二、说教法 我在设计教学时,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设置了“以 读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时,紧紧围绕“读”设计问题,引导 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使学生读有所感,读有所悟,读有所得,真正尝 到读的甜头。坚持以“启发式”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 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我从实际情况出发,采用直观演示、动 作演示、生动语言、激励性的语言
18、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 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自觉地获取知识。 同时,注意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三、说学法 1、看书学习的指导:通过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进而培 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朗读课文的指导:通过对课文中一些句子进行指导朗读,初 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小结学习自然段的方法,用迁移规律 学习其他自然段,使学生弄懂学习自然段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我在教学不懂就要问前布置学生做以下预备工作:读一读, 想一想课文主要写谁的一件什么事?再读一读, 数一数这一篇课文有 几个自然段, 想一想每个自
19、然段讲什么?我之所以要求学生在课前做 到这两点, 是因为为了培养学生有预习的一般意义而且在教学中提高 质量、增强密度。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 从以下几点进行设计。 以情激思。 运用情感教学,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有效地激 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 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处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积 极主动性。 1、巧妙导入新课,激发阅读兴趣。 我是这样导入的,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孙中山先生的故事吗?” 这样,学生的兴趣就来了,我接着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坐端正,仔细 听,并想一想:课文除了写孙中山;还写
20、了谁?文章主要写一件什么 事?”学生一听就会连忙坐好,想听想学。这样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 欲望,学习的兴趣也被激发了,为进一步阅读,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 了良好的基础。 2、运用挂图、生动的语言、手势等贯穿于教学中,激发学生的 情感,便于接受。 如在教学每一段之前都设计了一些过渡语, 设疑置趣、 设疑置欲, 自然地过渡。在教学第三自然段之前,我先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图 画,仔细观察人物的动作、表情等,这样把学生的思维由课堂引到了 孙中山在私垫读书的情景。使学生的学习处于兴奋状态,乐于学习和 接受,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学中,通过做一做“摇头晃脑” 、 “拿 着”的动作表演,激发学生的情感。 以读促
21、思。 在教学中要巧设问题,引导思考,同时要体现一个“读”字,让 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整 节课里,我让学生在读中思疑,读中释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总 之,初读、细读、赏读,层层深入;个人读、分组读、齐读,形式多 变;还要进行朗读方面的指导。如指导学生朗读“你会背了吗?”要 读出生气而又大声的口气。 “先生,你刚才讲的是什么意思,请您给 我讲讲吧! ”要读出诚恳、迫切的心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读得 有滋有味,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 果。 以“问”启思。 1、以“问”为线索,引导学生读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如在教学第三段时,首
22、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一 自然段有几句话;每一句讲什么?这一自然段讲什么?”充分调动学 生各个器官,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了学习自然段的方法。在 学生朗读、议论后,再引导学生理解“这样胡里胡涂地背,有什么用 呢?”的意思,最后找出孙中山的问话,并体会孙中山的精神。 2、扣“问”的过程,比较人物言行,培养勤学好问的习惯。 因为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 是通过孙中山礼貌请问先生厉 声反问孙中山从容答问先生欣然解问同学提出疑问 孙中山笑着答问的过程表现的。因此,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对孙 中山、先生、同学三者对“问”的态度的比较,抓好描绘人物神态、 语言、 动作等词的理解, 体会孙中山勇
23、于提问题, 不懂就问的好品质。 3、抓“问”的因果,巧设课堂练习。 在学生初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抓“问”的因果,巧设练习, 发展学生的思维。如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孙中山壮着胆子问先生 是因为。先生厉声反问孙中山是以为,后来收起戒尺是因为,结果 先生答应了孙中山的要求,他讲得,大家听得。 渗透德育。 语文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本 人也意识到思想教育不是呆板进行,应顺其自然,渗透在教学之中。 因此,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联系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思想教育,教育 学生平时待人要有礼貌,勤学好问。在总结全文时,我还年出了一个 问题让学生讨论, “读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24、通过讨论,让 学生各抒已见, 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 使学生懂得 “不懂就要问” 的道理,受到了教育。 所见说课稿所见说课稿 一、说教材: 古诗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写夏天中午所见到 的情景。诗的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 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 “牧童骑黄牛,歌声 振林樾”一句,写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他唱着牧歌,嘹亮 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骑黄牛” 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的神态。 “歌声” 则表达了牧童愉快的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 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一句,写牧童行 走间,忽然
25、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了唱歌,一声不响地 站在树下,盯住鸣蝉。 “意欲捕鸣蝉”不是写诗人所见,而是诗人对 牧童心思的推想。 “忽然闭口立”是写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 变化。这句诗抓住牧童刹那间心理发展和动作变化这一细节,生动形 象地勾画出一幅“牧童捕蝉图” 。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所、捕、蝉、闭”等生字,会写“诗、林、立”3 个字。 2、能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所见 。 3、能背诵古诗。 三、说重点:认识生字,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说难点:古诗的理解与背诵。 五、说教法 l、直观教学法: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因此本课教学目标充分运 用了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
26、解诗意,通过图、文、声、动画等直观、 能动的变化,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 与学习的积极性。新颖的形式,精彩的画面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 趣,消除学生观察体验、抽象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从而突 出重点,突破难点。 2.图文结合法:在教学中我图文对照, 让图中的情境美和文中的语言美 统一再现,使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机结合。 3.质疑法:通过一连串的提问,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觉得自己仿佛 身临其境。 4.以读代讲法:本诗语言朴实流畅,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通过反复诵 读,熟读成诵,深入领会课文描写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六、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27、这节课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 作用,引导学生用“看、找、读、思、品、背”等方法学整首读,培 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像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感,并且使学生逐步掌 握其学法,达到自求得之的目的。 七、说教学程序 古人云: “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 所见中那个天真烂漫、童心童 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当他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 是那样自在神气!当他想着捉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 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因此,诗趣,应 该是这堂课的灵魂所在。只有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种诗 趣,他们才能在学习全过程中全心投入,浑然忘我。而一旦学生领悟 到这种诗趣,那么他对诗的
28、意境就体会得更真切。那么,在教学中怎 样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情趣呢? 第一,运用多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 趣。诗重趣,想觅得诗趣,须进入诗境。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 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节 课的教学,运用了多媒体,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在导入时,我请小 朋友们看图,说说自己从图中看到的,启发小朋友充分想象当时森林 中的情景。 然后通过听蝉鸣声, 请小朋友想象牧童当时的心理活动等。 这样在小朋友在真正学习古诗之前已经有的一定的心理基础, 对后面 的理解就比较容易。于是,在学习古诗时,整首诗不再是 20 个汉字 的排列,破纸而出的是嘹亮
29、的歌声,是生动的画面,是盎然的诗趣。 第二,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歌是唱出来 的,诗是诵出来的,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这 一课中,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 成的。 在吟诵中, 学生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 在吟诵中, 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在吟诵中,孩子们化牧童为 “我” ,化“我”为牧童。正所谓: “文章读的极熟,则与我为化,不 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 当然, 在我实施教学的时候, 也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 例如在教学中, 我在引导小朋友理解“歌声振林樾”时,引导不好,究竟是谁的歌声 就是引不出来,最后
30、有小朋友说到了是牧童的歌声,但有很多小朋友 仍不肯同意,说是蝉的叫声,我只好以它们共同的歌声结尾。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4.古诗三首古诗三首 山行 一、 教材简析 山行是唐朝诗人杜牧的作品,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 看到的深秋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 、 “石径” 、 “白云” 、 “枫 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古诗描写生动,语言凝练,意境之美跃然 纸上。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 习,陶冶情操,丰富想象,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教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 彻: 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
31、达能力。 二、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 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三、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掌握一定的古诗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 能力。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理解词义句意” , “体会作者感情” , “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 求人人达到。 “掌握方法” , “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 地。 说明: 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 “新课标” 提倡的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的价值理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难懂字词,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意 思的目的。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四、学情分
32、析 学生喜爱诵读古诗,但他们生活经验有限,对诗句中凝练的语言难以 理解,深远的意境不能深刻感受。如何激发学生美的想象,感受诗歌 意境是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五、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 利用多媒体课件将诗中绚丽的秋景转化成栩 栩如生的动态画面,引入悠扬动听的古典音乐,渲染诗意课堂氛围, 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法、 民主交流等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感受诗歌意境美,从而加深美 的体验,引发美的想象。 六、教学过程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 山行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 为后
33、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 简介作者杜牧(著名诗人, 最擅长写景)导入新课, 吸引学生注意力。 第二步: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掌握什 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 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 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 知识, 并发现疑难。 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 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第三步: “扶” “放”结合, “解词” “明意” 。 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 的班
34、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结 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 “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1 “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 、 “寒山” 、 “斜”这三个难懂词的意 思。 注: “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寒山”用老师介绍法。 “斜”字用简笔画演示法。 再幻灯出示训练: “一条石头小路( ) 。 ” 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习方法: “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 2 “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挂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
35、: “几户人家在白云 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 “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 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这样,让学生分成四 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赠刘景文说课稿赠刘景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 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 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 荷败、
36、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 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 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擎雨盖”指荷叶。第二行诗赞 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尽,擎,残”的意思。了解诗句的 含义。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和背诵古诗。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赠刘景文是古诗三首这课中的一首诗,也是学生理解较难的 一首诗,因此,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
37、培养能力,又为以后学 习古诗的教学打下基础。所以本课打算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欣赏 意境”的训练和通过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 感受全文。 (3)情感与价值目标 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浓浓的秋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通过学习课文,唤起学生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 大好时光. 3、教学重、难点: 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利用画面再现,从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 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二、说设计理念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理的能力,避免逐
38、字逐句的讲析。本课侧 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想像讨论交流等方面提高学生的 语文素养。 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 自由地、 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三、说教法、学法: 1、谈话激趣,营造气氛。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古诗, 在课始让学生诵读有关秋 天的古诗,不仅达到调动以往的学习经验,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同 时为学习本课作了铺垫,营造好气氛。 2、掌握方法,主动学习。 语文教学,不是教师故弄玄虚的卖弄,也不是教师讲述教师本人的读 书心得,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 究。苏霍姆林斯基说: “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39、 ” “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 在“读”的基础上, “悟”出精髓。 因“文”悟“道” ,因“道”学“文” 。 “文章乃天成,妙手偶得之。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一定数量的 古诗,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本课教学中,我不打算面面俱到,而是 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后主动学习。 3、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 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语文教学要把学生 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所 以采用“想象训练”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这样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古 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
40、学生在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 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说教学程序: 1、教具准备:课件,古筝曲。 2、教学流程: 我的教学设计分为五个步骤: 一、牵手秋天,诵读秋诗 二、研读诗句,领悟诗意 三、介绍背景,感受深意 四、 指导诵读诗句 五 、情境迁移,感悟深秋 夜书所见说课稿夜书所见说课稿 说教材 夜书所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九组课中的古诗。 作者叶绍翁,表达了他目睹秋风落叶和篱笆灯火而勾起的思乡之情。 根据我对教材、课标的理解,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技能目标:1、会认两个生字 萧、梧,会写两个生字 促、 深,读准一个多音字 挑(tiao ) 。2、引导学生理
41、解诗意。 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品味诗句蕴含的感情,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这课的重难点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 习古诗的兴趣。 说教法: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品诗赏画,品味思乡 情。 说学法: 1、诵读法: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2、想象法: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想象画面。 说学情:由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可能对古诗所 表达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不容易理解,需要他们通过画面, 以及多次诵读,从字里行间去品味。 对于教学过程我是这样预设 的: 说教学流程 一、引入文本,读准古诗。 A 出示诗题
42、,读题,说题目的意思。 (要求读得整齐,响亮) 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古代用书解释为写) B 出示诗歌,自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生字多读几 遍 C 谁愿意来露一手,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大家评议;字音读准 了吗?再读,注意找出多音字“挑” ,请同学标上拼音,把字带到诗 句里读。还有两个生字朋友: “促” 、 “深” ,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记住 字形。 这是渗透课标第二学段目标中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给学生创设 主动参与和表现的机会。 D 指名读古诗,全班齐读古诗。 这是让学生充分的读书,让学生正确流利的读通古诗。 二、深入文本,理解诗意。 A 诗人夜晚所看见了什么?(快速找出来)
43、 梧叶 灯 儿童捉蟋蟀 B 你从哪句看出儿童在捉蟋蟀?(知有儿童挑促织)你怎么知道 促织是蟋蟀?因为诗歌的左下角多了一项注释。 我们要善于利用注释 学习古诗。 这是培养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文的大意的习惯。 C 作者是怎么看到儿童的?(因为看到了灯)原来是孩子在捉蟋 蟀。你们捉过蟋蟀吗?捉蟋蟀有趣吗?联系现实生活,体会儿童的快 乐,有趣。表情朗读诗句, (这一环节是渗透课标中提到的在读 中积极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体验。 )听你们一读 勾起了老师的童心,老师也读一读好吗?提个条件:闭上小眼睛,边 听边想象画面,好象看到了什么?(儿童捉蟋蟀) D 捉蟋蟀这么好玩, 那捉蟋蟀最好的季节是
44、? (秋天) 适当表扬: 同学们有一双慧眼,那我们再找一找秋天的影子。读出秋天的句子, 你们见过梧叶吗?(出示实物)秋天的梧叶变黄了变干了。 E 出示课件,秋风吹落梧叶,让我们感觉到秋天的寒意,冷。我 们一起捧起书读出秋天的冷和寒意。 这里利用语言,实物和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习情 境,激起读书的热情。 江上的秋风,萧萧的梧叶,牵动了一个人的情怀(诗人) ,有一 个词,你发现了吗(动客情) 客的意思: 客人, 旅客, 漂泊在外的人。 在这里就是诗人叶绍翁。 (江上的秋风,萧萧的梧叶会牵动诗人想起什么?(亲人,家乡) 就在诗人想家的时候,看到儿童捉蟋蟀会想到什么?(儿时的伙伴在 哪,家
45、乡也有儿童在捉蟋蟀,小孩生活的多么快乐啊,无忧无虑,可 我孤单一人)思乡之情就更浓了,更深了。 三、 反复朗读,感悟诗情 1.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 情, 读出诗的韵味, 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遍, 你们认真地听一听。 师配乐范读。 2.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想家” “乡愁”的味道来?(自由读) 3.谁能大胆地读给大家听呢?(指名读) 4.你认为他读得怎样?生互相评一评。 5.思乡的感情越来越浓了,现在让我们男女赛读,看看谁读得好! (男 女赛读) 诗歌教学应该坚持“以读为本” 。 “三分诗,七分读” 那古诗就是跳跃的五线谱。我把音乐引进课堂,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46、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情感升 华。 四、背诵古诗,加强积累 1.你们最喜欢玩游戏了,现在我们再来玩玩: (1)我说说诗中的一个字,请你说出相应的诗句。 (课件出示:萧、 客、促、深) (2)我指出图片,你说出相应的一句诗。 2.你能把古诗完整地背下来吗? 3.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背、或全班齐背古诗。 设计意图 古诗教学要注重背诵积累,通过游戏等不同的方式进行背诵,增加学 生的语言积累。 五、拓展延伸,质疑问难 1.在秋天的夜晚,周围的景色触动了诗人的心,于是就写下夜书所 见 这首思念家乡、 亲人的诗篇。 你们还读过哪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呢? (指名读或背) (例如
47、:李白的静夜思 )2.小结:秋天到了,当我 们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时一草一木 都会引起我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3.课文学到这里,你们还有没有不懂的呢? 教师应拓展教材,使课堂教学得到拓展和延伸,并且鼓励学生大胆质 疑,做学习的主人。 六、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背诵夜书所见 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可以与大家一 起交流。 3.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细心观察一下自己周围的景色,看看有哪些景 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这时你也有怎样的感受呢? 设计意图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多背诵优秀诗文。 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感受中华古 诗文化的魅力,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丰富语言积累。 七、板书设计,理解加深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见:梧叶 促织 一灯明 听:寒声 思乡之情 感:动客情 铺满金色巴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说课稿掌的水泥道说课稿 【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讲述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 我无意中发现上学路上法国梧桐和水泥道的变化,然后开始观察, 发现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表现了我对铺满金色巴掌 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本文语言优美,通俗易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 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