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4、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5、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6、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失败。2023年8月2023-8-62023-8-62023-8-68/6/20237、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2023-8-62023-8-6Augus
2、t 6,20238、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2023-8-62023-8-62023-8-62023-8-6先秦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先秦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荀子荀子 荀子(约前荀子(约前313313前前238238),名况,战国时著),名况,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当时人们尊称他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当时人们尊称他“荀卿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游学,曾任齐国祭酒(学宫领袖),还中心稷下游学,曾任齐国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
3、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令。公元前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令。公元前238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韩非和李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先秦唯物主义的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先秦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提出集大成者。提出“性恶论性恶论”“”“天行有常天行有常”和和“人定胜天人定胜天”的的朴素唯物论,影响深远。朴素唯物论,影响深远。荀子的著作有荀子的著作有荀子荀子二十卷。该书由二十卷。该书由论语论语、孟孟子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
4、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用比喻。劝学劝学是是荀子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的节录。本文作为本文作为荀子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
5、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本文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全文分三段。全文分三段。第第1 1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作者用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作者用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第第2 2段,论述学习的作用。作者用六个比喻,论证了学习段,论述学习的作用。作者用六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能够弥补不足。第第3 3段,论
6、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作者用十个比喻,论证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作者用十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了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主题主题1 1:理解作品:理解作品“学不可以已学不可以已”的观点文章是从哪几个的观点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释自己观点的?方面来阐释自己观点的?明确: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本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荀子从三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荀子从三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1)(1)从学习的意义方面论述。作者用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从学习的意义方面论述。作者用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人要改造成习的意义在
7、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人要改造成“知明知明而行无过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的意,学习的意义是重大的,所以义是重大的,所以“学不可以已学不可以已”。(2)(2)从学习的作用方面论述。作者用六个比喻,论证了学从学习的作用方面论述。作者用六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并得出结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习能够弥补不足,并得出结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利用学习的帮助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因而利用学习的帮助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因而“学不可以已学不可
8、以已”。(3)(3)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方面论证。作者用十个比喻,从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方面论证。作者用十个比喻,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因而志,因而“学不可以已学不可以已”。主题主题2 2:学习、分析比喻与对比论证的方法:学习、分析比喻与对比论证的方法1.1.本文通篇设喻,使得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本文通篇设喻,使得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请探究本文运用比喻的特点。说服力又有感染力。请探究本文运用比喻的特点。明确明确:(1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以日常生
9、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如说明“学不可以已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成就的道而必须有所成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2 2)设喻方式多样:)设喻方式多样:正面设喻,如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青出于蓝”、“冰寒于水冰寒于水”、“木为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10、。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正反设喻,如正反设喻,如“蚓蚓”和和“蟹蟹”、“骐骥骐骥”和和“驽马驽马”、“锲而舍之锲而舍之”和和“锲而不舍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反复设喻,如反复设喻,如“跂而望跂而望”、“登高登高而招而招”、“顺风而呼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舆马”、“假舟楫假舟楫”,连用几,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3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
11、蓝青出于蓝”、“冰寒于水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舍之”、“锲而不舍锲而不舍”。有的先设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六个比喻,后引出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六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善假于物也”的道理。的道理。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积土成山成山”、“积水成渊积水成渊”设喻,引出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的道理,再用用“不积跬步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2.2.课文
12、是怎样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课文是怎样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明确明确:课文中正反对比论证主要集中在最后一段,而且这些对课文中正反对比论证主要集中在最后一段,而且这些对比都隐含在一连串的比喻运用中。课文末段作了以下四组正比都隐含在一连串的比喻运用中。课文末段作了以下四组正反对照:反对照:(1 1)(2 2)骐骥一跃)骐骥一跃 驽马十驾驽马十驾 (3 3)锲而舍之)锲而舍之 锲而不舍锲而不舍 (4 4)蚓)蚓 蟹蟹 通过对比,作者形象鲜明、深刻透彻地阐明了学习的方通过对比,作者形象鲜明、深刻透彻地阐明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从而论证了法和态度,从而论证了“学不可以已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这个中心论点。
13、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君子不近,庶人不服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14、。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注】【注】苕:芦苇的花穗。苕:芦苇的花穗。涅:可作黑色染料的矾石。涅:可作黑色染料的矾石。其渐之滫:其,如果;渐(其渐之滫:其,如果;渐(jinjin),漫渍:滫(),漫渍:滫(xixi),臭),臭水。水。服:佩带。服:佩带。1.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本节文字的主旨。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本节文字的主旨。答:答:_2.2.分析文中对比论证方法的作用。分析文中对比论证方法的作用。答:答:_答案答案(示例示例):1.1.客观环境对人有巨大影响。要做一个道德品客观环境对人有巨大影响。要做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就必须择善
15、而从,防止不良环境对自己的熏染。质高尚的人,就必须择善而从,防止不良环境对自己的熏染。(主要意思答对即可)(主要意思答对即可)2.2.蒙鸠鸟将窝系在嫩芦苇上,风一吹苇折窝落,鸟蛋全部摔蒙鸠鸟将窝系在嫩芦苇上,风一吹苇折窝落,鸟蛋全部摔烂,与四寸高的射干草生长在高山之巅能俯临百仞的深渊对烂,与四寸高的射干草生长在高山之巅能俯临百仞的深渊对比,突出了环境的重要性,告诉人们要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比,突出了环境的重要性,告诉人们要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就必须择善而从之,说理形象透彻。就必须择善而从之,说理形象透彻。南方有一种叫南方有一种叫“蒙鸠蒙鸠”的鸟,用羽毛编织做窝,系在嫩的鸟,用羽毛编织做窝,系在
16、嫩芦苇上,风一吹芦苇折了,鸟蛋全部摔烂,孩子也都摔死。芦苇上,风一吹芦苇折了,鸟蛋全部摔烂,孩子也都摔死。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编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叫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编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叫“射射干干”的草,只有四寸高,生长在高山上,能俯临百仞的深渊,的草,只有四寸高,生长在高山上,能俯临百仞的深渊,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直;白沙混进了黑色矾石里,就和它一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直;白沙混进了黑色矾石里,就和它一起变黑了。兰槐的根叫香艾,如果浸入臭水里,君子就不喜起变黑了。兰槐的根叫香艾,
17、如果浸入臭水里,君子就不喜欢,平常的人也不佩戴它。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欢,平常的人也不佩戴它。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孔子说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荀子说,荀子说“吾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你怎么认识这两位大。你怎么认识这两位大师的不同说法?师的不同说法?观点交流:两位儒学大师的观点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相观点交流:两位儒学大师的观点看似矛盾,
18、其实并不相悖。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是学习需要,强调的是学习需要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学与思要结合起来。荀子并没有否定思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学与思要结合起来。荀子并没有否定思考。他反对的是单靠坐在房间里苦思冥想的学习方法。他主考。他反对的是单靠坐在房间里苦思冥想的学习方法。他主张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张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臾之所学也”,荀子以亲身的体验,通过,荀子以亲身的体验,通过“终日思终日思”与与“须须臾学臾学”的对比,雄辩地证明了空想不如的对比,雄辩地证明了空想不如“善假于物善假于物
19、”的学习。的学习。君子之所以能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外君子之所以能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外物好好学习。推论起来,人如果善于利用外物好好学习,也物好好学习。推论起来,人如果善于利用外物好好学习,也就可以成为有才德的君子。荀子把就可以成为有才德的君子。荀子把“所学所学”和和“善假于物善假于物”联系起来,这意味着学习的目的是要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联系起来,这意味着学习的目的是要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知识去改造客观世界。并利用这些规律知识去改造客观世界。【解析】【解析】选选C C。A.“”A.“”同同“煣煣”;B.“B.“有有”同同“又又”,“暴暴”同同“曝
20、曝”;C.“C.“知知”同同“智智”,“生生”同同“性性”;D.D.均不含通假字。均不含通假字。【解析】【解析】选选D D。均是名词作状语。均是名词作状语。A.A.而:连词,表转折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连词,表并列;表并列;B.B.焉:句末语气词焉:句末语气词/兼词,相当于兼词,相当于“于之于之”,在那里;,在那里;C.C.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数词,一。数词,一。3.3.下面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下面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检验)(检验)B.B.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洪亮)(洪亮)C.
21、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借助)(借助)D.D.用心躁也用心躁也 (运用)(运用)【解析】【解析】选选D D。用:因为。用:因为。4.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A.斗折蛇行斗折蛇行 B.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运于渤海之尾C.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解析】【解析】选选C C。C C项为名词作动词。项为名词作动词。A A、B B、D 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语。5.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下列
22、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A.学不可以已学不可以已 B.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D.D.用心一也用心一也【解析】【解析】选选A A。可以,古今义相同。可以,古今义相同。B.B.爪牙,古义:爪子和牙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贬义);齿;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贬义);C.C.寄托,古义:藏身;寄托,古义:藏身;今义:托付;今义:托付;D.D.用心,古义:两个词,因为,心思;今义:用心,古义:两个词,因为,心思;今义: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怀着的某种念头。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怀着的某种念
23、头。6.6.选出与选出与“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句式相同的句式相同的一项(一项()A.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C.木直中绳,木直中绳,以为轮以为轮D.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使之然也【解析】【解析】选选D D。D D项与例句均为判断句。项与例句均为判断句。A.A.定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B.B.状状语后置句。语后置句。C.C.省略句。省略句。7.7.下列叙述不符合全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叙述不符合全文意思的一项是()A.A.作者认为有才能的人并不完全是因
24、为天赋条件好,而是因作者认为有才能的人并不完全是因为天赋条件好,而是因为他善于借助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为他善于借助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B.B.作者认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而思考作者认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而思考则可有可无。则可有可无。C.C.作者在最后一段论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强调了学贵积作者在最后一段论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强调了学贵积累、学贵坚持以及用心专一的道理。累、学贵坚持以及用心专一的道理。D.D.本文善于运用比喻,本文善于运用比喻,“比喻代议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寓议于喻”是本文的是本文的突出特点。突出特点。【解析】【解析】选选B B。作者并
25、没有否定思考的重要性,且文中所说的。作者并没有否定思考的重要性,且文中所说的“日参省乎己日参省乎己”本身就是强调应思考。本身就是强调应思考。二、名句默写(二、名句默写(5 5分)分)8.8.默写下列各句。默写下列各句。(1 1)青,)青,_;冰,;冰,_ _。(2 2)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终日而思矣,_ _;吾尝跂而望矣,;吾尝跂而望矣,_。(3 3)故不积跬步,)故不积跬步,_ _;_ _,无以成,无以成江海。江海。(4 4)锲而舍之,)锲而舍之,_ _;_ _,金石可镂。,金石可镂。(5 5)_,_,圣心备焉。,圣心备焉。答案:答案:(1)(1)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水为之而
26、寒于水水为之而寒于水(2)(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3)(3)无以至千里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不积小流(4)(4)朽木不折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锲而不舍(5)(5)积善成德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而神明自得9.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 3分)(分)()A.A.孰与昧行乎孰与昧行乎 (暗,昏暗)(暗,昏暗)B.B.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坟墓)(坟墓)C.C.男则堕于修德男则堕于修德 (通(通“惰惰”,懈怠),懈怠)D.D.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 (从师学习)(从师学
27、习)【解析】【解析】选选B B。庐:简陋的房子。庐:简陋的房子。【解析】【解析】选选D D。D D项均为连词,表修饰。项均为连词,表修饰。A.A.助词,的助词,的/结构助词,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B.B.连词,表目的,连词,表目的,用来用来/介词,因为,由于;介词,因为,由于;C.C.介词,跟,同介词,跟,同/介词,比。介词,比。11.11.下列各句分为四组,都与下列各句分为四组,都与“劝学劝学”有关的一项是(有关的一项是(3 3分)分)()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静以修身,俭以
28、养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A.A.B.B.C.C.D.D.【解析】【解析】选选C C。是晋平公的话,与是晋平公的话,与“劝学劝学”无关。无关。是说是说“静静”“”“俭俭”的重要性。的重要性。是说是说“学习学习”的结果。的结果。12.12.下列对上述三段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对上述三段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3分)分)()A.A.第(一)段文字,通过晋平公与师旷的对话,阐述师旷对第(一)段文字,通过晋平公与师旷的对话,阐述师旷对学习的见
29、解,告诫人们学无止境,这正应合了学习的见解,告诫人们学无止境,这正应合了劝学劝学中所中所说的说的“学不可以已学不可以已”。B.B.第(二)段文字,诸葛亮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第(二)段文字,诸葛亮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强调的是一个述,强调的是一个“静静”字:修身需要静,学习需要静,获字:修身需要静,学习需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得成就也取决于静。C.C.第(三)段文字,孟母教诲孟子的主要道理是学习要取得第(三)段文字,孟母教诲孟子的主要道理是学习要取得成就,必须要有恒心,坚持不懈。成就,必须要有恒心,坚持不懈。D.D.在表达方式上,第(一)段运用比喻说理,第(二)段运在表达方
30、式上,第(一)段运用比喻说理,第(二)段运用对比说理,第(三)段运用的也是比喻说理的论证方法。用对比说理,第(三)段运用的也是比喻说理的论证方法。【解析】【解析】选选D D。第(三)段运用的是类比说理,拿。第(三)段运用的是类比说理,拿“学习知识学习知识”和和“纺线织布纺线织布”进行类比。进行类比。13.1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文中画线句子。(6 6分)分)(1 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译文:译文:_(2 2)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
31、,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译文:译文:_答案:答案:(1 1)少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壮年的)少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太阳在中午时的光明;老年的时候好学,时候好学,就如同太阳在中午时的光明;老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点亮蜡烛的光亮。点亮了蜡烛的光亮,和黑暗中行走就如同点亮蜡烛的光亮。点亮了蜡烛的光亮,和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哪个更好呢?(2 2)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于避免祸患。四、语言表达(四、语言表达(6 6分)分)14.1
32、4.用用“儒学儒学”作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不得改变原意。作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不得改变原意。(3 3分)分)中国人民在国际事务中主张国家之间不分大小、强弱一中国人民在国际事务中主张国家之间不分大小、强弱一律平等,互相尊重,这与深受儒学律平等,互相尊重,这与深受儒学“和为贵和为贵”思想的影响,思想的影响,形成一贯爱好和平的民族传统是分不开的。形成一贯爱好和平的民族传统是分不开的。答:答:_【解析】【解析】“深受儒学深受儒学和为贵和为贵思想的影响思想的影响”是因,是因,“形成形成一贯爱好和平的民族传统一贯爱好和平的民族传统”是果;这果,又是是果;这果,又是“中国人民在中国人民在国际事务中主张国
33、家之间不分大小、强弱一律平等,互相尊国际事务中主张国家之间不分大小、强弱一律平等,互相尊重重”的原因之一。的原因之一。答案:答案:儒学儒学“和为贵和为贵”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人民,是形成我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人民,是形成我们一贯爱好和平的民族传统的重要原因;也因此中国人民在们一贯爱好和平的民族传统的重要原因;也因此中国人民在国际事务中主张国家之间不分大小、强弱一律平等,互相尊国际事务中主张国家之间不分大小、强弱一律平等,互相尊重。重。15.15.本漫画的标题是本漫画的标题是“失业的大学毕业失业的大学毕业生生”,请概括漫画的寓意,并对这种,请概括漫画的寓意,并对这种现状提出建议。(现状提出建议。(3 3分)分)寓意寓意:_:_建议建议:_:_参考答案:参考答案:寓意:大学毕业生大都眼盯着高层岗位,而对基寓意:大学毕业生大都眼盯着高层岗位,而对基层岗位却几乎无视,这直接造成了大学毕业即相当于失业的层岗位却几乎无视,这直接造成了大学毕业即相当于失业的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建议:大学生既要在大学里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更建议:大学生既要在大学里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在就业时摆正心态,一步步从基层做起。要在就业时摆正心态,一步步从基层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