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全册配套课件合辑(共733页).ppt

上传人(卖家):金钥匙文档 文档编号:681328 上传时间:2020-08-07 格式:PPT 页数:733 大小:30.6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全册配套课件合辑(共733页).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33页
中医学全册配套课件合辑(共733页).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33页
中医学全册配套课件合辑(共733页).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33页
中医学全册配套课件合辑(共733页).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33页
中医学全册配套课件合辑(共733页).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薛霁薛霁 第一章第一章 导论导论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2熟悉中医学的含义能让及中医学的认熟悉中医学的含义能让及中医学的认 知、思维方法知、思维方法 3了解中医基础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了解中医基础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中医学的发展和展望中医学的发展和展望 什么是中医学?什么是中医学? 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 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 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一门综合性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一门综合性科学科

2、学。 19491949年之前,汉医一词比较普遍。清后年之前,汉医一词比较普遍。清后民国民国, 也用国医来称呼。也用国医来称呼。 日本日本的汉方医学,的汉方医学,韩国韩国的的韩医学韩医学,朝鲜朝鲜的高的高 丽医学、丽医学、越南越南的东医学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的东医学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 来的。在现今来的。在现今世界世界的医疗体系中,中医学被归类的医疗体系中,中医学被归类 为为替代医学替代医学中的一支。中的一支。 中医学的定义中医学的定义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 知识相交

3、融的传统医学 具有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 有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世界人民的 卫生保健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被誉为“国宝、国粹” 中医学的定义中医学的定义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目目 录录 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学的历史沿革中医学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第三节第三节 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 第四节第四节 中医学的发展和展望中医学的发展和展望 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学的历史沿革中医学的历史沿革 一、中医学的起源一、中

4、医学的起源 ( (一一) )卫生保健的起源卫生保健的起源 ( (二二) )医疗药物的起源医疗药物的起源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 (一一)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战国至两汉时期战国至两汉时期 标志:标志: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难经难经 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学的历史沿革中医学的历史沿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1.1.两晋隋唐时期两晋隋唐时期 王叔和王叔和脉经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第一部脉学专著 皇甫谧皇甫谧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 现存最早针灸学专著现存最早针

5、灸学专著 巢元方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论 第一部探讨病因病机和证候学专著第一部探讨病因病机和证候学专著 新修本草新修本草我国政府颁行第一部药典我国政府颁行第一部药典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学的历史沿革中医学的历史沿革 2.2.宋金元时期宋金元时期 陈无择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三因学说” 杜清碧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敖氏伤寒金镜录 现存第一部验舌专著现存第一部验舌专著 钱乙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小儿药证直诀脏腑辨证脏腑辨证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寒凉派 张从正张从正攻邪派攻邪派 李杲李杲补土派补土派 朱震亨朱震亨滋阴派滋阴派

6、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学的历史沿革中医学的历史沿革 3.3.明清时期明清时期 命门学说命门学说藏象理论藏象理论 王清任王清任医林改错医林改错瘀血致病理论瘀血致病理论 温病学派温病学派吴有性吴有性创创“戾气戾气”说说 叶桂叶桂创立卫气营血辨证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吴瑭吴瑭创立三焦辨证创立三焦辨证 李时珍李时珍本草纲目本草纲目药物学之大成药物学之大成 4.4.近代与现代:继续和整理近代与现代:继续和整理 中西医汇通和结合中西医汇通和结合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学的历史沿革中医学的历史沿革 三、中医学养生及预防医学思想三、中医学养生及预防

7、医学思想 (一)未病先防(一)未病先防 1.1.调摄精神调摄精神 2.2.调节饮食调节饮食 3.3.适度锻炼适度锻炼 4.4.顺应四时顺应四时 5.5.预防为主预防为主 (二)既病防变(二)既病防变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学的历史沿革中医学的历史沿革 四、中医学的学科优势与展望四、中医学的学科优势与展望 (一)中医学的学科优势(一)中医学的学科优势 1.1.综合性综合性 2.2.实用性实用性 3.3.诊疗手段的非损伤性和安全性诊疗手段的非损伤性和安全性 4.4.注重自身内因、重在调整状态注重自身内因、重在调整状态 (二)中医药走向世界(二)中医药走向世界 返回目

8、录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学的历史沿革中医学的历史沿革 (三)中医学的展望三)中医学的展望 1.1.中医理论中医理论-亟需重新认识及阐发亟需重新认识及阐发 2.2.中医临床中医临床-众多优势待发扬众多优势待发扬 3.3.拓展新领域拓展新领域-未来中医学发展的更大空未来中医学发展的更大空 间间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 的统一性的思想的统一性的思想 ( (一一)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生理上生理上 形体

9、结构整体性形体结构整体性: :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基本物质同一性:精、气、血、津液基本物质同一性:精、气、血、津液 机能活动统一性:密切配合、相互协机能活动统一性:密切配合、相互协 作作 病理上病理上 内脏内脏形体官窍形体官窍 体表组织器官体表组织器官脏腑脏腑 脏腑间相互影响脏腑间相互影响 诊断上诊断上 以外测内以外测内 治疗上治疗上 整体调治整体调治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 (二二) )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生理病理生理病理 季节气候季节气候 昼夜晨昏昼夜晨昏 地区方域环境地区方域环境 诊断治疗诊

10、断治疗 诊断:综合致病内外因素诊断:综合致病内外因素 治疗:三因制宜治疗:三因制宜 ( (三三)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二、恒动观念二、恒动观念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 分析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分析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 生理上的恒动观生理上的恒动观 病理上的恒动观病理上的恒动观 疾病防治上的恒动观疾病防治上的恒动观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三、辨证论治三、辨证

11、论治 ( (一一) )辨证与论治辨证与论治 证证 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辨证辨证 四诊四诊中医理论分析中医理论分析辨病因辨病因概括为概括为“证证” 综合综合 病性病性 病位病位 正邪关系正邪关系 论治论治 辨证结果辨证结果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因证立法因证立法 随法选方随法选方 据方施治据方施治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 (二二) )辨证与辨病辨证与辨病 辨病辨病确诊疾病确诊疾病总体的认识总体的认识 辨证辨证确立证候确立证候阶段或类型阶段或

12、类型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先辨病,再辨证先辨病,再辨证 以辨病为先,以辨证为主以辨病为先,以辨证为主 ( (三三)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同病异治同病证不同同病证不同治疗方法不同治疗方法不同 异病同治异病同治不同病相同或类似证不同病相同或类似证相同治法相同治法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第三节第三节 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 一、司外揣内一、司外揣内 通过观察外在表象,以揣测分析其内在变化的通过观察外在表象,以揣测分析其内在变化的 方法方法 二、注重整体研究二、注重整体研究 研究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时,注重从研究人体正常

13、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时,注重从 整体上,从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上来认识整体上,从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上来认识 三、援物比类三、援物比类 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 某方面的相似或类同,来推导两者在其他方面也可某方面的相似或类同,来推导两者在其他方面也可 能相似或类同,并由此推测被研究对象某些性状特能相似或类同,并由此推测被研究对象某些性状特 点的认知方法点的认知方法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四节第四节 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 一、中医学与西医学基本属性及特征的比较一、中医学与西医学基本属性及特征的比较 ( (一一) )归纳与

14、分析归纳与分析 ( (二二) )宏观与微观宏观与微观 (三)抽象与具体(三)抽象与具体 (四)功能与结构(四)功能与结构 (五)辨证与辨病(五)辨证与辨病 二、中医学与西医学各自的优势及互补二、中医学与西医学各自的优势及互补 三、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进展三、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进展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薛霁薛霁 第二章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 谭华儒谭华儒 13508673111 071913508673111 0719- - 88013888801388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掌握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掌握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

15、学 说的基本概念说的基本概念 2熟悉气化与形气转化、五行的生熟悉气化与形气转化、五行的生 克、乘侮关系;熟悉中医学运用元气论、克、乘侮关系;熟悉中医学运用元气论、 阴阳五行学说解释生理现象、病理转变阴阳五行学说解释生理现象、病理转变 及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指导。及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指导。 3了解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及事物了解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及事物 的五行分类的五行分类 【内容要点】【内容要点】 1掌握气、阴阳、五行的基本特征掌握气、阴阳、五行的基本特征 3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 目目 录录 第第一节一节 元元 气气 论论 第一节第一节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 第二节第二节 五行学说五

16、行学说 第一节第一节 元气论元气论 “气”是一种极细微物质,是构成世界的本源气”是一种极细微物质,是构成世界的本源 “元气”,即原气。是产生和构成世界万物“元气”,即原气。是产生和构成世界万物 的原始物质的原始物质 “精气”,也称之为精。是肉眼无法看到的“精气”,也称之为精。是肉眼无法看到的 极精极微的精粹物质极精极微的精粹物质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元气论,也称“气一元论”,是中国古代哲元气论,也称“气一元论”,是中国古代哲 人认识世界的自然观。元气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人认识世界的自然观。元气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 物都是物质气的不同形态,世界上一切现象都根物都是物质气的不同形态,世界上一切现象都根

17、源于气。源于气。 一、元气的主要内容一、元气的主要内容 (一)气的概念(一)气的概念 气是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泛指任何现象,包括物气是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泛指任何现象,包括物 质现象和精神现象。气既有物质性,又有精神性,是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气既有物质性,又有精神性,是物 质和精神的混沌和统一。元气中的“气”,是指构成自质和精神的混沌和统一。元气中的“气”,是指构成自 然界万物的十分活跃的精细物质。然界万物的十分活跃的精细物质。 (二)气的基本特征(二)气的基本特征 1.1.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 2.2.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 3.3.气是感应现象的中介气是感应现

18、象的中介 一、元气的主要内容一、元气的主要内容 (三)气化和形气转化(三)气化和形气转化 1.1.气化泛指气的作用所产生的变化气化泛指气的作用所产生的变化 2.2.形气转化概指有形之物转化为无形之气,无形形气转化概指有形之物转化为无形之气,无形 之气转化为有形之物,以及形与形,即不同事物之间之气转化为有形之物,以及形与形,即不同事物之间 的相互转化的相互转化 自然界中的形气转化既无休止,又井然有序。可自然界中的形气转化既无休止,又井然有序。可 分为“化”和“变”两种分为“化”和“变”两种 二、元气论对中医学的影响二、元气论对中医学的影响 (一)说明生命过程的物质性和运动性(一)说明生命过程的物

19、质性和运动性 (二)说明人体的整体性和联系性(二)说明人体的整体性和联系性 (三)说明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过程(三)说明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过程 阴阳五行学说不是神秘的玄学,它是古人建阴阳五行学说不是神秘的玄学,它是古人建 立在观察事物基础上的具有科学内涵的理论。立在观察事物基础上的具有科学内涵的理论。 第二节第二节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 古人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现象的一种世界观古人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现象的一种世界观 和方法论,引用于医学领域后,成为指导预防、和方法论,引用于医学领域后,成为指导预防、 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依据,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依据,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组

20、成部分。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二节第二节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就是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世界阴阳学说,就是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世界 一切事物和现象运动变化规律的学说。阴阳学一切事物和现象运动变化规律的学说。阴阳学 说认为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作用下不断发展变说认为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作用下不断发展变 化的。化的。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 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素问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应象大论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一、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一)(一)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

21、现象,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 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双方属性的概括。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双方属性的概括。 所以,阴阳并不所以,阴阳并不 专门代表个别具专门代表个别具 体的事物或现象,体的事物或现象, 而是代表相关事而是代表相关事 物和现象对立双物和现象对立双 方的属性意义。方的属性意义。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二)(二) 阴阳的基本特征阴阳的基本特征 阳 运 动 的 外 向 的 上 升 的 温 热 的 明 亮 的 无 形 的 兴 奋 的 阴 相 对 静 止 的 内 收 的 下 降 的 寒 凉 的 晦 暗 的 有 形 的 抑 制 的 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返回目

22、录返回目录 阴阳的相关性:阴阳属性的划分,必须满阴阳的相关性:阴阳属性的划分,必须满 足彼此足彼此 间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对立的条件间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对立的条件 如:如:天与地,是对宇宙而言;天与地,是对宇宙而言; 男与女,是对性别而言;男与女,是对性别而言; 上与下,是对方位而言。上与下,是对方位而言。 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 (三三) )阴阳属性的特点阴阳属性的特点 1.1.阴阳的抽象性和相关性阴阳的抽象性和相关性 阴阳的抽象性:阴阳的抽象性: “阴阳者,有名而无形”“阴阳者,有名而无形” ( (三三) ) 阴阳属性的特点阴阳属性的特点 阴阳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可运用于一切事物

23、和现象阴阳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可运用于一切事物和现象 的分类归纳。的分类归纳。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 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素问素问. .阴阳离合论阴阳离合论 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2.2.阴阳的阴阳的普遍性普遍性 3.3.阴阳的相对性阴阳的相对性 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随着特定条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随着特定条 件的而相互转化。件的而相互转化。 (1 1)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的相互转化 即阴阳的属性是通过即阴阳的属性是通过 与自己的对立

24、面比较而确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与自己的对立面比较而确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 二者可相互转化。二者可相互转化。 阳阳 体体 表表 上上 左左 外外 侧侧 腰腰 背背 胸胸 六六 腑腑 心心 肺肺 阴阴 体体 内内 下下 右右 内内 侧侧 胸胸 腹腹 腹腹 五五 脏脏 肝肝 脾脾 肾肾 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 (三三) ) 阴阳属性的特点阴阳属性的特点 (2 2)阴阳的无限可分性)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的特点。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的特点。 表现为无论属阴还是属阳的事物或现象,表现为无论属阴还是属阳的事物或现象, 随着划分的范围或条件的变更,

25、阴阳的每一方随着划分的范围或条件的变更,阴阳的每一方 还可以再分阴阳,以至无穷。还可以再分阴阳,以至无穷。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中有阴,阳中有阳;阴中有阴,阳中有阳; 阴阳之中再分阴阳。阴阳之中再分阴阳。 素问素问. .金匮真言论金匮真言论 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 (三三) ) 阴阳的基本特征阴阳的基本特征 1.1.阴阳的相互对立阴阳的相互对立 相互矛盾相互矛盾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截然相反,是相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截然相反,是相 互对互对 立、相互排斥的关系。立、相互排斥的关系。 相互制约相互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存在着相互制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存在着相互

26、制 约的特性,是相互牵制、相互约束的关系。约的特性,是相互牵制、相互约束的关系。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自然界的一切相关事物和现象,阴阳对立制约是指自然界的一切相关事物和现象, 都存在着相互矛盾和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也称为阴都存在着相互矛盾和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也称为阴 阳“相反”阳“相反” 最终对立与制约达到动态平衡最终对立与制约达到动态平衡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二二 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2.2.阴阳的相互依存阴阳的相互依存 指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依指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依 存和相互为用的关系。存和相互为用的关系。 相互依存相互依存阴阳任何一

27、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阴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 每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每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相互为用相互为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双方相互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双方相互 资生、相互促进和相互助长。资生、相互促进和相互助长。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返回知识点返回知识点 二二 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3.3.阴阳相互消长阴阳相互消长 此长彼亦长:此长彼亦长:阴随阳长;阳随阴长阴随阳长;阳随阴长 此消彼亦消:此消彼亦消:阴随阳消;阳随阴消阴随阳消;阳随阴

28、消 含义含义是指阴阳双方的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是指阴阳双方的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 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 原因原因阴阳对立制约导致阴阳互为消长,阴阳互根互用阴阳对立制约导致阴阳互为消长,阴阳互根互用 导致阴阳皆消皆长。导致阴阳皆消皆长。 阴阳互为消长阴阳互为消长 阴阳皆消皆长阴阳皆消皆长 阴阳对立制约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互用 此长彼消:此长彼消:阳长阴消;阴长阳消阳长阴消;阴长阳消 此消彼长:此消彼长:阳消阴长;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阴消阳长 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返回知识点返回知识点 二二 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阴阳学说的主要

29、内容 4.4.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的相互转化 含义含义指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指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 件下向其各自相反方向转化。件下向其各自相反方向转化。 内在因素内在因素 互根互用是转化的内在根据。互根互用是转化的内在根据。 消长平衡是转化得以发生的前提。消长平衡是转化得以发生的前提。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返回知识点返回知识点 二二 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阳 表 上 左 外 侧 腰 背 背 胸 六

30、 腑 心 肺 手 足 三 阳 经 阴 内 下 右 内 侧 胸 腹 腰 腹 五 脏 肝 脾 肾 手 足 三 阴 经 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 : 阳气(阳)阳气(阳)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 阴精(阴)阴精(阴)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就是阴阳保持协调平衡的结果。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就是阴阳保持协调平衡的结果。 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阴阳学说在中

31、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阴阳 失调失调 阴盛阴盛 阴阳阴阳 偏盛偏盛 实寒证(阴胜则寒)实寒证(阴胜则寒) 伤阳伤阳 兼阳虚(阴胜则阳病)兼阳虚(阴胜则阳病) 阳盛阳盛 实热证(阳胜则热)实热证(阳胜则热) 伤阴伤阴 兼阴虚(阳胜则阴病)兼阴虚(阳胜则阴病) 阴虚阴虚 阴阳阴阳 偏衰偏衰 虚热证(阴虚则热)虚热证(阴虚则热) 不能生阳不能生阳 阳虚(阴损及阳)阳虚(阴损及阳) 阳虚阳虚 虚寒证(阳虚则寒)虚寒证(阳虚则寒) 不能生阴不能生阴 阴虚(阳损及阴)阴虚(阳损及阴) 阴不制阳阴不制阳 阳不制阴阳不制阴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三、

32、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寒热病机示意图阴阳寒热病机示意图 0 0 1010 2020 3030 4040 5050 6060 7070 阴阳平衡阴阳平衡阴盛则寒阴盛则寒阴虚则热阴虚则热阳盛则热阳盛则热阳虚则寒阳虚则寒 正常正常 实寒证实寒证 虚热证虚热证 实热证实热证 虚寒证虚寒证 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四)指导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素问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应象大论 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根本机理在

33、于阴阳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根本机理在于阴阳 失调,因此,在临床上,只有分清阴阳,抓住疾病的失调,因此,在临床上,只有分清阴阳,抓住疾病的 本质,才能有效地指导临床辨证。本质,才能有效地指导临床辨证。 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阳阳 阴阴 色泽色泽 鲜明鲜明 晦暗晦暗 声息声息 高亢宏亮高亢宏亮 低微无力低微无力 症状症状 热、动、燥热、动、燥 寒、静、湿寒、静、湿 脉象脉象 数、浮、大、洪、数、浮、大、洪、 迟、沉、小、细、迟、沉、小、细、 病变部位病变部位 表、外、上表、外、上 里、内、下里、内、下 概括疾病证候概括疾

34、病证候 表证、实证、热证表证、实证、热证 里证、虚证、寒证里证、虚证、寒证 阴阳属性归类阴阳属性归类 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1.确定治疗原则确定治疗原则 (1 1)损其有余损其有余: : 阴或阳一方偏胜但未损及对方,此为阴或阳一方偏胜但未损及对方,此为 实证,应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实证,应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 阴盛阴盛 阴阳阴阳 偏盛偏盛 实证实证 实寒证实寒证 寒者热之寒者热之(热性方药)(热性方药) 伤阳伤阳 兼阳虚兼阳虚(酌加温阳药)(酌加温阳药) 阳盛阳盛 实热证实热证 热者寒之热者寒之(寒性方药)(寒性方

35、药) 伤阴伤阴 兼阴虚兼阴虚(酌加养阴药)(酌加养阴药) 泻泻 其其 有有 余余 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 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虚阴虚 阴阳阴阳 偏衰偏衰 虚证虚证 虚热证虚热证 补阴补阴 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阳虚阳虚 虚寒证虚寒证 补阳补阳 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补补 其其 不不 足足 (2 2)补其不足)补其不足: : 阴或阳一方偏衰或阴阳俱损时,此为阴或阳一方偏衰或阴阳俱损时,此为 虚证,应补其不足

36、,即虚则补之虚证,应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 。 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病治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即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即 “阴虚内热”,治宜补阴以制阳,此即“阴虚内热”,治宜补阴以制阳,此即“阳病治阴”“阳病治阴”; 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即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即 “阳虚外寒”,治宜补阳以制阴,此即“阴病治阳”。“阳虚外寒”,治宜补阳以制阴,此即“阴病治阳”。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阳者,必于阴中

37、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明明 张景岳张景岳 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归纳药物性能归纳药物性能 寒、凉属阴,寒、凉属阴,一般寒性或凉性药物,能减轻或消除疾一般寒性或凉性药物,能减轻或消除疾 病的热象。病的热象。温、热属阳,温、热属阳,一般温性或热性药物,能减一般温性或热性药物,能减 轻或消除疾病的寒象。轻或消除疾病的寒象。 (1)归纳药性)归纳药性:药物分为寒、热、温、凉四性,又称四气。药物分为寒、热、温、凉四性,又称四气。

38、 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2 2)分析五味:)分析五味: 五味五味 是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滋味。是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滋味。 滋味不同,药效不同。滋味不同,药效不同。 辛、甘辛、甘属阳属阳; 酸、苦、咸酸、苦、咸属阴属阴 以药物之性纠正机体阴阳之偏以药物之性纠正机体阴阳之偏 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三节第三节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 木、火、土、金、水木、火、土、金、水这五类物质是自然界中最主要这五类物质是自然界中最主要 的五类物质,它们之间各有特性但又相互依存而不可的五类物质,它们之间各有特性但又相互依存而不可 分离,因此古人也就利用它们的特性及分离

39、,因此古人也就利用它们的特性及 其相互关系来对自然界中一切事物进其相互关系来对自然界中一切事物进 行归类和说明,行归类和说明,因此,原始的五行概因此,原始的五行概 念便被抽象发展成为了五行学说,成念便被抽象发展成为了五行学说,成 为了一种哲学概念,常常和阴阳学说为了一种哲学概念,常常和阴阳学说 一起,成为了古代用以认识和分析事一起,成为了古代用以认识和分析事 物的一种思想方法和理论工具,并贯穿到古代各种学物的一种思想方法和理论工具,并贯穿到古代各种学 术之中。术之中。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一、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五 行 学 说 的 主 要 内 容 五 行 学 说 的 主 要

40、 内 容 五 行 学 说 的 基 本 概 念 五 行 学 说 的 基 本 概 念 五 行 的 特 性 五 行 的 特 性 事 物 的 五 行 归 类 事 物 的 五 行 归 类 五 行 的 生 克 关 系 五 行 的 生 克 关 系 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一)(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行”,一是指行列、次序;二是指运动和变化。“行”,一是指行列、次序;二是指运动和变化。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以及它们之间的相

41、互联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所谓“五行”,如同“阴阳”一样,它也不过只所谓“五行”,如同“阴阳”一样,它也不过只 是一个哲学概念,是一种认识和分析事物的思想方法,是一个哲学概念,是一种认识和分析事物的思想方法, 中医学不过是在当时条件下利用它来阐述自己的一些中医学不过是在当时条件下利用它来阐述自己的一些 认识而已,没有什么特别玄妙的地方。认识而已,没有什么特别玄妙的地方。 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返回知识点返回知识点 (二)(二)五行的特性五行的特性 1.1.木曰曲直木曰曲直 木的特性:木的特性: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的事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的事 物

42、和现象,都归属于“木”。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木”。 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返回知识点返回知识点 2.2.火曰炎上火曰炎上 火的特性:火的特性:凡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等特性的事物和凡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等特性的事物和 现象,都归属于“火”。现象,都归属于“火”。 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返回知识点返回知识点 (二)(二)五行的特性五行的特性 3.3.土爰稼穑土爰稼穑 土的特性:土的特性: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特性的事物和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特性的事物和 现象,都归属于“土”。现象,都归属于“土”。 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返回知识点返回知识点 (二)(

43、二)五行的特性五行的特性 4.4.金曰从革金曰从革 金的特性:金的特性:凡具有肃杀、潜降、收敛等特性的事物和凡具有肃杀、潜降、收敛等特性的事物和 现象,都归属于“金”。现象,都归属于“金”。 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返回知识点返回知识点 (二)(二)五行的特性五行的特性 5.5.水曰润下水曰润下 水的特性:水的特性: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等特性的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等特性的 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水”。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水”。 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返回知识点返回知识点 (二)(二)五行的特性五行的特性 五行的特性,五行的特性,虽然来源于对金木虽然来

44、源于对金木 水火土的具体观察,但古人已将水火土的具体观察,但古人已将 其运用于对一切事物属性的总概其运用于对一切事物属性的总概 括,它早已超脱了其各自意义的括,它早已超脱了其各自意义的 本身,而具有更为广泛、更为抽本身,而具有更为广泛、更为抽 象的涵义。象的涵义。 所以,五行的特性具有广泛抽象的含义所以,五行的特性具有广泛抽象的含义 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返回知识点返回知识点 (二)(二)五行的特性五行的特性 (三)(三)事物的五行归类事物的五行归类 1.直接归类(取象比类法)直接归类(取象比类法) 是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是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 方面的相似或类同,从而认为两者在其他方面也可方面的相似或类同,从而认为两者在其他方面也可 能相似或类同,并由此推测被研究对象某些性状特能相似或类同,并由此推测被研究对象某些性状特 点的认知方法。点的认知方法。 2.间接推演(推演络绎法)间接推演(推演络绎法) 自然界中有许多事物无法以直接归类法纳入五行之自然界中有许多事物无法以直接归类法纳入五行之 中,因此古人运用间接推演法。中,因此古人运用间接推演法。 五行的归类方法,在历史上曾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同时也有五行的归类方法,在历史上曾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同时也有 牵强附会的局限性一面。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职 > 其他综合资料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中医学全册配套课件合辑(共733页).ppt)为本站会员(金钥匙文档)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