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 年高考历史核心热点:现代世界经济模式 高考热点与命题方向 高考命题者侧重考查 20 世纪工业化道路的多样性,苏联工业化模式、美国工业化模式等,重点把握 罗斯福新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苏联改革等。从立德树人、家国情怀的高度, 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 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命题选材种类多样,如文字、图表等,设问角度灵活,从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实实证、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的高度把握不同类型题目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考生复习备考时应掌握世界工业化为核心的主干知
2、识,同时注意横向与世界政治、文化相联系,多角 度分析世界工业化演变的因素。 真题研究 综合考法 世界工业化 【典例】 (2019 全国新课标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 全国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01980 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单位:万吨) 年份 中国 美国 苏联 日本 1950 年 61 8785 2733 484 1955 年 285 10 617 4527 941 1965 年 1223 11 926 9102 4116 1975 年 2390 10 582 14 134 10 231 1980 年 3712 10 080 14 800 11 141
3、摘编自19491984 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 材料二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 年达到 4002 万吨,1986 年达到 5205 万吨,至 2002 年 达到 18 224.89 万吨,钢产量已连续 7 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 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 2001 年增长 39.30%,2002 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 2001 年增长 33.82%。 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 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 (2)
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命题分析】 注重能力和方 法指导 以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为切入点,考查“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 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体现了“古今贯通”的命题原则 强化比较分析 能力 通过对“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的比较 分析,增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的认识,体现了高考历史 的育人功能 凸显核心素养 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引导考 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 【答题规范】 第一步:审思设问,明了方向,确定答题范围 来源*:
5、中国教育出版网% 第二步:分析材料,联系所学,确保答全要点 审设问 设问要求 答题范围 答案来源 (1)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 (2)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2)中国 (1)世界和中国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 析材料, 明答案 趋势 原因 原因 第(1)问分两个层次,首先通过阅读材料一提取信 息,要分别说明四国的钢产量发展趋势,语言表达 要准确简练;其次要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其原 因,即回归教材所学知识。 第(2)问要求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 主要原因。根据材料“2002 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 产投资比 2001 年增长 39.30%” 得出投资大幅增加, 根据材料“2002
6、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 经费筹集总额比 2001 年增长 33.82%。钢材品种结 构继续改善”得出科技水平提高,根据“国民经济 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 得 出现代化建设加快,需求增大。结合所学知识可概 括出: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 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 第三步:组织答案提示词化、序号化、段落化、要点化,书写工整 趋势 原因 趋势: 美国:产量长期稳步增长,到 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出现下降现象。 日本: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到 20 世纪 60 年代末产量增长迅猛,20 世纪 70 年代放缓。 苏联:稳步增长,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
7、期放缓。 中国:快速增长。 原因: 美国:国家采取大力干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受滞胀影响。 日本:采取引进技术等方式促进经济高速发展,20 世纪 70 年代在经济滞胀冲击下,经济发展 减速。 苏联: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后经济发展逐渐停滞。 中国:重视发展重工业。 原因 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现代化建设加快,需求增大;科技水平提高;对外 开放、引进外资;投资大幅增加。 考法一考法一 拓展教材的宽度拓展教材的宽度 【典例 1】 (2020 天津卷)美国总统胡佛为应对经济危机,继续增加联邦政府对公共工程建设的投入,鼓励 各地扩大在修建水坝、桥梁及清除贫民窟等方面的贷款;允许各州银
8、行实行“银行休假”。上述做法与罗 斯福“新政”措施的差异主要在于 A推行的行政力度不同 B追求的根本目标不同 C遵循的法律程序不同 D关注的社会问题不同 【命题分析】 命题视角 宽 考查胡佛的措施与罗斯福“新政”措施的差异,扩大了考查知识面, 拓宽了教材内容 注重能力 素养 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能力,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 国情怀等学科素养 选项分析 A 项, 材料中呈现了胡佛为应对危机采取了政府干预的措施, 但从“继 续增加”“鼓励”“允许”等词可知,其只是有限度的实行,并不同 于罗斯福新政的全面实行,故选 A 项; B 项,二者追求的根本目标都是缓解危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维护
9、资 本主义制度,并非不同,排除 B 项; C 项,作为总统,二者都要遵守宪法,采取各项措施也要遵循相同的法 律程序,排除 C 项; D 项,二者都关注金融、就业、公共工程等社会问题,并非不同,排 除 D 项。 【典例 2】 (2020 年山东卷)下表为 1928 年和 1932 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不同播种方式的情况。这反映 出苏联 方式 时间 手播 (%) 马拉播种机 (%) 拖拉机牵引播种机 (%) 1928 年 744 254 02 1932 年 517 283 200 A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影响有限 B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C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 D工业化发展阻力较大 【命题分析】 命题
10、视野宽 以“1928 年和 1932 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不同播种方式”为切入命 题,而这一现象在教材中很少涉及 能力立意高 考查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 的解读能力;并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的 能力 素养考查广 时空观念:1928 年和 1932 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不同播种方式 史料实证:通过表格数据呈现出苏联农业集体运动中仍以手播为主 历史解释:考查“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 选项分析 A 项,1928 年后新经济政策已逐步被废除,排除 A 项; B 项,材料仅涉及农业播种方式,未涉及“工农业比例”,排除 B 项; C 项,
11、根据表格可知,1928 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传统手播和马拉播 种分别占 744%、254%,拖拉机牵引播种机占 02%,到 1932 年手 播比例依然最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总体不高,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 故选 C 项; D 项,根据表格可知,1928 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传统手播和马拉播 种分别占 744%、254%,拖拉机牵引播种机占 02%,到 1932 年播 种方式变化不大,手播比例依然最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总体不高,农业 集体化发展阻力较大,并非“工业化发展阻力较大”,排除 D 项。 考法二考法二 延展知识的长度延展知识的长度 【典例 3】 (2015江苏高考)“20 世纪 50
12、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 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 1/10 到 1/5,因而被 28 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 1980 年,苏联自身只有 11% 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命题分析】 注重时空观念 20 世纪 50 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但直到 1980 年,苏联自身只有 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 强化比较分析能力 通过对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的比较分析,考查计划经济 制约技术转化 呼应社会热点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13、,加快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延展知识长度 从更长的时间、更广的视野看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选项分析 A 项,“20 世纪 50 年代”已经是斯大林模式,没有制度变革,故 A 项错误; B 项,“20 世纪 50 年代”的先进发明“被 28 个国家买去专利。但 直到 1980 年,苏联自身只有 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与 苏联模式的僵化有关,故 B 项正确; C 项,在长期的“冷战”过程中,美苏两国采用了除战争以外的一 切手段,展开了激烈的角逐,科技交流不可能不受影响,否则会远 不止“28 个国家买去专利”,故 C 项错误; D 项,在斯大林模式下“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
14、钢法”,但也 是在斯大林模式下“苏联自身只有 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 产”,影响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故 D 项错误。 考法三考法三 挖掘认知的深度挖掘认知的深度 【典例 4】 (2019新课标全国卷高考35) 表 1 苏联 1970 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 类别 1961 年对 1970 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 1970 年实际产量 钢 145 亿 115 亿 煤 39 亿 335 亿 肉 2500 万 1230 万 蔬菜与瓜类 4700 万 1300 万 表 1 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命
15、题分析】 考查主干知识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注重能力和方法 指导 通过“1961 年对 1970 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等信息,考查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发 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凸显核心素养 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具有一定的深度 选项分析 A 项,由材料得出 1970 年煤钢的生产目标基本实现,但肉、蔬菜瓜果关系民生的 产量远未达到预期,可知斯大林模式下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衡,凸显了经济发 展存在的问题,故选 A 项; B 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指标而非经济政策,排除 B 项; C 项,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将重点放在农业,而勃列日涅夫改革将重点放在工业上, 排除 C 项
16、; D 项,1970 年正值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苏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没有改 变,排除 D 项。 考法四 转换思维的角度 【典例 5】 (2019 新课标全国卷)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 26%下降 到 1 3%, 物价上涨了 1 倍。 1981 年, 密特朗就任总统后, 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 其结果( ) A加剧了经济恶化 B实现了物价下降 C推动了通货紧缩 D放弃了经济自由 【命题分析】 材料新颖 1981 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作为命题素材 角度新颖 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折射出经济进一步恶化 呼应热点
17、 深化经济改革,实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选项分析 A 项,“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 26%下 降到 13%,物价上涨了 1 倍”是属于 70 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现象, 这种现象是二战后国家干预经济的结果之一,“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 措施”是国家干预方式的继续,不会取得成果,故选 A 项; B 项,70 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现象之一是通货膨胀,采取国有化属于 传统的方法,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物价不会下降,排除 B 项; C 项,70 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现象对一般的方法都没有明显的作用, 通货膨胀会继续,排除 C 项; D 项
18、,“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也有推行自由主义的内涵,同样 不能摆脱这一现象,更不会放弃自由经济,排除 D 项。 真题研究 考向一考向一 苏联农业集体化与工业化关系苏联农业集体化与工业化关系 【考向点评】高考全国卷关于苏联农业集体化与工业化关系的考查,一方面会结合新材料、设置新情境来 考查农业、轻工业为重工业提供资金;另一方面,要与同期的西方经济危机相比较等。备考时,运用时空 观念、史实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角度理解把握。 【真题 1】 (2015新课标全国卷) 1930 年苏联粮食产量为 835.4 亿千克, 1931 年降至 694.8 亿千克; 1930 年苏联粮食出口 483
19、亿千克,1931 年增至 518 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知苏联粮食产量减少,粮食出口增多,反映出在粮食减产的情况下增加粮食出口量,实 际是苏联人们缩减口粮支持国家粮食出口换外汇发展工业,故 A 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粮食产量下降, 出口反而增加,没有涉及粮食供不应求的现象,故 B 项错误;从粮食出口量增加体现不出粮食减产严重制 约工业发展速度这一现象,故 C 项错误;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是粮食产量下降的一个原因,但 与粮食出口量
20、增加无关,故 D 项错误。 考向二考向二 苏联改革苏联改革 【考向点评】高考全国卷关于苏联改革的考查,一方面会结合新材料、设置新情境来考查改革的内容及结 果;另一方面,又要认识到改革的局限性,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体制等。备考时,运用生产力与生产 关系的原理解释苏联改革问题。 【真题 2】 (2018新课标全国卷)1959 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 7 年内工业生 产总值提高 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出七
21、年经济计划仍然优先发展重工业,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故 A 项正确;苏联 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是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而且马歇尔计划在 1951 年已经结束,故 B 项错误;1959 年仍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不同于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商品货币关系,故 C 项错误;材料只 反映出苏联工业化战略,与管理体制的变化无关,故 D 项错误。 考向三考向三 经济大危机经济大危机 【考向点评】高考全国卷对经济大危机的考查,一方面会结合新材料、设置新情境来考查经济危机的影响; 另一方面,还会考查经济危机加剧了国际关系紧张,引发货币大战、关税大战、贸易大战等。备考时,运 用时空观念、史实实证、历史解
22、释、家国情怀角度理解把握。 【真题 3】 (2018新课标全国卷) 表 3 19291931 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单位:%) 时间 类别 19291930 年 19301931 年 烟煤业 -12.3 -19.1 金属矿业 -6.6 -18.3 制造业 -7.2 -11.3 据表 3 可知,当时美国( ) A最低工资标准失效 B产业结构迅速调整 C经济危机不断加深 D政府财政支出锐减 【答案】C 【解析】美国工人最低工资标准是在 1933 年罗斯福新政中订立的,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A 项错误;材料只 反映出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无关,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出
23、美国部分行业工 人周工资不断下降,劳资矛盾加剧,经济危机不断加深,故 C 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 工资变化,与政府财政支出的变化无关,故 D 项错误。 考向四考向四 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 【考向点评】高考全国卷对罗斯福新政的考查,一方面会结合新材料、设置新情境来考查罗斯福新政的内 容;另一方面,还会考查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的影响等。备考时,运用时空观 念、史实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角度理解把握。 【真题 4】 (2015新课标全国卷高考34)1935 年 8 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 65 岁的 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
24、老金。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 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 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出罗斯福新政中,通过 1935 年社会保险法建立职工养老金制度。 全国工业复兴 法制订公平经营章程,故 A 项错误;1935 年社会保险法还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故 B 项正确; 农 业调整法规定提供农副产品补贴,故 C 项错误; 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最低工资水平,故 D 项错误。 考向五考向五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新变化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新变化 【考向点评】高考重点把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新变化,重点理解资本主义出现经济滞胀的原因、社会福利 国家建立、产业结
25、构调整等。备考时要从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的角度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 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观。 【真题 5】 (2017新课标全国卷)20 世纪 70 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 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 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答案】A 【解析】根据“20
26、世纪 70 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自二战后 推行的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不利影响凸显,因此提出“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 顿流回到州和地方”,试图减少联邦对经济的干预,故 A 项正确;尼克松声称把权力下放到州和地方,主 要是为了解决财政不足的问题,权力下放只是减少国家干预经济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故 B 项错误;材 料中虽提到“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但这是为了解决政府的财政危机,况且此时联邦政府“财政支出庞 大”,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会加重联邦政府财政负担,故 C 项错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不同程度上 干预经济,美国联邦政府只是减少了国
27、家对经济的干预,并不是恢复自由放任传统,故 D 项错误。 【真题 6】 (2016海南高考)表 1 是美国、日本、联邦德国三大产业产值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情 况。 表 1 1950 年 1970 年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美国 72 369 551 29 317 647 日本 260 317 423 36 430 484 联邦德国 107 497 396 33 517 450 表 1 中的数据反映了三国( ) A第三产业带动经济发展 B农业生产衰退 C产业结构出现严重失衡 D工业发展滞后 【答案】A 【解析】从表格中美国的服务业由 551 到 647,日本由 423 到
28、 484,德国由 396 到 450 可以看 出第三产业均对各国有贡献,故 A 项正确;农业美国由 72 到 29,日本由 260 到 36,德国由 107 到 33 说明各国农业所占比重下降,因为 50 年代到 70 年代这些国家经济问题飞速增加,无法说明农业衰 退,故 B 项错误;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第三产业兴起并带动经济的飞速发展,与产业结构严重失衡不符, 故 C 项错误;由表格中德国的工业由 497 到 517,比第三产业 450 要高,与工业发展滞后不符,故 D 项错误。 考向六考向六 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 【考向点评】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新的变化,普遍推行凯恩
29、斯主义、建立福利国家、第三次科技革 命推动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产生新经济等。复习备考时要运用唯物史观正确认识新变化的实质。 【真题 7】 (2019海南高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 分) 材料一 1953 年,艾森豪威尔就任美国总统,这是共和党人在民主党执政 20 年后首次入主白宫。共和党保 守派希望艾森豪威尔回到 20 年代传统的共和党的老路上去。在他们心目中,新政以来联邦政府对社会经济 生活的大规模干预,无异于“滑向社会主义”,而共和党自由放任的传统政策才是美国社会的正宗。艾森 豪威尔也曾表示,政府在国内事务上的作用是确保公平,而不是直接指导全国的经济生活。 摘编自刘绪贻主编美国通
30、史 材料二 1956 年,艾森豪威尔再次赢得总统竞选。他在阐述执政方针时说,联邦政府负有领导责任,在对 我们巨大经济机器的生产力进行安排时,要做到没有一个人无辜地遭受灾难和贫困。现在,它包括了教育、 卫生等广阔的领域。 摘编自韩铁艾森豪威尔的现代共和党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共和党保守派对罗斯福新政的看法。 (6 分) (2)比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艾森豪威尔在经济指导思想上的基本变化,并予以简要评价。 (9 分) 【答案】 (1)看法:违背美国传统;滑向社会主义;不应干预经济。 (6 分) (2)变化:由基本反对国家干预转变为有限度的国家干预。 评价:顺应需要进行
31、调整,表明国家干预经济已不可逆转;有利于美国经济发展。 (9 分) 【解析】 (1)由材料一“共和党保守派希望艾森豪威尔回到 20 年代传统的共和党的老路上去”可知违背美 国传统;从材料一“新政以来联邦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大规模干预,无异于滑向社会主义”得出滑 向社会主义;据材料一“共和党自由放任的传统政策才是美国社会的正宗”得出不应干预经济。 (2)第一小问基本变化,从材料一“艾森豪威尔也曾表示,政府在国内事务上的作用是确保公平,而不是 直接指导全国的经济生活”和材料二“联邦政府负有领导责任”得出由基本反对国家干预转变为有限度的 国家干预。第二小问评价,由材料一“1956 年,艾森豪威尔再次赢得总统竞选。他在阐述执政方针时说, 联邦政府负有领导责任”结合所学战后美国推行国家干预得出顺应需要进行调整,表明国家干预经济已不 可逆转; 从材料一“对我们巨大经济机器的生产力进行安排时, 要做到没有一个人无辜地遭受灾难和贫困” 结合所学国家干预带来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得出有利于美国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