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机构适用)上海市2024年中考语文冲刺(考点梳理+强化训练)-06 议论文阅读(一)整体把握议论文阅读(一)整体把握 (一)议论文知识点、常见题型及应答技巧 知识点 分类 常考题型 答题点拨 论点 中心论点 1.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或分论点。 (1)要抓住中心词; (2)要使用陈述句式; (3)要有明显的倾向性,要旗帜鲜明; (4)语言要简洁,文意要通顺;要立足得分。 分论点 论据 理论论据 1、概括论据 2、论据的作用 3、补写论据 4、论据能否被替换 5、关于论据的位置 1、概括论据要语言简洁不失要点; 2、论据作用的回答要注意格式规范,内容完整。 3、补写论据注意与分论点相符 4、分析所
2、给内容与原文之间的差异(例如:古今中外,个人集体) 5、分析议论文的层次结构 事实论据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判断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举例论证: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引用论证:(如果是讲道理)论证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如果是引用)使用了引证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对比论证: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引用论证 对比论证 论证结构 总分式 1.判断论证结构 2.分析前后段换顺序 3.将有关段落插入原文相关位置 梳理全文层次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 并列式 层进式 对照式 语言的严密性 1、某词能否删掉; 2、词语的语序能否调换; 3、句子能否删去; 1、某词能否删掉; 2、词语的语序能否调换; 3、句子能否删去; 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准确周密,逻辑性强,形象生动。 1、抓关键词语进行分析,体会其含义、感彩、作用等,体会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 2、分析修辞方法以及成语典故的运用,体会其生动性; 3、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揭示其严密的逻辑性。要注意理解概括力强和准确严密的关键性词语。 (二)考试热点题型 题型 分值及其分配 答题策略 本文的论点是_。 3分 准确、精炼为主,论点是一句话。 这段话运用了_的论证方法,其作
4、用是_。 5分(2+3) 记住各论证方法的关键词,“论证了”写完后面加上“的论点”。 下面的链接材料可以放在文中第几段/第几段与第几段之间,理由是_ 5分(1+2+2) 链接材料一般是事实论据,注意与上下段中间的逻辑关系。 文中第几段是否显得多余/可否删除,为什么 5分(2+3) 以“体现议论文论证的严密性”为结句。 文章第一段的作用是_ 3分(2+1) 主要是“引出论点”。 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_ 3分(2+1) 主要是“引起思考”。 第456段不能互换,其理由是_ 4分(2+2) 与论证结构有关。 文段345和6的论证结构是_ 3分(2+1) 分清逻辑关系。 1.加点词语含义和作用? 答题
5、思路:(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 2.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答题思路:(1)解释词语的含义;(2)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逻辑性,可以参照说明文考点分析中关于说明顺序的分析。 3.语段的作用 完成这类题目,我们应在掌握特殊段落作用的基础上,就具体文段作具体分析。 开头段的作用:(1)引用名人趣事(典故、传说、诗歌、寓言)提出论点(引出论题),引起读者阅读兴趣;(2)通过写事例(引用名言),引(提)出中心论点(引出论题)
6、;(3)把事例(名言)作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来证明文章的论点,增强论证的说服力。(4)引出下文 中间段的作用:承上启下,总结了上文关于的内容,引出下文对的议论。 结尾段的作用:(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2)强调的中心论点;(3)发出的号召或希望人们;(4)补充论证了。(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5)总结全文,得出中心论点(6)提出问题,发人深思,启发人去关注或思考某个问题 4.论据考点 (1)概括事实论据 概括事实论据必须包括两个要点:人物+事件(必须紧扣论点)。 (2)论据的作用 用在开头:引出中心论点(题);充当文中论点的论据,增强说服力;增添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用在中间
7、:主要证明本段的分论点。(运用事实(或作为道理论据),有力地论证了作者的观点。) (3)判断下面一段文字可以放在哪个段落?为什么? 本段讲述了的事例,证明了某段的分论点:,因此放在这一段。 (4)文中的段落是否可以互换?为什么? 不能互换(一般情况下),因为段符合的逻辑关系,与上文(下文)的某句话相呼应,因此不能互换。体现了议论文论证的严密性。 (5)下文的链接材料放在哪两段之间?为什么? 放在第段和第段之间。承接第段的,引出下文第段的,(并与第段的相呼应),因此放在这里。 (6)文中的某句话论据(事实和道理)能否删除?为什么? 材料与论点不相符的要删除,重复的也需要删除。能证明论点的类似事例
8、,不删除的理由一般从古今中外,身份国籍方面去区别。 答题方法:能。因为这段的论点是,这句话是,不能很好的证明论点,因此要删去,体现了议论文论证的严密性。(不可以删去的话,反之。) 5.开放型试题 议论文阅读中,开放性试题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题型多样。有的要求联系实际对文章内容进行延伸;有的由阅读材料引申出与之相关的内容,要求进行自主创作;还有的要求考生对所提供的材料进行独立思考,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等等。 议论文一般为逻辑性很强的文章,在做题时先要理清文章的论证过程,找出论点,再找出各段的分论点,理清各段中的事实论据、人物名言,搞清论证结构,必要时划出相关关键词、句,最后做题。 例题 例1 学
9、会与自己相处 学会与自己相处,不是追求寂寞、封闭自我,更不是对自身的交往能力设限,而是让自己的心灵变得祥和安宁,心境变得清澈如水,在沉潜中默默提升自己的境界。回溯历史,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27年,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用了34年,达尔文写物种起源用了27年,马克思写资本论用了40年。如果缺乏耐得住寂寞的定力,没有独处时的思考,这些成就是很难取得的。如今,在一些发达国家,不少年轻人会选择给自己安排一个“间隔年”,以便在一段相对安静的生活中思索人生、规划未来。因此,我们在学习与社会打交道的同时,也应学会与自己相处,葆有享受独处的积极心态。 1.有人认为第段中李时珍、徐霞客等人的事例不适合作为论据,你认
10、为是否适合?说说你的看法。(3分) _ _ 【参考答案】 1.不适合。这些事例共同点是他们的成功花费了很长时间,并不一定证明他们是在独处中成就自己。事例与观点没有必然联系,所以不适合作为事实论据。 适合。这些人能如此长时间地坚持写作就是有定力的表现,正凭着这份耐得住寂寞的定力才取得了成就,与论述的观点一致:在独处中能让自己的心灵变得祥和安宁,心境变得清澈如水。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论点(观点)与论据的关系。论点(观点)一定要能统率材料,而论据材料一定要能证明论点。材料与观点必须统一。论据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因此论据与论点之间应有内在联系、有契合点才行,否则就不能证明论
11、点。文章第3段中李时珍、徐霞客等人的事例能否作为本文的论据,关键在于看是否能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学会与自己相处”。依据自己对李时珍、徐霞客等人的行为进行分析其能否证明论点作答。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例2 文学给我们的生活雪中送炭 文学也是一种装备,它帮助我们了解人生,使我们活得更精彩。它能激发人生的潜力,丰富生活的色泽。处在同样一种境遇之下,为什么两个人看见的东西就是那么完全不一样呢?因为两个人的脑子里摆着不同的思维框架,有的人知道如何让看到的一切归巢就范,有的人对看到的一切视而不见。据说财富500强的CEO多半是文科背景,因为他们更易不受固有思维的约束,因而人生更丰富。 在我国,现在大
12、部分人都已经解决了温饱,但仍有不少人被物欲蒙蔽了眼睛,仍过着“灰暗”的生活。因此,需要文学给我们的生活雪中送炭。 (选自南桥知识不是力量,有删改) 1.第段加点词“灰暗”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参考答案】 1.精神生活贫乏(贫瘠、匮乏) (2分) 例3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一段时间以来,个别媒体尤其是新媒体的“星”闻报道存在着一“热”一“冷”两种现象。对娱乐明星的花边轶事、生活八卦,一炒再炒,文字、图片、视频,甚至还用上了直播、H5等新技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曾率部队抗洪救灾保护42万人生命财产的“流泪将军”董万瑞、被誉为中国航天“总总师”的两弹元勋任新民相继离世,相关报道却显然
13、冷清不少。这种冷热失衡的舆论现象,背后折射出同一的价值取向。 娱乐明星知名度高、粉丝众多,一举一动都可能受到关注,很容易成为镜头的焦点、版面的热点,适度报道无可厚非。但是,个别媒体为了追求点击率、视听率,过度追捧娱乐明星、网络红人,极力炒作个人隐私、情感绯闻,大肆宣扬纸醉金迷、花天酒地,使“星”闻弥漫着庸俗、低俗气息。娱乐化、物质化的信息大行其道,享乐主义、奢靡主义倾向泛滥,大大影响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和养成。 这些为中华民族掌握自己命运、开创国家发展新路、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才是指引我们前行的明灯,才是真正的璀璨之星。但这些“星”往往甘于寂寞、埋头奉献,所从事的领域也不为人熟知,
14、而媒体或报道过少,或用心不够,使人们很难了解、无从体味其中蕴含的宝贵精神力量。事实证明,只要潜心挖掘、深入报道,他们就会走进公众视野,成为众人学习的榜样。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让陈景润成为明星,激发了国民勇攀科学高峰的热情;专题节目大国工匠讲述了不同岗位劳动者匠心筑梦的故事,让人感受到默默坚守、孜孜以求的伟大;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展现了文物修复者的工作和生活场景,让很多人敬佩不已。 追什么“星”,推出什么“星”闻,媒体责任重大。不能为取悦受众而“失向”,不能为吸引眼球而“失真”,不能为刻意迎合而“失态”,更不能让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爆料”淹没我们的生活。媒体的价值引领,不是
15、关注谁要结婚生子、谁又离婚出轨,而是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应多一些激浊扬清、少一些哗众取宠,多一些积极向上、少一些庸俗格调,把更多镜头和版面投向那些功勋卓著的民族英雄、苦干实干的科学巨星、令人敬重的学界泰斗,投向那些爱岗敬业的劳动模范、崇真扬善的道德先锋,让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成为激励全社会不懈奋进的强大力量。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新闻媒体只有牢牢把握正确导向,把那些筑梦路上的巨匠大师和无名英雄从幕后推到台前,用他们书写的绚丽篇章去感动社会、去影响社会,使之成为人人景仰和追逐的明星,才不辱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职责和使命。 1第一段“星闻报道”中“星”加引号
16、,其特殊含义及表达效果是_ _(3分) 2第段画线句连用多个“不能”的表达效果是_ _。(3分) 3第段画线句不宜删除。请阐释理由。(5分) _ _ _ _ 【参考答案】 1 指媒体在报道时聚焦的公众人物。这里取“新”的谐音,故意用反常规的构词夺人眼球。 2 产生整句效应,语势不断增强,表达了对媒体一味迎合的强烈否定,引发社会对媒体在聚焦公众人物时应有的价值取向的深思。 3 画线句举了徐迟的报道让陈景润有了社会影响力这一事例证明,媒体只要潜心挖掘、深入报道,为社会和民族作出贡献的人就会走进公众视野、成为众人学习的榜样。此事例聚焦的是数学研究领域有影响力的杰出人物,后二个例子是劳动岗位上的无名英
17、雄。用不同领域的事例证明观点,使论述更具说服力。这也与第5段“把那些筑梦路上的巨匠大师和无名英雄从幕后推到台前”这一总括句相互照应。 【解析】 1. 此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这里的“星”,指的是吸引眼球的娱乐“明星”。第一段拿“星”与“流泪将军”董万瑞、被誉为中国航天“总总师”的两弹元勋任新民进行对比,这里作者的态度很明显,取“新”的谐音,故意用反常规的构词夺人眼球。 2. 此题考查排比的作用的理解。几个“不能”构成排比,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表达了对媒体不能担负媒体责任的否定,从而引发深思。 3. 划线句子是举例论证,举“徐迟的报道让陈景润有了社会影响力”的例子,目的是证明此段的观点“只要潜
18、心挖掘、深入报道,他们就会走进公众视野,成为众人学习的榜样”,这样与下文的举普通小人物的例子,使论证更全面,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例4 有趣的人不苟且 生活中,要是听说某某是个有趣的人,让人不免心驰神往,想要结识一番。有趣,和枯燥、乏味相对,是一个人身上闪闪发光的品质,是平淡生活里的“调味剂”。说一个人有趣,是很高的评价。正所谓,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那么,何为有趣?(1) 对“什么是趣”,古今中外,尚无定论,只能见仁见智。在文人墨客笔下,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趣者,存乎一心,大凡让人心生快意、心旷神怡的,都莫不有趣。 有趣的人,对生活抱有大爱。有时,即便身处逆
19、境,他们也能过得兴致盎然;即便眼前满是苟且,他们也总能找到诗和远方。苏轼就是个十足有趣的人。被贬官后,他没有愁肠百结,而是发现了生活的真和趣。在黄州,他把“价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的猪肉,做成了色、香、味俱全的“东坡肉”,并撰文猪肉颂,讲述烧制心得。除了“东坡肉”,还有“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饼”,都轰动一时,流传甚广。生活拮据,苏轼辟地耕种,以此为乐,写出东坡八首雨后行菜圃等诗,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 1.第段画线句中的“莫不”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3分) _ _ 2.选择恰当的论据填入第段横线处,并阐述理由。(6分) A.梁启超说:“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我以为凡人
20、必须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么,生活便成沙漠,要他何用。” B.明人袁宏道说:“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 选: 理由:_ _ _ 3.第段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作用是_ _。(3分) 【参考答案】(18分) 1.(3分)不能删。(1分) “莫不”表双重否定,强调了大凡让人心生快意、心旷神怡的都是有趣的,体现了 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2分) 2.(6分)B (1分) 理由:B句论述了对于“趣”,善于说话的人也不能有一个确切的判断,只有心领神会的 人才懂得。(2分)与第段中所论述的对于“趣”,
21、“古今中外,尚无定论,只能见仁见智”,“存乎一心”相 一致。(2分)A句梁启超提倡人应该生活在趣味之中,和第段中所论述的不符。(1分) 3.(3分)举例论证(1分) 通过列举苏东坡被贬后在生活中发现真和趣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有趣的人对 生活抱有大爱。(2分) 例5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20分) 工匠精神 两把菜刀摆在你面前,“张小泉”和“双立人”。 “张小泉”创建于1663年,当年用龙泉之钢铸造,六十六道工序,曾被列为贡品,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得过银奖,还是唯一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的刀剪类商品,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百年品牌。“双立人”创建于1731年,它所在的索林根小城地处德国西
22、部,是欧洲不锈钢技术的发源地,也是1915年,双立人在旧金山世界博览会上独揽4项大奖,是如假包换的德国百年品牌。 如今的“张小泉”亦步亦趋地走在先人开拓的路上,材料不变,工序不变,款式不变,被视为“百年传承的工匠精神”;而双立人则百般求变,不断更新不锈钢锻造技术,生产工艺全面创新,款式、门类层出不穷。 在商店里,张小泉菜刀的价格是双立人菜刀的1/20,至于销量和销售区域,差距可能更大。 中国不乏匠人,但却缺乏新工匠。全国的老字号品牌超过1.2万个,摊开来,家家都有一个与传承和工匠精神有关的“神话”。可是有的苟延残喘,有的容光焕发,查之根源,正是因为有新旧之别。 云南白药由云南名医曲焕章发明于1
23、902年,被视为止血神药。早年的云南白药,为粉末状,用小瓶封装。一姓单传,百年不变。 也是从十多年前开始,这家企业在王明辉的带领下大开大合,先后从散剂开发出胶囊剂、创可贴等新品类,甚至还进入牙膏、洗发水等快消品领域,成为老字号企业中第一家年销售额突破百亿的公司。 _ ,真正的工匠精神不是回到传统,一味地向前辈致敬,而是从传统出发,让“上帝”先“死掉”再“复活”,在当代的生活和审美中重新寻找存在的理由。也就是说,工匠精神应该要在传承中求创新发展。 美国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在匠人一书中对匠人的解读是:通过制造的物品去了解自身,体现时代的生活品质和审美特征。在他看来,“制造就是思考”。 因此,我们在
24、寻找的“匠人”,必须是一个“新工匠”。如何成为一个新工匠?首先要有手艺人精神。他专注于产品本身,尊重制造的基本规律。产品是他的人格投射,是专业精神的一次物质性呈现。新工匠也必然要具备现代性,也就是要与当代有关,与当代的一切新技术、新思维、新生活方式有关。百年前的生活趣味一定与当代的生活趣味不同,与当代有关,才可能存在于当代。此外,新工匠还要有颠覆能力。他必须与众不同,必须足够“奇葩”,能够在最普通的商品中重构审美,最极致的,他能够重新定义一个商品。 (有改动) 1.第段加点字“苟延残喘”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2.下列对第-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通过两把菜刀的比较,引出论
25、题和作者的观点。 B.从典型的社会现象入笔,更能激发读者的思考。 C.这些事实和现象是作者阐发自己观点的有力证据。 D.借助中西方的比较来批判中国传统产业因循守旧。 3.下列关联词中,填入第段划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但是 B.而且 C.况且 D.因此 4.作者认为,要成为一个新工匠,应具备三个条件:(1) ;(2)要具备现代性;(3) 。这三个条件的顺序不宜颠倒,因为 。(7分) 5.有人说,云南白药的事例可以从文中删除,你觉得呢?请简述理由。(5分) 【参考答案】(20分) 1(2分)经济不景气,勉强维持 2.(3分)D 3(3分)D 4(2+2+3分)(1)要有手艺人精神
26、 (3)要有颠覆能力 手艺人精神是具备现代性和有颠覆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三者层层推进(2分);同时与第段理查德所解读的匠人内涵相呼应(1分)。 5(5分)不能删。该事例写了云南白药不断开发产品种类和消费领域,成为老字号企业中第一家年销售额突破 百亿的公司(2分),与张小泉事例形成对比(1分),从正面论证了“工匠精神应该要在传承中求创新发展”的 观点(2分)。(或作为中国老字号,和“双立人”事例一起,从中外不同的角度论证“工匠精神应该要在传承中 求创新发展”的观点) 可以删。这个事例写了云南白药不断开发产品种类和消费领域,成为老字号企业中第一家年销售额突破百亿的 公司(2分),与“双立人”属于同类
27、事例(1分),都证明“工匠精神应该要在传承中求创新发展”这一观点(2分)。 【解析】 【1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因此,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苟延残喘”比喻暂时勉强维持生存,在这里指有的老字号品牌生命力不强,经济状况不好。 【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准确把握能力。作答时要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D项有误,借
28、助中西方的比较是为了说明新旧工匠精神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体现作者对工匠精神的思考。 【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理解运用能力。要首先理解句子内容,明辨分句间的关系逐层分析,推断句子的层次。第段列举了王明辉开拓新产品,将老字号企业发扬光大的事例,而“真正的工匠精神不是回到传统,一味地向前辈致敬,而是从传统出发,让上帝先死掉再复活”是在此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所以此处应该用“因此”。故选D。 【4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从“首先要有手艺人精神”“此外,新工匠还要有颠覆
29、能力”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第二问考查的是句子的顺序。这三个条件是按照递进的顺序安排的,同时与“通过制造的物品去了解自身,体现时代的生活品质和审美特征”相对应。 【5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论据的作用,要围绕其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来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如:不能删。云南白药作为中国老字号,和“双立人”事例一起,从中外不同的角度论证“创新发展”重要性。 练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1316题(18分) 古诗文背诵:是负担,还是捷径? 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增加了古诗文的背诵篇目,由过去的14篇增至72篇。有论者认为,这给学生增加了很大负担。其实,概览之前的语文教育经验,背诵并不能以负担论之,反而可以算一
30、种学习的捷径。 58篇的增加数量确实较多,但与传统中国语文教育的要求相比,要求背诵的篇目仍然是很少的。在传统语文教育中,学子需要背诵数十万字。唐宋以来,为参加科举考试,考生必须将论语孟子左传等40多万字的典籍全部精读熟背。有些人背诵得更多,如顾炎武、戴震【注】能够将十三经全文背诵,甚至连“注”都能背诵下来。民国时期的一些学者接受的是传统教育,也都有出色的背诵功夫。国学大师姜亮夫曾说,他在清华国学院时,同乐会上梁启超、王国维即兴表演节目是背诵古代文学作品,梁启超背诵一大段桃花扇,王国维则背诵了西京赋。 传统教育在背诵方面有数千年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青少年的听觉记
31、忆,背诵诗文“从娃娃抓起”。朗读是多感官参加的活动,需要同时动用眼、口、耳、脑,甚至加上头、身体的动作,这有助于提高背诵的效率。而少年的一个特点就是对声音非常敏感,这使他们能够通过“听”轻松地记住那些语言优美的古诗文。美学家朱光潜回忆自己的学习经历时说:“五经之中,我幼时全读的是书经左传。诗经我没正式地读,家塾里有人常在读,我听了多遍,就能成诵大半。于今我记得最熟的经书,除论语外,就是听会的一套诗经。”语言学家赵元任回忆儿时的学习情景时也说:“晚上念诗我们都觉得比白天念书轻松一点儿,我觉着也好玩一点儿。我念的是唐诗三百首。我哥哥跟姊妹们另外还念千家诗跟别的诗集。他们念的诗,我就是没念也渐渐地背
32、得出来了。”他们都是通过“听”,记住了这些作品。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也重视最初的记忆。在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背诵量是逐渐加大的。最初的记忆量很小,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做到_ ,能够不假思索地背诵出来。这些内容在学生的记忆中深深扎根,成为后来背诵相关内容的基础。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对此早有研究,如乌申斯基就说:“儿童在学习中所学到的这些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越深,那么,以后的形象也就能够越容易和越巩固地为他们所记住,自然,如果在最早的和以后的形象之间有联系的话。”传统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每一次都是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背诵下来一些句子,这些句子作为“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成为后来背诵的基
33、础。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大特点就在这里:老师对学生最初的背诵要求非常严格,必须是记得非常牢靠,这些内容记得牢靠了,以后的记忆就容易了。 从这样的视角看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更能明白,增加古诗文背诵恰恰是为了长远的“轻松”打基础。 (有删改) 【注】顾炎武、戴震:著名学者。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戴震,清代哲学家、思想家。 13填入第段横线处的词语,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胸有成竹 B滚瓜烂熟 C一目了然 D 心领神会 14文章围绕“ ”这一变革,提出自己的观点: 。(4分) 15第段画线部分不能删去,说明理由。(6分) 16第段中“这样的视角”指的是
34、_ ,从“这样的视角看”,增加古诗文背诵是“打基础”的原因是 、 。(6分) 【答案】(18分) 13(2分)B 14(4分)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增加了古诗文的背诵篇目 古诗文背诵是学习的有效途径 15.(6分)画线句列举了清朝、民国时期一些学者有出色的背诵功夫的事例,与第段的其他事例共同论证了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都很重视背诵,使论证更具普遍性。 16(6分)传统教育在背诵方面有数千年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充分发挥青少年的听觉记忆 重视最初的记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417题(18分) 想和做 胡绳 有些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他们凭空想了许多念头,可是从来没认真做过一件
35、事。 也有些人只顾做事,不动脑筋。他们一天忙到晚,做他们一向做惯的或者别人要他们做的事情。自己一向这样做,别人要他们这样做,一般人都这样做,他们就“依葫芦画瓢”,照样做去。到底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他们从来不想一想。 我们瞧不起前一种人,说他们是“空想家”,可是往往赞美后一种人,说他们能够“埋头苦干”。能够苦干固然是好的,但是只顾埋着头,不肯动动脑筋来想想自己做的事情,其实并不值得赞美。 这种埋头做事不动脑筋的人跟牛马一样。拉磨的牛成年累月地在鞭子下绕着石磨转,永远不会想一想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够这样想的只有人。人在劳动中不断地动
36、脑筋,想办法,才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做这件事为什么目的,有什么意义,有什么缺点,才渐渐想出节省劳力,增加效率的方法。人类能够这样劳动,能够一面做,一面想,所以文化能够不断地进步。 一事不做,凭空设想,那是“空想”。不动脑筋,埋头苦干,那是“死做”。无论什么事情,工作也好,学习也好,“空想”和“死做”都不会得到进步。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从实际出发”这就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想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就不能“空想”,必须去接近实际。怎样才能够接近实际?当然要观察,还得有行动。举个例子来说,人怎样学会游泳的呢?光靠观察鱼类和水禽类的动作,那是不够的;一定要
37、自己跳下水去试验,多次试验,才学会了游泳。如果只站在水边,发一阵子空想,即使能够想出一大堆“道理”来,自己还是不会游泳。这样空想出来的“道理”其实并不算什么道理。真正的道理是在行动中取得的经验,再根据经验想出来的。而且想出来的道理到底对不对,还得拿行动来证明:行得通的就是对的,行不通的就是错的。 在学校里,有些同学很“用功”,可是不会用思想。他们学习语文,因为只读不想,同一个语言文字上的道理,在这一课里老师讲明白了,出现在别一课里,他们又不理解了。从旧经验里得到的道理,不能应用在新事物上,这就是不会用思想的缘故。另外也有些同学,他们能想出些省力的有效的方法,拿来记住动植物的分类,弄清历史的年代
38、。这些方法得从学习的经验中取得。假如只是埋头苦读,不动脑筋想一想,那就得不到。除了学习以外,做种种课外活动,也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例如开会,演说,组织班会和学术团体,这些实际的行动,如果光凭一腔热情,埋头苦干,不根据已有的成绩和经验,想想怎样才能把这些事情做得更好,更有效果,那么,结果常常会劳而无功。 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怎样忙,应该抽点功夫来想一想。想什么?想他自己做过的事,想自己做事得到的经验。这样,他脑子里所有的就不是空想,他的行动也就可以不断地得到进步。 (有删改) 14.段指出两种现象:空想、死做,以及一种错误观点 。针对以上内容,作者提出中心论点 。(5分) 15.将第段画线部分改成条件关系的复句。(3分) 16.第段主要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