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文言文训练及重点字词解析0831.doc

上传人(卖家):luzy369 文档编号:7047413 上传时间:2023-08-3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1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文言文训练及重点字词解析083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文言文训练及重点字词解析083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文言文训练及重点字词解析083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文言文训练及重点字词解析083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文言文训练及重点字词解析083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考文言文训练及重点字词解析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世祖光武皇帝讳秀,高祖九世之孙也。莽末,天下连岁灾蝗,寇盗蜂起。起于宛,时年二十八。至郾、定陵,定陵,悉发诸营兵,而诸将贪惜财货,欲分留守之。光武曰:“今若破敌,珍宝万倍,大功可成;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众乃从。朱鲔攻温,大破之。于是诸将议上尊号。马武先进曰:“天下无主。如有圣人承敝而起,虽仲尼为相,孙子为将,犹恐无能有益。大王虽执谦退,奈宗庙社稷何!宜且还蓟即尊位。”光武惊曰:“何将军出是言?”武曰:“诸将尽然。”至中山,诸将复上奏曰:“大王参分天下而有其二,言武力则莫之敢抗,论文德则无所与辞。臣闻帝王不可以久旷,天命

2、不可以谦拒。惟大王以社稷为计,万姓为心。”光武又不听。行到南平棘,诸将复固请之。光武曰:“寇贼未平,四面受敌,何速欲正号位乎?耿纯进曰:“天下士大夫捐亲戚,弃土壤,从大王于矢石之间者,其计固望成其所志耳。今功业即定,天人亦应,而大王不正号位,纯恐士大夫望绝计穷,则有去归之思也。大众一散,难可复合。时不可留,众不可逆。”纯言甚诚切,光武深感,曰:“吾将思之。”行至鄗,强华自关中奉赤伏符,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群臣因复奏曰:“受命之符,人应为大。今上无天子,海内淆乱,符瑞之应,昭然著闹,宜答天神,以塞群望。”光武六月已未,即皇帝位,建元为建武。二年春正月庚辰,封功臣

3、皆为列侯,大国四县,余各有差。博士丁恭议曰:“古帝王封诸侯不过百里故利以建侯取法于雷强干弱枝所以为治也令封诸侯四县不合法制。”帝曰:“古之亡国,皆以无道,未尝闻功臣地多而灭亡者。”乃遣谒者即授印绶,策曰:“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敬之戒之。传尔子孙,长为汉藩。”(选自后汉书光武帝纪,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古帝王封诸侯不过百里/故利以建侯/取法于雷/强干弱枝/所以为治也/今封诸侯四县/不合法制B.古帝王封诸侯/不过百里故/利以建侯取/法于雷强干/弱枝所以为治也/今封诸侯/D县不合法制C.古帝王封诸侯不过百里/故利以建侯取/法于雷强

4、干/弱枝所以为治也/今封诸侯四县/不合法制D.古帝王封诸侯/不过百里故/利以建侯/取法于雷/强干弱枝/所以为治也/今封诸侯/四县不合法制2.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宗庙: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地方,帝王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庶人不准设置宗庙。B.“惟大王以社稷为计”的“惟”指愿、希望,与离骚中“惟草木之零落兮”的“惟”相同。C.“纯言甚诚切”的“切”指恳切,与陈情表中“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切”不同。D.博士:古代官名,秦汉时期掌管书籍文典,后来也指学术上专通一经或者精通一类技艺的人。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5、到达郾县、定陵县后,光武帝尽皆征调各营的兵力,可是众将却贪恋财物,想分拨一部分人留下来防守B.马武认为,如果天下没有主宰之人,即使有孔子、孙子这样的人担任丞相、大将,也可能不会有益于天下。C.耿纯认为刘秀违背众人的愿望,不正名号和身位,主大夫们的希望、打算落空,就会有去归顺王莽的念头。D.文章结尾刘秀关于居于上位而不骄傲、持守节义谨严法度的一番言论,在今天仍具有很重大的现实意义。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 (4分)(2)臣闻帝王不可以久旷,天命不可以谦拒。(4分)5.刘秀能登上帝位的条件有哪些?请结合文本内容概括。(3分)【参考答案】1.(3

6、分)A2. B(B项,惟:愿,希望/思考,想。C项,切:恳切/急切。)3.(3分)C(“去归之思”应是“离去归家的念头”)4.(8分)(1)如果被敌人打败,头颅尚且保不住,还能拥有什么财物呢!评分标准:“为所”“首领”、宾语前置句式各1分,语意通顺1分。(2)为臣听说帝王的大位不可以长时间空缺,上天的意志不可以谦让拒绝。评分标准:“闻”“广”谦拒”各1分,语意通顺1分。5.(3分)(1)刘秀文德武力兼具;(2)诸位将领多次请求;(3)强华献符,顺应天意。评分标准:每条1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东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第九代孙。王莽末年,国内连年蝗灾,盗贼蜂起。在

7、宛城起兵,时年二十八岁。到达郾县、定陵县后,光武帝尽皆征调各营的兵力,可是众将却贪恋财物,想分拨一部分人留下来防守。光武帝说:“现在如果击破敌人,就会获得一万倍的珍宝,伟大的功绩就能成就;如果被敌人打败,头颅尚且保不住,还能拥有什么财物呢!”众人这才依从。朱鲔攻打温县,大破其军队。这时众将领商议给光武帝上尊号事宜。马武率先进言说:“当今天下没有主宰之人。如果有圣人出来愿意担负这种破敝的局面,即使有像孔子这样的人担任丞相,有像孙子这样的人担任大将,尚且还担心不能有益于天下。大王虽然坚持恭谦退让,但是祖先的宗庙和社稷该怎么办呢!理应暂且返回蓟城即皇帝尊位。”光武帝吃惊地说:“将军怎么说出这样的话啊

8、?”马武说:“众将领都是这个意思。”到达中山国时,众将又上奏说:“大王将天下划为三份而大王已占两份,论起武力没有人敢与大王抗衡,谈及文德没有谁可与大王争辩。为臣听说帝王的大位不可以长时间空缺,上天的意志不可以谦让拒绝。希望大王为国家社稷着想,将亿万民众放在心上。”光武帝又没有听从。光武帝行进到南平棘县时,众将领再次极力请求即帝位之事。光武帝说:“寇匪盗贼还没有平息,四面正遭受敌人的攻击,为什么急着要改定名号和身位呢?”耿纯进言说:“天下的士大夫抛弃了自己的亲人,背弃了自己的乡土,追随大王甘冒乱箭流石的危险的原因,本来就是希望以此来实现自身的志向罢了。现如今伟大的功业即将完成,天象和人事也应和相

9、合,而大王却不正名号和身位,耿纯担心士大夫们的希望断绝、打算落空,就会有离去归家的念头。众人一旦解散,就难以再度结合在一起。时机不能延误,众愿不可违背。”耿纯的话非常诚恳真切,光武帝深为感动,说:“我将考虑此事。”行进到鄗县,强华从关中而来敬献赤伏符,说“刘秀发兵捉拿无道之人,四方各族如云聚集天空,如龙斗于荒郊原野,四七运数相乘火德显应”。群臣趁机又上奏说:“禀受上天之命的符瑞,以人事的应验最为重要。现在世上没有真正的天子,四海之内一片混乱,人间的符瑞应验上天的昭示,已经很鲜明而为人所共知,应该回报上天神灵的福佑,以此来满足天下之人的愿望。”光武帝在六月已未日这一天,即皇帝位,建立帝号为“建武

10、”。建武二年(26年)春季正月庚辰日,皇帝分封所有的功臣为列侯,封邑最大的有四个县,其余按军功不同封邑各有等差。博士丁恭发表看法说:古时候帝王封给诸侯的封地不超过一百里,所以按照有利的原则来分封诸侯,是取法于雷声震惊百里的意思,增强主干削弱枝节,其目的是为了天下的治理。现如今分封诸侯达到四个县,不符合古代的规制。”皇帝说:古时候国家灭亡了的情形,都是因为君王无道,不曾听说功臣封地多而使国家灭亡的。”于是派遣谒者前去授予诸侯们印玺和绶带,并在策书上说:“居于上位而不骄做,即使位高也不会有危险;持守节义而谨严法度,即使满盈也不会漫溢出来。敬肃啊,戒慎啊。传给你们的子孙,永远成为汉家的藩护。” 【挖

11、空训练】世祖光武皇帝讳秀,高祖九世之孙也。莽末,天下连岁灾蝗,寇盗蜂(像蜂一样)起(群起)。起于宛(状语后置),时年二十八。至郾、定陵,定陵,悉发(派遣,征调)诸营兵,而诸将贪惜财货,欲分留守之。光武曰:“今若(如果)破敌,珍宝万倍(定语后置),大功可成;如为所败(被动),首领(头颅)无余(剩余),何财物之有(宾语前置)!”众乃从。朱鲔攻温,大破之。于是诸将议上尊号。马武先进曰:“天下无主。如有圣人承(接受,担当)敝(衰退,衰败)而起,虽(即使)仲尼为相,孙子为将,犹恐无能有益。大王虽执(执意,坚持)谦退,奈宗庙社稷何!宜且还(返回)蓟即尊位。”光武惊曰:“何将军出是言?”武曰:“诸将尽然。”

12、至中山,诸将复上奏曰:“大王参(同“三”)分天下而有其二,言武力则莫(没有)之敢抗(匹敌,相当,抗衡),论文德则无所(没有的)与辞(解说,辩解,争辩)。臣闻(听说)帝王不可以久旷(空缺),天命(上天的意志)不可以谦拒。惟(希望)大王以社稷为计,万姓为心。”光武又不听。行到南平棘,诸将复固(坚持,坚决)请之。光武曰:“寇贼未平,四面受敌,何速欲正(确定)号位乎?耿纯进曰:“天下士大夫捐(抛弃,舍弃)亲戚,弃土壤(故乡),从大王于矢石之间者,其计固望成其所志耳。今功业即定,天人亦应,而大王不正号位,纯恐士大夫望绝计(打算)穷(尽),则有去归之思(想法)也。大众一散,难可复合。时不可留(延误,拖延,

13、搁置),众不可逆(违背)。”纯言甚诚切,光武深感,曰:“吾将思(考虑)之。”行至鄗,强华自关中奉赤伏符(神秘预言书,预言刘秀当皇帝的前景),曰“刘秀发兵捕(捉拿,捕获)不道,四夷云(名词做状语,像云一样)集龙(名词状语,像龙一样)斗野,四七之际(运数,时机)火为主”。群臣因复奏曰:“受(秉承,接受)命之符(符瑞),人应为大(最主要的)。今上无天子,海内淆乱(混乱),符瑞之应,昭(明显)然著(显著)闹,宜答(回报)天神,以塞(满足)群望。”光武六月已未,即皇帝位,建元为建武。二年春正月庚辰,封功臣皆为列侯,大国四县,余各有差(差别,差等)。博士丁恭议曰:“古帝王封诸侯不过百里故利以建侯(封立诸侯

14、)取法于雷强干弱枝所以(用来)为治也令封诸侯四县不合法制。”帝曰:“古之亡国,皆以无道,未尝闻功臣地多而灭亡者。”乃遣(派遣)谒者即授印绶,策曰:“在上不骄,高(位高)而不危;制节(调度管束)谨度,满而不溢。敬(敬肃)之戒(戒慎)之。传尔(你)子孙,长(长久)为汉藩(藩护)。”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 题。三月甲午朔,上(后周世宗柴荣)行视水寨,至淝桥,自取一石,马上持之,至寨以供炮,从官过桥者人赍一石,六月壬申,彰信节度使李继勋营于寿州城南,唐刘仁赡伺继勋无备,出兵击之,杀士卒数百人。四年春正月,周兵围寿春,连年未下,城中食尽。齐王景达遣都军使边镐将兵数万溯淮救之。刘仁赡请以边镐守

15、城,自帅众决战,齐王不许,刘仁赡愤邑成疾。三月己丑夜,帝渡淮,抵寿春城下。庚寅旦,躬擐甲胄,军于紫金山南山,命太祖皇帝(赵匡胤)击唐先锋寨及山北一寨,皆破之,由是唐兵首尾不能相救。丙午,监军使孙羽等作仁赡表,遣使奉之来降,帝遣使入城宣谕。以刘仁赡为天平节度使兼中书令,制辞略曰:“尽忠所事,抗节无亏,前代名臣,几人堪比!朕之伐叛,得尔为多。”是日卒,追赐爵彭城郡王。诏开寿州仓赈饥民。上自至泗州城下,禁军中刍荛者毋得犯民田,民皆感悦,争献刍粟,既克泗州,无一卒敢擅入城者。唐陈觉自周还,矫以帝命谓唐主曰:“闻江南连岁拒命,皆宰相严续之谋,当为我斩之。”唐主知觉素与续有隙,固未之信。钟谟请覆之于周,唐

16、主乃因谟复命,言:“久拒王师,皆臣愚迷,非续之罪。”帝闻之,大惊曰:“审如此,则续乃忠臣。朕为天下主,岂教人杀忠臣乎!” 唐主遣其子纪公从善与钟谟俱入贡,上问谟曰:“江南亦治兵,修守备乎?”对曰:“既臣事大国,不敢复尔。”上曰:“不然,向时则为仇敌今日则为一家吾与汝国大义已定保无他虞然人生难期至于后世则事不可知 归语汝主,可及吾时完城郭,缮甲兵,据守要害,为子孙计。”臣光曰:世宗以信令御群臣,以正义责诸国,刘仁赡以坚守蒙褒,严续以尽忠获存。江南未服,则亲犯矢石,期于必克;既服,则爱之如子,推诚尽言,为之远虑。书曰:“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世宗近之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世宗征淮南)10.下

17、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向时则为仇/敌今日则为一家/吾与汝国大义已定/保无他虞/然人生难期/至于后世/则事不可知/B.向时则为仇/敌今日则为一家/吾与汝国大义已定/保无他虞/然人生难期至/于后世则事不可知/C.向时则为仇敌/今日则为一家/吾与汝国大义已定/保无他虞/然人生难期/至于后世/则事不可知/D.向时则为仇敌/今日则为一家/吾与汝国大义已定/保无他虞/然人生难期至/于后世则事不可知/11.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军于紫金山南山”的“军”指驻扎,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秦军汜南”的“军”相同。B.制辞:用以颁布皇帝重要的法

18、制命令的专用文书,包括所有诏、敕、谕等诏令文书。C.入贡:外国向本国进献财物土产,也指贡士入京参加会试。本文指南唐向后周入贡。D.“刘仁赡以坚守蒙褒”的“蒙”指承蒙,与答司马谏议书中“昨日蒙教”的“蒙”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寿春被围,城中粮食匮乏,齐王景达派兵救援;刘仁赡请求率众与后周军决一死战,齐王景达不同意,刘仁赡因此愤恨忧郁病倒。B.后周世宗渡过淮水,抵达寿春城下,他亲自穿上盔甲,指挥作战,并命令赵匡胤攻击南唐军寨,使得南唐军队首尾无法互相救援。C.世宗在征讨淮南过程中,关心当地百姓,保护百姓利益;他在寿州开仓赈济饥民,在泗州禁止打柴的士兵

19、侵犯民田,得到百姓拥护。D.南唐陈觉想让南唐国主替他杀了宰相严续,南唐国主让锺谟去后周征求世宗的意见。世宗认为严续对南唐尽忠,不应该将其杀害。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唐主知觉素与续有隙,固未之信。 (2)江南未服,则亲犯矢石,期于必克。14.文末司马光引用书中的“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来赞美周世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他引用的目的是什么?(3 分)【参考答案】10. (3分) C (向时则为仇敌,今日则为一家。吾与汝国大义已定,保无他虞。然人生难期,至于后世,则事不可知)11. (3 分)D (D项,“刘仁赡以坚守蒙褒的蒙指承蒙”错误,此处的“蒙”指受到,承受;“

20、昨日蒙教”的“蒙”是敬辞,承蒙。)12.(3分)D(陈觉假传后周世宗的诏令杀严续,不是让南唐国主替他杀了宰相严续)13. (8 分)(1)(4分)南唐国主知道陈觉向来同严续有嫌怨(隔阂),本来就不相信他的话。(译出大意2分;“隙”“未之信”各 1分)(2)(4分)江南没有归服,(周世宗)就亲身冒着飞矢流石,抱定必胜的信念。(译出大意2分;“犯”“克”各1分)14.(3 分)第一问:大国敬畏他的威力,小国感怀他的德政。(1 分)第二问:告诫后世君主要像周世宗那样攻天下时服强以力,守天下时怀弱以德。(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参考译文】:(后周世宗显德三年(956年)三月

21、甲午(初一日),后周世宗巡视水寨,到达淝水桥,亲自捡取一块石头,骑在马上拿着,到寨中来供炮使用,随从官员过桥的也都每人携带一块石头。六月十一日,彰信节度使李继勋在寿州城南安营,南唐刘仁赡趁李继勋没有防备,出兵袭击他们,杀死士兵几百人。四年春季正月,后周军队围攻寿春,连着几年没有攻下,城中粮食吃完。齐王景达派都军使边镐率领几万兵沿淮河去救援他们。刘仁赡请求让边镐守城,自己率领部众与后周军决一死战,齐王李景达不同意,刘仁赡(因此)愤恨忧郁病倒。三月己丑(初二日)夜晚,后周世宗渡过淮水,抵达寿春城下。庚寅(初三日)早晨,世宗亲自穿上盔甲,在紫金山南面驻军。命令北宋太祖皇帝(赵匡胤)攻击南唐先锋寨以及

22、山北的一处营寨,全都击破,于是南唐军队首尾无法互相救援。丙午(十九日)监军使使孙羽等以刘仁赡的名义起草了奏表,派遣使者带着奏表前来投降。世宗派遣使者入城宣示安抚,(后周世宗)任命刘仁赡为天平节度使兼中书令,制书内容大致说:“对所侍奉的君主竭尽忠诚,坚守节操,德行无亏,前代有名的大臣,能有几人可以相比!我讨伐叛贼,得到你才是最大的收获。”当日,(刘仁赡)去世,追赐为彭城郡王。世宗诏令打开寿州粮仓救济饥民。后周世宗亲自抵达泗州城下,(下令)军中负责割草打柴的人不得侵犯农民田地,农民都感激喜悦,争相献送粮草。攻克泗州以后,没有一名士兵敢擅自入城。南唐陈觉从后周回来后,假传后周世宗的诏令对南唐国主说:

23、“听说江南多年抗拒诏令,都是宰相严续的主意,应当替我杀了他。”南唐国主知道陈觉向来同严续有嫌怨(隔阂),本来就不相信他的话。锺谟请求到后周核实,南唐国主于是通过锺谟返回后周复命的机会,(上奏后周世宗)说:“长久抗拒王师,都是我的愚昧糊涂,不是严续的罪过。”世宗得知此事,大为惊讶,说:“确实如此的话,那么严续是忠臣。我作为天下的君主,岂能教人杀害忠臣呢!”南唐国主派遣他的儿子纪国公李从善与锺谟一道入朝进贡,后周世宗问锺谟说:“江南也在操练军队,修整守备吗?”锺谟回答说:“自从臣服大国,不敢再这样了。”世宗说:“不应当这样。昔日(我们)曾是仇敌,今日已经成为一家人。我朝同你们国家的名分已经确定,保

24、证没有其他变故。然而人生难以预料,到了后代,那事情(更)不能知晓。回去对你家君主说,可以趁着我在的时候加固城郭,修缮武器,据守要塞,替子孙后代着想。”臣子司马光说:周世宗凭借信用驾驭群臣,凭借正义要求各国,刘仁赡因为坚守不屈蒙受褒扬,严续因为竭尽忠诚获得生存。江南没有归服,(周世宗)就亲身冒着飞矢流石,抱定必胜的信念;江南降服以后,便像对待子女那样地爱护他们,推心置腹地把话说尽,替他们做长远打算。尚书说:“大国敬畏他的威力,小国感怀他的德政。”周世宗的所作所为可以说接近尚书上的话了。【挖空训练】三月甲午朔(农历每月初一),上(后周世宗柴荣)行(巡行)视(视察)水寨,至淝桥,自取一石,马上持(拿

25、)之,至寨以供炮(能发射铁石弹丸或炮弹的武器),从官过桥者人赍(持有,携带)一石,六月壬申,彰信节度使李继勋营(扎营)于寿州城南(状语后置),唐刘仁赡伺(窥伺,观察)继勋无备,出兵击之,杀士卒数百人(定语后置)。四年春正月,周兵围寿春,连年未下,城中食尽。齐王景达遣都军使边镐将(率领)兵数万溯(逆流而上)淮救之。刘仁赡请以边镐守城,自帅众决战,齐王不许,刘仁赡愤邑(愤恨忧郁)成疾。三月己丑夜,帝渡淮,抵寿春城下。庚寅旦(早上),躬(亲自)擐(穿着)甲胄,军(驻扎)于紫金山南山(状语后置),命太祖皇帝(赵匡胤)击唐先锋寨及山北一寨,皆破之,由是唐兵首尾不能相救。丙午,监军使孙羽等作仁赡表(奏表)

26、,遣使奉之来降,帝遣使入城宣谕(宣布命令)。以刘仁赡为天平节度使兼中书令,制辞(用以颁布皇帝重要的法制命令的专用文书,包括所有诏、敕、谕等诏令文书)略(大致)曰:“尽忠所事(侍奉),抗(坚持,坚守)节无亏,前代名臣,几人堪(可以)比!朕之伐叛,得尔为多(最大的收获)。”是日卒,追赐爵彭城郡王。诏开寿州仓赈(赈济)饥民。上自至泗州城下,禁军中刍荛(割草砍柴)者毋得犯(侵犯)民田,民皆感悦,争献刍粟(刍粮),既克泗州,无一卒敢擅入城者。唐陈觉自周还,矫(假托,诈称)以帝命谓唐主曰:“闻江南连岁(多年)拒命,皆宰相严续之谋,当为(替)我斩之。”唐主知觉素(向来)与续有隙(嫌隙),固(本来)未之信(宾

27、语前置)。钟谟请覆(审察,核查)之于周(状语后置),唐主乃因(通过)谟复命,言:“久拒(抗拒)王师,皆臣愚迷,非续之罪。”帝闻之,大惊曰:“审(确实,果真)如此,则续乃忠臣。朕为天下主,岂教人杀忠臣乎!” 唐主遣其子纪公从善与钟谟俱入贡(外国向本国进献财物土产),上问谟曰:“江南亦治兵(练兵,治军),修守备乎?”对曰:“既臣事(侍奉)大国,不敢复(再)尔。”上曰:“不然,向时则为仇敌今日则为一家吾与汝国大义已定保无他虞(忧虑,变故)然人生难期(预料)至于后世则事不可知归语(告诉)汝主,可及(趁)吾时完(坚固)城郭,缮(修缮)甲兵,据守要害,为子孙计(考虑)。”臣光曰:世宗以信令御(统治,治理)

28、群臣,以正义责(要求)诸国,刘仁赡以坚守蒙(蒙受,受到)褒,严续以尽忠获存。江南未服(归服),则亲犯(冒着)矢石,期(期望,引申为抱定信念)于必克(攻克);既服,则爱之如子,推诚尽言,为(替)之远虑。书曰:“大邦畏(敬畏)其力,小邦怀(感怀)其德。”世宗近(接近)之矣!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晋文公将与楚人战,召舅犯问之,曰:“吾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舅犯曰:“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文公辞舅犯,因召雍季而问之,曰:“我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雍季对曰:“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以诈遇民,偷取一时,后必无复。”

29、文公曰:“善。”辞雍季,以舅犯之谋与楚人战以败之。归而行爵,先雍季而后舅犯。群臣曰:“城濮之事,舅犯谋也。夫用其言而后其身,可乎?”文公曰:“此非若所知也。夫舅犯言,一时之权也;雍季言,万世之利也。”仲尼闻之,曰:“文公之霸也,宜战!既知一时之权,又知万世之利。”或曰:雍季之对,不当文公之问。凡对问者,有因问小大缓急而对也。所问高大,而对以卑狭,则明主弗受也。今文公问“以少遇众”,而对曰“后必无复”,此非所以应也。且文公不知一时之权,又不知万世之利。战而胜,则国安而身定,兵强而威立,虽有后复,莫大于此,万世之利奚患不至?战而不胜则国亡兵弱身死名息安暇待万世之利?待万世之利,在今日之胜;今日之胜

30、,在诈于敌;诈敌,万世之利而已。故曰:雍季之对,不当文公之问。且文公又不知舅犯之言。舅犯所谓“不厌诈伪”者,不谓诈其民,谓诈其敌也。敌者,所伐之国也,后虽无复,何伤哉?文公之所以先雍季者,以其功耶?则所以胜楚破军者,舅犯之谋也。以其善言耶?则雍季乃道其“后之无复”也,此未有善言也。舅犯则以兼之矣。舅犯曰“繁礼君子,不厌忠信”者:忠,所以爱其下也;信,所以不欺其民也。夫既以爱而不欺矣,言孰善于此?然必曰“出于诈伪”者,军旅之计也。舅犯前有善言,后有战胜,故舅犯有二功而后论,雍季无一焉而先赏。“文公之霸,不亦宜乎?”仲尼不知善赏也。 (选自韩非子难一,有删改)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

31、句,请圈出正确答案的序号,每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战而不胜A则国亡B兵弱C身死D名E息F安G暇待H万世之利11.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厌,指满足,与“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中“厌”字的意思相同。B.“一时之权也”与“权,然后知轻重”(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权”字的意思相同。C.何伤,指损害了什么,“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中“何操”表示拿了什么,两者结构相同。D.道,指说、讲,与“以子之道,移之官理”(种树郭橐驼传)中“道”字的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晋文公将与楚国人打仗,为楚国人多而自

32、己国家人少而犯难,于是先后召来舅犯和雍季商议,雍季对舅犯的做法表示反对。B.晋文公虽然对雍季的回答表示肯定,却采用舅犯的计谋和楚国人作战,并且打败了楚国,回朝后对舅犯和雍季都进行了封赏。C.有人认为雍季的回答没有针对晋文公的询问,韩非子对此进行了驳斥,认为是晋文公所问的问题过于宏大。D.韩非子认为晋文公没有理解舅犯的话,舅犯所说的“不厌诈伪”是在打仗时用来对待敌军的计谋,是非常有用的话。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4分)(2)虽有后复,莫大于此,万世之利奚患不至?(4分)14.孔子(仲尼)和韩非子对晋文公先赏雍季而后赏舅犯有何不!同看法

33、?请简要说明。(3分)【参考答案】10.ACF【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战而不胜,则国亡兵弱,身死名息,安暇待万世之利?11.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文言知识的能力。权,前者指权宜的计策,后者指称量。12.C【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概述内容要点的能力。“韩非子对此进行了驳斥,认为是晋文公所问的问题过于宏大”说法错误,从后文“故曰:雍季之对,不当文公之问”可知韩非子对这种说法是认同的。13.(1)焚烧树林来打猎,暂且获得了较多的野兽,但以后在这里就肯定打不到野兽了。(得分点:“田”“偷”“取”各1分,句意1分)(2)即使以后再有用这种方法来获利的情况,也没有会比这次战胜敌人的利益更大的

34、了,还忧虑什么流传千古的利益不能到来呢?(得分点:“虽”“莫”“患”各1分,句意1分)【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对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理解,翻译时要注意抓得分点。14.孔子认为晋文公先赏雍季而后赏舅犯是对的,说明晋文公既懂得暂时的变通,又懂得流传千古的长远利益;韩非子认为晋文公先赏雍季而后赏舅犯是错误的,应该先奖赏舅犯。(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大意相同即可)【解析】本题考查梳理概括相关内容的能力。概括相关内容要抓住文本的主要信息,本题的主要信息在“既知一时之权,又知万世之利”与“故舅犯有二功而后论,雍季无一焉而先赏”两处。【参考译文】晋文公将与楚国人打仗,

35、召舅犯来咨询这件事,说:“我将要和楚国人打仗,他们人多而我们人少,对此该怎么办?”舅犯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多礼的君子,不满足地追求忠诚老实;作战的时候,却不厌烦欺骗诡诈。您就用欺骗他们的手段好了。”文公辞退了舅犯,便召雍季来咨询这件事,说:“我将要和楚国人打仗,他们人多而我们人少,对此该怎么办?”雍季回答说:“焚烧树林来打猎,暂且获得了较多的野兽,但以后在这里就肯定打不到野兽了;用欺诈的手段来对待民众,且取得了暂时的利益,但以后肯定不能再用这种办法来获利了。”文公说:“好。”辞退了班季后,文公用舅犯的计谋和楚国人作战而把他们打败了。回来以后奖赏爵禄,先赏雍季而后赏舅犯。大臣们说:“城濮的战

36、事,是靠了舅犯的计谋。采用了他的建议而奖赏时却把他排在后面,合适吗?”文公说:“这不是你们所能懂得的。舅犯的话,是暂时的变通;雍季的话,才关系到流传千古的长远利益啊。”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晋文公称霸天下,是理所当然的啊!他既懂得暂时的变通,又懂得流传千古的长远利益。”有人说:雍季的回答,没有针对文公的询问。凡是回答问题,关键在于根据所问问题的大小缓急来回答。如果所问的问题高尚宏大,而臣下用低下狭隘的话来回答,那么英明的君主是不会接受的。现在文公问“如何用人少来对付人多”,而雍季却回答说“以后肯定不能再用这种办法来获利了”,这并不是用来回答问题的话。而且,文公既不懂得暂时的变通,又不懂得流传

37、千古的长远利益。打仗打赢了,那么国家安全而君主本身的地位也稳定了,兵力强大而君主的威望也树立起来了,即使以后再有用这种方法来获利的情况,也没有会比这次战胜敌人的利益更大的了,还忧虑什么流传千古的利益不能到来呢?如果这次战争没打赢,那么国家就会灭亡而兵力就会衰弱,君主就会身死名灭,哪有空闲去等待流传千古的长远利益呢?希望获得流传千古的长远利益,关键就在于今日的胜利;而要取得今日的胜利,就在于欺骗敌人;所以欺骗敌人,也就成全了流传千古的长远利益。所以说:雍季的回答,没有针对文公的询问。再说,文公也没有懂得舅犯的话。舅犯所谓“不厌烦欺骗诡诈”,并不是说要欺骗自己的民众,而是说去欺骗自己的敌人。敌人,

38、是自己所要讨伐的国家,以后即使不能再用这样的办法去获利,又损害了什么呢?之所以文公先赏雍季,是因为雍季有功劳吗?但是用来战胜楚国打败楚军的,是舅犯的计谋啊。是因为他说了有用的好话吗?但雍季就说了那一句“以后肯定不能再用这种办法来获利了”,他这个人并没有说什么有用的好话啊。舅犯倒已经兼有了功劳和很好的言论。舅犯所说的“多礼的君子,不满足地追求忠诚老实”:这忠诚,是用来爱护自己的部下的;这老实,是用来不欺骗自己的民众的。已经爱护部下而不欺骗民众了,还有什么言论比这更好的呢?但他一定要说“战胜楚军的办法来自欺骗诡诈”,那是军队打仗的计谋啊。舅犯在战前讲了有用的好话,在后来又有了使战争获胜的实绩,所以

39、舅犯有了两样功劳却被放在后面加以评定奖赏,雍季在言论和实绩方面一样功劳都没有却先受到了奖赏。孔子还说什么“文公称霸天下,不也是应该的吗?”孔子实在不懂得什么是正确的奖赏啊。【挖空训练】晋文公将与楚人战,召舅犯问之,曰:“吾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这件事)奈何(拿怎么办)?”舅犯曰:“臣闻之:繁(多)礼君子,不厌(满足)忠信;战阵之间,不厌(厌烦)诈伪(欺骗诡诈)。君其(还是,表婉商)诈之而已矣。”文公辞(辞别)舅犯,因(于是)召雍季而问之,曰:“我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雍季对曰:“焚林而田(通“畋”,打猎),偷(暂且,苟且)取多兽,后必无兽;以诈遇(对待)民,偷取一时,后必无复

40、(不再用这种方法)。”文公曰:“善。”辞雍季,以(用)舅犯之谋与楚人战以败之(代词,他们)。归而行爵(赐爵),先雍季而后舅犯。群臣曰:“城濮之事,舅犯谋也。夫用其言而后(以为后)其身,可乎?”文公曰:“此非若所知(知道,了解)也。夫舅犯言,一时(暂时)之权(权宜之计,变通)也;雍季言,万世之利(利益)也。”仲尼闻之,曰:“文公之霸也,宜战!既知(懂得)一时之权,又知万世之利。”或曰:雍季之对(回答),不当(相称,符合)文公之问。凡对问(应诏回答帝王的问题)者,有因(根据,依靠)问小大缓急而对(回答)也。所问高大(高尚宏达),而对以卑狭(矮小狭隘),则明主弗受也。今文公问“以少遇众”,而对曰“后

41、必无复”,此非所以(用来的方法)应也。且文公不知一时之权,又不知万世之利。战而胜,则国安而身定,兵强而威立,虽(即使)有后复,莫(没有)大于此(状语后置),万世之利奚患(担心)不至(宾语前置)?战而不胜则国亡兵弱身死名息(灭)安(哪里)暇(空闲)待万世之利?待万世之利,在今日之胜;今日之胜,在诈(欺骗)于敌;诈敌,万世之利而已。故曰:雍季之对,不当文公之问。且文公又不知舅犯之言。舅犯所谓“不厌(厌烦)诈伪”者,不谓诈其民,谓诈其敌也。敌者,所伐之国也(判断句),后虽无复,何伤(损害)哉(宾语前置)?文公之所以(原因)先雍季者,以(因为)其功耶?则所以(用来)胜楚破(打败)军者,舅犯之谋(计谋)

42、也。以其善(好)言耶?则雍季乃道(讲、说)其“后之无复”也,此未有善言也。舅犯则以兼(同时具有)之矣。舅犯曰“繁礼君子,不厌忠信”者:忠,所以(用来)爱其下也;信,所以不欺其民也。夫既以爱而不欺矣,言孰(谁)善于此(状语后置)?然必曰“出于诈伪”者,军旅之计也。舅犯前有善言,后有战胜,故舅犯有二功而后论(评定,即奖赏),雍季无一焉而先赏。“文公之霸,不亦宜乎(不也吗)?”仲尼不知善赏(正确的奖赏)也。 (选自韩非子难一,有删改)【参考译文】晋文公将与楚国人打仗,召舅犯来咨询这件事,说:“我将要和楚国人打仗,他们人多而我们人少,对此该怎么办?”舅犯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多礼的君子,不满足地追求

43、忠诚老实;作战的时候,却不厌烦欺骗诡诈。您就用欺骗他们的手段好了。”文公辞退了舅犯,便召雍季来咨询这件事,说:“我将要和楚国人打仗,他们人多而我们人少,对此该怎么办?”雍季回答说:“焚烧树林来打猎,暂且获得了较多的野兽,但以后在这里就肯定打不到野兽了;用欺诈的手段来对待民众,且取得了暂时的利益,但以后肯定不能再用这种办法来获利了。”文公说:“好。”辞退了班季后,文公用舅犯的计谋和楚国人作战而把他们打败了。回来以后奖赏爵禄,先赏雍季而后赏舅犯。大臣们说:“城濮的战事,是靠了舅犯的计谋。采用了他的建议而奖赏时却把他排在后面,合适吗?”文公说:“这不是你们所能懂得的。舅犯的话,是暂时的变通;雍季的话

44、,才关系到流传千古的长远利益啊。”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晋文公称霸天下,是理所当然的啊!他既懂得暂时的变通,又懂得流传千古的长远利益。”有人说:雍季的回答,没有针对文公的询问。凡是回答问题,关键在于根据所问问题的大小缓急来回答。如果所问的问题高尚宏大,而臣下用低下狭隘的话来回答,那么英明的君主是不会接受的。现在文公问“如何用人少来对付人多”,而雍季却回答说“以后肯定不能再用这种办法来获利了”,这并不是用来回答问题的话。而且,文公既不懂得暂时的变通,又不懂得流传千古的长远利益。打仗打赢了,那么国家安全而君主本身的地位也稳定了,兵力强大而君主的威望也树立起来了,即使以后再有用这种方法来获利的情况

45、,也没有会比这次战胜敌人的利益更大的了,还忧虑什么流传千古的利益不能到来呢?如果这次战争没打赢,那么国家就会灭亡而兵力就会衰弱,君主就会身死名灭,哪有空闲去等待流传千古的长远利益呢?希望获得流传千古的长远利益,关键就在于今日的胜利;而要取得今日的胜利,就在于欺骗敌人;所以欺骗敌人,也就成全了流传千古的长远利益。所以说:雍季的回答,没有针对文公的询问。再说,文公也没有懂得舅犯的话。舅犯所谓“不厌烦欺骗诡诈”,并不是说要欺骗自己的民众,而是说去欺骗自己的敌人。敌人,是自己所要讨伐的国家,以后即使不能再用这样的办法去获利,又损害了什么呢?之所以文公先赏雍季,是因为雍季有功劳吗?但是用来战胜楚国打败楚

46、军的,是舅犯的计谋啊。是因为他说了有用的好话吗?但雍季就说了那一句“以后肯定不能再用这种办法来获利了”,他这个人并没有说什么有用的好话啊。舅犯倒已经兼有了功劳和很好的言论。舅犯所说的“多礼的君子,不满足地追求忠诚老实”:这忠诚,是用来爱护自己的部下的;这老实,是用来不欺骗自己的民众的。已经爱护部下而不欺骗民众了,还有什么言论比这更好的呢?但他一定要说“战胜楚军的办法来自欺骗诡诈”,那是军队打仗的计谋啊。舅犯在战前讲了有用的好话,在后来又有了使战争获胜的实绩,所以舅犯有了两样功劳却被放在后面加以评定奖赏,雍季在言论和实绩方面一样功劳都没有却先受到了奖赏。孔子还说什么“文公称霸天下,不也是应该的吗

47、?”孔子实在不懂得什么是正确的奖赏啊。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注】进:进展,此指不再学习新的曲子。文王操:古曲名,相传为周文王所作。材料二:子墨子问于儒者曰:“何故为乐?”曰:

48、“乐以为乐也。”子墨子曰:“子未我应也。今我问曰:何故为室?曰:冬避寒焉,夏避暑焉,室以为男女之别也。则子告我为室之故矣。今我问曰:何故为乐?曰:乐以为乐也。是犹曰:何故为室?曰:室以为室也。”子墨子言曰:“仁者之事,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非以犓豢煎炙之味,以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榭、邃野之居,以为不安也。虽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 (节选自墨子公孟墨子非乐)【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一轮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文言文训练及重点字词解析0831.doc)为本站会员(luzy369)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