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红烛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中比喻、拟人、象征手法的具体寓意,欣赏在诗歌的意象中所创造的艺术效果。 2 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了解其抒情脉络。 【教学重点】 诗歌的表现手法,在诗歌的意象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 【教学难点】 诗歌的抒情脉络 【教学方法】 诗歌吟咏法、欣赏、点拨法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课文内容导入 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它的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 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西方 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
2、歌颂和赞美, 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诗集红烛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 象、精练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 烛的序诗。 二、课文讲解 1 第 1 节 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 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 心应该也这样的红,一个“吐”字,逼真地摹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我们 感受到,诗人的那颗赤子之心,是如此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 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
3、,“人与物化,意与境融”。理解了这一点,对全诗的思想感情也就比较 容易把握了。 2第 2 节 第 2、第 3 节,是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思 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 的可贵。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作灵魂,躯体和灵魂当然应该是互相依存的,这样就发生了一 个问题:“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起初觉得这是大惑不解的,认为红烛自己“一误 再误”,诗人认为这真“矛盾”,自相冲突,不可理解。但是,诗人终于彻悟了,对先前的认识来 了一个彻底的自我否定,并非“一误再误”,“红烛啊!不误,不误
4、!”诗人理解了红烛,由衷地赞 美红烛的奉献精神。 3第 3 节 上一节说“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下一节说“不误,不 误!”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一反一正两种回答,相形之下,更强烈地表现了认识的 根本转变,包含着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由顿悟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诗人彻悟了, 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己主义哲学完全 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 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4第 4 节 第 4 节含义比较深刻,应作为教读的重点。 这一节是
5、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 自勉自励。“既制了,便烧着”,便要燃烧不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人生的价值也在于奉 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出灿烂的火光。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 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 破他们的监狱尸当时,民众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 存然而麻木不仁,犹如身陷囹圄受着禁锢。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 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帝国主义、封建主 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诗人爱国
6、的赤诚之心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5第 57 节 第 5 节,是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首先揭示了一种很矛盾的现象: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诗人的注意力转到烛泪上面,矛盾的现象已经包含着疑问。这一节开头的呼 唤,是同情的呼唤,是惊疑的呼唤。 古代诗词中常把蜡烛燃点时流溢的油脂叫做“烛泪”。 诗人沿用这种拟人手法,驰骋想象,亲切地问红烛:“何苦伤心流泪?”诗人同情、惊疑、思索。 这里抒发的正是诗人在现实生活的漩涡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诗人经过一番求索, 恍然大悟:“哦!我知道了!”他寻求到的答案,是还有“残风”的存在。红烛“心火发光”,自身 “
7、烧蜡成灰”,世人并非都像诗人自己那样怀着敬意,那种邪恶的势力不但对此毫无敬意,相反却 “来侵你的光芒”。红烛流泪,是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红烛不怕牺牲自己,相反,他要充分地 牺牲自己,为世人创造光明,他“急”的只是不能给世人带来更多的光明。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 文明的美好意愿,不是同样受到黑暗丑恶势力的干扰和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而痛哭流涕么? 冷酷的现实就是这样, 你要创造光明, 不但要牺牲了自己, 还要 “流一滴泪, 灰一分心” 。 但 是,红烛的泪不会白流。诗人劝慰道:“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底花儿,结成 快乐的果子!”红烛的泪便是对世人的又一种贡献。诗人托物言志,他既
8、已抱定献身祖国的心愿, 也就不怕不幸的遭遇,那些带泪的诗行,可以“培出慰藉底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6第 8、9 节 第 8、第 9 两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 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 但这是社会使然。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作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就是劝勉自己: “红 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人们通常说“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 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
9、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三、全诗总结 开头一节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的总体形象。 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物”与“我”就完全交融起来。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 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境界,也就是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 始干”作为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全诗以诗人对“红 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 宗旨的求索过程和结果。 四、作业 1 背诵这首诗 2 课外阅读闻一多死水等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