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部编版五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年级语文上册 教教 学学 设设 计计 1 白鹭白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 6 个生字, 理解由 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力目标 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 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这句话的意思。 情感目标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 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 6 个生字,理解由 生字组成的词
2、语。 能力目标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 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 句话的意思。 情感目标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 课时重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 教学准备 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古诗引领,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节课一开始,我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唐代诗人杜牧的诗“霜衣 雪花青玉嘴,群捕鱼儿溪水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 (教师范读) 2、激趣:其实,这首诗还是个谜语,写的是一种我国南方的水鸟,知道是什么 吗? 3、板书课题:白鹭。带领学生一起写。 4、 白鹭既平凡, 又不平凡。 白鹭入诗, 古就有之。 除了杜牧写的, 杜甫也写过, 记得吗?
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其实,何止是古人,我国现代杰出 的大诗人、作家郭沫若也写了白鹭。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齐读课题 5、 那么, 为什么古今诗人都喜欢描写白鹭呢?到底白鹭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吸引 了他们呢?今天就让我们从品读郭沫若先生的 白鹭开始探询 2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结合生字表自学生字词,力争把课文读通读顺, 同时要思考: 在作者的眼中, 白鹭是什么?找出最能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 划下来。 2、学生自由读书,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3、读后汇报:在郭沫若的眼中,白鹭是什么? 出示句子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 “白鹭实在是
4、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 4、朗读感知。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 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 句话的意思。 情感目标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 的热爱。 课时重难点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设疑导入。 出示句子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 1、感情朗读 2、课文为什么说白鹭时一首诗呢? 二、体会“白鹭是精巧的诗” 1、 “精巧”是什么
5、意思? 2、为什么作者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呢?好好读读 1-5 自然段, 想想是什么 原因?把具体写白鹭精巧的语句划下来。 3、自由阅读 1-5 自然段,思考、圈划、批注。 4、指名说自己的理解: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5、品读句子“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 (1)作者具体怎样写白鹭是什么样的? (2)白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和感受呢? (3)白鹭的美还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体会第 2 节的对比、烘托手法) 3 6、由此看来,白鹭实在是美,美得像一首精巧的诗!你会用什么词语来赞美它 呢? 7、感情朗读:是诗就要读出诗的味道来。 四、体会“白鹭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1、人们
6、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白鹭既是一首诗,那它是否也有属于 自己独特的画呢?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 6-8 自然段,看看能不能找出几幅优美的画面?如果请你 给看到的画面起名,该用什么名字好呢? 2、学生先自由朗读课文,再小组讨论。 3、交流汇报: 在你的脑海中形成画面了吗?你给画面起了什么名字? 4、 你最喜欢哪幅画面?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细细品读, 看看哪些地方描写使 得画面如此生动, 从而吸引了你。 在你认为值得咀嚼的词句下做上记号。 5、欣赏画面:根据学生回答调整 A、钓鱼图 引导学生理解“钓鱼”的拟人化; 引导感受画面的完整、和谐美; 学习步骤:找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朗读体会 B、嘹望图
7、引导理解: 你如果站在小树的绝顶,你有什么感受呢? 而白鹭又是怎样的?(读读) 你认为它是在嘹望吗? 想象说话: “它真的是在了望吗?或许它是在。 ” 指导朗读: 该把句后的问号读成什么符号, 才能把这种想象的意境读出来? (省略号)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C、低飞图 引导想象:你看到了什么?黄昏的天空是什么样的?飞来一群白鹭是一种什么 感觉? 朗读感受 6、这就是白鹭,它钓鱼时的悠闲、了望时的悠然、飞行时的翩然,让人觉得它 是那样的韵味无穷! 7、可是,仍有人觉得它美中不足!请自由读读第 9 自然段,想想自己想说些 4 什么? (1)自由朗读体会。 (2)指名汇报: 理解:白鹭的本身就是一首
8、优美的歌! 回顾课文,指导内化: “白鹭,因此白鹭的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歌! ” 8、总结升华 齐读最后一段体会。 五、深化拓展 介绍有关白鹭的古诗: 杜牧的鹭鸶杜甫的绝句张志和的渔歌子等 六、课后作业 1、收集有关白鹭的古诗;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后记】 落花生落花生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本课的词语和句子,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习花生不求虚名、 默默奉献的品格, 懂得 “人 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的道理。 4、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渗透质疑方法。 5、学习作者详略得当、借物喻人的表
9、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习花生不求虚名、 默默奉献的品格, 懂得 “人 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的道理。 2、学习作者详略得当、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3、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渗透质疑方法。 【教学准备】 1、根据需要制作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预习: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生词; 5 (2)查资料了解花生果实形成的过程。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读准轻声词、多音字,理解生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尝试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质疑、解疑。 【教
10、学过程】 一、巧妙激趣,导入新课 1、( 出示谜语 )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现在老师说个谜语,看看 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 2、导入课题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和花生有关的课文。 (板书课题)同学们通过预习课 文,知道了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吗?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3 、解题 师: 其实, 落花生指的就是我们所认识的花生, 那为什么把花生叫做落花生呢? 老师课前查找了一段资料, 咱们一块来看一下。 (出示课件:花生又叫落花生,因 为花生的花在地上开花,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土里长成了花生,所以叫落花生。 ) 二、检查预习,了解学情。 1、回顾预习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生词。 2、读
11、两组词语(多音字、轻声词) ,正音。 3、读句子: “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 节。 ”考察“后园” 、 “茅亭”的读音、含义;检验是否掌握轻声的读法(吩咐) ,是 否能读通本文中较长的句子。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提出问题 师:那么这篇文章围绕着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 朗读课文。 2、解决问题 师:谁来说一说?(板书:种花生 收花生吃花生谈花生) 3、小结 师:你看,在同学们的合作下,用小标题的形式把这篇文章的内容概括出来, 真了不起!这篇文章围绕着落花生写了(指板书齐读)这些事情,那你们认为作者 重点写的是什么呢?为什么?(生
12、答略) 师:是呀!种花生、收花生要几个月,可作者在这里只用了一段话,却用了很 6 大的篇幅来写父亲和我们一起谈花生, 那么课文哪部分是详写,哪一部分是略写, 能说说吗? 四、学习“种花生” 、 “收花生”的部分。 1、提出问题 师:好!我们来读一读种花生、收花生这一部分,看一看你们都能读懂什么? 有什么问题?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2、学生谈收获。 3、学生质疑预设:收获后为何用“居然”? (合作解疑) 4、指导朗读 师: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句子,看你们能体会出什么? 你看就是这样一片荒地, 又是在我们姐弟几个孩子的侍弄之下, 没过几个月竟 然收获了花生。哎呀,这多么让人兴奋哪!来,再读读这一句
13、,读出惊喜之情来。 五、设置悬念,布置作业。 1、师:是啊,母亲也和我们一样感到高兴,于是她提议我们来过一个收获节, 而且还把父亲请回来了。一家人吃花生、谈花生是怎样的情景呢?我们下节课再学 习。 2 、布置作业: 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摘抄好词佳句。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父亲谈论花生的话,领悟父亲是通过 谈花生,希望我们做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人。 2、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3、学会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质疑、解疑,从而体会其含义及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回顾“种花生、收花生” ,导入新课。 1、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师:花生
14、的意外收获令我们惊喜万分,母亲是个有心人,高兴之余,提了一 个很好的建议: 一起过一个收获节,一方面让我们品味到花生的香甜,另一方面让 我们体会到劳动的快乐。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一家如何边吃花生边谈花生,继 而又如何谈论到了人生的?二、质疑解疑,品读研析“吃花生、谈花生” 。 (一)发现问题 学生默读课文“吃花生、谈花生”部分,有疑问的地方做上标记。 (二)质疑解疑 7 ( 生默读课文后自由质疑 ) 1、预设一:爹爹的到来为什么很难得? 师:你问得多好, 父亲跟孩子一起吃饭是很平常的事,对不对 ?可是作者却说 父亲来了实在很难得。猜猜这是为什么 ? 快速地翻一翻课后的资料袋,看你能不能猜出来
15、他忙些什么 ?(师补充资料: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之后, 许地山就跟随他的父亲来到了大陆, 那个时候许地山的父 亲在广东一带做知县, 平时为老百姓的事情奔走忙碌, 所以很难跟家人在一起团聚。 ) 而那天晚上父亲也来了,所以说(生:实在难得) 师:让我们带着对父亲的敬意来读一读这段话。 2、预设二: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这个可贵指什么 ? 师: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先得知道父亲说花生的什么最可贵 ?问题提出来了,靠 谁解决 ?(生:靠自己) 师:我最欣赏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孩子。为了更好地读书思考,老 师这儿有个友情提示,先围绕问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再把自己的理解简单地批 注在旁边
16、。 写完了可以和同学交流, 说说自己的看法,听听别人的意见。 ( 生默读课文,勾画批注。 ) 交流: 生:我觉得花生的品格最可贵, 父亲就是要我们像花生一样朴实无华、默默无 闻、不炫耀自己。 师:有两个词我特别喜欢:朴实无华、默默无闻。谁能读读这段话 ? 生: “它 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 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 师: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你们也想想:父亲说花生就说花生吧,扯上桃子、 石榴、苹果干什么呀 ? 3、预设三:也许有些同学这样认为:苹果、石榴、桃子既好看,又好吃,又善 于展示自己,也很有用处,也愿做像苹果那样的人。对不同见解,也应
17、肯定。 师:大家想一想, 桃子、石榴、苹果高高地挂在那儿, 就是在炫耀吗 ? 摇头了。不是。那是它生长的特点呀,对不对 ?它就长在那儿 ! 你说苹果 要是长土里去那还叫苹果吗 ? 师: 刚才这个孩子的发言有一点我很欣赏, 就是她发现了父亲其实是在拿花生 跟和它的生长特点截然不同的桃子、 石榴、苹果比,干什么 ? (生:作比较) 师:聪明 ! 对比啊 ! 对比的结果就是让我们更加体会到花生虽然不好看,可 是它像刚才那位孩子说的:朴实无华、默默奉献。外表不好看的花生却能默默地给 人带来好处,真的是更可贵,更让人钦佩。让我们来读读这段话,读出花生的这份 可贵。 ( 练习读,指名读,教师范读,齐读。)
18、 8 4 、父亲希望我们做什么样的人? “我”对父亲的话, 听懂了没有?从哪里 可以看出来? 5 、 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落花生这样的人或物?结合实例来说说。 (如清洁工、 老师、蜡烛、春蚕、太阳等) 6 、父亲的这次谈话对 “我“的影响非常大, 教师引读最后一自然段。 7 、许地山确实把父亲的话印在了心上, 他给自己取了个笔名叫落花生,时刻 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他曾经说过: (课件出示:我要像花生一样,踏踏实实 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学生朗读。 8、是的,许地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我们来看许地山的资料,让学生 朗读体会许地山的成就。学到这里,你
19、是不是对许地山油然产生敬佩之情? 三、总结全文,学习写作方法。 1、 作者重点写谈花生, 是为了向我们介绍花生的好处吗?他是借花生告诉我们 一个做人的道理,这种表面写物实际上赞美人的写法叫 “借物喻人” ,同学们在写 作中可以尝试着用一用。 2、同学们,许地山在这个收获节上可以说收获颇丰,品尝到了花生的香甜,体 会到了劳动的快乐, 还在父亲的引导下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懂得了一个做人的道理, 这就是谈话的教育, 这就是生活的教育。 同学们,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让我们记住: 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点一滴都会给我们许多启示! 四、小练笔。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你想对落花生说些什么呢?是想再一
20、次的赞美 它?还是要给它一些另外的建议?请以 “落花生, 我想对你说 ”开头,写一段 话,表达你的想法。 【教学后记】 桂花雨桂花雨 【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 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文本朗读感悟, 引导学生从桂花香和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 9 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 的感情。 【课前准备】 课外查阅资料,了解作家琦君及其作品桂花雨 、 水是故乡甜 、 家乡 味等。 【教学过程】
21、一、导入文本,整体感知 1、同学们,我们说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令人难忘的。今天老师要带你们一 起走进台湾女作家琦君的童年,去感受一场奇妙的桂花雨 。读了课题,你想 知道什么? 2.让我们用心去读读课文,把生字念准,把课文读通,读到喜欢的地方 可以多 读几遍。 3、读书交流。 (l)请学生选读感兴趣的段落。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 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 讨论。 二、 导学全篇扣 “诗” 眼感受“桂花香” 1、作者为什么爱桂花呢? 2、请找出具体描写桂花香的语句。 3、交流具体描写桂花香的语句。 4、品析“浸”字,感受桂花的香气四溢。 (换字比较) 三
22、、巧用插图品“诗”意欣赏“花雨美” 1、看看插图,描绘一下落桂纷纷的情形。 (花雨美) 2、观察“我”摇花时的神情,想想“我”此时的内心。 (心里美) 四.感悟体验觅“诗”趣享受“摇花乐” 1、作者摇桂花时的心情如何呢?能用一个字简单概括一下吗? (乐) 2、请找出具体描写作者摇桂花的句子来 3、在描写描桂花时,主要抓住了人物的什么来写?(动作、语言) 4、请圈划出具体描写作者摇桂花时的动作的词句。 5、你们想读读这些句子吗?你最喜欢哪一句 ?(朗读指导) 6、全体学生起立,闭上眼睛,在音乐声中,一起来做摇桂花的动作。 (师配乐范读) 7、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受到了这美妙的桂花雨
23、了吗?尽情地喊 出来吧! 10 8、同学们,在你的脑海里是怎样一副画面?请赶紧写下来吧! 9、写作反馈。 10、感受着这份快乐的难道只是作者一个人吗?还有谁,也从中感受到了快乐 呢? ( 指名读 ) A、写母亲动作的词“洗净” “撮”说明什么 ? B、你从父亲的诗中读出了什么呢? C、感情朗读父亲的诗。 五、彰显意象悟“诗”情体悟思乡情 1、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都让我对桂花魂牵梦萦,但仅此而已 吗? 还有更特殊的原因吗?让我们再深入地读读课文最后第二自然段。 (出示母亲的话) 2、难道外地的桂花真的香不过家乡院子里的一棵桂花树吗?母亲为什么 这样 说呢? 3、其实,除了这一句,在这篇文
24、章的字里行间还隐藏着许多母亲及父亲 与家 乡桂花的小故事,隐藏着母亲与家乡的一片深情。让我们再细细地读读文章,把这 些小故事找出来,把这份情读出来! 4、反馈。 5、母亲对故乡充满了无限的怀念,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出示最 后一句) 想象一下, 作者此时眼前会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耳边又会响起什么声 音 呢? 书声琅琅入“诗”境融入“桂花雨” 课文以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作者 童年的生活, 内容丰富、 感情真挚, 文中蕴含着浓郁的思乡之情, 读起来很感人, 让 我们再一次欣赏美丽的桂花 雨。 (全体师生配乐朗诵)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动手写一写自己童年中难忘的人和事。 【
25、教学后记】 11 珍珠鸟珍珠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练习快速默读课文。 2.通过合作学习,体会作者对鸟的真诚、细腻的爱,认识珍珠鸟在 “我”的照 料和呵护下从害怕到亲近、到信赖的变化过程。 3.读懂课文,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并有自己的理解 和体会。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要求: 1.读课文,为 14 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查字典弄懂“垂蔓、斑斑驳驳、生意葱茏、瞅、细腻、眼睑、眸子、流泻” 等词语的意思。 3.浏览阅读提示,给三个问题标上序号。 【教学过程】 一、对比文本激趣导入 1.激发兴趣: 学习了课文翠鸟 ,我们认识了羽毛鲜亮、动作敏
26、捷的翠鸟。 今天,老师又为大家带来一位鸟儿朋友! 看! (示图)它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后背还生着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听! (听音)它又细又亮的叫声如笛儿般婉转。它就是珍珠鸟。 (板书:珍珠鸟)齐 读课题。 2.明晰课型: 课题序号的右上方有个星号, 表示这是略读课文。 我们今天就根据阅读提示 来学习这篇课文。 3.对比文本: 激发阅读期待: 翠鸟一文写出了翠鸟的外形和生活习性, 珍珠鸟一文又 写了些什么呢?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扫除障碍: 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自由读读课文, 要求: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学生自由读书,教师巡视。 2.感知全文:开火车分自然段读课文,随机纠正错误读音。 3
27、、整体把握: 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学生说出课文大意即可。 三、细读文本悟情审美 12 1.切入重点 快速默读课文, 找出我和珍珠鸟交往中最令人惊喜的部分。 切入第十三 自然段。 指名读,聚焦第十三自然段, 并说说这一段为什么最令人惊喜? 2.感悟情景: 出示文本所展示的画面 (课文插图) , 请同学用心走入画面, 说说自己的感受、 小鸟的感受、作者的感受。 (随机板书:幸福、温馨等词) 3.挖掘文本: 短短七行字,融入了多少惊喜和幸福啊!这字里行间,还藏着谁的心情,你发 现了吗?再读第十三自然段。 反馈:这一自然段的字里行间还藏着一对大鸟的放心和信赖。齐声诵读第十三 自然段。 4
28、.回归重点,引读最后一段(随机板书:信赖) ,随机理解信赖。 四、研读文本悟情明理 1.看图质疑:可是,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看到天性胆小怕人的鸟有一 天竟如此信赖“我” 。你有什么疑问? 回归“阅读提示”的第二个问题: “我”是怎样逐渐得到珍珠鸟的信赖的? 2.规范要求: 明确问题: “我”是怎样逐渐得到珍珠鸟一家两代的信赖的呢? (大屏幕随机出示两个问题: “我”是怎样逐渐得到大鸟的信赖的? “我”是怎样 逐渐得到雏儿的信赖的?以及建议的学习方法: 勾画词句、 换角色读、 写批注) 规范要求: (1)四人小组选择同一个问题; (2)小组成员独立学习;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合作
29、学习: 教师巡视指导,相机点拨指导。 4.交流体验: (提常规要求:大声发言是对自己的展示,用心聆听是对别人的尊重。 ) 点拨重点 问题一: “我”是怎样逐渐得到大鸟的信赖的? 脉络: “我”在窗前的吊兰下给大鸟安了个丛林一样的家。它们便从中传出笛儿 般又细又亮的叫声,并伸出鲜红的小嘴。 “ 我”不扒开叶蔓瞧它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 。 “我”给予它们空间和尊重,它们便安心地生儿育女了。 13 小鸟飞出笼子了,它们起初还有些担心,总是“生气地叫一声” 。 后来见“我”不伤害雏儿,便到天色入暮才呼唤孩子。 最后,完全信赖“我”了。 问题二: “我”是怎样逐渐得到雏儿的信赖的? 通过
30、换角色读 8 12 自然段,说说体会。 如:渐渐我胆子大了,就落在主人的书桌上。我先是离他较远,见他不来伤害 我,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他的杯子上喝茶,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他的 反应。他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我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 绕着他的笔尖蹦 来蹦去, 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的响声。 5.回归中心: 我笔尖一动, 流泻下一时的感受 (引读: 信赖, 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 五、 立足文本讨论拓展 1.感悟写法: 有人说,本文作者冯骥才有一支生花妙笔,你同意吗? 讨论交流:作者的生花妙笔究竟“妙”在哪里?课文如此打动你的原因何在? 学生自主交流,指名分享。 2、名家
31、引路: 出示冰心奶奶的话,学生感悟。 (大屏幕示:冰心的话: “这是一篇叙事抒情的好散文。头起得头起得带 劲 ,这劲中有无限的喜乐; 收得有味 ,这味中有深澈的哲理。 ” ) 出示冯骥才的话,学生感悟。 (作者冯骥才的话: “散文,就是写平常生活中那些最值得写下来的东西。不 使劲, 不刻意, 不娇情, 不营造, 更无须 绞尽脑汁 。 散文最终只是写一点感觉、 一点情境、一点滋味罢了。 ” ) 过渡: 在课文中, 作者的那一点感觉、 一点情境、 一点滋味都浓缩成了一句话, 就是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 3.拓展练笔: 其实美好的境界不仅存在于人与鸟之间, 更存在于人与人、 人与社会之
32、间。 想想生活中那些信赖创造的美好, 用“信赖是 ” 的句式,写写你的一点体会、 一点感受、一点启示。 反馈: 指名分享, 教师随机将同学的内容打上屏幕。 然后同学齐读自己的练笔。 4.升华主题: 这就是珍珠鸟给予我们的一点启示、一点体会、一点感受。信赖是如此美 好,我们祈愿让真诚的关爱充满生活的每个角落,让信赖之情流淌于万物之间! 【教学后记】 14 语文园地一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2.通过句子的对比, 找出句子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上有何相似之处, 掌握对比 的修辞手法;了解什么是“一词多义” ,学习如何正确把握词语的意思并造出符合 词义的句子; 3
3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把握七言绝句 的朗读节奏;了解诗人李白;理解并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体会老朋友分 别之际难舍难分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2.了解什么是“一词多义” ,学习如何正确把握词语的意思并造出符合词义的 句子; 3.理解并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体会老朋友分别之际难舍难分的情 感。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一词多义”的词语; 2.学生查找相关诗人李白的资料。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 4 篇课文,今天,我们将学
34、习 语文园地一的内容。 (板书:语文园地一) 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的 4 篇课文,都是在写什么的?(写事 物)仅仅是写事物吗?是有没有其他内涵?(蕴含作者浓浓的感情, 引发作者深深的思考) 交流平台 既然同学们已经发现了我们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写事物, 并且通过对事物的描写, 或蕴含作者浓浓的感情,或引发作者深深的思考,那么现在,请同学们齐读一下交 流平台中第 2.3 位同学说的话,并回顾白鹭和珍珠鸟两篇课文,想一想, 这两篇课文是如何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把你的发现与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 3.交流完毕,请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 白鹭 一课通过描写白鹭的外形特点及生活习性, 表
35、达了作者对白鹭平凡之 15 美的赞美和对白鹭的喜爱之情; 珍珠鸟通过描写珍珠鸟由怕人到亲人的经过, 表达了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及抒发了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情感。 ) 深入探究 1.思考: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 总会用到类似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手法, 比如:妈妈包的饺子,饺子里蕴含着母亲对孩子的爱。还有没有同学能够举出其他 的例子呢?(梅花不畏寒冷 , 喜欢在冬天开放 , 常比喻那些品格高尚的人; 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2.学习完交流平台这一板块的内容,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修辞手法。请同学 们看词句段运用的第一题,齐读句子并说说它们的相同之处。 句子有什么相似之处?(用某种事物与其他事物作比较)
36、这样写有什么好 处?(更直接地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这种通过比较来描写事物的方法, 在修 辞手法中叫做什么? (板书:对比) 请用对比的修辞手法造一个句子。小结 通过这节课, 我们回顾了本单元的课文内容, 我们学习了如何通过具体事物抒 发感情的方法,还掌握了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对比) ,在以后的写作中,同学们可 以大胆运用这些方法技巧, 来给我们的文章增加亮点。 板书设计语文园地一 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妈妈包的饺子、梅花、蜡烛等)修辞手法 对比(更直 接地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回顾旧课,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和一种修辞手 法叫做
37、 (对比) , 那么这节课, 我们来学习另一个新的知识点。 请同学们到课文 p14 【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比较例题中的加点词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 (这些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时意思是不同的。 )读第 1、2 句,说说这两个 “开辟” 的意思有何不同? (第一个开辟是开创的意思, 第二个开辟是开发的意思) 读第 3、4 句,说说这两个“姿态”的意思有何不同? (第一个姿态是指物体呈现的样子, 第二个姿态是风格、气度的意思)像这种 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不同的词,我们叫做“一词多义” (板书:一词多义) 结合理解,深入运用 下面我们用课文中的温和来造两个句子, 注意结合不同的词义。 学生完成练
38、 习,自由发言分享。 那么在我们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还有没有遇到过类似“一词多义”的词语呢? 思考一下,请同学们回答交流。 16 (眉目:这个女孩眉目清秀。这件事情总算有了眉目。 ) (意识:我意识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他的意识渐渐模糊, 最后晕了过去。 ) (算账、舒展、究竟等) 循序渐进,日积月累 1.通过上节课和这节课的学习, 我们发现语言中蕴含的内涵真是博大精深, 而 在文学中,有一种文学体裁,正是语言高度凝练的体现,这种文学体裁,就叫做 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日积月累的这首古诗吧。 (板书诗题)请同学们一 起齐读这首古诗。 2.(板书作者)请同学们分享所搜集的关于诗人李白的相关
39、资料; 3.初步了解什么是七言绝句, 一般情况下七言绝句的朗读节奏是什么样的;(指 导学生有节奏地朗读) 4.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诗题: 通过诗题,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 因此,这首 诗是一首送别诗。 理解诗题。黄鹤楼是地点,送是送别,孟浩然是李白的好友,之是动词,意 思是去、到,广陵即扬州。诗题仅有 10 个字,就把地点、人物、事件全部表达出 来,可见古诗语言的高度精炼。 (再次齐读诗题) 5.读中有感,从读中悟:齐读一、二句,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了什么? (作者和孟浩然是老朋友)从何得知?(故人)不错,还有呢?(孟浩然在三 月要去扬州,所以在黄鹤楼与作者告别) 讨论:
40、三月前面的“烟花”一词,是什么意思?(引导理解:三月是什么季节? 这个季节的花有什么特点?) 那么, 这两句诗就交代了:(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 , 意思是说? (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 在鲜花烂漫的三月去往扬州。 ) 从内容上看, 这是描写(板书:送别时)的情景。齐读三、四句,这两句中写了哪些景物?(孤 帆、远影、碧空、长江) ,从这些景物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诗人看着朋友远去, 心里空荡荡的)不错, 还有没有同学有更深一层的发现?(朋友乘船离开后,诗人 还在那里望着, 直到朋友的船消失在天际, 诗人还没有离开)思考:从这一细节 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 师引导理解:
41、诗人与老朋友的深情厚谊; 诗 人与老朋友分别时的依依不舍; 诗人送别朋友后内心的孤独 ) 结合我们的理解, 这两句诗应该怎么解释? (孤帆的影子远去, 在碧空中消逝, 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边流去。 )从内容上看,这是描写(板书:送别后)的情 景。 再次齐读全诗。 通过朗读和理解, 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呢?与周围的同 学交流一下。学生汇报交流成果。 (作者因老朋友孟浩然的离去而依依不舍 , 表 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之情及深深的眷恋,同时也体现出两人深厚的友情。 ) 17 试着背诵全诗。小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语言艺术更是博大精深, 一个词 就有多文的过程中,同学们应注意体会和充分运用语言种不同
42、的意义, 短短几句 诗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老友分别之际难舍难分的画面, 所以, 在以后学习语技巧。 布置作业 自己搜集两个“一词多义”的词语,并根据不同的语境造句; 熟读蝉并背诵,体会作者与友人之间真挚的情感;你是否也有感情深厚的 朋友呢?请写一段话,表达你们之间的深情厚谊吧。 【教学后记】 搭石搭石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 7 个生字,会写 11 个生字。精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怠惰、 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接洽上下文理解“风景、协调 有序、理所当然”等词语。 2.培育学生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的能力。 3.领导学生精确、流利、有情绪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习
43、通过抓重点词句, 接洽上下文探究体验方法,体会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宝贵品质和一心为 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 4.学习作者细心察看,细节描写的方法,培育留意察看,居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工具书(字典)文具(钢笔、铅笔)生字本、练习簿等。 2.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安排:常规课堂安排。 3.教具的设计和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谴、惰”等 7 个生字,正确认读“山洪暴发、谴责、平衡”等词语; 会写“裤、序”等 6 个生字,重点指导“暴、衡”二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
44、提炼小标题的方法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 二自然段, 体会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感受乡亲们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 。 18 【教学过程】 一、 格言导入,揭示课题。 1、师谈话,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学生说说对格 言的理解。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寻找美的风景。 2、确立学习话题“寻找一片美的风景” 。刘章爷爷给我们推荐了他们家乡一 处美的风景。板题读题 3、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生自读文。 (二) 检查生字词 一行人 (根据意思确定读音) hng 行列, 一列人; xng 指 一伙人;一干人。 (间的读音你能读
45、好吗?) 理解词语:清波漾漾(归类积累) (三)出示要求会写的字,指导书写。 “暴(下部)衡(结构;中间“大”的 变形) ” 总结:上下结构写扁一点、左中右结构写细长一点。汉字谦让之美。 (四)思考:课文围绕着“搭石”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介绍搭石摆搭石走搭石 三、再读课文,感知搭石 (一)搭石的重要 搭石是什么你明白了吗?生回答。 (师预设表扬: 能告诉我, 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真会读书! 原来答案就在书上。 ) 你知道吗?大家一起再告诉我一遍。(预设表扬: 你们很热心。谢谢你们!你们的回答让我明白了什么叫“搭石” 。 ) 同学们,如果没有搭石,村中的人们会怎样过小溪的?山洪过后,人们出
46、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 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 人们出工就必须 生:脱鞋挽裤 师:人们收工就必须 生:脱鞋挽裤 师: 人们访友就必须 生: 脱鞋挽裤师: 还有什么?生想象补充。 人们 _ 就必须 师: 一句话, 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 生: 脱鞋挽裤一次又一次的脱鞋挽裤啊, 你体会到了什么? (不方便、麻烦、搭石很重要)带着我们的感受一起再来读读。 过渡 (是的,搭石,就是放在小溪中的几块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为方便小溪两 19 岸人们行走的石头。只是,读到这里,老师心中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能被称之 为风景的, 应该是美的,而大多是非常有名的景物,如我们石泉的后柳
47、水乡。可这 么几块平平常常的石头,怎么能说是他们家乡的美景呢?) 先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 深入到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中去, 找找那片独特的风 景。 (生读找) 当我见到人们抢着挤公共汽车的时候, 心里便幽幽地想到家乡的潺潺小溪.想 到一行人 见人们无序地匆匆横穿马路的时候, 心 里便幽幽地想到家乡的潺潺小溪想到 山里人走搭石的情景: 身边的美景 其实,课文中许多地方都使我们感受到 “美” ,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 ,也有 看不见的心灵的“美” 。同学们下课了可以自己预习一下走搭石的部分,去体会体 会其中的“美” 。 四、总结升华,提高认识 1.师领导接洽课题, 研读课文最后一段所表达的情绪。 晋升
48、对“搭石”的更 深层次理解。 2.朗读升华。 五、安排作业,练习巩固 1.视学生学习情况合理部署课内或课外完成 2.缮写生字、词语。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3.有情绪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 25 自然段,理解“理所当然” 、 “协调有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段。 3.感受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 熏陶。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 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 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感知“美” 。 刘章爷爷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
49、去 感受这美丽的风景。 二、精读课文,感悟“美” 。 出示自读提示:读 24 自然段,用“”划出描写家乡风景美的句子,用 20 “”划出描写家乡人心灵美的句子,并写写感受。 (一)体会风景美的句子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 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 一般的美感。 1.你从哪些词体会到这画面的美? 2.理解“协调有序”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3.师范读“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生展开想象,并用生动 的语言描绘一下,仿佛看到什么? 4.通过朗读感受画面美。 5.好一幅让人陶醉的画,难怪作者会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二)体会人物美的句子 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 下带的东西, 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 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 去。 (1)如果你是其中一位老人, 看到搭石不稳,你会怎么想?怎么做?(2)你 感受到这些老人有什么样的品质?(无私奉献)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