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设情景 “拥有美好而充实的人生,是我们共同的心愿。”其中,父母更是对我们寄予厚望,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理解题目15 15 诫子书诫子书(诸葛亮)劝诫、劝勉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易辞警也、命也、告也”“小惩而大诫”书信诸葛亮第五次率兵北伐中写给儿子的家书不久后病世病逝前嘱咐儿子什么呢?1.了解诸葛亮及其作品,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积累名言警句。2.反复朗读,把握课文脉络,学会翻译文言语句的方法。(重难点)学习目标 (181234181234):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卧龙先生。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卧龙先生。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
2、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作为一代历史伟人,他最大的功汉政治家、军事家。作为一代历史伟人,他最大的功绩是辅佐刘备开创蜀国基业,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绩是辅佐刘备开创蜀国基业,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称为已,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古今第一贤相”。他更以淡泊明志,宁。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及道德文章,言传身教,惠及子女,静致远的高风亮节及道德文章,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为后世楷模。为后世楷模。作者名片 这封信是诸葛亮在54岁时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诸葛瞻从小聪明颖慧,是一个早熟之人才。到八岁时,他已通天文,晓地理。然而他却认为像他父亲这样的人才,应该过荣华富贵的生活。这种想法让诸葛亮极为担忧。他
3、担心儿子的早慧会使他难以有大出息。就经过昼夜深思熟虑,写就诫子书警示儿子。而正是这一年的八月,发动第五次北伐的诸葛亮终于积劳成疾。临终前将诸葛瞻叫到病榻前,又将诫子书念了一遍,要儿子铭记在心。诸葛亮 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课文朗读夫()淡泊()淫慢()遂()穷庐()险躁()f生难字dn bynsulzo字词学习夫 君子之行,静 以修身,俭以养德。u 夫
4、: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u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u 行:行为操守。u 静: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u 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翻译: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疏通文意非淡泊 无以 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u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u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u 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u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翻译: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疏通文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 广才,非志无以成学。u 宁静专一。u 以:连词,用来u 广: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
5、翻译:学习必须静下心来,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没有志向(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疏通文意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u 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u 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u 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u 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翻译:追求过度享乐的放纵和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疏通文意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u 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急速逝去。驰,疾行,指迅速逝去。u 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u 遂:最终。u 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翻译:年华随时
6、光飞驰而去,意志随时光流逝而消沉,最后就像衰老的树叶般一片片凋落,疏通文意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u 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u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u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翻译:这样的人对社会没有一点用处,大多不能够融入于社会,(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疏通文意一词多义 静以修身 以:表目的的介词,用。以 非淡泊无以明志 以:表目的的连词,用来、拿来。非志无以成学 成:成就。成 遂成枯落 成:成为。夫学须静也 学:动词,学习。学 非志无以成学 学:名词,学业。3.词
7、类活用非学无以广才 广:形容词动用,增长。非志无以成学 志: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远:形容词名用,远大的目标。非淡泊无以明志 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明确。4.倒装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宾语前置,即“以静修身,以俭养德”。5.判断句夫学须静也。“也”表示判断。深切期盼诸葛亮想要儿子成为君子,他认为君子最基本的要求是?摒除杂念和摒除杂念和干扰干扰宁静专一宁静专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中心句节俭、节俭、俭朴俭朴不不过分追求物质和过分追求物质和外在外在静怎样理解文中的“静”?“静”是诫子书中的一个关键词语。“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专一
8、,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静”是学习的前提。“静”指的是一种屏除杂念和干扰而宁静专一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可以静静地沉思,可以安静地反思自己的作为。要做到“静”,自然要屏除名利的束缚和干扰,这就是“淡泊”。只有做到“淡泊”和“宁静”,才能使志向坚定、明确(明志),并最终实现远大目标(致远)。总结归纳:总结归纳:修身修身养德养德的的基础基础明志致远明志致远的的前提前提广才成学广才成学的的条件条件深切期盼如果心不静,会怎么样?(文中原句回答)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具体说明了“静”的重要性劝学艺术诸葛亮既
9、希望儿子“淡泊宁静”,又希望儿子能“明志”“致远”,这是否矛盾?为什么?如何理解诫子书中的“接世”观点?“淡泊”不是弃世,“宁静”也不是无为。“淡泊”“宁静”是“明志”“接世”的前提,“淡泊”的目的在于修身养性、静心学习,进而达到“接世”的远大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传统思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成为了古代士大夫和文人们的人生价值的追求目标。“接世”就是“兼济天下”,也就是实现“服务于国家,造福于百姓”。诸葛亮担心儿子长大后在修身、成学方面有所不足而不能“接世”,所以写下这封家信,希望儿子修身养性、明志成学,实现“接世”的远大目标。文中表明为“学”之道的句子是哪一句?运用
10、了什么论证方法?这句话是“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成才要具有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第二个条件是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第三个条件是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三者的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磨砺品德。诸葛亮通过这封家书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做起,切忌“淫慢”“险躁,在生活中要珍惜时间,坚定意志。全文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课文主旨诫子书治学: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正)谆谆教诲、无限期望提出观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分析观点殷切叮咛: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修身: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诫子书中有期望,更有深情,诫子书中有期望,更有深情,翩翩君子,宁静致远,流芳千古。翩翩君子,宁静致远,流芳千古。随堂检测正确答案:C正确答案:A正确答案:C正确答案:B课文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