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 古诗三首(新学习单教案).docx

上传人(卖家):风feng866 文档编号:7238167 上传时间:2023-10-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 古诗三首(新学习单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 古诗三首(新学习单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 古诗三首(新学习单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 古诗三首(新学习单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 古诗三首(新学习单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3 古诗三首1.会写“御、侯”等9个字。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4.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交流资料想象画面体会意境合作学习多媒体课件;学生完成课前预学单。3课时第1课时课型:新授执行时间: 月 日执教:1.会写“御、侯”2个汉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寒食。3.能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4.能了解寒食节所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板块

2、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听一个故事吧!(出示课件,指生读。)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十多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在重耳饥饿难耐之际,割自己大腿上的肉来给重耳做汤。后来重耳回到晋国成为国君,封赏有功之臣,但介子推不慕名利,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逼其下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其忠臣之志,不仅改山名、建庙宇,还下令在介子推遇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师:听完这个故事,大家知道这个故事讲的是哪个节日的由来吗?生:寒食节。师:对,这就是寒食节的传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寒食节的古诗。(板书:寒食)请大

3、家齐读课题。师:同学们,课前通过查资料,你们对寒食节有了一定的了解,谁来分享一下呢?(出示课前预学单第3题寒食部分)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过去在这一天,人们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等风俗。 寒食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师:同学们课前搜集的资料很全面!老师也来补充一点(出示答案)。寒食节熄灭旧火,重取新火。在唐代,人们常在清明时节取榆柳之火,皇帝也会把新取得的火种赐给权贵大臣,以示恩宠。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里所描绘的景象。师:同学们也都搜集了诗人的

4、资料吧,谁能简单介绍一下诗人?(指名说)师:下面来看下老师总结的。韩翃,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三年(754)考中进士。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师:注意“翃”的读音是hn,请大家齐读诗人的名字。(生读)板块二初读古诗,理解大意师:请大家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生自由读)师:谁来读给我们听听?(指名读)师:读得不错。不过这首诗中有一些字的读音要注意,如“春城”的“城”是后鼻音,“散入”的“散”是平舌音,读第四声。谁还想读读?(再指名读)师:很好!这首古诗里有2个需要会

5、写的字(师范写“御”,生书空),大家看看“侯”与“时候”的“候”有什么区别?生:“侯”字中间少一竖。师:对,“侯”字书写时不要多写一竖。请大家看老师怎么写,然后在学习单上多写几遍。(教师范写,出示第1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一,学生临写。)师:看看下面的几个词语,大家知道它们的意思吗?可以查看注释或者工具书完成。(出示第1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二)生:“春城”指春天的京城。生:“御柳”指皇城里的柳树。生:“汉宫”这里用汉代皇宫来借指唐代皇宫。生:“传蜡烛”指宫中传赐新火。生:“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师:很好,那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呢?同桌间互相交流,等会儿找同学来说。师:谁能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生:“春

6、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意思是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英缤纷,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宫城里的柳枝。(课件出示诗意)师:不错!谁能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生:“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赐蜡烛,袅袅轻烟在王侯贵戚的府第飘散开。(课件出示诗意)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再仔细品味下这首诗吧!板块三化诗为画,体会意境师:读“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说说描写的是什么季节。(出示第1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三)生:“春城”点明了描写的季节是春天。师: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生:我仿佛看到了长安城内,柳絮在空中到处飞舞,柳枝随着春

7、风摇曳的画面。师:诗人站在高处远看,视野开阔,将全城景物尽收眼底。这两句诗写出了柳絮轻盈而美丽的特点。此外,按古时的风俗,寒食日要折柳插门,取的新火还往往是榆柳之火,因此写“御柳斜”又暗中呼应了节日习俗。师:诗人说“无处不飞花”而不说“处处飞花”,为什么?大家比较一下这两种说法有什么异同。生:“无处不飞花”,“无”和“不”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师:那用双重否定有什么好处呢?生:极大地增强了肯定的语气,让人感觉全城都沉浸在春意中。师:说得不错。从哪里可以体会出柳絮的轻盈、美丽呢?又从哪里能体会到柳条的轻盈、柔软呢?生:从“飞”字可以体会到柳絮的轻盈、美丽。生:从“斜”字可以体会到柳条的轻盈、柔软

8、。师:不错,“飞”和“斜”两个字极具动感,表面是写柳絮、柳条,其实写的是春风,这两个字写出了春日美景的灵动。(板书:柳絮飞舞柳枝摇曳)师:谁知道寒食这首诗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生:时间顺序。师: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生:诗的前半部分写白天柳絮在飞,柳条在摇,后半部分就写日暮了,所以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师:说得非常好!诗中除了描写柳絮飞舞、柳枝摇曳,还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仔细读读后两句诗,说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师:通过你的描述,老师似乎也看到了。(板书:传赐蜡烛轻烟四散)你们觉得这两句诗中哪个字最传神?生:“传”字,它让我感觉到了镜头的移动。生:“散”字,我仿佛真的看到了轻烟飘散

9、的场景。师:说得很好。那从这“传烛图”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生:我想诗人可能是想赞颂皇帝把自己的福泽传递给臣子们,展现了一派承平气象。生:我认为有讽刺的意思,举国上下都在禁火,但是王公贵族却正忙着传赐新火。师:同学们的体会虽然不同,但是都是有道理的。同学们能够结合时代背景进行独立思考十分可贵。下面请大家带着不同的体会再读一读这首诗吧!整首诗可以读得舒缓、平和。(全班齐读)板块四熟读成诵,拓展积累师:学完了这首诗,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把它快速背诵下来吗?生:可以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来背诵。师:说得不错。那请同学们结合下面的支架试着背诵古诗。 (生自由背诵,再指生背诵,最后去掉课件提示全班齐

10、背。)师:课后,同学们记得背诵巩固哟。教学这首诗时,我先以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分享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这既是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检查,又有助于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良好学习习惯。最后,我引导学生品读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由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从所写景物分析诗人寄托的情思。总的来说,这节课课堂氛围良好,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设计意图用介子推的故事导入新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习兴趣;让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为他们对诗的初步学习作了铺垫。设计意图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古诗大意的能力,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查找资料和联系生活实际等

11、多种方法,以交流为主的方式完成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不仅省时高效,还能有效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理解内容的能力。设计意图以提问的形式导学,让学生围绕给出的问题去学习诗句,可以较好地抓住学习重点,不跑偏,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我仿佛看到了暮色中,烛光点点,在皇宫和王侯贵戚的府第间流动,轻烟袅袅,飘散在皇宫和各府第之间的画面。设计意图这个板块通过提供背诵支架,以辅助学生达到快速背诵的目的。第2课时课型:新授执行时间: 月 日执教:1.会写“皎、章、泣、盈、脉”5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迢迢牵牛星。3.能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品味诗歌语言之美、形象塑造之巧;体会诗中蕴含的相思之情。4.能了解七夕节所涉及的

12、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板块一复习旧知,导入诗题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寒食,大家一起来背一背。(生背)师:寒食所写的内容与中国的传统节日寒食节有关,今天我们要学习与另一首与传统节日七夕有关的古诗。(板书:迢迢牵牛星)师:“迢迢”是什么意思?生:遥远。师:我们形容路途遥远,会说什么?生:千里迢迢。师:那题目的意思是什么?生:遥远的牵牛星。师:不错!课前大家都搜集了七夕的相关资料,谁来说说?(生汇报)师:你们真会找资料!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补充资料,一起来看看吧。(出示课前预学单第3题迢迢牵牛星部分,生齐读。)板块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师:请大家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读顺。

13、(生自由读)师:这首诗中有许多易读错的字,谁来说一说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生:“纤”这里读xin,不要读成qin;“脉”这里读m,不要读成mi。生:“涕”不要读成了d。师:你们说得很好!课前预学单的第2题都做了吧?大家可以拿出来核对一下答案,填错的字音自己多读几遍。(出示课前预学单第2题答案,学生核对。)师:字音读准了,节奏上也要多注意。听老师读一遍。(课件出示原诗带停顿符)师:谁来学着老师刚才读的节奏读一读?读的时候注意看屏幕上古诗的朗读停顿。(指名读)师:学习诗歌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诵读。俗话说“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再一起来读读。(生齐读)师:本诗中要求会写的字,有哪些

14、需要注意的呢?生:“盈”的第一笔横折折折钩的横画要出头;“又”最后一笔要变点,书写时要小一些;“皎”左边的“白”要写得长而细。(教师范写,学生书空。)师:得太好了,那我们来写一写这几个字吧!(出示第2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一,生练写。)板块三探究内容,品味诗情师:诗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细品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品味一番吧!借助课本上的注释,通读全诗,理解整首诗的大意,并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生自由读诗,指名答。)生:这首诗写的是织女思念牛郎,表达了相思之情。师:你是从哪里体会到这份相思的呢?回答时先说诗意,再说自己的理解。(先自己思考,再四人一组进行交流。

15、)生:我从“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中体会到相思之情。这句诗的意思是牵牛星和织女星隔着银河遥遥相望。相望却不得相会,所以能体会到相思之情。师:说得很好。谁再继续交流?生:我从“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中体会到织女的相思之情。这句诗的意思是织女伸出白皙修长的手织着布,织布机发出札札的声音。一个“弄”字就透露了织女此时的心境,写出了她心不在焉、心神不宁的样子。师:织女的心思不在织布上,那么她在想些什么?生:想自己与牛郎在人间的幸福生活。生:想何时可以再和牛郎见面。生:想自己的两个孩子。师:同样是用有声来衬寂静,以有声来传悲情,这两句诗令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不仅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也突出了织女的勤

16、劳形象,更表现了织女因牛郎、儿女不在身边的孤寂、苦闷。谁来继续交流?生:“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直接写出了织女对牛郎的思念。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一整天也织不成纹样,眼泪如同雨水般掉落。师:“章”字有多种含义,大家都清楚吗?做一做下面这道题吧!活动二:字义理解。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章”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章:诗歌文辞的段落;条理;条目;戳记。出口成章( )约法三章( )杂乱无章( )2.“章”在古诗文中还有不同的含义,“终日不成章”中“章”的意思是_花纹_。师:大家都做对了吗?请核对一下答案吧!(出示答案,相机指导。)师:织女“札札弄机杼”,结果却是“终日不成章”,这是为什么呢?生:织

17、女思念牛郎,泪如雨下,心里十分痛苦而无心织布,所以没有织成。师:你很会分析人物心理。谁能来读一读这几句诗?注意读“纤纤擢素手”时,语调放得轻柔一点,读出柔美之感,读“札札”时,读得稍微短促一点。(指名读)师:看看最后四句:“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盈盈”是什么意思?生:清澈的样子。师:“脉脉”是什么意思?生:相视无言的样子。师:谁能试着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生:意思是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可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虽然两人之间只隔着这一条银河,却只能相顾无言。师:如此可望而不可即,即便咫尺也是天涯,更加有力地突出了织女的失落之感、哀怨之情。(板书:相隔之状相思之情)大家

18、体会出相思之情了吗?生:体会出来了。师:谁来读一读后四句诗?注意读得舒缓一点,“脉脉不得语”这一句适当拖长语调,读出望眼欲穿的感觉。(指名读)板块四叠词妙用,熟读成诵师:有人评价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诗作,借天上之事,传人间之情。让我们再读古诗,体会一下这首诗“深深的话,浅浅地说”的语言之美。师:叠词是指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这首诗里有哪几个叠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出示第2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三)生:“这首诗中的叠词有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生:“叠词的运用展示了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和音乐美。师:说得不错。这些叠词的运用,细腻、传神地描绘了种种情态,让人浮想联翩;同

19、时,叠词都用在句首,使诗歌节奏鲜明,韵律优美舒缓。师:抓住这些叠词,我们来试着背诵古诗。(学生自由背诵,再全班齐背。)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迢迢牵牛星,课后同学们可以读读木兰诗(节选),进一步体会叠词的妙用。(出示第2课时课后拓学单)1.研读古诗大意,体会“相思”之苦。诗歌的教学重点在于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交流,在关键处给予指导。紧扣人物感情,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反复品读中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情感。2.体会叠词韵味,感受古文之美。叠词的运用是本诗的一大特点,不仅展示了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和音乐美,而且使诗歌表达的情感更加动人。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

20、的博大精深,也为后面的背诵奠定基础。最后拓展木兰诗(节选),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叠词的韵味。设计意图让学生查阅七夕的传说,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且这些资料为后面学习古诗打下了基础。 设计意图识字作为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重要基础目标,在每节课都应该有所体现。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很多识字的方法,也掌握了一些写字的技巧,因此课堂上在进行写字指导时可以有针对性地、有侧重地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生字练习书写,把更多的写字时间放到课后。设计意图此板块的学习,以引导学生自主品悟诗中蕴含的感情为主,并在全班汇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恰当的引导也让学生顺“藤”觅“瓜”,较为轻松地达到学习的目的。设计意图叠词

21、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叠词去体会古诗的韵律美,提升学生的语感。第2课时课型:新授执行时间: 月 日执教:1.会写“栖、鸦”2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十五夜望月。3.能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念之情。4.能了解中秋节的节日习俗,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板块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师:上课前,我们来听一首歌。(课件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师:这首歌写的是什么节日?生:中秋节。师:回答得很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中秋节的古诗十五夜望月。(板书:十五夜望月中秋节)师:大家看诗题,“十五夜”是什么意思?生: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师:题目的意思是

22、什么?生:在中秋节的夜晚赏月。师:大家都搜集了一些中秋节的资料,谁来分享一下?(生汇报)师:谁来简单介绍一下作者王建呢?(生汇报)师:老师也搜集了资料。(出示课前预学单第3题十五夜望月部分,指名读。)板块二初读古诗,把握大意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生自由读古诗,然后指名读。)师:读得不错,但是要记住第一句中的“栖”读作q,千万不要读成了x。课前预学单里面第2题的这个字注音都注对了吗?大家核对一下。“栖”在这里指乌鸦在树上休息,左边是木字旁,右边是“西”,不要写成了“酉”。(再指名读)“鸦”字大家一般都不会读错,但书写的时候注意不要少写一点哦!好,现在我们来写一下

23、这两个字。(出示第3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一,学生临写生字。)师:这首诗中还有一些易读错的字,哪位同学来提醒一下大家?生:“湿桂花”的“湿”是翘舌音,“冷露”的“冷”是后鼻音,“尽”是前鼻音。师:说得非常好,看来大家都已经掌握字音啦!不过,读诗不光要把字音读准,还要读出节奏。(课件出示原诗带停顿符)请参照老师划分的节奏,男女生比赛读,看哪个组读得既准确又有感情。(男、女生比赛读)师:(出示第3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二)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说说词语的意思。生:“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师:“尽”采用换词法来理解,可以换成什么?生:可以换“

24、全、都”。师:说得非常好。那谁来说说这首诗的大意呢?生: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的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抬头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会落到谁家?(课件出示学生说的诗意)师:非常棒,连细节都说出来了。下面我们一起读一遍这首古诗。(生齐读)板块三想象画面,感悟诗情师:弄清了古诗的大意,那大家知道诗中包含了怎样的情感吗?带着下面的问题,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这首诗。活动三:读古诗,想象画面,感悟诗情。描写的景物庭院、地、树、乌鸦、露珠、桂花、明月我想象到的画面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月夜图我感受到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师: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生:庭院、地、

25、树、乌鸦、露珠、桂花、明月。师:读前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幅画面带给了你什么感受?生: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月光笼罩下的庭院,地面被月光照得雪白,树上栖息着乌鸦,露水悄然降临,打湿了院中的桂花的画面。这幅画面带给我的感受是寂寥、冷清、沉静。师:不错,“地白”给人以积水空明的清冷之感。鸦鹊已经栖息在树上,暗示夜已经深了,周围一片寂静。“冷”字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被浸润的时间久。这两句诗处处透露出一种寂寥、冷清、沉静的氛围。师:现在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诗的前半部分,注意读得轻柔一些,读出其中的静寂、幽美之意。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26、这清冷月夜的画面。(指名读)师:大家想想平时的中秋节,你们会做什么?生:中秋时,我和家人会围坐在一起赏月、吃月饼。生:中秋时,我家门前的桂花开了,大家一起赏桂花。师:中秋节本该和家人一起赏月,共享团圆,而此时的王建却独自面对一轮圆月,满腹的思念,他在思念谁呢?生:思念朋友。师:读诗的后半部分,“人尽望”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生:描绘出了中秋之夜人们都在赏月的情景。师:“人尽望”三个字,写诗人因自己望月而想到天下人皆望月,因自己的孤独想到天下人的孤独,因自己的怀人之情想到天下人的怀人之情,营造出一种深远的意境。而最后一句“不知秋思落谁家”,明明是诗人思念友人,他却偏偏说“落谁家”,这是为什么呢

27、?生:因为诗人想将感情表达得更含蓄。师:不错,这样写,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达得含蓄蕴藉。(板书:望月怀远思念友人)师:这首诗有另外一个版本,将末句的“落”字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有表现力?为什么?生:“落”字更有表现力。“落”字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同时也与“无声”相契合,显出月夜的静。而“在”字则显得平淡寡味,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师:说得太棒了!跟着老师读一下这两句诗,读的时候“人尽望”可以适当加重语气,“不知秋思落谁家”要读得悠远、绵长一些。(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再指名读,齐读。)师:好,现在大家会做上面的题目了吧。(学生做题,出示答案核对。)板块

28、四熟读成诵,拓展延伸师:谁能试着背背这首诗?可以采用抓关键词想象画面的方法来记忆。(指名背诵,全班背诵。)师:十五夜望月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的思念之情,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借月抒怀的诗句?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选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选自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生:“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选自袁枚的随园诗话。师:说得很好。最后,请同学们对比一下三首诗,把表格填写完整。填完后,同桌之间交流答案。(出示第3课时课末固学单,生答题,师相机指导。)我会填。题目节日表达的情感寒食寒食节表现一派承平气象或借古讽今迢迢牵牛星七夕表达夫妇之间的离情别意

29、,或是一种相思而不可得的愁绪十五夜望月中秋节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师: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再搜集一些写传统节日和习俗的古诗,填一填下面的表格。(出示第3课时课后拓学单)1.读中想象,体会意境。让学生通过寻找诗中描写的景物,结合自身感悟,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描绘出来。在读中想象,能帮助学生较好地感悟诗中的意境。2.借助资料,理解诗句。让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本诗中蕴含的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要从相关资料和这首诗的原诗题才能看出,所以引导学生结合资料理解诗句就显得尤为重要。设计意图以歌曲导入新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引导学生分享课前搜集的资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以及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设计意图由读准字音,到读出节奏,再到读出音韵美。朗读要求逐步提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古诗的美。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理解古诗,并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体会出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设计意图 拓展有关传统节日的古诗,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语文 > 部编版(统编版) > 六年级下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 古诗三首(新学习单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风feng866)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