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蜗牛教学 设计 知识与 能力 1.认识“蜗、邻、拨”等 15 个生字,学会并美观书写“邻、拨、歌”等 16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 4.学习作者认真、细致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突破重难点 难点 :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观察事物的细致。 突破 方法: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第 3、 4 两个自然段对蜗牛样子、动作等的描写进行品读感悟,体会作者描写语言的形象逼真,进而体会其对于事物细致具体的观察;同时 ,还要指导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进一步深化自己的认知。 难点 : 体
2、会蜗牛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感受作者对蜗牛由“嘲笑”到“敬佩”的心理变化。 突破 方法: 一方面,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品读第四自然段中蜗牛爬墙过程中遭遇困难时的表现,体会它不放弃、不畏难的执着精神;另一方面,还要抓住作者前后对于蜗牛的不同态度进行比较,从中感受作者情感变化的根本原因,从而体会作者对于蜗牛的敬佩之情。 教法与 学法 推荐 教法 : 创境激趣法,通过歌曲、谈话、多媒体课件等多种形式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对蜗牛精神的赞 叹之情;规范指导法,本课生字较多,教师在识写生字、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要及时予以规范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夯实字词基础的同时,不仅读通课文语
3、句,更能读出自己对课文情感的体会。 学法 : 自主探究交流法,通过自主学习、研读揣摩,感知课文内容的同时,能够初步体会蜗牛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品质;比较感悟法,在感受蜗牛精神的基础上,联系自己面对困难时的真实表现,并与蜗牛进行对比,从中获得有益的启迪与教育,为树立勇于面对困难的良好品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师生 齐准备 教师 : 多媒体课件;歌曲蜗牛与黄鹂鸟;生字卡片;搜集关于坚持不 懈精神的名言警句 学生 : 自主阅读课文;初步认识文中生字词 课时 巧安排 2 课时 第一 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蜗、邻、拨”等 15 个生字,学会并美观书写“邻、拨、歌”等 1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
4、文。 3.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蜗牛前后不同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课题 1.话题交流,创设趣味学习情境: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听歌吗?在开始今天的教学之前,老师想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歌送给你们,认真听一听歌曲,会唱的同学也可以跟着一起哼唱。 教师课件播放歌曲蜗牛与黄鹂鸟。 师:知道这首歌曲唱 的是谁的故事吗? 生:是蜗牛和黄鹂鸟的故事。 师:谁能说说故事的大概内容。 生:说的是蜗牛想爬上葡萄树,但是黄鹂鸟却嘲笑蜗牛,等它爬上去的时候葡萄都成熟了。 师:面对黄鹂鸟的嘲笑,蜗牛又是怎么做的? 生:它没有放弃,坚持往上爬。 师:是啊,真是一只坚持不懈的小蜗牛。瞧,它今天也来到了我们的
5、教室。 2.出示蜗牛图片,同时板书课题,指导学生书空课题,并注意生字“蜗”的写法和读音,右半部分最后两笔是撇、捺。 3.引导学生交流对蜗牛的了解,教师简单补充。(蜗牛喜欢在阴暗潮湿、疏松多腐殖质的环境中生活,昼伏夜出,最怕 阳光直射,对环境反应敏感。蜗牛主食各种蔬菜、杂草和瓜果皮;农作物的叶、茎、芽、花、多汁的果实;各种青草青稞饲料、多汁饲料、糠皮类饲料、饼粨类饲料等。)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情境激趣法,借助歌曲创设话题交流情境,自然引入本课学习内容,同时,也让学生初步建立了对蜗牛坚持不懈的精神的感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1)边读边
6、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注意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我”和蜗牛怎样的故事。 2.学生自主朗读 课文,完成自主学习要求,教师巡视了解自读情况,及时予以个别学生朗读指导。 3.检查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情况。 ( 1)课件出示文中生字词“邻居”“拨弄”“仿佛”等,指名朗读词语,教师适时进行部分字词的范读指导,重点指导读准生字“邻、痕”两个字的前鼻音,而“硬”则读后鼻音,另外,“挪、努、耐”三个字的声母是鼻音“ n”,并且还要注意“佛、背”是多音字,在“仿佛”一词中读“ f”,在“背上”一词中读第四声。师生指读,学生进行抢读词语巩固游戏。 ( 2)指名学生分
7、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结合具体语境再次巩固字词朗读,同时指导读 好几个长句子“蜗牛总是藏在 /圆圆的 /螺旋形的 /硬壳里 /不肯出来”“有时候跟朋友们谈起 /童年趴在墙根 /捉蜗牛的事情”的朗读停顿,并范读指导读好部分段落。 4.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教师适时引导他们将事情讲清楚,并简要概述(课文主要写了“我”听到邻居小姑娘唱歌谣,引起了对童年时观察蜗牛情形的回忆)。 5.再读课文,看看在观察蜗牛的过程中,“我”对蜗牛前后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1)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圈画,找出最能表现作者情感前后变化的词句。 ( 2)指名 说,教师
8、适时引导学生聚焦到第 3、 4 自然段,同时归纳指导(教师板书:瞧不起敬佩)。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自读、交流、点拨、归纳等多种方法,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自主读文的能力,同时,也在归纳指导的过程中不断规范了他们的字词朗读,并整体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巩固生字,课堂总结 1.抽取课文中的生字卡片,指名朗读,并试着进行组词、扩词练习。教师适时再次进行范读强调指导。 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字,试着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记住生字的字形,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注意借助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记住形声字“蜗、邻、仿、 佛”等,并利用形近字比较法记住“弃(弃 弄)、免(免 兔)”等。 3.再次观察田字格内的
9、生字,试着按照生字的结构进行分类,同时想想哪些字在书写的时候可能会出错。教师适时提醒学生本课生字大多是左右结构,但“巡”为半包围结构,而“壳、背、努、留、免”几个字是上下结构。 4.教师范写指导,重点指导写好“拨”时要注意左窄右宽,注意右边部分第一笔是竖折;“谣”同样是左窄右宽,右半部分上面要写得略微紧凑,中间的两笔横画上短下长,最后两笔要注意布白均匀;“巡”书写时注意先右后左,右边三笔撇点要写得等距且注意方向相同, 右边“辶”的捺画要舒展;“免”上半部的撇刀部要写得略小,中间的“口”要写得扁而宽,最后一笔竖弯钩则要舒展。学生自主描红、临写生字,教师巡视检查指导,及时反馈并再作书写强调。 5.
10、课堂小结:孩子们,文中的“我”为什么会对蜗牛有前后不同的看法呢?(补充板书:?)下节课让我们一起再去探究问题的答案! 第二 课时 课时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蜗牛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3.学习作者认真、细致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入学习 1.出示 课文中的生字词,指名朗读,齐读,教师再次强调要注意准确区分前后鼻音以及多音字的读音。 2.指名说说课文中的“我”对于蜗牛前后都有哪些不同的态度。教师适时引入:接下来,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看一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让“我”的态度发生了前后不同的变化。 【设计意图】此
11、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复习巩固法,有效夯实了学生的字词朗读基础,同时让他们带着问题进人文本学习,明确了研读课文的目标。 二、精读课文,感悟文情 1.质疑引入:孩子们,刚开始“我”为什么会瞧不起蜗牛呢?认真朗读课文第 3 自然段,找出其中的原因。 ( 1)学生 自主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出“我”瞧不起蜗牛的句子,想想“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 ( 2)学生交流“我”瞧不起蜗牛的句子,课件适时出示句子:“嘿,真是个胆小鬼”。板书:胆小鬼,指名学生朗读句子,其他同学进行点评,教师适时进行范读指导,引导他们读出“嘿”表达出的蔑视的语气,同时注意强调“真是个”的朗读重音。 ( 3)引导学生继续交流“我”瞧
12、不起蜗牛的原因,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品读文中对蜗牛样子的描写,抓住词语“藏、不肯”感受蜗牛的胆小。 ( 4)重点出示句子:“不一会儿,从硬壳里探出一对长着小黑眼睛的触( ch)角 ,东张西望地巡( xn)视一番,直到觉得四周没有点儿危险( wi xin)了,才慢慢地伸出头来。要是轻轻地碰它一下,它便立即( j)把头缩回去”,引导学生边读边找出句子中表示动作的词语,想一想这些动作词用得好吗,好在哪里。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聚焦“探”“巡视”“伸”“缩”等词语,引导学生体会这些动作词对蜗牛胆小的刻画,从而进一步体会“我”对蜗牛的蔑视。 (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 3 自然段。 2.过渡:蜗牛真的
13、如“我”想的那样胆小吗?“我”为什么又会改变自己当初的看法呢?孩子们,让我们继续读一读课 文第 4 自然段。 ( 1)学生自主朗读第 4 自然段,试着用自己的话概述文段的主要内容,教师适时点拨、梳理,引导他们说清楚“我”和蜗牛之间所发生的故事。 ( 2)再读第 4 自然段,想一想在这段话中蜗牛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边读边画出相关句子,并在旁边简单写下自己的感受。 ( 3)师生交流。 生:我从“好半天,它的身后才留下了一条弯弯曲曲的爬痕”这句话感受到蜗牛非常努力,而且也很有耐心。 生:我也是这么以为的,你看,它身上背着那样重的壳,说明它爬得虽然很吃力,但是却仍然努力向前爬。 生:还有,“我”都感到不耐烦了,可它却 能不懈地往上爬。 师:的确是一只非常努力的小蜗牛,让我又想起了歌曲蜗牛与黄鹂鸟了。除了努力的小蜗牛,你们还看到了怎样的小蜗牛? 生:我还看到了一只不怕困难、不轻易放弃的小蜗牛。 师:能说一说理由吗? 生:你看,当“我”故意逗它时,它虽然掉到了地上,但是后来却又重新爬上墙,并且最终爬到了墙顶。 师:是啊,孩子们,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