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设计者:林建威(梅州市曾宪梓中学)设计者:林建威(梅州市曾宪梓中学) 罗丹(广东梅县东山中学)罗丹(广东梅县东山中学) 【设计依据】【设计依据】 根据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和将要阅读的文本 属性,参考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质量水平”评价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学 科素养”“关键能力”等的有关表述设计本单元教学目标等。 【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作者别样的青春年华;培养学生速读小说、概述小说 的能力。 2. 品读、 品味诗歌意象, 理解诗词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 学习小说通过物象, “以 小见大”塑造人物的方法。 3. 读
2、懂人物的心理活动,理解小说的主题 4.尝试诗歌写作,点燃澎湃的青春激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 (2)把握小说叙事和借“物象”抒情的特点。 2. 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诗词作者别样的青春年华,点燃澎湃的青春激情,尝试诗歌写作。 (2)理解小说人物的思想情感和主题。 【教学(学习)课时数】【教学(学习)课时数】 安排 8 个课时,二个环节: (1)第 1-5 课时:诗歌 (2)第 6-8 课时:小说 第一环节:诗歌 【教学设计意图】【教学设计意图】 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主赏析,理解作者借意象抒发的情思,感受诗境,我选择了朗读 探究
3、、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领会文意并初步感受诗歌意境,指导学 生分组学习, 欣赏诗歌变幻多姿的意境。 同时采用比较阅读的教学策略, 将毛泽东的 沁 园春长沙和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闻一多的红烛进行比较,重点感悟 沁园春长沙,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毛泽、郭沫若、闻一多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伟大革 2 命抱负,理解作者对国家命运前途的关注,激发青春的热情,敞开心扉,追寻理想,拥 抱未来。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作者别样的青春年华。 2. 品读、品味诗歌意象,理解诗词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 3. 尝试诗歌写作,点燃澎湃的青春激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4、 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 2. 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诗词作者别样的青春年华,点燃澎湃的青春激情。 (2)尝试青春诗歌写作。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前置作业一、前置作业 (设计意图:让学生提前预习文本,先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布置学生预习本单元文本,重点是沁园春长沙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多朗读,注意夯实基础,了解意象概念等。发放有关作者写作背景资料等。 作者 简介 写作背景 毛泽东 (18931976)湖南湘潭人,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 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政 治家和思想家、 诗人, 书法家。 写于1925年。 当时国共两党统一战线已经确立,
5、 当年 10 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主办农民运 动讲习所,途经长沙,写下这首气势磅礴的习 作。 郭沫若 (18921978)四川乐山人, 诗人、学者。 写于 1919 年。当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 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 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 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 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 流动奔突的画面。 闻一多 (1899-1946)湖北浠水。现 代爱国诗人, 学者, 民主战士。 写于1923年。 当时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 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社会,闻一多对此 极为失望。1922 年他赴美国留学,又不
6、堪忍受 歧视,写下许多爱国诗篇,1923 年,诗人准备 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 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 红烛。 3 二、课堂教学二、课堂教学 第一、二课时第一、二课时 (一)导语激趣(一)导语激趣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形式,或自编导语,或以诗入情,或介绍背景等激发学生的阅读 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青春是美妙的,青春是昂扬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别样的青春年华。现在我们一起 品味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让我们进入老一辈革命家的青春岁月吧。(也可从毛 泽东沁园春雪引入) (二)初读会意 (设计意图:诗歌,是诗人用生命弹奏的歌谣,朗读是最好的读诗方法,所以用朗读来
7、 感受诗人生命的节奏。) 要求学生读好字音、停顿和起伏,并概括诗歌的上下阕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作 者描绘了哪几幅图画? 1. 学生甲朗读全诗。 首先请一位学生读,全班同学倾听评点。 2. 教师范读(诵背读),纠正字音,商讨句读和学生朗读中错读或需要调整的句子。 明确: (1)字音 沁/泌 舸/柯 怅/帐 (2)看/万山红遍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看、忆作为领起字,读时要稍微停顿,读出情感。 (3)万类霜天/竞自由 粪土/当年万户侯 读好情感,理解作者深沉而又昂扬的情感。 3. 概括诗歌的上下阕内容。 明确: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秋景);下阕抒情(抒发革命情怀)。 (三)品读入境 (设计意图:鉴赏品
8、读诗词,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诗歌的意象,聚焦意象,从意象中品 味诗人深沉而又昂扬的情感。) 1. 积累知识,掌握方法 (1)意象的概念。“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客观存在的物象。意 象就是诗人思想感情与具体形象(物象)的组合。 (2)意象的类别。诗歌中的意象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 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4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再如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 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花”、“江水”两个意象就足以说明白居易的快乐生活。 (3)常见意象的寓意。 古诗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固定的寓意,如“羌笛”往往 寄寓着别意和乡情; “杨柳”往往表示挽留的
9、情意,送别的不舍,思乡的缠绵; “月亮” 是思乡怀人或渲染凄清的气氛;“梅”是“孤独”、“寂寞”、“孤芳自赏”、“高洁 伟岸”的代名词;“蝉”是“惜时光”、“痛别离”、“苦远游”、“感身世”的同义 语。 (4)意境,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其描写的客观物象融合而成的世界。意象与意境有 一定的联系, 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 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 意象一般与词句相关, 而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 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不少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 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
10、,而是通过 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 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再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三个意象组成一 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 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 茫的黄梅时雨。 2. 明确要求,学生品读 小组合作,找出自己喜欢的几幅画面,说说画面里有哪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情感? 明确: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是由多个意象组合起来的画。 (1)上阕:独立寒秋图:独立(人)、湘江、橘子
11、洲 湘江秋景图: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 (2)下阕:峥嵘岁月图:百侣、同学少年 中流击水图:浪、飞舟 上阕通过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等意象的描绘,描述了作者独立橘子洲 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下阕则通过百侣、同学少年、浪、飞舟等意象的描绘,再现了往昔的“峥嵘岁月”, 流露出对往昔战斗生活的无限怀念。 3. 小组交流,教师点评 5 (1)明确主旨: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 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以天下为己任, 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 壮志。 (2)全班齐读或分组朗读并背诵。 第三、四课时第三、四课时 (四)比较研读 (
12、群文阅读) (设计意图:把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进行比较阅读,通过 问题设计理解诗词的青春内涵及情感,提高对人生青春价值的思考。) 小组继续合作讨论, 将毛泽东的 沁园春长沙 和郭沫若的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 闻一多的红烛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在朗读节奏、情感及意象有何异同? 课文 朗读节奏与情感 意象 寓意 沁园春 长沙 朗读情感豪迈、 昂扬 与奋进 多组多个意象: 独立(人)、万山、层 林、漫江、百舸、鹰、 鱼、浪、飞舟 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 的 壮丽秋景, 毛泽东抒发了昂 扬向上的青春激情, 表达了 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 立在地 球边上放 号 呼唤、自由宏阔、雄 起奔放的情感 一组
13、多个意象:巨人、 白云、北冰洋、太平洋 赞美摧毁旧世界、 创造新生 活的雄强之力。 红烛 有浓重的浪漫主义 和唯美主义色彩, 情 感丰富, 情绪四扬三 抑 单个意象: 红烛(蜡炬) 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 表达 青春的困惑与希望, 对理想 的坚毅追求等。 1. 朗读节奏与情感(在教材中划出节奏,采用多种形式朗读) 2. 意象与寓意(见上表) 3. 主旨比较 (1)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 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 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2)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描写了横跨两大洋的巨人(诗人自 己
14、)的呼唤与呐喊,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6 (3)闻一多的红烛:全诗以诗人对“红烛”心迹的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 式展开诗人的胸怀,既表达了诗人青春的困惑与希望,也表现了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 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4. 共同点:作者都处于青春年少时期,又都处在中国黑暗时期,他们彷徨,对现实不满, 但又十分关注国家的命运前途,也不想放弃自己的豪情壮志,更希望能点燃澎湃的青春 激情,去追寻理想,拥抱未来。 【板书穿插其间】 第五课时第五课时 (五)小结,尝试诗歌写作 (设计意图:以诗歌阅读带动写作热情,条件成熟结集出版学生诗集,以诗歌写作促进 阅读深入。时间若不够,可延至
15、课外完成) 1. 尝试诗歌写作先要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即通过具体的形象(物象)婉转曲折地表达自 己的情感, 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到意象中, 同时注意诗歌语言的凝练、 含蓄及音乐美。 2. 诗歌写作中,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由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 的艺术境界(即意境)才是目的。一般来说,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诗 美不美,有无意蕴,则主要看意境。由诗味到诗美,实际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 程。离开了意象,就无以谈意境。因此,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却是意境。 3. 同学们刚踏入高中,正处于青春飞扬时期,特别是刚刚经历了辛苦而又甜蜜的军训生 活,你肯定有许多不同的感受
16、,请以“军训青春”为主题,尝试创作一首诗歌,要求 抓住青春的特质,巧用意象,抒发自己的青春情怀和理想,为自己的军训生活以及美好 的青春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感情自然。 4. 填好诗歌写作评价表。 项目 评价标准 等级(优良中差) 情感 立意新颖,体现对青春的思考,富有 青春情怀,书写青春抱负。 意象 意象贴切自然,文化内涵丰富。 语言 文字简练,富有张力,诗意盎然。 节奏音律 字词句的排列组合,流畅协调暗合音 律美。 5. 展示学生的诗作。(朗读展示,学习园地展示有条件的可结集出版) 三、作业布置三、作业布置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了诗歌文本后进行课外拓展阅读,加深对诗歌的意象、语言、情 感的理解
17、,进一步体会青春飞扬情感。作业也可分开穿插至不同课时后布置。) 7 1. 揣摩沁园春长沙中选词炼字的精妙之处。 看、忆/红遍、尽染、碧透 (1)看、忆二字起统领下文(七句)的作用。忆字还与开头“独立寒秋”遥相呼 应。 (2)红遍、尽染、碧透,几个词语的运用,让我们看到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2. 课外推荐阅读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闻一多死水、郭沫若的天狗、周 恩来赤光的宣言、朱德太行春感、舒婷致橡树、汪国真诗集、青春流行歌 词,思索青春的价值。 3. 自读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感悟诗人抒发的情思,体会象征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反思 第二环节:小说 【教学设计意图】【教学设计意图】 本单元有两篇
18、小说,百合花是必读课文,哦,香雪是自读课文。依据单元 导语、 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 一是,通过培养学生概述小说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小说叙事特点(尤其小说三要 素之情节构成)的了解;二是,承接本单元前五首诗歌“意象”学习的内容,通过研读 文章中的物象,掌握学习“以小见大”的细节描写方法,进一步了解作者是如何抒情的。 【任务情境】【任务情境】 无论什么时代,都会有绚丽青春的飞扬、美好人性的彰显。而不同的时代,人物的 个性特点会有所不同。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两篇精美的小说,去领略革命战争时期和社 会转型背景下,鲜明个性的呈现、青春活力的舞动,去
19、欣赏作者独特视角下的物象美、 性格美、情感美。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速读小说、概述小说的能力 2. 理解小说标题的含意 3. 掌握学习小说通过物象,“以小见大”塑造人物的方法 4. 读懂人物的心理活动,理解小说的主题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1. 学生自读,教师指导的合作探讨教学方法。 2. 主题式阅读方法。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8 1. 教学重点:掌握学习小说通过物象,“以小见大”塑造人物的方法 2. 教学难点: (1)理解小说标题的含意 (2)理解小说人物的思想情感和主题 【教学课时数】【教学课时数】 三课时,二个环节。 (一) 第 1-2 课时: (1)研
20、读文本百合花,梳理了解文本内容和情节结构,了解小说叙事的特点。 (2)主题阅读,掌握学习小说通过物象,以小见大塑造人物的方法。 (二) 第 3 课时:延伸阅读哦,香雪,深入领会小说通过“铅笔盒”的细 节描写,以 小见大地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理解小说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主题。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把握故事情节,了解小说叙事特点;聚焦“百合花”,理解小说主题 前置作业:布置学生预习课文,研读百合花,自读哦,香雪,注意复习意 象概念,自查生字词。(设计意图:让学生提前预习文本,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一、自读课文,思考问题一、自读课文,思考问题(10 分钟) (设计意图:
21、一是检查预习效果;二是为了发挥课堂最好的效果,让学生在课堂带 着问题阅读,划出生字词,培养聚焦问题、依据文本解决问题的意识) 1. 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小说大体内容 2. 思考讨论:以“百合花”(物象)为题有何含义及作用?请学生从文中找出有关百 合花的情节。 二、把握故事情节,聚焦物象“百合花”(标题),理解小说主题二、把握故事情节,聚焦物象“百合花”(标题),理解小说主题 讨论讨论提问:以“百合花”为题有何含义及作用?提问:以“百合花”为题有何含义及作用? (1)展示白色百合花的图片(注意要白色百合花,符合文中的内容和寓意。)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请学生谈白色“百合花”花卉的主要
22、特点和花语:色泽文雅,香气清幽,白净纯洁, 即清丽、纯洁、高雅(提示:这是开放的话题,言之有理即可。) (2)明确:百合花一共在文章中出现了三次。 (设计意图:培养依据文本解决问题的意识) 第一次: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 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9 第二次: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 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第三次: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睛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 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明
23、确百合花的表层含义: 指代被子上的花纹图案,是一种客观物象,即小说的意象,也是线索。 (3)思考提问:概述故事情节,简要划分课文层次;围绕百合花被,试着给情节 不同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概述小说的能力,让学生了解小说叙事的特点) 明确: 情节情节 段落段落 内容内容 小标题小标题 开端 1-23 通讯员带“我”去包扎所途中发生的故事 带路/借被前 发展 24-42 通讯员和“我”一起向新媳妇借被子 借被 高潮 43-56 总攻开始, 小通讯员牺牲, 新媳妇给通讯员缝衣 献被 结局 57-结 尾 新媳妇执意给通讯员盖上百合花被 盖被 (小结:小说三要素之“情节”包括“序幕、开端
24、、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4)研读跟百合花被相关的情节,明确百合花的深层含义。 (设计意图:理解小说标题的含意、理解小说的人物和主题) A.请学生朗读 15 页第一次描写百合花被的一段文字和“刚走出门不远我已从 心底爱上了这个傻呼呼的小同乡”。 B.再请全体学生齐读“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明确百合花的含义: 百合花百合花 表层 含义 指代的是被子上的花纹图案,是一种客观物象,即意象,也是小说的线索。 深层 含义 A.小通讯员与我一系列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描写,刻画了朴实纯洁、勇于改错的小 通讯员形象; B.新媳妇一系列的动作和细节描写, 不仅写出了她对通讯员的友善、
25、关切、崇敬、痛惜、悼念、歉疚的态度变化,更展示了新媳妇淳朴善良、深明大 义、无私、高洁如百合花一样美丽的人性美和性格美。所以,百合花,是人物纯 真、高洁的优美心灵和品格的象征。 (小结:小说三要素之“人物”塑造方法) (5)明确标题(物象)作用: (设计意图:明确物象的作用) 10 以“百合花”为题,点出文章的重要内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百合花是文章的 线索。 以“百合花”的纯白象征人民战士、人民群众的高尚情操。 以“百合花”作结,有利于揭示文章主旨,即有利于表现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 友之情,表达了高尚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拓展延伸】题目含义及作用的解题思路 题 目 含 义 表层 解释概括
26、基本含义 深层 形象 文本中人物的品格与追求, 如人性的关怀、 社会责任、 爱家爱国、 探索精神、工匠精神等。 主题 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安土重迁、家国情怀、爱好和平、敬畏自 然、描述现象揭示的本质等。 题目作用 四联系 是否修饰或者点明写作对象 是否有利于塑造人物、表达情感或者态度 是否作为线索 是否揭示主旨 三、活动延伸三、活动延伸 (设计意图:深入解读文本,理解小说的主题) 分组思考: (1)重点研读“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感情的花,盖上 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2)“百合花”仅仅是新媳妇心灵和性格的象征吗?和小通讯员和我有关吗? 明确: 百合花赞美了
27、普通人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人民对革命英雄的崇敬与热爱,象征了军 民间纯洁的感情。百合花是象征,赞颂人物的人性美、人情美。 以“百合花”为题,一是,百合花,色泽文雅,香气清幽,白净纯洁。二是,题目 以借代的手法指印有百合花的被子。更重要的是,百合花,作者赋予了它丰富的象征意 义:即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他们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军民之间的感情也 11 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小通讯员和我)战士和战士之间的情感也像百合花一样 纯洁高尚美好。百合花,象征着性格美情感美。 附:板书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技巧点拨赏析本文中的物象 【任务引导】【任务引导】 细节描写是对描写对象作逼真、 细
28、腻、 具体的描绘, 它是文学作品中描写人物性格、 推动情节发展、表现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最小组成单位。看起来好像是作者行文中不 经意的信手泼墨, 但细细品读, 就会感受到作者不尽之意见于描写之外, 正如古人所说: “言有浅而可以托深,类有微而可以喻大”。借“伪装”,借“物象”,以小见大刻画 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留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自读课文,思考问题(一、自读课文,思考问题(10 分钟)分钟) 思考讨论:依据文本,除了“百合花”外,试着找到二个或以上其它物象并做赏析。 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关情节,小组交流后,展示分享。 (设计意图:主题阅读,掌握学习小说
29、通过物象,以小见大塑造人物的方法。) 二、小组交流讨论,展示分享二、小组交流讨论,展示分享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交流进行思想碰撞,分享展示、教师点拨,进一步巩固已学 内容并加强对文本的理解) (一)物象赏析: 1. 野菊花 第一次是在去包扎所的路上,“我”看见他“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 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是装饰点缀。” 第二次是“我”目送他走远了, “看见他的枪筒里不知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 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看似信笔写来的几句,把小通讯员纯朴、自然的情趣表现了出来。在即将发起总攻 的时候,在紧张的战斗间隙,这个小战士还有心思把伪装作为装饰,在枪筒
30、上插上树枝 和野菊,这种行为表面上是“我”随意看到的,或者还显出这个小战士的天真、孩子气 或是涉世不深, 实际上这些描写正体现了小通讯员的青春活力, 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 2. 馒头 第一次是在小通讯员离开包扎所返回团部时,“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 己的挎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二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的石头上,对我说: 12 给你开饭啦。”这个小通讯员,虽然自己还是个孩子,但是,革命队伍的熏陶,培 养了他体贴、关心他人的好品德。同时,也激起了读者对这个小通讯员的喜爱之情,从 而为下文失去这么好的战友而悲痛蓄势。 第二次是当小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一针一线地缝补衣肩上的破洞,“我”
31、实在忍 受不了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 身边的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二个干硬的馒头” “我”睹物思人,勾起“我”对小通讯员的深切思念,想起他的羞涩、憨厚,想起 他的天真、活泼,想起他的善良、体贴。通过这“饱含着战友之情”的二个馒头,深切 表达了“我”痛失战友的内心悲痛之情,“立片言而居要”,产生了“无声胜有声”的 艺术效果,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揭示人物的善良品质,表达“我”对小通讯员的思念之情,引起读者共鸣。 3. “衣肩上的破洞” 第一次是在借被时,由于羞涩、慌张,小通讯员在接过新媳妇递过来的新被转身走 时,不小心衣肩上挂破
32、了个洞,而且不肯让新媳妇缝补,这既照应了前文写的小通讯员 的腼腆、憨厚,又表现了他的执拗,当然还带有一点对新媳妇的恼意。 第二次是小通讯员离开包扎所返回团部时,“我”看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 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就让他走,现在至少要裸露一个晚上肩膀了。”这一 方面呼应前文,说明这个破洞确实不小,同时也说明“我”一直目送小通讯员远去,加 上对“我”后悔心情的描写,细腻地渲染了“我”对小通讯员的惦念、关怀,并且隐隐 约约地暗示小通讯员要出事,为下文写小通讯员负伤牺牲埋下伏笔。 第三次,小通讯员躺在门板上,新媳妇看见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发出惊叹,这不 仅进一步证实担架队抬回来的这个重伤
33、员确实就小通讯员, 而且还说明他从包扎所回到 团部后,一直都无暇顾及这个破洞,并且到最后连这个破洞都没来得及缝补就牺牲了, 同时,又表现了小通讯员大公无私、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使小通讯员的形象在读者的 心目中愈加高大起来。 第四次,新媳妇“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说“不用 打针了”,可新媳妇好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 缝着,“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劝她不要缝了”,她却异样地瞟了“我”一眼,“低下头, 还是一针一针地缝着”。这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感情:有对当初小通讯员“受气” 的懊悔和内疚,更饱含对烈士的敬佩和痛悼照应小说故事情节的前后发展
34、,渲染气 氛,牵动读者的心。 【明确】小说中使用多个物象,每个物象先后出现多次,对展开和呼应故事情节、 表现人物形象、揭示文章主旨等有着特殊的作用。 (二)小结: 13 背景补充:百合花写于 1958 年 3 月,是茹志鹃前期代表作。她写这篇小说时, 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丈夫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 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 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 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所以, 百合花是她“在 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35、。 小说撷取了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斗争生活中的一朵小小浪花,使用多个物象以小见 大,刻画了有着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心灵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表现了纯洁 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传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茅盾所说的:“没有闲笔”,“善于用前呼后应的手法布置作品的细节描写,其效 果是通篇一气贯串,首尾灵活。”这一切,都使小说情节细节各个部分富于有机联系。 三、作业三、作业 (设计意图:学习和运用在文本中使用“物象”等细节描写表达感情的写法。) 1. 结束了初中生活,走进了高中,回首这段时光,每个人都会有有趣和动情的事涌上 心头,请撷取一两个片断,最少使用一个物象,写出性格美或者情感美的主题
36、。字数不 少于 600 字。 2. 填好写作评价表。 项目 评价标准 等级(优良中差) 主题 立意鲜明、新颖,体现对青春的思考, 富有青春情怀,书写青春抱负。 物象 物象贴切自然,文化内涵丰富。 语言 文字简练,富有张力,逻辑严谨。 结构 字数完整,条理清晰。 卷面 书写工整 第三课时第三课时 学习内容:延伸阅读哦,香雪,深入领会小说通过“铅笔盒”以小见大、通过 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阅读全文,整体感知一、阅读全文,整体感知 1导图引路,概览全文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概述小说的能力,让学生了解小说叙事的特点) 读完课文后,将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37、设计意图:聚焦解读香雪的形象) 哦,香雪哦,香雪 14 情节情节 段落段落 内容内容 序幕(引 子) 1-4 火车开进小山村 开端 5-57 姑娘们精心打扮,等待火车,和旅客做买卖 发展 58-69 高潮 70-77 结局 78-结束 香雪深夜和迎接的姐妹相遇,共同欢呼 明确:香雪渴望有自动合上的铅笔盒,准备鸡蛋,爬上火车,换取铅笔盒。香 雪实现愿望,换取铅笔盒,徒步返回。 2小说以“哦,香雪”为题的好处。(注意“哦”的读音)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明确: (1)题目清新可人,富有诗意。 (2)点明小说的主人公。 (3)题目中加“哦”字,真切地表现了作者对香雪所作所为的理解与
38、肯定,并由衷 地赞叹了香雪的纯朴可亲以及对现代文明的向往。 二、深入品读,感悟赏析二、深入品读,感悟赏析 (设计意图:回扣本课第 1 个问题,深入领会小说通过“铅笔盒”以小见大、通过 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理解小说主题。) 1小说用两个情节,写“香雪”一个山村少女因为想拿鸡蛋换一个自己心爱的铅笔盒 而被火车带走了,从而使自己吃了徒步三十里夜路的苦。可见这个铅笔盒不仅是一个实 物, 请从文中找出铅笔盒相关的情节, 谈一谈, 你如何理解铅笔盒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 明确:铅笔盒一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 第一次,23 页“有一回她向一位戴眼镜的中年妇女打听能自动开关的铅笔盒,还问 到它的价钱”。
39、 第二次,24 页“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她们又问”。 第三次,24 页“车上一直没有人发现她,她却在一张堆满食品的小桌上,发现了渴 望已久的东西香雪还是猛然把篮子塞到女学生的座位下面,迅速离开了”。 第四次,26 页“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 她啊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想到怀里的铅笔盒,想到同学们惊羡的目 光然后举起铅笔盒”。 明确铅笔盒的意义: 15 对香雪来说,铅笔盒就像黑夜中一盏闪亮的灯,照着她在追求知识、追求文明的 道路上勇敢前进。 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 就是对文明的追求, 能够主动追求文明和进步, 才是她身上智慧因素的觉醒。 结合时代背景来看
40、,小说写于 1982 年 6 月,当时“文革”刚结束不久,我们国 家正逐步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冰雪正在融化,禁锢正在拆除,中国人民急切地表达出 对现代化未来社会的渴望。香雪的理想代表着穷乡僻壤的山民要摆脱贫困和封闭的企 求,香雪的性格代表着那个时期进步青年的纯真、善良、追求上进的性格。改革开放伊 始,社会上涌动着各种欲望浪潮,苦惯了的中国人包括中国农民希望生活幸福,也不乏 追逐物欲的时髦,而香雪所追求的是超越物质之上的精神上的东西,想得到未来的彼岸 幸福。“香雪”的名字是一个时代的象征符号。 (小结: 一只铅笔盒, 使我们看到了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农村青年的积极的人生追求! 铁凝把她以小见大、平中
41、求奇的创作特长充分地施展出来了。白烨评铁凝的小说 创作) 2有人说,香雪不喜欢她父亲亲手做的“小木盒”,而用她娘辛苦攒下的四十个鸡蛋 换了一个铅笔盒,是虚荣心的表现,意味着纯真而质朴的乡村文化的失落。你认为她爱 慕虚荣吗?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探究,碰撞思维,理解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 明确:香雪不爱慕虚荣。 (1)香雪本性纯朴。那个铅笔盒的主人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她,却怎么也不要她的 鸡蛋。但是,香雪在临下车的时候,还是悄悄地把鸡蛋塞在了女学生的座位下面,这让 我们看到了一个纯朴的香雪。 (2)交换是香雪自尊的表现。香雪觉得女学生是在哄她,“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 白拿过别人的东西”。当她知道“北
42、京话”有爱人时,“替凤娇委屈,替台儿沟委屈”。 “赶快回去,明天理直气壮地去上学,理直气壮地打开书包,把它摆在桌上”,她 要在镇上同学面前挣回她代表台儿沟的高贵的自尊,她不要别人看不起她,她要从台儿 沟带去和同学一样的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挣回属于台儿沟的尊严。用鸡蛋交换, 是香雪自尊的体现。 (3)想要铅笔盒是因为香雪追求进步。香雪的内心把“铅笔盒(宝盒子)上大学 不会叫人瞧不起” 联系到了一起。 香雪在公社中学意识到贫穷是不光彩的, 为了 “不 会叫人瞧不起”就必须摆脱贫穷,为了摆脱贫穷就必须上大学,为了上大学她才追求一 切与知识有关的东西。在这条心理链条中,拥有铅笔盒绝不是香雪人生追求
43、的终点,而 是她实现更高人生追求过程中的一部分。这与卖肾换手机、缩衣节食买 LV 的当代人有 着本质的不同,因此可以说,香雪并不爱慕虚荣。 3香雪与其他姑娘们的表现有什么异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与其他女孩子不同的表现? 16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探究,碰撞思维,理解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 明确: 其他姑娘们其他姑娘们 香雪香雪 相同点相同点 都有着对山外世界的关注,对美的热烈的向往和追求。 不同点不同点 凤娇忙着看头饰、手表, 和“北京话” 做买卖。她们注意到的不是妇女头上 的金圈圈,就是比指甲盖还要小的手 表。她们总是用鸡蛋、红枣等土产换 回自己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能松 能紧的尼龙袜。 (注重外
44、表美、物质) 香雪更注重的是车厢里的学生书包、铅笔 盒之类的文化用品。她渴望用一篮子鸡蛋 换一个班上其他同学都有的自动铅笔盒, 打听北京的大学、配乐诗朗诵、铅笔盒, 渴望交换铅笔盒。 (追求知识、文明和进步) 原因原因 直接原因: 香雪是台儿沟唯一的初中生,她的同学有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 而她只有一只“小木盒”,她的同学常常取笑她。因此,香雪非常希望能拥有和 她的同学一样的铅笔盒。所以,当她看到火车上的女学生有这样的铅笔盒时,她 就更加注意了。 根本原因:文化知识和追求使她与别人的需求不一样,也正是这样,她比别人 的追求更高,比别人更勇敢,更突出。原本胆小的她才能第一个登上火车,第一 个走
45、出这个山村,第一个在山外的世界有了认识的姑娘。“知识就是力量”,这 正是小说着力表现的内容,也是小说折射出来的时代信息所在。 三、整合探究三、整合探究 1. 本单元小说物象赏析方法及作用归纳(同小说设计第一课时) 2. 小结:茹志娟笔调清新,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 时代本质。在铁凝的笔下,一切都被赋予了生命。山、树、溪、火车、铅笔盒,笔触所 至,这些物体都跃动起来,有了体温,有了脉搏,有了感情,有了灵魂,和人物微妙的 心理活动一起,共同组成了一个和谐的充满生机的艺术世界。天地万物无不多愁善感。 二人都善于使用物象去表达人物的心理活动,反映文章的思想感情、反映时代的话
46、 题,善于以小见大。 附:板书 课文课文 物象物象 情感情感 手法手法 百合花 百合花、野菊花、馒 头、衣肩上的破洞 淳朴、 无私、 高尚, 军民鱼水情, 战友真挚情 细节描写 象征 以小见大以小见大 哦,香雪 铅笔盒 对知识、文明、进步的追求 四、课后思考四、课后思考 百合花与哦,香雪在叙述角度上有何不同?分别有怎样的效果? 17 (设计意图:比较鉴赏小说文本的叙述特点,把握小说基本特征。此题可根据学生情况 和课时安排,课后灵活完成。) 明确: (1)百合花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叙事方式,即整个故事是由参与到情节中的第一 人称叙述者“我”作为故事人物讲述出来的。 如在“护送”这一情节中,叙述者“我
47、”作为一个临时被派到前沿包扎所去的女文 工团员,性格开朗,落落大方,而刚参军的通讯员正好相反,叫他护送一个女同志到包 扎所,似乎比接受一次战斗任务艰巨多了。由于叙述者“我”参与到事件中,在与人物 的交往过程中对人物的行为进行了叙述,并使叙述者“我”的思想感情与隐含作者的思 想感情相一致,因而,读者能透过作品感受到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的人物一个外表 朴素整洁、充满青春活力、纯真可爱的小通讯员形象。 综观全文,叙述者“我”无疑是“可信的叙述者”,“亲切真实,拉近和读者的距 离,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作品较为明显地传达着隐含作者的思想规范及其信念,即军 民鱼水情如百合花般纯洁。 (2)哦,香雪则采用了全
48、知全能的第三人称叙述角度,既居高临下俯瞰远观, 又探幽入微细品细察,一切景象都自然顺畅而灵巧地摆弄在读者面前。即“直接客观地 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这样的叙述方式既表现出客观性、自由性,又表现出精致性。这就是所谓的“扇面 展开”情节,先整体扫描,后集中叙述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一些远离叙述主体目标的 东西粗略叙述,有如远景,可远观而不可细察;一些与叙述主体目标相关的东西正面叙 述,有如中景,描写在精与粗之间;而叙述的主要目标或对象(香雪其人形象和她的铅 笔盒故事)则精描细绘,有如近景,必须以特写手段处理。因此,小说不断地调整观察 和描写的焦距,由点到面、由面到点地表现台儿沟山村、姑娘、香雪和香雪的铅笔盒的 既多重又单一的形象。 这样的叙述角度从另一方面拆分又可一分为二:一是从外人的眼光看台儿沟,二是 从台儿沟人的眼光来看外面的世界。开篇从大环境写起,逐渐缩小描写的范围,从写大 山转到写山村里的姑娘们,再从姑娘们中分辨出独特的香雪,仿佛对台儿沟、对山民、 对姑娘们和对香雪从陌生到认知、到亲近,这就是从外人的眼光来看台儿沟。再有,写 台儿沟人忽然迎来“那绿色的长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