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2024年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卷及答案.pdf

上传人(卖家):卖炭翁 文档编号:7567295 上传时间:2024-03-17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726.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安庆市2024年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卷及答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安徽省安庆市2024年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卷及答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安庆市安庆市 2024 年高三模拟考试(二模)年高三模拟考试(二模)历史试题历史试题考生注意: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00 分。考试时间分。考试时间 75 分钟。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选择题(每小题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分,共 48 分)分)1.下表是先秦时期在古皖地区存在过的部分古国徐国嬴姓,多次抗周,后遭楚、吴、齐的攻击,率部逃离江淮。舒在今舒城县、庐江、桐城间,为吴楚

2、蚕食并吞。萧国子姓,在今萧县西北,为殷人之后,与宋关系密切。许国姜姓,原在河南许昌,前 533 年被楚国强迁至亳县东南七十里的城父集。胡国归姓,在今阜阳市,胡与晋、鲁多有交往,曾从楚攻吴。根据上表可知,古皖地区()A.是区域文化碰撞的重要地区B.文明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C.主导中国先秦文化发展走向D.频繁兼并战争滞缓文明迭代2.东汉光武帝奉行一条更为精巧、成熟的“经术”与“吏化”相结合的政治路线,其在意识形态上专崇“经术”,实际政务中又不弃“吏化”。这条政治路线()A.解决了东汉初年的冗官问题B.凸显了对官员治理能力的重视C.确立了儒学官方正统的地位D.导致了豪强地主垄断政治局面3.唐玄宗时,

3、正谏大夫房融之子房琯以“素有宰相望”拜相,唐肃宗时以其“素有重名”,深得倚重。后来房琯经常称病,不肯上朝,常与人谈论佛道虚无之事,受到舆论的非议,终被贬为太子少师。材料表明唐朝()A.科举成为主要选官途径B.社会舆论影响宰相选任C.恩荫制度依旧广泛盛行D.佛道思想成为主流思想4.莫高窟北区出土的元代文献中,除汉文写本之外,还有西夏文、藏文、回鹘式蒙古文、八思巴文、梵文、叙利亚文、希伯来文,以及婆罗迷字体书写梵语的文献,也多见其他文字与汉文合体的文献。材料表明()A.河西走廊商品贸易的繁盛B.汉文成为各种文字的基础C.多民族政权并立依然存在D.中华文化开放包容的气象5.明初服饰朴素简洁:嘉靖年间

4、,庶民服饰由简入奢,僭礼越制现象屡见不鲜;而崇祯时期,服饰重归平淡素净,冷色服饰成为主流。明代服饰的变化()A.迎合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B.深受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C.体现西学东渐的时代特征D.彰显大一统王朝文化自信6.晚清以来,国人对于举借外债的看法不一。有人把借债与亡国等同起来,一次次掀起拒债高潮,企图以此挽救民族危亡:也有人将外债当作一种外交手段,希望通过引进外债使列强在华势力达到某种均衡,以维持社会安定。由此可见,当时()A.列强控制着中国社会舆论走向B.民族利益影响国人价值取向C.政府与民众始终保持一致意见D.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的工具7.1926 年召开的法权会议是北洋政府通过外交途径撤

5、废治外法权的一次尝试。会上北洋外交家主张撤废治外法权这一严重伤害中国主权的外人特权。虽然未能实现撤废治外法权的初衷,但确立的一些涉外原则,也为后来彻底废除不平等条约奠定了法理基础。这表明()A.近代主权意识萌发B.北洋政府具有国际法视野C.外交自主权的实现D.反帝反封建成为社会共识8.“苏维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等同于无产阶级专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将它转变为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形式,并推动共产国际重新定义了“苏维埃”的内涵。这表明()A.中国共产党成为共产国际支部B.中国革命与国际共运双向互动C.革命形势推动统一战线的建立D.工农民主专政成中国革命归宿9.如图为民国三十五年画家郭钧在新

6、华日报上刊登一幅政治漫画(注:秤的两边为日军与美军)。漫画反映的主题是()A.蝇营狗苟,沆瀣一气B.蚕食鲸吞,瓜分豆剖C.磨刀霍霍,包藏祸心D.狼前虎后,接踵而来10.西方学者分析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城市化过程时提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农村偏向计划经济时代城市化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安排城市居民到农村工作,采用“下放”政策,在城市与农村发展上,具有强烈的“反城市,亲农村”的意识,即有“农村偏向”。城市偏向中国在计划经济时代实施的一系列具体政策,如限制城市人口、实行粮油供给制等,来保证以城市为基地的工业化顺利进行,并非是“反城市情结”的,而是更具有城市偏向的。A.忽视了国情对城市化战略的影响B.丰富了城市

7、与农村关系的理论B.带有明显的政治偏见和经济敌意D.把握了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趋向11.罗马帝国积极逐利、广泛扩张,征服了欧洲众多民族地区;盘剥底层奴隶的同时,在所征服地区建立众多行省,借助持续收取大量赋税和劳役而获得巨额利益,但对各行省的经济发展并不承担什么责任。这导致了()A.不同族群之间的融合B.各行省政治认同的弱化C.奴隶制经济持久繁荣D.欧洲各民族国家的形成12.中古前期,封臣率骑士作战的时间一般以 40 天为限。按封建法,如果服役期满,封臣就可以率军撤离战场。如果战争没有结束,而封臣因已服役期满要撤离战场,就必然导致战争失败。于是在 12、13 世纪,西欧诸国先后改纳盾牌钱,即封臣不再

8、带领骑士为国王作战,而是将作战费用折算为物款向国王缴纳。这一转变()A.强化了国王的征税权B.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C.加速骑士阶层的衰落D.直接提高军事战斗力13.1577 年霍利谢德编年史第一版出版,由于当时英国面临着天主教国家的威胁,该书极为关注英格兰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学史家理查德海尔格森认为从“每个已知民族的历史”转向排他性的、复杂的国史书写是该书成功的核心原因。据此可知()A.英国社会精英缺乏全球性视野B.关照现实的历史著述具有生命力C.出版事业应迎合市场发展规律D.排他性民族史满足读者阅读习惯14.独立后的拉美地区政局长期动荡不安,如墨西哥在 18241848 年间发生了 200 多次

9、军事政变,更换了 31个总统,玻利维亚在 74 年中发生过 60 次革命,同时国家之间的战争不断,如 18791883 年的太平洋战争等。这主要是因为()A.地缘政治引发区域性冲突B.人民群众不断追求政治权利C.考迪罗军事独裁体制影响D.拉美社会广泛存在较大差异15.1812 年第二次美英战争期间,哥伦比亚女士开始出现于漫画中,逐渐成为美国精神的代言人之一。如图是1865 年托马斯纳斯特的漫画“选举,难道没有此人?”图中哥伦比亚女士发出质疑,认为政府应该保障黑人士兵的选举权。据此可知()A.黑人已经取得和白人对等权利B.种植园经济发展障碍已经扫除C.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基础已奠定D.黑人奴隶制度最

10、终走向了瓦解16.以下是某篇论文的参考书目,据此判断,该论文研究的主题可能是()序号参考书目作者1艾森豪威尔回忆录艾森豪威尔2美国与“大中东”安维华、钱雪梅3布什的战争鲍勃伍德沃德4中东两千年伯纳德路易斯5阿拉伯世界与巴勒斯坦问题陈天社6美国对约旦外交政策研究 1946-1969程皖7美以军事外交关系研究基于军事援助的考察储永正A.美国犹太人对美以关系的影响B.中东国家通史C.美国的巴以冲突政策研究D.美国对外援助目标、方法与决策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 3 小题,共小题,共 52 分)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材料一 远在唐朝以前,我国侨胞的足迹已到达东

11、南亚,其中绝大部分是福建籍同胞,他们由闰南泉州港乘帆船抵达。公元六世纪的文献上已有泉州与海外交往的记载。宋元时代,泉州港与东南亚、伊朗、阿拉伯、东非和日本等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友好往来。侨胞身居异城,但心向祖国,关心家乡人民的生活,经常把他们认为最重要的经济植物的种苗和栽培技术带回国内。摘编自李芳洲华侨在植物引种方面的贡献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华侨引种是过去华侨引种文化传统的自然延续,同时新中国的成立也极大鼓舞了海外华侨的爱国热情,广大侨胞传承引种文化的心情更加迫切。在朝鲜战争爆发以及冷战禁运背景下,为中国引进优质战略、经济作物以及种植技术成为 20 世纪 50 年代华侨引种工作的重中之重。195

12、1 年 8 月 31日,政务院第 100 次政务会议做出关于扩大培植橡胶树的决定,指出:“为保证国防及工业建设的需要,必须争取橡胶自给”。11 月,华南垦殖局成立,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叶剑英担任局长并主抓橡胶引种和种植工作,种源除了征集自之前华侨在海南创办的橡胶园外,还广泛联系东南亚华侨引进最新的橡胶良种和技术。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被誉为“华侨橡胶王”的雷贤钟冒着生命危险把 100 多斤优质胶籽、300 多株芽接桩和 200 多米芽条带回国并试种成功,周恩来称赞其“比带金子回国更宝贵”。摘编自张行 明艳林新中国华侨植物引种历史的考察材料三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世界各地大多数物种都能在我国

13、生存,且找到合适的栖息地,所以中国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几率非常高。在中国,外来入侵生物分布范围极其广泛,除了青藏高原等少数人迹罕至的偏远保护区外,全国 34 个省市区都有外来入侵物种。在我国,从森林、水城、湿地、草地荒漠、戈壁等自然生态区域到农业区域、城市居民区等随处可见到入侵生物,其中以水生生态系统最为严重。摘编自范秀琴中国外来物种入侵的现状、对策及新的研究方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华侨植物引种的特点。(6 分)(2)根据材料二和相关知识,分析建国初期华侨橡胶引种的背景及其意义。(14 分)(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引进外来物种的认识。(5 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

14、求。(12 分)材料:英法两国之间,千年来冲突不断。时而作为侵略对方的仇敌,时而作为残酷的竞争者,又时而是一起作战的盟友。英国和法国两个欧洲国家,跨英吉利海峡隔海相望,但在这两个国家发展的历史之中,有着根深蒂固的恩怨,甚至在现代社会,这种恩怨也依然影响着两国之间的关系。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千年来英法的爱恨情仇:第一阶段: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兰,成为英格兰的统治者(法攻英守)第二阶段:英法百年战争,法国取胜,英国彻底丧失欧陆称霸野心(英攻法守)第三阶段:英法百年战争结束(1453 年)第三次英荷战争结束(英法冲突烈度相对较低,彼此都不将对方视为自己的主要对手)第四阶段:第三次英荷战争结束(1

15、674 年)拿破仑战争结束(激烈的英法争霸阶段,法国中间虽然取得一些胜利,但是总体上英国在英法争霸中逐渐占据上风并取得胜利)第五阶段:拿破仑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两国依然有冲突,但以合作为主,英法同盟关系总体越来越紧密)第六阶段:二战后至今(同属美国西方阵营和美国盟友,既有合作又有冲突)摘编自爱恨情仇转瞬间英法两国上千年的恩恩怨怨请以“英法关系”为线索,从上述材料任选两个阶段,提炼一个共同主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材料一 明朝杰出思想家王阳明无疑是余姚乡贤的代表,其门人弟子更承先师遗愿,积极弘道于百姓以对抗

16、政治腐败和道德沦丧等社会危机,尽力树立民众中的道德信念、试图教人于心。明朝中后期、阳明后学在建立乡约制度的基础上,以“良知”为旌使百姓自觉形成对伦理的认同;又通过扩大“经世致用”的影响力,促进了实用儒学的民间化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这一系列“传学脉,觉民众”的实践通过不同分支的代表人物下渗到各地基层群众,最终对重建晚明时期各地的伦理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洪紫千 赵海辰重塑乡贤文化的历史必然与时代特色材料二 当前,由旧时士绅团体参与制定的传统村规民约,其维护秩序的价值发生嬗变。在价值转化的现实下,乡村共同体重构需要正视不同村落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在重构中乡贤文化要寻求法律权威。乡贤作为乡村社

17、会的传统因素,在现代法理语境下得到新的阐释,被定位为乡村治理参与者、协作者。传统乡村共同体解体之后,一定程度上催生了乡村组织和个体的自主性;若缺乏法律的确定性,乡村共同体的重构将难以实现,进而难以推进乡村社会的民主法治建设。因此,乡贤文化嵌入法治乡村建设应形成规则治理模式,而非单纯的“权威统治”治理模式。廖茜琳同构与互嵌:乡贤文化与法治乡村建设的耦合(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阳明及其弟子为代表的乡贤对晚明基层治理的作用。(6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旧时乡村治理模式与当下乡村治理模式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9分)安庆市安庆市 2024 年高三模拟考试年高三模拟考试(二模二

18、模)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古皖地区的古国与周、楚、吴、齐、晋、鲁、宋等多个广泛分布的政权存在或渊源或战争或联合等各种形式的交往,故成为区域文化碰撞的重要地区,选 A;材料没有涉及古皖地区的经济、文化等文明状况的内容,也没有将皖地区的文明发展水平与其他地区作比较,不选 B;C 项中的“主导”和 D 项中的“滞缓”在材料中没有支撑性内容。2.【答案】B【解析】西汉武帝以来,选官和吏治高度重视“经术”,东汉光武帝在此基础上,关注“吏化”,重视“实际政务”,即凸显了对官员治理能力的重视,选 B;材料没有提及东汉初年是否存在冗官问题,也没有说明

19、重视“吏化”的实践效果,难以得出“解决了东汉初年的冗官问题”的结论;儒学官方正统的地位的确立在西汉武帝时期,不选 C;材料内容和“豪强地主垄断政治”没有关联,不选 D。3.【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素有宰相望”“素有重名”以及“舆论的非议”都是社会舆论的呈现,受上述社会舆论的影响,房琯先拜相后被贬,所以社会舆论影响室相选仟,选 B: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度,不选 A;房琯虽是正谏大夫房融之子,但材料认为其拜相并非受其父亲的恩荫,不选 C;D 项中的“主流”缺乏足够的支撑材料。4.【答案】D【解析】元代文献中有“西夏文、藏文、回鹘式蒙古文、八思巴文、梵文、叙利亚文、希伯来文”,更有其他文字与汉文合

20、体的文献,反映中华文化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度,故选 D;材料体现的是文化的交流,是否与商品贸易有关无法从材料中得知,不选 A;B 的“各种”表述错误;元代统一,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不选 C。5.【答案】B【解析】明初天下初定,百废待兴,故而服饰朴素简洁;经过多年的稳定发展,嘉靖年间经济繁荣,百姓相对富足,庶民服饰由简入奢;明末崇祯时期,政治危机,服饰重归平淡素净。综上可知,明代服饰的变化深受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选 B。材料没有说明明代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的变化及其与服饰的关系,不选 A。材料没有涉及西学东渐,且明代服饰的奢简变化与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等的传入无直接关联,不选 C。大一统王朝文化

21、自信往往对应的是特定的服饰特征,而材料探究的是服饰的变化的原因,不选 D。公众号:高中试卷君6.【答案】B【解析】举借外债对于近代中国人来说是新鲜的事物,国人的理解深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情的影响,尽管看法不一,但他们的观点都是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维护民族的利益,故 B 项正确。材料中的观点反映的是社会舆论,没有区分政府和民众,再加上有不同看法,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讲到舆论与列强的关系,故 A 项错误。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的工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况且材料中的舆论没有涉及列强和清政府,故 D 项错误。7.【答案】B【解析】北洋政府通过外交途径撤废治外法权,反映北洋政府具有国际法视野,故 B

22、 项正确。近代主权意识萌发,洋务运动期间就已经萌发,故 A 项错误。外交自主权的实现是在新中国建立后。故 C 项错误。反帝反封建成为社会共识存在绝对化,故 D 项错误。8.【答案】B【解析】中国共产党将它转变为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形式,并推动共产国际重新定义了“苏维埃”的内涵,这一过程既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趋向,更体现出中国革命经验国际化的趋向,体现了中国革命与国际共运有双向互动关联。故 B 项正确。中共二大时中国共产党成为共产国际支部,故 A 项错误。材料未提及统一战线,故 C 项错误。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最终归宿,故 D 项错误。9.【答案】D【解析】民国三十五年画家郭钧在新华日报上

23、刊登一幅政治漫画,是为 1946 年解放战争期间,讽刺美国扶蒋反共的政策,其实质与此前日军侵华是一致的,故 D 项正确。其他选项与时代特征不符,故 A、B、C 项均错误,“蝇营狗苟,沆瀣一气”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蚕食鲸吞,瓜分豆剖”反映的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磨刀霍霍,包藏祸心”反映的是重庆谈判,蒋介石阴谋发动内战。10.【答案】A【解析】就城乡关系下的城市化来说,中央政府无论实施哪一种政策,最终都是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但在不同时期的城市化战略则受国情和客观条件的影响,故 A 项正确。材料侧重的是城市化问题,故 B 项错误。可能带有一定的政治偏见,但看不出经济敌意,故 C项错误。把握了

2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趋向无法得知,故 D 项错误。11.【答案】B【解析】由于罗马帝国在各行省借助收取大量赋税和劳役获取利益却不承担责任,使各行省对罗马缺乏向心力,这不利于罗马不同地区不同族群的融合,A 项错误;各行省在这一政策下,缺乏对罗马的认同并产生离心力,所以对罗马的政治认同弱化,B 项正确;行省对罗马认同的弱化,会冲击罗马统治,不利于奴隶制经济的持久繁荣,C 项错误;民族国家的形成在中世纪晚期,材料不能反映,D 项错误。12.【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只是将封臣带骑士随国王作战的义务改为纳盾牌钱,没有赋予国王新的征税权,不能反映国王征税权的扩大,A 项错误;国王将盾牌钱拿去雇佣别人作战,刺

25、激了商品经济发展,B 项错误;封臣不再带领骑士为国王作战这一转变,加速了骑士阶层的衰落,C 项正确;改革只是改变了封建法带来的弊端,不能直接反映军队战斗力状况,D 项错误。13.【答案】B【解析】该书出版与新航路开辟后迎来地理大发现的时代,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在急速发展,视野快速扩展,A 说法与史实不符,错误;该书出版时,英国正面临天主教国家的威胁,该书的关注契合了时代的关切,所以能发售成功,B 项正确;从材料可以看出,该书的成功的关键并非只是迎合了市场规律,更在于选题符合人民关注英格兰周边事物的心理,C 项错误;这一时期是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阶段,读者的关注的是民族国家史,且读者阅读习惯因时而异,

26、D 项说与材料不符,错误。14.【答案】C【解析】考迪罗是首领的意思,拉美独立后为拉美独立做出贡献的军事领袖成为第一代考迪罗,此后,一些高级军官和地方首领通过政变或战争以暴力手段夺取政权的现象在拉美政治生活中普遍出现。考迪罗的一个普遍特征是:以暴制暴,独裁与无政府主义相互交替,政局长期动荡不安。材料中墨西哥等国的军事政变、国家间的战争不断正是因为这些国家独立后的民主革命不彻底,考迪罗体制造成的。所以答案 C 正确,国内政变频繁与地缘政治无关,A 项错误;军事政变发动的主体不是人民,国家间的战争不断是考迪罗往往穷兵黩武造成的,与人民无关,B 项错误;国内政变造成的社会动荡不安,与拉美社会的差异较

27、大无关,D 项错误。15.【答案】D【解析】20 世纪马丁路德金的黑人民权运动表明黑人仍然没有取得和白人对等的权利,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错误;漫画反映了哥伦比亚女士正在给黑人士兵争取选举权,南北战争后,黑奴制被废除,这使南方种植园经济劳动力缺乏,冲击了种植园经济,B 项错误;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标志着美国政治民主的开始,C 项错误;哥伦比亚女士为黑人士兵争取选举权,表明南北战争后,黑人奴隶制走向瓦解,D 项正确。16.【答案】C【解析】从书目名称可以看出,该论文关心的主题包括美国和中东,A 项只谈到美以关系,没有涉及阿拉伯世界,尤其是巴勒斯坦,A 项错误;B 项只涉及中东而没有美国,与论文

28、主题不符,错误;C 项论题涵盖美国,中东的巴以问题,与下列参考文献相符,正确;参考书目没有涉及美国对外援助问题,D 项错误。17.【参考答案】1.特点:海外引种历史悠久;引进的物种地域来源广泛;重视经济作物和栽培技术的引进;海路是物种引进的重要路径。(3 点 6 分)2.背景:华侨引种优良传统的影响;新中国成立激发华侨爱国热情;朝鲜战争的爆发和西方的冷战禁运;国防和工业建设的迫切需要;政府(国家)的政策鼓励。(3 点 6 分)意义:丰富了我国农作物品种,促进了我国橡胶产业的发展;弘扬了华侨爱国优良传统;有利于打破西方对我国的禁运,为国防建设和工业建设提供了战略物资。(4 点 8 分)3.认识:

29、坚持科学引种,充分发挥引种在促进中外经济交流和国家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完善外来生物引进的相关立法,加强海关稽查;培养公民的生态意识,自觉防范外来物种入侵。(2 点 4 分,答对 3 点给 5 分)【解析】本题以华侨从海外引进植物物种构建情景,考查中外经济交流,旨在使考生正确认知全球化背景下的对外交往,增强考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环保意识。第 1 问,根据材料一中“远在唐朝以前”、“宋元”、“南亚、伊朗、阿拉伯、东非和日本等上百个国家和地区”等时间和空间信息可知,我国侨胞从海外引进植物物种具有历史十分悠久、地域来源广泛的特点;从“经常把他们认为最重要的经济植物的种苗和栽培技术带回国内”可知华侨

30、十分重视经济作物和栽培技术的引进;由材料可知,华侨通过泉州港与海外许多国家和地区交往,故海路成为物种引进的重要通道。第 2 问,根据材料一中“新中国成立后的华侨引种是过去华侨引种文化传统的自然延续”、“广大侨胞传承引种文化的心情”可知,建国后海外华侨深受历史上华侨爱国主义传统的影响并传承引种文化,且新中国的成立对海外华侨的爱国热情起到了极大的鼓舞作用。同时,50年初引进橡胶这种战略资源正值“朝鲜战争爆发以及冷战禁运背景”。从政务院的相关会议和决议,华南垦殖局的成立且叶剑英担任局长并主抓橡胶引种和种植工作,可知当时国家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政策鼓励”“华侨引进最新的橡胶良种和技术”。以雷贤钟为代表

31、的爱国华侨成功引进橡胶良种和种植技术对我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丰富了我国的橡胶品种,促进了我国橡胶产业的发展,还有利于打破西方对我国的禁运,为国家国防建设和工业建设提供了橡胶这一战略物资;同时,还继承和弘扬了华侨爱国优良传统。所以,周总理称赞雷贤钟“比带金子回国更宝贵”。第 3 问,植物物种交流是世界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表现,也是全球化的结果。结合材料 2和材料 3 以及相关知识,植物物种的传播既会带来重要的经济社会价值,也可能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所以要辩证的认识这一问题。不能盲目引进外来物种,要在基于科学精神的前提下引进,每个人都应该自觉树立防范外来物种入侵的生态意识,国家要加强这方面

32、的立法和海关稽查工作,这样才能发挥其在促进中外经济交流和国家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18.【答案示例】示例 1:选择第二和第四阶段百年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英法两国先后经历了百年战争和拿破仑战争,对近代民族国家形成有着重要影响。1337-1453 年英国和法国之间爆发了百年战争。最终,法军攻陷英国在欧洲大陆的最后一座城市战争以法国的胜利告终。这场战争,关乎法国的生死存亡,法国本土经济在战争期间受到严重损失,但是战争维护了法国的统一,促进了法兰西民族意识的觉醒。拿破仑战争时期,虽然法国陆军称霸欧陆,连续破除了五次反法同盟,并占据了欧陆的大片领土。但是在与

33、英国的海军作战中,法军依然全线溃败。战争的失败却在客观上传播了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激发了被占领国家民众的爱国情怀,反抗法国的侵略,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变为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百年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是英法之间的较量,战争激发了民众的爱国情怀,促进了民族意识觉醒,最终推动了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世界历史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示例 2:选择第五和第六阶段维护国家利益是英法合作的根本出发点英法两国在近现代世界历史中特别是经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在战后世界格局重新构建中,相互之间虽有冲突仍以合作为主,背后都是基于国家利益的需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法都

34、是同盟,处于协约国一方,共同抗击德国的入侵。最终英法一方的协约国取得胜利。这也维护了英法在欧洲和海外的利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法合作共同加入反法西斯同盟,最终战胜德意日法西斯同盟,保卫了世界和平,也维护了各自国家的根本利益。二战结束后英法共同追随美国成为资本主义阵营的一员,以期利用美国的支持实现国家的恢复和发展。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伴随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英国也加入欧共体,西欧逐渐走上一体化道路。时至今日,英法在国际事务和经贸合作方面仍有较多合作。在近现代历史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英法两国不断交流合作,从根本上是出于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也推动了两国的发展。【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阅

35、读材料中的信息,按照题目的要求,学生可从英法两国关系的七个阶段的论述中,找出两个共同主题的阶段,结合教材和学生的认知,并加以提炼。选择第二和第四阶段,能快速提炼:百年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选择第五和第六阶段,能快速提炼:维护国家利益是英法合作的根本出发点。本题要求考生围绕材料,只要符合材料的信息提炼主题,并就所拟主题进行论述,言之成理,亦可同等赋分。参考意见如下,标题符合题意 4 分,历史事实论证正确 4 分,逻辑结构合理 4 分。19.【参考答案】(1)对抗政治腐败,有利于政治清明;在民众中树立道德信念,利于重建晚明时期的伦理秩序;促进实用儒学在民间的发展,推动国民经济发

36、展。(每点 2 分,答对 3 点给 6 分)(2)变化:由“权威统治”治理模式向规则治理模式的转变。(2 分)原因:不同村落经济、文化方面的差异;传统乡村共同体的解体;乡村组织和个体的自主性增强;法治乡村的建设;乡贤职能的重新定位;乡村秩序维护的价值转化。(每点 2 分,答对 4 点给 7 分)【答案解析】第(1)问中,王阳明所处时代是明朝中后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作为那个时代的乡贤代表,其力倡的心学尽力在民众中的树立道德信念,以“良知”为旌使百姓自觉形成对伦理的认同,用以对抗政治的腐败和社会道德沦丧所引发的社会危机。其门人子弟下渗到各地基层群众,最终对重建晚明时期各地的伦理秩序,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他又扩大儒学中“经世致用”的影响力,促进了儒学脱虚向实,有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第(2)问从材料中可以概括出新旧社会乡村治理模式的不同,由旧社会的“权威统治”治理模式向法治乡村建设中规则治理模式的转变。在分析转变原因时,依据唯物史观对此进行解读,首先,传统乡村的经济文化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旧时士绅团体参与制定的传统村规民约,其维护秩序的价值发生嬗变。在现代法理语境下乡贤的作用得到新的阐释,被定位为乡村治理参与者、协作者。再加上乡村组织和个体自主性增强和国家推进法治乡村建设,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乡村治理模式的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高考专区 > 模拟试题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安徽省安庆市2024年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卷及答案.pdf)为本站会员(卖炭翁)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