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必须掌握的修辞格为九种: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必须掌握的修辞格为九种:比喻、借代、比拟、夸张、排比、设问、反问、反复、对偶。常考的:比喻、比拟、对比、排比常见的:夸张、借代、通感、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双关、互文。创作背景:创作背景:19世纪世纪70年代末到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当时战争的重负、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这时托尔斯泰越发地关心人民的困苦。他积极地参加当时的救灾工作,目睹了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可怕处境,在他多年探索、
2、思考的基础上终于。作者参加1891至1892年的赈灾工作,体会农民与地主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农民贫困的根源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农民贫困的根源是地主土地私有制。此外,在晚年,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了根本转变,他的艺术批判力量达到了高峰,达到了“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清醒现实主义”。这无疑是他艺术探索的结果,同时更是他精神探索的结果。以广大农民的眼光观察俄国现实生活,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以广大农民的眼光观察俄国现实生活,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这是他晚期创作巨大批判力量的主要源泉,这是他晚期创作巨大批判力量的主要源泉,长篇小说复活中表现得最鲜明、也最为突出。长篇小说复活中表现得最鲜明、也最为突出。1、
3、比喻: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比喻的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注意:比喻必须具有相似性;比喻必须是不同类的事物,同类非比喻(例如:小明性格像妈妈一样)】(1)明喻:“甲像乙”,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喻词有:像、就像、好像、好比、好似、恰似、如、有如、犹如、仿佛.例:露似真珠月似弓。(2)暗喻:“甲是乙”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成为、变为等系词代替“像”一类的喻词。例: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3)借喻:“乙代甲”,只出现喻体,本体和比喻词均不出现。例:千树
4、万树梨花开。(4)博喻: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说明一个本体,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强气势。它分为两种:一是用多个喻体描绘本体的一个方面。一是用多个喻体描绘本体的一个方面。例: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二是用多个喻体描绘本体的几种状态。二是用多个喻体描绘本体的几种状态。例:雨是最常见的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罩着一层薄烟。朱自清春2、比拟:运用联想,故意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的修辞方法。可分为三种:一是拟人,即把物当成人写。例:春风送来沁鼻的花香。二是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例:看着饲养儿童牟利的制度 把甲物
5、当乙物来写。例:鱼翔浅底。注意: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摹写本体,重点在“拟”。即比喻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而比拟是凭人的联想和想象。一个完整的比喻包括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部分,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但喻体必须出现。而比拟没有联系词,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河畔的柳枝醉汉似的摇晃着。河畔的柳枝醉汉似的摇晃着。河畔河畔的柳枝醉了似的摇晃着。的柳枝醉了似的摇晃着。(比喻)(比喻)(比拟)(比拟)3、对比(对照):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修辞手法。例:“朱门酒肉臭,
6、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对比和衬托的区分:衬托有主、宾之分,陪衬事物是为被陪衬事物服务的,是为了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是平行的并列关系,并无主、宾之分。衬托描写的是两个事物;对比可以是两个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衬托的修辞效果主要在于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即俗话所说的“红花还须绿叶扶”。对比的修辞效果主要是用比较的方式提示事物的本质,使好的显得更好,使坏的显得更坏。让人们在比较中鉴别,给人们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例:“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衬托)4、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
7、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借代的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以颜色代本体例: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以具体代抽象例: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陈毅梅岭三章)“烽烟”是烽火之烟。古时边防设烽火台,外敌入侵时,举烽火报警。这里代指战争。工具代本体。例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刘禹锡陋室铭)“丝竹”是乐器的两种,这里代指音乐。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
8、体事物的名称。例: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周邦彦苏幕遮)“吴门”:原指春秋吴都阊门,这里泛指家乡。“长安”:汉唐时都城,这里借指北宋都城汴京(开封)。.以人名代本体例: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杜康”是酒的发明者,这里代指酒。以结果代原因例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是指人瘦了,是“人憔悴”的结果。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朱门”古代王侯贵族的住宅大门漆成红色以示尊贵,古以“朱门”为贵族邸第的代称。这里代指富贵人家。5、夸张: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
9、有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夸张的作用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例: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未饮心先醉。6、对偶:用字数相等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形式相同、意义对称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对偶的结构形式成分对偶。例如: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典型砭锢弊常取典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
10、。句子对偶。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对偶的作用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对偶的种类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实际是对偶与对比两种修辞的兼用。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流水对的上下句常含有两个连贯的动作,例如: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7、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
11、重感情的修辞方法。排比的作用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排比的种类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单句排比。例: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脚下踩。8.反复: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例: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反复的作用: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使诗文
12、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反复与排比的区别:排比是把意义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接连说出来,而反复是根据需要,使用的词语和或句子重复出现。9、设问: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的修辞方式。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设问的作用:开头设问:点明写作对象(内容),吸引读者注意,带动全篇,引出下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强调问题,引发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10、反问: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或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用问号,有的也用感叹号。反问的
13、形式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现在,很多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改都可以公开向社会征询意见。那么教科书的修改,为什么不可以借鉴这样的做法让公众多一些知情权呢?11、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双关的种类:意义双关:意义双关:利用词的多义,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例: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谐音双关:利用词的同音,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例: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
14、,内含感情的情。12、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例1:你笑的很甜例2:荷塘边,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作用: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13、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例1:木兰辞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
15、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东市”、“西市”、“南市”、“北市”组成互文,意思是跑遍了许多市集,购齐了出征所需之物,而不是在某一个集市上只买某一样东西。例2:“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下马”和“在船”组成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均“下马”、“在船”,才有下文共同举杯饮酒,而非主人“下马”,客人“在船”。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对偶、比喻、拟人)B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反问)C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比喻)D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排比、拟人)3BA.正确。“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结构相同,相同位置词语的词性相同,运用对偶;将山岭比作蟒蛇,将丘陵比作白象,是运用比喻;”欲与天公试比高”,将山岭、丘陵拟人化,与老天爷比谁高,运用拟人。B.“反问”错。“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有问有答,属于设问修辞。C.正确。将“乡愁”比作“船票”,运用比喻。D.正确。“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都是偏正结构的句式,以自然现象“鸟、云、树”为内容,运用了排比;赋予“鸟、云”以人的动作“歌唱、流盼”,运用拟人。感感 谢谢 观观 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