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七年级生物上册全一册教案打包24套新版新人教版.zip

相关 举报
  • 全部
    • 2022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第1节生物的特征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220728311.docx--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第2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22072839.docx--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1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220728319.docx--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2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第一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220728316.docx--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2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第二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220728317.docx--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3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220728314.docx--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第1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220728324.docx--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第2节种子植物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220728322.docx--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220728333.docx--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第1节种子的萌发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220728342.docx--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第2节植株的生长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220728340.docx--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第3节开花和结果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220728338.docx--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_氧平衡第1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220728329.docx--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_氧平衡第2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220728327.docx--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220728335.docx--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220728331.docx--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一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第1节练习使用显微镜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220728352.docx--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一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第2节植物细胞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220728350.docx--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一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第3节动物细胞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220728348.docx--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一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第4节细胞的生活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220728346.docx--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二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第1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220728362.docx--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二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第2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220728360.docx--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二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第3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220728358.docx--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二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第4节单细胞生物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220728356.docx--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1.1.1 生物的特征1.1.1 生物的特征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2.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过程与方法】提高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课前准备课件、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等。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我们生活在一个异常美丽的星球上,你们知道是什么将我们的环境点缀得如此绚丽多彩吗?讲授新课老师: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提出问题:“画面中的物体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利用图片和实物,启发学生找出图片中的生物与非生物。教师组织好学生,让其在大自然中认真区分生物与非生物。指导学生观察生物,从实际生活中认识生物与非生物。学生:观察有山、水、虫、鸟、树、石头的多媒体画面,欣赏与画面协调的音乐,请学生描绘所看到的大自然,并回答所看到的画面中哪些物体是生物,哪些物体是非生物。观察课本或多媒体的图画,说出其中的生物与非生物。学生拿出自带的物体。通过观察常见的物体,如盆栽花卉、西红柿、黄瓜、蝴蝶、课桌、讲台等,来认识生物与非生物。老师:启发学生用对比法比较出生物的共同特征,同时可向学生解释不同生物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方式不同(如动植物繁殖的方式不同)。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阅读课文。提出问题:“想想你具有哪些生物特征?”对于一些不易观察到的生物特征,教师可提示学生,帮助分析。教师展示一些图片或实物样本,提出问题:“除我们已经了解到的生物特征之外,谁知道生物还具有哪些特征?”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归纳。学生:实物对比,通过分析小鸟具有的生物特征,学生拿出自己所带的生物与小鸟对比,说出这些生物具有的与小鸟相同的特征,大家各抒己见,互相补充,得出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2-结合自身,分析表述。观察书中插图,说出各种生物正在进行的生命活动,然后学生分小组,以自身为例讨论人是否也具有书中描述的生物特征,选出代表,举例说明,各组间可针对不同观点进行辩论,使大家认识到生物的共同特征。集思广益,调动思维潜力,学生观察某些生物图片或多媒体课件,结合平时了解的生物知识,协作互补,从记忆中搜索信息,说出生物的其他特征。例如,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有一定的寿命等。课堂小结通过对生物和非生物的观察,比较它们的区别,从而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板书设计第一节生物的特征一、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二、生物能进行呼吸。三、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四、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六、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七、生物的其他特征。随堂练习-1-1.1.2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1.1.2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生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过程与方法】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和比较,对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归纳和概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方案、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会做调查记录,同时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教学难点】描述所调查的部分生物的特征课前准备调查表、放大镜等。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每天与我们朝夕相伴的生物有哪些?(同学们回答)看来我们的生活并不寂寞,有那么多“伙伴”在陪伴我们,可是你们知道他们名称、种类和数量吗?今天我们就来当一次“小科学家”,调查一下我们身边的生物。讲授新课一、调查(一)问题引导 自主探究1.什么是调查?请举例说明哪些情况需要进行调查?2.调查的一般方法有哪些?3.调查范围太大时,怎么办?4.若要调查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怎样调查既节省时间又比较准确?(二)展示交流 释疑解惑1.选两个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小组补充,并提出你们的疑点?2.调查举例:调查我国的森林资源、调查人口、调查我们班的视力、调查我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等等。3.注意事项:范围太大时,要设计好调查路线(如调查校园生物)和选好样本(如调查种子的发芽率)很关键。否则不能反映整体情况。(三)视野拓展 感悟提升假如要调查全国初一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如何开展调查?教师总结:1.选取样本要准确,能反映整体的情况。2.调查活动一定要落在实处,小组内成员要合理分工,密切配合,事先设计好调查方案和调查表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利于自己按表行事,避免盲目。二、调查校园内的生物种类(一)问题引导 自主探究-2-1.调查的目的是什么?2.调查步骤分哪几步?3.调查时的注意事项有哪些?4.对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归类整理。5.归类对认识生物有什么意义?(二)展示交流 释疑解惑1.每一小组展示的问题:你们小组调查了多少种生物?你们是按什么特征分类的?共分多少类?每类各多少种?每类选 12 种生物说说他们的生活环境?2.说一说你在调查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的?3.根据交流情况小组内互评,教师也作出评论。(三)视野拓展 感悟提升1.调查中你又想到了哪些问题?2.思考如何书写调查报告?结合练习题 3 和实验报告册。3.谈一谈你在调查中的收获。课堂小结总结调查的一般方法和生物归类的方法。板书设计第二节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一、调查的方法步骤1.选择调查范围。2.分组。3.设计调查路线4.调查。5.归类6.整理。二、对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归类按_划分,分为:生物的归类按_划分,分为:按_划分,分为:随堂练习-1-1.2.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2.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举例说出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2.举例说出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3.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光照对鼠妇或黄粉虫分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与相互影响的观点。2.培养学生关爱生物、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举例说明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关系。【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资料及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的能力等。课前准备课件、教学相关图片、相关实验材料用具等。教学过程情境导入:通过上节课对周边环境中的生物的调查,我们知道生物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大家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想一想,我们生活当中有哪些生物,他们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讲授新课一、环境的概念既然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那什么是环境呢?环境仅仅指的是生物生活的地点吗?以大熊猫为例,分析和回答下列问题。1.大熊猫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哪些地区?大熊猫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温带森林中,即我国长江上游向青藏高原过渡的这一系列高山深谷地带,包括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大小凉山等山系。2.这些地区有哪些适应于熊猫生活的特点?这些地区土质非常肥厚,森林茂盛,箭竹生长良好,构成为一个气温相对较为稳定、隐蔽条件良好、食物资源和水源都很丰富的优良食物基地。3.假如这些地方没有空气、食物、水源等,仅仅是一片空旷的的土地,熊猫还能正常生活吗?不能。所以,我们平常所说的生活环境不仅仅是指其生活的空间,还包括了存在于生物周围,影响其生活和分布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统称为生态因素。根据影响因素的不同,把生态因素分成两大类: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顾名思义,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非生物因素是指不具备生命的因素,主要包括光、温度、水、空气等。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问:小麦田中非生物因素是如何影响小麦正常生长的呢?问:非生物因素对其他植物的生长和分布有没有影响呢?学生展开讨论回答:没有阳光,小麦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温度过低,麦苗生长缓慢。水分-2-过多,小麦易烂根。土壤肥沃,小麦生长好;土壤贫瘠,小麦生长差。展示图片:高山上针叶林和阔叶林分布图,沙漠、草原和森林分布图。问:植物的分布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呢?教师引导分析图片,问:在高山上,阔叶林和针叶林分布与海拔高度有什么关系?。热带雨林地区和沙漠、草原相比,是什么原因使得他们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有那么大的差异?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图片,可知:在高山上,阔叶林分布在海拔较低、温度较高的地方,针叶林分布在海拔较高、温度较低的地方。得出结论:温度和水分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分布。教师讲述:热带雨林地区,水分多,动植物种类繁多,缺水的草原和沙漠,只有少数耐旱的动植物生存。问:非生物因素对动物有没有影响呢?学生通过探究实验了解非生物因素对动物的影响。三、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自然界中的每种生物都会受到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有哪些呢?大家都看过动物世界,在动物世界中通常可以看到狮子捕猎角马、斑马、长颈鹿等,我们把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称为捕食关系。在平时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成群的蚂蚁一起搬运蚱蜢或是蟑螂等食物,像蚂蚁之间的这种关系称为合作关系。此外生物间的关系还有竞争(如种植在同一块土地上的不同植物甚至是同一植物的不同个体间会争夺水分、空间、阳光等)、寄生(如蛔虫寄生在人类体内)、共生(在海底世界中,寄居蟹可以让海葵移动,捕捉到更多的食物,而海葵可以保护寄居蟹,以及给寄居蟹一些食物残渣)等。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的生活既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又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那么,生物如何才能生存呢?让学生观教材 17 页的“资料分析“,并完成教材中相关的讨论。讨论:1.骆驼和骆驼刺是怎样适应缺水环境的?海豹是怎样适应寒冷的环境的?2.蚯蚓是如何适应土壤环境的?3.你们还能举出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吗?例如: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能减少水分散失,茎有储水作用,根发达深入地下吸收水分。展示:竹节虫(拟态)、雷鸟(保护色)、黄蜂(警戒色)等图片。问:生物为什么能适应环境?生物适应环境是普遍存在的,还是个别现象?教师引导归纳小结:生物适应环境是因为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或特征。可见,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绝对的吗?请举例说明。教师讲述:虽然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是绝对的。例如:蛾类结茧固然有利于保护自身,然而,金小蜂正是借助于茧对棉红铃虫的束缚作用,顺利地将卵产到它的体内。五、生物对环境的影响问:环境会影响生物生存,生物会不会反过来影响环境呢?让学生观教材中蚯蚓图片,思考:蚯蚓是如何影响和改变环境的?教师讲述:蚯蚓以植物枯枝落叶为食,经常在地下钻洞,使土壤疏松,排出的粪便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元素,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利于植物生长。可见,蚯蚓对土壤有松土、肥土作用。问: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生物影响环境的例子?1.展示泥石流、沙尘暴的图片,它们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教师小结:沙尘暴、泥石流是人类修建公路、房屋等,大量砍伐树木,使森林面积减少、水-3-土流失等造成的。2.展示人类排放废水、废气的图片,这对人类有什么影响?讲述:人类向水中排放废水,使水质发生变化,造成鱼虾等水生生物死亡,人饮用这种水,对其生命健康是有影响的。人类向大气排放废气,使空气受到污染,直接影响人类身体健康,使呼吸系统疾病上升。问:生物对环境的影响都是不利的吗?小结: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有:有利和不利影响。课堂小结1.环境中的生态因素有哪些?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3.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板书设计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环境的概念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合作、竞争生物因素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捕食、竞争、寄生二、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温度、水、阳光、空气等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随堂练习-1-1.2.2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1.2.2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2.描述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导入,表明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引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再通过课本的“资料分析”和“观察与思考”层层递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这节课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以及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教学难点】学会区分是否是生态系统。课前准备课件、景点图片等。教学过程情境导入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观察几幅景点图片,看看生物与环境是怎样形成一个和谐的统一体的。通过熟悉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讲授新课一、什么是生态系统1.初识生态系统:让学生观察几幅不同生态系统的图片,导出生态系统的概念。2.概念辨析:(1)生态系统范围可大可小:大到生物圈,小到一个湖泊。(2)类型多种多样:一片树林、一块农田、一个湖泊(3)概念的核心: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二、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1.生态系统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呢?让学生观察 P21 的“资料分析”,初步了解“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名称来由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师提问:(1)分析一下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物和非生物具体有哪些?(2)绿色植物与动物在生理功能上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回答: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不仅供给植物自身,还是动物的食物来源。)因此,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是生产者的角色提问:动物能不能像植物那样在体内合成有机物呢?(回答:不能!人和动物只能吃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因此,在生态系统中动物扮演的是消费者的角色。2.教师引导:如果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可能发生什么现象?没有消费者或生产者呢?没有-2-非生物部分呢?为角色扮演作准备。知识明确:动植物的寿命是有限的,必然会死亡,留下尸体,植物还会有枯枝落叶掉在地上。这些尸体就像城市里的垃圾一样,如果没有清洁工每天清扫处理,就会堆积如山,日子久了垃圾山越来越大,就会使我们人类没有活动的场所。同理,动植物的尸体也有“清洁工”来帮助处理,那就是细菌和真菌。它们把这些尸体分解成无机物,还给大气和土壤。因此,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是分解者的角色。非生物部分主要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3.角色扮演与辩论“谁更重要?”(要求见课件)4.师生归纳:各种生物无法独立生存,生态系统是个统一的整体,加深学生对生态系统组成的理解。课堂小结1.什么是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的组成是怎样的?板书设计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生态系统1.概念2.组成 生产者(植物)生物部分 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生态系统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和水等随堂练习-1-1.2.2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1.2.2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2.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过程与方法】尝试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食物链和食物网。【教学难点】1.食物链和食物网。2.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课前准备课件、视频等。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考考大家,我们来猜一谜语:草原上来了一群羊,打一水果名。草原上又来了一群狼,打一水果名。请大家说明原因。答案:草莓(草没);杨梅(羊没)讲授新课一、食物链大家都非常聪明。草、羊、狼分别属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三者之间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一条链状结构。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例如:草羊狼食物链的写法大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起点总是生产者;2.箭头指向捕食者;3.一定要写到头(完整)4.食物链中没有分解者。大家来判断一下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蝉、螳螂、黄雀之间是否构成食物链?为什么?(不是,没有生产者。)二、食物网概念:彼此交错,形成了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1.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来画一画课本 22 页观察与思考图片中有多少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之间是否有关联?答:9 条,食物链之间相互交错,彼此有联系。3.假如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哪些生物的数量可能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2-答:从理论上分析,假如蛇的数量大量减少,猫头鹰的数量会减少;青蛙、鼠的数量会增加;各种生物的数量会发生相应的变化。4.当草被农药污染后,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大家来判断一下,哪种生物体中有毒物质最多?答:猫头鹰体内有毒物质最多。三、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假如草长得繁茂,兔的数量短期内会怎样变化?长时间呢?为什么?答:短期内兔子有了充足的食物,数量会急剧增加。一段时间后,数量又会恢复到原来水平。可见,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使得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相对稳定,即保持生态平衡。草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如果在草原上过度放牧,会有哪些后果?答:过度放牧,草不能及时再生,导致草原的食物网受到破坏,严重时则会造成土地沙漠化。可见,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所以,人类应该爱护生态系统,合理利用资源。课堂小结1.什么是食物链和食物网?2.为什么说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板书设计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一、食物链、食物网草 羊 狼(生产者)(消费者)(消费者)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生物种类越多,调节能力越强随堂练习-1-1.2.3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1.2.3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2.学会识别各种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3.举例阐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过程与方法】尝试收集、处理图文资料,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教学难点】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课前准备收集星球及生物圈等方面的资料,制作课件,准备地球仪。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生物圈的范围到底有多大呢?讲授新课一、(板书)生物圈的范围1.提问:是不是地球上所有的地方都有生物存在呢?生物圈的范围有多大呢?讲述: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足球大小,那么,生物圈就比一张纸还要薄。这一薄层的区域内,却生活着各种各样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2.提问:在这个约 20km 的厚度中,可以把生物圈划分为几个圈层呢?3.提问:同学们知道在这三个圈层中的生物因素有什么不同么?请三位同学分别介绍一下,然后大家一起归纳。4.提问:人类活动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哪些圈层呢?二、(板书)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在生物圈中由于环境差别大,生物种类也千差万别,因此,生物圈中有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出示图片,依次讲述这些生态系统的特点)2.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这么多种生态系统,它们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呢?三、(板书)生物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阅读开篇的“想一想,议一议”DDT 事件的图文资料,思考为何在一部分地区使用 DDT 也能危害到南极的生物呢?请看教材(课件)“资料分析”,思考。(1)各生态系统之间是各自独立、彼此互不相干的么?(2)河流生态系统与哪些生态系统相关联?(3)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关联?(学生先回答,老师补充,总结)板书设计第三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2-1.生物圈的范围。2.生态系统的类型。3.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随堂练习-1-3.1.1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3.1.1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特征。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和人类的作用。【过程与方法】1.能够进行有关资料分析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学会自己思考和结合信息得到正确的结论。2.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学会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3.通过自主探究、动手观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三种植物的户外观察,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体验发现共性和特性的科学思想,促进质疑、求实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养成,体验科学研究过程中的艰辛和快乐,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2.通过小组间的探讨、交流,促进探索、创新、合作精神的养成,并意识到合作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有效途径。3.认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生物圈中这些植物的生存状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2.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教学难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课前准备课件,各种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实物、标本、图片等。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教师播放多媒体视频,展示多种多样的植物。学生观看视频,感知多姿多彩的植物世界。师:同学们,自然界中已发现的植物有50余万种,对于生活中的这些植物,很多同学见过却并不认识,这节课我们来介绍几种常见的绿色植物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讲授新课一、藻类植物 师:“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多么美的意境啊。春天来了。江水和湖水都泛起了绿色,这是为什么呢?春天气温升高,阳光明媚,水中的藻类植物开始大量繁殖。这些绿色的小生物自由地漂浮在水中,使春水荡漾着绿波。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于上述的现象?生:我家的鱼缸如果长时间不换水就会长出绿色的毛茸茸的东西。这些东西也是藻类吗?师:对。完全正确。看来这位同学平常观察的非常认真。哪位同学还能列举出一些藻类?生:海带、紫菜。生:褐藻,还有营养的螺旋藻。师:非常好!藻类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特点呢?生:生活在水中。师: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在陆地的阴湿处,关于藻类植物大家还想知道点什么?生:大多数的藻类植物终生生活在水中,它们是怎样生活的呢?生:藻类植物的形态与其他的陆生植物有什么区别吗?-2-生: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起什么作用?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师:大家提的问题非常好!下面我们就仔细观察。并寻找一下这些问题的答案。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衣藻的模型、水绵的临时装片,并将课前准备的海带、紫菜等分发给学生。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提问:藻类植物是单细胞的还是多细胞的?它们有专门的根、茎、叶等器官吗?它们的形态结构是如何与环境相适应的?生:观察、讨论后回答:藻类植物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师:非常正确。这种结构是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藻类植物整个身体都浸没在水中,全身都能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故不需要专门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根,起运输作用的茎以及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的分化。师:藻类植物比陆地上的植物分布范围大,数量多;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占空气中氧气的95%.那么,藻类越多越好吗?生:我从电视上看到赤潮、水华现象就是藻类大量繁殖引起的污染。师:是的,由于单细胞藻类的生长周期较短,藻类大量繁殖后,很快就会死亡。就会造成遗体在水中堆积。产生许多有毒的物质,使水质恶化,造成鱼类等水生动物的大量死亡。这种现象发生在海水中叫赤潮,在淡水中叫水华。关于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你还知道哪些?同学们可以课后收集资料,写一篇小论文。二、苔藓植物 师:根据平日的观察,谈谈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苔藓植物?苔藓植物和藻类植物相比,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吗?生:在潮湿的地方。生:在墙根下,在水池旁。师:对。苔藓植物分布极广,它们广泛分布在森林、沼泽和其他阴湿的地方,在适宜的环境中可以大片地生长,请大家课后采集葫芦藓,并认真的观察它们的生活环境。师:从形态上看,苔藓植物与藻类植物有区别吗?有哪些主要区别呢?这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关吗?以此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仔细观察、深入探究苔藓植物形态结构的兴趣。师:苔藓植物的叶只有一层细胞,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可以从背、腹两面侵入叶细胞,使苔藓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胁。人们利用苔藓植物的这个特点,把它当做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三、蕨类植物 师:多媒体展示(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及其生态环境的图片),大家仔细观察这两幅图片,你能发现什么?生:观察、讨论后回答:为什么两类植物都是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但蕨类植物的植株比苔藓植物高大呢?师:为每个实验小组提供盆栽的铁线蕨及其他实验用具。并给予适当的启发、指导:铁线蕨的茎长在哪里?取一片小叶,对光观察叶的厚薄怎样?有无叶脉?用手折一折它的地下茎和叶柄,有无柔韧的感觉?分析一下是否有输导组织?生:经过一系列的观察探究及讨论交流,得出铁线蕨的地上部分是叶、茎长在地下部分,茎和叶中都有输导组织。师:蕨类植物的根里也有输导组织,具有吸收的功能,另外,蕨类植物的根、茎、叶中还有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苔藓植物高大。生:蕨类植物是怎样繁殖的呢?师:将带有孢子囊群的蕨类植物的标本发给学生。通过观察,使学生了解蕨类植物都不结种子,而是靠孢子进行繁殖。师:展示多媒体(有关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与人类关系的图片,以及曾经繁盛的古代蕨类植物的生态图)。让学生总结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师:现在的蕨类植物还会形成大片的森林吗?生:不会。师: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的气候条件与2亿年前相比,要寒冷干旱得多。经过漫长的进化,有了一类更加适应陆上生活的植物,就是种子植物。它们已成为陆上植物的主宰。-3-课堂小结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各有哪些主要特征?2.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板书设计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一、藻类植物1.生活环境:大多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2.形态、结构:无根、茎、叶的分化。二、苔藓植物1.生活环境:大多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2.形态、结构:矮小,无根,有茎、叶,但茎、叶中无输导组织。三、蕨类植物1.生活环境:潮湿的陆地上。2.形态、结构:具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1-3.1.2 种子植物3.1.2 种子植物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种子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2.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3.概述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4.概述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5.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观察种子结构的方法。2.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来认识事物。3.培养学生观察身边事物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参与收集种子和果实的活动。2.认同种子植物比孢子植物更适应陆地环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种子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2.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教学难点】1.掌握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2.识别身边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课前准备教师:收集多种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并对种子加以浸泡;观察种子的结构所需的各种材料用具;种子结构的多媒体课件;常见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图片及其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径的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不同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如花生、苹果、桃、梨的果实,松的球果、种子等。教学过程情境导入藻类、苔藓和蕨类都是不结种子的植物,而我们常见的花草树木、瓜果蔬菜、粮食绝大多数是结种子的,这些植物被称为种子植物。不同植物的种子其大小、形状各异。那么,不同植物的种子其结构是否也迥异呢?讲授新课任务一观察种子一、问题引导,自主探究(相互交流课前采集到的果实和种子)1.阅读课本 P79 实验“观察种子的结构”并分组进行实验,思考以下问题:(1)观察菜豆的种子取一粒浸软的菜豆种子,能观察到它的什么结构?剥去种子最外面的一层皮,分开合拢着的两片是什么?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子叶、胚根、胚芽、和胚轴,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2)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取一粒浸软的玉米种子,观察它的外形呈什么形状?-2-用刀片将这粒玉米种子从中央怎样剖开?在剖面上滴一滴碘液,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被碘液染成蓝色的是什么结构?以及未被染成蓝色的都有哪些结构?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2.实验结束后,完成以下问题:(1)豆类植物的子叶有什么作用?(2)种子的哪一部分将来发育成一个植物体?(3)遇碘变蓝是淀粉的特性,玉米胚乳遇碘变蓝说明什么?二、展示交流,释疑解惑1.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请你根据观察列表比较:相同点不同点菜豆种子有种皮和_ 玉米种子有种皮和_ 2.菜豆种子的结构包括种皮和胚,玉米种子的结构包括果皮和种皮、胚、胚乳。3.胚是新植物的幼体,胚芽发育成茎和叶,胚根发育成根,胚轴发育成连结茎和根的部位。三、拓展延伸,感悟提升1.同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相比,种子植物为什么更能适应陆地环境?2.我们吃的绿豆芽,其白嫩部分主要是种子的什么结构发育成的?3.我们吃的花生油来自花生种子的什么部分?我们吃的玉米面是玉米种子的什么部位加工而成的?任务二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一、问题引导,自主探究(切开苹果、桃、梨等果实,观察种子着生的位置。观察松的种子在球果中的位置。)阅读课本 P8285 思考以下问题:1.哪些植物的种子是裸露的?哪些植物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果皮对种子有什么意义?2.什么是裸子植物?什么是被子植物?它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3.举例说明被子植物的果实有哪些适于传播的特点?4.种子植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二、合作交流,释疑解惑1.裸子植物种子无果皮包被。2.被子植物种子不裸露,有果皮包被。三、视野拓展,感悟提升银杏的种子外层有肉质包被,为什么还是裸子植物?课堂小结1.种子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2.常见的裸子植物和内子植物有哪些?3.怎样区分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板书设计第二节种子植物一、种子的结构种皮果皮和种皮子叶(2 片)胚乳-3-菜豆种子结构:胚芽玉米种子结构子叶(1 片)胚轴胚胚芽胚根胚轴胚胚根二、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概念1.裸子植物:种子裸露,外面无果皮包被。2.被子植物: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三、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1-3.3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3.3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2.描述气孔的组成及开闭原理。3.描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重要作用。【过程与方法】1.通过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和观察叶表皮气孔的实验,培养分析和综合的能力、画图能力以及实验探究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认同绿色植物对于维持生物圈中水循环的重要意义,自觉形成爱护绿色植物的美好情感,初步形成节约用水,保护森林的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制作并观察叶表皮的临时装片。2.描述气孔的组成及开闭原理,气孔的开闭与蒸腾作用的关系。3.蒸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以及植物体是怎样参与生物圈水循环的。【教学难点】探讨绿色植物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形成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情感意识。课前准备老师准备课件、实验材料用具等。学生按照小组准备实验:选取三枝粗细相近的枝条,分为叶多、叶少、无叶,分别插入三个锥形瓶内,并用塑料袋罩住露出瓶外的部分,口袋扎紧。三瓶内水的液面高度一样,并做上标记,置于阳光下一段时间,上课观察。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山水风景如画”和“水分缺乏的非洲大陆”的比较,显示出水对生命的重要性,要想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必须保持水的良性循环。在水的循环中,绿色植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讲授新课请大家幼根的图片(多媒体展示),学生就此图开展短暂讨论:幼根上有白色的“毛”根毛,大量的根毛的意义是?根吸收的水分是怎样运输到茎、叶、花等器官的呢?讨论后请学生尝试回答此问题。一、实验探究及分析1请部分小组展示课前准备的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有学生准备实验过程的录象)。老师在多媒体课件中进行总结分析:多叶:试管中水位下降明显,袋内壁水珠多。少叶:试管中水位下降稍明显,袋内壁水珠较少。无叶:试管中水位下降不明显,袋内壁水珠极少。2提出问题:水从叶的什么地方散发出来?实验(请学生上来):取一片叶子,浸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从上下表皮上冒出了气泡,且下表皮冒出的气泡多结论:水以气体形式从叶的上下表皮中散发出来,这就是蒸腾作用。而且,下表皮散发出来的水分要多于上表皮散发出来的水分。3.提出问题:水又是从上下表皮的什么地方散发出来?-2-组织学生开展“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实验:(1)制作叶表皮的临时装片。(2)用低倍镜观察叶表皮。(3)画图。总结实验,对学生的实验过程和实验报告完成情况作评价,对一些学生的实验失败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叶表皮、气孔的结构。4.气孔的结构多媒体展示图片并讲解:叶表皮的结构和气孔的结构。当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时,较薄的外侧细胞壁容易伸长,引起整个保卫细胞向外侧弯曲,于是气孔就开放了;当保卫细胞失水时,整个细胞的体积缩小了,气孔闭合。气孔的张开或闭合可以调节蒸腾量的大小,使植物体内经常持着适量的水分。5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过程,多媒体展示图片,并用一个FLASH动画演示讲述:科学家们测定,植物体因蒸腾作用而散失的水量是惊人的。例如:一株玉米一生中要消耗200千克以上的水,其中,只有1%左右的水真正用于各种生理活动和保留在植物体内,而99%左右的水则被蒸腾掉了。问题引入:“根吸收进来的水,绝大部分都散失掉了。这不是一种很大的浪费吗?”二、蒸腾作用的意义让学生现场体会一:给每位学生分发酒精棉球,在手上涂抹酒精,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请学生说出体会并解释:涂抹酒精的手感到凉爽。这是因为酒精蒸发会带走手上的热量。意义1:蒸腾作用同样可以降低植物体的温度,使植物体不至于在炎热的夏天受高温的伤害。这是因为通过植物体内水分的散失,带走了植物体内一部分热量的缘故。让学生现场体会二:(分发给每位学生半杯橙汁和吸管)我们用塑料管喝饮料时,如果嘴不用力吸,饮料能进入口中吗?为什么?请学生说出体会并解释:不能。因为缺少使饮料沿着吸管上升的动力。意义2:蒸腾作用同样可以促进根对水分的吸收,原因何在?这是因为叶片里的水分蒸腾出去之后,叶肉细胞缺水,就要吸收叶脉中导管里的水分,从而促进水分从根通过导管上升到叶里,这也促使根从土壤中吸收了水分。感受:我们喝饮料时,吸入的不仅是水,还有溶入其中的无机盐、糖分等。意义3: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这是因为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里,才能被根吸收。导管中的水分里就溶解有各种无机盐,所以随着水分在导管中的上升,无机盐也随着上升,并且最终进入到叶片。三、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总结: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将大量的水分以蒸汽的形式送入大气,然后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这些降水一部分渗入地下,一部分流如海洋湖泊,还有一部分被植物吸收,经蒸腾作用再返回大气。课堂小结课件配合板书内容,进行知识点总结,建立知识 框架。学生跟随老师的板书和课件,完善笔记,构建知识框架。板书设计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一、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1.吸收水分根尖的成熟区:生有大量根毛。2.运输水分茎中的导管:中空的、方向从下向上。二、叶片的结构1.实验:观察叶片的结构。表皮:分为上表皮和下表皮,都分布有气孔2.叶片的结构:叶肉:含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 叶脉:含输导组织,具有支撑和运输作用3.气孔:由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开闭受到其控制。三、蒸腾作用1.概念:拉动水和无机盐在体内的运输-3-自身:降低叶片的温度2.意义:自然界: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随堂练习-1-3.2.1 种子的萌发3.2.1 种子的萌发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知道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2.知道植物种子萌发的过程,并能指出种子结构与幼苗各结构的对应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采用对照实验进行探究取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界的兴趣,养成根据科学的事实作出客观判断的习惯,培养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种子的萌发条件。2.种子萌发的过程。【教学难点】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时内部物质的转化。课前准备课件、实验材料用具等。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提出问题:1.说明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及其作用是什么?2.种子中含有哪些物质?3.如果你是农民,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种子种在田里?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2七年级生物上册全一册教案打包24套新版新人教版.zip)为本站会员(青山7895)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生物 > 人教版(2024) > 七年级上册(2024)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