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章 国际商务专业导论第六章 国际商务专业导论6.1 国际商务的学科基础、主要内容与体系国际商务的学科基础、主要内容与体系6.2 国际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国际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6.3 国际商务专业的学习与国际商务专业的学习与研究研究第六章 国际商务专业导论6.1 国际商务的学科基础、主要内容与体系国际商务的学科基础、主要内容与体系6.1.1 国际商务概述国际商务概述1国际商务的概念国际商务的概念英国著名国际商业理论学家约翰邓宁(John H.Dunning)给出了国际商务的广义定义,他接受了牛津英语词典关于商务的活动定义,即商务是商业、买卖、采购及销售、交易及交换活动,国际商务是跨国的商务活动
2、,它涉及的主体不仅仅是企业这一经济主体,还包括行业、区域、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国际商务涉及经济全球化过程的不同阶段,包括货物与服务的进出口、国际生产制造和对外直接投资等,涉及的层面包括全球、区域、国家、地区以及产业和企业。国际商务既不能在主体上简单界定为企业层面的活动,它与流行的工商管理从一开始就显示了主体性差异,也不能在外延上简单地贴上“国际”的标签,而是有着特定内涵和外延的经济活动。第六章 国际商务专业导论美国学者科斯(R.Coarse,1990)认为,国际商务包括越过国界的任何形式的商业活动,几乎包括任何形式的经济资源商品、劳务和资本转移。美国著名国际商务管理专家迈克尔辛可塔(Michae
3、l R.Czinkota)1998年在国际商务一书中指出,国际商务包括那些为满足个人和组织需求而进行的跨国界交易。这些交易可以表现为相互关联的不同形式,其基本形式有进出口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以及许可经营和管理合同。第六章 国际商务专业导论英国学者塔戈特(J.H.Taggart)、德莫特(M.C.Dermott)认为,国际商务是跨越国界的商务活动,所有这些活动可以发生在个人之间、公司之间以及其他公共与私人团体之间。国际商务的关键点包括技术、政治、职能、竞争与环境影响,所有这些影响都会直接影响跨国公司战略。加拿大学者艾伦鲁格曼(Alan M.Rugman)和美国学者理查德霍杰茨(Richard M
4、.Hodgetts)在1999年国际商务:一种战略管理方法一书中认为,国际商务是一门研究为满足个人及组织需求而进行的跨国界交易的学科。这里的交易包括贸易,如进出口贸易,以及对海外企业的直接投资。第六章 国际商务专业导论国内学者梁能认为,国际商务研究的主要是国与国之间的商务活动,它包括两层含义:国际商务是跨越国界的经济活动;国际商务是商业性的经济活动。综上所述,国际商务是一种跨越国界的经济活动,是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商品、劳务、资本、技术和信息等资源转移的活动。具体而言,国际商务是以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以盈利为目的,实现资本、劳务、技术、生产、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全球流通。与国内商务不同,国际商务所涉
5、及的活动范围、级别层次、人际关系网络、政治经济关系、宗教文化等,复杂多变,使得国际商务活动的展开充满了变化性、曲折性、艰难性。第六章 国际商务专业导论2国际商务的发展历程国际商务的发展历程国际商务发端于国际贸易。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二是在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之间能够顺利进行产品(商品)的交换。因此,从根本上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在封建社会时期,国际贸易中心已经出现。早期,国际贸易中心位于地中海东部,后来,国际贸易的范围逐渐扩大到地中海、北海、波罗的海和黑海沿岸。这个时期,商务已经开始
6、萌芽,但还十分简单,并依附于贸易。由于当时以交换为核心,围绕交换的前提事务在贸易中不起决定性作用,因此人们只谈贸易,不谈商务。第六章 国际商务专业导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国际贸易额急剧扩大,国际贸易活动范围遍及全球,商品种类日益繁多,国际贸易的地位与作用大大提高,使国际贸易成为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际商务活动如国际金融、运输、保险已经愈来愈频繁,特别是资本输出已初具规模,在这一时期国际商务已相当普遍并达到初级发展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以跨国公司为桥梁,将国际投资、国际生产和国际交换连成一体。因此,国际生产、投资、贸易已不再相对独立
7、,被跨国企业纳入总体国际发展战略之中。于是,商务的概念拓展了,不仅包括企业与外部的联系,还包括企业的内部管理,企业战略、总体规划和经营管理成为企业形成优势的主要事务,全球化经营为其主要内容。国际商务活动由最古老的形式国际贸易,扩展为包括对外贸易、对外直接投资等多种方式。第六章 国际商务专业导论国际商务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贸易主导、20世纪70年代的投资主导、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全球商务阶段,特别是进入90年代,经济国际化潮流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高涨,国际经济联系和合作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取得了全新的突破。经济全球化带来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的全球化,引起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跨
8、国流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集团公司开始走出国界进行跨国经营,日益成为国际经济领域里的支配力量。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报告,2011年全球跨国公司已超过6万家,海外子公司数量达到80万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不管企业愿意与否,实际上已经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国际竞争,或是与其他国家企业合作,或是与其他国家企业竞争。企业只有和全球经济联为一体,才能合理地参与全球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尽可能多地开拓市场,获得更大的利润。第六章 国际商务专业导论3当代国际商务的发展趋势当代国际商务的发展趋势(1)国际贸易快速增长。过去五十多年,全球贸易的迅速扩张表明全球经济的融合不断深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生产、生
9、活越来越纳入国际化轨道,各国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日益加深。世界进出口总额由2000年的62 731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339 622亿美元。(2)国际直接投资发展迅速。20世纪后半期以来,随着全球性资本市场的逐渐形成,国际资本流动日益频繁。国际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扩大了国际生产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使其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主力。国际直接投资额由2000年的12 270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16 600亿美元。第六章 国际商务专业导论(3)跨国公司成为国际商务的主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全球化企业不断涌现,并日益成为国际经济领域里的支配力量,在世界经济活动中起着举足轻
10、重的作用,也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报告,2011年跨国公司占世界生产企业的40%,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90%,占全球贸易的50%,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第六章 国际商务专业导论4国际贸易与国际商务的区别与联系国际贸易与国际商务的区别与联系国际贸易研究的是国家作为整体的交易行为,以国家的整体贸易利益及国家的国际收支为出发点,以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为研究对象,运用国际经济学中的贸易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实务以及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关系。国际商务是以国家的贸易体制和贸易政策为背景和前提,研究企业的国际商务行为
11、,寻求国际经营和盈利的机会和方式。国际商务活动是在既定的国际贸易体制下进行的,是国际贸易活动发展和壮大的结果,国际商务与国际贸易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第六章 国际商务专业导论6.1.2 国际商务的主要国际商务的主要内容内容1国际商务环境分析国际商务环境分析国际商务环境可以分为总体环境和行业环境。总体环境也称做宏观环境,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环保、法律等要素。而行业环境属于微观环境,其主要经济特性包括市场规模、竞争角逐的范围、市场增长速度、竞争厂商的数量及其规模、行业盈利水平、行业进入与退出壁垒以及自然要素条件环境等内容。对国际商务环境的分析是企业制定战略和组织结构的前提依据。第六章 国际
12、商务专业导论2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和/或地区)之间的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交换的活动。国际贸易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和贸易利益,揭示世界各国之间进行商品和服务交换的规律和特点,主要包括国际贸易理论与学说、国际贸易政策、措施和组织以及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理论与学说试图解释为什么有国际贸易,以及作为一个国家应当如何对待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政策、措施和组织主要研究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各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组织等。国际贸易实务主要研究国际商品交换的具体过程,以商品进出口贸易为研究对象,以我国对外贸易政策为指导,依据国际规范与通行惯例,进行进出口业务谈判、进出
13、口合同的订立与履行。国际贸易涉及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法规与惯例、国际金融、国际运输与保险等知识,同时需要关注目前世界贸易格局的发展变化、法律法规、惯例以及国际贸易的新形势新特点。学好国际贸易知识,运用国际贸易手段,可以扩大相互作用,促进相互经济合作,改善国际环境,为本国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六章 国际商务专业导论3国际投资国际投资国际投资是指各类投资主体,包括跨国公司、跨国金融机构、官方与半官方机构和居民个人等,将其拥有的货币资本或产业资本,经跨国界流动与配置形成实物资产、无形资产或金融资产,并通过跨国运营以实现价值增值的经济行为。国际投资学是研究国际投资这一特定经济现象,探索其内在
14、运行规律的学科。国际投资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国际投资的基本理论、国际投资环境分析、国际投资运行管理。国际投资理论阐述国际投资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国际投资对投资国、受资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国际投资环境分析主要研究国际投资的主体和客体、国际投资的政策和法规、国际投资环境的分析与评价。国际投资运行管理主要研究跨国公司作为国际投资的重要主体,进行国际投资的运作和管理方法、国际投资的风险分析与防范。第六章 国际商务专业导论4跨国公司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是指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进行跨国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跨国公司是国际商务的主体,具有以下本质特征:第一,在一国以上拥有或控
15、制资产,并从事跨国经营活动,即母公司控制下的多国经营实体;第二,企业的海外资产和海外收益占公司总资产和收益的比重,已达到相当的规模;第三,企业具有全球性经营战略,实行全球战略管理,母公司控制下的子公司服从统一的决策体系,以实现共同的经营目标。跨国公司管理主要涉及跨国公司基础概念和基本理论、跨国公司经营管理运作机理、跨国公司发展趋势。跨国公司基础概念和基本理论包括跨国公司的基本概念、特征与类型、产生和发展阶段以及跨国公司的基本理论。跨国公司经营管理运作机理包括跨国公司经营环境分析、战略管理、组织管理、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跨国公司发展趋势涉及经济全球化中跨国公司的未来发展。第六章 国际商
16、务专业导论6.1.3 国际商务的理论体系国际商务的理论体系1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1)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第六章 国际商务专业导论(1)重商主义。重商主义分为早期和晚期。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了重商主义的国际贸易观点。早期的重商主义学说以英国人威廉斯塔福(W.Stafford)为代表,他们反对进口,认为一切进口都会
17、减少货币,而货币的减少对本国是有害的,对外应该少买或根本不买。同时他们主张鼓励出口,应该多向国外销售商品,销售得越多越好,因为出口越多,从国外吸收的货币越多。他们还要求禁止货币出口,认为这是保留货币的一种手段。这样,他们就把增加国内货币的积累,防止货币外流视为对外贸易政策的指导原则。当时执行重商主义政策的国家禁止货币出口,由国家垄断全部货币贸易,外国人来本国进行贸易时,必须将其销售货物所得到的全部款项用于购买本国的货物。第六章 国际商务专业导论(2)绝对优势理论。18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在西欧各国获得了空前发展,随之而来的便是产业革命。产业资产阶级为了扩大海外市场,并从国外进口廉价的
18、工业原料,他们迫切需要摆脱重商主义国际贸易理论的束缚,反对政府对国际贸易的干预,反对金银外流的禁令。第六章 国际商务专业导论(3)比较优势理论。鉴于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性,大卫李嘉图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理论。亚当斯密认为由于自然禀赋和后天有利条件不同,各国均有一种产品生产成本低于他国而具有绝对优势,按绝对优势原则进行分工和交换,各国均可获益。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不限于绝对成本差异,即使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中劳动生产率都处于全面优势或全面劣势的地位,只要有利或不利的程度有所不同,该国就可以通过生产劳动生产率差异较小的产品参加国际贸易,从而获得比较利
19、益。比较优势理论遵循“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原则,认为国家之间技术水平的相对差异产生了比较成本的差异,构成国际贸易的原因,并决定着国际贸易的模式。第六章 国际商务专业导论(4)要素禀赋理论。1919年,瑞典经济学家埃利赫克歇尔(Eli Heckscher)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的基本观点,指出产生比较优势差异必备的两个条件。20世纪30年代,这一论点被他的学生伯尔蒂尔俄林(Bertil Ohlin)所充实论证,其代表作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因而这一理论又称为H-O理论。与古典贸易模型的单要素投入不同,H-O模型以比较优势为贸易基础并有所发展,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生产要素框
20、架下分析产品的生产成本,用总体均衡的方法探讨国际贸易与要素变动的相互影响。其核心内容是在两国技术水平相等的前提下,产生比较成本的差异有两个原因:一是两国间的要素充裕度不同;二是商品生产的要素密集度不同。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以换取那些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这样的贸易模式使参与国的福利都得到改善。第六章 国际商务专业导论2)新国际贸易理论新国际贸易理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是建立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之上,按照比较优势原理,在国际贸易中,各国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因此,贸易应在资源禀赋差异最大的国家间发生,例如发达国家出口工业品而欠
21、发达国家出口农产品。但是当代国际贸易的实践并不能充分地支持这一论断。自二战以来,贸易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却并不是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之间,而是在要素禀赋极为相似的先进工业化国家之间。同时,大量的贸易不是在不同行业之间发生的,而是发生在同类产品内部。产业内贸易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的迅速增长对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提出了挑战。为了解释这些国际贸易的新现象,以克鲁格曼、雷蒙德弗农等为代表的大批经济学家提出了各种新的学说。这些学说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被称为新国际贸易理论。第六章 国际商务专业导论(1)规模经济理论。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在20世纪末提出“规模经济
22、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他在产业内贸易理论有关基本假设和结论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各种模型深入阐述了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成功地解释了战后国际贸易的新格局。第六章 国际商务专业导论这一理论以企业生产中的规模经济和世界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为基础解释战后增长迅速的工业国之间和相同产业之间的贸易。在“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的条件下,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下降,企业面对的是市场需求曲线,市场需求量随着价格的下跌而增加。在参与国际贸易以前,企业所面向的只是国内的需求。由于国内市场需求有限,企业不能生产太多,从而使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不得不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如果企业参与国际贸
23、易,产品所面临的市场就会扩大,国内需求加上国外需求,企业生产就可以增加。由于生产处于规模经济阶段,产量的增加反而使产品的平均成本降低,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增加了竞争能力。由于工业产品的多样性,任何一国都不可能囊括某一行业的全部产品,从而使国际分工和贸易成为必然。但具体哪一国集中生产哪一种产品,则没有固定的模式,既可以自然(竞争)产生,也可以协议分工。但这种发达国家之间工业产品“双向贸易”的基础是规模经济,而不是技术不同或资源配置不同所产生的比较优势。第六章 国际商务专业导论(2)偏好相似理论。1961年瑞典经济学家林德(S.B.Linder)在论贸易和转变一书中提出了偏好相似理论,第一次从需求方面
24、寻找贸易的原因。他认为,产业内贸易是由需求偏好相似导致的,要素禀赋学说只适用于解释初级产品贸易,工业品双向贸易的发生是由相互重叠的需求决定的。偏好相似理论的基本观点有产品出口的可能性决定于它的国内需求;两国的贸易流向、流量取决于两国需求偏好相似的程度,需求结构越相似则贸易量越大;平均收入水平是影响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第六章 国际商务专业导论(3)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由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1966年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凡是制成品都有一个生命周期即创新、成熟和标准化阶段,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各国在国际贸
25、易中的地位不同。由于世界各国的技术发展水平不同,技术领先的产品创新国在开始时出口这种新产品;但随着产品技术的成熟与标准化,创新国逐渐丧失优势,技术较先进的国家掌握了这种技术,成为新的出口国;技术较落后的国家随后才能掌握这种技术,最后成为该产品的进口国。该理论分析了产品技术的变化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随着产品及其生产技术的生命周期演进,比较优势呈现出动态转移的特点,国际贸易格局相应发生变动,各国的贸易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创新国由出口国变为进口国,而劳动成本低廉的欠发达国家最终则由进口国变为出口国。根据该理论,各国应当依据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决定生产区位选择与贸易方向。第六章 国际商务专业导论(4)
26、竞争优势理论。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在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这一微观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弥补了比较优势理论在有关问题论述中的不足。波特认为,一国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与行业的竞争优势,一国兴衰的根本原因在于它能否在国际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波特提出了四种本国的决定因素和两种外部力量。四种本国的决定因素包括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和公司的战略、组织以及竞争。两种外部力量是机遇和政府。波特根据以上各大要素建立了钻石模型,说明了各个因素间如何相互促进或阻碍一个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从发展阶段来看,一个国家优势产业的发展可分为四个不同阶段,即生产
27、要素推动阶段、投资推动阶段、创新推动阶段和财富推动阶段。该理论对当今世界的经济和贸易格局进行了理论上的归纳总结。第六章 国际商务专业导论2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对外直接投资理论1)垄断优势理论垄断优势理论又称所有权优势理论或公司特有优势理论,是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独立理论,是由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先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斯蒂芬海默(Stephen Hymer)于1960年在他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首先提出的。它是一种阐明当代跨国公司在海外投资具有垄断优势的理论。此理论认为,市场的不完全性是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企业具备东道国企业所没有的垄断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获利的条
28、件。第六章 国际商务专业导论2)内部化理论自1970年代中期,以英国里丁大学的巴克利(Peter J.Buckley)、卡森(Mark C.Casson)和加拿大学者鲁格曼(Alan M.Rugman)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西方学者,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含日本)为研究对象,沿用了美国学者科斯(R.H.Coase)的新厂商理论和市场不完全的基本假定,于1976年在跨国公司的未来一书中提出的,建立了跨国公司的一般理论內部化理论。该理论主要回答了为什么和在怎样的情况下,到国外投资是一种比出口产品和转让许可证更为有利的经营方式。内部化是指企业内部建立市场的过程,以企业的内部市场代替外部市场,从而解决由于市
29、场不完整而带来的不能保证供需交换正常进行的问题。内部化理论强调企业将垄断优势保留在企业内部,通过内部组织体系以较低成本,在内部转移该优势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当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真正动因。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为了谋求整体利润的最大化,倾向于将中间产品、特别是知识产品在企业内部转让,以内部市场来代替外部市场。第六章 国际商务专业导论内部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可概括为由于市场的不完全,若将企业所拥有的科技和营销知识等中间产品通过外部市场来组织交易,则难以保证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若企业建立内部市场,可利用企业管理手段协调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避免市场不完全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实
30、质是基于所有权之上的企业管理与控制权的扩张,而不在于资本的转移。其结果是用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代替外部市场机制,以便降低交易成本,拥有跨国经营的内部化优势。第六章 国际商务专业导论3)边际产业扩张论20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一桥大学的小岛清教授(KiyoshiKojima)运用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差异导致比较优势原理,把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结合起来,以20世纪5070年代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为考察对象,着重分析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果,总结出所谓的“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即“边际产业扩张论”。第六章 国际商务专业导论小岛清认为,各国经济情况均有其自己的特点,所以根据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状况研究出来的理
31、论无法解释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他认为,日本对外投资之所以成功,主要是由于对投资企业能够利用国际分工原则,把国内失去优势的部门转移到国外,建立新的出口基地;在国内集中发展那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使国内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由此,小岛清提出了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投资国比较成本已经处于劣势或即将丧失比较优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开始依次进行。由于投资与贸易之间是互补关系而非彼此替代关系,因此这样能更好地促进双方贸易的发展。第六章 国际商务专业导论4)国际生产折中理论英国著名的跨国公司问题专家、里丁大学国际投资和国际企业教授约翰邓宁(John Dunning)于1977年,在借鉴了垄断优势理
32、论、内部化理论,并结合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资源禀赋学说的基础上,采用折中的方法提出了“国际生产折中理论”。邓宁认为,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是保证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区位优势是国际直接投资的充分条件,只有三种优势同时存在,国际直接投资才会成功,而这三个方面优势的不同组合决定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投资决策和投资方向等国际经济活动的方式。第六章 国际商务专业导论3企业国际化理论企业国际化理论1)企业国际化发展阶段理论(1)罗宾逊的六阶段论。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罗宾逊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了国际化经营的六阶段论。起始阶段,指原先经营范围仅限于国内市场的企业,开始小规模的产品出口,以换取国
33、外的原材料,从而企业开始涉足国际市场;出口阶段,指企业出口规模逐步扩大,并逐渐成为企业经营范围的一部分;国际经营阶段,指企业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国外市场已经成为企业经营范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开始以参股形式在国外创建子公司;多国阶段,指企业在多个国家建立子公司,开始形成跨国性的企业集团;跨国经营阶段,指企业开始从全球战略的角度进行调整,通过加强统一管理,使母子公司关系从松散型向紧密型过渡;超国际阶段,指企业将全球战略贯穿于整个经营过程,具备了国籍日益淡化、经营日益全球化的特征。第六章 国际商务专业导论(2)小林规威的五阶段论。日本义塾大学商贸学院教授小林规威及其领导的研究小组,经过7年的研究,
34、对日本100多家跨国公司和美国、欧洲的几十家跨国公司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海外经营五阶段论。以母公司为中心的经营阶段。在这一阶段,海外事业主要以出口为主,子公司缺乏自主经营权。当地经营阶段。重视出口市场的国际经营,采用海外就地生产,子公司的经营权逐渐加强,但各个子公司之间仍无联系。区域联系经营阶段。在地域关联的基础上,重视在出口国的经营活动,组织层次变为母公司区域总部子公司。全球经营阶段。以全球战略进行跨国经营,各区域总部之间协作加强,资源的配置趋于国际化。全球调配式经营阶段。全球战略经营的深化,母公司能有效地协调全体子公司、分公司的有关业务。第六章 国际商务专业导论(3)泊尔穆特四阶段理论。
35、美国学者泊尔穆特(H.V.Perlmutter)在罗宾逊理论的基础上,从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与东道国社会文化背景的适应过程以及母子公司之间的权限划分上,提出了四阶段理论。国外指向阶段:泊尔穆特认为在国外建立子公司是企业经营国际化的第一阶段;当地化阶段。随着子公司的发展,由于与东道国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导致经营困难,此时要进入第二阶段,子公司积极使用当地人员进行管理,子公司的自主权增加;区域指向阶段:此时子公司过多,管理容易失去控制,因而母公司为统一管理,成立区域性管理单位,减少子公司的权限;全球指向阶段: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子公司之间的相互依存度增大,跨国公司开始推行一体化战略。第六章 国际商
36、务专业导论(4)安索夫三阶段理论。美国学者安索夫(H.igor Ansoff)。从企业国际化经营由低到高渐进发展的不同形态,提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三阶段理论。出口阶段,企业参与国际化经营的第一步是通过国外代理商在当地市场销售自己的产品;国际阶段,企业采取直接投资方式,在当地建厂,就地生产,就地销售,以绕过贸易壁垒;跨国经营阶段,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范围日益扩大,寻求子公司之间的经营资源的合理配置,将整个公司纳入全球一体化的经营战略中。第六章 国际商务专业导论2)企业国际化网络理论瑞典学者应用网络理论,提出了企业国际化网络模型。网络理论认为企业群体在特定产业内从事生产、销售、服务等活动构成了彼此相互依
37、存性,这种依存关系决定了单个厂商的生存依赖于其他企业所控制的资源,企业是通过其在网络中的地位来得到这些外部资源。企业的国际化正是企业在国际市场中逐步建立、发展和完善网络关系的过程,企业国际化的程度又决定了其在国际市场网络中的地位。第六章 国际商务专业导论3)企业国际化四要素理论丹麦学者托宾佩德森(Torben Pederson)和本特比特森于1998年提出的企业国际化四要素理论认为,决定企业国际化成长过程的四个主要因素是市场知识、资源、市场占有率和产业内竞争。(1)市场知识:企业组织成长是其对国际市场知识积累、同步发展的过程。(2)资源:企业组织成长是随同其掌握资源的扩大,国际化能力增强的过程
38、。(3)市场占有率:企业组织成长是随着其市场占有率的提高而不断扩张的过程。(4)产业内竞争:随着企业所处产业内的竞争程度加剧,企业加强对海外市场的争夺,国际化进程加快。企业国际化四要素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企业国际化速度和程度取决于企业内部资源以及企业外部市场两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第六章 国际商务专业导论6.1.4 国际商务专业的历史演进和现状国际商务专业的历史演进和现状国际商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主要研究跨越国界的商业性经济活动,是涉及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多学科的交叉性新兴学科。现在西方各国大学广泛设立国际商务专业,具有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涵盖国际贸易与
39、国际投资理论、国际商务环境与组织、国际商务准备和国际市场的进入等等庞大的内容。我国为适应21世纪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增强国家竞争力,于2003年首招国际商务专业本科生,主要培养具备国际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贸法以及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等方面知识和能力,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中外合资企业从事国际贸易业务和管理工作的应用性专门人才。第六章 国际商务专业导论6.1.5 国际商务专业的发展趋势及市场前景国际商务专业的发展趋势及市场前景据统计,我国招聘的国际商务专业职位大致有:一是外贸业务员,或叫外销员、业务员、采购员等,这些职位对外贸知识及专业技能要求最全面;二是国际物流操作员,或叫船务操作员、海
40、运操作员、外运代理等,这些职位对货运知识及技能要求较多;三是外贸跟单,或叫外贸助理等,这些职位对商品以及质量管理的知识与技能要求较为突出;四是报关员和单证员,此职位对外贸知识要求尽管较全面,却不高,但对填制各类单证的技能要求较高;五是外贸经理、物流经理,这些职位,增加了管理知识、技能及经验的要求。此外,还有一些需求量较少,素质要求较高的职位,如:银行等金融机构中的国际结算、外汇业务文员,科研教学单位中的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等专业方向的科研与教学人员。政府公务员,尤其是从事国际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管理与服务的公务员。第六章 国际商务专业导论6.2 国际商务专业的人才国际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
41、培养6.2.1 培养目标、专业定位与特色培养目标、专业定位与特色(1)培养目标。(2)专业定位与特色。第六章 国际商务专业导论6.2.2 培养规格培养规格(1)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素养;(2)系统掌握国际商务和国际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3)掌握国际商务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和实务操作的基本方法,具有分析解决国际商务活动中具体问题的实际能力;(4)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能进行商务沟通的能力;(5)了解涉外经济法规、国际商务的惯例与规则、主要国家地区的贸易政策,具备从事国际商务实务操作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研究的初步能力;(6)具有较强的人际
42、沟通和业务拓展能力;(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第六章 国际商务专业导论6.2.3 培养途径培养途径1)学分要求及分配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修完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修满规定的最低总学分168.5学分。其中,必修课最低104.5学分,选修课最低32学分,实践环节最低28学分和创新与技能教育最低4学分。2)学制与学位基本学制为4年,学生在36年内修完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修满规定的总学分168.5学分,取得毕业资格的学生,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标准,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第六章 国际商务专业导论3)主干学科与课程(1)主
43、干学科:工商管理、经济与贸易。(2)主要课程:现代管理学、国际贸易概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投资、国际金融、国际结算、跨国公司管理、国际商法、国际商务合同、国际商务谈判、商务英语口语、商务英语写作。(3)特色课程: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与合作、商务韩国语、港口经济与管理。第六章 国际商务专业导论4)教学环节安排按课程修读方式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包括公共教学平台、学科教学平台、专业教学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四类。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模块、素质拓展模块和能力拓展模块三类。按教学形式分为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其中,课程教学包括公共教学平台、学科教学平台、专业教学平台、专业选修模块和素质拓展模块
44、;实践教学包括实践教学平台和能力拓展模块。第六章 国际商务专业导论(1)公共教学平台。公共教学平台是全校所有专业必须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是学生专业学习和能力提高的基础和前提。公共教学平台主要包括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语文、大学体育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4门课程,同时开设“形势与政策”以及相应选修课,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2)学科教学平台。学科教学平台按学科(专业大类)设置,着重淡化专业,目的是为学生奠定扎实的学科基础,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专业口
45、径,增强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科教学平台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类课程、经济学类课程和其他相关课程。第六章 国际商务专业导论 高等数学类课程高等数学课程是重要的学科通识课程。根据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高等数学类课程设置为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三类课程,具体课程设置为:高等数学(一)、高等数学(二)、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高等数学(一)”和“高等数学(二)”使学生获得一元微积分学、多元微积分学、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无穷级数及常微分方程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算技能,为学习后继课程及进一步学习其他课程奠定必要的
46、数学基础。第六章 国际商务专业导论“线性代数”使学生掌握线性代数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获得应用科学中常用的矩阵方法、线性方程组、二次型等理论及其有关基本知识,并具有熟练的矩阵运算能力和用矩阵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方面得到一定的训练,为学习今后课程及进一步扩大数学知识面奠定必要的基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帮助学生建立必要的概率统计基本知识素养,掌握探索随机现象统计规律的一般方法,使学生掌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概率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六章 国际商务专业导论 经济学类课程经济学类课程是经济学类专业、工商管理类等专业
47、的学科教学平台课程。经济学类专业开设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三门课程。“政治经济学”是以社会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阐明在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分配及消费的客观规律的科学。通过对商品经济及市场经济的分析和研究,揭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政治经济学”课程可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能够分析和解决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特别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能够形成较系统的看法或创见。第六章 国际商务专业导论“微观经济学”是以发达国家市场经济运行为背景,阐述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学
48、习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熟悉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的具体运用,并能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理解和分析微观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宏观经济学”是以发达国家市场经济运行为背景,阐述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原理。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熟悉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的具体运用,并能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理解和分析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从
49、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六章 国际商务专业导论 其他课程“现代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以管理活动的各项职能为主线,介绍管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体系。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正确理解管理的概念,掌握管理的普遍规律和重要的思想观点,以及管理的基本过程、基本原则和一般方法,并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初步具备解决一般管理问题的能力。“经济法概论(民商法)”是帮助学生了解基本法基础知识的实践和理论紧密结合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与生活、学习和工作最贴近、最实用的一门课程。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民法的体系和范围有基本的了解,对民法的思维方法有
50、一定的掌握,对有关民法总则涉及的各项制度在法学原理上和现行法律规定上有全面的掌握,并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有关民法学原理和我国现行法上的基本规定,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实际案例的能力。第六章 国际商务专业导论“统计学”是关于如何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一门方法论科学。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具备运用统计学专业知识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基础会计”是会计学科的入门课程,主要介绍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包括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等基本理论;会计科目和账户的设置、复式记账原理、成本计算和财产清查、会计核算程序等基本核算方法;全面介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