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节第二节 地质灾害地质灾害 课标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 自然灾害的成因 1.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 和能力。 【地理实践力】 2.能够通过区域分布图,了解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和我 国地质灾害严重区域。 【区域认知】 3.通过分析地质灾害的关联性,说明地质灾害的变化过程。 【综合思维】 4.正确对待地质灾害的发生,树立预防为主、监测预报的 思想观念。 【人地协调观】 知识清单一 地震灾害 1.定义: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岩层突然断裂或错位,能量急剧释放,并以地 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 2.地震构造 (1)图中 C 为震源、B 为震中、
2、BC 为震源深度、AB 为震中距。 (2)弧线 DE 为等震线:是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3)震级:是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4)烈度 定义: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影响因素: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 3.分布 (1)世界 易发区: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 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2)我国: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4.危害 (1)房屋倒塌,破坏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微
3、思考 为什么地震多发生在板块交界处? 提示 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 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所以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多地震。 知识清单二 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1)定义: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 现象。 (2)条件: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 (3)分布: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率较差的山地丘陵区以及工程 建设频繁的地区。 (4)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 2.泥石流 (1)定义: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 流。 (2)条件:地
4、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3)危害: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 地震的类型 类型 形成原因 构造地震 岩层断裂或错位 火山地震 火山喷发 陷落地震 地下岩洞或矿井塌陷 诱发地震 水库蓄水、油田注水 人工地震 核爆炸、炸药爆破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却有多个烈度” 提示 地震好比炸弹爆炸,震级好比是炸弹的爆炸力(炸药量),炸弹爆炸时,所 释放的能量是一定的,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烈度好比炸弹爆炸后的杀伤 力,离爆炸点近,地面物体破坏程度就严重些,离得远就轻微些,甚至无影响。 受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多个因素影响,各地因地震
5、 造成的破坏程度不尽相同,所以一次地震有多个烈度。 野外如何防止遭遇泥石流 1.下雨时不要在沟谷中停留或行走。 2.一旦听到连续不断雷鸣般的响声,应立即向两侧山坡上转移。 3.在穿越沟谷时,应先观察,确定安全后方可穿越。 4.提前掌握当地气象趋势及灾害预报。 任务清单一 地震灾害 情境探究 情境 北京时间 2016 年 2 月 6 日 3 时 57 分,台湾高雄发生里氏 6.7 级地震,震 源深度约 16.7 千米。地震释放能量相当于两颗原子弹,台湾岛多地震感明显。这 起强震造成高雄财产损失、人员伤亡严重,台湾领导人痛斥地震造成伤亡的主因 是“人祸”而非天灾。下图示意此次地震震中位置。请小组合
6、作探究: 探究 此次地震灾害有哪些特点?并说明造成高雄人员严重伤亡的“人祸” 。 提示 特点:震级高,释放能量大;震中离城市近,破坏性大;正值夜间,突发 性强,人员伤亡严重。 “人祸”有:建筑物抗震标准低,安全性差;民众防灾减 灾意识差,缺乏自救能力;防灾救灾体系不健全,应急处置机制不完善。 素养凝练 1.震级和烈度的对比分析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却有多个烈度,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如下表所示: 震级 烈度 分类 依据 根据释放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只 有一个震级 根据人们的感觉,室内设施的反应, 建筑及地面的破坏程度,一次地震 可以有多个烈度 2.地震的成因及分布 3.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及分
7、布 素养应用 例 1:(区域认知) 阅读图文资料,合作探究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显示了某年六次大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 图中地震发生地、所处位置分别是太平洋板块与哪些板块的交界处? 位于哪条地震带上? 提示 印度洋、亚欧、美洲板块;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任务清单二 滑坡和泥石流 情境探究 情境 读我国山区道路两侧常见的工程图片,合作探究完成下列要求。 探究 该工程预防的是哪类主要地质灾害?该类型地质灾害主要有哪些诱发因 素? 提示 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滑坡。主要诱发因素:地震,强降雨和融雪,不合理 的人类活动(开挖坡脚、坡体上部堆载、爆破、矿山开采等)。 素养凝练 1.滑坡与泥石流的区分方法
8、相同点 不同点 (1)主要发生在山地地区; (2)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在一定坡度 上,物质向下运动; (3)人类活动可诱使其发生; (4)破坏力极强 (1)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不同,泥石流是 松散物,体积小; (2)泥石流的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 2.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原因、分布和特点 3.地质灾害成因上的关联性分析 素养应用 例 2:(人地协调观) 阅读图文资料,合作探究完成下列要求。 云南省东川小江流域蕴藏着丰富的铜矿。由于木炭是古代冶铜的主要燃料,流域 内本来十分茂密的原始森林遭到长期的毁灭性破坏。到 20 世纪 50 年代,小江流 域的森林覆盖率仅有 3%,在大约 2 000 平方千米的
9、流域面积内,发育有较大的泥 石流沟 107 条,泥石流活动十分频繁,小江流域也因此被人戏称为“泥石流王 国”。 简析云南省小江流域成为“泥石流王国”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自然原因:地处板块交界处,岩石破碎,松散物质多;亚热带季风气候, 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且多暴雨;地形起伏大。人为原因:过度开矿破坏山体; 破坏植被导致森林覆盖率低。 课堂小结 核心要点 1.了解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成因。 2.说明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分布。 3.说明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害。 4.理解各种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 课堂学业达标 下图为“地震发生示意图”。据此完成 12 题。 1.震中
10、位于图中( ) A.a 处 B.b 处 C.c 处 D.d 处 2.d 处称为( ) A.震源 B.震中 C.震级 D.烈度 解析 图中 d 处为地震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为震源。地面在对着震源 的那一点称为震中。 答案 1.C 2.A 读“我国某自然灾害发育分布图”,回答 34 题。 3.该自然灾害最可能是( ) A.干旱 B.寒潮 C.沙尘暴 D.滑坡 4.关于该自然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冬季风是该灾害形成的重要因素 B.该灾害北方比南方的发育程度高 C.地形是该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 D.植被破坏不是造成该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 解析 第 3 题,图中有滑坡体和滑动面,所以该自然灾
11、害最可能为滑坡。第 4 题, 滑坡一般发生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造成滑坡的重要诱发 性因素之一。 答案 3.D 4.C 5.图 a 为 20012005 年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次数分布图(单位:次)。图 b 为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月际变化图。读图回答问题。 图 a 图 b (1)简述云南滑坡、泥石流的空间分布特征。 (2)指出云南滑坡、泥石流多发的月份,并分析其形成机制。 解析 第(1)题,根据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次数分布图,可知云南滑坡、泥 石流灾害西部多、东部少。第(2)题,根据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月际变化图,可 知云南滑坡、泥石流多发在 68 月份,云南属于亚热
12、带季风气候,68 月份, 受夏季风影响,云南省多暴雨,降水量多,降水强度大,地形起伏大,致使滑坡、 泥石流多发。 答案 (1)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广泛;总趋势是西多东少(或西北多, 东南 少)。 (2)68 月份。暴雨是诱发滑坡、泥石流的一个动力条件、诱发因素;68 月份, 受夏季风影响,云南省多暴雨,降水量多,降水强度大;地形起伏大,致使滑坡 泥石流多发。 课后素养提升课后素养提升 合格考大显身手 一、选择题(共 11 个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4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7 年 8 月 8 日 21 时四川省九寨沟县发生 7.0 级地震,
13、 震中 5.1 千米范围内平均 海拔约 3 827 米,此次地震虽然震级大,但人员伤亡程度却相对较轻,房屋倒塌 数量较少。据此完成 12 题。 1.下列信息能够解释“震情重”而“灾情轻”的有( ) 房屋抗震性能较好 海拔较高,人口密度较小 临近景区,旅游设施密集 山区道路中断,增大救援难度 A. B. C. D. 2.发生地震时会产生地震波,它可以用来探测( ) A.地球内部结构 B.大气物质组成 C.水圈能量来源 D.地震发生规律 解析 第 1 题,能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和人员伤亡。会加重灾害造成的 损失和人员伤亡。故 A 正确,B、C、D 错误。第 2 题,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以 地震波的形式
14、向外释放,利用地震波的传播情况,人们将地球划分为三大同心圈 层,因此它可以用来探测地球内部结构,故 A 正确,B、C 错误。地震发生规律 和板块运动有关,不能用地震波来探测,故 D 错误。 答案 1.A 2.A 下图为我国西南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图。读图回答下题。 3.图中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山地坡向 B.断层发育 C.海拔 D.聚落分布 解析 地质灾害的形成与当地地形、地质条件、气候、植被及人类活动有关,图 示地质灾害高风险区,位于断层线上,B 项正确。 答案 B 下图为“2016 年 9 月某地区地质灾害气象等级等值线分布图”。 读图, 回答 45 题。 4.图中反映的
15、主要地质灾害是( ) A.滑坡和泥石流 B.地震和滑坡 C.火山和泥石流 D.地震和火山 5.甲、乙、丙三地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高于周围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A.地质构造活跃,地形破碎 B.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 C.河流众多,河道弯曲,排水不畅 D.山地地形,坡度大,地势起伏大 解析 第 4 题,图示区域位于我国东南丘陵地区,图中地质灾害气象等级最高主 要分布在武夷山处和台湾山脉处, 因此图中反映的主要地质灾害是滑坡和泥石流。 第 5 题,甲、乙、丙分别位于武夷山、雪峰山、南岭附近,三地地质灾害气象等 级高于周围地区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为山地地形,坡度大,地势起伏大。 答案 4.A 5.D 下
16、图示意三峡库区滑坡频率(月滑坡次数占全年滑坡次数的百分比)与月均降水量 关系。读图,完成 67 题。 6.上图表明该区滑坡多发的诱因是( ) A.年降水量少 B.夏季降水多 C.冬季降水少 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7.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岸滑坡概率增大,主要是因为水库水体的( ) A.流速减小 B.流速加大 C.水位上升 D.水位稳定 解析 第 6 题,由图可知,降水与滑坡发生次数呈正相关,且滑坡发生最多的季 节为夏季,故滑坡多发的诱因是夏季降水多。第 7 题,修建三峡水库后,由于水 库库岸水位比修建水库前涨幅增大,对滑坡的发生起到润滑作用,因此发生滑坡 的概率增大。 答案 6.B 7.C 读“我国
17、西南地区地震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分布图”,完成 89 题。 8.下列对该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位于板块交界处,现代地壳活跃 B.地形复杂,山体坡度大 C.降水集中,多暴雨 D.气温日较差大,岩石破碎 9.人类活动也可能诱发地质灾害,如破坏植被最可能诱发( ) A.地震 B.泥石流 C.滑坡 D.塌方 解析 第 8 题,气温日较差大不是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第 9 题,植被破坏后, 地面因缺乏植被保护,易产生大量的松散堆积物,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物质条 件。 答案 8.D 9.B 过去我国“小震成灾,小震大灾”的现象经常发生,尤其在农村地区更为常见。 据此完成第 10 题
18、。 10.农村地区“小震成灾,小震大灾”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余震次数较多 防震意识较差 建筑质量较差 人口较为密集 A. B. C. D. 解析 农村相对于城市而言,人口相对稀疏,但是建筑物牢固度较差,防震意识 较差,导致地震灾情较重。 答案 B 11.下图为地震灾后城市重建选址地质因素分析示意图。从地质安全角度考虑,图 示甲、乙、丙、丁四个区域中,最适宜城市重建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由图可知,丁区域远离断裂带,地震破坏程度最弱,次生灾害发生频率最 低,重建城市最安全。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共 3 大题,含 1 道附加题,共 56 分) 12.阅读图文资料,
19、完成下列要求。(18 分) 2016 年 1 月 21 日,青藏高原东北部某地发生 6.4 级地震,震源深度 10 千米。地 震发生后,甲村的地震烈度大于乙村。该地区冬、夏季多为偏南风。 (1)地震烈度甲村大于乙村的判断理由是什么?(8 分) (2)在灾后重建过程中,有专家认为丙村不适合原址重建。说明丙村需要异地重建 的依据。(10 分) 解析 第(1)题,地震的破坏力用烈度表示,同一地震不同地区的烈度取决于:震 中距、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程度、地质结构、次生灾害、预警机制、救援是否便 利等因素。材料中提到甲震中距小,图中居民点多。第(2)题,甲、乙、丙三地在 同一个区域,气候、水资源、经济、交
20、通基本一致。唯一不同的就是地势特征和 地质条件,且上图为等高线地形图,则主要考虑地形。 答案 (1)甲村震中距较小;甲村居民点较多,人口稠密。 (2)丙地等高线较密集,坡度较大;该地冬、夏季节的偏南风,将印度洋水汽输入, 在丙处受到地形抬升,多地形雨,易引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13.读我国泥石流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22 分) 中国泥石流分布图 (1)图中 A 地区是我国泥石流多发地区,分析导致该地区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 (12 分) (2)图中 B 地区泥石流较 A 地区少,试分析原因。(6 分) (3)哪些人类活动可直接或间接地诱发泥石流?(4 分) 解析 第(1)、(2)题
21、,泥石流的形成条件:陡峻的地形;破碎的岩石疏松碎屑 物质;植被覆盖率较低;短时间产生大径流量的气象条件。结合泥石流发生 的条件及 A、B 所在地区进行分析。第(3)题,大规模的工程活动不仅可能改变地 形,还可能产生大量疏松碎屑物质等。植被覆盖率会因砍伐森林等活动减少,从 而导致涵养水源能力下降,致使暴雨过后的地表径流增大。 答案 (1)地壳活动频繁,岩层破碎;地形起伏,相对高差大;夏季降水量 大且多暴雨。 (2)B 地地处内陆,气候干燥,降水稀少。 (3)砍伐森林;大规模的工程活动。 等级考小试牛刀 14.(附加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6 分) 上图所示甲、乙两地 2014 年先后
22、发生了地震,相关情况见下表。 地点 地震时间 震级 震源 深度 地形 状况 植被 状况 人员财产 损失 甲 8 月 6 日 16:30 6.5 级 12 km 高山 峡谷 稀疏 大 乙 10 月 17 日 21:49 6.6 级 5 km 丘陵 为主 茂密 小 甲地损失比乙地大,主要是由于甲地的地震引发了_灾害,此灾害是如何 形成的?请利用表中两条信息加以说明。 解析 据表分析可知,甲地地震震级小于乙地,震源深度大于乙地,而地震损失 大于乙地,说明甲地地震引发了次生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滑坡、崩 塌的发生不一定要有水的参与,而泥石流的发生必须有水的参与,表格中的地震 时间可用于判断降水
23、状况。 滑坡发生的机制是不稳定的山坡形态、 软弱面的存在、 破坏平衡的触发作用;泥石流发生机制是充足的水、足够多的堆积物、足够的地 表和沟谷坡度;崩塌发生则要求有一定坡度和凌空面的存在。本题中关于次生灾 害的形成原因,可根据三种次生灾害的发生机制,提取甲地地震时间、地形状况、 植被状况加以分析说明。 答案 滑坡(崩塌、泥石流) A 信息:高山峡谷地区,说明:山体坡度大,岩体 不稳定。B 信息:植被稀疏,说明:地表松散物质裸露,容易滑落。C 信息:地 震发生时间为 8 月,说明:正值雨季,降水多。(若答滑坡,则 ABC 任答两条; 若答崩塌,则 AB 必答;若答泥石流,则 C 必答,AB 任答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