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06课 老子四章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基 本 知 识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基 本 知 识 老子出生课 前 预 习 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
2、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胡子。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字叫“老子”。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老子其书大约周敬王三十五年(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很敬佩老子,听说他来到函谷关,非常高兴。可是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去云游,又觉得很可惜,就想设法留住老子。于是,尹
3、喜就对老子说:“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听后,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据说,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德经。然后,老子就骑着大青牛走了。相传归隐修炼于景室山(后更名为“老君山)”。课 前 预 习课 前 预 习老子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的核心是朴素辩证法。u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u在修身方面,老子强调“谦虚”“不争”“柔弱”“知足”等。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u在历史观上,老子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老子思想课 前 预 习1.道本思想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
4、变。道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本原与本体,缔造、成就了天地万物。但道成就天地万物,并非有意作为,而完全出于无意作为,完全是自然而然。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所以道又可称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切因其自然,一切顺其自然,这就是道的本性。道之本性是自然无为,但正是这种无为,成就了有为;正是因为无为,才成就了一切。“不自生,故能长生”,“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思想 老子思
5、想课 前 预 习2.辩证思想对立:老子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恶。统一:表面看来,正相反对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对立的,而实际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转变: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章提出“反者道之动”。这就是说,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所谓“物壮则老,“兵强则灭”。量(质)变:事物的发展、事物向反面的转化,并不是一下子实现的,需要经历一个数量上不断积累的过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6、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课 前 预 习 老子思想3.美学思想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的本性即是自然。出于对自然的推崇,老子也很推崇素朴和稚拙,认为“大巧若拙”,赞美婴儿“含德之厚”,主张大丈夫“处其实,不居其华”。古朴、稚拙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在中国古代一直受到人们普遍的赞颂,与此对立的华艳轻浮,历来为人们所蔑视,这一倾向即受到老子思想的影响。作品简评课 前 预 习楚王丢失了最爱的弓楚王说: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孔子说:何必曰楚?王失弓,人得之。老子说:何必曰人?失弓得之 作品简评课 前 预 习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食粮;佛家是百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
7、样的日用品俱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南怀瑾三十辐共一毂g,当其无,有车之用。埏shn埴zh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译文: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来安装车轴)(来安装车轴),才有了车的作用。才有了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了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
8、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间的空间,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有”(车子、(车子、器皿、房屋)器皿、房屋)供人方便利用,正是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无”(空间)(空间)起了起了作用作用。初读文本第十一章文 化 常 识古代马车的各部分名称 第十一章运用比喻说明“有之以为利”,实际上是“无之以为用”,其中蕴含着“有”和“无”怎样的关系?明确:“有”与“无”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作为实体,“无”作为利用,犹如有了车毂中间的空间,才有车轮平稳的转动;
9、有了器皿中间的空间,才能盛水,盛食物;有了门窗四壁的空间,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章)。研读文本第十一章研读文本第十一章还有哪些还有哪些“无之以为用无之以为用”的例子?的例子?研读文本第十一章 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演讲中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演讲中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文学和科学相比较,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我想文学的最,但是我想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没有用处。”研读文本第十一章有无相生、对立统一,是道家的重要思想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xi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10、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chng。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行,物或恶w之,故有道者不处ch。初读文本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xi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chng。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行,物或恶w之,故有道者不处ch。译文:译文: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自我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不能长久。用道的观夸耀的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不能长久。用道的观点来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就叫做剩饭、点来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就叫
11、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通晓道义的人不这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通晓道义的人不这样做样做。初读文本第二十四章研读文本第二十四章 有道是:欲速则不达。怎样理解本章中“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含义?究其原因就在于超过自己的能力,违背了自己本具的天性。凡是急躁冒进、急功近利、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都不会长久,甚至会受到惩罚。研读文本第二十四章 怎样理解本章中“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的含义?研读文本第二十四章 怎样理解本章中“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含义?研读文本第二十四章 马谡失街亭 在街亭之战中,马谡自荐去守街亭,在街亭之战中,马谡自荐去守街亭,并立下军令状,若失街亭愿被斩首。并立
12、下军令状,若失街亭愿被斩首。当马谡到达街亭观察地形后,不依诸当马谡到达街亭观察地形后,不依诸葛亮吩咐,亦不听副将王平之言,执意扎葛亮吩咐,亦不听副将王平之言,执意扎营于山上,导致街亭失守,蜀国北伐失败。营于山上,导致街亭失守,蜀国北伐失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qing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译文:能够了解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译文:能够了解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明智的。能够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的人是明智的。能够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是战胜自己的人是刚强刚强的。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勤的。知道满足
13、的人是富有的,勤勉而行的人是有意志的。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勉而行的人是有意志的。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初读文本第三十三章研读文本第三十三章 知人VS自知 “知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是一般之智。“自知者”,知人更知己,了解内心,是心灵之明,明于道。反省自身,把握自己,体察生命本质。内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人贵有自知之明”研读文本第三十三章 刘邦曰:刘邦曰:“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
14、何吾不如萧何;连百万;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吾不如韩信。三。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也。”史记史记高祖本纪高祖本纪研读文本第三十三章 胜人VS自胜“胜人者”,凭借外在力量战胜别人,只是有力量。“自胜者”,凭借内在意志战胜自我,克制欲望,摒除杂念;能把控自己的人,才能达到无所不容、物我两忘的境界,才称得上强者。研读文本第三十三章 魏征上谏太宗十思疏,强调魏征上谏太宗十思疏,强调“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浚其泉源”。唐太宗看后,深受触动,写。唐太宗
15、看后,深受触动,写下答魏征手诏,不仅下答魏征手诏,不仅承认自己的错误承认自己的错误,听取意见,听取意见,“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公之所谏,朕闻过矣”,而,而且且“置之几案置之几案”,时时,时时警醒自己警醒自己,励精图,励精图治,终于成就贞观之治。治,终于成就贞观之治。研读文本第三十三章 知足者指的是“知足常乐”吗?那知足是否是“满足现状、不求进取”的意思?真正的富有并不是满足于现状,也不是满足于物质匮乏,而是对自知、自胜的程度达到一定境界而感到满足,这才算富有。知足者不失“自知”“自胜”立身之本,才可以立身长久。探 究 内 涵自知+自胜+知足+强行=长久、长寿“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庄
16、子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初读文本第六十四章 译文:译文:事物安然未生变数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事物安然未生变数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没有发生前离,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没有发生前就早作准备,要在祸乱没有产生前就处理妥当。就早作准备,要在祸乱没有产生前就处理妥当。探 究 内 涵安、未兆、脆、微事物在安定时发现苗头,发现苗头立即干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li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初读文本第六十四章
17、 译文:译文: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探 究 内 涵量变引起质变,大由小组成 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有“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者有什么不同?研读文本第六十四章明确:结论不同。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18、提出了积极进取的主张。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常会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结局。中国的哲学是时间的哲学,主张在时间流中去探讨事物的衍生规律,获得处理问题的智慧。比如,中医讲究“治未病”,病要在未得时医治,等显现出来已经晚了一步。主张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主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处理问题,治国理政,要学会“下先手棋”等。老子讲“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就是这个意思。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历史时期,呈现出许多不同以往的新特点、新情况,对于各种问题,要防患于未然,化解于无形。即
19、便形势很好,我们仍要保持清醒头脑,能敏锐发现问题的苗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2014年4月1日)研读文本第六十四章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译文:译文:强作妄为就会败事,执意把持就会失去。强作妄为就会败事,执意把持就会失去。所所以圣人不求有所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以圣人不求有所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因此不会丧失。初读文本第六十四章研读文本第六十四章如何理解“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过分干预会导致有规律的内部系统紊乱,执着于此导致彻头彻尾失去它。民之从事,
20、常于几成而败之。译文:译文: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慎重),就不会失败。不会失败。初读文本第六十四章研读文本第六十四章民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慎终如始是让事物从一开始保持安的状态,之后一直保持安的状态至结束,预防大于干预。一贯保持谨慎,民就是在最后关头不够谨慎把持不住才失败。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译文:译文:所以圣人求别人所不欲求的,不看重难得的所以圣人求别人所不欲求的,不看重难得的财物,学别人所不学的,补救众人所犯
21、的过错,以财物,学别人所不学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初读文本第六十四章研读文本第六十四章(生于乱世的老子的思考)区分物欲望争夺(竞、盗、欺、伪)天下大乱 欲不欲,学不学,不是说以不欲为欲,以不学为学。而是说圣人所欲、所学与常人的所欲、所学相反。欲不欲:圣人不追求人人争夺追求的欲望(竞、盗、欺)学不学:圣人学习天道而不是为了争夺而学习(伪学)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创造条件让万物按照规律运行 如何理解圣人的追求?研读文本第六十四章 如何理解圣人的追求?上善若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
22、所恶,故几于道。几于道。居居善地,心善渊,善地,心善渊,与善仁与善仁,言善信,政言善信,政善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夫唯不争,故无尤。研读文本第六十四章 根据饶尚宽译注的老子,第三层和第五层属于“错简重出”。第三层的两句话见于老子第二十九章;第五层这句话与前文无关联,且主旨散见于第三十七章、四十八章、五十七章和六十三章,这两层都应删去。这五层之间是什么关系?研读文本第六十四章 删改后的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
23、,则无败事。在老子中,几乎通篇充满了“不争”的理念。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等。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怎样看待竞争这一问题?拓 展 探 究观点一:竞争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存在。观点一:竞争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存在。亚当亚当斯密曾说过:斯密曾说过:“一种事业若对社会有益,就应当任其一种事业若对社会有益,就应当任其自由,广其竞争,竞争愈自由、愈普遍,那事业就愈有利于社自由,广其竞争,竞争愈自由、愈普遍,那事业就愈有利于社会。会。”好的竞争有利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社会的和谐会好的竞争有利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社会的和谐会
24、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坏的竞争则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坏的竞争则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甚至会导致社会的分裂、动荡。区分竞争的好与坏的标准,就甚至会导致社会的分裂、动荡。区分竞争的好与坏的标准,就是其是否符合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的要求,以此为标准,儒家是其是否符合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的要求,以此为标准,儒家的思想家们提出了符合的思想家们提出了符合“礼礼”“”“义义”标准的标准的“君子之争君子之争”,区,区别于只顾谋求一己之私利的别于只顾谋求一己之私利的“小人之争小人之争”。我们应提倡。我们应提倡“君子君子之争之争”,拒绝,拒绝“小人之争小人之争”。拓展探究观点二:过度竞争导致无
25、序。观点二:过度竞争导致无序。如果竞争没有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就会导致混乱。战争是如果竞争没有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就会导致混乱。战争是这样,经济发展是这样,人的生活也是这样。人类进行军备这样,经济发展是这样,人的生活也是这样。人类进行军备竞赛,导致核武器泛滥成灾;人类进行太空竞赛,导致太空竞赛,导致核武器泛滥成灾;人类进行太空竞赛,导致太空垃圾的垃圾的“乌云密布乌云密布”;而人类的物质占有竞赛,已使地球不;而人类的物质占有竞赛,已使地球不堪重负堪重负我们回过头来,再听听老子说的我们回过头来,再听听老子说的“知足之足,常知足之足,常足矣足矣”“”“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多藏必厚
26、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时刻提醒自己要在规范约束下进行有序竞争。时刻提醒自己要在规范约束下进行有序竞争。拓 展 探 究观点三:观点三:“不争之德不争之德”助不争而胜。助不争而胜。老子所谓的老子所谓的“不争不争”不是真的不争,而是眼前不争,是依托不是真的不争,而是眼前不争,是依托着着“道道”的无痕迹的争,是为以后发展的争,这是不争之德的无痕迹的争,是为以后发展的争,这是不争之德的体现。天下之事,唯有不争之德可以服人,唯有与人无争的体现。天下之事,唯有不争之德可以服人,唯有与人无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既是老子以柔克刚思想的体现,又表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既是老子以柔克刚思想的体现,又表达了一种人格力量。纵观滚滚红尘,凡好争者,终必是得而达了一种人格力量。纵观滚滚红尘,凡好争者,终必是得而复失;而不争者,则终是得而不失。德者自得,无德者不得。复失;而不争者,则终是得而不失。德者自得,无德者不得。得失之理,唯在一个得失之理,唯在一个“德德”字上。字上。拓 展 探 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