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2020 年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年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试题试题 (满分(满分 160160 分分 ,答题时间,答题时间 150150 分钟)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1212 分)分) 1.在下列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园林中的地形是具有 的,园林中的各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彼此不可能孤立而 存在。 因此, 每块地形的规划既要保持其排水及种植要求, 又要使之与周围环境 , 力求达到自然 的 效果。 A. 持续性 浑然一体 过渡 B. 连续性 浑然一体 过度 C. 连续性 融为一体 过
2、渡 D. 持续性 融为一体 过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和词语的能力。此类题一般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和 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 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本题中, 持续性:强调保持不变。连续性:强调不中断。语境是“园林中的地形”呈连续状态,因此选“连续性”, 排除 AD。浑然一体:形容完整不可分割。融为一体:比喻几种事物关系密切,配合自然,如同一个整体 , 语境是排水、种植和周围环境互相融合,因此选择“融为一体”,排除 B。过渡:指事情或事物由一个阶段 逐渐发展而转入另一个阶
3、段。过度:指超过限度。语境是“自然 的效果”,不是超过限度,因此选择 “过渡”。 故选 C。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 。 。 ,这有助于我们正视问题的严重性,从而积极地争 取乐观的前景。 当今教育和城市建设中的种种弊病有目共睹,已经引起广泛不满和批评 我们不妨听一听这个“反动派”的诤言 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和艺术家,作者并非在进行理论的分析,而只是直言不讳地把自己的亲身感受 说了出来 因此,严格地说,某些基本的常识并不是被“遗忘”了,而是遭到了来自权力和金钱的蔑视 他对阻挡这一进程的可能性持悲观态度,自我定位为顽固的“反动派” A. B. C. D
4、.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 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和谐的角度选择。本题属于选填衔接句, 句直接点明当下“教育和城市建设中的种种弊病”,揭示社会现状,因此排第一,排除 BC;紧承, 分析原因,排第二;是“他”对这一现象的态度,下文“这”指代内容,排最后,排除 A。 故选 D。 3.他乡偶遇多年未见好友,以下句子最适合表达此时情感的一项是( ) A. 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 B.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C. 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 D.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
5、安。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是否得体的能力。需要注意说话的场合,还需要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题 干要求选择“不适合在毕业季作同学临别赠言”的一项,本题中, A 项,“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意思是:人生最可贵的事情是能得到知己,萍水相逢也能比骨 肉还亲。描绘他乡遇故知的情景,符合“他乡偶遇多年未见好友”的语境; B 项,“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意思是:生如果都像初次相遇那般相处该多美好,那样就不会 有现在的离别相思凄凉之苦了。抒发离别相思,不符合“他乡偶遇多年未见好友”的语境; C 项,“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意思是:鱼死了,大雁都再也找寻
6、不见了。失去后才明白分别 的痛苦。离开了好久好远。什么消息都得不到了,才相信人世间有一种痛苦叫别离。描写离别的痛苦,不符 合“他乡偶遇多年未见好友”的语境; D 项,“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意思是:在马上与你相遇无纸笔,请告家人说我平安无恙。抒 发思乡之情,不符合“他乡偶遇多年未见好友”的语境; 故选 A。 4.为武大郎所开的店堂门口配一副对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 A. 座中美酒佳肴贵客 厅里晋书宋画唐诗 B. 人不在高有权则灵 店虽不大唯我独尊 C. 有酒既旨每饭不忘 人座饱餐过门大嚼 D. 美酒佳肴从心所欲 晚来早到随遇而安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表达连贯、简明
7、、得体,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语言得体就是要根据语境条件来使用语 言,使言语得当。语言得体要注意四点:看清对象,见什么人说什么话;适应场合,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区别语 体,写什么文用什么体;明确目,有什么事说什么话。 画面中所用伙计个子都特别矮,都比掌柜矮多了,可见掌柜用人都用比自己矮的人,不如自己的人。这是 嘲讽用人制度,辛辣地嘲讽了那些盘踞在权力岗位上妒贤嫉能的人及当今社会用人制度上的弊端。 A 项,是宴请宾客,和乐雅致。 B项, 这幅漫画辛辣地嘲讽了那些盘踞在权力岗位上妒贤嫉能的人及当今社会用人制度上的弊端。 符合漫画 寓意。 C项,是有酒之后每餐不忘,吃得很香。 D 项,表明做人的境界
8、是随心所欲、随遇而安。 故选 B。 二、文言文阅读(二、文言文阅读(2020 分)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 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弃官而去。郭林宗闻而让 蕃曰: “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 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蕃乃谢焉。复为太尉黄琼所辟, 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甚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 之所举,自非贪秽奸暴,
9、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 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若 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诘。 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 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 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里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 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 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止。 后牢修诬言钩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滂后事释 ,遂还乡里。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 “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滂曰
10、:“滂死则祸弭,何敢以罪累君, 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滂从父归黄泉,得其所矣。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 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 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 郭林宗闻而让 蕃 让:责备 B. 请署 功曹 署:代理 C. 滂后事释 释:释放 D. 以利刃齿 腐朽 齿:割除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 范滂年轻时就注重品德修养,受到州郡和乡里的钦佩。冀州因灾荒而动荡,范滂被委任为清诏使。刚到 州境
11、,贪官污吏就慑于他的廉直刚正,弃官而逃。 B. 范滂因为弹劾的人数非常多,受到了尚书的责备与怀疑,但范滂不为所屈,大义凛然地表示,如果检举 的不是贪污腐败、奸邪残暴的人,甘愿接受死刑。 C. 范滂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仅上书揭发欺压百姓的刺史和享有二千石俸禄的权豪二十余人,而且曾在 休息的时候拒绝召见为乡里人所鄙弃的外甥李颂。 D. 皇上下诏缉捕范滂等人,督邮吴导不忍拘捕范滂,县令郭揖要与范滂一同出逃,他们的行为,表现了对 朝廷此举的不满,也表现了对范滂为人的敬仰。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 (2)汝今得与
12、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 8. 请根据文章二三段内容,概括范滂为官特点。 【答案】5. C 6. C 7. 像范滂这样的人才,难道应该(怎么能够)按照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来要求他吗!现在成全了范滂辞官的 好名声,恐怕会自己招来不好的议论吧。 你现在可以和李膺、杜密齐名了,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已经有了美好的名声,再追求长寿,这二者能同 时得到吗? 8. 同僚相处,耿直自尊;不畏豪强,揭发佞吏;志不能伸,率性辞官;不徇私情,严整疾恶。 【解析】 【5 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 通则对,不通则错
13、。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 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本题中, A 项,句意为:郭林宗听说后责备陈蕃。让:责备。正确。 B 项,句意为:请求朝廷让范滂暂任功曹。署:代理。正确。 C 项,句意为:后来范滂的案情查清。释:解除,查清。错误。 D 项,句意为:好像用锋利的刀刃切割腐朽的东西。齿:割除。正确。 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 “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 行比较分析
14、。 本题 C 项,“而且曾在休息的时候拒绝召见为乡里人所鄙弃的外甥李颂”错误。文中“寝而不召”的意思 是“范滂把宗资用李颂为吏这件事压下去了,不任用李颂”。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 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 逐字进行翻译。本题第一句中,“格”,要求;“成”,成全;“去就”,辞官;“得无邪”,恐怕 吧。第二句中,“恨”,遗憾;“既”,已经;“令”,美好;“寿考”,长寿;“兼得”,同时得到。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
15、力。需要学生结合文中关于人物言行举止的句子,或者作者及其他人对主人公 的评价,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本题中,由“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和“滂执公 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弃官而去”可以看出,范滂耿直自尊。由“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 余人”可以看出,范滂不畏豪强。由“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可以看出,范滂因为壮志难酬, 率性辞官。由“滂在职,严整疾恶。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里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 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可以看出,范滂不徇私情。 【点睛】文言文阅读方法多种多样,现在介绍常见的比较有效的几种。
16、(1)注释研读法要学会借助注释读懂文言文。有些注释是提示性的,或交代文章出处,或简介作者生平, 或提示时间背景,或解释题意、点明主旨;有些注释是诠释性的,对一些实词的本义或引申义、比喻义作 交代,对一些虚词的用法作说明。读普及性的文言读物,要养成认真参看注释的习惯。 (2)猜读法有些词或句不易理解,而且注释也没有,一时又找不到详释细译的书,这时需要猜测它的意 思。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而或长烟一空”,有的书只注释“而或”为“或者”,“长烟一空”未注, 读者先要“猜”“长烟”是什么,认定系指“大片烟雾”或“大片云烟”;至于“一空”,不是“布满整 个天空”,而是“完全消散”。这种方法即称“猜读”。
17、(3)片段或全篇抄读法在通读后,为帮助理解和记忆,可边读、边抄、边思、边记,摘段录句或照录全 文,这也是许多人喜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4)注译简析抄读法。这是一种费时较多的读法,看上去比较笨,但实际上极有好处。抄原文;给生字注 音;给生词释义;有时还可对词性和用法,以及句式做一些说明;然后翻译一遍。一小节或一段结束,对 主要内容作一小结。如此坚持不懈,搞它二三十篇,必有助于提高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参考译文: 范滂,字孟博,是汝南征羌人。从小磨砺出高洁的节操,受到州郡和乡里人的钦佩,冀州地区发生饥 荒,盗贼纷纷而起,于是(朝廷)任用范滂为清诏使,派他前去巡行查办。范滂走马赴任,慷慨激昂,有
18、澄 清天下污秽的志向。到冀州后,太守、县令知道自己贪污受贿,听说范滂来了,都自动辞官而去。 为光禄勋主事。当时陈蕃担任光禄勋,范滂执行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拜访陈蕃,陈蕃没有阻止他,范 滂觉得很遗憾,扔下笏板弃官而去。郭林宗听说后,责备陈蕃说:“像范滂这样的人才,难道应该(怎么能 够)按照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来要求他吗!现在你成全他辞官的美名,莫非是自己选择了不好的议论吗?陈蕃 于是向范滂道歉。(范滂)又被太尉黄琼征召。不久皇上下诏三府衙门的属官,呈报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 范滂举奏了二十多个刺史和享有二千石俸禄的权贵。尚书责备范滂弹劾的人太多了,怀疑他有私心。范滂 回答说:“我检举的,如果不是贪污腐
19、败、奸邪残暴,深深地祸害百姓的人,(我)难道会因为私心而使奏 章受到玷污吗?因为召开三公会议的日子迫近了,所以我先举奏了最紧要的;那些没有查清的,将要进一步 查实。如果我的话有与事实不符的地方,我甘愿接受死刑。”(负责审理的)官吏无话可说了。 范滂看到当今的时势正处于混乱的时候,知道自己的志向不能实现,于是呈递弹劾自己的状文辞官。 太守宗资此前就听说范滂美好的名声,(于是)请求朝廷让范滂暂任功曹,并把政事交给他处理。范滂在任 功曹期间,严厉地整治他痛恶的人和事。范滂外甥西平人李颂,是王侯之家的子弟,被同乡的人所不 齿。中常侍唐衡把李颂请托给宗资,宗资任命他做小官。范滂却认为他外甥李颂不是合适人
20、选,就把这件 事压下不办。宗资把怒气转嫁到书佐朱零的身上,鞭打书佐朱零。朱零仰起头说:“范滂(这样做)是公正 的裁断,好像用锋利的刀刃切割腐朽的东西。今天我宁愿受鞭打而死,但范滂(的做法)无法改变。”宗资 于是作罢。后来牢修诬告朝中有人结党营私,范滂获罪被拘禁在黄门北寺监狱。后来范滂的案情查清,范 滂就回到乡里。 建宁二年,朝廷大肆诛杀钩党之人。诏书下达,紧急缉捕范滂等人。督邮吴导到县,手捧诏书,(把自 己)关在传舍(驿舍, 供外交使节和传递政府文书者休息的地方)中, 伏床哭泣。 范滂听说这件事后, 说: “(这) 一定是因为我呀!”当即赶到县狱。县令郭揖十分吃惊,走出官衙,丢下官印,拉着范滂
21、要和他一起逃走, 范滂说:“我死了灾祸就可以平息了,怎么敢因为我的罪名连累您,又使得我的老母流离他乡呢!”范母前 来和滂诀别,范滂告诉母亲:“我跟随先父去黄泉,是死得其所。只是希望母亲大人割舍这难以割舍的恩 情,不要再增添悲伤了。”他的母亲说:“你现在可以和李膺、杜密齐名了,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已经有 了美好的名声,又要追求长寿,(这样的好事)能够同时得到吗?”范滂跪下来接受母亲的教诲,再三拜别而 去。经过的人听见了,没有人不被感动得流泪。这一年,范滂三十三岁。 三、古诗词鉴赏(三、古诗词鉴赏(1111 分)分) 阅读下面这首曲子,完成下面小题。 双调折桂令九日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
22、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九日:又称“重九”,重阳节。张可久:一生怀才不遇,时官时隐,仕途上很不得意。 9. 请简要概括这首曲子中作者“思家”的原因。 10. 请赏析“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的表达效果。 【答案】9. 适逢佳节;秋景凄凉;仕途坎坷(或厌倦官场) ;年华老去;羁旅他乡(或内心孤寂) 。 10. 以“寒鸦”照应“秋(或“九日”) ;寓情于景,描写了眼前的凄凉景象(或通过天际的斜阳与寒鸦营 造了凄凉的氛围) ,表达了自己厌倦官场、怀才不遇的惆怅,也流露出漂泊无依、思念家乡之情。 【解析】
23、【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概括诗词内容的能力。需要学生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词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抓住诗词 中的关键词分析概括。 本词题目点明此时是重九佳节,应当家人团聚,词人却漂泊在外,因此思家;上片前 3 句“对青山强整乌 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中,“强整乌纱”说明词人仕途坎坷;“归雁横秋”点明时间正是萧瑟秋季; “倦客思家”点明词人厌倦官场,漂泊天涯,身心俱疲,因此思家;下片“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 黄花”写出词人年华老去;“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写出词人天涯做客,内心孤独。 【10 题详解】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
24、富有表现力的句 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 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意思是:回头看茫茫天涯,只见一抹斜阳,几只远飞的寒鸦。化用宋 词人秦观的满庭芳的诗句“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诗人在此以景结情,写出眼前的凄凉 景象:回首茫茫天涯,只见一抹斜阳,几只远飞的寒鸦。这是景语,又是情语;这既是实景,又是作者大 半生人生路途的写照。苍凉微茫的景色,反映出诗人漂泊无依的情怀,倦客之心、思乡之情溢于笔端。 【点睛】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送别类。怀古类。思乡
25、怀人类。表 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战争或边塞类。闲适类。借景抒情类。托物言志类。爱情类。民 生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 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 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定主旨。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 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
26、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四.找意象(典故)。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 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 物、 景、 事)。 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 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 五.找技巧 一首诗歌写的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六.品风格。 “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如
27、李白之诗清新飘逸,杜甫之诗 沉郁顿挫,陶渊明之诗冲淡平和,王维之诗诗中有画,韩愈的诗深奥险怪,白居易的诗通俗鲜明。再如, 按词论家说,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含蓄。 四、名篇名句默写(四、名篇名句默写(8 8 分)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朽木不可雕也,_。 ( 论语 ) (2)仰不愧于天,_。(孟子) (3)_,无以至千里。 (荀子劝学 ) (4)_,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庄子逍遥游) (5)乘骐骥以驰骋兮,_。 (屈原离骚 ) (6)_,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 (7)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_。(杜牧阿房宫赋) (8)_,渺沧海之
28、一粟。 (苏轼赤壁赋) 【答案】 (1). 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2). 俯不怍于人 (3). 故不积跬步 (4). 朝菌不知晦朔 (5). 来吾道夫先路 (6). 艰难苦恨繁霜鬓 (7). 弃掷逦迤 (8). 寄蜉蝣于天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 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直接性默写题要求学生平时实际、积累,多读、多写,尤其要注意 容易写错的字,本题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圬、怍、跬、菌、晦朔、道、繁、霜、掷、逦迤、蜉蝣。 【点睛】如何快速背诵课文: 首先背诵前自己要规定时间,把课文多读几遍;然后分读第一
29、句话 5到 10 遍,以致背过,用同样方法读下 一句背下一句,第二句背过时要和第一句连背,以此类推连句成层,连层成段,连段成篇,背完整篇课文; 最后对不够熟练和容易出错地方多下功夫。背诵时不要死记硬背,要边背诵边思考,直到琅琅上口,滔滔 不绝,一气背完的地步只有这样,书上的营养才能变成自身的力量。 五、现代文阅读(一) (五、现代文阅读(一) (1515 分)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非常散步 老 土 成熟住在城边上,离他家不远,有一条僻静的乡间小路。茶余饭后,他常去那儿散散步,品味着湖光 山色、鸟语花香。按他的体会,每每去溜上一趟,就仿佛做了次心理按摩,那平日里因事务繁忙、竞争激
30、 烈而导致的神疲心累的感觉便可得到些排解。 然而,事情往往会有例外。 某日,他溜达了一阵后从另一条小路踅回,当穿过一片松林来到湖畔时,猛地看到三个十多岁的小孩 在一艘小船上玩耍,其中俩小家伙各执一根竹杆在随意划动,船儿像个醉汉似的歪歪扭扭地向前。而当时 岸边和周围又没有一个人。顿时,成熟不由自主地顺路一溜小跑起来咋搞的?他有点莫名其妙。很快, 他刹住了步履。哦,原来是我在担心那些小孩掉水里呐,想尽快回避这也太多虑了,咋可能恰好这会 儿出事喏?他摇了摇头,为自己刚才的举动感到好笑。继而,他想劝小孩不要在水里嬉闹,可刚刚将口张 开,心里忽地说不行不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你要一喊,万一有小孩吃了一惊
31、而掉水里了或恰好这会儿 他自己掉下去了,那不是没事找事吗? 于是,他抬腿便走,走得比先前快了许多,全然没了散步的韵味,倒像是匆匆忙忙赶路。他并不想走 得这么快,然而似乎后面有人在不停地推他一般。少顷,湖面骤然传来叭啦啦的水声,成熟扭头一瞅,见 划船的俩小孩没再划动,而是用身子在故意地摇晃着小船,船儿像个摇篮似的不停地晃荡,吓得另一小孩 哎哎直叫。成熟不禁又跑了起来,心想这里一个行人也没有,船要弄翻了咋办?救吧,自己水性又不好, 有危险;不救吧,良心又过不去,弄不好还有道德责任唉今日是咋回事噢?弄得这么狼狈,像鬼 追来一样,这也太过分了!你不制止小孩也就算了,可也用不着这么紧张呀!就算这时船万一
32、翻了,你不 下去,也可以帮忙呼救啊。成熟想再次刹住步子,改为平常散步一样从从容容地离开,然而却没能做到, 两腿像被人遥控了似的,又如同装了弹簧一般,近乎本能地迈着。陡然,后面传来扑咚一声,一个小孩跳 进了水里游泳。成熟回头一望,以为出事呐,耳畔随即响起了压根儿不存在的虚幻的呼救声,当即他下意 识地使出浑身劲头,如同百米赛跑一般朝前冲去,他要尽快冲出这个是非之地,那样子简直像是逃命。当 他一口气跑到一座石拱桥时,因速度太快,一个趔趄,只觉嗡地一下,就啥也不清楚了。 当成熟苏醒过来,发现自己躺在医院里。医生告诉他,你这次可摔得不轻,幸亏被湖边几个小孩看到, 赶紧叫人把你送来 (选自文艺生活(精选小
33、小说)2004 年第 1 期,有删改) 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 A. 小说标题“非常散步”中的“非常”,既意味着成熟此次散步不同往常那样从容;还意味着此次散步遇 到了非同寻常的情况,从而引发了非同寻常的情节。 B. 成熟在散步时,看到孩子们在湖面一艘小船上玩耍,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立刻逃命似的 奔跑,想尽快冲出这个可能惹事上身的是非之地。 C. 小说情节简单,语言质朴,但作者运用丰富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传神的动作描写,塑造了性格特征鲜 明的人物形象,揭示了有现实针砭力的深刻主题。 D. “耳畔随即响起了压根儿不存在的虚幻的呼救声”一句以虚写实,
34、 写出成熟内心的惶恐, 为下文写他“速 度太快”、“摔得不轻”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13. 请简要概括成熟的形象特征。 14. 请分析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答案】12. B 13. 事务繁忙,心理疲惫;良心未泯,有一定的道德观念;胆小怯懦,明哲保身, 老于世故。 14. 出人意料,情理之中:成熟因害怕受到孩子们的牵连而狂奔逃离,而后却被孩子们相救,出人意料; 成熟越害怕惹事上身越狂奔得厉害,导致最后摔得不省人事,合情合理。对比鲜明:成熟之前的“不顾 孩子们”与摔昏迷后“被孩子们救助”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能凸显人物形象特征。突出主题:批判成人 世界的复杂功利,赞美孩童世界的质朴纯真。戛然而止,
35、含蓄隽永,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解析】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 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本题 B 项,“立刻逃命似的奔跑”错误,原文是“于是,他抬腿便走,走得比先前快了许多,全然没了散 步的韵味,倒像是匆匆忙忙赶路”,并非“立刻逃跑”。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文学形象、把握小说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明确人物描写手法直接描写 和侧面烘托,然后结合文中叙述性的语句,分析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特点。 根据“那平日里因事务繁忙
36、、竞争激烈而导致的神疲心累的感觉便可得到些排解”,可以看出成熟平时事 务繁忙,心理疲惫;根据“他想劝小孩不要在水里嬉闹,可刚刚将口张开”“心想这里一个行人也没有, 船要弄翻了咋办?救吧,自己水性又不好,有危险;不救吧,良心又过不去,弄不好还有道德责任”,可 以看出成熟良心未泯;根据“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你要一喊,万一有小孩吃了一惊而掉水里了或恰好这会 儿他自己掉下去了,那不是没事找事吗”“成熟回头一望,以为出事呐,耳畔随即响起了压根儿不存在的 虚幻的呼救声,当即他下意识地使出浑身劲头,如同百米赛跑一般朝前冲去,他要尽快冲出这个是非之地, 那样子简直像是逃命”,可以看出成熟胆小怯懦,明哲保身。 【
37、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重要情节作用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本题探究小说的结尾,可从文中重要情节的角度分析 思考,小说情节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情节和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 格塑造上的具体作用。二,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关系。一般情节在开头,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或者埋下 伏笔;在中间,承上启下;情在结尾处,情节上照应前文。三,情节与小说环境之间的关系,突出了人物 活动的环境。四,情节与小说主题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是点题、突出主题或者揭示主旨。 小说前文一直在写成熟的心理矛盾,怕孩子们出事,又怕就孩子们时自己出事,既良心未泯,又明哲保身, 所以当看到孩子们的船不停摇晃时
38、就逃命似的跑,结果却由于跑得太快而摔倒,结尾却是孩子们把他送到 了医院,使小说收到了出人意料,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成熟想逃离是非之地与孩子们立刻把他送到医院, 形成了鲜明对比,衬托出孩子们的善良和成熟的功利事故;从而更好地突出了小说的主题:批判成人世界 的复杂功利,赞美孩童世界的质朴纯真。同时,小说并没有写成熟住院之时和出院之后的事,结尾戛然而 止,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比如成熟是不是心灵受到了震撼,以后会不会变得更加善良等。 六、现代文阅读(二) (六、现代文阅读(二) (1212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差序格局 费孝通 西洋社会有些像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
39、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 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都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在社 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 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 等级的分别,那也是事先规定的。我用捆柴来比拟,有一点不太合适,因为一个人可以参加好几个团体, 而好几扎柴里都有某一根柴当然是不可能的。我用这譬喻是想使我们具体一些地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 关系的一种格局。我们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 提到了我
40、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 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范围是因时 因地可伸缩的。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 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 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 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活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家庭网
41、络,可以一直推出去 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俗语“一表三千里”,就是这意思。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 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 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 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 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 抬棺材,这是生活上的互助。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
42、要依着中心的势 力厚薄而定。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什么宝琴、岫云,凡是拉得上亲戚 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 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 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 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 差序。 (节选自乡土中国 ,首次出版于 1948 年,
43、有删改) 15.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在西洋社会中,一个个的团体往往由若干人组成,团体内外的人有清晰的界限。 B. “家”在西洋社会是界限分明的团体,而在我们传统社会则是范围不定的概念。 C. 在我们乡土社会中,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活动的关系圈是并不相同的。 D. 乡土中国中的社会关系以“己”为中心,西洋社会的团体格局则没有这一特点。 1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西洋社会中,人和人的关系是团体格局。在团体里的人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没有分别的,同时,一个 人可以参加几个团体。 B. 在我们乡土社会,人和人的关系是差序格局。每个人以
44、己为圈子的中心,与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人群 发生或厚或薄的联系。 C. 乡土社会中,亲属关系具有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但就以亲属关系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网络来说,每个中心 的“己”则是不同的。 D. 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的差序格局,让基于地缘关系的邻里范围大小随着圈子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发生伸缩 变化,界限模糊不清。 17. 团体格局和差序格局的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答案】15. C 16. A 17. 是否有中心(团体格局没有中心,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 ;是否有界限(团体格局界限分明, 差序格局范围大小伸缩变化) ;个体关系是否相同(团体格局中同一团体中人与人处在同一平面,差序格 局中人
45、与人的关系有亲疏厚薄) 。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 览选项,再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比对。 本题 C 项,“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活动的关系圈是并不相同的”错误,选项曲解文意,原文是“有 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活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选项变为了肯定表述。 故选 C。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 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本题 A 项,“在团体里的人对于团体的关系是
46、相同没有分别的”错误,原文是“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 等级的分别,那也是事先规定的”,因此不是完全没有分别。 故选 A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步骤一般如下:第一,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什么问 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第二,以段(句)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第三, 分析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具体做法可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 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还有段落的抒情句或议论句等。 第四,无明显的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文(段) ,找出概括性的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
47、段意。 本题中,由第 1 段可知,团体格局中“西洋社会有些像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 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都可以找到同把、同 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它们分属于不同的团体,没有中心,而差序格局则“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 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有中心。由“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 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可知,团 体格局界限分明,由“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 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
48、划出一个圈子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 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可知,差序格局范围有变 化。由“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可知,团体格局同一团体中人与人处在同一平面,由 “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可知,差序格局中人与人的关系有亲疏厚薄。 【点睛】论述类文本答题技巧:1.读通读懂原文。通读全文,把握全文基本内容,明确作者的基本观点, 务必理清论述的结构和思路。2.筛选关键词关键句。不动笔笔墨不读书,读的过程中,在点、线和特殊符 号等各种标记的辅助下,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语句,以备解题之需。3.关键信息代入原文,找对 应句。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将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 项相应的对应句。4.题干与原文对比异同找选项。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 “变”与“不变”。5.立足原文,排除干扰项。阅读的目的,就是排除干扰项,确定正确答案。 七、现代文阅读(三) (七、现代文阅读(三) (1212 分)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