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 上学期高 二语文 11 月月考试题 01 第卷 选择题(共 33 分) 一、 (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红 绡 ( xio) 刹 ( ch)那 贾 ( g)人 渌 ( l)水 数见不 鲜 ( xin) B枕 藉 ji 狭 隘 ( i) 蹊 跷 ( qio) 歆 ( xn)羡 怙恶不 悛 ( qun) C垝 垣 ( yun) 青 睐 li 愆 ( qin)期 妊 娠 shn 长歌 当 ( dng)哭 D 栖 q息 瑰 ( ku)怪 攒 cun 射 作 zu坊 殒 yn 身不恤 、下列词语中, 没有错别字
2、 的一组是( ) 渲染 侯补 上朔 殚精竭虑 端详 凑合 坐镇 人才辈出 国萃 稗官 自诩 凭心而论 磋商 钟磬 脉博 开门揖盗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 恰当 的一项是 ( ) A.小错误也不能放过,须知 集腋成裘 ,小错积多了,也会对工作造成大的损害。 B.这项新规定颁行一年多,已经露出危险的苗头,如不及时关注,恐怕 亡羊补牢 ,为时太晚。 C、许多旅行家在描写极光时往往 语焉不详 ,只说些 “ 无法用语言形容 ” 之类的遁辞。 D、 老王虽说已经退休了,但他精力充沛,在许多事情上都显示出他是个 年富力强 的人。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 恰当 的一项是( ) A. 尽管在演艺界
3、“上阵父子兵”早己不是新闻,但从早前谢霆锋、房祖名、曾宝仪等成名,到近期多位明星子女扎堆儿出击,肥水不留外人田的势头真让人 另眼相看 。 B. 面对即将到来的春运客流高峰,山东滨州交通局在出现问题之前就 未雨绸缪 ,针对春运安全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采取多项措施确保道路 运输安全畅通。 C. 2011 年 1 月 12 日晚,在印巴边境,巴基斯坦军队使用重炮和榴弹向印军前方阵地发动袭击,印度军队马上 反戈一击 ,交火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 D.这些战士虽然远离家乡,远离繁华,每天过着艰苦单调的生活,但是他们一个个 甘之若 饴 ,毫无怨言。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住房和城乡建
4、设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利用住房公积金闲置资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利于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和住房公积金使用效率。 B运用联词造句法来积累词汇,不仅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新能力,而且能让他们在兴味盎然中复习词语的音形义,正确掌握词语。 C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东道主丹麦提出一份气候草案,要求 2050 年减少全球一半的温室气体排放,并把 2020 年作为碳排放的顶峰年。草案遭到了新兴发展中大国的强烈质疑。 D 这位前世界冠军说,当今乒乓球技术飞速发展,世界一些顶尖选手的实力非常接近,决赛时往往只差一分,甚至两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6 8 题。(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9
5、分)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 2 - 处在不断变 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
6、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 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 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
7、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 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
8、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6、 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 “ 调节功能 ” 的理解,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 调节功能 ” 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B 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 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 C 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D 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7、 下列表述 完全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
9、项是 ( ) A 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 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 C 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 ? 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 D、 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 3 -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
10、声色的特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三、 阅读 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 11 题。 (共 9 分,每小题 3 分) 赵良淳,字景程,丞相汝愚曾孙也。少学于其乡先生饶鲁,知立身大节。及仕,所至以干治称,而未尝 干 人荐举。初以荫为泰宁主簿,三迁至淮西运辖,浮湛冗官二十余年。考举及格,改知分宁县。分宁,江西剧邑,俗 尚 哗讦,良淳治之,不用刑戮,不任吏胥,取民之敦孝者, 身 亲尊礼之,至甚桀骜者,乃绳以法,俗为少革。 咸淳末,除知安吉州。良淳
11、至,日与僚吏论所以守御之备,悉举行之。时岁饥,民相聚为盗,所在蜂起。或请以兵击之,良淳曰: “ 民岂乐为盗哉?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 ”命僚属以 义谕之,众皆投兵散归,其不归者众缚以献。有掠人货财诣其主谢过而还之者。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尝语人曰: “ 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 ” 其言恳恳,足以动人,人皆倒囷以应之。已而范文虎遣使持书招降,良淳焚书斩其使。大兵至,军其东西门。先是,朝廷遣将吴国定援宜兴,宜兴已危,不敢往,乃如安吉见良淳,愿留以为辅。 ( 1) 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 。已而国定开南门纳外兵,兵入城呼曰: “ 众散,元帅不杀汝。 ” 于是众号
12、泣散去。良淳命车归府,兵士止之曰: “ 事至此,侍郎当为自全计。 ” 良淳叱去之。命家人出避,乃 闭阁自经。有兵士解救之,复苏,众罗拜泣曰: “ 侍郎何自苦?逃之犹可求生。 ” 良淳叱曰: “ 我岂逃生者邪? ” ( 2) 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 “ 尔辈欲为乱邪? ” 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 。 (节选自宋史 赵良淳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而未尝 干 人荐举 干:请求 B初以 荫 为泰宁主簿 荫:功绩 C分宁,江西剧邑,俗 尚 哗讦 尚:盛行 D取民之敦孝者, 身 亲尊 礼之 身:自己。 10.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赵良淳关心百姓疾苦的一组是( ) 民岂乐为盗哉 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 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 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 其言恳恳,足以动人 人皆倒囷以应之 A B C D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良淳具有良好的素养 和才干,他身为丞相赵汝愚的曾孙,自小师从同乡饶鲁,养成立身处事的操守,出仕后,他在所到之处都以干练而有治理才能著称。 B赵良淳主管分宁县时多方改变当地不良习俗。他一方面礼尊敦厚孝顺的人,力求为百- 4 - 姓树立榜样;一方面对极为桀骜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