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 上学期高 二语文 11 月月考试题 04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8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 读音全对 的一项是 ( ) A.挑 衅 ( xn) 螫 针 (sh) 濒 临 (bn) 口 占 一绝 (zhn) B.不 惮 (dn) 坳 堂 (o) 贮 藏 (zh) 情不自 禁 (jn) C.鹰 隼 (sn) 象 笏 (h) 疱 疹 (po) 放浪形 骸 ( hi) D.船 坞 (w) 筵 席 (yn) 胡 同 (tng) 强 颜欢笑 (qing) 2.下列 各句中汉字书写 全部正确 的一项是 ( ) A.梅花鹿群走过,就像一座漂移的花园;而鹿群的远方
2、,虎已步出月光下的营地,树影婆娑,冈峦低沉,它站住,凝眸星宿 那晚风中开放的天上花园。 B.我们愤怒,但无处泻愤;我们冤屈,但永无申冤之日;我们反抗,但我们的反抗孤立无助,注定失败。 C.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 纵使时光流驶 , 洗成 绯 红 ,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 霭 的旧影 。 D.这个故事其实正是对于人生的象征:因为每一个基督徒也正是架着血肉之躯的轻舟,横渡波涛翻滚的生活之海的。 3.下列句子中 加点词语使用 恰当 的一项是 ( ) A.这次公务员考试笔试内容为公共基础知识和招聘岗位 必须 的专业知识,形式为闭卷,满分为 100 分。 B.面对云南地震的灾情,大
3、家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你五十,我一百, 二一添作五 ,不一会儿功夫就捐了 5000 多元钱。 C.冬天已至,老年人要增加营养,也要适当运动,在户外锻炼时一定要 量入为出 ,方式以步行为宜,时间最好选在傍晚,同时也要注意保暖,防止着凉。 D.从事废金属回收的旅加中国移民于戎伟,在经历了移民之初的经商失败、打工失业等种种考验后,终于 东山再起 ,二度创业成功。 4.下 列各句中 没有语病 的一项是 ( ) A.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了。 B.由于美术家和掐丝工人的合作,使景泰蓝器物推陈出新,博得多方面人士的爱好
4、。 C.宋代用盐梅卤和扶桑花制成红浆,浸渍荔枝,然后晒干,壳仍红色,叫做红盐,现已失传。 D.一个人只要真正领略了平常苦难中的绝望,他就会明白,一切美化苦难的言辞是多么做作,一切炫耀苦难的姿态是多么浮夸。 5.下面一段话中划线的四个比喻句使用 不够恰当 的一句是 ( ) 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 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色的晨雾那样温柔 ; 又像是情人的密语那样芳醇 ; 又像朝阳跃出平静的海面 ; 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 ,像落花飘零在水上。 A. B. C. D. 6.下列对所学课文内容的解说 不够准确 的一项是 ( ) - 2 - A.在逍遥游中,庄子虽然认为大鹏鸟并没有
5、达到真正逍遥的境界,但同时也借助对比的手法,讽刺了蜩与学鸠的渺小,表达了对大鹏鸟的赞美。 B.从抒情方式上看,陈情表和项脊轩 志表现亲情难舍的方法是基本相同的。李密和归有光都在文章中直接表达了对亲人的依恋及愧疚之情,读起来令人动容。 C.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通过两人的对话,将屈原内心世界的矛盾展现出来,表现了两种世界观的激烈交锋。 D.在兰亭集序中,作者认为寿命的长短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但活着和死去是不可等量齐观的,暗含了反对空谈、反对士大夫们虚度光阴的思想。 7. 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只填写序号) ( 3 分) 这样的世界,显然不适合于人类居住。 它不能帮助人
6、解决人生问题,它的存在,只是 “一个梦、一则幻想”而已。 诚如台湾作家张大春所说,文学带给人的往往是“一片非常轻盈的迷惑”。 一个语言无味的世界,必定是一个坚硬、僵死的世界。 . 因为人心所需要的温暖、柔软和美好,并不会从这个世界里生产出来。 这个时候,就不由得让人想念起文学来了 文学的重要功能之一正是软化人心、创造梦想。 8. 用一句话概括下列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 30 个字)( 3 分) 风靡数十年的科普丛书十万个为 什么将迎来第六次改版,据报道,“时代不同,孩子们的问题已经大不相同了”,这是促成十万个为什么再版的直接原因。当年孩子们提得最多的问题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人是不是猴子
7、变的”“冰棍为什么会冒白烟”?他们对身边的自然现象充满疑问;现在孩子的兴趣和知识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深受网络和影视剧的影响,想搞明白“我能穿越回过去吗”“ 2012 真的是世界末日吗”?据说在征集的问题中,“ 2012 是世界末日吗”这个问题就出现了几百次。 9.根据下面的情境,补写香烟与蜡烛的对话。( 4 分) 每当看到赞美蜡烛的文字,香烟就有些不服气:“ ,听到的多是警告和恫吓的语句!” 蜡烛的火苗轻轻地跳了起来:“老兄,你只说对了一半。你毁灭自己, !” 二、现代文阅读( 27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 12 题( 9 分) 人生的四种境界 张世英 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
8、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境界为“欲求境界”。人生之初,在这种环境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 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之- 3 - 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
9、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和人生价值、自由之实现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实现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 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
10、呈现出来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人事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既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 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
11、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的是人、真正的艺术家?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0 关于 “ 人生境界 ” 的理解,符合原文意 思的一项是 ( ) A.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 幼 年到成人,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 B.现实的人生中,它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的。 C.它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D.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11.对于 “ 求知境界 ” 与 “ 道德境界 ” 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达
12、到了 “ 求知境界 ” ,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 “ 道德境界 ” 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B.作者 把 “ 道德境界 ” 列在 “ 求知境界 ” 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晚。 C. “ 求知境界 ” 虽也把 “ 自我 ” 作为主体,但这 “ 自我 ” 却不同于 “ 道德境界 ” 中的“ 自我 ” 。 D. 责任感与义务感使 “ 道德境界 ” 不同于 “ 求知境界 ” ,并高于 “ 求知境界 ” 。 1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欲求境界 ” 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 B.“ 审美境界 ” 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
13、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他三种境界。 C.“ 道德境界 ” 中的人不 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的把 “ 我们 ” 作为自我选择,决定时的中心了。 D.“ 求知境界 ” 中的 “ 自我 ” 已不再公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与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 - 4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17 题。( 18 分) 月,阙也 张晓风 “月,阙也”。这是一本两千年前的文字学专著的解释。阙,就是“缺”的意思。 那解释 使我着迷 。 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作“求阙斋”,求缺?为什么?为什么不求完美? 那 斋名也 使我着迷 。 “阙”有什么好呢?“阙”简直有点像古中国性格中的一部 分, 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 。 我不再爱花好月圆了吗?不是的,我只是开始了解花开是一种偶然,但我同时学会了爱它们月不圆花不开的“常态”。 在中国的传统里,“天残地缺”或“天聋地哑”的说法几乎是毫无疑问地被一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