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 汽开区六中高二年级 2018 2019 学年度上学期月考 语文学科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分值: 150 分 考试说明 : 1. 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 2. 选择题按 对应题号 涂在答题卡上。 3. 考试完毕交 答题卡 。 第卷 阅读题 (75 分 ) 一、现代文阅读 (34 分 )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3 题。 中国文化在文化拯救过程中出现了大量误区。 第一是生吞活剥,比如当下流行的汉服运动。穿上那些被简单复制的汉服,就像与日常生活格格不入的 演员。当年的上海裁缝们引进了满族直筒式旗袍的概念
2、,然后加以彻底改造,测量人体的 18 个尺寸,从而打造出东方窈窕淑女的身体曲线,而这才是有价值的传承方式。 其次是文化造伪。浙江某商人要重建圆明园,这个消息让许多人目瞪口呆。你不可能使用原来的建材,也无法还原传统的工艺,结果势必弄出一堆低劣的赝品。还有就是民族节日,借元宵节推销汤圆,借端午节推销粽子,借中秋节推销月饼,这不都是商人进行文化造伪的例证吗? 道德过度也是一个需要反省的问题。一方面道德匮乏,一方面却又道德过剩,最典型的例子是那些针对个人道德的人肉搜索事件 。人肉搜索是一柄双刃剑,在社会正义方面,比如说对贪官的追踪方面,它扮演过非常正面的角色。有些贪官被摘掉乌纱帽,就是缘于网民的人肉搜
3、索,它是民间政治监督的有效手段。但是对普通公民的搜索和道德围剿,我认为还是过度了。搜索权力的边界究竟在什么地方?这是需要尽快加以界定的。 篡义阐释往往也是灾难性的。我们今天阐释古代文献时,一定要注意原典的初始语义,- 2 - 当然你可以在这个前提下发挥,但不能严重脱离原义。论语中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句话是儒学现代化的价值瓶颈,今天很多人要继承儒家传统,却从这句话里发现它是愚昧落后 的东西。为了完成儒学的现代化,必须对这句话开刀,加以全新阐释。于是就有人说,这句话表明孔夫子对妇女和儿童的尊重,因为“小人”可以解释为儿童,“难养”的意思就是要尊重他们,好好地伺候着他们,这不是非常符合现代价
4、值观吗?但是“小人”在孔子的语典里是有特定含义的,它有时是指底层百姓,但更多是跟“君子”相对,指那些道德卑下的人。你怎么能把“小人”随意阐释为“儿童”呢? 对历史器物的胡乱开发,常常会制造出新的文化笑柄。奥运开幕式上“击缶而歌”,就是一个典型的礼制错误。这个缶从先秦以来就是专用的丧器,庄周死了妻子,“鼓 盆而歌”,敲的就是这种玩意儿。秦国也流行过击缶作乐,那是因为它虽然军事上很强大,音乐和文学却很低级,六国都瞧不起它。汉灭秦之后,缶就只剩下丧器的含义了。到现在湖北民间还有丧歌队的传统,正在申请文化遗产,也就是集体击缶,专门给死者唱挽歌。在奥运会开幕式上,让几千个士兵在那里奋力击缶,在下请问导演
5、先生,你到底想说什么? (摘编自朱大可中国文化的危机与复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 3 分) A想要恢复汉服,使之融入日常,就要依据所测量的人体的 18 个尺寸来进行改造。 B商人重修古迹以及利用传统文化节日大肆推销食品都属于文化造伪的行为。 C“小人”在孔子的语典里是指那些道德卑下的人,不能随意阐释为“儿童”。 D庄周妻子去世时,庄周“鼓盆而歌”,把生活中使用的盆临时当做丧器使用。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3 分) A文章为总分结构,条理清晰、论析精当,体现了逻辑思辨性和社会干预性。 B对人肉搜索问题,文章进行了辩证分析,
6、认为应该尽快界定搜索权力的边界。 C作者善于针对文化拯救过程中存在的误区进行举例论证,所举实例古今 兼顾。 D文章对中国文化拯救过程中的误区从两个方面做了分析和论证,见解深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3 分) A对传统服饰的传承应该充分考虑到生活因素和现代审美观念,不能完全照搬。 B当前社会道德匮乏,但那些针对个人道德的人肉搜索事件又是道德过剩的表现。 C今人阐释古代文献时,要注意原典的初始语义,可以有所发挥,但不能脱离原义。 - 3 - D对历史器物开发要严肃谨慎,应当充分了解其文化内涵,否则容易沦为文化笑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14
7、分) 阅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 6 题。 鸡毛 汪曾祺 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她靠给学生洗衣服、拆被窝维持生活。每天大盆大盆地洗。她在门前的两棵半大榆树之间拴了两根棕绳,拧成了麻花。洗得的衣服夹紧在两绳之间,风把这些衣服吹得来回摆动,霍霍作响。大太阳的天气,常常看见她坐在草地上做被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 学生叫她文嫂,她管学生叫 “ 先生 ” 。时间长了,也能分得出张先生,李先生 ? 但是,没有一个先生知道文嫂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人很老实。虽然没有知识,但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 文嫂养了二十来只鸡。这些鸡都长 得极肥大,很肯下蛋。隔多半个月,文嫂就挎了半篮鸡蛋,领着女儿,
8、上市去卖。蛋大,也红润好看,卖得很快。回来时,带了盐巴、辣子,有时还用马兰草提着一块够一个猫吃的肉。 文嫂的女儿长大了,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这司机是下江人,他来看过老丈母,每次回来,会给文嫂带点曲靖韭菜花,贵州盐酸菜,甚至宣威火腿。下江人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文嫂胖了。 文嫂生活在大学的环境里,她隐隐约约地知道,那些 “ 先生们 ” 将来都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但联大的人都有点怪,如今且说一个人。 此人姓金,名昌焕,是经济系的。其怪异处不胜枚举,总括起 来有三点:一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一块肉。他在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这些铁丝上,领带、袜子、针线包、墨水瓶
9、 ? 他每天就睡在这些丁丁当当的东西的下面。学生离不开纸。怎么穷的学生,也得买一点纸。金先生从不花这个钱。为什么要花钱买呢 ?纸有的是!联大大门两侧墙上贴了许多壁报、学术演讲的通告、寻找失物的启事,形形色色、琳琅满目。这些启事、告白总有一些空白的地方。金先生每天晚上就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的地方剪下来,并把这些纸片,按大小纸质、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他每晚 都开夜车。开夜车伤神,需要补一补。于是他按期买了猪肉,切成大小相等的方块,- 4 - 借了文嫂的鼎罐 (他借用了鼎罐,都是洗都不洗就还给人家了 ),在学校茶水炉上炖熟了,密封在一个有盖的瓷坛里。每夜用完了功,就打开坛盖,用
10、一只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然后,躺在丁丁当当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因此,同屋的那位中文系夜游神送给他一个外号: “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 。可是金先生倒不在乎,他很快就要毕业了,并已经在重庆找好了事,就要离开西南联大,上任去了。 这时,文嫂丢了三只鸡,一只笋壳鸡,一只黑母鸡,一只芦花鸡 。这三只鸡不是一次丢的,而是隔一个多星期丢一只。早上开鸡窝放鸡时还在,晚上回窝时就少了。文嫂到处找,也找不着。她又不能像王婆骂鸡那样坐在门口骂 她知道这种泼辣做法在一个大学里很不合适,只是一个人叨叨 :“ 我口乃 (的 )鸡呢?我口乃鸡呢? ?” 文嫂出嫁的女儿回来了。文嫂吓了一跳:
11、女儿戴得一头重孝。她明白出了大事了。她的女婿从重庆回来,车过贵州的十八盘,翻到山沟里了。女婿的同事带了信来。母女俩顾不上抱头痛哭,女儿还得赶紧搭便车到十八盘去收尸。 女儿走了,文嫂失魂落魄,有点傻了。但是她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有很 多先生都毕业了,要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多了。有的先生要走了。行李收拾好了,总还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这些先生就把文嫂叫了来,随她自己去挑拣。挑完了,文嫂必让先生看一看,然后就替他们把宿舍打扫一下。 金昌焕不声不响地走了。二十五号的朱先生叫文嫂也来看看,这位 “ 怪现状 ” 是不是也留下一些还值得一拣的东西。 什么都没有。金先生把
12、一根布丝都带走了。他的王国里空空如也,只留下一个跟文嫂借用的鼎罐。文嫂毫无所得,然而她也照样替金先生打扫了一下。她的笤帚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起来:床底下有三 堆鸡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芦花的! 文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来。 “ 啊呀天呐,这是我口乃鸡呀!我口乃笋壳鸡呀!我口乃黑母鸡,我口乃芦花鸡呀! ?” “ 我寡妇失业几十年哪,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 “ 我风里来雨里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艰难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 “ 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 “ 我口乃女婿死在贵州十八盘,连尸都还没有收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13、 ?” 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她好像要把一辈子所受的委曲、不幸、孤单和无告全都哭了 出来。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错误的一项是 ( ) ( 3 分) A. 小说开头写文嫂的勤劳、老实、洁身自好等特点,是为了让金昌焕的不善和丑恶更加彰显,- 5 - 以唤起读者对他的更强烈的鄙视、憎恶。 B. 文嫂尊称学生为先生,而 “ 先生 ” 并不知道文嫂的身世,金昌焕甚至还偷吃文嫂的鸡,作者用点面结合的方式说明联大学生冷酷无情,自私自利。 C. 文嫂的女婿人很好,经常来看望文嫂,并说要养文嫂一辈子,作者以 “ 文嫂胖了 ” 四字展现了文嫂的生活发生的改变。 D. 养鸡、卖鸡蛋是文嫂赖以生存的重要途径,三只鸡的 丢失无异于使文嫂艰辛的生活雪上加霜,所以文嫂从金先生床下扫出鸡毛时忍不住嚎啕大哭。 5. 小说以 “ 鸡毛 ” 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 5 分) 6. 小说是如何塑造金昌焕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 6 分) ( 三 ) 实用 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 9 题。 材料一: 2018 年 1 月 2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