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部编)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表格式教学设计(全册打包).rar

相关 举报
  • (部)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表格式教学设计
    •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 (表格式)-(部)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doc--点击预览
    •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表格式) -(部)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doc--点击预览
    •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教学设计 (表格式)-(部)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doc--点击预览
    •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表格式)-(部)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doc--点击预览
    •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教学设计 (表格式)-(部)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doc--点击预览
    •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表格式) -(部)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doc--点击预览
    •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表格式)-(部)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doc--点击预览
    •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设计 (表格式)-(部)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doc--点击预览
    • 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教学设计(表格式) -(部)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doc--点击预览
    •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表格式)-(部)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doc--点击预览
    • 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教案(表格式)-(部)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doc--点击预览
    • 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 (表格式)-(部)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doc--点击预览
    •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案(表格式)-(部)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doc--点击预览
    •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表格式)-(部)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doc--点击预览
    •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教学设计(表格式) -(部)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doc--点击预览
    •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 (表格式)-(部)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doc--点击预览
    •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学设计(表格式) -(部)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doc--点击预览
    • 第7课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表格式)-(部)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doc--点击预览
    •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表格式) -(部)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doc--点击预览
    • 第9课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表格式) -(部)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第 10 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秦朝实行暴政的主要表现。2.了解陈胜、吴广起义及秦朝灭亡等基本史实。3.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历史事实。教学重点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秦朝灭亡教学难点秦暴政是秦灭亡和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新课导入导入:展示史料:伤心秦汉经行处,宫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潼关怀古。引导学生思考秦始皇横扫六国统一天下,结束了春秋战国的纷争战乱,百姓怎么还会苦呢?通过问题导入,创设历史情境,启发学生思维。教学内容课堂探究板块一秦的暴政板块一秦的暴政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58-59 页内容,小组合作归纳秦朝暴政的表现。提示:赋税沉重;徭役、兵役繁重;法律严苛,刑罚残酷;“焚书坑儒”,禁锢思想;秦二世更加残暴。2.多媒体展示秦末暴政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秦末暴政的残酷性。板块二陈胜、吴广起义板块二陈胜、吴广起义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59 页内容,梳理陈胜、吴广起义的概况,并提问:假如没有遇雨误期,秦末农民起义还会爆发吗?提示:会,大雨误期只是导火索,秦的暴政才是是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 60 页秦末起义形势图,梳理陈胜、吴广起义的发展情况,并提问:失败了的起义有意义吗?提示: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是有意义的。3.多媒体出示一段史料,引导学生结合司马迁的评价,说说陈胜、吴广起义有何意义。提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了秦王朝的统治,其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板块三秦朝的灭亡板块三秦朝的灭亡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61 页,梳理秦朝灭亡的过程。提示:在巨鹿之战中,项羽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巨鹿之战后,秦朝统治者内部矛盾加深,刘邦抓住时机,率军直抵秦都咸阳。公元前 207 年,秦朝统治者在起义军的包围下,被迫出城投降。强盛一时的秦朝,仅存在十几年就灭亡了。2教师请学生分享有关这一时期的历史故事或者成语。提示:指鹿为马、揭竿而起、约法三章、破釜沉舟等。板书设计当堂达标1.【新情境成语典故】(广东河源东源期末)成语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其中“破釜沉舟”与下列哪一场战役有关?(D)A.牧野之战B.马陵之战C.长平之战D.巨鹿之战 2.(江苏淮安淮阴期中)史记中记述陈胜、吴广因“失期,法皆斩”而起义,而根据考古发现的云梦秦简记载,在秦律中失期并不是死罪。下列据此进行的历史推测中较为合理的是(D)A.陈胜、吴广起义只是历史传说B.秦朝法律制度已形同虚设C.历史著作比考古发现科学合理D.秦有法律但民众不甚了解教学反思本课通过诗词及提问的方式导入,激起学生对秦朝灭亡学习的欲望。对于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通过对教材的探究,得到结论,这样更能让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设计了小组讨论的环节,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利用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整节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第 11 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目标1.了解西汉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等基本史实。2.理解汉高祖时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主要内容、结果等。3.了解汉文帝、汉景帝时期进一步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及结果,体会汉初统治者政治宽厚、生活恭俭的作风。教学重点汉高祖及继任者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教学难点理解休养生息政策为后来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新课导入导入:多媒体展示汉瓦当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西汉王朝是如何建立的?汉初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设疑导入,从汉代瓦当图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教学内容课堂探究板块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板块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63 页内容,引导学生梳理楚汉之争的相关史实。提示:交战双方、时间、目的、性质、结果等。2.教师引导学生对比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不同之处。提示:战争目的、代表阶级、战争性质。3.多媒体展示史料,引导学生对比项羽和刘邦的不同做法,并从中得出启示。提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4.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63 页内容,引导学生梳理西汉建立相关史实。提示:时间、建立者、都城。板块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板块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1多媒体展示史料,引导学生思考西汉之初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以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提示:(1)社会状况:西汉初年社会经济萧条,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2)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2.教师创造历史场景,请学生扮演一段情景剧,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如果你是汉高祖,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治理天下。提示:推行休养生息政策。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64 页内容,学生小组合作归纳休养生息政策的概况。提示:含义、原因、措施、作用。板块三“文景之治”板块三“文景之治”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64-65 页内容,教师讲述汉文帝、汉景帝在汉初推行的措施。提示:(1)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与民休息,进一步把田租降到三十税一。(2)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65 页内容,引导学生概况这一时期的经济表现。提示:手工业:纺织、漆器等手工业有较大发展。纺织技术水平高超,丝织品有锦、绣、绢、纱等,种类繁多。漆器造型美观,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商业:一些商人依靠经营煮盐、冶铁等,获利颇丰,成为富商大贾。经过几十年的营建,长安城已初具规模,布局规整,热闹繁华。汉景帝时,西汉与匈奴开通边境贸易,各族往来更加频繁。3多媒体展示史料,教师讲述文景之治的内涵及影响。提示: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这一时期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为后来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与秦朝统治政策相比,汉初统治政策有哪些好处。提示: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为农民的生产生活创造了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使得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促使“文景之治”局面出现,巩固了西汉的统治,也为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板书设计当堂达标1.(河北唐山乐亭期末)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上画有一格“楚河-汉界”作为红方和黑方的分界线,这是以下棋比喻历史上的楚汉之争。楚汉之争的性质是(C)A.刘邦和项羽争夺农民起义领导权的战争B.秦末农民战争的继续C.刘邦和项羽争夺国家统治权的战争D.汉朝取代秦朝的战争2.【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广东揭阳榕城期末改编)据史料记载,汉武帝继位之初,“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C)A.西汉的赋税十分沉重B.汉初奢靡之风盛行C.“文景之治”的出现D.西汉的粮仓数量较少教学反思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阅读材料,理解材料大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然后得出结论了解“论从史出”的历史研究方法。引导学生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了问题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小组讨论得到问题的答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点评补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让学生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认识“文景之治”的重要性。第 12 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教学目标1.掌握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采取的巩固大一统局面的措施。2.理解国家统一是国家强盛的基础,认识到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的任务。教学重点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教学难点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新课导入导入:多媒体展示史记平淮书书影,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为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统一多民族国家又有哪些巩固和发展?设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教学内容课堂探究板块一削弱地方势力板块一削弱地方势力1.多媒体展示一段史料和西汉初期中央与封国力量对比图表。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得出诸侯王与地方豪强势力强大的史实信息。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67-68 页内容,引导学生梳理西汉初期的政治问题及解决措施。提示:实施“推恩令”和酎金夺爵,解决了诸侯王国问题。3.多媒体展示两段史料,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是如何解决地方豪强问题的。提示:将一些郡国豪强迁往京师一带,并设刺史监视地方。板块二加强经济管控板块二加强经济管控1多媒体展示西汉初期面临的经济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加强经济管控的措施。提示: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改进农具等。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69 页内容,并提问汉武帝加强经济管控后有何作用。提示:使中央对经济的掌控大大加强,国家财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板块三尊崇儒术板块三尊崇儒术1学生阅读教材第 69 页后老师提问:董仲舒的哪些观点符合汉武帝当下的统治需要?提示:尊崇儒术、忠君守礼思想、天人感应。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69 页内容,并提问: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尊崇儒术?又有何影响?提示:(1)措施: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儒士进入政府机构。(2)影响: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尊崇儒术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板块四北击匈奴板块四北击匈奴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70 页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时期反击匈奴的底气是什么?提示:经过“文景之治”,西汉强盛起来。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70 页内容,并提问汉武帝北击匈奴后带来了什么影响。提示:解决了匈奴南扰的问题,巩固了边疆的稳定,促进了民族交融。3.教师讲述: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板书设计当堂达标1.(江西景德镇期末)汉武帝时强化监察制度何武奉皇帝之命巡视,发现南阳张忠贪赃枉法,掌握证据后向大司农报告。何武的官职是(B)A.御史大夫B.刺史C.太尉D.郡守2.【新考法历史对比】(山东滨州无棣期中)下图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货币。两者所起的相同历史作用是(A)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B.传承春秋战国造币技术C.有利于货币种类多样化D.有利于商人地位的提升教学反思汉武帝“大一统”的政策、措施及其历史作用是历来考试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等方式,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利用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整节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第 13 课东汉的兴衰教学目标1.了解西汉末年到东汉建立的大概过程,掌握东汉建立的基本史实、光武帝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措施及其影响。2.了解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特点,知道黄巾起义的基本史实。3.通过学习东汉的兴衰史,结合单元主题,认识到统一有利于国家各方面的发展。教学重点光武中兴的背景和措施教学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原因和影响新课导入导入:多媒体展示东汉宅院画像砖图像,引导学生思考东汉王朝是如何建立的?当时政局有哪些特点?又是怎样走向衰亡的呢?设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教学内容课堂探究板块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板块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1.多媒体展示两段史料,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后期呈现出怎样的状况。提示:东汉后期政治腐败,民不聊生。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73 页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西汉被谁建立的什么政权代替了?这个篡位者所进行的改革是否取得了成功?他又被谁推翻了?提示:公元 9 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了各地农民起义。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73 页内容,引导学生梳理东汉建立相关知识。提示:公元 25 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后定都洛阳,史称东汉。4.多媒体展示三段史料,引导学生思考汉光武帝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提示: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各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5.多媒体展示东汉人口统计图表,讲述“光武中兴”的作用。提示:使衰落的汉朝重新振兴;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天下出现兴盛局面。板块二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板块二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75 页内容,引导学生归纳东汉中后期政局动荡的表现。提示: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豪强大族势力膨胀,兼并土地,逐渐形成割据局面。板块三黄巾起义板块三黄巾起义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75 页内容,引导学生归纳黄巾起义相关知识。提示:领导人、创立宗教、爆发时间、爆发范围、起义装扮、整体特点、结果、影响。板书设计当堂达标1.(教材 P77 相关史事改编)(河北石家庄晋州期末)外戚梁冀先后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 20 余年。他一家人全都当官封侯,横行霸道一位年幼的皇帝不满梁冀专权,说他是“跋扈将军”,梁冀居然令人在面食中下毒,毒死了这位小皇帝。该故事情节发生于(C)A.战国初期B.秦朝时期C.东汉时期D.春秋时期2.【新考法历史对比】(山东临沂费县期末)下列关于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和东汉后期黄巾起义相同点的说法,正确的有(D)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沉重打击了封建王朝统治原因在于当时的社会统治黑暗、残暴都是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A.B.C.D.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图片导入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小组讨论形式,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问题,培养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力。本节课中,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通过教师的引导,归纳两汉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以及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利用地图和图片资料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整节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第 14 课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教学目标1.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两汉政府对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实,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意义。2.比较张骞出使西域路线示意图、丝绸之路示意图,提升从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3.认识到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培养自觉维护国家统一的意识;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而不畏险阻、勇于担当的精神。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汉朝对西域的管理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新课导入导入:多媒体展示玉门关遗址图像,引导学生思考汉朝的丝绸之路是怎样发展起来的。设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教学内容课堂探究板块一张骞通西域板块一张骞通西域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78 页内容,让学生描述西域的地理位置。提示:汉朝人把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2.多媒体展示两段史料,提问学生张骞通西域的历史背景。提示:(1)西汉初的西域,小国林立,收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2)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王朝十分被动。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78-79 页内容,引导学生梳理张骞第一次和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相关知识。提示:时间、目的、结果、影响等。4.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并提问:这两次出使的作用有何不同?提示:由了解西域到沟通西域。5.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是“凿空”之举。提示: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打破了西域与汉朝之间的隔绝状态,所以称为“凿空”。6.多媒体展示两段史料,引导学生归纳张骞通西域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提示:(1)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2)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板块二丝绸之路板块二丝绸之路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80 页内容,引导学生归纳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及物品。提示:长安-河西走廊-西域-西亚-欧洲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81 页内容,引导学生归纳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提示:(1)山东沿岸黄海朝鲜半岛和日本。(2)东南沿海中南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和今天的斯里兰卡欧洲地区。3.教师提问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并引导学生思考丝绸之路的开通具备了哪些条件?提示: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板块三汉朝对西域的管理板块三汉朝对西域的管理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82 页内容,引导学生归纳丝绸之路开辟后,西汉加强对西域管理的措施。提示:公元前 60 年,设置西域都护府,以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西域都护府设置在乌垒城。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82 页内容,引导学生归纳东汉加强对西域管理的措施。提示:73 年,东汉朝廷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西域各国与汉朝重新建立联系。甘英出使大秦,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123 年,东汉改西域都护府为西域长史府,继续行使管理西域的职权。板书设计当堂达标1.(教材 P81 材料研读改编)(山西太原期末)史记大宛列传载:“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对材料中“凿空”理解正确的是(A)A.第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B.体现了张骞敢于冒险的精神C.最大规模地扩大了西汉的疆域范围D.见证了中西方经济贸易交流2.【新情境考古发掘】(广东广州中考)位于广州的汉代南越王墓出土了一扁球形的银盒(如下图)。该银盒的工艺、造型和纹饰与汉代及以前的银器迥异,但在西亚波斯帝国时期的银器中却不难找到与之相似的标本。该银盒反映了当时(A)A.中外交流的现象B.中央集权的加强C.宦官专权的局面D.儒家学说的兴盛教学反思通过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点评补充,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张骞和班超的事迹,学习他们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采用了教师分析和示意图来帮助学生加强对丝绸之路的记忆。第 15 课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学目标1.了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华佗的生平和成就。2.了解道教兴起和佛教传入的简要史实、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简要内容,知道这一时期我国在数学和农学方面取得成就。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医学、数学与农学的成就司马迁与史记道教和佛教教学难点造纸术的发明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新课导入导入:多媒体展示悬泉置遗址出土的西汉简牍图像和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图像,引导学生思考造纸术的发明有什么重要意义?除造纸术之外,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还有哪些新发展?设疑导入,从考古出土的文物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教学内容课堂探究板块一造纸术的发明板块一造纸术的发明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纸发明以前有哪些书写材料,这些书写材料有何缺点。提示:(1)龟甲、兽骨;青铜器;竹简、木简;丝帛。(2)书写费力,笨重且昂贵。2.教师向学生讲述中国最早出土的纸。提示:1986 年,甘肃天水放马滩 5 号汉墓出土,上绘山、川、崖 路,是世界上最早的纸绘地图,也是迄今发现时代最早的纸张实物。3.教师向学生讲述蔡伦改进造纸术,并提问:改进后的纸张有何优点。提示: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4.教师提问学生:从中国和世界两个方面说说造纸术的影响。提示:(1)对中国: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纸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2)对世界:造纸术的传播,促进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板块二医学、数学与农学的成就板块二医学、数学与农学的成就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85-86 页内容,引导学生梳理张仲景和华佗相关知识。提示: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提出“治未病”思想;华佗发明了“麻沸散”,创编出了“五禽戏”。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86 页内容,引导学生梳理秦汉时期数学方面相关成就。提示:中国古代数学的特点、代表作、成书时期、内容、地位。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86 页内容,引导学生梳理秦汉时期农学方面相关成就。提示:概况、代表作、内容。板块三司马迁与史记板块三司马迁与史记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87 页内容,引导学生梳理史记相关知识。提示: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 3000 年的史事;史记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2多媒体展示一段资料,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司马迁能写出史记。提示:家庭的影响;拥有丰富的知识;具有远大的人生理想;坚强的意志;大一统局面的巩固和社会的繁荣。板块四道教和佛教板块四道教和佛教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88 页内容,并提问:道教起源于哪里?什么时候在民间兴起?创始人是谁?道教兴起的背景是什么?提示:道教起源于我国。时间是东汉末年。创始人是张角、张陵。道教的兴起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东汉末年,国家分裂,政局动荡,人民苦难,渴望解脱,张角、张陵分别创立了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尊奉黄帝和老子,吸收神仙方术,宣传平均思想,对贫苦民众有很大吸引力,受到民众的信奉。青城山是中国道教最早的发源地之一。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88 页内容,并提问:佛教起源于哪里?什么时候传入我国?佛教为什么会在我国古代得以传播和发展?提示:古印度。西汉末年。佛教的主张具有麻痹人民反抗意志的作用,符合封建统治者的政治需要。所以,得到统治者的扶植和支持,得到了传播和发展。3.教师总结本课,并引导学生思考推动秦汉时期科技发展和文化繁荣的因素有哪些。提示:(1)政治上: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局面、光武中兴)。(2)经济上:社会经济繁荣。(3)民族交往:民族交融,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加强。(4)对外交流: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5)个人因素:对之前的科技文化成就的继承和发展,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板书设计当堂达标1.(四川眉山中考改编)至迟成书于东汉时期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提到了很多多面体体积的算法,主要是有关筑堤、造台、开河、掘窖的体积问题,以及谷仓、米囤、粮密的容量问题。由此可知中国古代(B)A.数学家多出身于农民家庭B.数学知识与农业生产相关C.数学普及促进农业的发展D.数学成就领先于其他国家2.(河北唐山乐亭期末)司马迁著的史记体例完备、史料翔实、叙事简洁、文笔生动,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这部史书可以作为我们了解历史史实的重要参考资料。下列历史史实在史记中能查到的是(A)A.武王伐纣B.蔡伦改进造纸术C.设置西域都护府D.华佗发明“麻沸散”教学反思在本课教学中,造纸术的改进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是教学的重点,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讨论探究、教师讲述等形式,突破了本课重点。为了突破难点,通过自主学习的方法,分析两汉时期科技与文化领域取得新成就的原因,认识秦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整节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第 16 课三国鼎立教学目标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基本史实,识读官渡之战示意图赤壁之战示意图三国鼎立形势图,分析这两次战役中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时空观念、史料实证)2.阅读三国演义的片段,认识文学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理解三国鼎立奠定了西晋统一的基础。(历史解释、唯物史观)3.用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的标准对三国鼎立进行一分为二的评价。(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新课导入导入:多媒体展示京剧捉放曹中曹操的扮相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史书中记载的曹操是什么样子?他和三国鼎立的形成有什么关系?设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教学内容课堂探究板块一官渡之战板块一官渡之战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袁绍和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各有何优势。提示:袁绍:世代高官,有政治影响力;兵多粮足,实力强大。曹操:取得了政治主动权;人才济济;粮食充足;拥有杰出的军事才能。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92-93 页内容,引导学生梳理官渡之战的相关史实。提示:时间、交战双方、特点、结果、影响。板块二赤壁之战板块二赤壁之战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93-94 页内容,引导学生梳理赤壁之战的相关史实。提示:时间、交战双方、特点、结果、影响。2.多媒体展示三段史料,引导学生归纳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提示:远道奔走,兵士疲惫;水土不服,疾病流行;舰船连接,不习水战;骄傲轻敌,指挥失误。板块三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板块三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1多媒体展示三国鼎立形势图,引导学生归纳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情况。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95-96 页内容,引导学生归纳三国经济发展的表现。提示: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孙吴: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卫温率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3.拓展延伸:教师讲述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提问学生:如何评价曹操。提示: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补充:曹操能谋善断,“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他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诗作开创文学上的新风气。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板书设计当堂达标1.【新考法示意图】(山东临沂临沭期末)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幅图最能直观反映三国鼎立的形势?(D)2.(辽宁沈阳皇姑期末)三国鼎立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三国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在对抗中进步,在竞争中发展,从而推动了经济、政治、文化的恢复和发展。由材料可知,三国鼎立(C)A.是东汉时期军阀混战的继续B.政权割据,国家陷入分裂C.为此后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D.各自为政,阻碍经济发展教学反思曹操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本节课在导入部分时采用其戏剧中的形象和史书中的形象进行对比,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本课涉及的时间较多,如何让学生掌握这些史实的时间,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如在讲述三国鼎立的知识点,通过画图的形式进行归纳。如何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是本课内容的难点,采用了小组讨论的形式,教师先对人物评价的方法进行指导,然后再指导学生对曹操进行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本课教学中贯穿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第 17 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线索和重要事件、人物,知道重大史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时空观念)2.了解西晋的历史,探究西晋短暂而亡的原因;了解八王之乱爆发的原因,理解其危害。(史料实证)3.了解北方各族的内迁,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家国情怀)教学重点西晋的建立与统一八王之乱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难点八王之乱的影响新课导入导入:多媒体展示“晋鲜卑归义侯”印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北方各族与西晋灭亡的关系以及各族的内迁带来的影响。设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教学内容课堂探究板块一西晋的建立与统一板块一西晋的建立与统一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98 页内容,引导学生梳理西晋建立的相关史实。提示:背景、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2.多媒体展示一段史料,引导学生思考这则材料说明了当时的什么风气。提示:统治阶层昏庸腐朽;贵族与大臣道德沦丧,唯利是图,贪图享乐。板块二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板块二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99 页内容,提问学生:西晋初,晋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统治?又造成了什么后果?提示: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后来,晋武帝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诸王手握重兵,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最终爆发了八王之乱。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八王之乱产生了什么影响。提示:(1)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2)严重削弱了西晋的国力,成为西晋由盛而衰的转折点。(3)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南迁,出现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3.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小组探究:西晋的统一为什么如此短暂?板块三北方各族的内迁板块三北方各族的内迁1多媒体展示西晋北方各族内迁分布图,指出北方各族内迁的时间、内迁民族以及内迁方向。提示: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人和羌人,由西向东迁入关中地区。分布在漠北草原上的匈奴人和羯人,由北向南迁到汾河流域一带。鲜卑人有一部分迁到辽河流域南部,另一部分迁到河套、河西走廊及河湟一带。2.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小组探究:北方人口南迁的原因和影响分别是什么?板书设计当堂达标1.【新情境社会热点】我国的春运被称为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迁移。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是在(A)A.战国大变革时期B.秦末农民战争时期C.西汉汉武帝时期D.西晋八王之乱时期 2.(教材 P103 课后活动改编)(安徽滁州明光模拟)据西晋史料记载,内迁各族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反映出内迁各族(D)A.认同中原历史和文化B.结束了政权分立局面C.痛恨西晋的腐朽统治D.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教学反思本课教学中采用了读图分析法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读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学会从图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并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通过小组合作,对“西晋的统一为什么如此短暂”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史实的能力。能够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知识。第 18 课东晋南朝政治与江南地区开发教学目标1.了解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及影响;识读东晋形势图,了解东晋、南北朝的建立及更替。(史料实证、时空观念)2.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及影响。(历史解释、唯物史观)3.理解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感受劳动人民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家国情怀)教学重点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新课导入导入:多媒体展示南京六朝博物馆的条幅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哪些表现?是什么原因促成了这种变化?设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教学内容课堂探究板块一东晋的兴亡板块一东晋的兴亡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102 页内容,引导学生梳理东晋建立的相关史实。提示:建立者、建立时间、都城、政权特点。2.多媒体展示东晋形势图,引导学生梳理东晋北伐和灭亡的相关史实。提示:东晋曾与北方政权多次交战,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淝水之战),统治局面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420 年,东晋灭亡。板块二南朝的政治板块二南朝的政治1多媒体展示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示意图,带领学生梳理南朝政权的更替。提示:东晋灭亡后,420-589 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2.教师讲述南朝宋的情况和南朝的衰落。板块三江南地区的开发板块三江南地区的开发1多媒体展示一段史料,引导学生思考秦汉时期江南地区的发展状况。提示:江南尚未开发,地广人稀,生产水平落后,商业不发达。2.多媒体展示三段史料,引导学生思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提示:(1)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2)江南地区社会相对安定。(3)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4)统治者的重视和政策支持。(5)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104-105 页内容,引导学生从农业、手工业、商业等角度,概括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4.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提示: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趋于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板书设计当堂达标1.【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下列政权曾建都于此的有(D)西汉 东汉 孙吴 东晋A.B.C.D.2.【新趋势跨语文】(江苏苏州一模)东晋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了自己理想中的生活状态:“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桃花源记能反映出(C)A.耕织结合的自然经济模式B.作者倾向于韩非的思想C.魏晋时期农业发展水平高D.魏晋时期社会和谐稳定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文字和图片创设历史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江南地区的开发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突破这一重点和难点,采用了史料分析的方法,设计了合作探究的环节,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的能力。第 19 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目标1.识读淝水之战示意图,了解淝水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及影响;了解北魏统一北方的时间及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史料实证、时空观念)2.通过北魏陶俑、敦煌莫高窟壁画等图片,理解北方民族交融的表现及历史意义。(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通过学习从十六国发展到一国的局势变化,认识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家国情怀)教学重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朝政权更替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教学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影响新课导入导入:多媒体展示嘎仙洞遗址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北魏是如何战胜前秦,统一北方的。设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教学内容课堂探究板块一淝水之战板块一淝水之战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107-108 页内容,引导学生梳理淝水之战的相关知识。提示:时间、交战双方、典故、结果、影响。2.教师引导学生概况前秦失败,东晋胜利的原因。提示:前秦:骄傲轻敌;军心不齐;指挥不当。东晋:战略战术得当;内部团结。3.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还有哪些以少胜多的战役?提示: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板块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板块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109 页内容,引导学生梳理北魏建立、统一北方的相关史实。提示:4 世纪后期,鲜卑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4.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109 页内容,引导学生梳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提示:(1)目的:巩固统治,学习汉族先进文化。(2)措施:迁都洛阳、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通婚姻等。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意义。提示: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板块三北朝政权更替板块三北朝政权更替1多媒体展示北朝政权更替示意图,教师讲述北魏六镇兵变相关史实。提示:北周灭掉北齐后,北方重归统一,为隋朝统一全国打下基础板块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板块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110-111 页内容,引导学生概括民族交融的表现、特点及意义。2.教师提问学生:请你谈谈民族交融都有哪些方式。提示:民族迁徙。友好交往。战争。内迁各族政权的汉化改革。板书设计当堂达标1.【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广东广州中考)研究发现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慕容部从辽西主动迁到中原地区。后来慕容鲜卑便从历史上“消失”只留下“慕容”一词作为一个姓氏而存在。这一现象表明南北朝时期(A)A.民族交融加强B.南北发展平衡D.文学艺术繁荣C.经济破坏严重2.(山东枣庄市中期末)春秋时一些诸侯国开始设置县、郡管理地方战国时商鞅在秦国确立县制;十六国时期大量胡物胡俗在中原推广北魏孝文帝推行全面汉化政策。这主要表明两位历史人物的活动(A)A.顺应了当时的时代潮流B.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C.符合当时人民的利益D.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嘎仙洞遗址激趣导入新课,采用淝水之战示意图分析淝水之战的概况,让学生比较直观地了解淝水之战的形势。对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主要采用了小组讨论,教师点评补充的方式突破重点。具体分析民族交融的表现、特点及意义时,采用分组讨论等方法,化难为易,从而轻易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第 1 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知道元谋人是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2.了解北京人发现的过程,知道根据化石推测北京人的特征及生产、生活的情况。3.通过观察人类进化示意图中国境内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4部编)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表格式教学设计(全册打包).rar)为本站会员(QXX)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历史 > (部)统编版 > 七年级上册(2024)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