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宁夏银川市西夏区 2017-2018 学年高二语文 9 月月考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 大 众文化的冶炼 虞 昕 在中国电影产业迅猛发展、取得一个又一个票房新高的同
2、时 ,“轻电影”盛行 ,国产电影的文化厚度与博大、深沉的民族文化积淀不相匹配等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不过 ,单纯地批评中国电影人“没文化”是隔靴搔痒。电影并不是孤立的文化产品 ,而是植根于全社会大众文化土壤的创造物 ,是一个时期内大众文化样貌在银幕上的集中体现。譬如 ,近年来风靡全球的复仇者联盟蝙蝠侠等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 ,都是由漫画原作改编而来 ;走入国际观众视野的中国“武侠电影”则脱胎于晚清民国以来品类丰富的武侠小说。这些作品是大众文化孕育 多年后在电影领域的结晶 ,绝不是电影人单打独斗所能完成的。最近两年 ,综艺节目火爆 ,中国大银幕上也相继出现了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高票房的国产“综艺
3、电影” ,这在世界电影产业史上是极为罕见的现象。由于制作上的粗糙以及观众新鲜感的减退 ,这类电影正在式微。但这个现象说明有怎样的大众文化 ,就有怎样的电影。 电影和大众文化本就相辅相成 ,互为因果。在今天的中国 ,电影 特别是观影人次多、舆论影响大的“大众电影” 本身就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引领力量 ,它极大地形塑着当下的大众文化。譬如随着一部电影的流行 ,其 中的经典台词常常成为社会流行语 ;而像亲爱的这样反映某一社会问题的热映电影 ,甚至经由大众文化、社会舆论等影响到了相关立法 ,更是明证。 所以 ,电影人不能把电影的问题完全归罪于大众文化发育程度的不足。作为创作主体 ,2 电影人
4、当然需要对泥沙俱下的大众文化进行引导和升华 ,而不是躺在大众文化的怀里坐享其成 ,这也是电影创作者应当保有的文化自觉。电影人不能一味地迎合、谄媚观众 ,将其作为不负责任和自以为是的票房策略。实际上 ,一些没有对大众文化承担责任的电影 ,往往因为缺少了文化的“灵魂” ,而很难获得观众们发自内心的认同。 近几 年来 ,中国愈发广阔的电影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资金和资源 ,电影产业的从业队伍越发庞大 ,但能否孕育出强大的电影产业 ,还要看创作者能否在中国大众文化的土壤中吸收到精髓 ,淬炼出极致的影像作品。大众文化本身就是丰富而多层次的 ,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产品 ,绝大多数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严肃
5、文化的因子 ,具有严整的内在的文化逻辑。电影创作者如果能充分重视大众文化 ,善于从中汲取营养 ,进行反思、提炼和再创作 ,定能创作出雅俗共赏的优秀作品 ,进而让电影与大众文化良性互动。 (选自人民日报 ,有删改 ) 1 下 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轻电影”盛行 ,导致国产电影的文化厚度与博大、深沉的民族文化积淀不相匹配等问题的产生。 B.电影植根于大众文化同时又形塑着大众文化 ,电影本身就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引领力量。 C.“大众电影”作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产品 ,观影人次多 ,舆论影响大 ,应该对大众文化承担相应的责任。 D.电影人不能把电影的问题都归
6、罪于大众文化发育程度的不足 ,因为电影和大众文化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 2 下列理解和分析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复仇者联 盟蝙蝠侠以及中国的“武侠电影”等 ,是大众文化孕育多年后在电影领域的结晶。 B.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高票房的国产“综艺电影”是大众文化的产物 ,这一现象在世界电影产业史上极为罕见。 C.反映某一社会问题的热映电影亲爱的 ,不仅它的经典台词成了社会流行语 ,甚至经由大众文化等影响到了相关立法。 D.一些电影人一味地迎合、谄媚观众 ,将其作为自以为是的票房策略 ,他们创作出的不对大众文化承担责任的电影往往缺少文化的“灵魂”。 3 3 根据原文内容
7、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火爆一时的国产“综艺电影”正在式 微 ,主要是由于电影制作上的粗糙、观众新鲜感的减退。 B.一些电影人缺乏文化自觉 ,没有对泥沙俱下的大众文化加以引导和升华 ,其作品很难得到认同。 C.中国有愈发广阔的电影市场、庞大的从业队伍以及雄厚的资金和资源 ,这必将孕育出强大的电影产业。 D.要创作出雅俗共赏的电影 ,需要充分重视大众文化 ,吸收大众文化的精髓并进行反思、提炼和再创作。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14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 6 题。 缝 山 针 ( 非 鱼 ) 年又春是市文化局的助理调研员,也是个业余画家,他的写意山水在省里小有名气。 局里开党委
8、会研究驻村扶贫工作,说市里要求必须有一名副县级干部带队,在扶贫村帮扶一年,尽快帮村民走上致富路。年又春一听说是高阳村,他忙说,我去。 高阳村年又春去过。几年前他出去写生,骑一辆自行车三转两不转到了一个小山村,当时正是槐花飘香的时候,漫山遍野雪白的云朵起伏着,甜腻腻的香味让年又春陶醉了 。他躺在树下睡了一觉,然后支起画架,画了两幅听槐。临走的时候,年又春问一个放羊孩子,那孩子吸溜着鼻涕告诉他:这是高阳村。 正月十五没过,年又春就带着被褥、军大衣、煤气灶、米面油盐,和两名驻村队员来到高阳村。村民们 敲锣打鼓欢迎他们的到来,年又春看到寒风里热气腾腾的欢迎队伍,他的心一颤:一定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帮百姓
9、致富。 年又春从局里要来一部分扶贫资金,又借助各种关系拉来十来万赞助,修公路、架电话线、建蓄水池,一项项实实在在的帮扶工程建成了,村民脸上的笑容多了,村委开会也开他们宿舍去了,大事小事都要跟他们商量。 秋天到来时,山上的柿子树上挂起了火红的小灯笼 ,年又春站在山顶上,深深呼吸着山风带来的果实成熟的香味,他又一次醉了,久违的情绪在胸膛里鼓胀。 下山的时候,年又春看见瘦瘦的高小根背了一大筐煤。他早听说高阳山上有煤 ,可一直没顾上详细问。他叫住高小根,要看看他筐里的煤。高小根说这煤是无烟煤,好烧。山上不少,也不深,有时候找准了几镢头下去就能看到黑煤。 4 年又春一听立即兴奋了。这么好的资源怎么村里早
10、就不知道开发呢,要开发出来,村民不早富了,还用他们来扶贫?年又春一回村就把村委会主任叫来,问他煤的事。主任说早也想开发,村里没钱,投资不起。找市煤炭局的一个技术员来看过,他说都是“鸡窝矿”。年又春问他啥叫“鸡窝矿”。主任说就是矿床太小,一小片一小片,跟鸡窝一样。年又春一听沉下脸,“鸡窝矿”也是矿啊,怎么着也能给老百姓带来财富不是 ?村主任一听忙点头说,是,是,是。 于是,高阳村的煤矿开挖了。没钱,招外地的人来开发,村委会账上的钱慢慢多了,村民下窑挖矿,每天也可以挣八十块钱。高阳村热闹起来了,轰隆隆的汽车、拖拉机从年又春帮忙铺设的公路上开进来,又开出去,一车车煤挖出来,再拉走,换成了钱。第二年春
11、天到来时,一些村民家里开始准备盖新房,谁见了年又春都双手拉着他说感谢啊,感谢党。 年又春是喝完高小根的喜酒才离开高阳村的。高小根在矿上挣了钱,买了辆三轮摩托,还从山外娶回一个漂亮媳妇。年又春借着酒劲说:新娘子长得好看,回头给我当模特。高小根乐得 直握手,不停说:喝酒,喝酒。 年又春的扶贫工作结束了,在全市召开的表彰会上,年又春做典型发言,他声情并茂,会场上好多人都在悄悄擦眼泪。没多久,年又春的先进事迹报到了省里,省里对市里的驻村帮扶工作进行了嘉奖,年又春不但晋升一级工资,还被调到市科协做了主席。 年又春一年多后翻看他的获奖作品听槐时想起了高阳村,他对高阳村的深厚情感被一下勾了起来。到高阳村去!
12、年又春立即带上司机出发。 暮秋时节,高阳村的风很劲,枯黄的叶子在车前翻卷飞舞,车轮带起的小石子儿敲打着车窗车门,发出清脆的响声 。 停,快停下。年又春看见 高小根了。司机停下车,年又春下车叫高小根,高小根迟疑了一下才认出是他,忙过来拉着年又春的手说:年局长来了,大家都一直念叨你呢。年又春叫高小根一起坐上车回村,高小根说不了,他得上坟去。年又春忙问:谁不在了?高小根苦笑一下:媳妇。八月份下大雨,她从山上下来,一个挖过的废煤矿突然塌了,媳妇一下陷了进去,肚子里还有五个月大的孩子。 年又春惊呆了,怎么会这样?他沉默了一会说,我们一起去。年又春和高小根一起慢慢朝山上走,年又春越走越心惊。满目疮痍!他只
13、能用这个词来形容他所看到的。到处是挖过的和正在挖的小煤窑洞,废弃的煤 矸石。曾经茂密的树林,现在几乎不剩几棵树,孤单地守着快速苍老的高阳山。 年又春在高小根媳妇的坟前跪了下去:都是我的错。高小根忙拉起年又春,年局长,你5 是我们的致富大救星,是她命不好,赶上了,怎么能赖你呢? 年又春没有勇气走进高阳村里,他匆忙赶了回去。 三个月后,市里禁止小煤窑开采的通知下来了,一件由年又春设计的巨型雕塑也从省城运到了市里,又被运到高阳村,是年又春自己掏钱制作的。 那是一根细细的弯弯的金属大针,足有十来米高,斜依在一个底座上,在太阳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年又春给这个雕塑取名字叫:缝山针。 4 下列对 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小说第三段叙述年又春和高阳村的渊源,交待了他特别想去高阳村驻村扶贫的原因,也为下文他积极热情地开展扶贫工作做了铺垫。 B年又春各处拉赞助,修公路、架电话线、建蓄水池,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又设法开发煤矿,表现了他不辞辛劳、真诚助民的品格。 C听槐画作在文章中多次出现,既表现了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