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 走进科学课:2 让它们立起来教案学科小学科学年级册别一年级上册共1课时教材青岛版六三制新授课类型新授课第1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青岛版六三制新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科学课的第二课时,主要探讨如何让物体立起来。这一课时通过一系列实验和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物体稳定性的基本原理。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不同形状和材料的物体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动手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初步掌握物体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培养观察、实验和推理的能力。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喜欢通过直观
2、感受和实际操作来学习新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亲身体验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可以通过具体实例和生动的语言进行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时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 了解物体的稳定性与形状、重心位置有关。2. 初步理解物体的稳定性可以通过改变支撑面来实现。科学思维1.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物体稳定性的规律。2. 能够简单解释物体稳定性的原因。探究实践1. 能够通过实验,验证物体稳定性的条件。2. 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测试不同物体的稳定性。态
3、度责任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物体稳定性的基本概念。2. 影响物体稳定性的因素。3. 通过实验验证物体稳定性的条件。难点1. 理解物体稳定性的科学原理。2. 设计并完成简单的实验,测试物体的稳定性。3. 解释物体稳定性的原因。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教具准备各种形状的纸片、橡皮泥、积木、尺子、平衡杆、多媒体课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创设情境(1) 出示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图片,问学生:“你们知道桌子和椅子为什么能稳稳地站在地上吗?”(2) 引导学生观察桌子和椅子的形状和支撑面,初步
4、讨论物体稳定性的概念。(3) 提出问题:“如果我们要让一张纸片立起来,应该怎么做呢?”(4) 请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记录下来。(5)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如何让物体立起来。”(6) 播放一段关于物体稳定性的动画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7) 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活动安排。(8) 强调安全注意事项,确保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安全。(9) 分发实验材料,包括各种形状的纸片、橡皮泥、积木等。(10) 请学生观察手中的材料,思考如何让这些物体立起来。引导思考(1) 提问:“你们觉得哪些物体容易立起来?哪些物体不容易立起来?”(2) 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并记录下来。(3) 引导学生思
5、考物体稳定性的因素,如形状、重心位置、支撑面等。(4) 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进一步解释这些因素的作用。(5) 请学生尝试用橡皮泥固定纸片,使其立起来。(6) 观察学生的操作,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7) 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方法,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8) 引导学生总结物体立起来的基本条件。(9) 请学生用语言描述自己是如何让纸片立起来的。(10) 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稳定性的科学原理,为接下来的实验做好准备。1. 观察图片,思考问题。2. 发表自己的看法。3. 观看动画视频,激发兴趣。4. 听取学习目标和活动安排。评价任务观察物体:提出问题:分享想法: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
6、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物体稳定性的基本概念。通过观察和讨论,帮助学生初步理解物体稳定性的因素,为接下来的实验活动打下基础。实验探究活动一:纸片立起来实验步骤(1) 请学生用不同形状的纸片(圆形、方形、三角形等)进行实验,尝试让纸片立起来。(2) 观察不同形状纸片的稳定性,记录实验结果。(3) 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方法和结果,讨论不同形状纸片的稳定性差异。(4)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形状的纸片稳定性不同。(5) 请学生用橡皮泥固定纸片,再次尝试让纸片立起来。(6) 观察橡皮泥的作用,记录实验结果。(7) 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方法,讨论橡皮泥对纸片稳定性的影响。(8) 引导学生总结物体立起来的条件,如形状
7、、重心位置、支撑面等。(9) 请学生用语言描述自己是如何让纸片立起来的。(10) 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稳定性的科学原理,为接下来的实验做好准备。实验记录(1) 请学生记录不同形状纸片的稳定性情况。(2) 请学生记录用橡皮泥固定纸片的方法和效果。(3) 请学生总结物体立起来的条件。(4) 请学生思考物体稳定性的科学原理。(5) 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记录和思考。(6) 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和讨论,提高实验记录的质量。(7) 请学生总结实验中的收获和体会。(8)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效果。(9) 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改进建议。(10)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1. 用不同形状的纸片进
8、行实验。2. 记录实验结果。3. 分享实验方法和结果。4. 总结物体立起来的条件。评价任务实验操作:记录结果:总结条件: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物体稳定性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推理能力。通过记录和分享实验结果,帮助学生总结物体立起来的条件,加深对物体稳定性的理解。拓展应用活动二:积木塔实验步骤(1) 请学生用积木搭建一个稳定的塔。(2) 观察塔的形状和结构,记录实验结果。(3) 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搭建方法和结果,讨论不同塔的稳定性差异。(4)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形状的塔稳定性不同。(5) 请学生尝试改变塔的重心位置,观察塔的稳定性变化。(6) 记录实验结果,讨论重心位置对
9、塔稳定性的影响。(7) 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方法,讨论重心位置对塔稳定性的影响。(8) 引导学生总结物体立起来的条件,如形状、重心位置、支撑面等。(9) 请学生用语言描述自己是如何让塔立起来的。(10) 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稳定性的科学原理,为接下来的实验做好准备。实验记录(1) 请学生记录不同形状塔的稳定性情况。(2) 请学生记录改变重心位置后塔的稳定性变化。(3) 请学生总结物体立起来的条件。(4) 请学生思考物体稳定性的科学原理。(5) 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记录和思考。(6) 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和讨论,提高实验记录的质量。(7) 请学生总结实验中的收获和体会。(8)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实验方法,
10、提高实验效果。(9) 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改进建议。(10)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1. 用积木搭建一个稳定的塔。2. 记录实验结果。3. 分享实验方法和结果。4. 总结物体立起来的条件。评价任务搭建塔:记录结果:总结条件:设计意图通过搭建积木塔的活动,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物体稳定性的理解。通过改变重心位置,帮助学生理解重心位置对物体稳定性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总结提升回顾总结(1) 请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物体立起来的条件。(2) 请学生分享自己在实验中的收获和体会。(3) 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稳定性的科学原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4) 请学生用语言描述自己是如何让物
11、体立起来的。(5)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6) 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改进建议。(7)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8) 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应用案例。(9)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10) 请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困惑,共同讨论解决。布置作业(1) 请学生回家后,找一些不同的物体,尝试让它们立起来,并记录实验结果。(2) 请学生思考物体稳定性的科学原理,并用语言描述自己的理解。(3) 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记录和思考,互相学习和交流。(4) 请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5) 请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困惑,共同讨论解决。(6)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
12、。(7) 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应用案例。(8) 请学生思考如何改进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效果。(9) 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改进建议。(10) 请学生总结实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 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3. 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困惑。4. 记录实验结果。评价任务回顾总结:提出疑问:记录结果: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对物体稳定性的理解。通过布置作业,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作业设计基础题1. 请学生回家后,找一些不同的物体,尝试让它们立起来,并记录实验结果。2. 请学生思考物体稳定性的科学原理,并用语言描述
13、自己的理解。3. 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记录和思考,互相学习和交流。拓展题1. 请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2. 请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困惑,共同讨论解决。3.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板书设计课题:让它们立起来一、物体稳定性的基本概念二、影响物体稳定性的因素三、实验探究6.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2. 实验探究环节设计合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掌握了物体稳定性的基本条件。3. 通过总结提升,帮助学生巩固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了对物体稳定性的理解。不足之处1. 个别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力不够集中,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关注。2. 有些学生在记录实验结果时不够细致,需要加强实验记录的指导。3. 课堂时间安排稍显紧张,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