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 2017-2018 学年第二学期 6 月调研考试卷 高二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你现在拿到的这份试卷是满分 150 分,作答时间为 150 分钟 2答题前请在答题卷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3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卷上 ,写在其它地方无效 . 第 I 卷( 70 分 ) 一、现代文阅读 ( 35 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0 世纪末,散文创作空前繁荣。其中最火爆、最活跃的散文形式呈两极化发展:一方面是思辨化、大型化,即所谓 “ 大散文 ” ,如文化散文、思想随笔等;一方面呈情感化、软化、细化趋向, 即所谓 “ 小散文 ” ,特点是
2、侧重表现都市生活的细微感受,关心世俗红尘中自身的瞬间体验。 “ 小散文 ” 把散文的自由、随意和飘洒发挥到极致,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精深的生命探求,消解了文学的审美性,而呈现出一种所谓 “ 散文的消费性格 ” :短短的篇幅,甜甜的语言,浅浅的哲学,淡淡的哀愁。也有人把它归纳成一种模式 温馨感人的小故事,娓娓倾谈的小情调。加上模糊不清的小感悟,给那些在快节奏、重功利、轻人情的现代生活中奔走的人们一种廉价的抚慰。同样属于这一类型的,还有所谓 “ 明星写作 ” 。它因作者本身的广告效应、读者的好奇心理和对 于成名的期待与想象而拥有巨大的读者市场。不过,就整个发展趋势看, “ 小散文 ” 也好,
3、 “ 明星写作 ” 也好,轰动的热潮都不会维持很久。相反的,那些体现着浓重的人文精神,体现着审美意识与历史感,深入人的心灵境域,抵达人性深处的思想随笔和文化散文,倒是有着长久的文学生命力。它们或者采用平实、自然的语体风格,抒写达观智慧的人生经验,使人感受到冬天炉边闲话、夏日豆棚啜茗的艺术氛围;或者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审视与反思,流露着一种浓酽的文化乡愁;或以理性视角、平常心理和世俗语言表达终极性、彼岸性的话题。 文化散文的兴起,有其现实的 、社会的根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面对全球化的浪潮,加上西方现代主义 文学艺术的影响,人的主体意识、探索意识、批判意识、超越意识大大增强,审美趣味发生变化
4、,人们的文化观念、生活观念发生了重大变革,文学艺术的含义与功- 2 - 能随之也发生了转换。文学观念趋向多样与宽容,各种文学话语、理论话语逐步呈现出表现自我的自觉性,放弃以往散文创作过于直白的政治功利目标,摆脱商业时代物质主义、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对文学的扭曲,致力于新的表现领域与抒写方式,终于使散文以自由的心态、优雅的格调、深刻的人生思考走近读者,从而实现了创作主 体与接受主体的精神对接。由于文学环境的宽松、心态的自由和生存方式的转换,作家也好,读者也好,存在着回归文学本体、张扬人文精神、重视生命体验,从而获得较高的美学品质的审美期待,这构成了今日散文繁荣兴盛的基础。 (节选自王充闾文学创作与
5、生命体验,有删改 ) 1.下列关于 “ 小散文 ” 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散文 ” 具有情感化、软化、细化的趋向,其特点是侧重表现都市生活的细微感受,关心世俗红尘中自身的瞬间体验。 B.“ 小散文 ” 虽然把散文的自由、随意和飘洒发挥到极致,但它同时也消解了精深的生命探求和文学的 审美性。 C.“ 小散文 ” 的 “ 消费性格 ” 表现为短短的篇幅、甜甜的语言、浅浅的哲学、淡淡的哀愁,其共有模式是温馨感人的小故事,娓娓倾谈的小情调,加模糊不清的小感悟。 D.“ 小散文 ” 能给现代生活中奔走的人们带来廉价的抚慰,但从整个发展趋势来看,它和 “ 明星写作 ” 一样,所引起的轰动
6、热潮不会维持太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尽管具有思辨化、大型化特点的 “ 大散文 ” 是 20 世纪末最火爆、最活跃的散文形式之一,但它却不像 “ 小散文 ” 和 “ 明星写作 ” 那样能引起轰动的热潮。 B.“ 明星写作 ” 能拥有巨大的 读者市场,既是因为作者本身的广告效应,又是因为它能满足读者的好奇心理和对于成名的期待与想象。 C.“ 大散文 ” 选材多样,可以抒写达观智慧的人生经验,可以表现对传统文化的审视与反思,也可以以理性视角、平常心理和世俗语言表达终极性、彼岸性的话题。 D.因文学环境的宽松、心态的自由和生存方式的转换,作家和读者中都存在着回归文
7、学本体、张扬人文精神、重视生命体验,从而获得较高的美学品质的审美期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思想随笔和文化散文之所以具有长久的文学生命力,是因为它们体现着浓 重的人文精神,体现着审美意识与历史感,能深入人的心灵境域,抵达人性深处。 B.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全球化的浪潮、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影响,人们审美趣味、文- 3 - 化观念、生活观念的变化等都对文化散文的兴起产生了影响。 C.以往的散文创作追求过于直白的政治功利目标,受到商业时代物质主义、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的扭曲,而今日的散文创作已摆脱了这些影响。 D.对新的表现领域与抒写方式的探索,使散文能以自由
8、的心态、优雅的格调、深刻的人生思考走近读者,从而实现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的精神对接。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 ,完成文后各题。 刘节:史家风骨士子魂 上世纪 50 年代以后的中山大学历史系,以名流云集著称,陈寅恪地位最尊,自不待言。陈又与岑仲勉并称 “ 二老 ” ,加上刘节、梁方仲,则号称 “ 四大教授 ” ,刘节一度担任历史系主任,中山大学历史系在当时堪称岭南史学界的一大 “ 重镇 ” 。 1926 年,刘节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和陈寅恪,专攻中国哲学史。清华国学研究院同学王力对刘节的印象和评价: “ 君待人无贵贱,一接以礼。视友事若己事,蔼然似长者。 ” 在整个
9、中国学术界,刘节与陈寅恪的师生情谊广为人知。研究院毕业后,刘节大 部分时间在国立北平图书馆、燕京大学工作,与陈寅恪同在北平,经常当面聆听老师教诲。陈寅恪致函刘节称 “ 子植兄 ” ,但刘节对陈寅恪行弟子礼却一点也不含糊。据中山大学历史系老师回忆,逢年过节,刘节去拜望陈寅恪时,必对老师行下跪叩头大礼,一丝不苟,旁若无人。刘节还曾对学生说: “ 你们想学到知识,就应当建立师生的信仰。 ” 但这句话在当时被当作罪证受到学生猛烈批判。 1952 年到 1969 年,在送恩师陈寅恪最后一程的陈门弟子中,长期陪伴老师左右的,唯独刘节一人。他是在任何压力下都绝不批陈的学生,义无反顾地与恩师同甘共苦,其自身所
10、受 苦难之深重已达无以复加之地,却还经常主动把老师要受的苦难都揽到自己头上。 1967 年底,红卫兵要抬陈寅恪教授去大礼堂批斗,陈夫人出面阻止,被造反派狠狠推倒在地。刘节挺身而出,代替老师去挨斗。批斗会上, “ 小将 ” 们对刘节轮番辱骂、殴打,之后又问他有何感想,刘节昂起头回答: “ 我能代替老师挨批斗,感到很光荣! ” 抗日烽火绵延,家国罹难,导致学人不能安于讲席,经受乱离流浪之苦,刘节可谓体验得真切。从刘节日记中可以看出,尽管背井离乡,生活条件恶劣,要靠中英庚款的研究经费资助才得以勉强度日,他却安贫乐道,始终保持着一 种乐观的心态,以治学和研究为乐。 在治学上他主张求真、自信。他说, “
11、 考据学是求真之学 ” , “ 历史学家要有很强的自信力,一个历史学家要坚定不移,不要为一时的风浪而动摇不定 ” 。 - 4 - 在 “ 文革 ” 期间,刘节先后遭受 60 多场批判,受到戴高帽、剃光头、被抄家、遭殴打、罚劳改等等非人待遇,在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刘节仍写下这样掷地有声的话: “ 人格同学问是一致的,决没有学问好而人格有亏的伟人。 ” 表示 “ 假定有一种势力要打破我的信仰,使我不能安静为学,我当然要抵抗 ? 设若有一种势力要阻碍我的志向,使我不能如愿以偿,我当然要拿出毅力来 ” 。 面对这类政治运动,现存的刘节日记没有留下这一时期的直接记录,但读书的人自能感受到他是以平常心、宽恕
12、心处之的。这有一个旁证,据其学生姜伯勤后来回忆,作为 “ 白专 ” 学生的典型,他也参与批判了刘节唯心主义史学,但 1959 年本科毕业时,刘节却向学校的党委领导表示: “ 你们要把姜某留下来,这个人能成器。 ” 这既可见刘节的眼光,也可见其胸襟。 刘节对子女的教育一贯民主、宽容,据刘节的儿子刘显曾回忆, “ 我感觉他对我们兄弟俩是慈爱而不溺爱,严格而不严厉 ” 。在他看来,虽然父亲可以说 “ 孔子的门徒 ” ,但回想起来,父亲对儿 子、妻子都是很平等、民主的。 “ 他从来不说重话,可以说对儿子亦子亦友、对我母亲亦妻亦友 ” 。刘显曾毕业于中山大学生物系,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也同样是因为父亲鼓励
13、他发展自己的兴趣。在刘显曾 20 岁生日时,父亲对其说 “ 感情要专一 ” 。当时刘显曾正在上高中,当天他亲自来学校要儿子回家过生日, “ 在他看来这是我的成年礼了,所以要告诉我这个重要原则。 相关链接:刘节,近代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著述颇丰。在研究先秦古史、先秦诸子思想、史学史方面有卓著成就,为了不被古代多种传说迷惑,他通过对古代文字的钻研去发现古史的真实材料。他多年开设 史料学和史学史课程,著有中国史学史稿,这本书对历代修史制度、史籍之宏富多样和著名史家的成就均有翔实的论述,见解独到,尤其重视历史哲学的发展,是中国史学史学科重要代表作之一,著名史学家白寿彝称誉本书为 “ 必传之作 ” 。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的中山大学历史系,有大师陈寅恪、与陈并称 “ 二老 ” 的岑仲勉,再加上刘节、梁方仲两位教授,名流云集,堪称史学界的一大 “ 重镇 ” 。 B.文章着重叙述了刘、陈的师生情谊。刘节对陈寅恪行下跪叩头大礼,任何压力下不批陈,与恩师 同甘共苦,代替老师挨批斗,这份诚挚的士子情怀令人钦佩。 C.文章在刻画刘节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正面描写主要刻画了刘节的语言、动作、心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