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江西省赣州市十四县(市) 2016-2017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 10 页, 22 题。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合乎要求的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 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
2、的位置用 2B 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卷 阅读题(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诗经中的风分属十五国风,各以诸侯国名或地域名为称,这本身就是诗经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信息。无国不有 其美,无国不有其劣,在一定程度上人们确实可以通过诗经所体现出来的地域文化特色考俗尚之美恶,观政治之得失,继承和传递地域文化中的优秀因素,于为人为事做有效的扬弃取舍。 诗经中的邶风、鄘风、卫风三
3、风产生在河淇流域,真实而艺术地展示了卫地的地域文化特征。卫地所处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卫地又是殷商王畿故地,殷余民中的贤哲也多居于此,拥有殷商文化的精华无可置疑,这一点是卫地文化发展的深厚基础。开国之初卫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比其他非殷商王畿之地的诸侯国要先进发达。钱穆先生 认为同为姬姓的鲁、卫两国代表了春秋宗法封建国家文化的最高水平,这两个国家在春秋史上主要对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梁启超先生充分认可鲁、卫同为春秋时期文化的中坚,乃中国文明最渊浩之源泉。 卫国是西周春秋时期著名的君子之邦,史载吴公子季札适卫,言及史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感慨“卫多君子,未有患也”。能够令国家“
4、未有患也”的君子应该符合多重评判标准,既要有很高的个人道德修养,又要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并且具备一定的能力,是德、才兼备之人。 卫康叔、卫武公之美名已广为世人所知,后世一直盛赞康叔 之风,肯 定康叔在卫地发展治理中积极有效的首创之功,卫国多君子可看作是康叔之风的内容之一。卫武公是卫国诸多君子的又一典2 范,卫风淇奥从服饰、气度、言语、修德等方面盛赞其君子之风,朱熹高誉卫武公,认为卫国诸君中没有可以跟卫武公相提并论者。 卫国被誉为“国多君子”,国中诸多君子的一个共同之处即都是有德之人。这也表明了周人对殷商尊神敬鬼天命观的反思,他们不再是“率民以事神”,而是“敬鬼神而远之”。尊神敬鬼不是治国安民的
5、唯一条件,在周人看来,以德治民、敬德保民更加重要,这是思想领域内从重神事转向重人事,从神治走向 德治的变化,这种明显进步的思想意识为后世的安邦治国者提供了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教育引导和启示。 作为一部史料记载非常丰富的诗歌总集,诗经具有史学和文学的双重价值,后世观之,则同样体现出了读史明志、读诗明志的双重教育功效,以古为鉴,古之君子甚众,卫地君子尤多,卫地诸君子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态度和方法上为后人起到了很好的价值判断和道德引领作 用。当前精神家园的缺失是毋庸讳言的一个社会问题,这份缺失源于君子之为的弱化,源于我们与正能量的疏离,我们实在太有理由从卫国诸君子处汲取人生征途中不可或缺的积 极
6、健康的精神力量,进而改善现在的这种弱化和疏离的状况,去找回我们的精神家园。 (选自 地域文化教育价值考论,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的“风”包括十五国风,以西周时期诸侯国名或地域名分为邶风、鄘风、卫风等,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B每个国家都有美与劣,在一定程度上人们可以从诗经中所体现出来的地域文化特色来了解俗尚的美恶,知道政治的得失。 C卫地处于中原地区,是殷商王畿故地,拥有殷商文化中的精华,成为中华文明的发 源地之一,所以殷余民中的贤哲多居于此。 D钱穆先生和梁启超先生都充分认可鲁、卫两国在春秋时期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在春秋史上对文化发展做出的贡献。
7、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卫国是西周春秋时期著名的君子之邦,这在史籍中有记载,这与卫地诸君子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上的态度和方法有一定关系。 B“卫多君子,未有患也”,其中卫国的卫康叔、卫武公就是既有个人道德修养,又有社会责任感,还具备一定能力,德才兼备的人。 C康叔的美誉为后世所传,受后世盛赞, “康叔之风”已经成为贤德的代名词,卫武公就是受康叔的影响而成为卫国君子中的另一典范。 D卫武公在服饰、气度、言语、修德等方面受到过赞颂。朱熹对卫武公推崇备至,认为卫国诸君中没有人可以跟卫武公相提并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人不再是“率民以事神”,而是“
8、敬鬼神而远之”,这相比殷商时代人们尊神敬鬼的天命3 观是一种很明显的进步。 B周人“敬鬼神而远之”,他们认为以德治民、敬德保民更加重要,这种思想意识也为后人安邦治国提供了有价值的教育引导和启示。 C “读史明志、读诗明志”,诗经正是兼具史学和文学双重价值的经典之作,其中记载的卫地诸君子能为后人起到价值判断和道德引领作用。 D当前精神家园缺失,我们只要强化君子之为,不断传播正能量,从卫国诸君子处汲取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就可以找回失去的精神家园。 (二)实用 类文本阅读(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夏书章:老骥未伏枥 徐蔚 1919 年“五四”运动前夕出生的夏书章,至今已 9
9、7 岁高龄。夏书章学识渊博,著作等身,是我国著名的行政学家,中国行政学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他。 夏书 章的父亲是乡下小绅士, 30 多岁就去世了。当时,夏书章在念初中,没有钱,只能停学。他表兄在南京新民报当排字工人,让他去当校对。夏书章去晚了,位置让别人占了,他只好在同乡那里住了下来。同乡讲,你为什么不去考高中呢?结果,一考就考上了。 1937 年抗战爆发时,夏书章才念完高二。中断学业的他去乡下办了一个新式私塾,维持了半年,后来在县里的临时高中补完了高三的课程。 1939 年,夏书章来到上海,考入中央大学。当时,大部分学子投身数理化和经济学,而深受中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传统文化影响的夏
10、书章却选择了政治学。 大学毕业后,夏书章赴哈佛求学,成为最早在国外获得公共管理硕士 (MPA)专业学位的中国留学生。日本投降后,夏书章毅然回到祖国,于 1947 年成为中山大学当时最年轻的教授,继续追求“学者报国”的理想。 然而 1952 年,全国开始院校大调整。直到 1979 年,邓小平同志呼吁,政治学等学科“需要赶快补课”,夏书章所学的专业知识,才有了用武之地。 1982 年 1 月 29 日,夏书章在人民日报发表把行政学的研究提上日程是时候了。夏书章和一批志同道合的学者一起,积极组织学术队伍, 创刊中国行政管理杂志。 1985 年,夏书章等人出版了改革开放后第一本行政管理学教科书。 19
11、88 年积极参与成立中国行政管理学会。 1999 年,夏书章首次倡导引进 MPA。在他的推动下,国内 24 所重点高校正式开 设 MPA 学位教育。至今,全国已有 100 多所院校拥有 MPA 学位授予点。夏书章被学界尊称为“中国 MPA 之父”。 夏书章真正的学术青春和学术繁荣期从 70 岁以后才展开。 72 岁出版香港行政管理, 81 岁出版现代公共管理概论。 2016 年, 97 岁高龄的他推出了 耗时两年写就的论 实干兴邦。 4 怀着对政治学的热爱,夏书章从未放下过教鞭。如今的他即便不再承担给本科生、硕士生上课的教学任务,仍坚持在家中给博士开题、授课。在 70 多年漫长的学术生涯中,夏
12、书章不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培养人才的系统思想与方法。 夏书章主张先学做人做事,后学做学问,他的为人处世深刻影响着身边之人。学生们印象最深的,是老先生的时间观念。朱正威对这一点感触颇深。有一次,他跟夏老一起参加学院博士论文的答辩,因为临时有事耽搁了一些时间,进入答辩室的时候答辩正好开始。结果,夏老很严 肃地对他说:“你迟到了。”“后来我才知道,准时到就是迟到,因为夏老的手表永远是拨快五分钟的。”朱正威说。 夏书章很少说起自己的学术成就,却一再介绍自己的长寿“秘诀”:千万不要忘记生活的乐趣。上门拜访的学生说:“每次跟夏老聊一会儿,心情都会好很多,夏老总是给人带来阳光。”
13、 夏书章一生俭朴,卫生纸用完了但是纸筒却舍不得扔掉。累积到一定的数量以后,他就和孙子一起搭积木,玩得不亦乐乎。一家人还经常在饭后举办“联欢会”,他经常为家人演奏乐器、哼唱京剧。 人们钦佩夏先生,不仅是因为他的生命长度, 还在于他的生命质量。少年飘零,青年动荡,中年跌宕,老而弥坚。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夏书章小时候家中并不贫穷,但因为父亲壮年去世,结果导致他初中就辍学,几经波折,才恢复了学业,经过努力,终考人中央大学。 B大学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夏书章选择了政治学,追求“学者报国”,而选择了数理化和经济学的那些人更看重现实利益,功利心强。 C夏书章教书育人,教育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培养人才的系统思想与方法;主张先学做 人做 事,后学做学问,他用自己的行为影响着周围的人。 D夏书章很少谈及自己的学术成就,却更多地介绍自己的长寿“秘诀”,这既体现了他的谦虚品质,又体现了他淡泊乐观的人生境界。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