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 2017 2018 学年度上学期期中高三语文学科试题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试题满分: 150 分 2017.11.7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阅读下面的 文字,完成 1-3 题。( 9 分,每小题 3 分) 岭南,历史上是指五岭以南的广大地区,范围包括了我国今天的广东、
2、广西、海南的大部分以及越南北部。五岭之名,最早起于秦。史记张耳陈馀列传云:“ (秦 )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今人多把“五岭”解释为大庾岭、越城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五座山的总称。不过,历史上有人认为,五岭并非专指五座山的名称,而是指五条入岭的通道。五岭大体分布在广西东部至广东东部和湖南、江西、福建五省区交界处,是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 “岭南地区属于古代五服之荒服。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岭南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陈恩维说,古代以王畿为中心,按相等远近作正方形或圆形边界,依次划分区域为“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荀子正论篇云:“封内甸服,封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
3、要服,戎狄荒服。”岭南负山临海,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在历史上曾长期阻碍了该地区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在古人的政治地理观念里,岭南给人以边远、偏僻、贫穷、蛮荒的印象。王风未被,春风不度,所以唐杜佑在通典中说:“五岭之南,涨海之北,三代之前是为荒服。”明确指出岭南远离政治中心、经济落后 。 唐宋之际,岭南是政府安置流人谪宦的聚居地,据统计,两唐书所载唐代有名有姓且有具体贬谪地者共 211 人,其中岭南道就有 138 人,约占贬谪总人数的 65%,此外载有人名无具体地名或有地名无具体人名的岭南谪宦还有 200 人左右。而宋代整个岭南地区的谪宦,仅见于史籍者,即有 400 多人,湮没无考者,则
4、更是不计其数。柳宗元舍弟宗一诗曰:“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二十年。”在贺州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侯艳看来,“一身去国”是被社会文化主流抛弃和政治追求失败后的无限悲怨,“万死投荒”之“荒”无疑 是- 2 - 唐宋文人对于贬所“岭南”的整体印象,此乃地理印象、历史印象与现实印象叠加的产物。 中原文人通常在异化的地理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身份认同的感受不大一样,因此岭南带给文人的生理感受和心理感受也完全不同。“瘴”是古人对岭南之地描写最多也最具标志性的一个词。何为“瘴”?瘴是指南方山林中湿热蒸郁能致人疾病的有毒气体,其产生与气候和地理环境有关。 到唐以后,随着贬谪流寓至岭南的文士不断增多,关于“瘴”
5、的描写越来越多。据相关学者统计,全唐诗中,“瘴”这个字共出现了 288 次,其中与岭南相关的超过了 200 次。“瘴 疠”出现 30 次,“瘴云”出现 23 次,“瘴烟”出现 21 次,“瘴雨”出现 17 次,“瘴海”出现 16 次?宋之问、刘禹锡、苏轼等人的文作都曾对此做过大量描述,不难看出,“瘴”字在当时已成为流寓文士讲述岭南生存条件之恶劣的重要意象。 (摘编自李永杰唐宋流寓文士的岭南文化拓荒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 A.岭南,历史上是指五岭以南的广大地区。五岭之名,最早起于秦。史记有“ (秦 )南有五岭之戍”的记载。 B.历史上认为五岭并非专
6、指大庾岭、越城岭、骑 田岭、萌渚岭、都庞岭这五座山的名称,而是指五条入岭的通道。 C.五岭是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大体分布在广西东部至广东东部和湖南、江西、福建五省区交界处。 D.岭南在历史上长期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有阻碍,是因为其负山临海,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 ( ) A.古代五服指“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是以王畿为中心,按相等远近作正方形或圆形划分的。 B.唐宋之际,岭南是政府安置流人谪宦的聚居地。而宋代整个岭南地区的谪宦,仅见于史籍 者,即有 400 多人。 C.唐杜佑认为岭南远离政治中心、经济落后
7、,王风未被,春风不度,给人以边远、偏僻、贫穷、蛮荒的印象。 D.“万死投荒”的“荒”是地理印象、历史印象与现实印象叠加的产物,是唐宋文人对“岭南”的整体印象。 - 3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 A.岭南带给文人的生理和心理感受完全不同,所以中原文人在异化的地理环境中所表现出的身份认同感不大一样。 B.“瘴”是古人对岭南描写最多也最具标志性的一个词。这种能致人疾病的有毒气体的产生与气候和地理环境有关。 C.据统计, 全唐诗中“瘴”字与岭南相关的内容超过了 200 次,这是唐代后随着贬谪岭南的文士增多造成的。 D.唐代后文人作品关于“瘴”的描写越来越多。这
8、在当时已成为流寓文士讲述岭南生存条件之恶劣的重要意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深情 徐建英 我出生的鄂南地区,山高林密,各类野兽世代扎驻在深山之中,紧挨山边的庄稼跟着常遭罪,各村成立的护农小组中,父亲年轻时候就是其中的一位铳手。枪支管理法实施后,父亲的那杆双管猎枪被公安机关列入收缴之列,到父亲重新持证换上单管 猎枪时,山下的庄稼人开始一茬茬往城里卷,山上的野兽下山无食可觅,也很少再来作孽,而父亲此时的年岁也大了。 庄稼少后,荒地多了,从前热闹的围猎随着护农小组成员一样相继老去。父亲平日里侍弄完屋檐外廊墙角的几丘菜地,余下来的时
9、间,还是喜欢一个人柱着那支老式的单管猎枪上山转悠。只是年岁大后,从前健步杠在肩上的猎枪,如今经他柱在脚下,成了一支看起来很滑稽的拐棍。而他总是习惯说: “ 转转吧,习惯了咱湖村的山,转转也好。 ” 特别是雪落的冬季,父亲每隔两日,必定在清早进山一趟。 就是这样的一个冬季,父亲遇上了那个人。 那个人, 父亲时常在我们湖村周边碰到。笼着雾罩泊着小筏的湖边,袅袅升腾着炊烟的早晨,更多的时候,父亲会在密匝匝被夕阳涂得金灿灿的林子里遇到他,那些橡树,槲树,青杉,松柏什么的,平日里庄户人家司空见惯的树们,在那个人眼里像似镀过金的宝贝。有时他弓着腰,有时会曲膝半蹲着地,伴随着那个人手中的玩意儿 “ 咔嚓 ”
10、“ 咔嚓 ” 的灯光闪- 4 - 过,有时还会哗啦啦一下跪在地下, 样子庄严肃穆,像似要完成一件很重要的庆礼。 再看那个人时,父亲就常常忍不着多瞅几眼,更多时会瞅他背上封得严严实实的洋玩意儿。 那年冬季的雪很大,母亲的阻止没能如愿,反而加速了 父亲进山的频率 隔日一趟转成了一日一趟。 那天一大早父亲又柱他那杆老猎枪,鬼鬼祟祟地瞒着母亲从菜窖里拎出一条棉布小袋,踏着积雪穿过村口,走上了村后被雪落镶白过的南拢凹。那被大雪厚厚覆盖的山路上,一行脚印直向镶白的树林子,一股啸冷的雪风在父亲错愕的神情里吹动树条子上缀满的冰挂。 顺着那行脚印,父亲很意外地在南拢凹岔路上碰到了那个人。他立在路边,像似在等着什
11、么,背裹里封得严严实实的洋玩意儿缀上了一层薄雪。迎着父亲错愕的目光,他对着父亲笑笑算是招呼,然后跟在父亲身后,也上了山。 父亲柱着猎枪的步子在前方停了下来 ,他紧了紧手中的棉布袋子,看着同时停下来的那个人,折返身向另一座山头走去。那个人在原地仅停了一下,也折转身子跟向父亲身后。 父亲再次停下来,看着那个人,柱着的猎枪在雪地上不满地跺了跺,一动不动地立在雪地上望向那个人。那个人在父亲的目视下,后退了几步,复又走上前,父亲的猎枪再次在雪地上跺了跺,一动不动地望着他。那个人停在原地半 晌 ,才背着包一步一回地绕向另一个山头。父亲站在雪地中,直见那个人在林子里只剩下一个小黑点时,才折转身向南拢凹的深山
12、走去。 父亲在 晌 午时柱着猎枪空着手走进家门,棉布袋中装着几粒不知名的树木 坚果,他边拍打着肩上的残雪,边絮絮叨叨地唠 叨 着那个人的不是,唠 叨 那个人扰了他的好事。母亲见此很不满地在一旁接口: “ 就是没人惊扰你,你平素不也照样是空手回家的。 ” 而父亲听罢,嘻嘻哈哈地笑了起 来 。对此,我们再一次把父亲所有的举动归 咎 于他老小孩的心理在作梗。 这件事不久我返城找到了新的工作,应新同事约,我陪他参加一个摄影大赛的颁奖会。 在获奖作品展厅中的一角,一幅叫深情作品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雪地里半蹲半跪着一位老人,老人的模样慈眉善眼,在他的手伸前的地方,是一只灰色的野兔,看到老人,灰兔眼神像极了
13、委曲的孩子 ,挣扎着向老人身边挪近,一旁的雪地上,一只棉布小口袋散在雪地上,几只鲜红的萝卜露出袋口在雪地中格外醒目。远处一棵枫树,被积雪压弯的树桠下,隐隐有支陈旧的单管猎枪在雪风中飘。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 5 - A.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 样子庄严肃穆,像要完成一件很重要的庆礼 ” ,写出了 “ 那个人 ” 认真严肃和敬业的精神。 B.父亲 “ 加速了进山的频率 ” 却依然打不到猎物,主要是因为他根本不想打猎物,而只是想重温昔日的生活。 C.小说中多次出现了 雪、树林、风等环境描写,这既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生活背景,又渲染了气氛。 D.小说以第一人称为视角,由 “ 我 ” 来讲述故事,既让人感到可信与亲切,又起到了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 5.分析画横线句子 “ 就是这样的一个冬季,父亲遇上了那个人 ” 在文中的作用。( 5 分) 6.小说为什么以摄影大赛的一幅作品深情结尾?请结合全文,从艺术结构、情感表现、思想内容三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