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考点1 1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1.(2020浙江7月选考,5,2分)有文献记载:“用薄铁叶剪裁,长二寸、阔五分,首尾锐如鱼形,置炭火中 烧之,候通赤,以铁钤钤鱼首出火,以尾正对子位,蘸水盆中,没尾数分则止,以密器收之。用时置水椀 (碗)于无风处,平放鱼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南向午也。”这种人工磁化方法见载于( ) A.武经总要 B.梦溪笔谈 C.萍洲可谈 D.梦粱录 答案答案 A 由“用薄铁叶剪裁首尾锐如鱼形令浮其首,常南向午也”并结合所学可知,材 料所述为指南鱼,见载于北宋军事著作武经总要,故A项正确。 2.(2018课标,26,4分)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
2、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 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 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答案答案 B 我国药学发展源远流长,题干材料显示,唐、宋、明时期,政府制定、颁行了许多药物学 著作,这说明国家力量的支持对古代药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B项正确。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源于劳动人民的不断实践,故A项错误。商品经济的繁荣能够推动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但不能说 是它的结果,故C项错误。宋明理学与药学的发展没有直接的关系
3、,故D项错误。 3.(2016课标,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路线示意图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尽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 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 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 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 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 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
4、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 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分) 答案 示例示例: 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 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 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解析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以根据题目设问要求灵活作答。解答时,首先应阅读图文材料,从中 国古代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或中西文化交流等角度提炼观点。再依据选定的观 点,迁移相关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论证时注意观点
5、明确,史论结合。 4.(2016天津文综,12,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十三经和十七史 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 在这一时期。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 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 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29 000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 者1 500种,该五路即占80%。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 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1)依据材料一,
6、归纳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指出宋代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所呈现的 关系。(6分) 材料二 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明清两代医药学家,深 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如震泽县志续载, 乾隆二十一年,“瘟疫遍行,家无不病,病无不危”,名医孙日琏施诊施药,“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 人”。又如相城小志载,光绪十七年,“疫症盛行,呕泻螺疮起”,龚霞伯以四味中药“遍施之, 病立愈,活人甚众”。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等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来源,明清时期有何新发展?实践 效果怎样?(
7、6分) (3)综上,谈谈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4分) 答案答案 (1)促进了学术的复兴;满足了教育的需要。 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 (2)张仲景的伤寒病理论。 创立温病学说。 运用温病学说治疗传染病,挽救了许多人生命。 (3)社会需要促进科技发展,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解析解析 (1)从材料信息可知,印刷术的应用促进了学术的复兴,“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 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说明其满足了教育的需要,据此可回答第一小问。阅读材料信息 可知,印书种数多的地方科考中进士的人数亦多,说明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据此回答第二小问。 (2)根据材料中的“伤寒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论来源为张
8、仲景的伤寒病理论。根据材料中 “创立了温病学说”可回答“新发展”。结合材料中乾隆、光绪年间对瘟疫等疾病的治疗情况 可回答“效果”。 (3)注意审题“相互作用”,从材料中社会需要促进科技发展及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角度回答。 1.(2014北京文综,13,4分)公元97年,东汉的班超曾派人出使欧洲强国“大秦”。东汉和“大秦” 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属于它们的文化成就分别是( ) A.活字印刷术、万有引力定律 B.九章算术、罗马法 C.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日心说 D.春秋繁露理想国 以下为教师用书专用 答案答案 B 解答本题应抓住“东汉”和“大秦”两个关键信息,其中“大秦”指的是罗马帝国。 九章算术是成
9、书于东汉时期、总结周秦到汉代数学成就的著作,书中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 进的数学运算方法;罗马法是罗马对人类文明的突出贡献。由此可知,B项符合题意。活字印刷术 最早出现于宋代,万有引力定律是17世纪英国的科学成就,故A项不符合题意;日心说是由文艺复兴 时期的哥白尼提出的,故C项错误;春秋繁露是西汉董仲舒所著,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 拉图的著作,D项错误。 2.(2014天津文综,2,4分)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 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 ( )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历法与农业的
10、关系 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答案答案 A 题干材料的前半部分意在强调古人对农业的重视,后半部分突出儒家经典诗 书中的重农思想,因此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内容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 3.(2014江苏单科,3,3分)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 经”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 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 此推断( ) 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 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答案答案 C 从材
11、料信息看,自五代至宋朝,使用雕版印刷的书籍数量很多,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 雕细校,这说明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故选C项。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可排除A 项;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从材料信息看,雕版印刷不仅用于官方刻书,也用于民间书坊刻书,故D项 错误。 考点考点2 2 汉字的起源、演变与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与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1.(2020天津,2,3分)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时被收入乐府诗集。诗中描写木兰“归来见 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中“策勋十二转”是唐代对军功的奖赏。由此 能够确定木兰诗( ) A.记载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 B.属于宋代文
12、人创作的诗歌 C.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 D.没有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 答案答案 C 木兰诗属于北朝民歌,北宋时被收入乐府诗集,但其内容“策勋十二转”属于 唐代对军功的奖赏,这体现出民歌在流传过程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故C项正确。木兰诗主要 讲述了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并未记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A项错误。木兰诗属于北朝民歌, 不能仅根据“在北宋时被收入乐府诗集”就判断木兰诗是由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B项 错误。木兰诗虽属文学作品,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当时的历史风貌,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 价值,故D项说法错误。 2.(2020浙江7月选考,1,2分)浏览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可以看到不胜枚举、异彩纷
13、呈的珍品。 下列项中属于先秦时代特色的文学成就是( ) A.汉赋 B.楚辞 C.话本 D.散曲 答案答案 B 楚辞是于公元前4世纪在南方楚国产生的一种诗歌体裁,属于先秦时代的文学成就,故B 项正确。汉赋是汉代最主要的文学体裁,话本出现于宋代,散曲是金元时期在北方民间流行起来并 兴盛于元明时代的一种诗歌体裁,皆与题干不符,故排除A、C、D三项。 3.(2020课标,25,4分)下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 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 ) 步辇图 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 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14、 答案答案 C 步辇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作品,反映的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 入藏的史实,是汉藏两族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此画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因此C项符合 题意。吐蕃与西域是两个概念,排除A项;步辇图属于写实的人物画,不属于文人画,也不是风 俗画,更没有体现浪漫主义的特点,排除B、D两项。 4.(2020课标,24,4分)据史书记载,角抵(摔跤)“盖杂技乐也,巴俞(渝)戏、鱼龙蔓延(百戏节目)之 属也”。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长安百姓“三百里 内皆观”,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据此可知,当时角抵( ) A.促进了川剧艺术的
15、发展 B.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C.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 D.源于民间的劳作技能 答案答案 B 题干材料信息表明,角抵作为一种文化娱乐形式,在秦汉时期受到了上至帝王、下至平 民百姓的欢迎,汉武帝还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这说明当时角抵无论是在宫廷还是在民 间都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因此B项符合题意。题干中材料指出角抵与巴俞戏、鱼龙蔓延是同类娱 乐活动,但并没有表明角抵对川剧艺术的影响,排除A项;仅从汉武帝曾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 域人不能得出“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中并没有角抵来源的相关表述,排 除D项。 5.(2020课标,25,4分)敦煌莫高窟61号洞中的唐代壁画“
16、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 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这一事例说明此类壁画 ( ) 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 B.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 C.可与文化遗存互证 D.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 答案答案 C 题干材料显示,梁思成、林徽因按照唐代壁画中的“大佛光之寺”在山西找到了实物 寺庙,现存的佛光寺印证了壁画中的内容是真实存在的,说明此类壁画可与文化遗存相互印证,故C 项正确。壁画“大佛光之寺”真实存在,说明壁画创作不仅仅依靠艺术想象,故A项错误。该壁画 不能完整还原佛光寺的历史真实,故B项错误。壁画的艺术、文化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是因为 学者的发掘才具有这些价值,
17、D项错误。 6.(2020课标,26,4分)唐代书法家张旭曾说:“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 氏舞剑器,而得其神。”据此可知,张旭书法呈现出( ) A.书写结构的严整性 B.书写气象的灵动性 C.书写笔画的繁杂性 D.书写技法的内敛性 答案答案 B 材料“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意为:我 刚开始听说公主与挑夫争着先走,而悟得草书笔法的意境。后来看公孙大娘舞剑,而悟得草书笔法 的神韵。这里反映的是张旭深得草书笔法的精妙,其书法呈现出书写气象的灵动性,B项正确。书 写结构的严整性、笔画的繁杂性、技法的内敛性均与材料中“得笔法之意”“得其神”
18、不 符,A、C、D三项错误。 7.(2020江苏单科,3,3分)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 安史之乱以后,则已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 A.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 B.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 C.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 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 答案答案 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唐诗风格的发展变化正是时代、社会变迁的重要反映,故A项 正确。安史之乱后唐代由盛转衰,故B项错误。唐诗属于文学创作,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历史 面貌,但并不能全景再现社会真实,故C项表述不准确。材料反映的是安史之乱前后唐诗风格的变 化,并不能说明唐诗衰微,
19、故D项排除。 8.(2019海南单科,5,2分)明朝王世贞从是否适合配乐演唱的角度分析文学的发展创新,认为“词不 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曲者,词之变”。他所描述的这一中国古代文 化艺术现象发生于( ) A.南北朝 B.唐朝 C.北宋 D.元朝 答案答案 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词是可以配乐演唱的。从材料信息看,南方“词”的演唱不被北方 人接受,因而产生了“北曲”,“北曲”同样也不适合“南方”,故又有“南曲”,“曲者,词之变” 反映的是金、元入主中原后,主流文学形式由“词”到“曲”的转变,故选D项。南北朝时期民歌 发达,但未产生“曲”,故A项错误;唐朝时期,诗歌繁荣,未产生
20、“曲”,故B项错误;北宋时期,“词” 的成就巨大,未出现北“曲”和南“曲”,故C项错误。 9.(2019海南单科,6,2分)下图为一组纪念邮票,邮票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中,曾被认为是文人雅士必 备素养的是( ) A. B. C. D. 答案答案 A 古代文人雅士必备素养就是所谓的“琴棋书画”,其中“棋”指的是围棋,故选A项。 10.(2018海南单科,1,2分)下列汉字字体中,得名缘于书写材质的是( ) A.隶书 B.金文 C.小篆 D.草书 答案答案 B “金文”是商周时期铸刻在金属器物青铜器上的文字,因而被称为“金文”,故B项正 确。A项隶书得名于最初使用者的身份,而C项小篆、D项草书得名于
21、字体形态,故不符合题意。 11.(2018课标,27,4分)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 “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 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答案答案 D 通过解读材料并获取有效信息可知,明朝中期以后,除士大夫间以书籍作为礼物外,连文 化水平不高的人也刻一文稿用来交流,这反映了当时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出版业较为发达,正确 选项为D项。“刻一文稿”和士大夫之间以书为礼并不是学术
22、文化水平提升的表现,A项排除;材 料信息无法体现士人地位的变化,B项排除;材料中也未反映出经世致用思想,故C项也可排除。 12.(2018课标,27,4分)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 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 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答案答案 D 本题考查的主干知识是昆曲、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并辨析历 史信息的能力以及准确掌握历史时序,
23、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历史环境下进行分析的能力。A项,陆 王心学注重内心自省,与题干中昆曲的流行无必然联系,故排除;京剧形成于清代,吸收了昆曲等戏 曲元素,B项因果倒置,排除;C项,从题干来看,并未反映出社会等级观念弱化,故排除;昆曲在明朝万 历年间被视为“官腔”,清代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等 现象,说明昆曲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因而流行,故D项正确。 13.(2018江苏单科,4,3分)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 然而已。”“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 ) A.贴近生活,易受欢迎 B.寄情
24、山水,意境悠远 C.句式整齐,语言精炼 D.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答案答案 A 从材料信息看,元曲的特点是“少引圣籍,多发天然”“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贴近生 活,易受欢迎,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元曲寄情山水、语言句式、内容丰富的信息,故排 除B、C、D三项。 14.(2017课标,24,4分)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答案答案 A 本题考查汉字的演变。图中“车”“马”二字由繁到简,说明从西周到战国,文字的频 繁使用促使人们简化字形,以利于书
25、写,故A项正确。西周至战国,人们把文字刻在甲骨上,或镌刻 在青铜器上,后来更多地使用竹片、木简和帛做书写材料,但未必会影响文字字形的变化,B项错 误;各国变法主要是为了增强自身实力,对字形的变化影响不大,C项错误;“书同文”推行于秦统 一六国以后,时间不符,D项错误。 15.(2016课标,24,4分)右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 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 种字体反映了( )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答案答案 B 据题干信息可知,三国曹魏三体石经运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再观察
26、 图片可判断出另外一种字体是隶书。先秦古文、小篆、隶书反映了汉字的演变历程,故答案为B 项。曹魏时期并未在统一文字方面做出相关努力,故A项错误;曹魏时期,先秦古文、小篆已不流 行,C项错误;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的体系,D项错误。 16.(2019江苏单科,21,13分)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和标志,影响巨大而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青铜器作为文字的载体有一个很大的局限就是面积太小,无法刻写太多的文字,而且铸造 工艺也比较复杂严格地说,轻便而实用的竹简、木牍才是中国文献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书 籍”缣帛成本较高,产量有限,这就使得帛书的使用范围不能像简册那样广泛,只有朝廷和贵 族之家才有条
27、件使用。 王恩全论中国汉字的载体演变及其文化功能 材料二 纸张的轻薄柔韧、价廉易得使其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最理想的载体借助于纸张的普及,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的各种书体:篆隶草行楷已发展完备(唐宋时期)纸张的运用也推动了印 刷术蓬勃兴起。为达到便于阅读的视觉效果,印刷的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范、整齐划一。 陈虹器物载体与汉字书写的美学风貌 材料三 汉字的传播及汉字系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东亚地区乃至全世界最为重要的历史 文化现象之一。历史上,在以我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随着汉字的广泛传播和深刻影响,先后形成 了包括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日文、越南喃字等在内的十多种汉字系民族文字,构成了一个
28、多姿多彩的文字家族和文化宝库。这些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汉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密切交流的成 果,也是汉字符号多、语言适用性强的体现。 摘编自王锋追寻汉字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足迹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简牍在文字载体中一度取得优势地位的原因。(5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技进步对汉字发展的作用。(3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字对中国、东亚和世界文化的影响,并分析原因。(5分) 答案答案 (1)原因:面积较大,写字较多;制作工艺简单;轻便实用;成本低;产量高。 (2)作用: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汉字的传播;造纸术的发展促进纸的普及,催生多种书体;印刷术的发 展使字体
29、变得规范。 (3)影响: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发展;促进了东亚地区文化的交流;丰富了人类文化体系。 原因:汉字符号丰富多样;汉字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解析解析 (1)注意一定要找全材料一中的有效信息,并对有效信息加以提炼概括,主要从与其他书写 材料相比,简牍具有的比较优势及其本身的优势来分析。 (2)主要分析当时中国的两大科技造纸术和印刷术对汉字发展的重要作用,如造纸术的发展促 进纸的普及,促进汉字传播,催生多种书体。 (3)对中国的影响主要从中华民族文化交融和发展的角度进行总结,对东亚和世界的影响主要从促 进文化交流和丰富人类文化体系的角度分析。原因主要从汉字本身的优点等角度分析。 1.(
30、2017北京文综,14,4分)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 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 关注较少。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对其思想评价受明代通俗文学左右 B.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 C.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 D.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 以下为教师用书专用 答案答案 C 本题考查唐宋到明代的思想文化及史学研究方法。柳宗元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 思想和文学成就在唐宋时期都得到极高评价。但是,到了明代,人们对他的思想成就关注较少,多 将他视为文学家,这与明代实行
31、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有关,因此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 明代对柳宗元思想评价的具体内容,无法得出A项的结论。B项说法太绝对,排除;明代对柳宗元成 就的评价仅限于文学领域,并不全面,排除D项。 2.(2017江苏单科,5,3分)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 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 ) A.天人合一 B.诗画合一 C.情景合一 D.知行合一 答案答案 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特点。材料中“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说 明中国画的特征是用景传情,即情景合一,故C项正确。A项是道家的哲学思想,D项是阳明心学的
32、内容,都与中国画写意传神的特点无关,B项属于文人画的典型特征,由此排除A、B、D三项。 3.(2016课标,26,4分)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 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 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答案答案 C 唐太宗认为萧子云书法“无丈夫之气”,崇尚王羲之书法的“尽善尽美”,促使社会上 形成竞相模仿王羲之书法的风气,这与唐代昂扬进
33、取的时代风貌有关。由此表明,王羲之在中国书 法史上地位的确立,除了其自身较高的艺术水平以外,还与时代选择有关,故应选C项。皇帝的好恶 可以“影响”但不能“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排除A项;B项“不可超越”的说法太绝对;朝代 更替并不能影响艺术评判标准,D项排除。 4.(2015广东文综,12,4分)有古代学者论述某字体的形成时说:“(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 人(即胥吏)佐书。”据此推断,该字体是( ) A.小篆 B.隶书 C.行书 D.草书 答案答案 B 本题考查汉字的形成与演变。题干材料中“篆字难成,即令隶人(即胥吏)佐书”即改 小篆为隶书,正确选项为B项。 5.(2015江苏单科
34、,3,3分)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 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 奏御者千有余篇。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 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 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 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 答案答案 C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气势 恢弘的汉赋适应了统治者的需求,故A、B两项理解正确。结合材料中司马相如的赋的特征可知D 项理解正确。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反映了当时恢弘的文化气度和豪迈的时代精神,与道家无 为思想不符,故
35、C项理解不正确,符合题意。 6.(2015重庆文综,2,4分)安史之乱(755763)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有位诗人在这场战乱中写 了一首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写出了千古以来战争中妻离 子散的悲哀。这位诗人应该是( ) A.杜牧 B.孟浩然 C.杜甫 D.白居易 答案答案 C 据题干材料时间可知该诗人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题中诗文写出了妻离子散的悲 哀,根据所学可知,诗人杜甫亲历唐朝由盛转衰的剧变,故选C项。杜牧、孟浩然分别生活在晚唐、 盛唐时期,且诗风与题干材料不符,A、B两项排除;白居易生活在中唐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D项排 除。 7.(2015四川文
36、综,3,4分)“词”在两宋的发展胜过“诗”,被看作一个时代文学的代表,原因可能有 ( ) 节奏感强,形式更为自由,便于抒发感情 对仗工稳、句式齐整,适于言志和述怀 能合乐歌唱,贴近市民生活,群众基础广 不断变革、创新,风格多样,佳作迭出 A. B. C. D. 答案答案 C “诗”具有对仗工整、句式齐整的特点,而词的句子长短不齐,错误,排除含的选 项,故选C项。 8.(2015福建文综,16,4分)关汉卿在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描绘关羽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 临流。曲中唱道,“大江东去浪千叠驾着这小舟一叶可正是千丈虎狼穴我觑这单刀 会似赛村社”。对该作品理解有误的是( ) A.显露关羽壮怀激烈
37、的个性 B.借历史典故吊古抚今 C.严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 D.兼采宋词的豪放风格 答案答案 C 材料中的唱词只是对关羽英雄气概的一种描述,并没有揭露社会黑暗的意图,故C项的 理解明显错误,符合题意。A、B、D三项对材料的理解均准确,故不符合题意。 9.(2015北京文综,37,8分)(节选)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一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秦汉时期,汉字形成统一的书写规范。官学、书院、 私塾大都使用汉语,科举考试亦然。魏孝文帝改革将汉语作为“正音”。清朝确立在全国的统治 后,很快将汉语作为官方语言。日本等周边国家的语言也受到汉语影响。 拉丁语最初是古罗马人的语言。公元1世纪,标准
38、拉丁语形成,与希腊语等一起成为罗马帝国学校 的教学语言。罗马帝国解体后,拉丁语的日常口语功能逐渐丧失,成为一种书面语言。17世纪末期 以前,西欧的学术著作大都用拉丁文撰写。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等在拉丁语的基础上, 发展出自己的民族语言。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上述两种语言文字发展演变的异同。(8分) 答案答案 (1)同: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历经变迁。都是东西方文明的重要载体,体现在典籍与文化教育 等方面。都形成了各自的文化圈,对周边国家民族语言产生了影响。 异:汉语作为通用语言使用至今,而拉丁语逐渐变为书面语言。 (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解析解析 (1)相同点方
39、面,可以从历史的久远程度、地位及其影响等角度进行概括。不同点方面,汉 语作为通用语言使用至今,而拉丁语的日常口语功能逐渐丧失,成为一种书面语言。 考点考点1 1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A组 考点基础题组 1.(2020北京顺义区二模,3)后汉书 蔡伦传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 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 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依据材料可得出的结论是( ) 东汉时期的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蔡侯纸”推动了纸的普及应用 纸的广泛应用和原料没有关系 皇帝赏识推动了造纸术的发展
40、 A. B. C. D. 答案答案 B 根据所学可知造纸术早已有之,蔡伦只是改进了造纸术,而不是发明,错误;“自是莫 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说明蔡侯纸推动了纸的普及应用,正确;根据蔡伦造纸的原 材料来看,纸的广泛应用与原料关系密切,错误;材料信息“帝善其能”表明皇帝的赏识对造纸 术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正确。故B项正确。 2.(2020湖南邵阳重点学校5月模拟,26)明末,徐光启将西方近代数学中的演绎推理和定量分析运用 于田赋、人口、水利、农学和天文历法等领域,并译制了体、面、线、点、直角、锐角、钝角、 平行线、对角线、比例等一批汉字数学术语。这反映出当时( ) A.传统数学受到西方科技冲击
41、 B.西学东渐推动思维方式改变 C.儒家思想出现了活跃的局面 D.经世致用理念受到社会重视 答案答案 B 根据材料可知,徐光启将西方近代数学中的演绎推理和定量分析运用于各领域,并译制 了一批汉字数学术语,这说明西学东渐推动了思维方式的改变,故B项正确。材料中徐光启是将西 方数学知识引入到传统的数学架构中,而不是推翻重建,故冲击一说无从谈起,A项排除;“田赋、 人口、水利、农学和天文历法”等并不属于儒家思想内容,故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将演绎推理 和定量分析运用于田赋、人口等领域,能够体现经世致用理念,但一人不能代表整个社会,D项夸大 其词,排除。 3.(2020湖南长郡中学适考二,27)明朝
42、末年,作为出版中心的江南地区,原先以儒家经典为主的图书 市场中,有关科技、农业、商业、工匠、法律的书籍层出不穷,甚至出现了旅游指南、烹调指南等 生活专业用书。这一现象反映出明末( ) A.儒学独尊地位发生动摇 B.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C.民众物质生活日益丰富 D.经济发展丰富图书市场 答案答案 D 从材料中的“有关科技、农业、商业、工匠、法律的书籍层出不穷,甚至出现了旅游 指南、烹调指南等生活专业用书”等信息可以看出,由于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图书门类 增多,丰富了图书市场,故D项正确。图书市场上出现科技、农业、生活等类别的书籍不足以使儒 学独尊地位发生动摇,A项排除;材料中只涉及图书
43、市场,B项中的“影响广泛”无从谈起,排除;图 书类别的增多与民众的物质生活关系不大,排除C项。 4.(2020湖北随州3月调研,27)中国古代疫灾多发,全国各地有许多关于修建和祭祀药王庙或瘢疹庙 的记载:这些庙里供奉的主要是神农、扁鹊、华佗、孙思邈、钱乙等历代名医。平度州志 载:药王庙“道光十一年州人共修”。寿张县志载:“瘢疹庙在城东南一里,小儿生瘢疹者。 多以礼谢,灵验。”这体现了 ( ) A.道教成为主流信仰 B.政府重视宗庙的修建 C.中医研究水平先进 D.普通民众的心理诉求 答案答案 D 由材料可知,各地修建和祭祀药王庙或瘢疹庙,主要是祈求他们所供奉的神医的普济或 保佑,以达到免灾免疫
44、的目的,这是普通民众对疫灾流行所产生恐惧和不安心理,通过民间信仰习 俗,祈求神的庇护来安慰自己,故D项正确。道教在古代没有成为过主流信仰,A项排除;药王庙和瘢 疹庙属于民间信仰场所,而不是宗庙,由材料“州人共修”等信息也可知并非政府主导,故B项排 除;修建和祭祀药王庙或瘢疹庙无法体现中医研究水平,C项排除。 5.(2019重庆调研二,27)宋书版刻风格多样,浙本多用欧体,蜀本多用颜体,江西刻本则欧、柳兼具。 清末民初,西泠印社仿刻宋版字体、拼版印刷,是为“仿宋体”的由来。据此可知( ) A.宋代活字印刷得到广泛应用 B.宋代书法崇尚唐楷法度 C.宋体是书法和雕版技术的产物 D.仿宋体具有多种字
45、体字形 答案答案 C 从材料中“宋书版刻风格多样用欧体用颜体则欧、柳兼具”“仿刻宋 版字体、拼版印刷,是为仿宋体的由来”可得出,宋体是书法和雕版技术的产物,故C项正确; 据材料“宋书版刻风格多样”可知是雕版印刷术,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宋代书法倡导“有意 无法”,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故B项错误。仿宋体是一种字体,故D项错误。 6.(2019辽宁名校联考二,27)“铜活字印书在明代曾盛极一时”的观点,大体上是海内外学术界的 共识。但辛德勇教授的研究指出,由于明代铜资源紧张,原料昂贵,以及铜的硬度太高,中国过去缺 乏大量刻制铜字的技术手段,事实上明代并不存在铜活字印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46、A.史料实证贵在独树一帜 B.研究者立场影响历史解释 C.历史研究无法达成共识 D.历史研究的结论可以争鸣 答案答案 D 史料实证并不强调独树一帜,故A项错误;题干中没有提到研究者立场问题,故B项错误; 历史研究完全可以达成共识,故C项错误;辛德勇教授依据史料实证,对原来的结论提出不同的看 法,说明历史研究的结论可以争鸣,故D项正确。 7.(2018河北保定一模,25)汉历,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阴历”“农历”。一方面以月球绕 地球运行一周为“一月”,另一方面设置“闰月”使每年的平均长度尽可能接近回归年,设置二十 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中国古代历法( ) A.服务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
47、产 B.极力排斥外来历法成果 C.违背了“天人感应”学说 D.未受国家政治因素的影响 答案答案 A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历”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有利于农 民根据季节安排农事,这说明中国古代历法服务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故选A项。材料信息无法 体现排斥外来历法成果,故B项错误;由所学可知,我国古代立法与天文紧密联系,体现“天人感 应”思想,故C项错误;古代中国历法受国家政治因素的影响,故D项与史实不符。 考点考点2 2 汉字的起源、演变与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与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8.(2020湖北、湖南四校4月调研联考,24)仓颉篇是秦朝李斯编写的识字学书范本
48、,汉代广为流 传。在西汉后期,社会上出现了“仓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的局面,朝廷甚至专门派人讲解 传授。这是由于( ) A.王朝更替造成文化中断 B.隶书在社会上普遍使用 C.文字教育普及程度有限 D.书法艺术追求个性审美 答案答案 B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李斯所编的仓颉篇以小篆书写,汉代流行隶书,小篆已是 “古字”,故而民间不识,这说明隶书在社会上普遍使用,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的文化没有中断, 故A项排除;西汉后期,“俗师失其读”是由汉字的演变所致,与文化普及程度、书法艺术的追求无 关,故排除C、D两项。 9.(2020河北、河南九师联盟3月联考,25)下列是创作于7世纪的武则天乘龙舟与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