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弦定理教案(教学设计)(第九届全国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展示与培训活动).docx

上传人(卖家):四川天地人教育 文档编号:914864 上传时间:2020-12-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5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余弦定理教案(教学设计)(第九届全国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展示与培训活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余弦定理教案(教学设计)(第九届全国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展示与培训活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余弦定理教案(教学设计)(第九届全国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展示与培训活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余弦定理教案(教学设计)(第九届全国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展示与培训活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16 余弦定理教学设计余弦定理教学设计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 焦淑宁 一、教学内容解析一、教学内容解析 1本章主要是通过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发现并掌握三角形中边长和角度之间 的数量关系,即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运用它们解决一些测量和与几何量有关的问题,本章 教学的重点是运用两个定理解斜三角形 2本节内容是人教 A 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 5 第一章第一节余弦定理的 第一课时 余弦定理是揭示任意三角形边角之间关系的另一定理, 是解决有关三角形问题与 实际应用问题(如测量等) 的重要定理,它将三角形的边和角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了“边” 和“角”的互化,从而使“三角”与“几何”

2、有机地结合起来,为解决与三角形有关的问题 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和证明三角形中的等式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3教科书中首先通过探究的方式,指出了“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根据三 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这个三角形是大小、形状完全确定的三角形”,这样就可以从量化的 角度看待此问题,直截了当提出问题: “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如何计算出三角 形的另一边和另两个角呢?” 教科书上主要用向量的方法推导出余弦定理, 同时提出坐标法 等方法也可以证明余弦定理 为了体现由三边确定三角形, 通过公式的变形指出了可以通过 三角形的三边计算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 体现了量化思想 最后通过两个例

3、题使学生掌握余 弦定理及其推论的应用,同时让学生学会求三角形内角时如何选择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二、教学目标设置二、教学目标设置 1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索,理解余弦定理的证明方法,抽象出余弦定理的三个 等式,进而掌握余弦定理;能从余弦定理中抽象出勾股定理,从而辨析勾股定理与余弦定理 的内在联系 通过作辅助线,构造出直角三角形,把一般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转化至直角三角形中, 利用勾股定理求解边长将陌生问题转化为熟悉问题,即数学中的转化思想 由于向量的模及夹角对应线段的长度和夹角, 所以把三角形的三边赋予向量的意义, 进 而把余弦定理的证明问题转化为向量问题, 让学生感悟到数学不同章节知识的联系,

4、进一步 认识到向量的工具性 2/16 通过建立坐标系, 把平面几何问题中的长度问题转化为两点间的距离来解决, 进一步感 悟坐标法的作用 对比余弦定理和勾股定理, 让学生认识到勾股定理仅适用于直角三角形, 而余弦定理适 用于任意三角形,勾股定理为余弦定理的特殊情况,余弦定理为勾股定理的推广,即特殊与 一般的辩证关系 2能够利用余弦定理及其推论解三角形通过对余弦定理三个式子结构的分析,加强 学生对三个公式的理解与记忆三个等式中,每一个等式中含有四个量,已知其中的三个量 求剩下的一个量, 体现出方程思想 进而提出已知两边及其夹角求第三边和已知三边求某一 内角两个基本题型,也是余弦定理的两个基本应用通

5、过让学生思考解决例题,培养学生的 数学运算能力 通过对例题的多种方法的讲解, 让学生学会求三角形内角时对正弦定理和余 弦定理的选择,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让学生领悟向量法、坐标法、量化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方程思想等数学思想方 法,以及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把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 核心素养 三、学情分析三、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在初中阶段学习过全等三角形,勾股定理,进入高中阶段 又学习了三角函数,平面向量,解析几何初步等有关知识,在本册教科书中刚学习了正弦定 理,已初步掌握了正弦定理的证明,并能够运用正弦定理解决一些解三角形问题 有了以上这些知识与

6、方法的铺垫,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它们的夹 角,如何求第三边”这一数学问题,对于学生而言,一方面,运用前面所学的正弦定理较难 解决这一问题;另一方面,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省级示范性高中)高 二年级实验班 A 段学生,他们基础知识扎实,思路开阔,思维敏捷,面对求边长这一问题, 能够很快联想到可以结合勾股定理、 平面向量、 坐标化等已有知识与方法, 多角度展开思考, 小组合作探究,寻找解决方法利用几何法证明过程中,部分同学会受到学案中已给图形的 限制,而忽略对A为钝角、直角时两种情形的分析,欠缺定理证明的严谨性此时需要老 师适时引导,师生互动,完善过程 在定理初步

7、应用环节中,对学生来讲,套用公式进行求解,涉及到由正弦值求角进行分 情况讨论都能顺利完成,但是在合理选用定理公式上带有一定盲目性,如何保证计算简便、 避免讨论等方面的能力还有所欠缺,需要老师就例题的几种解法进行详细的对比、辨析,以 促进学生能力达成 3/16 四、教学策略分析四、教学策略分析 1个人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培养团队意识,体验知识生成 2学生展示成果,获取成功喜悦 不同的同学会用到不同的方法,鼓励学生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同时 学会分享通过展台展示学生的解题过程,便于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及时纠正,规范解答 步骤和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很好地突出了余弦定理证明这一重点

8、 3学生演板 既可凸显学生个人解法的单一性, 又可展现学生解法的多样性 通过教师对解题过程的 讲解及对多种解法的对比,引导学生得出解题感悟,从而突破“如何合理选用正弦定理与余 弦定理求三角形内角”这一难点 4适时点拨,问题引导 学生展示成果时,师生互动,及时鼓励,问题引导,完善漏洞 5使用 PPT 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PPT 内容清晰、 形象, 容易理解, 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呈现出的信息容量大,使课堂变得更加紧凑充实 五、教学过程设计五、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正弦定理复习正弦定理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正弦定理的形式及其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正弦定

9、理为解三角形的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正弦定理的形式及其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正弦定理为解三角形的 一种工具,能定量研究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一种工具,能定量研究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师生活动: 老师: 上一节课, 我们学习了正弦定理, 正弦定理揭示了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内在联系, 首先我们对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进行复习回顾 正弦定理的内容是什么?利用正弦定理能解 决解三角形的哪些类型? 提问学生,学生回答 1正弦定理: C c B b A a sinsinsin 2运用正弦定理解决的两类解三角形问题: (1)已知三角形任意两角和一边解三角形; (2)已知三角形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 4/16 问题问题 1:如

10、果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及其所夹的角,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如果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及其所夹的角,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 个三角形是大小、形状完全确定的三角形怎样在这样的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的条个三角形是大小、形状完全确定的三角形怎样在这样的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的条 件下求出另外一边,进而解出三角形呢?件下求出另外一边,进而解出三角形呢?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新的解三角形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明确已知两边及其设计意图:通过提出新的解三角形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明确已知两边及其 夹角时,该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状完全确定,进而第三边的长唯一确定通过“边夹角时,该三角形的大

11、小和形状完全确定,进而第三边的长唯一确定通过“边a的长就的长就 是线段是线段BC的长,也可以看成点的长,也可以看成点B和点和点C两点间的距离,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提示语来两点间的距离,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提示语来 启发学生寻找思维出发点启发学生寻找思维出发点 师生活动: 老师:那么解三角形问题,除了这两种类型,我们是否还会遇见其他情形呢?请看这样 一个问题: 在ABC中,已知b,c及A,能否利用已知条件 求出边a呢? 老师:边b,c及A已知,那么该三角形确定吗? 学生: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边角边,该三角形 是唯一确定的 老师:边b,c和它们的夹角已知,那么该三角形的大 小和形状是完全确定

12、的当然,边BC的长是唯一确定的,边a的长就是线段BC的长,也 可以看成点B与点C两点间的距离.请同学们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分组合作探究,寻 求解决方法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积极参与讨论,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展示研究成果,生成余弦定理展示研究成果,生成余弦定理 设计意图:分组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该设计意图:分组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该 问题,学生可以多角度思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起到训练知识迁移使用的能力通过问题,学生可以多角度思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起到训练知识迁移使用的能力通过 上台展示,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力通过

13、解题过程的完善,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严上台展示,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力通过解题过程的完善,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问谨性问 题的解决使余弦定理的生成比较自然题的解决使余弦定理的生成比较自然 师生活动: 学生第一次展示成果 老师: 通过小组的热烈讨论, 大部分小组都得到了成果, 哪个小组能派代表上台展示呢? 某小组派代表展示成果,展示的是几何法仅展示了A为锐角的情形 老师:你是如何想到这种方法的? 学生: 看到这个题目, 我想到了学过的勾股定理, 所以我就作辅助线构造出直角三角形, 5/16 利用勾股定理求解BC的长 老师:该同学通过作辅助线,将一般三角形分割为直角三角形,把一般三角形中的边角 关系

14、转化到了直角三角形中,把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即数学中的转化思想 老师:同学们,该同学的解题过程完整吗?有无漏洞? 一同学举手回答:该题中的三角形是一般的三角形,*同学仅考虑了A为锐角的情形, 没有考虑A为钝角或者直角的情形 老师:A为钝角或者直角的情形怎么解决呢?请同学们继续探究 学生活动:探究讨论 提出问题的学生上台展示完整的解题过程 老师展示 PPT(几何法) 方法一:(几何法)通过作辅助线将三角形分割为特殊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构造出 直角三角形后利用勾股定理建立等量关系 本方法要注意对A进行讨论 (1)当A是锐角时,过点C作CDAB,交AB于点D,则 在RtACD中,cos ,s

15、inADbA CDbA 从而, cosBDABADc bA 在RtBCD中,由勾股定理可得 222 22 22 22 2cos (cos)( sin) 2cos. BCBDCD ccbAb cbAbA ccbAb 即 222 2cosabcbcA (2)当A是钝角时,过点C作ABCD ,交BA延长线于点D,则 在RtACD中, cos()cosADbAbA sin()sinCDbAbA 从而, cosBDABADc bA 在RtBCD中,由勾股定理可得: 6/16 222 22 22 (cos)( sin) 2cos. BCBDCD cbAbA ccbAb 即 222 2cosabcbcA (

16、3)当A是直角时,由勾股定理知: 222 abc, 由于cos0A, 所以 222 2cosabcbcA也成立 综上(1),(2),(3)可知,均有 222 2cosabcbcA 教师在分析直角情况时, 对比锐角、 钝角情形的结果形式, 指出三种情况结果的一致性, 指明该方法为几何法 学生第二次展示成果: 老师:还有哪个小组需要展示的吗? 某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该同学展示的是向量法 老师:你是怎样想到这种方法的? 学生:把边a的长看作向量BC的模,通过数量积的运算求出向量BC的模,进而求出 边a的长 老师: 哦, 把三角形的三边赋予向量的意义, 通过数量积运算把向量的关系进行实数化, 进而得到

17、边a的长 老师:该方法同几何法相比,有无优势? 学生:该方法避免了A的讨论,具有普遍性,过程也比较简洁 学生第三次展示成果: 老师:还有哪个小组想展示的? 某小组派同学上台展示,该同学展示的是坐标法 老师:你是怎样想到这种方法的? 学生: 把三角形放在直角坐标系中, 可以通过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计算出 B,C 两点间的距 离 老师:如果A为钝角,点C在第二象限,点C的坐标形式需要变化吗? 学生: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点C的坐标形式不需要变化 7/16 老师:同理,A为直角时,C点落在y轴的正半轴上,由三角函数的定义,C点的坐 标形式也不需要变化这种建立坐标系的方式就比较恰当,比较多的点在坐标轴上,坐

18、标形 式比较简洁 老师展示 PPT(向量法、坐标法) 方法二:(向量法) 在ABC中,由ABACBC可得: | |B CA CA B 2 2 BCACAB 22 2ACABAC AB 22 2| |cosACABACABA 22 2cos.bcbcA 即 222 2cosabcbcA 老师:此方法为向量法,向量法是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有力工具 方法三: 如图:以A为原点,边AB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证法如下: 点C的坐标为( cos, sin)bA bA,根据两点间的距 离公式得 22 ( cos)( sin0)BCbA cbA 整理化简得 AbcAbcAba 222222 2si

19、ncoscos 即Abccbacos2 222 老师:以上三种方法都求出了边 a 的长,对比这三种解法,哪种方法更好呢?并说明理 由 学生:我认为向量法较好.避免了对A的讨论,解题过程比较简洁. 老师:如果轮换三角形的三边a,b,c,可以得到以下两个式子. 8/16 222 2cosbacacB , 222 2coscababC 从而引出余弦定理 分析余弦定理的内涵和外延分析余弦定理的内涵和外延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学习余弦定理的符号语言和文字语言,掌握余弦定理的式子结构,认识余学习余弦定理的符号语言和文字语言,掌握余弦定理的式子结构,认识余 弦定理也是反映三角形中边角间的数量关系,明确余弦定

20、理的用途弦定理也是反映三角形中边角间的数量关系,明确余弦定理的用途 (板书)余弦定理: 222 2cosabcbcA, 222 2cosbacacB , 222 2coscababC 老师:三个等式中都含有余弦,所以三个式子合在一起叫余弦定理 这三个等式是余弦定理的符号语言,那么其文字语言该怎样叙述呢? 提问某学生,学生回答 老师结合式子叙述余弦定理的文字语言 文字表述余弦定理: 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 的两倍 学生一起齐读一遍余弦定理的文字语言 老师:早在西元三世纪前,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中已经提出余弦定理,并做了证明 分析式子的结构,A是边b

21、,c的夹角,也是边a的对角 问题问题 2:余弦定理与以前的关于三角形的什么定理在形式上非常相近余弦定理与以前的关于三角形的什么定理在形式上非常相近?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从余弦定理中抽象出勾股定理,进而辨析勾股定理与余弦定理的设计意图:启发学生从余弦定理中抽象出勾股定理,进而辨析勾股定理与余弦定理的 关系关系 我们看到 2 a, 2 b, 2 c联想到了勾股定理,那么,勾股定理与余弦定理之间有什么联系 呢? 学生回答:A为直角时,cos0A, 222 abc,是勾股定理的形式. 说明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殊情况,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 老师:三个等式中,每个等式都含有四个量(三边和一内角余弦)

22、 ,已知其中的三个量 9/16 可以求出剩下的一个量,即知三求一,体现了数学中的方程思想其实,余弦定理同正弦定 理一样, 也是在反映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内在联系, 只是余弦定理反映的是三角形的三边和 一内角间的确定的数量关系 问题问题 3: :我们得到的余弦定理是关于三角形三边和一个角的关系式我们得到的余弦定理是关于三角形三边和一个角的关系式. .把这个关系式作某把这个关系式作某 些变形些变形, ,是否可以解决其他类型的解三角形问题是否可以解决其他类型的解三角形问题? ?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掌握余弦定理的推论,明确推论的用途掌握余弦定理的推论,明确推论的用途 老师:我们将余弦定理的三个式子恒等

23、变形,可以得到以下三个等式 222 cos 2 bca A bc , 222 cos 2 acb B ac , 222 cos 2 abc C ab 这三个式子叫做余弦定理的推论 老师:应用余弦定理的推论,可以从三角形的三边计算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 从上面可知,余弦定理及其推论把用“边、角、边”和“边、边、边”判定三角形全等 的方法从数量化的角度进行了刻画,使其变成了可以计算的公式 问题问题 4:在解三角形的过程中,若求某个角时既可以用余弦定理也可以用正弦定理,两:在解三角形的过程中,若求某个角时既可以用余弦定理也可以用正弦定理,两 种方法有什么利弊?如何选择?种方法有什么利弊?如何选择? 设计

24、意图:通过两个例题使学生基本掌握余弦定理的初步应用,学生演板,教师讲解设计意图:通过两个例题使学生基本掌握余弦定理的初步应用,学生演板,教师讲解 点评使学生明确解三角形过程中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如何合理的选择点评使学生明确解三角形过程中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如何合理的选择 余弦定理及其推论这六个等式如何应用呢?请看例 1 师生活动: 例 1 在ABC中,已知60cm,34cm,41bcA,解三角形(角度精确到1, 边长精确到1cm) 学生活动:两个学生演板,其他学生思考,并交流解题过程 两个演板学生中, 一个用余弦定理求出边a,再用余弦定理的推论求出B, 进而得到C, 另一个用余弦定理求边a,再用正

25、弦定理求出B,进而得到C 学生演板完后,老师讲解这两位同学的解题过程 老师:求出边a后,再求B和C时,如果利用正弦定理先求C呢? 请看这样一个解题过程: 通过 PPT 讲解下面这种方法 解:根据余弦定理, 10/16 Abccbacos2 222 22 60342 60 34 cos41 75470408011563600. 821676. , 所以 )cm(41a 由正弦定理得 sin34 sin4134 0.656 sin0.5440. 4141 cA C a 因为c不是三角形中最大的边,所以C是锐角,利用计算器可得 33C, 180()180(4133 )106BAC 老师:在解三角形的

26、过程中,求某一个角有时既可以用余弦定理,也可以用正弦定理, 两种方法有什么利弊呢?对比以上三种解法,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感悟呢? 学生: 用余弦定理求三角形的内角不用讨论, 用正弦定理求三角形的一个内角如果该角 是较小角也不用讨论 例 2 在ABC中,已知134.6cm,87.8cm,161.7abccm,解三角形(角度精 确到 1 ) 解:由余弦定理的推论得: 222222 87.8161.7134.6 cos0.5543 22 87.8 161.7 bca A bc , 56 20A; 222222 134.6161.787.8 cos0.8398 22 134.6 161.7 cab B

27、ca , 32 53B; 180()180(56 2032 53)90 47CAB 老师:利用余弦定理求出A后,哪位同学用正弦定理求B或C的? 学生:利用余弦定理求出A后,我又用正弦定理求出B因为b小于c,所以B只能 11/16 是锐角,不用讨论 课堂检测,巩固知识与方法课堂检测,巩固知识与方法 设计意图:巩固余弦定理及其推论的应用,练习设计意图:巩固余弦定理及其推论的应用,练习 4 4 意在训练解三角形时正弦定理与余意在训练解三角形时正弦定理与余 弦定理的选择弦定理的选择 练习 1在ABC中, 1,1,120abC,则c 练习 2 在ABC中,7,5,3abc, 则这个三角形的最大角的大小为

28、 练习 3在ABC中,若三边cba,满足bccba- 222 ,则A= 练习 4在ABC中,8,7,60abB,则c 答案:1.3; 2120; 360; 43或5 老师提问两个学生,学生回答答案 针对练习 4,提问学生解决方法,有用余弦定理的,有用正弦定理的,老师对两种方法 的优劣做出点评 问题问题 5:应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哪些类型的解三角形问题?怎样求解?:应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哪些类型的解三角形问题?怎样求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就应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问题分析、归纳和总结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就应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问题分析、归纳和总结. 学生总结,教师补充完善 1余弦定理的证明方法:几何法、向

29、量法、坐标法 2余弦定理的作用:已知两边及其夹角求第三边;已知三边求三个内角 作业布置,巩固知识与方法作业布置,巩固知识与方法 设计意图:设置常规训练内容,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设置了思考题,为下一节正弦设计意图:设置常规训练内容,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设置了思考题,为下一节正弦 定理与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做好铺垫设置与数学文化相关的作业内容,以引领学生去了定理与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做好铺垫设置与数学文化相关的作业内容,以引领学生去了 解数学文化的发展历史,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鼓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解数学文化的发展历史,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鼓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 1习题 11A 组 1、2 题(写在作业本

30、上) 2课后思考题: (1) 在ABC中, 已知543:sin:sin:sinCBA, 请判断该三角形的形状 (2)认真分析余弦定理的式子结构,综合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求 22 sin 20sin 40 sin20 sin40 的值 (写在笔记本上) 3通过网络搜索查找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对余弦定理的叙述及证明 12/16 课堂目标检测课堂目标检测 本节课的目标检测设置了四个层面的检测内容,分别是: 1课堂检测,学生在课堂完成,达到对余弦定理的初步应用 2作业第一项内容(教材课后习题) ,起到巩固余弦定理及其应用的作用 3作业第二项内容(思考题) ,是综合问题,需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综合应用,为下一

31、 节课做准备 4作业第三项内容(数学文化) ,让学生了解数学文化,学习科学家们探索未知领域的 精神,激发学习兴趣 13/16 余弦定理(学案)余弦定理(学案) 一、复习回顾一、复习回顾 1正弦定理的内容是什么? 2正弦定理解决了解三角形的哪些类型? (1) (2) 二、情境引入二、情境引入 解三角形问题,除了这两种类型,是否还会遇见其他情形呢? 问题:在ABC中,已知b、c,及A,能否利用已知条件求出边a呢? 14/16 三、余弦定理三、余弦定理 四、余弦定理的推论四、余弦定理的推论 五、余弦定理的应用五、余弦定理的应用 例 1 在ABC中,已知60cm,34cm,41bcA,解三角形(角度精

32、确到1, 边长精确到1cm) 例 2 在ABC中,已知134.6cm,87.8cm,161.7abccm,解三角形(角度精 确到 1 ) 六、课堂检测六、课堂检测 练习 1在ABC中, 1,1,120abC,则c 练习 2 在ABC中,7,5,3abc, 则这个三角形的最大角的大小为 练习 3在ABC中,若三边cba,满足bccba- 222 ,则A= 练习 4在ABC中,8,7,60abB,则c 七、课堂小结七、课堂小结 八、课后作业八、课后作业 15/16 焦淑宁余弦定理点评焦淑宁余弦定理点评 肖赵丽 焦淑宁老师的这节 余弦定理 , 是学生在刚刚学习完正弦定理及其初步应用的基础上, 又一节

33、探索反映三角形中边角关系重要结论的新授课 本节课开门见山,复习正弦定理内容,回顾正弦定理主要解决的两类解三角形问题,紧 随其后直接提出问题:“除此以外, 若已知三角形中两边及其夹角能否解三角形?如何解?” , 创建具体的问题情境开始本节课的教学 整节课以问题为导向贯穿始终, 采用合作探究式的 教学方式,教学中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在问题情境中从数 学的视角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求解结论, 验证结果并改进模型, 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抽象概括出定理内容,从而水到渠成实现了余弦定理的证明紧随其后,抓住新知不放,两 道典型例题及课堂检测的设置, 既引领学生初步尝试运用

34、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同时不忘 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师生适时互动,既有学生小试牛刀时初尝收获成功的喜悦,又有老师 高屋建瓴对解法进行对比点评,从而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遵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整体来 看,这节课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较好完成教学目标 从教学目标看,教师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紧紧围绕各项目标展开课堂教学中通 过情境引入、小组合作交流、深入探究、小组成果展示、模型创建、再探究优化模型,逐步 实现了知识的生成,思维方式及解题方法的迁移,技能得到提升通过对例题作用的总结、 练习的完成,学生基本掌握余弦定理且会简单应用 从教材处理看,教师能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结合

35、本节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学情,创设问 题情境,从具体问题探究出发,抽象出一般性问题,由具体到一般,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和 认知发展规律在例题的设置上,由浅入深、布局全面 从教学程序看,本节的设计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合理的设疑,正确引导学生 通过合作探究、展示分享、抽象概括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从具体问题出发,抽 象出一般性的结论,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发现和推导“余弦定理” 在引导学 生观察余弦定理的结构特征上,运用定理解决三角形“边角边” , “边边边”的问题在课堂 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问题

36、进行合理引导,敢于放手让学生积极探索、合作交流,并对学 生活动成果适时作出评价,努力营造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助的团结和谐的教学氛围, 16/16 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组织教学细致、课堂结构严谨、环环相 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较高 从教学效果看, 本节的教学在激发学生的兴趣, 活跃学生的思维等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对问题的探究,在问题的探究中锻炼和发展 自身的能力落实了教学目标,既突出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从教学基本功看,教师的教态自然、用词精准,对教材把握到位,教学思路清晰,紧紧 围绕自己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

37、,说明教师的基本功非常扎实 本节的具体亮点: 1本节课以教材为纲,对教材中设置的环节做了深入研读并进行了适当的创新,通过 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使学生自觉投入到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 老师画龙点睛,适度质疑,得到定理,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理解的难度 2学生成果展示效果好,形成了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完善 3针对学生在课堂中的不同表现,教师都能及时给予相应的关注,对优秀的表现就肯 定与鼓励,对不够完善的思路也能及时发现,激发学生探索欲望,交流完善,注重培养学生 严谨的学习态度,效果较好 4作业设置上的引申,除去教材上的课后常规习题,还布置了思考题,为下一节正弦 定理与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做了铺垫另外,还设置了与数学文化相关的作业内容,鼓励学 生勇攀科学高峰,用心良苦 总的来说,这节课真正的让学生体验了知识生成过程,成为知识的“创造者” ,同时又 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是一节遵循新课程理念的优质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数学 > 其他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余弦定理教案(教学设计)(第九届全国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展示与培训活动).docx)为本站会员(四川天地人教育)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