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 2021 年新高考历史大题满分答题要诀 专题专题 01 地图类地图类 专题专题 02 合理解释类合理解释类 专题专题 03 史料类史料类 专题专题 04 评述类评述类 专题专题 05 时间尺度时间尺度类类 专题专题 06 编写人物对话类编写人物对话类 专题专题 01 地图类地图类 【例解】【例解】 1.(山东省 2020 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 16)(12 分)图 5、图 6、图 7 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东 汉永和五年、唐天宝元年、明洪武二十六年)的人口密度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材料 据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 分别提取图 5、图 6、图 7 的人口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
2、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12 分) 解题步骤 步骤一步骤一 看问题:看问题:审清题目具体要求,有针对性的解答。 【解读题干】【解读题干】 (1)“分别提取三幅图片的人口分布信息”图片隐含的信息很多,究竟需要提取哪些信息?提取的必须是最 主要的信息:首先,应该根据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图例及疆域变化等,判断三幅图片分别对应的是哪个时 期。其次,提取图片关于人口密度分布最主要的信息,如哪个地区人口密度最大。 (2)“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这句话有些指向不明,没有把具体要求说清楚。其实命题人是 想要求考生用三幅图对应的历史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解释提取的信息,具体说就是:先提取图片人口分布 重要信
3、息;运用图片对应历史时期的史实来说明解释人口密度分布信息。 (3)作答数量:本题作答须包括以下三个内容:三幅地图对应的历史时期;三幅图的人口分布信息; 对三个时期人口密度分布信息进行说明解释。赋分 12 分,每幅图包含的三点作答内容给 4 分。 步骤二步骤二 读材料读材料: 【解读材料】【解读材料】 (1)图 5 包含的信息:黄河中下游人口密度最大;黄河以北的华北平原人口密度大;长江以南地区人口密 度小;图例中有州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地方实行州郡县三级机制,州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东汉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这一地区人口密度也最大据此可判定图 5 对应的是 东汉永
4、和五年的人口密度图。 (2)图 6 包含的信息:长江下游地区的江浙人口密度最大;图例中有省界省作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的出 现是在元朝,明清沿用;元明清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因此这一地区人口密度也比较大 结合题干文字信息可知,图 6 对应的是明朝洪武二十六年人口密度图。 (3)图 7 包含的信息:长江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大;根据图 5 对应的东汉时期,图 7 对应 的明朝时期可推知图 7 对应的是唐朝,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的华北地区,同时魏晋时期 北方民众大量南迁,江南地区得到迅速开发,人口密度也会比较大图 7 对应的是唐朝天宝元年的人口密 度图。 步骤三步
5、骤三 写答案写答案:写答案:要求段落化、要点化但不主张序号化 【整理答案】【整理答案】 图图 5:对应的时期是东汉永和五年。信息: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最大;华北平原人口密度总体比较大大; 长江以南地区人口密度小。说明:东汉时期,地方实行州郡县三级机制,州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东汉时期 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这一地区人口密度也最大。 图图 6:对应的时期为明朝洪武二十六年。信息:长江下游地区人口密度最大。说明:省作为地方最高行政机 构的出现是在元朝,明清沿用;明朝经济重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武时期,政治中心在南京,长江下游的 的江浙地区人口密度大。 图图 7:对应的时期是唐朝天
6、宝元年。信息:长江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大。说明:唐朝的经济 重心在黄河流域的华北地区;魏晋时期北方民众大量南迁,江南地区得到迅速开发,人口密度也比较大。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图 5:南北人口密度差异明显,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最高,南方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 这与东汉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南方经济欠发达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 5 为东汉(永和五年)。图 6: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在长江下游地区(江浙地区)。这与明初政治中心在南京,南方经济发达的状况相 吻合。据此判定图 6 为明代(洪武二十六年)。图 7:黄河中下游、长江下游地区人口密度都相对较高。 这与唐朝政治中心在北方,江南经
7、济不断开发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 7 为唐代(天宝元年)。 【模拟训练】【模拟训练】 1 (2020 山东省高三二模)图 1、图 2、图 3 分别是唐代、宋代及清代各地书院数量分布示意图(注:图中的数字 代表的是各地书院的数量)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邓洪波中国书院史 (1)比较图 1 和图 2,指出宋代书院分布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结合图 3 和所学知识,说明清代书院发展带来的影响。 2 (2020 山东省高三一模)如图 1、图 2、图 3 是不同时期山东地区的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指出图 1 与图 2 统治方式的不同。 (2)通过图 2、图 3 说明两朝政
8、治制度的关系。 (3)为解决图 3 存在的问题,当时王朝采取的措施及作用。 3 (2020 山东省高三二模)图 1、图 2 分别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行政区划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指出图 1 北宋时期地方行政管理的特征及其形成的主要因素。 (2)比较图 1 和图 2,指出图 2 元代地方行政管理发生的变化及影响。 4 (2020 山东省高三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元朝时期,蒙古人的西征和南下,产生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大批东来的 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人因此来到中原定居,
9、并与其他民族的人通婚繁衍,逐渐形成一些统称为“回回”的穆斯林少数 民族,使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获得了可靠而广泛的群众基础。 摘自刘杰试析元朝时回族的社会地位及其形成原因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社会状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民族交融的特点。 5 (2020 山东省高三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据图 1,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2)比较图 1 和图 2,战国后期政治形势发生了哪些变化,并分别说明其原因。 (3)结合图 3 及所学,说明当时分封制的特点及影响。 6 (2020 山东省高三一模)如图 1、图 2、图 3 分别是西汉不同时期侯国分布示意图。阅读材料,回
10、答问题。 据林小标等两汉候国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指出图 1 的侯国类型特征及其形成的政治因素。 (2)比较图 1 和图 2,说明图 2 反映出西汉政治统治发生了哪些变化。 (3)结合图 3 说明西汉政治统治出现了什么问题。 7 (2020 山东省高三期末)如图 1、图 2、表格分别是不同时期行政区划分布示意图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表:唐朝元和年间府州县数量统计情况 道 关内 河南 河东 河北 山南 陇右 淮南 江南 剑南 岭南 共计 府 2 1 2 1 2 2 2 1 13 州 27 29 19 29 33 19 2 51 38 73 330 县 135 196 110
11、174 161 60 53 247 189 314 1551 总计 164 226 131 204 196 81 65 298 229 388 1894 (1)指出图 1 的西周行政区划体制特征及其形成的政治因素。 (2)与图 1 比,说明图 2 秦朝行政区划体制的意义。 (3)比较图 2 和表,说明如表反映出唐朝行政区划体制发生了哪些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8 (10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述两种划界方式的差异。 (3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两种不同的划界方式进行评价。 (4 分) (3)综上并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区划是不断
12、演变的,其原因是什么?(3 分) 9 (2020 山东省高三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根据图 1 井结合所学,指出根据地建设对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 (2)与图 1 相比,指出图 2 在政权建设上的不同并分析原因。 10 (2020 山东省高三月考)都城的选择对于中国古代政权来说,是国之大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比较图 1 和图 2,指出北魏与元代都城变迁的异同及其不同影响。 (2)结合图 3,指出明朝政权建立后都城的变化及其原因。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国古代政权都城变迁的主要因素。 11 (2020 山东省高三开学考试)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是世
13、界航海史上的重大事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郑和下西洋路线 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 (1)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大航海事件航路的异同点。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大航海事件对国际关系的不同影响。 12 (2020 山东省山东聊城一中高三二模)如图 1、图 2、图 3 分别是东汉、唐朝、北宋时期都城示意图。阅读材 料,回答问题。 材料 (1)结合图 1 及所学知识,分析东汉选择洛阳作为都城的原因。 (2)结合图 2 及所学知识,概括唐朝长安城的布局特征。 (3)比较图 2 和图 3,指出北宋东京城在城市布局上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 13 (2020 山东省高三专题练习)
14、下面分别是唐宋时期中国古代书院分布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书院分布图 材料二 宋代书院分布图 出自邓洪波等中国书院制度研究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宋代书院分布出现的新变化。 (2)结合史实,概括这些变化出现的原因。 14 (2020 山东省高三三模) 从公元前 700 年左右开始的城市化是欧洲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摘编自(比)马克 安托罗普欧洲的景观变化和城市化进程 图中反映出欧洲城市化发展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做出合理的解释。 (要求: 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15 (2020 山东省高三期末)
15、图 1、图 2、图 3 分别是汉代、宋代、明代的丝绸之路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指出图 1 丝绸之路形成的背景。 (2)从图 1 到图 2,“丝绸之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概括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3)图 3 中“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但很快归于沉寂。对其原因进行简要解析。 16 (2020 山东省高三其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 1 和图 2 分别为 16 世纪初中国和英国资本主义萌芽及发展情况 据武志社会经济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一以英国和明朝的资本主义萌芽与发展对比为例等绘制 材料二 图 3 和图 4 分别为 18 世纪晚期中国、英国商品贸易情况 据袁行霈等主编
16、中华文明史第四卷、张亚东(18 世纪英第一帝国的贸易与经济成功等绘制 (1)观察图 1 和图 2,概据中国和英国资本主义萌芽及发展的相同点。 (2)观察图 3 和图 4,指出中国和英国商品经济发展有何不同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原因。 17 (2020 山东省高三学业考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张芝联等世界历史地图集 (1)概括指出欧洲殖民势力在非洲扩张的空间演进特征,并结合欧洲经济发展说明成因。 (2)结合史实说明近代以来欧洲殖民侵略对非洲产生的影响。 18 (2020 山东省高三专题练习)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英国,随后影响到整个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随着工业
17、革命在欧洲的展开和完成,工人的人数迅速增加,使得社会日益形成两大阶级,即资产阶级 和无产阶级。随着产业工人和工业资本家矛盾日益尖锐,工人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开始兴起。 张跃发近代文明史 (1)依据材料一分析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就。 (2)指出材料二研究工业革命影响的角度,并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社会生活的视角阐释你对工业革命影响 的认识。 19 (2020 山东省高三其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番薯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 年)由广东、福建人分别从安南(今越南)吕宋(今菲律宾)传入中国大 陆。清初番薯入赣。番薯传入湖南始于平江:“平江山中广(东)福(建)客民多种之”。不久推广到邻近县份,
18、嘉 庆年间,民“赖以佐食”。后来,闽粤移民在四川建成了规模可观的番薯产区。 摘编自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简明中国移民史 人口与粮食问题是明清时期所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试评析材料中所示现象,并得出结论。 (要求:现象需描述材 料所示主要历史信息;论证充分;结论符合史实;逻辑清晰。 ) 20 (2020 山东省潍坊一中高三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 1、图 2,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 (1)变化:数量明显增加;范围有所扩大;分布不平衡性加剧。 原因: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
19、理学的推动;科举制的盛行。 (2)影响: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一定程度上禁锢了思想;强化了君主 专制。 (两个角度各答 1 点即可) 【解析】 (1)“变化”,由图 1 和图 2 中的数据可知,宋代书院的数量明显增加、范围有所扩大、分布不平衡性加剧。 “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理学的推动、科举制的盛行等角度分析。 (2)“影响”,依据图 3 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一 定程度上禁锢了思想、强化君主专制等角度分析。 2 (1)西周时期:分封同姓诸侯和功臣进行统治;秦朝:任命郡县
20、长官赴地方管理。 (2)说明: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承秦制,又有所损益。 (3)措施:汉景帝“削藩”,结果导致“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解析】 (1)根据图中的信息可得出,图一是分封制,图二是郡县制,再结合所学可得出分封同姓诸侯和功臣进行 统治。郡县制由皇帝任命郡县长官赴地方管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二者的关系是汉承秦制,又有所损益。 (3)措施:结合所学可得出汉景帝“削藩”,结果导致“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3 (1)特征:实行路、州、县三级管理体制,以天然山川、河流等作为
21、行政区划的边界;最高行政区“路”的数量 众多;内重外轻,守内虚外;管理区域有限。 主要因素:吸取前代教训,加强中央集权;“以文治国”的基本国策;周围少数民族政权林立。 (2)变化:实行行省制度;地方行政区划采取“犬牙交错”(交界线曲折、错综复杂)的原则;国土面积广大,但省 级单位数量大幅减少;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影响:使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发生重大变革;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地方、经济文化的认 同感。 【解析】 (1)特征:根据图 1 和所学,可从北宋实行路、州、县三级管理体制,以天然山川、河流等划分行政区划 的边界,“路”数量众多,管理区域有限等分析总结。主要因素:结合
22、所学,可从吸取前代教训,加强中央集权,以 文治国,少数民族政权林立分析解答。 (2)变化:根据图 2,可从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地方行政区划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行省数量减少,加强对边疆 地区的管理等角度分析解答。 影响: 结合所学, 可从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加强中央集权等角度分析回答。 4 (1)状况:北方战乱;少数民族内迁,北民南迁,民族交融加强;南方经济得到开发。 (2)特点:规模扩大,表现为外来民族与中华民族的交融;民族交融的程度加深,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影响 更深远,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解析】 (1)“状况”,依据材料一
23、信息“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北方 战乱、民族交融加强、南方经济得到开发等角度说明。 (2) “特点”, 根据材料二信息“大批东来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人因此来到中原定居, 并与其他民族的人通婚繁衍, 逐渐形成一些统称为回回的穆斯林少数民族, 使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获得了可靠而广泛的群众基础”并结合所学 知识从规模、程度、影响等角度对比材料一分析得出。如规模扩大,外来民族与中华民族的交融;民族交融的程度 加深,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影响更深远,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5 (1)特点:分封对象多元化,同姓亲族是主体;分封诸侯国主要集中在黄河中
24、下游地区。 (2)变化:诸侯国数量减少,局部统一趋势加强。原因:兼并战争的进行;秦国势力强大。原因:商鞅变法,实 力大增;周朝地位急剧下降。原因: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3)特点:分封对象以同姓为主;分封区域主要集中在关东地区;诸侯国统治区域广阔。 影响:一方面促进了封国地区的开发;另一方面王国势力膨胀后,削弱了中央集权。 【解析】 (1)特点:通过图 1 并结合分封制的知识来看,分封制具有分封对象多元化,同姓亲族是主体,而且分封 的诸侯国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2)变化:依据图 1 和图 2 并结合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可知,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局部统一趋势加强;秦国国 土面积扩大,实
25、力不断增强;总体来看周朝的地位急剧下降;原因:结合战国时期的变化可知,兼并战争的进行, 导致小诸侯国消失,冲击了分封制和宗法制度,导致周天子的权威削弱,秦国是通过商鞅变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的。 (3)特点:依据图 3 并结合汉朝政治制度来看,分封对象以同姓为主;而且分封区域主要集中在关东地区;诸侯 国统治区域广阔。影响:结合汉朝的发展可知,分封制的实行一方面促进了封国地区的开发,但另一方面王国势力 膨胀后,削弱了中央集权。 6 (1)特征:以功臣侯国为主;因素:刘邦为建立和巩固统治,实行了分封,大封功臣。 (2)侯国数量特别是功臣侯国大量减少,归义侯国数量增加;西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国家统
26、一进一步巩固。 (3)恩泽侯国、外戚侯国增多,汉代政治趋于腐败,统治逐渐衰落。 【解析】 (1)特征:据图 1 中信息可知,汉高祖时期侯国类型有功臣侯、外戚侯、恩泽侯三种,但通过图例对比发 现以功臣侯为主。成因:结合所学可从楚汉战争时,刘邦为合力击败项羽,陆续分封了 7 个异姓诸侯;据所学可知。 刘邦建汉后为巩固刘姓天下,又陆续分封同姓子侄为王。 (2)据图 1 中信息可知,汉高祖时期侯国类型有功臣侯、外戚侯、恩泽侯三种,但通过图例对比发现以功臣侯为 主。据图 2 中信息可知,汉景帝晚期到汉武帝晚期侯国类型中功臣侯数量明显减少,而归义侯也明显增加,结合所 学可知,这是此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
27、 (3)据图 3 信息可知,侯国类型有功臣侯、外戚侯、恩泽侯,但外戚侯和恩泽侯相比以前增加迅速,结合所学可 知汉武帝晚期到汉哀帝时期选官制度察举制发生了变化,选官标准不再是“品德、才能”,已经重视出身门第的现 象。 7 (1)特征:方国,诸侯国与周王室仅是松散的臣属关系,尚无统一的行政区划。政治因素:西周实行分封制, 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2)意义:郡县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郡县的划分适 应了经济发展水平状况和发展不平衡的需要。 (3)变化:州县在南方的设置明显增多。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战乱及经济的衰退促使大量人口南
28、迁; 江南的持续开发,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 (1)通过图片中西周诸侯国的名称可知,材料体现的是西周的分封制,这一时期行政区划体制特征主要体 现为诸侯国与周王室是松散的隶属关系,没有形成统一的行政区划。政治因素主要是三代时期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形 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2)通过图片可以看出这是秦朝的郡县制度。意义在政治上可以从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和经济上适应经济发展水平 等角度回答。 (3)关于“变化”,通过表格可以看出唐朝时期行政区划上南方的数量明显开始多于北方。关于“原因”,从江南地 区的开发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角度去回答。 8 (1)差异 图一,“随山川形便”:依据山脉、河流、湖泊等作为行政区域边
29、界,行政区域与自然地理保持一致。 图二,犬牙交错:有意打破山川天然界限,将山川之险融入区域之内。 (3 分) (2)随山川形便:划界清晰,管理方便;易守难攻,极易形成地方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局面。 犬牙交错:易于利用地理单元之间的空间关系制约天下,抑制割据;失去天险,容易导致政权更替。 (4 分) (3)国家疆域的不断变化;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地方的需要;吸取前朝的教训等。 (3 分) 【解析】第(1)问,从图片很容易看出两者之间的区别,前者是按照自然地理条件划分,后者则刻意打破前者的 做法。第(2)问,分别从积极作用和局限性两方面来分析。第(3)问,从国家疆域变化、加强中央集权等方面分 析。 9
30、(1)从实践和理论上探索出了中国革命道路;政权建设上,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创建人 民政权进行了探索和尝试;经济建设上,进行土地革命,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调动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 (2)不同:设立边区政府,隶属于国民政府;按“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精兵简政。 原因:维护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解析】 (1)贡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9 年至 1933 年正值土地革命时期可知,这一时期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 的道路,从实践和理论上探索出了中国革命道路;政权建设上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 国临时中央政府,为创建人民政权进行了探索和尝试;根
31、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在根据地进行经济 建设上,实行土地革命,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调动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 (2)不同:根据图二中陕甘宁边区可知,这是中共抗战时期开创的根据地,当时的陕甘宁边区是边区政府,隶属 于国民政府;在政权建设方面,中共在政权组织中按“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在 延安时期,实行精兵简政。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二所处时期正值抗战时期,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中共这一时期的政权建设目的 是为了维护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0 (1)同:由相对落后的边远地区南迁至内陆先进地区。异:北魏放弃了平城的都城地位,元朝保留上都,实行
32、两都制。 影响:北魏迁都洛阳,促进了政权封建化,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统治;但也造成了鲜卑族的分裂。元朝定都大都,保 留上都旧制,加强了国家统一及对边疆管辖;但两都巡行也增加了负担。 (2)变化:明朝建立后,定都南京,明成祖朱棣时期,迁都北京。 原因:北京是明成祖朱棣的“龙兴之地”;迁都北京有利于加强北部边防,控制广袤的国土。 (3)统治需要,发展差异,传统习俗,个人动机。 【解析】 (1)异同一问,同:根据材料中图 1 和图 2 北魏从平城迁都洛阳和元代从上都迁到大都,可以看出两者都 由北部相对落后的边远地区南迁至内陆先进地区;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是彻底放弃了平城的都城地位,而 元朝则保留了
33、上都,实行两都制。影响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积极和局限两个角度思考:在积极性上,可以 从对其自身政权的封建化、对国家统一、对边疆管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等角度回答;在消极性上,可以从对自身 民族的分裂、两都设立对国家负担的增加的角度回答。 (2)变化一问,根据材料图示可以看出,明朝最初定都南京,到明成祖时迁都到北京。原因一问,根据所学知识, 可以从北京的地理位置、加强统治和明成祖自身被封为燕王,北京对其特殊意义的角度思考。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因素主要从巩固统治需要、地区发展差异、历史的传统和个人的目的及动机等角 度思考。 11 (1)同:都加强了与亚非地区的联系。 异:前者开创了
34、西太平洋和印度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后者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航行;前者一人多次航行,后者 多人多次航行。 (2)不同影响: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新航路开辟使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 同时伴随着殖民扩张,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解析】 (1)同:从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两幅图片看出,都加强了与亚非地区的联系。异:可从航行范围、组 织航行活动人的数量等角度分析总结。 (2)不同影响:结合所学,可从郑和下西洋属于政治行为,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和新航 路开辟是资本主义经济推动,使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伴随着殖民扩张等分析回答。 12 (1)长安地区的衰落;洛阳地
35、理位置重要,农业发达,漕运便利;光武帝巩固统治的需要。 (2)中轴对称,街道分明,坊市分开,布局整齐。 (3)“市”范围扩大,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形成了分散于宅屋之间的繁荣商业街;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 接监管。 原因:农业手工业的繁荣,商品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海外贸易发达。 【解析】 (1)结合所学内容,可从长安地区的衰落、洛阳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光武帝巩固统治需要的角度分析 东汉选择洛阳作为都城的原因。 (2)根据图示内容和所学可知唐朝长安城的布局特征主要是中轴对称,街道分明,坊市分开,布局整齐。 (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在布局上,北宋东京城“市”范围扩大,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36、形成了分散于宅屋之间 的繁荣商业街;同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原因结合所学可从农业手工业的繁荣、商品经济发展、社 会稳定和海外贸易发达的角度进行总结。 13 (1)变化:分布范围扩大;数量猛增;分布由点状变为片状,出现了几大密集区;南北分布不平衡,南方多于 北方,南方成为教育与学术的中心。 (2)原因:北方战乱,政局动荡;重文轻武的政策;科举制的完善;宋代经济繁荣;经济重心南移;理学兴起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二的比较可知,到宋代时期,书院的分布范围扩大,数量增多,分布形式由点状变为片 状,并出现了几大密集区。在分布区域上,南方多于北方,南方成为教育与学术中心。 (2)结合所学
37、内容可从北方战乱、政局动荡、重文轻武政策是实施、科举制的完善、经济繁荣、经济重心南移和 理学兴起等方面概括这些变化出现的原因。 14 (1)同:都加强了与亚非地区的联系。 异:前者开创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后者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航行;前者一人多次航行,后者 多人多次航行。 (2)不同影响: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新航路开辟使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 同时伴随着殖民扩张,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解析】 (1)“相同点”,通过两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都加强了亚非之间的联系角度说明。“不同点”,通过图片 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是实现了中国和印度之间亚非海上交通线,而
38、新航路开辟了全球范围内的航行;依据所学知 识得出,郑和下西洋是一人多次航行,而新航路开辟是多人多次航行。 (2)“不同影响”,依据所学知识从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亚洲和非洲之间的友好往来;而新航路开辟则使世界连为一 体,同时带来了殖民扩张等角度说明。 14可选角度:早期城市化扩散的趋势;1500 年1800 年城市核心的发展趋势;大学扩张的趋势;城市规模的 变化趋势等。 示侧:趋势:欧洲城市核心由地中海沿岸逐渐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尤其是英国等地区。 解释:15、16 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的开展,欧洲的商贸中心逐渐由地中海沿岸向大西洋沿岸转 移。17、18 世纪荷兰和英法等国相继崛起。到
39、18 世纪中期,英国成为海上霸主并率先爆发第一次工业革命,近代 工业城市兴起。欧洲城市核心在 19 世纪转移到了英国等地区。 欧洲城市核心的演变反映了欧洲经济发展的时空变化特征。 【解析】趋势:根据图片中“主要城市聚集区”分布、1500 年至 1800 年核心城市发展趋势可以得出趋势:欧洲城市 核心由地中海沿岸逐渐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尤其是英国等地区。 解释:根据所学知识,从新航路开辟导致的贸易中心转移、英国通过殖民活动以及第一次工业革命崛起等角度分析 欧洲核心城市转移的原因,最后得出欧洲核心城市转移与欧洲经济格局变化的关系。具体解释如下:15、16 世纪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的开展,
40、欧洲的商贸中心逐渐由地中海沿岸向大西洋沿岸转移。17、18 世纪荷 兰和英法等国相继崛起。到 18 世纪中期,英国成为海上霸主并率先爆发第一次工业革命,近代工业城市兴起。欧 洲城市核心在 19 世纪转移到了英国等地区。欧洲城市核心的演变反映了欧洲经济发展的时空变化特征 15 (1)背景:张骞“凿空”西域奠定了基础;西汉实现“大一统”,国力强盛,多次大败匈奴,扫清了障碍;西汉经 济繁荣,纺织业、制瓷业等手工业发达;西汉开放的对外政策。 (2)变化:由以陆路为主到以海路为主。原因:北方长期战乱,冲击了陆路交通,阻碍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宋代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南移;政府采取鼓励海外贸易的政策;南
41、方政局相对稳定;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海 陆运输具有省时快速、运输量大等优势。 (3)盛极一时原因:经济发达,国力强盛;造船和航海技术进步,海外贸易发达;明初专制集权高度强化,明成 祖的大力支持。沉寂原因:郑和下西洋以宣扬国威和炫耀富强为目的,以赠与和朝贡贸易为主,不以营利为目的, 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海外贸易缺乏经济动力,难以为继;明前期以来实行的海禁政策,阻碍了海上贸易的 发展。 【解析】 (1)背景:根据材料中图 1“汉代”丝绸之路,结合所学知识,从张骞出使西域开始,从政治、经济、民族、 外交等多方分析西汉时期丝绸之路得以形成的主要背景。 (2)变化:对比从图 1 到图 2,结合所
42、学知识,可知,与汉代以陆路为主不同,南宋时期“丝绸之路”变为以海路为 主。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陆路交通受阻,到南宋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心南移,从政府经济政策的推动到南方政 局稳定, 从造船、 航海技术到海路优势等多方面分析, 由汉到南宋丝绸之路由陆路为主转变为海路为主的主要原因。 (3)原因:根据图 3 中“明初”“海上丝绸之路”,结合所学知识,先从经济、技术、政治、政策等方面分析明初其 盛极一时的原因;再从明初海外活动的目的、国力的下降和国家对外政策的调整等方面,分析明代海上丝绸之路很 快归于沉寂的主要原因。 16 (1)具有地城性,分布不平街;在多种行业出现,主要集中在纺织业;集中在工商业
43、市镇;出现的时间基本相 同。 (2)特点:中国主要集中在国内市场(或国内长途贩运) ;英国主要注重开拓海外市场(或海外贸易发达) 。 原因:经济基础:中国以自然经济为主,英国以资本主义经济为主;对外政策:中国实行闭关政策,英国实行殖民 扩张政策;社会观念:中国重农抑商,英国重商主义、新教伦理;交通运输:中国商帮形成,长途贩运繁荣,英国 交通工具先进,海运发达;生产组织:中国是传统手工业,规模较小,英国实行工厂制度,规模大。 【解析】 (1)根据“图 1 和图 2”,可从中国和英国资本主义萌芽都具有地域分布不平衡,多种行业出现,主要行业 有纺织业,出现的时间基本相同(16 世纪初)等分析总结。
44、(2)特点:根据图 3 和图 4,可从中国主要集中在国内市场,英国主要注重开拓海外市场分析回答。 原因:结合所学,可从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角度分析,中国可从自然经济为主,实行闭关政策,长途贩运繁 荣,重农抑商政策,传统手工业等分析总结;英国可从资本主义经济为主,英国实行殖民扩张政策,重商主义,海 运发达,实行工厂制度等角度分析总结。 17 (1)特征:最初是在沿海建立少量殖民地,后来侵略范围不断扩大,最终基本上把非洲瓜分完毕。 成因:15 世纪末至 17 世纪上半叶,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势力开始进行殖民扩张,在非洲 沿海建立了少量殖民地。 18 世纪中后期至 19 世纪上
45、半期,随着工业革命开展,为进一步扩大海外市场,欧洲殖民势力扩大了对非洲的侵 略。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为扩大资本输出和海外市场,欧洲殖民势力掀起了瓜分非洲 的狂潮。 (2)从给非洲带来灾难的角度作答。如黑奴贸易使非洲丧失了大量劳动力;是非洲长期贫穷落后甚至混乱的重 要根源之一等。 从非洲人民反抗压迫的角度作答。如二战后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逐渐崩溃;非洲独立国家成为发展中国家 的重要力量等。 【解析】 (1)特征:从图上信息可以看出,图一主要在沿海地区,且到图二、图三便不断扩展,最终在图三把非洲 瓜分完毕。 成因:可根据所学从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及影响、两次工业
46、革命开展的影响角度概括。 (2)根据所学可从正反两面概括。一方面从给非洲带来灾难的角度作答。另一方面从非洲人民反抗压迫的角度作 答。 18 (1)随着一系列的生产工具的发明,棉纺织业有重大发展;瓦特改良蒸汽机,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煤炭成为 重要能源,冶金、采矿业不断发展;随着火车、轮船的发明,交通运输不断发展;火车和运河的使用,推动国内贸 易发展;港口的发展推动对外贸易增多;城市化进程加快,出现了重要的工业城市;工业化进程加快,形成一些工 业中心区。 (2)角度:政治(阶级关系) 。 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本主义列强凭借雄厚的经济力量,扩张领 土,掠
47、夺和控制落后国家和地区,把它们变成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以及投资和殖民场所,促进了资 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对社会生活:大批以工厂为中心的城市兴起,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化进程开始并加快。 (如从平等观念、妇女解放等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解析】 (1)根据“珍妮纺纱机、棉纺织业重要地区”得出随着一系列的生产工具的发明,棉纺织业有重大发展;根 据“瓦特研制成改良蒸汽机”得出瓦特改良蒸汽机, 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根据“煤田”得出煤炭成为重要能源, 冶金、 采矿业不断发展;根据“主要铁路、扩展中的港口”得出随着火车、轮船的发明,交通运输不断发展,推动国内贸易 发展,推动对外
48、贸易增多;根据“扩展中的城市、工业中心区”得出城市化进程加快,出现了重要的工业城市;根据 “工业中心区”得出工业化进程加快,形成一些工业中心区。 (2)角度:根据“随着工业革命在欧洲的展开和完成,工人的人数迅速增加,使得社会日益形成两大阶级,即资产 阶级和无产阶级”得出政治(阶级关系) 。 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结合所学,可从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侵略扩张,促进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步形成分析回答。 对社会生活:可从促进城市化进程分析回答。 19示例:现象:明清时期,外来的高产农作物品种在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得到迅速推广。 评析:伴随着地理大发现与全球物种交流的出现,以玉米、番薯为代表的高产农作物品种传入我国东南地区。由于 种种原因,明清时期,东南地区的居民向湖广、四川地区大规模迁移,为这些地区带来了新的农作物品种,改变了 这些地区的粮食结构,促成这些地区的土地开发利用和社会稳定。 总之,明清时期外来的高产农作物品种的迅速推广与国内的大规模人口迁徙关系密切。 其他思路示例: (1)明清时期,我国出现人口大迁徙; (2)明清时期,国内大规模人口迁徙与外来高产农作物品种迅速推广相伴而生。 【解析】现象:根据题干中提供的图片可以从高产作物推广、人口迁移或者二者结合的角度提出观点,以高产作物 推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