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谏太宗十思疏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熟读课文,为翻译和理解课文做准备; 3、在掌握实词、虚词等各种文言知识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4、理清课文条理,归纳各段段意。 教学重点: 1、 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点(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成语) 2、夯实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并提高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语】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因为忠臣批龙鳞,逆圣听,讽谏帝王确 为不易之事。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就是千古名证与教训。然而,唐代 谏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相反却得 到了唐太宗的称赞,太宗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
2、,并放置案头,以资警 惕。我们在感叹这对贤君良臣时,也会为魏征超人的勇气,高超的讽 谏艺术所折服。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体味它 流畅的艺术文气和敢于直谏的火热报国心。 【解题】 谏:进谏;疏:一种文体,专指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十思” 则是本次劝谏的内容。 【写作背景】 唐太宗刚登帝位时,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保持节俭、谨慎的 作风, 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 经过十几年的战后休养生息, 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 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 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
3、在群臣 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本文就是贞观十一年 写的奏议。文中提醒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并十分具体 地提出了十个要经常考虑的问题, 指出一个国君应该如何正确处理眼 前的各种事物。据说唐太宗看到此文后很有感悟,亲自写了诏书答复 魏征,承认自己的过失,并对魏征这种敢于直谏的精神表示赞赏,还 把这个奏章放在案头,经常对照反省。魏征所讲的道理,对后世也有 一定的借鉴作用。 【读文教学】 1、 学生自读:要求边读边标注出读不准的字词,以及有疑问的句 子;并标注出正确的断句。 2、 自读的生字 木之长(chng ) 浚其泉源( jn) 戒奢以俭( sh ) 塞源( si
4、) 殷忧( yn ) 载舟覆舟( zi ) 虑壅蔽( yng ) 黜恶( ch ) 谬赏( mi) 宏兹九德(z ) 3、 教师范读:边读边提醒学生应该注意的字音和断句; 4、 学生指名读:当一学生读文时候,其他学生可以质疑、纠错。 5、 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翻译课文】 第一段:臣闻求木之长者 (1),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 泉源 (2);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 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於明哲乎 (3)! 人君当神器之重 (4),居域中之大(5),不念居安思危(6),戒奢以俭(7),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8
5、)。 (1) 长: 生长。(2)浚: 疏通水道。(3)下愚: 最愚笨的人。明 哲: 明智、贤能的人。(4)当: 主持。神器: 帝位。重: 重权。 (5)域中: 天地间。(6)居安思危: 平安时想到危难。(7)戒: 革 除。以: 用来。(8)斯: 此。 本段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一定要使它的根稳固;想要使泉水流 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树根不稳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厚 实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 (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要职权,据有天地间 重大的地位,将会推崇皇权的高
6、峻,永远保持无休止的美善,不考虑 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 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 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长远啊。 本段成语: 居安思危: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 戒奢以俭:防备奢侈,做到生活节俭。 本段段意:以“固本思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 要性。 第二段:凡昔元首 (9),承天景命(10),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11)。岂 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1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 3); 竭诚则吴、 越为一体(14),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5)。 虽董之以严刑(1
7、6), 振之以威怒 (17),终苟免而不怀仁(18),貌恭而不心服(19)。怨不在大,可 畏惟人 (20); 载舟覆舟(21),所宜深慎(22)。 (9)凡: 凡是,所有。元首: 这里指帝王。(10)承天:承受上天。 景: 大。(11)盖: 大约。克: 能够。(12)殷: 深。忧: 忧患。 竭诚: 竭尽忠诚。(13)傲物: 傲视他人。(14)吴、越: 本是春秋 时互相敌视的国家。一体: 整体。(15)骨肉: 亲属。行路: 无关 系的路人。(16)董: 督责。之: 指人民。(17)振: 震动。威怒: 声 威。(18)苟: 苟且。(19)貌恭: 外表恭顺。(20)人: 指众人。(21) 覆: 倾覆
8、。(22)深:深切。慎: 警惕。 译文: (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不处在深切 的忧虑之中而治道显著,功德圆满之后德行就开始衰微了,开头做得 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善终的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 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 因呢?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竭尽诚心对待臣民。已经成功, 就放纵自己的情感而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 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毫不相干的陌生人。即使用 严酷的刑罚监督人民,用威风怒气来威吓他们, (人们)最终只是苟 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感念(皇上的)仁慈,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 却不
9、服气。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只有民众(的力量) ; (人民像 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使船只颠覆,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本段成语: 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靡:无;初:开 始;鲜:少;克:能。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多用以告 诫人们为人做事要善始善终(做事情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形 容办事认真) 。 载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比喻取得民 心的重要。 人心向背:向:归向,指拥护;背:背离,指反对。指人民大众的拥 护或反对。 第二段段意:用历史事实说明国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原 因。 第三段: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23),将
10、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24),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25),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26),乐盘游则 思三驱以为度 (27),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8),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29),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30),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31),罚所及 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32):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33),简能而任之(34),择 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 (35),信者效其忠 (36);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37)。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38)! (23)可欲: 自己嗜好的东西。(24)作: 建造。止:适可而止。 安: 使之得安。(25)谦冲: 谦虚。自牧:
11、 加强自我修养。(26)下: 居其下。川: 这里指河流。(27)盘游: 这里指打猎。三驱: 围打 禽兽时,只合三面,开出一面,让其逃走。度: 限度。(28)慎、敬: 谨慎、不懈怠,二词同一个意思。(29)壅: 堵塞。蔽: 遮蔽。纳下: 采纳下面的意见。(30)谗: 陷害他人。黜恶: 斥退邪恶。(31)谬 赏: 奖赏失当。(32)滥刑: 滥用刑罚。(33)宏: 扩大。兹: 这, 这些。见尚书皋陶谟: “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 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34)简: 选拔。任: 任用。(35)播:施予。(36)信: 忠信。(37)垂: 垂衣。拱: 敛手。 (38)百司:
12、百官。职役: 职务。 第三段译文: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见到自己喜欢的,就想到自足来自 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高高在 上充满危机,就要不忘谦虚来加强自我修养;害怕会骄傲自满,就想 到要像江河那样能够容纳千百条河流;喜欢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 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害怕受蒙蔽,就想到 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畏惧说坏话的人,就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 退奸恶小人;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 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地做到这十件 应该深思的事, 发扬光大 “九德” 的修养, 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 挑选好的意
13、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地献出他的谋略, 勇敢的人就能完全尽到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 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一起任用, (您就)垂衣拱手, 不用亲自处理政务, 天下都能治理好。 为什么一定 (自己) 劳神费思, 代替百官的职责呢? 本段成语: 谦谦君子: 指谦虚谨慎、 能严格要求自己、 品格高尚的人。 卑以自牧: 谦卑并且自我约束。 择善而从(之) :挑选其中的好的,并进行采用。 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古时比喻统 治者不做什么事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长治久安:指社会秩序长期安定太平。 第三段段意: “十思”的具体内容和做到“十思”后的好处。 【理清课文结构】 第一段:以“固本思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 性。 第二段:用历史事实说明国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原因。 第三段: “十思”的具体内容和做到“十思”后的好处。 【总结本节课】本节课我们充分发挥了小组的智慧,把课文翻译完, 也理清了课文的结构, 同学们初步了解了魏征劝谏唐太宗的基本意思, 下节课我们来分析一下课文, 看魏征是如何用比喻说理的方式说服高 高在上的皇帝。 【作业】 1、 魏征向唐太宗提出的“十思”是什么? 2、 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3、 本文哪里使用了比喻说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