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六国论》第二课时教案-高中语文部编版(2020)下册.docx

上传人(卖家):Rabit 文档编号:1005490 上传时间:2021-01-06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5.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6.2《六国论》第二课时教案-高中语文部编版(2020)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16.2《六国论》第二课时教案-高中语文部编版(2020)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16.2《六国论》第二课时教案-高中语文部编版(2020)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六国论第 二 课 时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学习史论文议论严谨的特点; 2、了解史论文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3、认识苏洵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 “弊在赂秦” 学习重点学习重点 理解文章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学习难点学习难点 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学习过程学习过程 一、回顾课文结构: 二、研读课文内容: 1、研读第一部分 文段分析: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这句话概况了六国破灭的原因,直 截了当,观点鲜明。 本部分从几个方面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的? 明确:A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2、。 B 不赂者以赂者丧。 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这一段各句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明确: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故曰:弊在赂秦也 总分总 2、研读第二部分 文段分析:这两段文字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 明确:以历史事实论证中心论点,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进行论述。 用一句话概括第 3 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 本段怎样论述赂秦的危害?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本节先总述秦国在攻取之外,接受韩、魏、楚献地的情况: “小则获邑,大则得 城” , 后用比较

3、的方法,指出秦受赂所得比战胜所得要大百倍,而三国赂秦所失比战败所 失也要大百倍,可见赂秦带来的损失之大。 再具体形象地描述赂秦者是怎样陷入“力亏” 的境地“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写“奉之弥繁” “得一夕安寝”以后,秦兵又至的逼人 情势,这样就自然地引出结论,揭示以地事秦的危害和必然后果。 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第四段中哪一句话能够概括齐国灭亡的原因? 明确: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试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明确:共同点形势环境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不同点

4、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 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 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 请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明确: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 中心论点更加鲜 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3、研读第三部分 (2)文段分析:第五自然段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明确:第五自然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由评论六国灭亡,总结历史教训,过渡到 规劝北宋统治者放弃屈辱求和的方针,把问题的分析由表层过渡到里层。 “呜呼以趋于 亡”是承上,继续证明“弊在赂秦

5、”的论点,并且为六国设图存之道:一是用谋臣, “以赂秦 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二是礼贤下士,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三是六国联合, “并力西 向” 。用的是假设论证。具体的说,假如六国不赂秦而自强,而对秦齐心协力作战,那么, 他们就不至于灭亡。现在六国害怕秦国而赂秦,因此,他们终于灭亡。段中连用“悲夫” 、 “呜呼”两个感叹词,表达惋惜之情,突出表明六国灭亡教训沉重。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 所劫哉” ,表达了这样的意图: “为国者”有两层含义,明指六国的统治者,暗指北宋的统治 者,一语双关。由这句启下引出第六节,就很自然了。 第六自然段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明确:作者对历史事实

6、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 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 史的覆辙。 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第五段是否多余? 明确:第四段是总结上文,解决问题 第五段不是画蛇添足,犹如画龙点睛,这篇史论赋予了强烈的现实意义。所以,最 后一段才是作者写这篇史论的主旨所在,篇末点题。 引古(六国破亡) -讽今(在六国下) 结论: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三、课文总结:三、课文总结: 文章在一个“赂”字上,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论述,论古即是论今。相隔千余年的事 为什么能够放到一起来相提并论呢?因为作者找到一个切入口历史与现实的共同点,

7、 六 国与北宋皆是采取屈辱求和的对外的策略。本文以借古讽今的手法,运用对比、类比推理的 论证方法、比喻论证的方法,充分论证了六国破亡的原因,劝谏北宋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 以六国为借鉴,对辽、西夏的侵犯奋起反抗。苏洵六国论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论 断斩钉截铁,巧妙地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 四、四、比较阅读:比较阅读: 方法: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课堂上展示。也可以结合历史事实来谈二者的异同,最好结合 历史。当然,不能离开文本本身,特别是苏洵苏辙父子的写作目的。 苏洵和苏辙的六国论观点的区别如下: 1、灭亡的根本原因不同: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相争以用土地贿赂

8、秦国 的方式以求自保,但却在无形之中削弱了自身的国力,同时使自身失去了可依靠的互助国。 而苏辙认为, 六国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没能利用好能与秦国相抗衡的势力, 即韩、 魏国的国力, 他认为若韩魏将武力抗衡进行到底,六国最终的结果变不会至于此地。 2、论证角度不同:苏洵的六国论从“赂秦而力亏”的角度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最后 引出“为国者无为积威之所劫”的历史教训。 苏辙的 六国论 则从“韩魏附秦”招致六国相继破灭的角度, 批评六国之士的“虑患之疏, 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 3、主旨不同 苏洵六国论的主旨在于批评秦的过失,揭示秦王朝覆灭的原因,总结历史教训,希望汉 文帝明白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以仁义治天下。 苏辙六国论实为借古喻今,希望北宋统治者不要向契丹、西夏割地献物,妥协投降。六 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应该是违反历史发展的趋势。但本文论述亦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 五、作业: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针对六国被秦灭的事实,写一段不少于 350 字的小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部编版 > 必修 下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16.2《六国论》第二课时教案-高中语文部编版(2020)下册.docx)为本站会员(Rabit)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