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课例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课例 如何指导高中生阅读红楼梦整本书?今天我们呈现王晓军老师的红楼梦整本书阅 读指导课例,以及针对课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张燕玲教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 与教材发展研究中心朱传世老师的精彩点评。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与阅读策略 关注一个核心问题,撬动整本书阅读,积累阅读方法,纠正阅读偏差,逐步深入地理解人 物。 教学目标 1.研读经典文段,撬动整本书阅读,逐步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 2.提高阅读分析能力,学习积累名著阅读方法,纠正阅读偏差。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提高阅读分析能力,学习积累名著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整体把握,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
2、问题导入:如何认识宝钗对宝玉的感情 宝玉挨打,在第 33-34 回,是红楼梦中作者着力描写的大事件。上节课全班同学一起 分享了研读文本的发现,以王焕同学为代表的18名同学的发言中都提到,来探视宝玉伤情 的宝钗好像在完成一次礼节探视,和黛玉的真情流露相比,作秀的痕迹明显,认为她对宝 玉是虚情假意。以辛玉聪同学为代表的 20 个同学认为宝钗是真心爱宝玉,心疼宝玉的。 两派意见的同学都拿出了文本依据。 认为宝钗是在演戏、无有真情的文本信息有: 1.神态:和黛玉“哭”不同,宝钗是“笑”着和袭人告别的不难过 2.动作: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有沽名钓誉、收买人心之嫌 3.语言:像医生给病人开药、查房、
3、下医嘱一样 ,没有深情厚谊 4.侧面描写:宝玉也用非真之语答复曰:好些了” ,以假对假 认为宝钗是真情流露的相关文本信息有: 1.神态: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与平时端庄不同 2.语言: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心疼宝玉真情流露 3.侧面描写:宝玉不觉心中大畅,将疼痛早丢在九霄云外,宝玉因宝钗之情忘疼 真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 们阅读大部头的作品,阅读中有了疑难问题或者和别的读者意见不一致时,请大家不要简 单机械地给人物贴标签。可以尝试运用“前后勾连,整体把握”(板书)的方法。 例如:34 回,宝
4、钗的哥哥薛蟠说宝钗的话。又如 48 回,贾琏被父亲打得走不了路,平儿 向宝钗去讨药。33 回,宝玉挨打后母亲、祖母等无人想到给他敷药止疼,宝钗第一时间给 他送药上门。另外,给平儿拿走的是两丸药,给宝玉的送是一丸药,是宝钗给自己第二天 再去看视宝玉找到冠冕堂皇的借口。 我们如果把这些情节放到一起来分析,是不是就能更客观地理解人物形象了?大家再扩大 阅读区间,是不是还能有其他的发现呢?希望大家在多读中继续发现真正的“薛宝钗” 吧。 宝钗和黛玉对宝玉的感情表达完全不同,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差别也很大,大家考虑过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这个关于“为什么不同”的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我们留一个 课后作业
5、,希望大家结合红楼梦的阅读,能谈谈自己的见解。 二、认识袭人和宝玉的关系 昨天同学还发表了对袭人和宝玉关系的看法,而且认识基本相同:袭人对宝玉很忠诚,爱 护关心备至,而宝玉对袭人很信任,不避讳他们之间毫无秘密,亲密无间。请大家课下运 用“前后勾连、整体把握”的方法,看看是否有新的理解。 教师提示:34 回,袭人主动去见王夫人,提建议,让宝玉搬出园子,这是袭人“想宝玉之 所想,爱宝玉之所爱”吗?34 回,宝玉要派人去看看黛玉,传达对黛玉的真情时却把袭人 支开,派晴雯去。 三、理解分析宝黛真情 1.黛玉探视宝玉,哭着来,哭着走的,只跟宝玉说了一句话“你可从此都改了吧”,大家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明
6、确:这是黛玉违心的话。 再问:为何黛玉要说违心的话?明确:环境险恶,力量孤单弱小,心疼宝玉。 追问:从哪里能看出来黛玉说的是违心之语? 明确:黛玉心疼挨打的宝玉,满面泪痕,眼睛肿的像桃;她说“你从此都改了吧”,“都” 就是不管对错是非,不分青红皂白,不区分,这与贾政教训、痛打宝玉的初衷完全不同。 宝玉显然听懂了黛玉这句话传达出来的意思,回答黛玉说“你放心”。这就是宝黛之间心 心相印的爱情。 阅读红楼梦,请同学们注意“品味人物语言中的深层意蕴”(板书)。 2.34 回中,还有什么地方表现宝黛的心心相印的呢? 明确:宝玉惦念哭着离开的黛玉,派晴雯去看看黛玉,于是就让晴雯送两条旧手帕给黛玉, 晴雯不
7、懂何意,但是黛玉懂宝玉的心。 再问:同学们懂宝玉送手帕之心吗? 明确:宝玉料想黛玉还会哭个不停,必然会用手帕,自己去不了,就让自己的手帕陪着黛 玉。而且,晴雯去的时候看见黛玉的丫头春纤正在晾手帕,说明黛玉哭湿的手帕太多了, 宝玉送的手帕太及时了。两条手帕还有成双成对的意思。 另外,之所以送旧手帕,是因为黛玉最大的心结是宝玉喜欢新来的有金锁的宝姐姐,宝玉 用旧手帕安慰黛玉,传达自己爱黛玉不变之旧情。从黛玉在手帕上题的诗可以看出,此帕 为丝帕,横竖都是丝(谐音“思”)。 3.纵观全书,不难发现,手帕是宝黛爱情发展阶段的标志物。 初期:第 28 回,黛玉拿手帕扔在宝玉脸上(猜忌、妒忌、不信任)。第
8、30 回,黛玉扔一 条手帕给宝玉(有分歧、不理解、闹矛盾)。 成熟期:第 34 回,宝玉送两条旧帕给黛玉(知心 、知音)。 结局:第 97 回,黛玉焚稿断痴情,把题诗的爱情信物也烧了(心事终虚化)。 4.读懂手帕,才能理解作者高明的写作技巧(板书)。 手帕的两个要素:泪与诗。 诗中有泪,泪中有诗泪,是黛玉生命的标志,前世受雨露之惠,今生黛玉泪尽而亡。诗, 是黛玉灵魂的写照,她是大观园的首席诗人。 四、小结本课 红楼梦阅读的三种方法,继续探究名著精髓,滋养我们的精神。 专家点评 张燕玲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教育研究所教授 2017 年新高中语文课标第一个任务群就是关于整本书阅读的。 该课程的设
9、计关注以经典文段撬动整本书阅读的问题,希望通过课堂指导,纠正学生的阅 读偏差,积累阅读方法,深入了解人物,感受作品艺术魅力。王晓军老师的指导课的教学 目标与任务切合新课标的理念与要求。 课程从“如何认识宝钗对宝玉的感情”的两派截然不同的观点导入,让两派同学具体阐释 他们的理由,从文本中寻找依据,从人物神态、动作、语言、侧面描写等方面进行分析; 而在两派各持己见的情况下,老师引导学生们从小说的前后勾连上去整体把握分析人物, 而不是“瞎子摸象”式的以局部代替整体地看待问题,也不是简单机械地给人物贴标签。 通过具体的前后勾连,使学生对人物的情感认识感受更加深入、全面、准确,更能认识到 经典作品中典型
10、人物的性格的丰富复杂性。在通过宝玉挨打深入了解人物后,又通过分析 袭人与宝玉的关系、宝玉和黛玉的真情,品味人物语言中的深层意蕴(黛玉的语言),通 过具体的事件(送手帕)理解作者的高超的写作技巧。 教学的三个方面的内容指向教学目标的实现,课程内容选择具有典范性,而且层次清晰性, 层层深入,循序渐进,连接巧妙。整个课堂,使学生们进入了“真阅读”,充分调动了学 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阅读真正收到实效。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阅读指导的难度非同一般。王晓军老师巧妙地 以经典章回文段撬动整本书的阅读指导方式,让学生通过“窥一斑而见全豹”,是行之有 效的办法。 如果课程能进一步
11、从以下方面加以引导,对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物和作品的艺术魅力会更 有帮助。 1.红楼梦区别于其他古典小说名著的独特性 比如宝玉挨打中的心理描写对塑造人物上的作用,以及心理描写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上的 价值,学生对红楼梦的艺术成就认识就更深入。( 水浒传 三国演义几乎是没有 心理描写的。) 2.人物刻画达到典型形象的高度 如果说红楼梦之前的小说人物还是类型化的“扁型”人物,而到了红楼梦人物形 象达到了典型化的“圆型”艺术高度。 3.宝玉挨打这段经典文段,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来分析薛宝钗和林黛玉 两个都对宝玉痴情的少女的不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把握 两个人物的性格,还可以区分出
12、两人对宝玉情感的爱的程度、爱的方式,感知两人谁才是 真正和宝玉志同道合的。 朱传世 北京教科院课程与教材发展研究中心课程室主任 红楼梦必然会成为千古奇书,一读者一“红楼”,一读者一“梦呓”。显然,中学生 阅读整本红楼梦是有难度的。怎解其中味呢?这对老师是极大的考验。 王晓军老师采用了三个小策略,相当于三根杠杆,从不同的角度撬动红楼梦这部博大 精深的巨著,给学生以启示。 一是前后勾连,整体把握。 读整本书,进去容易出来难。进去了,被一鳞半爪所吸引,全然不顾前后左右,必然形成 片面认识,而瞻前顾后,拉出几条线来,就会形成完整认知,对人事景物及其关系的把握 就要准得多。 二是品味人物语言的深层意蕴。 文学作品多含隐喻,需要把握言外之意、象外之旨,否则就可能歪曲事实,很难进入故事 情境,也就把握不住人物心理、环境特质,最终把书读散了,还可能导致曲解。 三是理解作者高明的写作技巧。 教师通过“手帕”这一物象,从“泪”和“诗”两个角度作出独特的阐释,形成“一家之 言”,也是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要学会形成个性化和创造性理解,避免云云亦云。不过, 把阅读策略定位在“高明的写作技巧”上,似乎欠妥,兴许作者写作时乃自然天成,并非 刻意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