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促织教案促织教案 第二第二课时课时 【教学目标】 1、理清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品味人物描写细腻传神的语言。 2、理解本文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以前朝“治世”殃民之事揭露“康熙盛世” 黑暗现实的创作构思。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归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 理清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品味人物描写细腻传神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和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1、讲授法。2、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学生齐读全文,理清情节,教师帮助梳理体验:一、学生齐读全文,理清情节,教师帮助梳理体验: 1、全文是以什么为线索?(促织,即“虫”
2、 ) 2、指名一生讲故事, (提示:围绕标题“促织”展开复述,只简述故事梗概,不细叙具 体细节,所谓梗概,包括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其他同学边 听,边紧扣线索给每段加一个标题。 征促织捕促织-促织得促织-失促织化促织斗促织-进 促织议促织 3、按小说情节发展来分析, 明确促织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让学生体会故事一波三折的特点。 学生再次默读阅读课文,编写情节提纲: 序幕(起因)第段朝廷征促织 开端第段成名被摊派交纳促织 发展第段成妻卜促织 成名按图索促织 高潮第段成子毙促织 化促织 斗促织 结局第段成名献促织 尾声第段作者评促织 4、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
3、报充里正,严遭杖刑(一落) 按图索虫,终获佳品(一起) 毙虫失子,陷入绝境(二落) 魂化促织,出现转机(二起) 比之他虫,惭怍不已(三落) 虫显异能,惊喜万分(三起) 进献令宰,令宰怒呵(四落) 呈献皇上,裘马扬扬(四起) 二二、细腻的心理描写细腻的心理描写 文章始终围绕促织一条主线,成名一家忽悲忽喜,喜而转悲,悲而复喜。围绕这条主线 情节具体有几次波折?体会这样安排有何妙处? 提问: 请生细读课文第六段从文中找出能体现成名心理变化的词依次填入横线上, 并体 会心理描写的妙处和作用(每条横线只填一个字) 。 成名听说儿子误毙促织则(怒) ,得子尸于井则转而为( 悲) ,见子气息惙然则转 而为
4、(喜) ,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而为(愁) 。忽闻门外虫鸣则既惊且(喜) ,然见促 织短小则认为它(劣) ;视之,意似良,又转而为(喜) 。将献公堂,不知能否合官老爷 意,心中又(恐) 。 教师点拨: 这篇小说生动感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故事的开端 就写了官府逼迫之下成名的深刻的心理矛盾,这一方面是苦无生路,忧闷欲死,而另一方面 是在痛苦中挣扎,千方百计搜寻, “冀有万一之得” ,正是这种心理矛盾促使他按“神”示的 图去庙宇寻觅促织,在寻求促织中的希冀、急切、惊愕、狂喜等情绪变化无不与他的心理矛 盾有直接联系,情理自然,真实感人。 心理描写的另一特点, 是围绕着人物的命运来写其心
5、理变化。 成名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 意外地捕到一只“巨身修尾,青项金翅”的促织,这时写了他的喜悦与珍惜, “虽连城拱璧 不啻也”一句,道出其珍视的心情。待虫毙于儿手,儿又不知去向,顿时陷入绝望之中, “如 被冰雪。怒索儿”正表现“由喜而怒”的心理变化。 “得尸于井” ,发现幼子投井自杀,自然 地 “化怒为悲” , 由 “抢呼欲绝” 的悲恸, 继又转为无限的悲愁: “相对默然, 不复聊赖。 ” 发现幼子复苏,成名夫妇仅是“心稍慰” ,因为缴纳不上促织会使家破人亡,因此,成名陷 入焦虑,甚至“亦不复以儿为念” 。正在这时,又发生了意外情况“门外虫鸣虫宛然尚 在” ,绝望中出现了希望。终于得到“意似
6、良”的小促织,这才“转悲为喜” 。在“试斗”时, 又发生了“惭大喜惊惊喜”的心情变化。成名的一系列感情变化与其悲欢离合 的命运紧相联系,这就给人以更加真实的感觉,使人物形象也更为丰满。 三三、鉴赏感悟:、鉴赏感悟: 1、生散读本文结尾,思考:本文的结局是喜的,但本文是喜剧吗? 2、 如果是悲剧, 是社会悲剧, 命运悲剧还是个人悲剧?课文哪里点明必然是社会悲剧? 教师明确1、2两个问题 这个结局是虚幻的, 当时的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 成子以自身性命化小虫去让皇帝 玩赏,这正是鞭笞皇帝视人命如玩小虫。 成名“因祸得福”即使是真,也是偶然的。百姓的生死祸福,竟系于区区小虫,封建 统治的腐败已到何种
7、程度! “喜剧”的结局,实际上是嘲讽了一出丑剧, “成名裘马扬扬” ,连“抚臣、令尹,并 受促织恩泽” ,这岂不荒唐可笑! 3、故事为什么要把背景放在明朝?(借古讽今) 点拨:借古讽今的写法 本文是聊斋志异中深刻揭露黑暗现实的篇章之一。作品是以斗促织的宫廷嬉戏作 为引线,由于宫廷的倡导,而形成地方上的按期征收的“定例” 。这对百姓是灾难,而对封 建官僚却是“媚上取宠” 、受赏升迁的好时机。可见由上而下的封建官僚体制是造成民不堪 命的根源。作品所揭露的正是作者所处的黑暗现实,但作者对此采取了曲笔,开头即指明故 事发生年代为明代“宣德间” ,这样既可以放开去写,又可以避开“文网”的迫害,这也是 “
8、借古讽今”的一种笔法。 作者通过曲折变化的情节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例如小说的第一段,以极精练的笔触 对封建官僚机构的面貌作了勾勒“宫中尚促织之戏”这是“祸根” ,而县令、里胥这些下属 和爪牙趁机搜刮,连不务正业的“游侠儿”也来推波助澜,其结果是善良百姓倾家荡产。这 一段是一幅黑暗现实的较完整的画面。 然后又将这一画面通过成名一家悲惨而曲折的遭遇加以展开。 成名一家的苦难对整个封 建社会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成名一家的悲剧是深刻的,正是由于成名的质朴、善良而被“报 充里正役” , 这样就引来更大的灾祸, 不仅 “薄产累尽” , 而且屡受杖责, 被逼得 “惟思自尽” 。 费尽苦心得到一头能够“塞责”的
9、促织,又被儿子误毙,以致儿子投井,骨肉分离,造成极 大的精神痛苦直到成子僵卧岁余,魂化促织,历经险厄,才从灾难中拯救了全家,于是 因祸而得福。这种“化魂”的情节,只是寄托美好愿望所谓“天酬长厚者”的艺术虚构, 除增强悲剧的深刻性之外,这并不能说明善良的百姓能够获得解脱。因此,揭露封建社会的 黑暗本质,鞭挞官僚体制是本文的特点与基调。至于结局部分的“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 俾人邑庠” “抚军亦厚成”等等,这是因为他们“并受促织恩荫” ,并非良心发现。这些官僚 的获赏、受封的代价是人民的血泪与苦难。 4、 “异史氏”的评论如何理解? 解释:篇末附“异史氏曰” ,是作者自己假托之名。这是仿效史记 “
10、太史公曰”的 笔法附在每篇后面的评论。 奉行者: “奉皇帝的命令去办的人” ,可与上文“天子”一致。 加以官贪吏虐:加以,两个词, “加” ,加上; “以” ,由于。 “贪”译“贪婪” 。 一跬()步:古代以跨出一脚的距离为跬,两跬为一步。课文中是“一举一动” 的意思。 点拨:作者在具体细致陈述了故事始末之后,作了深刻的思考,把这件事情放在整个社 会现实背景上来分析它产生的根源和危害,指出,上自“天子” ,下到贪虐的官吏,一整套 封建官僚机构,是酿成民众悲剧的祸根。 “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 ”作者为民请 命、借古讽今,应予肯定。可是作者用“善恶有报”的宿命观点来解释成名的一贫一富,
11、明 显属于宣扬封建迷信,客观上只能起麻痹被压迫群众的反抗斗争的消极作用,应予否定。 5语句品味鉴赏语句品味鉴赏“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 这是全文总结段中的一个关键语句,其含意深刻,讽谏之意明显。成名一家 的灾难是封建统治造成的。宫廷崇尚促织游戏,由于最高统治者荒淫腐化,下层 各级官吏加紧敲诈勒索,遂使成名一家苦不堪言。作为下层知识分子尚且如此, 何况更下层的劳苦大众呢!这就揭示了造成人民灾难和痛苦的根源。“一跬步” 微不足道,事虽小,但事关老百姓的性命,不可轻忽啊!此句确实是诤诤之言。 6、伏笔和暗示的巧妙运用 文章多处用伏笔和暗示,使故事于情于理让人觉得真实可信,在结构上彼 此呼
12、应。 第一段中, “此物故非西产”, 句中的“故”字既是伏笔, 又是暗示。 “故” 通“固”,“本来”的意思。促织本来不是陕西一带出产的,而上至宫廷,下 至县令却每年在民间强征,这不是逼着“公鸡下蛋”,强人所难吗?封建统治 者的腐朽昏庸,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蛮横无理由此可见一斑。同时也为成名 一家悲剧的必然性埋下了伏笔。在不产促织的地方去寻找促织,可想而知是十 分困难的。正因为在陕西一带稀有,才使得成名之子因好奇而使小虫误毙于掌 下,误毙之后,另找一只不就得了吗?因“故非西产”,另找一只很难啊,这 样才有成子魂化促织,以供父塞官责。由此可见,“故非西产”一句在文中的 暗示实在是妙不可言。 另一
13、处值得品味的暗示是对成名第二次猎得的那只劣小蟋蟀的形象的描 写。那只小蟋蟀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其形体瘦弱不堪。因它是成 子的魂灵所化,透过这只小虫的形象,似乎隐约看到,站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 因长期生活在艰难困境中而瘦削不堪的儿童形象。这一形象是人吃人的封建社 会里千千万万儿童的缩影。它暗示出,在封建社会里,无论妇孺老幼都难逃被 剥削被压迫的厄运。 四四、比较反思:、比较反思: (主题的挖掘)(主题的挖掘) “我朝宣宗,最娴此戏,曾密诏苏州知府况钟进四个。一时语云: 促织瞿瞿叫,宣宗 皇帝要。 此语至今犹存。 ” (沈德符万历野获篇 ) “宣宗酷爱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
14、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一 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 夫妇,伤其妻,亦自经焉。 ” ( 梅村诗集笺注转引吕毖明朝小史 ) 提问:这两则史料在促织里是否都用上了?第二则史料和成名一家的遭遇很相似, 并已具备一个完整故事的轮廓, 为什么不按照这个故事的轮廓来展开情节, 而要另外虚构一 些离奇、虚幻的情节?(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明确:这两个材料促织里都运用上了,只是进行了改造。这就说明作者借讲前明宣德年 间事来揭露现实黑暗,不是毫无根据的,把一些“烂污”泼在明宣宗头上,而是有历史真实 作依据。但也正如同学说的,明朝小史中那条记载,虽然
15、事情典型,情节轮廓完备,但 仅仅按它的轮廓去写,要写得像促织这样既引人入胜,又具有强烈揭露、谴责的力量, 似乎是很困难的。现在我们来逐个分析作者所虚构的的离奇、虚幻的情节: 成名夫妻由求神问卜而得佳品这个情节提炼了现实生活、 旧时人们陷入绝境, 往往 寄希望于求神问卜。但神图那么灵验却是虚幻的。作者虚构这个虚幻情节,正曲折地反映了 成名夫妇实际上已无生路,读者读了,自会想到这点。 成名九岁的儿子魂化蟋蟀而且轻捷善斗这个情节也有现实因素, 在旧时代, 孩子惹 祸自杀,是常有的事。魂化蟋蟀则不可能。但这个虚幻情节却有着强烈震撼人心的揭露、批 判力量。 试想, 一个九岁孩子, 经历着多么大的肉体和精
16、神折磨, 这比成名夫妻的身陷绝境, 更使读者感到心情沉重。 结尾的的喜剧结局既然魂化蟋蟀不可能, 那成名一家的摆脱厄运, 裘马扬扬也就纯 属幻想。但这个情节却深刻地揭示了封建政治的腐朽性,读者读了,自会联系当时官场的黑 暗现象。 野史是一大悲剧,蒲松龄改写的促织却是“喜剧” ; 野史为骏马 来换蟋蟀; 妻失促织,惧而自缢; 鸡啄食促织;夫亦自经。 点拨:作者思想局限性的分析 主要在下述两点上点拨:一是有因果报应的迷信观念;二是揭露黑暗现实,虽尖锐,目 的仍只是为了讽劝天子,并没有否定整个封建制度,这仅是一种民主思想的萌芽。 学生如果指出成名一家“不数岁”就“田百顷,楼阁万椽,牛马蹄躈各千计”,“裘马 过世家”的结局,是作者的庸俗幻想,不应否定这种看法。但要指出,因献异虫或善于斗鸡 走马而贵显的现象,在封建时代是屡见不鲜的,这正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 五、总结全文:作者虚构这些虚幻情节,不是仅仅为了引人入胜,也不是为离奇而离奇, 而是要通过这样的曲折离奇、波澜迭起的情节,来强有力地揭露社会的黑暗,统治集团的腐 朽,从而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 六六、作业:、作业: 、完成下发的打印练习。 、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