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题西林壁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学会“壁、侧、缘”三个字词,注意区分形近字“璧、测、喙”;理解“识”, “缘”, “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3、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 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难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
2、师:今天老师要考一考大家的观察能力。(出示六色方柱体,用魔方即可)请同学们各自坐在自己的 位置上看过来,然后大声告诉老师,你所看到的方柱体是什么颜色的? 生:生:红!蓝!绿!白 师:师:老师听到同学们说了很多种颜色,那谁能告诉我,到底是哪一些同学说对了呢? 师:师:好,同学们说得真好!其实同学们都说对了!因为每个同学坐的位置不一样,那他所看到的老师 手中的方柱体的颜色也不一样。这就告诉我们一个小道理,谁能给大家说说?(指名学生说) 师:师:非常好!它告诉我们的小道理就是:同一样事物,如果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结果 就不一样。其实啊,这个小道理在北宋时候就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通过
3、他的一首古诗告诉过 人们。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谁呢?(想!) 师: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会会他,题西林壁(板书课题、作者:苏轼)。 二、读题、解题。 齐读课题。题西林壁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在 1084 年游览庐山时题写在庐山上西林 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请同学们看古诗下的注释,这里的“题”是“题写、书写”的意思;“西林”就 是指“庐山上的西林寺”;“壁”就是“墙壁”的意思。连起来题目的意思就是“题写在西林寺的墙 壁上”。好,咱们一起来读两遍题目。 在学习中渗透方法,可谓潜移默化。 三、简介作者苏轼及写作背景 师生共同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1、有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 2、这首诗的写作
4、背景及庐山的有关情况。 3、教师讲述苏轼少年时代“发奋识尽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的轶闻趣事。 通过交流,达到了学习资源优化组合。同时课内外有机结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探索 的欲望,体现了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 四、初读课文,感知美 1、请大家自由读一读古诗,圈画出不会读的字。 2、指名一学生朗读!教师明确难字读音: 侧:c 庐:l 缘:yun 3、听录音范读,学生感知朗读语调、停顿、重轻音、快慢等。 4、请学生范读。 5、全班同学跟录音齐读,并默记古诗。 6、全班尝试背诵古诗。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让学生在反复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走近庐山,感知庐山的美。 五、分组自学,理解美 (
5、一)、根据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大家说说我们该怎样学习这首诗呢?(学生说 出学习方法,课件出示: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 探究诗意:探究诗意: (指名学生回答后明确)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从这两句诗看,作者都站在哪些角度看庐山呢? 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板书) 横看是怎么看呢?(引导是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的意思)庐山是南北走向,所以横看就是从东西 看。 侧看:侧面看,从山的南端或北端看。 2:作者从这些角度看庐山的景色是一样的吗?诗中哪一个字告诉我们这些景色的不一样?(不一样 “各”字!) 3、好,咱们一起大声把这两句诗读一读,把他们不一样的感觉给读出来!
6、(齐读) 4、好!同学们,如果有一天我们也去看庐山,除了可以像作者这样按照横看、侧看、远看、近看、 高看、低看的方位顺序来看庐山外,我们还可以按照什么顺序去看庐山呢?(讨论,举手回答)(引 导学生从时间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等方面展开联想) 5、同学们真的很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怀着不同的 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诗中所说 生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作者运用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在平时写景作文中可以试着这种写作方法。我们理解了前面两 句的意思,再来看下面两句,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6、谁能用“之所以是因为
7、”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生:我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面目,是因 为自己身在这庐山之中。 师:谁能反过来说一说。用“因为所以”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学生练说,指名。因为自己身在在这座山中,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 7、大家想想,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有, 我们下象棋,自己下的时候,走错了也不知道,在旁边的人却一目了然。) 这叫做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8、 那同学们, 如果我们想看清地球的真面目, 我们应站哪看?是在地球上看吗? (不是, 应该在太空。 ) 非常好,我们的航天英雄杨利伟就曾经看到了地球的真面目,而我们不识地球真面目,只缘身在
8、地球中(众笑)。 (二)、分组合作,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学习方式细读古诗,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 解决。 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既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又培养了学生 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汇报交流,感悟美 (一)交流第一、二行诗句 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 “峰”是什么样子的,感悟庐山的美。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庐山的不同姿态。 4、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句中三组反义词(横-侧,远-近,高-低)的运用,体会作者用词的精 妙。 (二)交流第三、四行诗句。 1、学生自由
9、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结合辞海中的义项,帮助学生选择“只”“缘”在诗中的正确意 思。 3、结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讨论: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从而帮助学生体味诗所蕴含的道理。 4、引发创造。引导学生像诗人那样用诗句说明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学生根据诗意改诗,既使所学的知识得到迁移,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5、议一议:从这首诗你能感到作者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6、说一说:联系实际并结合诗中所表达的哲理,说说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人、看事、看问题呢? 7、朗读第三、四行诗句。 (三)学生根据诗意绘画,通过展示内化诗意。 这样理
10、论联系实际,既深化了对古诗的理解,又提高了认识水平,同时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 力。 七、个性诵读,表达美 1、教师语言激励,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假如你就是苏轼,看到庐山峰峦奇丽,云雾缭绕,山中溪水 潺潺,鸟语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怎样?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呢?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组内交流体会。 3、引导学生谈感受,结合感受进行个性化朗读。 4、教师示范读(配乐配像) 5、学生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最后齐声吟诵。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入情入境地吟诵,使理解更上一层楼。 八、聆听歌曲,欣赏美 师师: 有的时候古人根据自己的兴致, 把诗词配上曲子唱出来, 更
11、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 想听听吗? (课件播放歌曲题西林壁) 古代的诗歌往往被谱成曲子广为传唱,现代人也愿意运用古诗填词作曲这又为我们学习古诗提供了 一个有趣的渠道。学生们陶醉在优美的音乐中达到激情引趣的目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已经将诗意了 然于胸。 九、默写古诗 1、引导学生发现本诗中容易写错的字,同时指导学生将这些字书写到黑板上的田字格里。 2、一名学生板前示范,其他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抄写,可默写。 既积累了语言,又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得到了训练 十、总结全文,升华美 师:(看板书总结)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看景) 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 (板书:悟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 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 通过总结,使学生由表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十一、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1、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游览过庐山、赞美过庐山,除了这首诗之外,你还知道哪些诗人写过庐 山。生:我知道李白写过望庐山瀑布 2、老师也收集了几首描写庐山的诗给大家看一看。(课件出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李白的 望庐山五老峰;陶渊明的饮酒;苏辙的游庐山山阳七咏;毛泽东的庐山仙人洞)。 3、挑选一首觉得写得好的泳庐山诗抄下来背一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