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声声慢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 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 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注释注释 1.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2.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3.乍暖还(hun)寒:忽冷忽暖,气候变化无常。 4.将息:旧时方言,休养调理之意。 5.憔悴损:枯萎,凋零殆尽。损,这里相当于“煞”,“憔悴损”就是“憔悴煞”的意思。 6.怎生得黑:怎样挨到天黑。怎生:怎么、怎样
2、。 7.次第:光景,状况。 8.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 译文译文 整天都在寻觅一切清冷惨淡,我不由感到极度的哀伤凄凉。乍暖还寒的秋季最难以调养。饮三杯两盏淡酒怎能 抵御它、傍晚之时来的冷风吹的紧急。向南避寒的大雁已飞过去了,伤心的是却是原来的旧日相识。 家中的后园中已开满了菊花,我引忧伤憔悴无心赏花惜花、如今花儿将败还有谁能采摘?静坐窗前独自熬到天 色昏黑?梧桐凄凄细雨淋沥黄昏时分、那雨声还点点滴滴。此情此景,用一个愁字又怎么能说的够?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 年 3 月 13 日约 1155 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
3、 女词人,婉约词派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前期多写其 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 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 同。 2 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此词是李清照后期后期的作品,作于南渡以后
4、,具体写作时间待考,多数学者认为是作者晚年时期的作品,也有人 认为是作者中年时期所作。 公元 1127 年(宋钦宗靖康二年)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 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 亡,不幸至此。公元 1129 年(宋高宗建炎三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 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颠沛流离之苦。避难奔走,所有庋藏丧 失殆尽。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境况极为凄凉,一连串的打击使作者尝尽了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
5、丧夫之哀,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 孀居之苦,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 整体感知整体感知 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此词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开头 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 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泪,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感染力。 问题探究问题探究 (1)这首词的主旨
6、句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请概括这“愁”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作者是怎样抒发这愁情)这首词的主旨句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请概括这“愁”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作者是怎样抒发这愁情 的?(的?(4 分)分) 内容:丧夫之痛,亡国之恨,流离之苦,孀居之悲(情愁,家愁,国愁)(2 分) 直接写愁 ,直接抒情。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1 分)间接 写愁,借景抒情。如:借“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营造了冷清、凄惨、哀怨的 意境,抒发了自己的家愁国恨。(1 分) (2)请赏析本词的语言特色()请赏析本词的语言特色(4 分)分) 妙用叠
7、词,有韵律美,增加了音乐性,增强了抒情性。(2 分)如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十四个字,从行动到环境再到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身体和心灵遭受的摧残。(1 分) 语言朴素清新,如“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写尽了作者晚年的凄苦悲愁(1 分) (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三句运用了十四个叠字,表现了哪三种不同的境“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三句运用了十四个叠字,表现了哪三种不同的境界界? ?奠定了全词怎奠定了全词怎 样的感情基调样的感情基调? ? 第一句,写人的动作神态,似在寻找失去的东西,追索 过往的陈迹;第二句,写环境的凄凉、寂寞;第三句,写 内心世界的愁
8、苦、哀伤。“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背井离乡等一连串的 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排解这一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 寻觅。她想寻觅的东西太多了:爱情、婚姻、故乡、和平、幸福,她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但茫然的 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这既是周围的客观环境又是作者的心境写照,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 3 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无光的。于是有了“凄凄惨惨戚戚”这样内心情感的直接表白。 这就为全词定 下了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 (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句,表
9、现的是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句,表现的是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此时,那似曾相识的雁儿再度飞过,丈夫却已亡故,物是人非,相思之情已成“悼亡之悲”。再者,此时的词 人避居江南,远离故土,看到北来的大雁便认为这是家乡来的大雁,因而说是“旧时相识”,可见,雁儿还勾起了 词人的“怀乡之思”。 (5)“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试描绘诗句展示的凄惨情景。并指出此句手法之高妙。试描绘诗句展示的凄惨情景。并指出此句手法之高妙。 梧桐叶落,细雨霏霏,细雨落在梧桐上,又点点滴滴洒到地上。这是梧桐在落泪,不也是词人的心头在滴泪吗! 这
10、里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情景交融更添愁绪,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 (6)“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试分析此结句之妙。”试分析此结句之妙。 词人用口语的形式,脱口而出:这情形、这光景,又怎么是一个“愁”字包括得了、承担得了、说明得了?“这 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 人想象,发人深思。词人满纸呜咽,笔笔写愁,这里除了悲欢离合的个人私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公” 愁在,真可谓人生大悲哀,社会大悲痛。这结尾,既是收,又是放;既是对前文的概括,又把诗意推进一层,使通篇 余音袅
11、袅,言尽而意不尽,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 4 同步练习同步练习 一、一、基础运用基础运用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薄雾浓云愁永 昼 永:漫长 B.东篱把 酒黄昏后 把:举,端起 C.怎敌 他、晚来风急 敌:抵挡 D.如今有谁堪 摘 堪:忍受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东篱把酒 黄昏后 B.莫道不销魂 C.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D.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3.下列对醉花阴声声慢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醉花阴写漫长的白日里,词人百无聊賴地独坐在金善炉旁,注视着那表烟雾。正值重阳,天气已开始变 凉,尤其到了夜里,纱帐中、玉
12、枕上,难以成眠,更觉得凉气袭人! B.醉花阴总体风格朴实、绚丽,词人抓长日、半夜、黄香几个时间的推移,来写自已留在家中独自生活的 空虚无,以此表达对丈夫一如既往的相思之情。 C.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这时她不但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故乡、失去丈夫的苦难。并且,在南方 转逃亡避难的过程中,她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了政治上的诬陷。 D.声声慢展现出词人失落、孤单、凄凉悲哀的心灵世界在了解词人生活遭遇的基础上读这首词,人们不禁 会对她产生深深的理解与同情,这正是李清照这首词动人的地方。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她通晓金石鉴赏,能诗普
13、文,词的成就尤其突出。北宋末年她南渡避乱, 不久北宋灭亡,丈夫病死,她只身逃难,境遇悲惨。 B.“醉花阴”与“声声慢”都是词牌名,这两首词都是词人南渡后晚年的作品。 C.宋代词坛呈现万紫千红的繁荣景象。尤其秦观的词深婉而疏荡,与周邦彦的富艳精工、李清照的清新跌宕如 天际三峰,各超婉约词之顶巅然而在“淡语有味”“浅语有致”“轻巧尖新”“姿态百出”方面,周邦彦是不及秦 观、李清照的,故明、清人推秦、李为婉约宗主。 D.李清照处于南北宋过渡时期,南渡以后词风由明丽而变为凄清。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李清照纪念堂是个四合院似的仿古建筑,红瓦青砖,拱门漏窗,翠竹
14、青青,古朴雅致。 , 。 。 。 。 。是苦 苦地思考着人生,还是又将得佳句?我不得而知。 再往里走,便是“漱玉堂”了 她右手托腮,脸面轻俯,双眉微,就像陷入了久久的沉思 我暗暗赞叹:郭老不愧是一代文豪。如果在他的题词中像许多人习惯那样再多个“女”字,那会是何等减色和 遗憾 东西厢有人物介绍和她的书画展,正房里迎面有两米多高的李清照雕像立在正中那雕像通体洁白如雪,裙飘 然 走进大门,迎面是一块长方形的灰青色大理石 5 上面目地刻着郭沫若先生道劲、奔放的手书“一代词人” A. B. C. D. 6.“菊花”“梧桐”“雨”是李清照诗词中常用的意象,请将这三个词语扩展成一段话。要求:语句通顺,语意连
15、贯 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 60 字。 7.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以“我喜欢”开头,再造两个句子,使整个句式形成排比。要求:符合语境,语意连贯:尽 量引用作者的诗文。 人生既有烟波江面,又有望穿江面的志士仁人。我喜欢婉约中透出英气的李清照,虽是“人比黄花瘦”,也高 歌“不肯过江东”的项羽;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清照的醉花阴中既写人,又写景创造了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之境的佳句是: , , 。 (2)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用十四个叠字层层铺叙,分三个层次,由外而内,由浅入深,把词人内心深处的悲 哀、孤独、寂寞、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的词句是: , , 。 (3)李清照的声声慢中通过日
16、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词人内心世界的句子是: , ! , 、 。 (4)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词人化繁为简,化多为少,把所有的凄苦,所有的孤独,所有的无奈,所有纷繁的 说不尽的思绪,用“ , ”代之。 二、二、阅读练阅读练习习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醉花阴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9.这首词起笔于一个“ ”字,落笔于一个“ ”字,表达了词人的内心世界。 10.清代著名诗人王世贞称“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字字俱妙。试赏析最后一句“人比黄花瘦” 的妙
17、处。 6 声声慢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 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 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1.简析下片是怎样写出自己的愁情的? 12.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结尾有什么作用? 渔家傲渔家傲记梦记梦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 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注:谩有:徒有,空有。三山:传说古代东方大海中的蓬莱
18、、方丈、瀛洲这三座仙山。 13.认真揣摩“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结合全词,谈谈这首词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4.这首词与李清照的大多数词不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请简要分析具体表现。 偶见偶见 (唐)韩偓 秋千打困解罗裙,指点醍醐索一尊。 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 点绛唇点绛唇 (宋)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注】醍醐:古时称从牛乳中逐次提炼出的精粹部分,也以代指美酒。袜刬:袜子松脱。 14.韩诗和李词在刻画女子形象时都主要运用了_ 和_ 的手法。(2 分) 15.清人贺裳曾言:“见
19、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直用“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 映中门”二语演之耳。请结合具体词句,从表达效果的角度谈谈二者的不同。(5 分) 7 乱世中的美神乱世中的美神李清照李清照 梁衡 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难是超越时空的孤独。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但如果只 是这两点,还不算最伤最痛,最孤最寒。本来生活中婚变情离者,时时难免;忠臣遭弃,也是代代不绝。更何况她 一柔弱女子又生于乱世呢?问题在于她除了遭遇国难、情愁,就连想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竟也是这样的难。已 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孤清的小院落,
20、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 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 她说,你该学点东西,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 倒抽一口凉气,她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使自己勉强没有摔倒。童言无忌,原来在这个社会上有才有情的女 子是真正多余啊。而她却一直还奢想什么关心国事、著书立说、传道授业。她收集的文物汗牛充栋,她学富五车, 词动京华,到头来却落得个报国无门,情无所托,学无所专,别人看她如同怪异。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 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
21、,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她的心。她像祥林嫂一样茫然地行走在杭 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是的,她的国愁、家愁、情愁,还有学业之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从她的身世和诗词文章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她在寻觅三样东西。一是国家 民族的前途。她不愿看到山河破碎,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在这点上她与同时代的岳飞、 陆游及稍后的辛弃疾是相通的。但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 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她甚
22、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只有独自 一人愁。二是寻觅幸福的爱情。她曾有过美满的家庭,有过幸福的爱情,但转瞬就破碎了。她也做过再寻觅幸福的 梦,但又碎得更惨,甚至身负枷锁,锒铛入狱。还被以“不终晚节”载入史书,生前身后受此奇辱。她能说什么呢? 也只有独自一人愁。三是寻觅自身价值。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 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连那十岁的小女孩都说“才藻非女子 事”,甚至后来陆游为这个孙姓女子写墓志时都认为这话说得好。以陆游这样热血的爱国诗人,也认为“才藻非女 子事”,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又是
23、只有一个愁。 李清照是研究金石学、文化史的,她当然知道从夏商到宋,女子有才藻、有著作的廖若晨星,而词艺绝高的也 只有她一人。都说物以稀为贵,而她却被看作异类,是叛逆,是多余。她环顾上下两千年,长夜如磐,风雨如晦, 相知有谁?鲁迅有一首为歌女立照的诗: “华灯照宴敞豪门, 娇女严妆侍玉尊。 忽忆情亲焦土下, 佯看罗袜掩泪痕。 ” 李清照是一个被封建社会役使的歌者,她本在严妆靓容地侍奉着这个社会,但忽然想到她所有的追求都已失落,它 所歌唱的无一实现,不由得一阵心酸,只好“佯说黄花与秋风”。 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 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
24、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 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本来,三千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 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你看,北宋仓皇南渡后不是又夹风夹雨,称臣称儿地苟延了 152 年吗!尽 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愤怒地喊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但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 样花天酒地吗?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咏岁月,琴棋书画了一生吗?你看,有多少 女性,就像那个孙姓女子一般,不学什么词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但是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 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行
25、,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 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 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 8 花般瘦弱的身子上。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从骨子里讲,李清照除追求民族气节和政治上的坚定外,还追求人格的超俗。 她总是清醒地持着一种做人标准,顽强地守着自己的节操。在未遭大难,生活还比较稳定时,已见出她高标准的人 格追求。当年赵明诚在莱州做官,她去探亲,见室中读书不多,竟大不悦,作诗曰:“寒窗败几无书吏,公路生平 竟如此。”以后世事
26、纷扰,她就更超群拨俗,出污泥而不染。她是站在世纪的高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的, 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寂寞:“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断香残酒清怀恶,西风催衬 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忆秦娥)有一本书叫百年孤独,李清照是千年孤独,环顾女 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里去求相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还有, 她不可能知道,千年之后,到封建社会气数将尽时,才又出了一个与她相知相通的女性秋瑾,秋瑾回首长夜三 千年,也长叹了一声:“秋风秋雨愁煞人!” 如果李清照像那个孙姓女孩或者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是一个已经麻木的人,也就算以
27、死抗争的杜十娘,也 就算了。她偏偏是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又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地纺织, 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永远高悬于历史的星空。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 如作者的人品,于哀怨缠绵之中蕴涵执着坚韧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耐得人们百年千年地 读下去。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已经如淡烟薄雾,可是当我们偶然回望一下千年前的 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寻寻觅觅的美神。 19.作者为什么说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难是超越时空的孤独?试根据文章简要回答(4 分) 20.为什么说李清照是“乱世中
28、的美神”?试根据文章回答。(5 分) 21.文章四次提到那个“孙姓女子”,其画线的三处作用分别是什么?(6 分)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9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D。“堪”是“能”“可以”的意思 2.D。次第:古义指光景,状况;今义指次序;依次,一个挨一个地 3.B。 B 项,醉花阴总体风格含蓄、委婉。 4.B。“醉花阴”这首调是作者早年的作品。 5.D。语段主要是按游览的顺序来介绍的,句明显承接句,不能做首故排除 A、B 两项;句主要讲大理 石上的题词后面主要介绍“玉堂”及李清照的雕像,根据横线后面的内容可知,尾句应该是句,所以选择 D 项 6.在乌江河畔,在群雁往返的地方,李清照,
29、一个比黄花更瘦的女子,在滴雨的季节里愁苦寂寞。红烛摇影, 出一片晕黄;梧桐低泣,洒落一行清泪;微风低拂,飘落一地菊花。 7.我喜欢悲风掀襟又内怀热肠的辛弃疾,虽是“如今识尽愁滋味”,也仍然渴望“金戈铁马”,报效祖国;我 喜欢意志豪迈又沉郁悲壮的陆游,虽“僵卧孤村”“夜阑听雨”,也仍然坚持“位卑未敢忘忧国”。 8.(1)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3)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4)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9.愁、瘦,寂寞无聊、相思惆怅。 10.将帘内的人与黄花对照,做到了情景交融,“瘦”既指人物的形体特征
30、,又是其内心世界的透视,活脱脱地 再现了因愁苦而身体清瘦的女词人形象。 11.作者是采用铺叙日常生活的方法来写自己的愁的。看到院子里满地堆积的菊花,由于有愁而无心去摘取,挨 到黄昏时分忽又下起细雨,雨滴从梧桐树叶缝隙间不断的落下,观景的她心绪的哀愁悲凉透过雨景跃然纸上。最后 用一个反问句收束全篇,含无穷之意于言外,更显愁之深重。 12.这是对前文的概括,概括了“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这些情景, 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作者的哀愁又何止这些呢?作者的愁太多了: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仅 用一个“愁”字又怎么包括得尽,概括得了。 13.表现了李清照对
31、自己虽有出众的才华,但在朝廷昏庸无能、国家前途黯淡的时刻却毫无用处的感叹。 14.浪漫主义色彩的表现:写梦中景象和梦中感叹;写到了传说中的“天帝”“鹏”“蓬舟”“三山”等; 想象十分丰富;意境极其开阔。 15白描 细节描写(2 分) 16袜刬金钗溜写出了女子的惊慌;韩诗和笑走显轻薄,李词和羞走现矜持;韩诗手搓梅子只能表现不安,却 把青梅嗅则表现的是刻意掩饰;映中门似旁若无人,而倚门则有所期待;回首一笔,多情少女窥人之态更是宛在眼 前。(3 分,任意三点即可)李词塑造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又带有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较韩诗更加真实可 感。(2 分) 赏析: 李清照点绛唇云: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
32、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对照韩偓这首绝句,可见,李词化用了韩诗。联系二人的其他作品,也可看出,李清照对 韩偓非常欣赏,她受韩的艺术影响多方而深刻。 一个打秋千的姑娘,在尽情玩乐之后,感到好不困倦慵懒,便放情地解下罗裙,只剩下一点短衣。同时她又有 些口喝,便向侍者招呼索取饮料。醍醐,古时称从牛乳中逐次提炼出的精粹部分,也以代指美酒,尊是古代酒器, 10 中部较粗,口径较大。一尊犹言一杯。诗的前半通过两个简单的细节,刻画出少女一种天然淡泊的美。 诗的后半忽作转折。正在姑娘悠闲品饮的时候,突然见有客人来家,姑娘自知有失雅观,不好意思,便起身躲
33、避。走即跑,当然这里只是小跑,不是百米竞赛。和笑二字传神,既可以看出姑娘的羞怯,又可以见出她的活泼。 有趣的是,姑娘并未一走了事,末句别出心裁,又是一转。当她走到中门时,却突然停下,尔后回身,若无其事地 站在那里,手里搓弄着一颗顺势采摘的梅子,似乎本来就在那里玩耍似的,一副聪慧调皮的样子,十分可爱。手搓 梅子是一种儿戏动作,李白长干行诗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之句。映,意同遮蔽。中门,指门的中央。古 代门中设木为限,横界于门下者为阈,直竖于门中者为梱(说文通训定声)门的二梱中间称中门。周礼曲礼 上说:立不中门。但这姑娘偏就无邪显眼地站在中门,可知她心中礼法观念淡薄,而这恰是诗人所津津乐道的事
34、情。 旧时讲究女德、闺范,妇女要受种种束缚、禁锢,诗与文学中出现的女性形象也多是贞女烈妇,往往起着宣传 社会道德、箝制妇女的作用。韩偓这里却摈去陈规,自出机杼,表现了新审美情趣,这与当时的时代风气有关。唐 末战乱频仍,人命危浅,盛唐时代的豪情壮志和中唐时期的慷慨情怀消失殆尽,百姓看不到期望和前景,转而产生 了一种对人生意义本身的深沉反思。一股人道主义的潮流应运而起,表现在边塞诗中,就是以无限的同情大量描写 惨死的士兵;表现在内地诗中,一方面是以悲愤的态度大量描写官府的黑暗和生民的痛苦,另一方面则是以清丽的 笔调大量描写人的自然本性和享乐追求。这后一种倾向从杜牧、温庭筠、李商隐时期即已轩然而起,
35、至韦庄、司空 图、韩偓更是激流扬波。 19.答案:李清照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 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4 分) 20.答案:因为李清照身处乱世之中,不愿与世沉沦,偏偏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 天愁绪又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地纺织,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永远高悬 于历史的星空。(5 分) 21.答案:第一次是为了揭示李清照超时空孤独的缘起。第二次是为了说明李清照的才华不被当时任何人理解。第三 次是为了说明李清照所处时代女性的普遍可悲状况。(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