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姓名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填写时间 20202020 年年 6 6 月月 2828 日日 学科学科 数学数学 年级年级/ /册册 七年级下册七年级下册 教材版本教材版本 人教版人教版 课题名称课题名称 第五章第三节第二课时命题、定理、证明 难点名称难点名称 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难点分析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 什么难 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等,本身较为抽象,而一个命题的条 件和结论有时并不是很明显的给出,再联系数学的相关知识,因而难 度较高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 什么难 本节内容本身抽象的概念比较多,学生不易理解,还要结合数学的有 关知识去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再加上数学的
2、推理证明,因此学生 感到较为困难 难点教学方法难点教学方法 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命题的结构,学会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通过对例题的分析,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教学环节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导入导入 在我们日常的讲话中,有些话是对某件事情作出判断的,而有些话只是对某些事物作 出了描述,如下面几句,请同学们告诉我,哪些是用来判断的,哪些是用来描述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北京; (2)我们班的同学多么聪明; (3)浪费是可耻的; (4)中国人在 2020 年这次疫情中是非常勇敢的; 这些语句到底什么和数学有什么关系?我们一起来学习 知识讲解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难点突破) 活动活动 1 1
3、:观察发现、认识命题:观察发现、认识命题 请同学读出下列语句: (1)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2)两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3)对顶角相等; (4)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像这样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活动活动 2 2:认真比较、分析结构:认真比较、分析结构 请同学们观察一组命题,思考命题由哪几部分组成? (1)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3)如果两个角的和是 90,那么这两个角互余; (4)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 结果仍是等式 命题命
4、题由题设题设和结论结论两部分组成. 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许多数学命题常可以写成“如 果,那么”的形式 “如果”后面连接的部分是题设, “那么”后面连接的部分 就是结论 请将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找出题设和结论.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2)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 0; (3)同旁内角互补; (4)对顶角相等 活动活动 3 3:判断:判断 下列哪些命题是正确的,哪些命题是错误的? (下列哪些命题是正确的,哪些命题是错误的?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2)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3)互为相反数
5、的两个数相加得 0; (4)同旁内角互补; (5)对顶角相等 真命题真命题: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 假命题假命题:如果题设成立时,不能保证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假命题 活动活动 4 4:再次:再次探究探究 真命题:真命题: (2)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 0; (5)对顶角相等 定理:定理:上面命题正确性是经过推理证实的,这样得到的真命题叫做定理 定理也可以作为继续推理的依据 追问:追问:你能说几个学习过的定理吗? 例题讲解,释疑解难例题讲解,释疑解难 例:例: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那
6、么它也垂直于另一 条. 问题:问题:这是一个真命题,你说一说理由吗? 已知:bc,ab 求证:ac 证明: ab(已知) , 又 bc(已知) ,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190(等量代换) 190 (垂直的定义) ac(垂直的定义) 证明证明:一个命题的正确性需要经过推理,才能作出判断,这个推理过程叫做证明. 注意:注意: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也可举出一个例子(反例) ,它符合命题的题设,但 不满足结论就可以了. 课堂练习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难点巩固) 基础训练:基础训练: 1、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 (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 ) (2)请画出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 (
7、 ) (3)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 ) (4)两个角的和是 90,那么这两个角互余 ( ) 2、将下列命题改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2)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 0; (4)同旁内角互补; (5)对顶角相等 3、下列命题哪些是真命题,哪些是假命题?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2)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 0; (4)同旁内角互补; (5)对顶角相等 能力提升:能力提升: 4、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推理的依据. 已知:如图所示,12,34, 求证:EGFH 证明:12(已知) AEF1 ( ) ; AEF2 ( ) ABCD ( ) BEFCFE ( ) 34(已知) ; BEF4CFE3 即GEFHFE ( ) EGFH ( ) 小结小结 本节微课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理解命题的概念,通过小组活动对语句的分析让学 生学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利用实例让学生意识到证明的必要性, 培养学生说理有据, 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想法的良好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