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 单元素养检测单元素养检测( (三三) ) ( (时间时间 120120 分钟分钟 分值分值 120120 分分) )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这些年,大批作家积极投身历史剧的创作实践,虽然也有“无根的 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的“三无牌”历史剧,但也创作了不 少佳作力作,大秦帝国于成龙等作品,与此前的东周列国 康熙王朝等上百部巨作一起,组成了一道古代历史剧的文化景观, 被称为中国文艺用电视艺术呈现的中国通史。这些作品不仅帮助观众 学习历史知识,也帮助观众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2、主义的方法,从 五千年中国社会演变和文明发展中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从而鉴古知今, 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 信,激发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 “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 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 特质、精神脉络。”文艺家要用手中之笔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用文艺 形式来反映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切实发挥文艺 “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功能。只有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审美 方式艺术地呈现“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 代价值,我们的文艺才能真正具有时代
3、精神,受到人民的喜爱。社会主 - 2 - 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如果抛弃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就 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选自人民日报给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启示,有删改) 材料二: 长期以来,受历史虚无主义和进步论的影响,国内外一些理论家、 历史学家对于中国历史抱有否定的态度。要么轻易否定我们很多关于 历史的文学作品,要么肆意歪曲中国历史,或将中国历史庸俗化,或随 意编造以迎合某种意识形态。即便正面介绍中国历史的文艺作品,也经 常因为受西方观念的框架约束,要么对其真正价值认识不足,要么用西 方之尺削足适履。整个中国历史在西方意识形态的笼罩下,就像是一个 无处申辩的倒霉蛋。 但我在
4、长安十二时辰的一系列介绍和评论中,感受到了钱穆先 生所说的对于本国历史的“温情和敬意”。该剧原著作者有在国外留 学及在外企工作的经历,这符合我对当今中国年轻人的期待和评价:只 有真正接触和了解西方,才能避免书本对于西方的美化和误导,由此也 就更容易摆脱西方的观念条框,对中国历史抱有真正的 “温情和敬意” 。 尤其是当今中国正处于国力不断上升的阶段,我们提出文化自信,对于 自身历史的“温情和敬意”是绝对不可少的。也许,对于中国历史的态 度契合当今无数年轻人的心态,正是该剧受追捧的重要原因。毕竟,越 来越多的中国青年发现,否定中国历史,把它等同于钩心斗角的宫廷诡 计,是经不起细看和推敲的。 - 3
5、 - 当我们有了这样一种态度,会对很多看似绝对的西方定论产生理 所应当的质疑。例如长安十二时辰中讲到唐朝时的一种“职业”, 被称为“不良人”,这是当时负责社会治安管理的小吏,类似于今天的 刑事警察。笔者曾翻检多本国内警察院校的教科书,都认定警察诞生于 英国。事实上,这是一个完全错误的学术定论。现代警察的几个特征是 非军队、非民众、职业化。按此标准,唐代的“不良人”至少已经具备 两个半特征。而早期的英国“警察”或称治安官,最多具备上述一个特 征,即非军队。 隋唐开始,中国有了正式的科举制度,它所选拔的是 “官” , 在官之外,行政工作还需要很多“吏”,它是民众里面较为富裕的人群 为政府的“服役”
6、。这项政策实施时间长了便出现很多弊病。这一现 象的改变是北宋王安石的变法。其方法是富户不用出人承担“吏”的 无偿服役,改为出钱,政府再用这笔钱雇用合格的专业人员,而不再是 无偿服役,从而避免 “不良人” 的腐败。 这是继科举制度选拔官员之后, 用公平方式雇用“小吏”的创举。 笔者这番带有学术性的分析,在剧中未必有深入的阐述。但我希望 它能让更多人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古代制度。只要摆脱历史虚无主义, 我们对于中国历史的认识就会有全新的理解,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 兴就会有更多的自信。 (选自刘仰历史剧对历史要有温情和敬意) 材料三: 历史真实不可再现,对历史真实的追求只能无限企及。但可以把生 命体验
7、和感受融入历史,并以此逼近历史真实,传达出历史的神韵。我 - 4 - 国文学界和史学界都认可“文史互证”的说法。钱锺书曾说过,历史考 据只扣住表面的迹象,这正是它的克己的美德,要不然它就丧失了谨 严文学创作可以深挖事物隐藏的本质,曲传人物未吐露的心 理考订只断定已然,而艺术可以想象当然和测度所以然。在这个意 义上,我们不妨说诗歌、小说、戏剧比史书来得高明。 既然历史本身就具有文学性,这就给历史剧创作提供了借鉴意义 和遐想空间。所谓传历史之神,其实就是努力抵达历史深处,准确窥测 历史人物内心,沟通古人与今人的心灵,让历史的回声与今人共振。 “究 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在历史剧的园圃
8、里躬耕的剧作家, 谁个没有这样的情怀和抱负? (选自贾璐对待历史的态度决定历史剧的高度,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以于成龙等为代表的当代历史剧,展现恢宏的文化景观,既传播 了历史知识,又教人认识历史发展规律。 B.文艺应艺术地呈现“讲仁爱、重民本”等时代价值,只有如此它才能 发挥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功能。 C.中国历史曾经有很长时期被否定,而将其庸俗化,或者将它随意编造 以迎合某种意识形态,就是一大表现。 D.历史考据为了严谨,是只能看表面而不能深入挖掘的,艺术则可以深 挖事物的本质,曲传历史人物的心理。 【解析】选 C。A 项,认
9、识历史发展规律错误,原文是说认识社会 发展规律。B 项,文艺应艺术地呈现讲仁爱、重民本等时代价 - 5 - 值,只有如此它才能发挥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功能错误,原 文文艺家要用手中之笔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用文艺形式来反映五千 年灿烂的文明史。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切实发挥文艺凝魂聚气、强基 固本的功能只有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审美方式艺术地呈现 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我们的文 艺才能真正具有时代精神,受到人民的喜爱,选项把两项内容糅合在 了一起。D 项,历史考据为了严谨,是只能看表面而不能深入挖掘的 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历史考据只扣住表面的迹象,这正是它的克己 的美
10、德,要不然它就丧失了谨严。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在整个中国历史都在西方意识形态笼罩的情况下,即使正面介绍中 国历史的文艺作品,也未充分认识其价值。 B.接触和了解西方,发现其历史观的虚无主义本质,就容易摆脱其观念 条框,从而对中国历史怀有“温情和敬意”。 C.中国警察院校教科书认定警察诞生于英国,是因为书的编者没有对 看似绝对的西方定论产生理所应当的质疑。 D.隋唐时期中国的“官”和“吏”是不同的,官是科举选拔出来的掌权 者,吏是富裕人家帮助政府工作的服役者。 【解析】选 B。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 先要速读题干,明确
11、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 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代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 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B 项,接触和了解西方, - 6 - 发现其历史观的虚无主义本质 错误,原文 只有真正接触和了解西方, 才能避免书本对于西方的美化和误导强调的是真正接触和了解 西方。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持材料二的中心论点的一项是(3 分) ( ) A.贞观长歌打着历史正剧的旗号,主要剧情却围绕多条爱情主线和 多角恋爱开展。 B.一代名相陈廷敬叙述陈廷敬整顿吏治之史事,塑造了忠于国与百 姓的好官形象。 C.敌后便衣队传奇中写八路军战士用可以充饥的包
12、子做炸弹,顽强 抗击日本侵略者。 D.琅琊榜脸谱化严重,梅长苏一看就正气凛然,谢玉仿佛脸上就写 着“我是坏人”。 【解析】选 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 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 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 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关注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 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 项,琅琊榜脸谱化严重是说人物塑 造的问题,与材料二强调的观点摆脱历史虚无主义没有联系,故不 能作为论据。 4.材料二在论证中多次由“我”来发表议论,作用是什么?(4 分) - 7 - 答: 【解析】本
13、题考查人称的使用。不同文体使用不同人称,表达的效果是 不同的。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 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便于对话,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 有呼告的效果,用于物有拟人化的效果。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 丰富的生活,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反映现实 比较灵活自由。 材料二是一篇论述类文本,由“我”来发表议论,是第一人称的写法,文 中有多处“我”的观点:“我在长安十二时辰的一系列介绍和评论 中,感受到了钱穆先生所说的对于本国历史的温情和敬意”“笔者 曾翻检多本国内警察院校的教科书,都认定警察诞生于英国。事实上, 这是一个完全错误
14、的学术定论”“该剧原著作者有在国外留学及在外 企工作的经历,这符合我对当今中国年轻人的期待和评价”。这样使用 第一人称,容易拉近与读者距离,使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便于抒发 议论,表达看法;使文章更具真实性,通过“我”的观点,来唤醒读者内 心的感受和思考。 答案:增强所述材料的真实性,增强说服力。从我的视角发表 议论,似与读者对话,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语言感染力。 - 8 - 5.从上述材料看,历史剧作家应该有怎样的创作目的、创作方法、创作 态度?(6 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
15、选对 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与题干信息对 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从组成了一道古代历史剧的文化景 观,从五千年中国社会演变和文明发展中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概括 出创作的目的;从文艺家要用手中之笔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用文艺 形式来反映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以审美方式艺术地呈现讲仁爱、 重民本、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概括出创作的方法; 从我们提出文化自信,对于自身历史的温情和敬意是绝对不可少 的概括出创作的态度。 答案:创作目的:呈现时代价值,传播历史知识,帮助观众认识社会发 展规律。创作方法:艺术地加工历史,把生命体验和感受融入历史,传 历史之神。创作态度:对历史
16、怀有温情和敬意,深入研究历史。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 9 - 蝼 蚁 周海亮 婴儿就在他们的头顶上疯狂地号哭,他们却无能为力。 他们的头顶上还有士兵。荷枪实弹的士兵,抽着烟,看着婴儿,手指 不离扳机。士兵知道附近肯定有人。这里的人们,绝不可能丢下一个婴 儿。 士兵在两小时以前袭击了村子。村人们多被击毙,只有他们躲进地 下室。地下室极其隐蔽,现在,那里藏着三个女人、一个男人和两个孩 子。 女人中,她是婴儿的母亲。 本来是她的男人抱着婴儿。逃跑时,男人腿部中了一枪,肩膀又中 了一枪。他跌倒,爬起,继续跑,用着一种怪异并且滑稽的姿
17、势。他们躲 进地下室的时候,男人已经冲进院子,然后,他的后背中了一枪,又一枪, 又一枪。男人躺在地上痛苦地挣扎,却用了一种极舒服的姿势抱着他的 婴儿。那时地下室的盖口尚未关上,他看着女人,冲她挤挤眼睛,然后目 光转向别处。他不想让追赶他的士兵觉察到屋子里还有一个地下室。 女人甚至认为,他也许是故意挨上子弹。 女人试图冲出去,可是她被别人强行拖下去。盖口合拢的瞬间,士 兵冲进院子。士兵在男人的脑袋上补了一枪,却留下婴儿。 他知道村子里还有人。 一天前,有村里人帮助游击队偷袭了他们的队伍。战斗中他失去两 个兄弟真正的兄弟父亲将他们兄弟三人,一起送上了战场。 - 10 - 他在等待有人自投罗网。他相
18、信这件事终会发生,因为他有一个婴 儿。 婴儿哭着,喊着,也许是饿了。婴儿有着黄色的头发,圆圆的鼻子, 眼珠就像褐色的水晶球。士兵盯着婴儿,心中泛起波澜。然后,士兵对 自己说,战争早一天结束,他就能早一天回到家乡。 杀光隐藏在暗处的村人,就会距战争结束更近一步。这是长官的想 法,也是他的想法。 婴儿一直在哭,一直在哭。 两个女人将地下室里的女人紧紧箍住。女人想不顾一切地冲出去, 抱起她的孩子,扯起她的衣衫,让孩子含住她的乳头,狠狠地吸,狠狠地 吸她想喊出来,可是声音卡在喉咙,将她噎出眼泪。她薅着自己的 头发,浓密结实的头发,此时弱不禁风。 士兵就在他们的头顶。他们甚至可以听到士兵的呼吸。然后婴儿
19、 变得安静,女人感觉到婴儿的体温。 地下室里漆黑一片。不能说话,不能动,不能哭泣,不能点亮任何可 以照明的东西。黑暗里的女人认为自己并不重要是死是活,都不重 要重要的是,她的身边还有两个女人、一个男人和两个孩子。 婴儿的号哭声再一次挤进地下室,每一声都像刀子,一下一下剜着 女人的心。女人听到她的牙齿发出奇怪的声音,张开嘴,伸手去接,她的 手心里,多出一颗带血的牙齿。 附近教堂的钟声响起,女人知道,他们躲进地下室里,已经整整一 天。 - 11 - 有那么几个瞬间,女人真的想冲出去。冲出去,求士兵放过她的孩 子,为此她可以付出一切她的身体,她的生命,甚至,地下室里其他 人的生命。后来她终于决定这样
20、去做,却既动不了,也不能说话。他们 将她绑起,衣服堵住了嘴。 他们知道,女人随时可能疯狂。 女人感觉她的身体在抖。女人感觉每个人的身体都在抖。她恨他 们,又不敢恨。她怕他们,又不敢怕。后来她想,就算她真的冲出去,又 能做什么呢?她相信不管她怎么说,怎么做,士兵都会将她射杀,将他们 射杀,然后,将她的孩子射杀。 婴儿再一次变得安静。士兵的脚步声有节奏地在头顶上响起。她 听到士兵划一根火柴,点燃香烟。然后,一声重重的叹息。 女人静静地倚着墙壁,不动。她的手指将坚硬的墙壁犁开一条深深 的沟渠,沟渠里,渗出鲜血。绑住女人的绳子早已松动,女人随时可以推 开其他人,叫喊着冲出去。可是她没有。或许,她已经放
21、弃。 号哭声再一次挤进来,却那么无力,那么微弱。教堂的钟声再一次 传来,此时,他们躲在地下室里,已经整整两天。两天里,孩子没吃一点 东西,没喝一点水,她躺在冰凉的地板上,任寒风将她的脸蛋冻伤,将她 的四肢冻僵,任士兵的目光,一遍又一遍将她打量。 女人知道,她的孩子正在一点一点死去。 她再一次有了冲出去的冲动。却不是去救孩子,而是让自己死去 死去,便再不必理会孩子的死活,也不必理会别人的死活。 她相信,让她在孩子死去以前死去,她会好受很多。 - 12 - 可是她终没有动。她闭着眼睛,十指深深地嵌进墙壁。她感觉不到 疼痛。 她是在孩子死去之前死去的。她因痛而死,因绝望而死。宽容的老 天爷给了她提前
22、死去的机会。 剩下的人们,安静地等在地下室里,或者等待士兵离开,或者等待 被士兵发现。等待活着,或者等待死亡。 士兵是在三天以后离开的。那个婴儿顽强地撑过三天,终因饥饿而 死。 婴儿死去时,士兵落下一滴眼泪。 士兵希望战争结束,他用了他认为正确的方式。当战争结束,士兵 就会回到家乡。家乡有他的妻子,还有他五个月大的女儿。女儿有着黄 色的头发,圆圆的鼻子,眼珠就像褐色的水晶球。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男人躺在地上痛苦地挣扎,却用了一种极舒服的姿势抱着他的婴 儿”,“痛苦”与“极舒服”这对自相矛盾的词语,充分表现了男人无 私伟大的父
23、爱。 B.为了避免女人随时可能发疯,暴露藏身之处而引来杀戮,地下室里的 其他人将女人绑起来,用衣服堵住她的嘴,显示出他们的冷漠麻木和自 私自利。 - 13 - C.女人为了孩子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 “甚至,地下室里其他人的生命” , 这里的女人似乎不那么“高尚”,却更加符合一位深爱孩子的母亲的心 理。 D. “宽容的老天爷给了她提前死去的机会” ,女人在痛苦和绝望中死去, 这里却说老天爷“宽容”,因为听凭孩子死去而无力施救,对一个母亲 来说更痛苦。 【解析】选 B。冷漠麻木和自私自利不准确。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小说开头两段采用倒叙方式,一
24、入笔直接描写地下室内外紧张恐怖 的情势,然后再交代事情由来,从而造成强烈的悬念,强化了作品的艺 术效果。 B.小说多处运用反复和排比手法来增强表现力,如“不能说话,不能动, 不能哭泣,不能点亮任何可以照明的东西”,就突出了地下室的阴暗和 压抑。 C.小说中的人物没有姓名,作者有意识地使用男人、女人、婴儿、士兵 这种类型化称谓,意在消除人物身上的个性色彩,凸显题目“蝼蚁”的 隐喻意味。 D.小说呈现出明显的虚化时空的倾向,战争的年代、地点和具体背景都 是模糊的,这种写法增强了作品内涵的普遍意义和对战争的批判、反省 力度。 【解析】选 C。意在消除人物身上的个性色彩不当。 - 14 - 8.在小说
25、中,士兵这一人物身上体现出深刻的矛盾,请对此进行简要分 析。(5 分) 答: 答案:一方面,士兵身上有着一般的人性,他爱自己的孩子和兄弟,渴 望战争结束,回到家乡。另一方面,他认为杀光人是结束战争的正确 方式,以致冷酷残暴,泯灭了人性和良知。 9.贯穿始终、无语言、不谙人事的“婴儿”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6 分) 答: 答案:婴儿是小说的中心故事展开的关键,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地下 室内外两条线索,都是围绕婴儿的命运变化逐步展开并推进的。婴儿 是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凭借。女人伟大的母爱以及她的痛苦、挣扎和 死亡,士兵的残暴冷酷和人性上的矛盾,都是通过他们对待婴儿的态度 来体现的。婴儿是小说主旨的集
26、中体现。小说揭露战争、反省人性 - 15 - 的主旨,主要是通过婴儿的悲惨命运具体形象地揭示出来的。(6 分,每 点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0、11 题。 野 老 杜 甫 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 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开篇写草堂之景,诗人以宁静的心境去观照外物,充满了村野之趣。 B.后四句脱离写景转入抒情,字里行间展示了一位报国无
27、门的诗人形 象。 C.这首诗作者看似平静的心中却充满了无奈,是一种更为深沉的哀痛。 D.这首诗很好地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忧国忧民之情贯穿始终。 【解析】选 B。脱离写景分析错误,末句城阙秋生画角哀也是 写景,以景结情。 11.赏析本诗“片云何意傍琴台”一句。(6 分) 答: - 16 - 【解析】片云何意傍琴台中以浮云比喻自己,浮云漂泊不定,比喻 自己蜀中漂泊滞留。另外借景抒情,看似写浮云依傍琴台,深婉含蓄,实 则传达出自己孤身漂泊在外的孤独、报国无门的伤感。另外运用反诘 的语气,更加突出自己流寓他乡的无奈孤独之情。 答案:片云用以自喻,自己浮云般的漂泊之身,却滞留蜀中。借 景抒情。云傍
28、琴台,本是自然现象,其实正表现了诗人漂泊在外、报国 无门的痛苦。运用反诘语气,突出强调了诗人的迷惘与无奈。 三、语言文字运用(25 分) (2020章丘高一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4 题。(13 分) 在客居他乡、远走天涯时,你才懂得为什么那些“晨起动征铎”的 人们会那么怀念故乡。我的故乡北平(现叫北京)确是能够时时刻刻存 在于我的心眼中的。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天气正好不冷不 热,昼夜的长短也划分得平均。没有冬季从蒙古吹来的黄风,也没有伏 天里挟着冰雹的暴雨。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好像是含着笑告诉 北平的人们:在这些天里,大自然是不会给你们什么威胁与损害的。西 山北山的
29、蓝色都加深了一些,每天傍晚还披上各色的霞帔。甚至连潭柘 寺的钟声都仿佛在这秋日的浓重中镀上了一层淡淡的蓝色。那一声声 悠长的咏叹都好像是在对一个个匆匆的他乡游子发出悲悯的慰藉:怎 么了,你? - 17 - 在太平年月,街上的高摊与地摊,和果店里,都陈列出只有北平人 才能一一叫出名字来的水果。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 样的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偏偏又加上那些又好看好闻好 吃的北平特有的葫芦形的大枣,清香甜脆的小白梨,像花红那样大的白 海棠,还有只供闻香儿的海棠木瓜,与通体有金星的香槟子,再配上为 拜月用的,贴着金纸条的枕形西瓜,与黄的红的鸡冠花,可就使人顾不 得只去享口福,
30、而是已经辨不清哪一种香味更好闻,哪一种颜色更好看, 微微地有些醉意了! 那些水果,无论是在店里或摊子 上,_,有的摆成放着香气的立体的图案 画,使人感到那些果贩都是些艺术家,他们会使美的东西更美一些。况 且,_! 他们精心地把摊子摆好,而后用 清脆的嗓音唱出有腔调的“果赞”:“唉一毛钱儿来耶,你就挑一 堆我的小白梨儿,皮儿又嫩,水儿又甜,没有一个虫眼儿,我的小嫩白梨 儿耶!”歌声在香气中颤动,使人们的脚步放慢,听着看着嗅着北平之秋 的美丽。 12.文中第一段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 分) ( ) A.引用、比喻、比拟、夸张 B.对偶、借代、通感、夸张 C.对偶、引用、排比、通感 D.引用、比喻、
31、排比、比拟 【解析】选 D。晨起动征铎是引用;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 是排比;好像是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那一声声悠长的咏叹都好 - 18 - 像是在对一个个匆匆的他乡游子发出悲悯的慰藉:怎么了,你?是比拟; 霞帔是比喻。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各种各样的葡萄、梨、苹果,已经叫 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 好,为什么?(4 分) 答: 答案:(1)原句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句 式整齐,构成工整的排比句,加强了语气语势;(2)突出了北平秋天水果 种类丰富,强调各类水果本身的品类样式之多;(3)各种各样反复出 现,增强了语言
32、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读来朗朗上口。(一点 2 分,两点满 分) 14.请给文中、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 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6 分) 答案:都摆列得那么好看 他们还会唱呢 15.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 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 分) - 19 - 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关系密切,谷雨也不例外。 雨水、小雪、大雪等节气跟谷雨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谷雨有“雨生百谷”的意思,降水量增加,气温迅速升高,田中初插 的秧苗在雨水滋润下茁壮成长。谷雨时节已时值暮春,许多地方鲜 花盛开,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甚
33、至南方一些地区已开始有炎夏的感 觉。 答: 答案:(1)语句:将雨水、小雪、大雪等节气跟谷雨一样改为谷 雨跟雨水、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2)语句:在降水量前面 加此时或这时节。(3)语句:删除时节或将时值改 为是。(4)语句:将甚至调至南方一些地区后面。(4 分。 每改对一处给 1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表达准确、协 调,可酌情给分) 16.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 简洁流畅,不超过 65 个字。(8 分) 随着各大港口陆续复工,疫情下的人员聚集和工作效率成为行业 关注的焦点。中国移动以 5G 科技全面助力防疫攻坚,以信息化手段为 企业复工复产
34、构筑高效安全防疫网。针对目前港口调运存在开工人员 - 20 - 不足、 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该公司推出了 5G+智慧港口综合业务平台, 实现了龙门吊远控,将人工效率提升3倍。 该平台还能够实现智能理货、 智慧巡检,从而显著降低人员聚集接触风险,确保港口生产经营和疫情 防控“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答: 答案:中国移动推出 5G+智慧港口综合业务平台,大幅度提升港口生产 效率,显著降低人员聚集接触风险,确保生产经营和疫情防控两不误。 四、写作(50 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50 分) (一)论语中说:“不学礼,无以立。”荀子里说:“人无礼 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
35、不宁。” (二)我国是千年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今天,“讲文明,懂礼貌”是 每个人耳熟能详的标语。然而在我们身边,时不时会出现这样一些现象: 图书馆内随便占座;学校食堂买饭不排队;升国旗时交头接耳;行人、非 机动车闯红灯;在公物上乱涂乱画;公共场合大声喧哗;随手丢弃垃 圾 - 21 -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某中学将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文明 礼貌月活动。假设你是该校学生会主席王爱华,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 本校同学写一封倡议书。倡议大家“践行文明礼仪,从我做起”,体现 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36、字。 【写作指导】 本题目为多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沿袭 2019 年全国卷 I 命制,着重考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礼”这一话题。既延续了优良的传统,又重视 考生的现实思考,引领考生对当代文明礼仪进行思考:为何要做讲文 明、懂礼貌的好学生?日常生活中又该如何遵守礼节?试题考查考生的 思辨性,材料涉及由古到今对“礼”的认识和思考,切合考生实际,因此 人人有感触,人人有话说。 多则材料作文考的是分析、综合能力。基本思路是求同存异,求异即分 析,求同即综合。考生构思时要综合材料内容和含意作文,思考材料间 的内在关联,确定出一个集中立意,展开议论。所给两则材料,(一)说明 重视文明礼节的重要性,无论
37、做人做事还是治国,都必须做到有礼可 依、有礼必依、行礼必严、违礼必究,否则人民无法安定生存,做事难 以成功,国家不得安宁。(二)“讲文明,懂礼貌”是每个人耳熟能详的 标语,然而在我们身边却存在一些不讲文明礼仪的现象,说明外在行为 与内心认识的不统一问题,只有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实现 人格的升华。我国自古重礼,今所谓“礼”更多的是“法律法规”“校 - 22 - 规校纪”,因此要真正使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礼仪教育不可缺少。 总而言之,凡是能从材料中选择一个角度围绕“礼”进行立意的,即为 符合题意的方向。 参考立意: (1)文明礼仪从我做起。 (2)文明礼仪伴我行。 (3)青青校园,文
38、明之路。 (4)文明礼仪与时代同行。 (5)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6)践行文明礼仪,共创文明校园。 (7)践行文明礼仪,争做文明学生(标兵)。 【参考例文】 “文明礼仪从我做起”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论语中说:“不学礼,无以立。”我校文明礼貌月活动开展在 即,在此,我向大家发出倡议:践行文明礼仪,从我做起。 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瑰宝之一,文明礼仪不仅关乎着个人的德行修 养,社会的和谐安宁,也关乎着国家的形象和尊严。为了个人、社会与 国家的长远发展,文明礼仪应是我们每个人的处事信条,应是每个人具 有的优秀品质。 人无礼则不生,文明礼仪展示个人品德风貌。 - 23 - 文明礼仪曾是古代中国每个君子
39、的人生信念,它包含了尊老爱幼、 舍生取义、尊师重道等多个行为要求,内涵丰富。孔融稚子让梨奏鸣了 尊老爱幼的悠悠琴音;孟子“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震响了舍生取义的黄钟大吕;韩昌黎一篇师说唤醒了尊师重道的悠 久传统我们的先人以文明礼仪为尺度,丈量出苍竹般的有节品格。 可令人惋惜的是如今的中华儿女中不乏一些背离礼仪、抛弃文明的人: 公共场所随意占座、插队、出口成“脏”一系列恶习不胜枚举。 因此,我倡议从个人角度出发,践行文明礼仪。 事无礼则不成,文明礼仪团结社会力量。 讲文明、有礼仪不仅是坚守个人行为规范,更表现在以礼待人,即 对待他人的文明有度上。身处于社会这个大集体中,礼仪让我
40、们每个人 都找到自己的坐标,文明让一个个坐标点汇集,绘成和谐的图案。试想 一下,若没有文明礼仪,公共礼堂不再肃穆,喧闹成市场;公共设施不再 被公民爱护,而成为被任意霸占的对象。正是有了文明礼仪,我们社会 的各种力量才能有序汇集,推动整个社会发展,因此,我倡议从社会角 度出发,践行文明礼仪。 国家无礼则不宁,文明礼仪彰显大国气度。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从古代钟声悠扬的礼仪之 邦,到现代社会和平发展新秩序的有利推动者,中国一直是文明对外、 以礼待国的大国形象。但是,埃及金字塔上的“到此一游”,美国白宫 前的肆意插队、大声喧哗等也给中国贴上了“无礼粗俗”的标签。文 - 24 - 明礼仪关乎国家形象,为了祖国的尊严,我倡议从国家角度出发,践行 文明礼仪。 亲爱的同学们,展示文明礼仪不能坐而论道,只能起而行之。我希 望每个同学都能规范个人的行为习惯,文明律己;遵守社会公共秩序, 文明待人;向国际展示礼仪风采,文明立国。 因此,我倡议从个人、 社会、 国家角度践行文明礼仪,从你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倡议人:学生会主席王爱华 2020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