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专题 01 奋进迈步十四五奋进迈步十四五,远景目标新征程远景目标新征程 【新闻播报】【新闻播报】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查了国务院提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会议同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的审查结 果报告,决定批准这个规划纲要。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锚定二三五年远景目标, 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 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 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
2、念,在质 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 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 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 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 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 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
3、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 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 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 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 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 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
4、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 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 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 纲要规划远景目标到二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 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展望二三五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 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 城镇化、农业现代
5、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 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 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 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 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 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中 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生
6、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 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深度解读】【深度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主要内容。 1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 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 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2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
7、国、 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3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4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 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5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 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
8、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 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6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 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 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 7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的使命任务, 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8推动绿色
9、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 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 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的现代化。 9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坚持实施更大范围、 更宽领域、 更深层次对外开放, 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 促进国际合作, 实现互利共赢。 10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 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
10、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 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11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 安全, 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 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 筑牢国家安全屏障。 12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政 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全 面加强练兵备战,提高捍卫国家主权
11、、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确保二二七年实现建军 百年奋斗目标。 13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而奋斗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 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是开启全面建 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间中国 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 2021 年是“十四五”开启之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
12、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的颁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 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 业时,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用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确定的大方向、大战略,在认真测算的 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量化目标和具体指标,必将推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 步提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思想上有利于 明确前进方
13、向,凝聚社会共识,把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衔接协调统一起来,增强战略一致性。在实 践中能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把握发展规 律,发扬斗争精神,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一、现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现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社会 主义 经济 体系 计划 经济 体制 (1)土地改革(1949-1952):国民经济恢复; (2)一化三改(1952-1956):发展生产力,改变生产关系; (3)“大跃进”(1958-1961)“人民公社化”(1958-1983):提出违背客观发展规律 的发展生产力的方式和
14、过于公有化的生产关系(一大二公、一平二调),1960 年 得到调整。 市场 经济 体系 (1)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推行市场经济政策 (2)对内: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78 年)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884 年政企分离、自负盈亏;1992 年实行股份制改革,建 成现代企业) (3) 对外: 经济特区 (1980) -沿海开放城市 (1984) -沿江开放城市及内陆开放 (20 世纪 90 年代) (4)“南方谈话”及“十四大”(1992 年):解决了姓“资”还是姓“社”;深化经济体 制改革,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入世:2001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15、制基本建成 二、全面认识新中国的二、全面认识新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 1原因 第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外国经济侵略与长期不稳定状态,使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文化条件极为落后,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在 国力有限的条件下,运用行政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可以保证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重点建设上。 第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需要。 “一五”计划展开后,大批农民进城,城市规模急剧扩大,人口不断增加,生活物资供不应求,粮食、棉花等 农产品的供应更是匮乏,不法商人投机倒把,囤积居奇,为了保证城市居民生活的需要,就得对基本生活 必需品进行较为合理的分配。 第三,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从一
16、定意义上说,苏联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创始国、受益国、输出国。我们知道,苏联在第二次世 界大战前靠计划经济体制,用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其成绩让世界震惊,直至新 中国成立时,世界各国对这一体制大多持肯定态度。 第四,战争年代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影响。 战争年代,我党在根据地举办的各类经济实际上是带有强烈的计划体制色彩的,这一点也深刻影响了新中 国成立后国家的经济体制的选择。 除此之外,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传统理解,同旧制度决裂的思想反映,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经济封锁 等,也是促使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环境和重要原因。 2含义 又称指令型经济,是对生产、资源分配
17、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的 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调节,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管理为主。 3形成过程 萌生阶段(1949 年 10 月1950 年 6 月) 1949 年底,新中国没收了官僚资本主义的工业企业,建立了国营工业,掌握了 国民经济命脉,开始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不久,对非公有制的私营工商业 实行了调整,使私营企业初步纳入了计划生产的轨道 初步形成阶段 (1950 年 6 月1952 年 8 月) 中央首先加强了对国营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的计划管理。对农业、手工业加强 计划领导。在调整私营工商业的基础上,要求私营工商业遵照执行政府制定的 产销计划。在市场管理
18、方面,国家指令要求国营贸易公司正确地执行价格政策 基本形成阶段 (1952 年 9 月1956 年 12 月) 1952 年 11 月成立了国家计划委员会。1954 年我国制定和颁布了第一部宪法, 计划经济体制成为我国法定的经济体制 4特点 (1)在集中统一的原则下,强调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的结合。 (2)以计划管理为主,同时重视市场管理。 (3)在计划管理上实行多种计划类型。 (4)比较注重宏观调控,综合平衡。 5作用 (1)运用这种新的经济体制有助于在短期内医治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经济恶性波动,以顺利地渡过经济困难 时期。 (2)在经济发展水平低、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国力有限的条件下,运用这种行
19、政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保 证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重点建设上,奠定了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物质基础。 (3)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一五”期间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失去了活力,弊端日 益暴露,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新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三、新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首先自发秘密地实行包产到户;随后,安徽、四川等省的一些地方推行包产 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 会面貌。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
20、要是增强企业活力,扩大企业自主权。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 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 制度。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自身的活力,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效益 显著提高。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背景、特点及意义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背景、特点及意义 1背景 (1)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2)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特点: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3意义 (1)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
21、大贡献,是解放生产力的革命,深化了经济体 制改革。 (2)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有利于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潮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4从原因上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 (1)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世纪 50 年代所建立起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强调国家对整个经济活动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其弊端越 来越明显,日益制约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2)改革实践的必然选择。 30 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要使社会主义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根本上 破除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3)理论探索的科学结
22、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5从特点上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有机融合。具体表现为: (1)所有制结构上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 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 (2)分配制度上 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3)宏观调控上 国家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优 势。 6从实践意义上看:这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
23、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加速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有利于促进社 会共同富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1下图所示为 2001 2006 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进口情况(单位:亿美元)。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我国 A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B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出现变化 C工业呈现出高质量增长态势 D国民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革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既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 位一体。”这反映
24、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特点是 A系统回答了新时代的重大时代课题 B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早成果 C深化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内涵 D促进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 3下列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说法,正确的是 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 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等学术问题 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A B C D 4抓精神文明建设要办实事、讲实效,
25、景紧围绕促进人民福祉来进行,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 文化需求。这说明 A实事求是是工作的基本原则 B引领社会风气变革的是人民 C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 D坚持群众路线是治国的核心内容 5“治理有效”是党的十九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元朝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 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其官员的任命、迁调、 考课必须由朝廷执行;还通 过御史台等机构对行省的工作进行严密监察;行省机构内部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据此可知,元朝 能够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原因是 A严格控制了人事任免权 B设立机构加强监督 C行省官员内部分权制衡 D行省权力大而不专
26、62010 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仲礼接受央视采访时说,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碳减排方案, 2050 年之前全球碳排放量总量为固定值 8000 亿吨。27 个发达国家的 11 亿人口排放占比为 44%,剩余国家 的 55 亿人口排放占比为 56%,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多 23 倍的人均累计排放权。而从 1900 年到 2005 年这 105 年之间,发达国家的人均碳排放是发展中国家的 754 倍。据此可知,丁仲礼院士认为 A发达国家更加勇于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 B发展中国家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C碳减排方案应该重视人类共同发展利益 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碳排放总量相同 7欧盟委员会
27、宣布为减少碳及其他温室气体和污染气体的排放,对抗全球气候变暖。自 2012 年 1 月 1 日 开始征收国际航空碳排放税; 2 月 22 日, 中、 美、 俄等国家在莫斯科联合制定反对欧盟航空碳税的一揽子“报 复性”方案。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国际航空业竞争日趋激烈 B贸易壁垒阻碍经济全球化 C发展中国家面临科技压力 D全球气候问题威胁人类生存 82012 年低碳环保是媒体最热的名词,倡导从节电、节气、回收等几个环节改变生产、生活细节。低碳针 对的现象不包括( ) A工业革命煤 B第二次工业革命石油 C现代交通汽车 D当代航天太阳能 9下面是 1990 年美国对世界主要大国或地区的实力对比进行
28、分析的情况表。 硬实力 软实力 基本资源 军事 经济 科技 国家凝聚力 整体文化 国际机构 美国 强 强 强 强 强 强 强 苏联 强 强 中 中 弱 中 中 欧洲 强 中 强 强 弱 强 强 日本 中 弱 强 强 强 中 中 中国 强 中 中 弱 强 中 中 这反映出 A美国较为关注对其霸权存在威胁的国家和地区 B苏联已处于解体的边缘不足于对美国构成威胁 C美国因冷战需要特别强调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D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102020 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脱贫攻坚提供了规范性力量、 建设性作用;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为进一步发展习近平新时
29、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源泉、积蓄能量。 这说明 A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B我国已实现全面小康 C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 D脱贫需要有精神指引 11战国中期以前,历史文献很少将秦国与蛮夷相联系。到了战国末期,文献记录多将秦国描述成文化 落后的蛮夷之地,这一变化表明 A法家的思想受到了严厉的批判 B各诸侯国从不同角度评价秦国 C对历史的认识可以具有随意性 D历史形象折射国家实力的演变 12下表是 1910-1990 部分国家经济数据表(单位:百万吨)。对该表的解读正确的是 A不能准确反映各国整体实力 B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各国的发展意义重大 C美国长期稳居世界霸主地位 D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
30、剧 13下表为习近平外交思想一览表(部分) 据此可知,习近平外交思想 A倾向于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 B借助中国传统文化树立大国意识 C倾向于对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调整 D借助中国智慧推动世界合作共赢 14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发起创办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了二十国集团 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表明 当今中国 A致力于加强与周边邻国合作 B主导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 C极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合作 D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15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其核心理念是各方推动“一带一路”的重
31、要共识,并被写入联合国决议 和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宣言等重要国际文件。该核心理念是 A全方位、合作共赢 B相互尊重、公平正义 C“亲、诚、惠、容” D共商、共建、共享 16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积极发展全球伙伴 关系,失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全方面、多层次、立体化的布局。下列事件 反映这一布局的是 “一带一路”倡议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不结盟运动 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A B C D 17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宣传工作。中共中央在部分地区试点的基础上,于 1951 年 1 月发布 关于在全党建立对
32、人民群众的宣传网的决定,随后,全国各地积极开始进行宣传网的建设,机关、学 校、工厂、街道等宣传网建设迅速展开。这一做法表明,我党 A重视自上而下控制社会舆论 B注意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 C创新推动宣传工作的社会化 D高度关注建国初期的国内形势 18张载强调:“君子以振民育德”,“君子以居贤德善俗”,“今欲功及天下,故必多栽培学者”。这说明他认 为在社会建设中 A必须由道德素质良好的人来领导 B从社会风气的根本入手调节才能有效 C教育是决定社会治理水平的要素 D知识分子群体应当担负起相应的责任 19下图所示为 1954 年由上海画片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一幅画报,主题是练好身体 加紧生产,画报描绘了
33、 工人们在空地上一起进行身体锻炼的场景。该画报意在表达 A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B一五计划取得辉煌成就 C人民热情投入工业化建设 D全民健身成为社会新风尚 20下表为 1924-1928 年间私人企业在苏联部分工业产值中所点比重 材料反映了苏联 A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B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恢复 C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D实现了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 21下表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重要时期邓小平同志的讲话。其讲话反映了 时间 讲话 影响 1978 年 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邓小平作解放思 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是开辟新时代新道路的宣言书 1992 年 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
34、珠海、上海,发表 “南方谈话 是把改革开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A“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仍然禁锢着人们的思想 B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C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建党的问题 D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2 到 1952 年底, 在国民收入和生产中, 国营经济占 19 1%, 集体所有制经济占 1 5%, 公私合营占 0 7%, 私人资本占 69%,个体经济主要是小农经济占 718%。这种现状很难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求。这一 状况说明 A公有制经济占据了主导 B国民经济水平极其落后 C大力恢复经济卓有成效
35、D社会主义改造很有必要 2320 世纪 50 年代初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扫盲运动,扫盲运动的高潮一直持续到 50 年代末,在城市和农 村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学习内容和形式,提高了工人农民的文化水平。这些扫盲运动 A顺应了国家建设的需要 B促进了科技水平的提高 C奠定高校院系调整基础 D推动了义务教育的普及 24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各国资本市场通过互联网进行非场地交易,大量不受各国管理当局和国际组织监 控的无国籍资本,在国际市场上流动的规模和速度令人难以想像。反映出信息化 A提高了跨国公司的生产效率 B加快了资本在全球的流动 C提高了各国产业的优化升级 D刺激了各国产业的优化升级 25“以市场
36、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品种结构和区域结构,促进了农业专业化和区域化发展,有效地调 节农产品市场供求平衡, 在满足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升级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发挥重要积极作用。 ”我国“农产 品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 A优化了产业结构 B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 C解决了供求矛盾 D推动了乡镇企业振兴 26可持续发展 材料一 材料二 我们要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平衡推进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巴黎协定的达成是全球气候治理史上的里 程碑,我们不能让这一成果付诸东流。各方要共同推动协定实施。中国将继续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百 分之
37、百承担自己的义务。 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日报2017 年 1 月 20 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图中任一时段的任一国家、地区,概括其人均年碳排放量趋势并分 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生态问题提出了怎样的方案?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1 年 4 月,当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遨游太空时,陕北黄土地上,一个 18 岁的青 年正 仰望天空。“我当时在延川县梁家河村当知青,听到了发射成功的消息,非常激动!” 2013 年 5 月 4 日,习 近平来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参观空间技术 成就展览。站在“东方红一号
38、”总装的 历史图片前,习近平表示:“空间技术领域是高技术集 中的领域,空间技术水平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 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 摘编自付冰冰“嫦娥”探月记 材料二 中国科学家在 1994 年就开展了探测月球的可行性研究, 1996 年完成了探月卫星的技术方案研 究,1998 年完成了卫星关键技术研究。2004 年 3 月,中国正式启动了月球探测科研工程,这个庞大的科学 工程被命名为“嫦娥探月工程”。中国的探月科学研究用“嫦娥”“玉 兔”“广寒宫”等命名,绝非偶然的行为, 其背后依然有中国文化基础性价值观的考虑。和阿 波罗(古希腊神话中的神明,美国的载人
39、登月计划以其 命名)类似,嫦娥奔月神话一直是中国 人宇宙观的一个重要节点,而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多重的时 空、灵脸意义。因此,中国人研制的交通工具第一次到达月球时,用“嫦娥”来作为标记是顺理成章的。假设 未来嫦娥工程实现了载人登月,可以预见,嫦娥奔月神话将进一步被激发出文化影响力。 -摘编自张多宇宙科技、宇宙观与神话重述从嫦娥奔月神话到探月科技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嫦娥探月工程”的特点,并说明该工程以“嫦娥”命名的原因。 三、论述题三、论述题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
40、大变局,“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回顾我国 已经编制实施的 13 个五年计划(规划),以史为鉴,对我们更好的制定和实施“十四五”规划具有重要的意 义。 主要历程 中心任务 编制与实施理念 影响和冲击 突出成就 “一五”计划 (19531957)“五五” 计划(19761980) 推进社会 主义工业 化建设和 实现四个 现代化。 强调通过完全的政 府计划指令性方式 优先发展重工业, 建立独立究整工业 体系与国民经济体 系 大跃进”、“文 化大革命”等 第一批国产汽车出厂、 第一架国产飞机试飞, 第一座原子反应堆投入 运转;“两弹一星”、籼 型杂交水稻、南京长江 大桥、成昆
41、铁路、大庆 油田等 “六五”计划 (19811985)“十五” 计划(20012005) 改革与发 展; 调整产 业结构与 转变经济 搞好综合平衡,处 理好经济与社会各 方面的关系;解决 人民的温饱问题, 亚洲金融危 机 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异 军突起,科计、教育、 文化事业繁荣兴旺,农 林牧副渔全面增长,人 增长方式。 实现强国与富民的 统一;坚持经济和 社会的协调发展。 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 康水平。 “十一五”规划 (20062010)“十三 五”规划(20162020) 加快转型, 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 “创新、 协调、 绿色、 开放、共享”新发展 理念。 国际金融危 机,国际环境 错综
42、复杂,新 冠肺炎疫情 等 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 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 长的贡献率稳步提升,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 态环境总体改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 清晰。)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改革开放大事简表 摘编自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改革开放四十年大事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中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具体明确,阐述须史 论结合)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C 【详解】 本题考查新时期中国的工业,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分析图中数据可知,20012006
43、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进口都呈快速增长趋势,反映出这一时期我国 工业呈现出高质量的增长态势, 故选C项;20世纪90年代初,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已初步形成, 故排除A项;1992 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反映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变化,故排除 B 项;材 料信息无法反映国民经济结构的变革,故排除 D 项。 2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特点是全面系统,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点 在于“治党”,科学发展观重点在于“和谐”,因此 A 为最佳选项,CD 排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早成果是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B 排除。故选 A
44、。 3D 【详解】 根据所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 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等学术问题;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故D 项 正确;排除 ABC。 4C 【详解】 由材料“抓精神文明建设要紧紧围绕促进人民福祉来进行”可知, 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 是展 开精神文明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故选 C;之所以要办实事、讲实效,
45、也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 神文化需求,A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并未提及人民群众对社会风气变革的作用,无法得出 B 项 结论,排除;精神文明建设只是治国的一项内容,D 项属于对材料的过度解读,排除。 5D 【详解】 材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 之”体现的是行省虽然在地方的权力较大,但是中央政府却对其进行严密的监控,反映的是中央集权和地方 分权的特征,即行省权力大而不专,D 正确;ABC 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 D。 6C 【详解】 丁仲礼院士用现实中发达国家的人均碳排放权远高于比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发达国家的人均碳
46、排放是发展 中国家的数倍等事实,意在说明碳减排方案应该重视人类共同发展利益,C 项正确;发达国家更加勇于承担 环境保护的责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 项错误;发展中国家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与“1900 年到 2005 年这 105 年之间,发达国家的人均碳排放是发展中国家的 754 倍”不符,B 项错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 家碳排放总量相同与少数发达国家“排放占比为 44%”等不符,D 项错误。 7B 【分析】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详解】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对抗全球气候变暖,自 2012 年 1 月 1 日开始征收国际航空碳排放费;2 月 22 日
47、包括 中、美、俄罗斯等 26 个国家在莫斯科联合制定反对欧盟航空碳税的一揽子报复性方案。”,说明当今世界 某些国家在面对共同的利益的时候仍然有矛盾和摩擦,相互设置贸易壁垒。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样的 做法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故选 B。 8D 【解析】 当代航天太阳能不属于从节电、节气、回收等几个环节改变生产、生活细节,D 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 是低碳环保现象体现,排除。 9C 【详解】 1990 年还是美苏冷战时期,此时美国关注的重点除了硬实力外,还比较关注各国或地区的软实力,甚至对 软实力的关注超过硬实力,说明美国因为冷战的需要还特别强调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故选 C;虽然苏联、 欧洲
48、、日本和中国都对美国的霸权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但材料中没有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相比较的信息,无 法说明美国较为关注对其霸权存在威胁的国家和地区,排除 A;根据表格信息并不足以说明苏联此时处于 解体的边缘,排除 B;材料反映的是各国的实力对比,没有体现经济全球化的内容,排除 D。 10C 【详解】 材料即强调了习近平思想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指导作用,又强调了脱贫攻坚的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 平思想,说明了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道理,故选 C;材料未涉及到文化软实力,故排除 A;材料不能说明 我国已经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故排除 B;脱贫需要有精神指引,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故排除 D。 11D 【详解】 战国
49、中期以前,秦国的实力对其他国家还没有构成明显的威胁,经过了商鞅变法等一系列改革后,秦国在 战国中后期成为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将秦国描绘成文化落后之地,是当时各国反秦的一种表现,因此 D 项 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对法家思想的严厉批评,故 A 项错误;不同时期对秦国评价的变化是根据秦国实力 变化而变化的,并不能说明对秦国的评价有分歧,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对秦国历史认识的变化是由于秦国 实力发生变化导致的,并非是随意性的认识,故 C 项错误。 12A 【详解】 从 1990 年的数据看,当时苏联的国力远远低于美国,但是其原油产量和钢产量都超过美国,由此说明上述 数据不能准确反映各国的整体实力,A 正
50、确;1990 年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完成,排除 B;通过题干数据无 法得出美国长期稳居世界霸主地位, 而且美国成为世界霸主是在二战后, 排除 C; 题干中仅仅涉及经济领域, 并未涉及政治领域,排除 D。 13D 【详解】 根据“达则兼济天下”、“国之交在民相亲”、“苟利于民,不必法古”等信息可知这些都是中国的传统智慧,涉 及不同国之间的交往,说明是借助中国智慧推动世界合作共赢,故选 D;习近平的这些外交思想旨在推动 世界的合作共赢,并不是仅仅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和树立中国的大国意识,排除 AB;习近平的这些外交思 想符合中国传统的和平独立的外交思想,并没有进行根本调整,排除 C。 14D 【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