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 届高考语文八省联考后新高考题型专项训练:新高考现代文阅 读专项训练五 1818(-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本题共5小题小题,19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5题。 材料一: 青少年民法典教育是指通过学习民法典,掌握民法典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树立尊 崇法律、遵守法 律的意识,培养运用法律保护合法利益的能力,从而提升青少年法治素养 和道德素质。坚持做好青少年 民法典教育,体现为以下三方面要求: 一是青少年民事法律知识体系要依照民法典展开。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荃 书”,是公民的 民事权利宣言书和保障书。.如果说宪法把限制公权力体现得淋漓尽致,那 么民法典则把
2、保护公民私权利 展现得尽善尽美。公民一切民事活动,大到签订合同、设立 公司,小到缴纳物业费、办理离婚,都能在民 法典中找到依据。加强青少年法律意识培育, 需要围绕青少年成长的切身利益,切实遵循民法典设立的 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 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等法律规范,并依照青少年不 同年齢阶段的诉求和民 法典的内在逻辑性,科学设立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构建青少年民事 法律教育层层递进、有效衔接的知识体系。 二是青少年法治教育的价值追求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法典从立法目的、 原则到具体规则, 都充分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民法典第一条指出:“为了保护民
3、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 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 宪法,制定本法。”民法典提出民事主体平 等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信原则、不得违反公序良俗原则、 绿色原则,增加了见义勇为免 责制度、小区共有场所收入归业主及业主居住权制度、保护胎儿制度、离 婚冷静期制度、保 护个人信息制度等等,充分体现了全方位、多层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 社会、 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青少年法治教育要充分挖掘和有效运用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民事法 律制度,积极将这些法律制度转换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进而形成自觉的法律行 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在青少
4、年社会行为实践中生根开花结果。 三是青少年民法典教育要更加注重大中小学校一体化与校内、校外协同化建设。民 法典汇集了新中 国成立 70 多年的民事法律实践,吸收了中华民族 5000 多年的优秀法律 文化和人类社会法治文明的有益 成果,涵盖范围广泛,内容博大精深。因此,需要进行持 续、长久的浸润和学习,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消 化,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基于此,扎实 做好青少年民事法律教育,一方面要强化大中小学校法制 教育一体化建设,即根据民法典 的内容和青少年成长阶段特点进行统筹安排、全面推进;另一方面要立 足于时代特征进一 步营造法律教育的整体环境和氛围,在依托法制理论课这一主渠道和法制教育专职
5、力 量 的同时,辅之以加强学校与政府、社会和家庭的协同合作,更加有效促进青少年法律意识 的养成。 (摘编自张振芝、张莹惠推进青少年民法典教育的基本要求与思路) 材料二: 新学期第一周,身兼北京二中法治副校长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张军走 上北京二中讲 台,为师生带来了一堂生动的“开学第一课”。 讲课中,张军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民法典中的未成年人权 益保护” 为题, 聚焦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从中学生熟知的人和事讲起,从“民法典是一部 百科全书,涵盖了社会生活 的方方面面”“民法典是一部护身宝典,明确了未成年人的权 利义务”“民法典是一部共同约定,凝聚 起保护未成年人
6、的共同责任”等三个方面为师生 们进行了详细讲解。 “民法典引导人们坚守公平正义。老人倒地扶不扶?民法典告诉你,要扶!民法典第 184 条规定, 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民法典对姓名权作出新规定,跟谁姓也有了更大的空间。第 1015 条规定,除随父母. 的姓外,还可 以选其他直系长辈血亲的姓,比如奶奶或姥姥的姓。如果由法定扶养人以外 的人扶养长大的,也可以选 扶养人的姓氏。最后,还规定起名只要不违背公序良俗,都是 允许的。这也反映了我们国家对公民姓名 权的保障和法治的进步。” “生活中,同学们用手机上网时,是不是下载了很多 APP?同学们想过没有?这些
7、 APP 给我们带来很 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个人信息保护带来了很大隐患和挑战。一旦这些 信息被泄露,后果难以想象。民法 典第 1034 条规定,我们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 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 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 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都是个人信息。个人 信息受法律保护。” 课后,高一学生陈庭轩感触颇深,法治课上的一个个小案例,让她知道民法典与每一 个未成年人的 成长保护息息相关,需要大家共同拥护。高三学生肖政谕说,能切实感受到 法治发展与时俱进。 (摘编自李澈民法典怎样保护“少年的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
8、项是(3分) A. 民法典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宣示和保障了公民的民事权利,为公民进行所 有活动提供明 确而有力的法律依据。 B. 民法典提出的原则及增加的制度,充分体现了全方位、多层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的国家、 社会、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 C. 民法典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民事法律实践、 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优秀法律文 化和人类社 会法治文明成果之大成。 D. 民法典实施后,在不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前提下,公民可随意给孩子改姓起名,这反 映了我国对 公民姓名权的保障和法治的进步。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青少年民法典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既要立
9、足于民法典的实际内容,也要适应青少 年成长的现实 需要。 B. 宪法重在限制公权力,民法典重在保护公民私权利,两者构成我国法律体系的重要支 撑,但又互 不关联。 C. 依据民法典第184条的规定,“老人倒地扶不扶”的问题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维护 了社会的 公平正义。 D. 如果公民的个人信息被手机APP泄露,公民可根据民法典第1034条釆取法律行动, 保护自身合 法权益。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侵害当事人的民事权利的一项是(3分) A.某小区物业公司将小区中心花园出租给婚庆公司,收取了较大数额的“管理费”,并 将此资金用 于物业公司员工的福利发放。 B.小李给自己刚出生的孩子起名为“李尚往来”
10、,并到有关部门办理相关的出生登记手 续,但受到 了工作人员的质疑,不予受理。 C.某地一位女青年不幸感染新冠肺炎后,遭到某些“键盘侠”的攻击谩骂,其身份证号、 手机号、 工作地点等信息被人公布到互联网上。 D.某市疫情防控部门向社会发布流调报告,通报确诊病例涉及的区域和场所时只提相 关地点, 隐去病 例的年龄、性别等个人信息。 4.如何面向青少年有效开展民法典教育活动?请依据材料简要说明。(4分) 5.材料一主体部分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这三个方面的论述顺序可否调换?请结合材料 谈谈你的看 法。(6分) 1919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35 分)分) (一)现代文阅读 1(本题共
11、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哪些“现代化的 内容呢? 每个中国人生来就属于一个毫无疑问的国家和民族,这种国家归属感和民族归属感渗透到 每个中国人的血液。大概许多人没有意识到,我们中国人视为理所当然的这种国家和民族意识 非常具有现代性。现代的经济、政治与社会制度,无论是国内层面或国际层面,无不是建立在 国家制度之上的,没有国家制度简直不可想象。在思想领域,民族主义是现代社会较之一切政 治意识或宗教观念都更为重要的意识形态。 在多数情况下, 民族利益高于阶级利益、 教派利益。 中国人民历来把“国与“家”
12、相连,把“国视为“家”的扩大,“国家成为我们华夏 子孙最为稳定而深厚的人生依附和精神家园。 除了外患所迫, 中国鲜有企图从内部分疆裂土的。 即使内忧外患最为深重的时候,中国也少有无政府状态民族意识则往往更加强烈,民族命运屡 屡浴火再生。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饱受屈辱。但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又让 我们看到了民族复兴的光明愿景。不能不说,人民强烈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是我国现代化建 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并保持社会稳定的强大推动力量。在人类实现大同社会之前,或者在人类 实现无阶级、无国家的共产主义社会之前,这种爱国精神和民族主义意识始终是一种现代的和 先进的制度。 儒学之所以充满了现代性,乃
13、是因为它是一种世俗的社会知识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它用 世俗的、 建立在实用理性基础上的观点和原则, 解决了西方人需要借助神才能解决的信仰问题; 同时,它又通过诉诸人的内在道德规范,解决了西方文化中必须通过外力强制立法才能解决的 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问题(即所谓法治和德治之分)。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儒家文化是以较 低的成本实现了中国社会的延续、稳定与治理。 儒家推崇仁、孝、义、礼、智、信、勇,讲究“人禽之辨 “义利之辨。“仁的含义之 一是指“仁政,类似于现代的“善治,这是孔子针对当时的天下乱局和人民苦难而提出的政 治理想。儒家思想鼓励人们带着理想和道德积极入世,匡计时艰,并为此不断完善个人人格修
14、养,锻炼个体意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道德理想 曾激励过无数爱国的仁人志士和普罗大众。儒家文化的理想性一面不应该被忽略。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中和位育,即思想不走极端,不陷入简单的二元对立,鼓励差异和 矛盾双方和谐共存;主张君子“和而不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万事万物各安其位,各 得其所,各有发展这种和谐思想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可能是医治当今世界种族、民族和宗 教冲突的良方 (摘编自尹宝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 材料二: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决不仅局限 在财力物力的极大提高上,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人口占世界五分
15、之一、具有悠久文明,且从近 200 年以来西方压迫中重新崛起的一个大国的全面发展和全新探索。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说,中 华民族要在西方的治理模式之外, 锻造一种符合中国国情、 最终能够实现长治久安的国家制度; 在社会生活方面,我们要扬礼仪之邦等优良传统,打造一种高于西方自由主义的东方伦理型生 活方式。在选择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路径时,我们既不能简单复古,也不能照搬西方,而是要 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将数千年滋养中华民族精神的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 对传统文化的“两创应着眼于充分挖掘其现代价值儒家思想和理念仍具有现实意义。儒 家是一种典范完备的社会发展理论,儒家的核心概念是小康、大同、天下为
16、公、治国平天下, 无论是格物致知,还是修身齐家,最后落脚点都是治国平天下。 因此,儒家社会治理思想中有三大遗产对我们今天仍有特殊的意义:一是贤能政治,选贤 任能,很多社会理想是通过贤能政治来实现的;二是儒家的经济是一种道义经济,儒家给所有 的经济活动、特别是利益追逐设置了伦理界线;三是儒家的天下主义,在今天看也有特别的价 值,它的理念是天下本位、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也有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知识论角度讲,“两创的目标是实现传统思想的更新,使这一文化、这一思想的精华 融入现代知识体系和现代思想框架中去,从而为建设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提供借鉴。 (摘编自王学典汲取儒学生命活力) 1.下列对材
17、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主张“家 “国相连,注重以道德教化治国、 平 天下。 B. 中国人生而具有的深厚而稳定的“国家观念,始终保持着国家的稳定统一,少有无政府 状态。 C.儒家思想主张积极人世,匡计时艰,服务社会,鼓励人们完善自己的人格修养,锻炼个 体意志。 D.传统文化强调万事万物各安其位,各有发展,这一思想在当下国内国际层面同样具有现 实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现代经济、政治与社会制度都是建立在国家制度层面上,可见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国家意 识非常具有现代性。 B.古代中国借助儒学思想实
18、现国家治理,较西方必须借助神学与立法来规范个人行为和社 会秩序,成本更低。 C.儒家反对弱肉强食,对经济活动设置伦理界线的思想基础是“仁政 “中和位育 “人 禽之辨” “义利之辨”。 D.新时期我们对传统文化“两创,是要汲取其现代价值,服务于民族复兴,建立中国特 色的现代治理模式。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传统文化具有现代性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B.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C.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4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4 分) 5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中国
19、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6 分) 2020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本题共 5 5 小题,小题,191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历史学进步、新陈代谢的动力,是学科自身强大而主动的反省、修复能力,是开放包容和 兼收并蓄的学术精神。随着新材料、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引入,古老的历史学得以不断地进发出 新的活力。历史学发生的“数字转向”,便是已知的诸多新变化之一。 自 19 世纪以来,历史学建立了一整套较为严格缜密的研究方法、学科体系和职业规范。 仅以对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考证为例,史料的范围从一般的档案、文献、典籍等,逐渐拓 展到考古、图像、数据、
20、口述等文字之外的形式。最近 20 年来,历史资料的数字化与数字化 原生史料的大量出现,成为历史学“教字转向”的重要标志之一。 首先看传统史料的数字转化。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史料在不同介质和载体之间的转换, 如由口述传统向文字书写的过渡,直接带来了传统史学的诞生;再如碑刻铭文的拓印,文稿的 誉写、 抄录与印刷, 还有一度非常盛行的微缩胶片等, 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研究的进步。 现代教码技术的发展, 使得文件的存储、 携带、 阅读、 检索和传播等各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单就史料本身而论,传统史料数字化使得历史研究者有可能尽量多地获取、占有和运用史料, 并且全面细致地掌握相关的研究状况。但是,
21、海量的史料超出了人类自然的阅读能力,这是之 前任何时代都不可想象的新问题。于是,文本、敏据库和网络范围内的电子检索,成为今天每 一个研究者日常的基本操作技能:而再更进一步,就出现了利用计算机、人工智能和统计学等 方法的“数据挖掘”,以及在此基础上展开的“大教据”模型分析。 再来看原生的敦字史料, 也就是运用数码技术直接制造产生的各类电子文档、 信息和记录。 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一个“数码”的时代,对于未来将要研究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学 家来说,他首先必须解决的就是如何获取这个时代里大量以敏字形式出现并存在的历史资料。 例如,进行历史人物的研究,一般较为传统的研究路径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
22、是通过档案 资料来挖掘耙梳人物的生平信息、人生轨迹等;二是借由人物存世的著述、日记和书信等文本 建构其思想、观念和情感世界;三是追踪人物的社会交往和关系网络,从他人的观察、记录、 回忆和评论里还原并率满人物的形象。即使是依然沿用这一路径,在未来的研究者所要处理的 史料中,也会有大量的电子邮件、数码通信信息、社交网络记录等。况且电子信息缺乏实体的 物理存在,更为隐秘、难以查找,也易被破坏、篡改和散佚。这些情况,对于仍然按照现有学 术训练模式培养的研究者来说,恐怕会成为难以逾越的障碍。因此,在一些对未来史学发展的 展望中,常常会提到“数字考古”“敦字考证”等概念,这些或许都将成为未来历史学家们的
23、学术基本功之一。 事实上,数字化对历史学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数字化的媒体、技术和工具,已经深入到历 史学的各种实践、演示、分析、教学、研究和传播当中,取得的成果也不胜枚举。但是,由于 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以及传统学科本身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两者之间还存在着不小的张力,对 于历史学的 “教字转向” 这一议题也尚未达成一致的共识, 亟待深入展开讨论、 更新学术规范、 明确前进方向。历史学的研究实践,不仅需要广泛借鉴各种新的技术手段,而且要前瞻性地思 考历史学本身在未来数字时代中的学科定位与理论特色。 (摘编自周兵迎接历史学的“数字转向”) 材料二: 就历史学内部来说,历史地理是最早自觉引入各种教字技术的
24、领域,这与历史地理学的研 究特色分不开。而经济史领域因为处理量化资料,也很早就引入统计分析软件,并且建设数据 库。不过,对中国古代经济史来说,进一步开发适用的教字人文工具也存在一些困难。虽然传 统中国史料中也包含大量经济相关的数字, 但要把这些数字转化为可分析的数据面临诸多瓶颈。 仅就最基本的价格与度量两类敏字来说,银两有多种不同的成色、计重,各类货物的称重、体 积也都有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如果这些数字不能进行统一的换算,就很难应用现有的数字人 文工具进行分析。当然,这也推动我们去思考如何结合史料与研究主题的特性,开发有针对性 的教字人文工具。 任何一种技术、方法都有其适用对象、适用限度,须与
25、其他研究方法技术相配合。数字人 文热之下,更需要我们对历史学学科传统进行冷静地审视与反思。数字史学研究必须将传统与 现代结合,否则研究工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技术方案自然也就“无的放失”。数字人文改 变了历史叙述的方式,辅助研究者进行史料辨析、建立因果链条等,但是数字人文并不能代替 研究者决策。至于历史感的形成和升华还是需要依托传统方式,阅读、写作、经历、田野考察, 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能够使这些方法的运作更为有效, 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历史感的培养方式。 (摘编自新机遇与新可能:数字人文视野下的历史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处于“数码”的时代
26、,如何获取大量以数字形式出现并存在的史料,是进行历史研究最 重要的问题。 B.传统的历史人物的研究路径已经不适用于数字化的时代,不能再按照现有学术训练模式 来培养研究者。 C.在历史学的分支学科中,历史地理和经济史能够较早引入数字技术,与该分支学科的研 究特点密切相关。 D.历史感的形成与升华需要依托传统方式,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对历史感的 培养没有益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文字之外,融入考古、图像、数据、口述等史料,体现了历史学开放包容和兼收并蓄 的学术精神。 B.如果想获得对一个历史人物的更丰富的认识,参看他人对此人的回忆评论性文章是一种
27、重要的途径。 C.历史学家掌握“数字考古”“数字考证”等基本功,就能解决电子史料容易被破坏、篡 改和散佚等问题。 D.通过对价格、度量等数字统一换算,可将中国古代经济史中的数字转化为数字人文工具 可分析的数据。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数字历史研究范畴的一项是(3 分) A.气象学家竺可桢通过气象文字记录整理出历史气候数据。 B.疫情防控期间,同济大学举办线上“交通历史与发展国际学术会议”。 C.英国历史学家构建“seshat 全球历史数据库”。 D.浙江大学数字考古队利用高精度数字档案复制了一座“敦煌石窟”。 4.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如何更好地发展数字史学。(4 分) 5. 请简要
28、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 分) 2121(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 I I(本题共(本题共 5 小题,小题,1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垃圾问题已成为近年的热议话题。对于生活垃圾、农 业垃圾、建筑垃圾等,如何实施无害化处理,变废为宝,成为每个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科学 生态系统的重要工作。 国内外广泛采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有卫生填埋、焚烧发电等。其中,继传统的卫生 填埋之后, 考虑到垃圾增量、 土地资源紧张、 循环利用等因素, 不少国家开始加大焚烧发电的规划。 从 20 世纪 70 年代起,一些发达国家便着手
29、通过焚烧垃圾来发电。据统计,目前日本、丹麦、瑞士 等国家的生活垃圾焚烧率达到 70% 80%。 不过,焚烧发电也并非是直接“变废为宝”。焚烧是一种能够处理混合垃圾的典型技术,垃圾 分类有利于焚烧,它可以起到减少垃圾处理量、减少污染排放量、改善燃烧工况、提高发电效率等 作用。受技术和工艺制约,焚烧垃圾发电时燃烧产生的有毒废气如果得不到有效处理,将严重威胁 居民生命健康,这也是居民担忧并导致焚烧厂建设受阻的原因。另外,垃圾发电原理是将纸张、塑 料、菜叶等生活垃圾经过分拣、干燥等工序处理后,进行高温焚烧,将焚烧中产生的热能转化为高 温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发电所需助燃物量大,因此垃圾发电成本很高
30、,投资惊人。目前垃 圾分拣存在很大难度,世界上采用垃圾焚烧的城市中约有一半城市没有做到垃圾完全分类。 给垃圾分类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在我国,垃圾 分类仍然存在很大困难。一方面,巨型垃圾场内建筑垃圾与生活垃圾混倒,没有进行必要的分类, 使垃圾处理难度加大;另一方面,民间自发的拾荒大军,虽在一定程度上变废品为资源,但大多是 无照经营,缺乏规范和检验,使垃圾在捡拾、收集、运输、加工过程中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 (摘编自霍文琦直击城市垃圾之困) 材料二: 常有人拿垃圾问题来批判工业文明。有学者反驳说,垃圾问题不是工业社会所独有,传统社会 也存在。“垃圾”一词,至少
31、从宋代开始,就已经有了与现在大体一致的含义和用法。但是工业化 之后的垃圾,无论从量还是从质上看,与“传统垃圾”有着天壤之别,因此,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工 业文明。 从质的方面看,批判对象指向了作为工业文明基础的科学与技术。构成“传统垃圾”的物质大 多是大自然在自身的漫长演化中产生出来的,来于自然,也容易回到自然,所以传统垃圾即使存在 问题,也是局部的、缓慢的;构成现代垃圾的物质则大多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制造出来的,这些物 质在自然界缺少与之对应的微生物,难以降解。因而,垃圾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污染问题、环境问 题、生态问题,是科技广泛应用的结果。 从量的方面看, 批判对象指向了工业文明的经济模式与核心
32、理念。 工业文明的核心理念就是 “赚 钱”,整个社会都以资本增殖为核心运行。一切经济链条,归根结底,都伴随着物质与能量的转化 链条,资本运行起来,则必然以科学技术为利器,不断地把森林、矿藏和天然水体变成各种形态的 垃圾固态垃圾、液态垃圾、气态垃圾等。因而,垃圾问题是内在于工业文明的,在工业文明的 社会结构之内是难以解决的。 由于垃圾问题之不可解决,工业文明注定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文明形态。近年来,垃圾问题全面 爆发,频频成为新闻头条。这表明工业文明的惯性过于强大,及时转向生态文明,人类文明或许才 能得以延续。生态文明不可能是工业文明的简单延续,而是超越工业文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 态文明的建设要
33、具备两个前提:一是要对工业文明进行全面批判,二是要从各个传统文明中汲取滋 养。 很多非政府环境组织成员联合成立了国际性的“零废弃联盟”,在全球范围内推广“零废弃” 理念,以减少垃圾的产生。例如,在加州洛杉矶附近的小城克莱蒙有一种生态屋,它利用本地土壤 作为建筑材料,屋墙使用了类似中国干打垒的技术,屋子的整体形状很像陕北的窑洞,其经过特殊 设计,可最大限度地节省能源和水源;波士顿还曾经展出过洛克菲勒艾比的马桶,它是一个瑞典 人设计的专利产品,完全不用冲水,经过自身沉淀,粪便和厨余垃圾自然地转化成有机肥,可以直 接送到农田或者花园。 (摘编自田松在生态文明形态下解决垃圾痼疾) 材料三: 垃圾资源化
34、之路的可行性毋庸置疑。当前,我国已有不少城市提出“垃圾分类” “垃圾资源化” 的理念,未来,会有更多的地区加入这一行列。 20 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一些地区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为“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排放”,这是一 种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发展模式。照此运行下去,必然会出现资源日益减少、废弃物日益增多的局 面,其结果必然发生资源和环境两个危机。因此,我们需要从根本上尽快改变这种发展模式,走上 人类在多年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一再生产品”。 这是一种按照自然生态系统模拟出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自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发 达国家为提高综合经济效益、避免环境污染而以生态
35、理念为基础,重新规划产业发展,提出了新型 的循环经济发展思路。垃圾中的大多数成分是可以利用的资源,垃圾减量化的目标应放在综合利用 上:即先把垃圾分类,再将不同类别的垃圾利用起来,形成再生资源。分开就是资源,混合就是垃 圾。当前严峻的环境危机迫使人们对垃圾处理展开一场更加深入的绿色革命。用循环经济的思维对 垃圾进行综合利用,使垃圾资源化,生产再生产品,才是垃圾处理的必然趋势。 (摘编自赵章元用循环经济思维处理垃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鼓励拾荒有助于垃圾分类,而垃圾分类降低了垃圾处理的难度,如果想解决垃圾问题,政府 需要鼓励更多的人拾荒。 B相较卫生填埋
36、,焚烧发电有缓解土地资源紧张、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等好处,因此当前我国 都用焚烧的方式处理垃圾。 C波士顿展出过的洛克菲勒艾比马桶,把粪便和厨余垃圾分类并转化成有机肥,可以直接送 到农田或者花园使用。 D先把垃圾分类,再将不同类别的垃圾利用起来,形成再生资源,其发展模式是“资源一产 品一再生资源一再生产品”。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对“工业文明”的解释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 分) A .工业文明的科学与技术,制造了难以自然降解的垃圾物质。 B工业文明的科学与技术应用越广泛,制造的垃圾就会越多。 C工业文明对资本增殖的追求导致资源不断转变为各种垃圾。 D当前解决 T 业文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键是
37、解决垃圾问题。 3根据材料内容,推断下列商品最符合“零废弃”理念的一项是(3 分) A.纯棉布袋 R纽扣电池 C共享单车 D塑料餐盒 4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生态文明”的特征。(4 分) 5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述解决城市垃圾之困的主要办法。(6 分) 参考答案 1818 1.B (A 项所有活动”有误,原文为“一切民事活动”;C 项“集大成”不妥,注意原 文“汇 集”“吸收”“有益成果”;D 项“可随意给孩子改姓起名”有误。) 2.B (“两者构成互不关联”有误,原文“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3.D (A 项违反了 “小区共有场所收入归业主”的制度;B 项违反了民法典第 1015 条;C
38、项 违反了 民法典第 1034 条。) 4.合理构建适合青少年的法律知识体系。 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青少年的具体法 律实践。 注重不同学段一体化和校内校外协同化。聘请法律界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 结合实际进行深入浅 出的讲解。(每点 1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 理,可酌情给分。) 5.示例一:不可调换。三个方面按照先主后次的逻辑顺序展开论述。前两个方面分别阐 述开展 民法典教育的内容和原则;在此基础上,第三个方面阐述实施路径。 示例二:可以调换。前两个方面的论述顺序可以互换;因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是基 本原则,应处于论述的首要位置。调整以后,材料一主体部分从
39、实施原则、内容、 路径三个方面依次展 开,行文更加合理。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 明确、理 由是否充分、论据是否合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 2 分;理由充分、论述合理, 给 4 分。如有其他答 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919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1(3 分)B【解析】(B 误,“始终保持着国家的稳定统一”于文无据。) 2(3 分)C【解析】对“思想基础”内容以偏概全,至少还包含民本思想、王道思想 等。 3(3 分)B【解析】表达忠贞不渝的报国之心,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
40、中“国家民族意识” 的相关内容;A 寄托了坚定的信念与积极乐观精神,也蕴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C强调需不断学习,时时补充新知识,才能不断达到新境界;D强调要透彻理解知识,必须 注重亲自实践。 4(4 分) 因果论证,文本对儒学充满了“现代性”的原因作了深入分析。 引用论证,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意义,引用了“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等内容。 对比论证,如中西方国家治理方式对比,从而得出儒学文化的优势结论。 (答出一点给 1 分,两点 3 分,三点 4 分) 5(6 分) 统一意识形态:形成了中国人强烈的国家、民族意识,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事 业取得巨大成就并保
41、持社会稳定。 明确个体责任:注重人格修养、道德教化,锻炼个体意志,强调个人的家国责任。 具有普世价值:强调和谐共存、贤能政治、道义经济、天下主义,不仅具有中国意义, 而且对平息世界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有积极意义。 (每点 2 分,答出三点给满分。) 2020 1.C(A 项,“如何获取大量以数字形式出现并存在的历史资料”,是未来将要研究我们这 个时代的历史学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且“首先”不等同“最重要”;B 项,文章并没有完全 否定传统研究路径和训练模式。D 项,“没有益处”说法绝对) 2.C(“掌握数字考古数字考证等基本功”非充分条件) 3.A(竺可桢整理出历史气候数据并未借助数字技术
42、) 4. 历史学研究者应该掌握必要的数字技术,打好数字历史研究基本功。 提升对历史学“数字转向”的认识,明确数字历史的发展方向。 开发有针对性的数字人文工具,消除数字历史发展的技术瓶颈。 冷静审视历史学科传统,将学科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相结合。 (每点 1 分,共 4 分,意思对即可) 5.首先从历史学自身进步发展的动力入手,引出历史学“数字转向”的论题。 然后从历史资料的数字化与数字化原生史料的大量出现两个角度,具体论证历史学的 “数字转化”。 最后提出历史学“数字转向”的影响,并指出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方法。 (每点 2 分,共 6 分,意思对即可) 2121 1D 解析:A“鼓励拾荒有助于垃圾
43、分类”分析片面,材料一为“拾荒大军,虽在一定程度 上变废品为资源,但大多是无照经营,缺乏规范和检验,使垃圾在捡拾、收集、运输、加工过程中 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且“如果想解决垃圾问题,政府需要鼓励更多的人拾荒”分析错误。B “当 前我国都用焚烧的方式处理垃圾”过于绝对,无中生有。C“把粪便和厨余垃圾分类并转化成有 机肥”错,原文为“粪便和厨余垃圾自然地转化成有机肥”。 2D 解析:D“当前解决工业文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键是解决垃圾问题”错,由材料二 “垃圾问题是内在于工业文明的,在工业文明的社会结构之内是难以解决的。由于垃圾问题之不可 解决,工业文明注定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文明形态”可知,原文说的是垃圾问题不可解决,工业文明 注定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形态,D 项反向推导不成立。 3A 解析:“零废弃”指的是对垃圾尽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回收利用,不废弃掉任何东西。 “纽扣电池”“共享单车”“塑料餐盒”都只能回收利用一部分,仍然会有一些是无法利用、甚至 有害于环境的。 4生态文明从各个传统文明中汲取滋养,对工业文明进行了全面批判,超越了工业文明;生 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昀人类文明。 (每点 2 分) 5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焚烧发电,变废为宝;建立生态文明,倡导“零废弃”理念, 减少垃圾产生;用循环经济模式处理垃圾问题,使垃圾资源化。 (每点 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