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热点热点 15 中国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姓名:_班级:_ 一、单选题一、单选题 120 世纪 30 年代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称: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 问题,即追求近代化。此结论 A正确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 B是鉴于欧美列强历史发展经验认识 C是基于近代国情与特殊使命的认识 D是对中国民主革命历程的正确反思 21911 年,革命党人创办的神州日报刊登了一组漫画,表现出对中国未来命运的 深切担忧。画中的老虎代表中国,人物代表西方国家。四幅画名为“康乾时之中国”“咸 (丰)同(治)时之中国”“现在之中国”和“将来之中国”。下列四幅画的序号与上述名 称对应正确
2、的是 A B C D 319 世纪中叶,英国驻华领事密乐迪曾评论说:“在所有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国家 里,中国人是革命最少而造反最多的。”他指出,中国直至 20 世纪一直是一个“只有造 反而无革命”的国家。他旨在强调中国 A适合实行君主立宪制 B缺乏革命的社会条件 C政治体制革新较缓慢 D旧文明制约社会发展 41849 年,两广总督徐广谱利用民勇阻止英国侵略者进入广州城,迫使港督文翰签署 带有“不入城”条款的广东通商专约 ,并出示晓谕英商。1856 年,英人再次欲执江 宁条约 (即南京条约 )进入广州城,时任两广总督叶名琛便“执广东通商专约 不许之”。据此可以说明 A晚清地方督抚与清政府分庭抗
3、礼 B侵略者无法真正获取条约权益 C国人利用近代外交方法维护主权 D近代民主法治的思想深入民心 5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 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 是落后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 造落后的过程。”作者强调的是 A要正确认识西方侵略动机 B要客观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 C要辩证地分析中西方社会差距 D要理性看待近代中国历史进程 61920 年,我国著名企业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开始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如图为公司 在送别宴会上对留学生提出的要求与希望。其要求与希
4、望反映出当时 A开启了我国教育的近代化 B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 C为洋务企业发展培养人才 D国家之间商业竞争激烈 7 历史学家黄克武认为, 对于中国传统下思索解决专制问题的士大夫来说,(清末民初) 西方民主制度的传入,无疑提供了一个有数的制度来实现固有的“民本论”“上下一体”与 “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可以让中国重返有如三代之盛世。材料说明 A清末进步思潮与西方民主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B国人接纳西方民主有传统渊源 C清末士大夫敢于构想一种崭新的制度 D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有民主传统 8 近代向西方学习思潮作为一个大系统, 其中有地主阶级改革派的“开眼看世界”思潮, 农民革命派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洋
5、务派的“自强”“求富”变革意图,资产阶级维新派的 君主立宪的“舶来品”,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共和尝试,激进民主主义者的“科学与民 主”并行。这些思潮和主张 A借鉴了西学思想的内涵 B传承了传统的文化意识 C体现了时代变迁的特征 D反映了学习方向的改变 92013 年 3 月,习近平主席在坦桑尼亚演讲时强调,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中国 将积极实施“非洲人才计划”,加强对非洲技术转让和经验共享。此后,培养人才、技术 共享成为中国对非援助的重要形式。这反映出中国 A奉行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 B致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C正步入世界外交舞台中心 D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10有学者认为:20 世纪中国革
6、命一旦启动,越滚越猛,前一次的成功,会激励后一 次的继续;前一次未能实现的目标,后一次会采取更激烈的手段去实现,革命的诉求指 数不断提升。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共产革命就是中国革命过程中相互衔接、演进的三 个阶段,共同构建了“中国革命”这一历史事件。该学者强调 A建立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B革命的整体考察 C坚持人民革命的必要性 D革命的多元竞争 1119 世紀 60 年代以前,清廷认为迁居海外无异于“弃绝王化”,不仅禁止移民,而且 对回国者严加制裁。1877 年,清廷任命当地华侨领袖为新加坡首任领事,并于 1893 年 正式解除了“华侨海禁”。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清廷 A对地方控制能力不断下
7、降 B受制于列强政治裹挟 C对华侨经济实力有所考量 D不堪巨额赔款之重负 12黄文雄在辛亥民国一百骗中指出:“我国新词大半由日本输入。如果没有 日本在幕末维新时代创出的 20 万新词, 中国的社会、 自然科学、 新闻将难以传达讯息。 ” 这说明 A中日文化同根同源 B中国现代文明源自日本 C文化移植是中国文化现代代化的主要方式 D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相较于日本有所滞 后 13史学家胡绳认为,中国近代史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中从时间上能够衔接 起来的三个环节是:1840-1864 年;1864-1901 年;1901-1919 年。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 的主题应该是 A追求平均主义,建立天朝上国
8、 B借鉴苏俄经验,践行马克思主义 C发展资本主义,建立民主共和 D抵抗西方侵略,推进中国近代化 二、材料分析题二、材料分析题 14“宪政”又称“立宪主义”,发源于英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开始 使用“人民民主专政”概念,取代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使用的宪政概念,以及标志 着资产阶级法治和政体概念的宪政概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前,在救亡图存的时代洪流中,西方宪政思想被看作能够使中 国摆脱积贫积弱局面的良药开始为中国人所日益重视。 早期主要受英国“立宪政体”的影 响,把宪政理解为民权与君权的结合;后期倡导“民权主义”,强调政权和治权分离。孙 中山先生主张的
9、“五权宪法”是中国资产阶级宪政主张的集中体现。 在这一时期的宪政思 想传播过程中,中国的先知先觉者往往将西方的宪政制度置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之中, 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里寻求西方宪政制度的理论支点和历史论据。 如康有为在论述中国 开设国会的必要性时强调:“盖吾国君民,久皆在法治之中今各国所行,实得吾先 圣之经义,故以至强。”孙中山则指出:“共和者,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 但这一时期的宪政努力,把注意力完全放在了“国家富强”的根本目的之上,而像自由、 控权、保障人权这样的真正的宪政核心价值理念,终究要湮灭于国家利益的追求之中。 摘编自李小康: 近代中国宪政道路的选择与反思 材料二 五四的激
10、进民主派开始超越对西方具体宪政制度的盲目崇拜,他们在不妥 协地反传统、抛弃“托古改制”的模式,致力于以观念变革为内容的新文化运动,宣扬民 主理想、民主价值等新理念。在文化借鉴上,则隐去了纵向的民族传统继承,而专事横 向的外国文化移植。 摘编自陈家刚: 试论近代中国民主追求的三次抉择 材料三 中国近代宪政运动中的宪法文本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当政者为应对 时局被迫制宪以维护自己摇摇欲坠的统治地位的产物,最典型的是晚清政府颁布的钦 定宪法大纲 。二是革命者为巩固革命的胜利成果而进行制宪的产物,如中华民国临 时约法 。三是当政者为建立和维护自己的独裁统治而主动进行制宪的产物,如袁世凯 时期制订的中
11、华民国约法 。四是民主派的长期制宪势力和当政者欺骗舆论二者结合 的产物,如蒋介石 1947 年为敷衍国内外民主进步力量而颁布的中华民国宪法 。 摘编自孙振庆: 传统文化对近代宪政观念的影响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前近代中国宪政运动的主 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宪政运动出现了哪些 变化,并简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近代中国的宪政探索。 三、论述题三、论述题 15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研究中历史分期是一项重要工作,关于“近代中国”始于何时有很多争论,有代 表性的三种,如下表:
12、 时间 依据 代表 明清两代交替时期 (1600 年前后) 欧洲探险家、传教士东来,从南面向上 推进;俄国从北向下挺进,形成钳形势 态直指中国的心脏北京;满洲兴起,清 朝建立。 传统的中国史学家 19 世纪鸦片战争 (18391842) 西方入侵,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列强侵华与中国革命的演进。 西方历史学家、马克 思主义学者,接受过 西方教育的中国学 者 折衷方案 鸦片战争界定为近代的起点,也需要熟 悉中国传统的国家和社会形态;西方入 侵被视作催化剂,促使传统中国转化为 近代中国。 徐中约 整理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评述材料中关于“近代中国”起点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
13、两种观点并结合 史实展开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热点热点 15 中国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参考答案中国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参考答案 1C 【解析】本题以中国近代史大纲为考查背景材料,考查对近代化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 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C 项近代国情指的是中国面临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无数仁人志士 为实现国家独立、 民族富强不断努力,该项的范围覆盖较广,故本题答案选 C 项;A 项近代中国 的主要矛盾是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根据这一矛盾,条件过于单一,不能得出近代 化的结论,排除; B项只是借鉴列强的发展,条件过于单一,也不能得出近代化的结论,排除;D项 中国民主革命历程总结,
14、如果不结合当时的国情,也不能得出近代化的观点,排除。 2C 【解析】是“康乾时之中国”,此时中国主权完整,经济世界第一,西方国家不敢藐视。 是“咸(丰)同(治)时之中国”,此时西方国家已经开始入侵中国。是“现在之中国”,即 1911 年的中国,遭到列强瓜分。是革命党人所担忧的“将来之中国”,面临沦为西方列强 的殖民地的危险。故选择 C 项。 3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革命属于建立近代共和体制范畴,造反属于传统的农民起义范 畴, 因此材料“中国直至 20 世纪一直是一个只有造反而无革命的国家”体现的是英国驻华领 事密乐迪认为中国政治体制革新较缓慢,C 正确;ABD 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
15、息,排 除。故选 C。 4C 【解析】根据材料“签署带有不入城条款 的广东通商专约 ,并出示晓谕英商”“时任两广 总督叶名琛便“执广东通商专约不许之”等内容可知,面对英国执南京条约进入广州 城的不合理要求时,国人用广州通商专约来制止英国入城,说明国人利用近代外交方法 维护主权,C 项正确;材料未谈及中央与地方的斗争,无法得出晚清地方督抚与清政府分庭 抗礼的结论,A 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这时期国人利用近代外交方法维护国家主权,没有 体现侵略者无法真正获得条约权益的内容,并且不符合史实,B 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了国 人面对英国无理要求,以近代外交方式维护主权,不代表近代民主法治思想深入民心,并且
16、 不符合史实,D 项错误。 5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可知,陈旭麓认为资本主 义扩张客观上推动了落后地区的近代化进程,故 D 项符合题意,正确;材料旨在强调西方 侵略的影响而非动机,故 A 项不合题意,排除;材料中并未单指鸦片战争的影响,故 B 项 不合题意,排除;材料中并未强调中西方社会差距,故 C 项不合题意,排除。 6B 【解析】通过题干中送别宴会上对留学生提出的要求可以看出,这都体现为国家富强,促进 我国商业发展的目标,这是当时民族资产阶级的实业救国思想。故答案为 B 项。洋务运动 时期创办新式学堂,开启我国教育的近代化,排除 A 项;洋务运动在
17、 1895 年随着甲午战败 而破产,排除 C 项;题干信息反映的主旨并不是国家之间的商业竞争,排除 D 项。 7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黄克武认为士大夫之所以能借鉴西方民主制,不是由于西方民主制 有多优越, 而是因为西方民主制与士大夫多年追求的政治理想产生共鸣, 即国人接纳西方民 主有传统渊源,故 B 正确;明清进步思潮属于传统儒家思想,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本 质是不同的,A 错误;CD 两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应排除。 8C 【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以上思潮是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产物,故 C 项正确;材 料中的思潮中,农民阶级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A 项不正确;激进的
18、 民主主义者绝对否定传统文化,B 项不符合题意;以上思潮大体上都向西方学习,主体方向 未发生改革,排除 D 项。 9B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对非援助以技术和人才培养为主, 意在帮助非洲形成自己的竞争 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整个人类的发展进步,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故答案为 B 项。AC 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的外交原则以及中国在外交上的地位,排除;D 项,推动建 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是不结盟运动的宗旨原则,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 10B 【解析】从“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共产革命就是中国革命过程中相互衔接、演进的三个阶 段,共同构建了中国革命这一历史事件”可知材料主旨:作者强调中国革命是一场
19、连续的、 递进的革命。将三次革命作为一个整体综合考察,才能洞察 20 世纪中国革命的总体特征, 而不是强调不同救国派别、不同救国路线的多元竞争,故 B 正确,D 错误;材料没有涉及 到建立统一战线、坚持人民革命等主题,排除 A、C。 11C 【解析】清廷由禁止移民海外到任命华侨领袖为领事,并解除“华侨海禁”。依据所学知识可 知,这是因为清政府意识到了海外华侨的经济实力,故 C 正确;地方控制能力和材料没有 因果关系,故 A 错误;解除“华侨海禁”和列强政治裹挟无关,故 B 错误;不堪巨额赔款之 重负不是原因,故 D 错误。 12D 【解析】根据“如果没有日本在幕末维新时代创出的 20 万新词,
20、中国的社会、自然科学、新 闻将难以传达讯息”可知,中国现代化进程滞后,落后于日本,故选 D;A 材料信息无法体 现, 排除; B 不符合史实, 排除; 材料无法体现中国现代化的主要方式是文化移殖, 排除 C。 13D 【解析】胡绳认为,中国近代史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的三个环节的时间是 1840-1919 年,可知这是中国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结合所学,近代以来反抗外来侵略 和不断学习西方,寻找救国真理,推进中国近代化一直是主题,故 D 正确;太平天国追求 平均主义,建立天朝上国,只符合第一个时间环节 1840-1864 年,不符合 1864-1901 年、 1901-1919 年,故
21、 A 排除;1917 年十月革命后,我国才借鉴苏俄经验,践行马克思主义,不 符合 1840-1864 年、1864-1901 年两个环节,排除 B;发展资本主义不是 1840-1864 这段时 间环节的主题,排除 C。 14 (1)特点:效法西方宪政的模式;以救亡图存和富国强兵为主要目的;受时局影 响不断深化;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加以推进;过分强调宪政的工具作用(或国家利益) , 忽视宪政的真正精神(或个人权利) ;宪政努力都以失败而告终。 (2)变化:由重仿效西方宪政制度转向重宣传西方宪政精神;由“托古改制”转向西方 文化“移植”。原因: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冲
22、破 封建思想牢笼; 激进民主主义者对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清末新政等宪政努力失败的反思; 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西方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3)评价:近代中国的宪政探索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近代中国 的宪政多为政治目的所绑架,违背了民主的精神实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仿 效或照搬西方民主模式注定不可能成功。 【解析】 (1)根据材料一“早期主要受英国“立宪政体”的影响往往将西方的宪政制度置于 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之中把注意力完全放在了“国家富强”的根本目的之上, 而像自由、 控权、 保障人权湮灭于国家利益的追求之中”从效仿西方、主要目的、受时代影响、借助传统、 宪政的工具
23、意义及结果等方面进行概括阐述。 (2)一问根据材料“超越对西方具体宪政制度的盲目崇拜宣扬民主理想、民主价值等新理 念隐去了纵向的民族传统继承,而专事横向的外国文化移植。”可从宣传宪政精神及移植 西方文化进行分析; 二问结合所学从经济阶级基础、 政治运动影响及西方启蒙思想传播进行 回答。 (3)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推动政治民主化历程、政治目的性及实质以及最终历史命运结合 中国社会性质进行分析阐述。 15示例:徐中约先生的折中方案有可取之处鸦片战争是引起中国社会内部变化的关键。从 鸦片战争后,中国日益走上殖民地化道路,中国社会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动,中国社会性质发 生变化,开始中国近代史的历程。 160
24、0 前后的中国外族入侵、西学东渐,但中国社会未能发生根本性转型。政治上君主专制 强化,经济上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思想上封建儒家思想仍为正统。但是中国社会已出现 锐变前的端倪,政治上君主统治危机加深,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文化上出现反封 建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综上, 徐中约先生综合考虑世界大环境和中国内部环境, 在肯定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冲击 和反应作用的同时,也指出不能忽视中国社会内部的历史力量。 (说明:取 1600 或者鸦片战争为起点均可,论述时可从东西方相互影响,但主要应从中国 内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角度展开)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根据题干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
25、两种观点并结合史实展开 评述”。在评述过程中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和逻辑关系。选择某一观点评述时,要注 意提炼其主要观点,并表明立场。以对徐中约先生的观点评述为例。首先根据材料“鸦片战 争界定为近代的起点,也需要熟悉中国传统的国家和社会形态;西方入侵被视作催化剂,促 使传统中国转化为近代中国”可以提出观点和立场徐中约先生的折中方案有可取之处鸦片战 争是引起中国社会内部变化的关键。从鸦片战争后,中国日益走上殖民地化道路,中国社会 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动,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开始中国近代史的历程。论证过程中注意围 绕徐中约先生界定近代史起点的依据展开, 即既要关注列强入侵, 但更要关注传统中国自身 的变化。最后对徐中约先生的观点进行简单点评,完成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