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 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通过问题情境自主掌握整数乘法的一般口算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口算方法。 1课件分别出示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引导学生理解用复合名数表示的数学术语“速度”的含义。 2根据图里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人骑自行车 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让学生独立口算。 16 3= (师巡视,注意统计不同口算方法的种类) 4汇报交流。 二、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算法的特点。 1出示题 目:特快列车 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160 3= ,独立计算后小组
2、交流。 2引导学生对比 16 3= 和 160 3= ,让学生从 16和 160的关系中,总结出几百几十与一位数相乘的口算方法。 3将第 1题增加 1个条件“ 30小时行多少千米?” 16 30= 4让学生在与“ 16 3”的对比中归纳出简便算法。 三、巩固练习。 1让每位学生独立口算,将得数写在该题(树叶)的旁边,然后让部分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及时反馈学生口算情况。 2可向学生展示两种花卉的部分品种,引发学生的生活美感。 3在反馈时,引导学生 学会有序思考的方法。还可利用本题资源,扩大解题视野。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一、复习 1投影出示第 4题: 2问:
3、你能说一说口算时是怎样想的? 3比一比,谁算得快? 学生比一比谁算的快,并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二 、 综合练习 1要求学生完成题目。 你说出口算的过程吗? 学生表述口算的过程(多名学生说一说)。 2观察这道题你发现了什么特点? 学生先填空后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小结: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三 、 提高练习 要求学生完成题目。 1.要教会学生 如何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2.让学生读题,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 引导学生跳出常规思维进行创新。 16 4=4(元),理由:“买 3送 1”相当于买 4 少收 16元,则平均每棵少收 4元。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4、一、自主探索笔算方法。 1出示例 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 12小时,火车 1小时约行 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2独立列式: 145 12= 3请学生估一估 145 12的大致范围。 4尝试算出 145 12 的结果,并对照估算的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 5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应说以下几点:( 1)先算什么;( 2)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 3)最后算什么。 6师生共同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一般方法的过程。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7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检验自己运算的结果。 二、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完成后,可能计算器自行
5、检验。 2 164 32= 54 145= 254 36= 217 83= 43 139= 328 25= 提示学生:怎样列竖式可使计算方便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对比的基础上反思,明白在列竖式时, 上面一行写三位数,下面一行写两位数,这样计算比较方便。同时提醒学生书写要工整,数位要对齐,计算要仔细。 【 第四 课时 】 【教学过程】 一 、 复习 1小黑板出示笔算题: 134 16 246 34 学生笔算(两名学生板演)。 让学生笔算过程。 2口算: 14 7 25 3 160 5 23 100 60 70 21 300 18 50 二 、 练习 1投影第 2题: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绕地球
6、一周要用 114分钟,绕地球 59周要用多少分钟?比 5天时间长些还是短些? 2问:怎样列式表 示什么? 5天时间有几分钟? 学生试做(一名学生板演)。 114 59=6726(分钟) 114 59= 60 24 5=7200 72006726 问: 59 114 114 和 59 比,哪一种计算更简便?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多名学生回答 59 114 学生比较后得出: 114 59笔算时比较简便。 3学生练习(两人板演) 4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第五 课时 】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例题情景: 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 160 千米。 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 106 千
7、米。 它 们 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2学生根据题意,独立写出解题算式,独立进行计算。 3. 反馈第( 1)题: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 4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和积进行讨论。 写竖式时,如何处理“ 0”和“非 0”数字的对位问题。 怎样确定积的末尾零的个数 5反馈第( 2)题: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 二、质疑与小结 1因数末尾有 0如何列竖式简便?应注意什么? 两个因数末尾都有 0的简便算法是“先把 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则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 0。 2因数中间有 0,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乘数中间有 0的乘法,用 0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但要注意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乘,乘得的
8、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 三、知识反馈: 1学生试练做一做 2比较哪个算式简便,为什么? 360 25 360 25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第六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例题情景:特快列车每小时行的路程是 40千米。 2问: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3再出示:特快列车的速度是 40千米 /时。 4师说明:也可以这样写。 5让学生观察:哪种方法简便?怎样用复合单位来表示速度? 6汇报成果:可以用所走的路程 /时间单位来表示速度。 7练习:让学生试着写出其 他交通工具的速度,集体讲评。 二、初步探究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 1出示例 3情景图 2让生独立解决第( 1)( 2
9、)小题 3出示: ( 1) 80 2=160(千米)让生说出每个数各代表什么量? ( 2) 2 80=160(千米) 4小组讨论、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有什么关系?试着写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式。 5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作品:速度时间 =路程。 三、深入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1出示练习八第 8题情景图。 2让生独立解答,全班讲评订正。 3让生思考讨论:( 1)( 2)题的算式是根据什么关系式得出 的?你有什么发现? 汇报展示成果:速度时间 =路程 路程时间 =速度 发现:只要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便能求出第三个量。 【第七课时】 【教学过程】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
10、变化的规律” 1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时,积怎么变化。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6 2=( ) 8 125=( ) 6 20=( ) 24 125=( ) 6 200=( ) 72 125=( ) ( 1)组织小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先把在上面算式中独立发现的规律说给同伴听。学生也许是就题说题,如,左边一组算式,发现的规律是: 20是 2的 10倍, 120 也是 12的 10倍;右边一组算式,发现的规律是: 24是 8的 3倍, 3000 也是 1000的 3倍。 ( 2)组织全班交流。在小组交流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
11、,将发现的上述规律用一句话概括出来:“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时,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2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时,积又怎么变化。 ( 1)请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 现了什么。 80 4=( ) 25 160=( ) 40 4=( ) 25 40=( ) 20 4=( ) 25 10=( ) ( 2)引导学生讨论上面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与第( 1)组算式的讨论过程相同,最后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时,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 3整体概括规律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并用简洁
12、的话语表示出来:两数相乘,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4验证规律 (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 2)举例说明积变化规律。各写两组算式,一组 3个,展现积分别随一个因数扩大、缩小的变化情况。 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它们的积变化的规律。” (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请学生完成下列计算,并在组内述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18 24= 105 45= ( 18 2)( 24 2) = ( 105 3)( 45 3) = ( 18 2)( 24 2) = ( 105 5)( 45 5) = 组织全班交流,让学
13、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发现的规律,然后指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概括。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 2)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在中填上运算符号,在中填上数 24 75=1800 36 104=3744 ( 24 6)( 75 6) =1800 ( 36 4)( 104 4) =3744 ( 24 3)( 75) =1800 ( 36)( 104) =3744 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 256平方厘米,如果 长缩小 4倍,宽扩大 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 【第八 课时 】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投影出示例图,让学生说说题意,明确此题并不用求出准确数,只要估算就行了。教师板书: 49 104 2学生讨论估算方法 3汇报: 生: 49 50 104 100 50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