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山有路勤为径,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治学名联韩愈治学名联 业精于勤,荒于嬉;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进学解 师说师说 韩愈韩愈 一、解题一、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体,一般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说:是一种议论文体,一般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 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先议后叙。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先议后叙。初中时学过初中时学过 的的马说马说、捕蛇者说捕蛇者说、爱莲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这等都属于这 种文体。种文体。 “说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与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与“论论”相比相比 较,较,“说说”较偏重于说明(始自唐宋,明清
2、时尤甚),较偏重于说明(始自唐宋,明清时尤甚), 而且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同时,而且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同时,“说说”的内的内 容、写法和风格较为灵活多样,所以后世对于论说文容、写法和风格较为灵活多样,所以后世对于论说文 中的中的“说说”,又有所谓,又有所谓“杂说杂说”的称呼。的称呼。 本文标题本文标题“师说师说”不是不是“说说老师说说老师”之意,之意, “说说”古文为陈述和解说,即古文为陈述和解说,即“解说解说的道理的道理” 之意。之意。“师说师说”的意思应为的意思应为“解说关于解说关于从师从师的的 道理道理”。 二、作者及古文运动二、作者及古文运动 1 1、韩愈(、韩愈(768
3、-824768-824),字退之,),字退之, 河阳(现在河南省孟县)人,祖河阳(现在河南省孟县)人,祖 籍河北昌黎,也称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韩昌黎”。 万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万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韩吏 部部”。死后谥。死后谥“文文”,故又称,故又称 “韩文公韩文公”。韩愈是唐代著名的。韩愈是唐代著名的 散文家,因在散文创作方面有突散文家,因在散文创作方面有突 出成就,被后人尊为八大散文家出成就,被后人尊为八大散文家 之首。韩愈提倡儒家思想,他在之首。韩愈提倡儒家思想,他在 文学上最大的功绩是倡导古文运文学上最大的功绩是倡导古文运 动,主张学习先秦、两汉优秀散动,主张学习先秦、两汉优
4、秀散 文传统,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文传统,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 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 唐代古文的基础。唐代古文的基础。 韩韩 愈愈 像像 韩韩 愈愈 祠祠 苏轼称他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 之首。之首。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韩愈韩愈 2、古文运动、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 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 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 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
5、要像先秦两汉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 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 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 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言 之有物之有物”的古文也要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师其意而不师其 词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经过这次 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 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代实用散文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代实用散文 的基础。的基础。韩愈和韩愈和柳宗元柳宗元一起
6、提出一起提出“文以载文以载 道道”、“文道结合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 秦、两汉秦、两汉“言之有物言之有物”、“言贵创新言贵创新”的的 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 而不实的文风。而不实的文风。 古文运动的主将古文运动的主将 柳宗元柳宗元 3 3、唐宋八大散文家、唐宋八大散文家 韩愈、柳宗元、韩愈、柳宗元、 欧阳修、苏洵、欧阳修、苏洵、 苏轼、苏辙、苏轼、苏辙、 王安石、曾巩王安石、曾巩 古文:这一概念首先由古文:这一概念首先由 韩愈提出,是一种与内容韩愈提出,是一种与内容 空洞、重视词藻、堆砌典空洞、重视词藻、堆砌典 故、讲究
7、对偶的骈文相对故、讲究对偶的骈文相对 的散文。它以儒家思想为的散文。它以儒家思想为 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 散文笔法散文笔法 三、时代背景三、时代背景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 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 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 召后学,作召后学,作师说师说,因抗颜而为师,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 辞,愈以是得狂名。辞,愈以是得狂名。”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者,辅助性代词,这里指
8、者,辅助性代词,这里指“人人 ” ” 。 学者:即求学的人学者:即求学的人 古古之之学者学者必有师必有师 师师者者,所以所以传传道道受受业业解解惑也惑也。 “者,者, 也也”是判断句的标志。是判断句的标志。 者:辅助性代词,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者:辅助性代词,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的语气。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的语气。 1 1、表示、表示“的原因的原因”。 2 2、表示、表示“用来用来 的东西的东西”。 u这里是:这里是:“用来用来 的的” 课文分析课文分析 道:道理,指儒家的道:道理,指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平天下”的思想理论。的思
9、想理论。 业:学业。业:学业。 惑:疑难问题。惑:疑难问题。 受:同受:同“授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人非生而人非生而知之知之者,者,孰孰能无能无惑惑? 知:动词,懂得,明白。知:动词,懂得,明白。 之:代词,代道理,知识。之:代词,代道理,知识。 孰:谁,疑问代词。孰:谁,疑问代词。 惑:名词,疑难问题。惑:名词,疑难问题。 从:动词,跟随,追随。从:动词,跟随,追随。 为:动词,作为,成为。为:动词,作为,成为。 解:理解。解:理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乎:介词,在。乎:介词,在。 闻:知道,懂得。闻:知道,懂得。 从:追
10、随,跟随,动词,省略了宾语。从:追随,跟随,动词,省略了宾语。 师:意动,师:意动,“以以为老师为老师”。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动词,学习。师:动词,学习。 庸:副词,表疑问,岂,哪。庸:副词,表疑问,岂,哪。 年:年龄。年:年龄。 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故:所以,因此。 无:不论,不分,动词。 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所:代词,代方位,是动词的前置宾语, 这里可译成“地方”。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古之古之学者学者必有必有师师。师者。师者,所以,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传
11、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惑而不孰能无惑?惑而不从从师师,其为惑也,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生终不解矣。生乎乎吾前,其闻吾前,其闻道道也固也固 先先乎乎吾,吾从而吾,吾从而师师之;生乎吾後,之;生乎吾後, 其闻道其闻道也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吾师师道道也,夫也,夫庸知庸知其年其年之之先后生于先后生于 吾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无少,道少,道 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一段第一段 提出中心论点:提出中心论点: 正面阐述道理正面阐述道理: :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1 1、从师的原因、从师的原因 人非生而知
12、之者,孰能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 无惑?惑而不从师,其无惑?惑而不从师,其 为惑也,终不解矣。为惑也,终不解矣。 2 2、从师的标准、从师的标准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l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师,动词,从师学 习;道:名词,风尚。 l欲:动词,想要。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l出:动词,超出。 l远:多,形容词。 l犹且:还,副词。 l问:请教,动词。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l下:低,形容词。耻:下:低,形容词。耻: l意动,意动,“以
13、以为耻为耻”。 l圣:前一个圣:前一个“圣圣”,圣明的人,名词;,圣明的人,名词; l 后一个后一个“圣圣”,形容词,圣明。,形容词,圣明。 l愚:与圣的用法一样。愚:与圣的用法一样。 其皆出于此乎? l其:疑问副词,大概;其:疑问副词,大概; l此:介词,从。此:介词,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l其:代词,他的;其:代词,他的; l而:连词,表顺承关系。而:连词,表顺承关系。 l之:代词,代童子。之:代词,代童子。 l习:学习。习:学习。 l句读:句中停顿的语气所在。句读:句中停顿的语气所在。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习其句读者彼童子之师,授之书习其句读者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于其身也,
14、则耻师焉,惑矣。 l其:代词,他们。其:代词,他们。 身:自己身:自己 l惑:糊涂,形容词惑:糊涂,形容词。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l所谓:称呼的,说的所谓:称呼的,说的。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l句读,惑:都是前置宾语。句读,惑:都是前置宾语。 l或:肯定性无定代词,有的人。或:肯定性无定代词,有的人。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l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形容词作名词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形容词作名词 l遗:遗漏,丢掉。遗:遗漏,丢掉。 l明:明智。明:明智。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师(前)名词,表示师(前)名词,表示“的
15、人的人”。 (后)动词,学习。(后)动词,学习。 耻:耻:“以以为耻为耻”,意动。,意动。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族:类。曰:称,说。族:类。曰:称,说。 云:说,与者合在一起,表示云:说,与者合在一起,表示“诸如此类的说法诸如此类的说法”。 则:连词,就。则:连词,就。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 羞,官盛则近谀。羞,官盛则近谀。 彼:代词,当老师的(或当学生的)。道:彼:代词,当老师的(或当学生的)。道: 学问道德水平。学问道德水平。 则:表并列连词则:表并列连词 羞:羞:意动用法,以意动用法,以为羞为羞。 盛:地位高。盛:地
16、位高。 谀:谄媚奉承。谀:谄媚奉承。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欤! l齿:并列、排列,不齿,不与同列,意齿:并列、排列,不齿,不与同列,意 思是看不起。思是看不起。 l及:赶得上。及:赶得上。 l其:代词,这?其:代词,这? l欤:语气助词,表示感叹。欤:语气助词,表示感叹。 嗟乎!师道嗟乎!师道之之不不传传也久矣,欲人也久矣,欲人之之无惑也难无惑也难 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焉; 今之今之众人众人,其,其下下圣人也亦远矣,而圣人也亦远矣,而耻耻学于师。是学于师。是 故故圣圣益圣益圣, ,愚益愚。圣人之
17、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 为愚,为愚,其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於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於 其身也,则耻师其身也,则耻师焉焉,惑矣。,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彼童子之师,授之书 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句读之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惑之不解,或或师焉,或不焉,小学师焉,或不焉,小学 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 耻耻相相师师,士大夫之族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曰师曰弟子云者,则则群聚群聚而而 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
18、也,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道相似也,相似也, 位卑则位卑则足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 可知矣。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 乃反不能及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其可怪也欤! ! 第二第二 层层 此段与上一段是怎样联系的此段与上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 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 提出的中心论点。提出的中心论点。 此段分论点是此段分论点是: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欲人之无惑也 难矣!难矣! 作者从哪三方面进行对比论证作者从
19、哪三方面进行对比论证? ? 1 1、纵比:、纵比: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2 2、自比:、自比: 对其子,择师而教;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对其身,耻学于师。 3 3、横比:、横比: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l师:以师:以为师,意动。为师,意动。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l徒:类,辈。徒:类,辈。 l贤:才德优秀。贤:才德优秀。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 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0、术业:学问和技艺。术业:学问和技艺。 攻:研究。攻:研究。 贤:超过。贤:超过。 如:动词,象。如:动词,象。 是:代词,这样子。是:代词,这样子。 而已:句末语气词,罢了。而已:句末语气词,罢了。 圣人无圣人无常常师。孔子师。孔子师师郯子、郯子、 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 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三人 行,必有我师。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是故弟子不必不必 不如师,师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贤于弟子。闻道闻道 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如是而已。 第三第三 段段 1 1、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作者用孔子的言
21、行,阐述 了什么观点?(本段分论点)了什么观点?(本段分论点) 圣人无常师。 2 2、本段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本段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举例论证。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 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u好:喜爱。好:喜爱。 u六艺经传:六艺,指六艺经传:六艺,指诗诗、书书、礼礼、乐乐、 易易、春秋。春秋。 u通:普遍。通:普遍。 u于:前一个是介词,表被动,被;后一个也是介词,从。于:前一个是介词,表被动,被;后一个也是介词,从。 行:做。贻:赠送。行:做。贻:赠送。 内容与结构内容与结构 v1 1、正面论述老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
22、、正面论述老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 师的标准。师的标准。 v2 2、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批判、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批判“耻于从耻于从 师师”的不良风气。的不良风气。 v3 3、引用历史事例,论证以能者为师的道理。、引用历史事例,论证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v4 4、赞扬李蟠、赞扬李蟠“能行古道,交代写作能行古道,交代写作师说师说 的缘由。的缘由。 文章结构一览表文章结构一览表 段落段落论点及主要论据论点及主要论据作用作用 一一总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总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全文总纲全文总纲 二二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论据:
23、论据:1、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耻学于师。 2、士大夫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士大夫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 身,身, 则耻师焉。则耻师焉。 3、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 笑笑 第一个分第一个分 论点,正论点,正 反对比论反对比论 证中心。证中心。 三三论点:圣人无常师。论点:圣人无常师。 论据:论据:1、孔子从师的行为。、孔子从师的行为。 2、孔子从师的言论。、孔子从师的言论。 第二个分第二个分 论点。从论点。从 正面论证正面论证 中心中心 v()整句散句结合。()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
24、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 二段: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与“今之众人,其今之众人,其 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是故圣益圣,愚亦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 散句中,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圣益圣,愚亦愚”和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圣人之所以
25、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又 都是排偶句。都是排偶句。 v()一个意思,多种句式()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 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 出于此乎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否定、责 备语气;第三句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2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 怪与软怪与软”,讽刺语气感情强烈。,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v(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 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 解惑也。解惑也。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
27、之。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顶顶 真真 作用作用 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机联系,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机联系, 充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充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 修辞探微修辞探微 1、通假字、通假字 传道受业解惑传道受业解惑 或不焉,或师焉或不焉,或师焉 “受受”通通“授授”,传授。,传授。 “不不”通通“否否”。 找出文中古今异义的词 找出文中一词多义的词 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的词 找出文中的特殊句式 阅读思考题阅读思考题 (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
28、今)指有 专门学问的人。专门学问的人。 (古)特殊指示代词(古)特殊指示代词“所所”与介词与介词“以以”结合,结合, 译为用来译为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 的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的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 的连词。的连词。 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 古之古之学者学者必有师必有师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古)(古)小的方面;小的方面;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 音韵的学问。音韵的学问。 (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 教育的学校
29、。教育的学校。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 (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 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 小学小学而大遗而大遗 句读句读之不知之不知 今之今之众人众人 古之学者必有古之学者必有师师 吾吾师师道也道也 吾从而吾从而师师之之 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之不传也久矣 巫医乐巫医乐师师百工之人百工之人 十年春,齐十年春,齐师师伐我伐我 名词,老师名词,老师 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现象 动词,学习动词,学习 意动用法,以意动用法,以为师为师 动词,从师动词,从师 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
30、人 名词,军队名词,军队 师道之不师道之不传传也久矣也久矣 所以所以传传道授业解惑也道授业解惑也 六艺经六艺经传传皆通习之皆通习之 朔气朔气传传金柝金柝 舍相如广成舍相如广成传传舍舍 动词,流传动词,流传 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现象 动词,传授动词,传授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动词,传递,传送动词,传递,传送 名词,客舍名词,客舍 其其下下圣人也亦远矣圣人也亦远矣 而而耻耻学于师学于师 小小学而学而大大遗遗 位卑则足位卑则足羞羞 吾从而吾从而师师之之 吾吾师师道也道也 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词类活用现象词类活用现象 意动用法,以意动用法,以为耻为耻 形
31、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 大的方面大的方面 意动用法,以意动用法,以为羞为羞 意动用法,以意动用法,以为师为师 名词作动词,学习名词作动词,学习 不拘于时,不拘于时, 学于余。学于余。 宾语前置,宾语前置,“之之”为提宾标志为提宾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被动句式被动句式 介宾短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 特殊句式特殊句式 v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v 人非生而知之者人非生而知之者 v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v之之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v 句读之不知
32、,惑之不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v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v 作师说以贻之作师说以贻之 结构助词结构助词 的的 代词,知识、道理代词,知识、道理 助词,主谓之间,助词,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的独立取消句子的独立 性性 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结构助词结构助词 的;代词,指代童子的;代词,指代童子 代词,这些代词,这些 这一类这一类 代词,他代词,他 虚词总结归纳 v 人非生人非生而而知之者知之者 v 惑惑而而不从师不从师 v而而 授之书授之书而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者 v 则群聚则群聚而而笑之笑之 v 如是如是而而已已 连词,表承接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修饰连词,表修
33、饰 连词,表转折连词,表转折 与与“已已”连用,表陈述语连用,表陈述语 气气 连词,表并列连词,表并列 v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v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v其其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v 其皆出于此乎其皆出于此乎 v 其可怪也欤其可怪也欤 代词代词 那些那些 代词代词 他他 代词代词 他的他的 副词副词 表揣测语气表揣测语气 大概大概 语气词语气词 加强语气加强语气 v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v 而耻学于师而耻学于师 v于于 于其身也于其身也 v 其皆出于此乎其皆出于此乎 v 不拘于时不拘于时 介词介词 在、在、 比比 介词介词 向向 介词介词 对于对于 介词介词 在、从在、从 介词介词 ,表被动,被,表被动,被 v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v也也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v 其可怪也欤其可怪也欤 句末语气助词句末语气助词 与与 “者者”连用,表判连用,表判 断断 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句末语气词,与句末语气词,与 “欤欤”连用,加连用,加 强语气强语气 课后练习: 完成“练习册”上的练习题。 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