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诗词曲五首赏析雷小燕唐祥华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背景资料:十五从军征选自乐府诗集卷二十五(中华书局 1979 年版)。题目是后人加的。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 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泪下。当时繁复的兵役使得那个时代充满了小人物的心酸和无奈。 一、填空。 1“十五”“八十”是夸张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揭露
2、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不合理。 2运用白描手法,写主人公归家后,看到家中凄凉破败的景象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3、十五从军征中开篇直言从军 时间长,统摄全诗,高度概括士兵军旅生涯及其一生,与“少小离家老大回”意味相似的诗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4、十五从军征中表现老翁孤独凄凉处境和心情的是(写老兵的动作和内心世界,极深刻地写出了老兵无以言状的心境):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5、 十五从军征选自乐府诗集,“乐府”原是音乐机关的名称,后人把乐府机关所采用的配乐的诗 也称作“乐府”。 6、暗示老人孤苦哭伶仃,无依无靠的诗句是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_。 7、十五从
3、军征中揭露汉代兵役不合理的句子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8、乡人的回答道出亲人都已逝去的悲惨现状 的句子是(借乡人之口表现家中悲惨现状的句子):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二、简答题。 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 答:意象有: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答: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 东向看”)。 3诗歌的主题
4、是什么? 答: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不合理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4、请简要赏析“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答:运用远景描写,写出了庭院因无人打扫而凄凉破败的景象。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老兵亲友的离世。 5、此诗抒发了老翁怎样的心情?通过哪句诗体现出来的? 答:全诗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体现了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 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6、怎么理解诗句“十五从军征,八十
5、始得归”? 答:“十五”八十”相对照,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老兵“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八十”是虚写,突出从军时间之长和 兵役的繁重。一个“始”字,也表明盼家之心已久。 7、“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这两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细节描写。对老兵的出门张望与老泪纵横的细节描写,将一个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翁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8、“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四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画面:这四句运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一幅老兵回家看到人去屋空、
6、人亡园荒的凄楚悲凉画面。表达效果:用处于不同方位的动、植物构成了一幅悲凉的图画。这几句诗仍然是以哀景写哀情, 以悲凉的景象烘托老兵心中的悲哀。 三、选择题。 1、下列对诗歌中的诗句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应为“下意识”地到门口去张望) A诗的开头两句概括了老兵六十年戎马倥偬的生活和所受的苦难之深。 B中间十二句写老兵返家后看到家园已经变成一片废墟的凄惨景象。 C最后两句写老兵“出门东向看”,做好了饭后有意识地到门口张望,盼家人回来一起吃团圆饭。 D这首诗控诉了战乱和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了兵连祸结的社会现实。 2、对此诗的表现手法方面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D (诗中的环境描
7、写很好地突出了征战带来的家破人亡的祸端,深化了主题,这一作用决不只是辅助性的) A整首诗歌内容取舍剪裁得当,结构布局严谨,独具匠心。 B整首涛并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而是从老兵回乡后所见所感落笔,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情真挚,悲怆动人。 C此诗语言质朴,不尚雕饰,以短小的篇幅反映深刻的主题,收到了“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D运用白描手法,注重刻画人物的言行与心理,环境描写只是起到了辅助性的作用。 3、对这首汉乐府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这首五言古诗,揭露了汉代兵役制度的野蛮和统治阶级的穷兵黩武。 B从十五到八十,六十余年未着一字,而笔重于“归”,真
8、可谓匠心独运。 C将典型情绪与典型环境融为一体,强烈的对比,表现出民生的悲惨。 D该诗语言文辞华美,情调悲怆幽远,景物描写与心理描写十分成功。 解析:该诗文辞朴实无华,不尚雕饰,也无“幽远”之象 4、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和手法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A.老兵“道逢乡里人”发问:“家中有阿谁?”,这里的语言描写表现出了老兵孤苦伶仃、悲凉的心理。 B.内容取舍剪裁得当,结构布局严整,独具匠心。 C.整首诗并没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而是从老兵回乡后的所见所感落笔,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情真挚,悲怆动人。 D.语言质朴,不尚雕饰,以短小的篇幅反映深刻的主题,收到了“意在言外”“言
9、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解析:选 A 项,这里的语 言描写表现的是老兵急切而又忐忑不安的心理。 5、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是(B ) A.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的一个老兵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 B.诗歌反映当时繁复的兵役使得那个时代充满了小人物的心酸和无奈,未能建功立业、马革裹尸却垂垂而暮的悲壮。 C.作品具体写的是主人公为国征战有家归不得,等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的不幸遭遇和惨痛心情 D.这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解析】B 项应为:当时繁复的兵役使得那个时代充满了小人物的心酸和无奈,没有马
10、革裹尸,却也垂垂而暮。 6、下列说法有误的 项是(C) A.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B.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通篇三间三答,互相呼应,感怆雄壮.意境高远。词人热情歌颂孙权,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 C.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一首元散曲,作者思绪驰骋纵横,从潼关要塞想到古都长安,又从古都长安想到历代兴亡,“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是令他伤心的根本原因。 D.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西北边整的壮丽景色以及军营送别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和对战友的真挚情谊。 【解析】令
11、他伤心的根本原因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7、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C ) A.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因战乱而失去一切的老兵形象。 B.全诗以时间为序,先写老兵归家时的急切心情,接着写他归家后见到的景象, 最后写饭熟无人吃的凄凉情景。 C.全诗截取老兵归家的片段描写,有人物言行描写、心理描写,还有环境描写。 D.结句“泪落沾我衣”将全诗思想感情推向高潮。这泪既是辛酸孤凄之泪,又是愤 慨控诉之泪。 8、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B )(2 分) A.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编年体史学著作,也是一部文学名著。 B.战国策是一部纪
12、传体史学著作,由西汉刘向编定,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国别体史书】 C.“干戈”本义是指干和戈两种兵器,“汗青”的意思是将用来书写的竹片炙烤蒸发出水分,人们用它们分别代指战争和史册。 D.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的体裁分别是古乐府、歌行、词、律诗和曲。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
13、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背景资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选自岑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年版),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唐天宝十三年(754),岑参第二次出塞,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唐代协助地方长官处 理事务的文官),住在轮台幕府,天宝十四年秋,友人武判官回归京城长安,诗人便作了这首诗送别。 一、填空。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既是一首咏雪诗,又是一首边塞诗,更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这首诗描绘了当地风雪与严寒,表现了送友惜别的深情。 2、题目中的“歌”(或“白雪歌”)表明了这首诗的体裁。 3、这首诗前面重在咏雪,后八句主要是写送别。用“瀚海阑
14、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完成了过渡。 4、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情景交融,写送别友人时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思乡之情的句子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意境深远, 书写悠悠情思(写朋友离去后,岑参仍驻足远望),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 马行处。 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只字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悠悠不尽的送别情思,表达了作者因朋友返京而无限惆怅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7、岑参 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
15、掣红旗冻不翻。 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或以春景写冬景 / 比喻新颖贴切,联想美妙,写出边塞风光奇美的名句 / 表现出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情怀,成为咏雪的千古名句)的两句诗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来描写边塞苦寒的诗句是: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1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过渡句(承上启下)/运用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酝酿送别气氛的句子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写沙漠冰封,愁云 惨淡的景象 / 描写沙漠奇寒、彤云密布的景象,同时由“咏雪”过渡到“送别”的句子。) 11、“散入珠帘湿罗
16、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这四句先用“散入”一词把视线从户外转移到军中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接着写出一系列表现雪天奇寒情形的细节。 “狐裘不暖”“锦衾薄”“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从侧面描绘出边塞的寒冷。同时也写出了边塞将士生活的艰苦。 12、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借自然景物写凄凉寒冷景象(或描写塞外风狂雪早的句子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二、简答题。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为什么成为千古名句?【赏析此句】 答:像是一夜之间春风突然吹来,吹得千树万树梨花盛开。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春景写冬景,以梨花喻冬雪,比喻新奇贴切,既表现
17、了边塞特有的奇异壮丽风光,又写出诗人的惊 喜之情。表现了诗人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 2、请描述“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所展现的画面。 答:山谷的阴面纵横散布着百丈坚冰,万里长空凝结着惨淡的阴云。 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句诗在结构或写法上的妙处。 答:在结构上:这两句诗由咏雪过渡到送别,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手法上:用对偶、夸张和寓情于景的写法,由帐内写到帐外,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为饯别酝酿了气氛,表达 了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4、诗的最后一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体现了中国绘画中的“留白”这一艺术手法,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8、答:运用留白手法,写得含蓄,引发读者无尽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及朋友离去后的无限惆怅之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 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借景抒情。写友人已去而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 6.请描述“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所展现的画面。 傍晚时分,辕门外,大雪纷纷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尽管风刮得很猛烈,红旗却一动也不动。 7.请描绘“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一画面,并说一说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表达了诗
19、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之情。 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巧于炼字生动传神,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答:(1)用“卷”正面描写,用“折”侧面描写。“折”字写出了北风之猛,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 (2)“飞”字与“卷”字相呼应,勾画出雪花漫天飘舞的景象,“卷”“飞”二字,写出了塞外的狂风悍雪。 (3)“忽”字 不仅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而且传达出作者赏雪时的惊喜之情,给人以突兀、奇特的感受。 (4)一个“散”字,把雪花飘进帐内那种慢悠悠、轻悄悄的情形表现得淋漓尽致,突出了雪花的轻盈。 (5)“不见” 二字隐现了诗人久久伫立、极目远送和人去迹留、徒增悲伤的情态。 (6)一
20、个“空”字,体现了诗人依依惜 别、怅然若失的心情。 9、请简析诗人反复描写雪景的原因。 答:渲染惜别氛围,抒发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10、本诗以“雪”为线索,“雪”共出现四次,依次组成四个画面,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四幅画面的内容。 答:(1)送别前的“飞雪”,八月飞雪苦寒图。(2)中军量酒饯别时的“纷纷暮雪”,军营饯别奇寒图。(3)临别时的“雪满天山路”,东门惜别惆怅图。(4)送别后的“雪上空留马行处”,别 后雪地思乡图。 三、选择 1、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暗示归途艰险,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气氛.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
21、开“用春花喻冬雪,展现了边塞雄奇瑰丽的景象. C.“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诗人驻足远望的情形. D.这首诗以“雪“为中心线索来写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的惜别之情和思乡之情,充满伤感的情绪. 解析:本诗是以“雪“为中心线索来写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的惜别之情和思乡之情,但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 2、下列对本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A.作者岑参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诗题中的“歌”是古诗的常见体裁。 B. 九、十句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极力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浩大苍茫。 C.从“中军”到“辕门”再到“轮台东门”,清楚表明地点转移,脉络分明。 D.最后两句直接抒情,诗人独自看着身后雪地上的马
22、蹄印,感慨万千。 点拨:“看着身后雪地上的马蹄印,感慨万千”5.说法错误,应为望着眼前的雪地上的马蹄印,产生依依惜别之情。 3、下面诗句赏析的误的一项是( B ) A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但仍然能间接传达出一种热闹的场面。 B风掣红旗冻不翻,雪大风小,红旗一动不动,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传神地写出了天气的奇寒。 C雪上空留马行处,既写出了作者对行者的难舍与留 恋,也表现了自己因归期未卜而惆怅的心情。 D诗歌主要写雪景,而作者在那白雪的背景上设置鲜红一点,反衬得整个世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 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4.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有误的
23、一项是( B ) A.这是一首写边地军中送别的诗,此诗题为送别诗,却以描写边地雪景为主。 B.在诗人心目中,边地苦寒,这种苦痛是很难让人忍受的。 C.主人客人离别虽依依难舍,但不觉其缠绵 D.这首诗气势磅礴,精神昂扬,色彩鲜明,风格别致。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宋)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译文: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
24、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 的儿子就好了!” 1、思想感情: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国亭有怀中,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热情赞颂了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借古讽今,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全词饱含着作者 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 2、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辛弃疾于开禧元年(1205 年)担任镇江知府时所作,与水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于同时同地,二者都是著名的怀古咏志之词。这首词的上阙借景抒情,作者登楼远望,想到中原沦陷的 故土,思接千载,慨叹历史兴亡之事远逝难追,整
25、体情感沉郁悲怆。下阙则借曹刘来衬托孙权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英雄的仰慕,对屈辱求和的南宋朝廷的失望与愤慨。全词简洁明快,层次鲜明,以三问三答来结构全 篇,相互呼应。全词融古语入词,臻于化境,浑厚雄壮,意境高远。 3、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若只答“借古讽今“不得分);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含蓄地表达 了 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4、赏析本词上下片各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答:上片借景抒情,登高望远,千古兴亡之事已经逝去,唯有滚滚长江,不舍昼夜,短暂和永恒形成对
26、比;下片用典,表现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感慨。 5、作者为什么发出了“何处望神州”的感叹? 答;这首词是作者到镇江去做知府时所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想到大好中原已沦陷金人之手,心中不禁悲愤不已,触景生情, 故而发问。 6.“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浪滚流。”句中“悠悠”一语双关, 有哪两层含义?这一句是自问自答,这一问一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悠悠”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之无穷。“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此透露作者情感:无奈,伤感,抑郁
27、。 7、赏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体”。 明确:一是突出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而“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显然,稼轩热 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8、.赏析“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明确:词人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生 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而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南宋 人民要求
28、奋发图强的时代呼声。 9、“年少万兜鍪”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运用了借代的手法,用“兜鍪”代指士兵。“兜鍪”,古代作战时戴的头盔,此处用“兜鍪”代指士兵,这样写非常形象,带着头盔的士兵,整装待发,英勇作战,年少的孙权统帅着这些 士兵,更显其英姿飒爽,勇猛无敌,智勇双全。 9、从全篇来看,诗人是运用何种方式来述志抒怀的? (“三问三答”,或“活用典故”,或“借古调今”。) 10、本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塑造了一个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南方,奋发自强,战斗不息的英雄孙权形象。或塑造了一个年少有为,具有非凡胆识,盖世武功的不断征战的英雄孙权形象。 理解性默写:1、南乡子
29、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抒发词人千古兴亡之感,不尽愁绪和感慨的句子是: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2、“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 (作者)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意思感慨千古兴亡无尽无休,一如江水滚滚东流。 3、表达该诗主旨的诗句是: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4、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赞扬孙权年少有为,不畏强敌,并战而胜之的句子是: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5、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的句子是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6、作者看江水东流,发思古幽情的句千 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7、下阕中写了历史人物的句子是天下英雄谁敌
30、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8、第三次发问,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世的英姿的句子是:天下英雄谁敌手? 选择题: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歌 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 抗、昏庸无能。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诗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C.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是说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 南一隅,英武了得。 D.“生子当如孙仲谋”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人民要求发愤图强的呼声。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
31、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 A.“南乡子”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这首词怀念的是三国时期的刘备、孙权和曹操。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两句的意思是说中原土地已非我有寓有“故国之思”。 C.上片对景抒怀,抒发“兴亡”之叹。下片歌颂孙权的英雄业绩,含蓄的讽刺最高统治集团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 D.这是一首登临怀古的词作,善于用典,自然贴切,不露痕迹。 3、对“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一句的深刻含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 A.赞扬孙仲谋这样的英雄人物。B.对敌人的轻蔑。 C.作者希望自己的后辈成材。D.感慨当时的统治者无能 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32、,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主题(思想感情):这是一首述怀诗。本诗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了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2、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请简要分析。 明确: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最后一句由悲而壮、由郁而扬,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 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3、“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儒家经典。首联写了诗人因科举步入仕途和参加抗元战斗两件大事。 4、怎样理解“山河破碎风飘
33、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答:这两句运用比喻、虚实结合的方法 , 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 , 无可挽回 , 以“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 , 时 起 时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国家和个人的命运和遭遇。 5.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答: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6、赏析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一语双关。 这两句诗第一个“惶恐”和“零丁”指的是两个地名,第二个“惶恐”和“零丁”暗示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
34、表达了诗人忧念国事和不幸被俘的悲愤忧郁的思想感情。 7、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中的“惶恐”“零丁”反复出现,妙在何处? 明确:“惶恐”“零丁”反复出现,巧借两个地名,渲染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8.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人难免-死,为祖国舍生取义,一片丹心永垂史册。这两句抒发了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表现了民族气节。 9、.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答: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
35、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 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10、.本诗体现主旨的句子是哪两句?简述本诗的情感变化的线索。 主旨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情感线索:前六句是反复渲染激愤悲苦的情调,后两句逼出激情慷慨的绝唱 11、这首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熔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理解性默写: 1、.在汶川地震抢险救援过程中,十五名伞兵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坚定地持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的人生信念,毅然决然地高空勇跳,谱写了感天 动地的壮丽诗
36、篇(2008 年辽宁大连市中考试题) 2、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运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2003 年河南) 3、 儒家思想中对“生死义利”的阐述,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就说过“舍生而取义者也”;南宋末年,文天祥抗元失败,面临生死抉择,以自己的实 际行动践行了这一思想,在过零丁洋中留下千古名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选择题: 1、下列对过零丁洋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首联作者在生死关头回忆自己的经历,他抓住入仕和勤王两件大事极好地写出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心境。 B.颔联作
37、者以凄凉的自然景象为喻,先说个人的坎坷再道国事的衰微,把自已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对仗工整,比喻贴切,感情炽烈。 C.颈联作者将“惶恐滩”与“零丁洋”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自然相对,来表现他昨日的“惶恐与眼前的“零丁”,笔法巧妙、自然。 D.尾联作者直抒胸臆,表现出为国家安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气势磅礴、情调高亢。 2、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 A 首联写诗人通过科举考试后,宋朝大地.到处燃起了抗元的星火。A(首联是概述自己的身世) B 颔联比喻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 C 颈联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
38、和境况的危苦,抒发了陷入绝境的沉痛心情。 D 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3、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2 分)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突出生平的艰辛,命运的多舛。 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将国家局势与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沉痛述说国破家亡的痛苦 C.文中通过“惶恐”“零丁”两个词语,写出兵败被俘后内心的忧叹。 D .尾联自问自答,想到自己难逃一死,充满悲愤无奈,只有以“丹心”表明自己对国家的忠诚。 4,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2 分) A.诗歌通过写过零丁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充分体现诗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
39、节。 B.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感情真挚深沉。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采用拟人、对偶的修辞,借地名表现内心孤苦无依的苦痛。 D .本诗风格慷慨悲凉。始为悲愤,终为高亢,表现了诗人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 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D)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以死明志,丹心光照千秋。 B.首联写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敌的经历,“辛苦”和“寥落”两个词道尽了坎坷的人生际遇,感情深沉,悲郁感人。 C.颔联将国家命运和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D.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与自己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感人至深。
40、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I,这首元曲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站在潼关抚今追昔,反思历史,控诉当时黑暗社会百姓灾难沉重的现实,表达诗人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2. 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一个历史的主题(或主旨句高度概括了什么内容?):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3、请自选角度品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说出理由。) 明确:用了拟人手法。“聚”字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中,“怒
41、”字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用“聚”“怒”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地势 险要。 4、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它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而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所以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在这首小令中是曲眼,有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 同情与人文关怀,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 5、作者是怎样将写景、怀古、议论三者有机结合的? 明确:作者先描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然后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了深沉的感慨,最后发表议论,得出结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雄浑苍茫的景
42、色、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 论三者完美结合,使得全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6、“伤心秦汉经行处”中,作者为什么“伤心”? 表面上是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实际上是抚今思昔,为人民的苦难而伤心。 7.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所描绘的画面。 群峰众峦好像在这里聚集,(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 理解性默写:1、曲的主旨句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 “山河表里潼关路”一句暗示了它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3、“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 4、“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是朝代由盛到衰过程的真实写照。 5、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43、任何强大的统治者也避免不了最终的灭亡的诗句是: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6、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写潼关的雄伟气势,暗示它是兵家必争之地的诗句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7、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出了潼关地势险要的句子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选择题 1、下列对此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项 是(D) A.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一首元代散曲,“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题目。 B. “山河表里潼关路”这句勾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潼关气势雄伟窥见一斑 C.“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西望旧朝故都长安,如今只剩下一片荒凉,万千滋味涌上心头。 D.作者在曲中
44、表达深深的伤感悲痛之情,其最主要 原因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2 对山坡羊 潼关怀古赏析有误的一-项 (D) A.起句蜂峦如聚,波涛如怒”气势飞动,纵笔酣写了出川之壮美 ,赋予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山河表里潼关路”极写潼关地势之险要,是兵家必争之地。 B .中间几句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发思古之忧思,叹世代更迭之无情触景伤怀,感慨颇深。 C .结尾是最有价值的地方,它不是一-般的抒发兴亡之感,而是一针见血地揭示出兴亡背后的历史真谛: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八个字,闪烁着耀眼的思想光辉。 D、本文选自全元散曲。作者张养浩,元代散曲家。“山坡羊”词牌名;“潼关怀古”是题目
45、。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 是题目。 B.望西都,意踌躇”中“西都”即长安这句写了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 C、“宫阙万间都作了土”,直接描写战争,使历代改朝换代的惨烈图景跃然纸上。 D 、.这首曲借凭吊长安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4、对本文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A.如聚”,山峰走集于潼关之状;如怒”河流奔涌之状。潼关外临渭河,内有嵩山。首句极言潼关地势险要,已寓兵家必争之意。 B、望西都,意踌蹰”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可作者眼前只剩下一片凄凉。 C.“宫阙万间都做了士,表面上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 D.作者通过怀古表现对民间疾苦的关怀与同情。立意.精辟,主题深刻,气势雄浑,感情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