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苏教苏教版版三三年级年级上上册册科学科学 教教 学学 设设 计计 2019 年 8 月 1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我们都是科学家我们都是科学家 单元分析单元分析 本单元是科学课学习的绪论单元,是依据科学(36 年级)课程标准中对“科 学探究的理解”和关于“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的相关要求而设计的。通过本单元 的学习,让学生大致了解科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科学探究是怎么一回事,引领学生 走上科学探索之路,向科学素养的形成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本单元教学内容涉及到科学(36 年级)课程标准中的具体内容标准有: 【科学探究】 1.1 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2.1 提出
2、问题之“能提出与科学有关的问题” 。 2.2 收集证据之“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 2.5 结论与拓展之“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1 想知道,爱提问。 1.5 愿意合作与交流。 2.1 热爱科学,尊敬科学家,喜欢看科技书籍和影视作品。 2.2 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本单元从“理”和“行”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在认识活动的基础上认识科学,在 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经历探索科学的历程,使学生在理性上知道什么是科学,在感性上 感悟科学。就本单元两课构成情况上看,第 1 课侧重于理,第 2 课侧重于行。 本单元立意很高,汇聚全套教材和
3、整个小学科学教学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围 绕做小科学家这个大主题展开,体现出较强的人文思想:尊重孩子、呵护孩子的好奇 心,引领他们走上科学之路。同时,本单元的着眼点却很低,以儿童自身或身边发生 的“小事情”为切入点,通过“小实验” 、 “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热爱科学,喜欢科 学,喜欢科学课,尽快地进入小科学家的角色。为此,教师组织开展本单元的活动, 一要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二要从现在开始抓住每个机会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 学生经历每一次提出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增进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2 科学是科学是 【教学目标】 1、知道科学包括过程与结果。 2、意识到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
4、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科学是什么, 【教学难点】 从科学家的经历中了解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 【教学准备】 会动的小人 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将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 。 2、提问:你知道科学是什么吗? (板书课题 ) 二、探究新知: 1、了解科学是什么。 (1)讨论“什么是科学?” 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引导学生看课本第 2 页插图,开阔一下视野。 (3)提问:图上的人在做什么?让学生说一说插图的内容,教师适当地加以补充 说明。 (4)谈话:只有科学家那里才有科学吗?你有没有做过下面这些小朋友做的事 情
5、?(看书中图片)想一想,你为什么想做这些事情? (学生交流) (5)小结:好奇心让我们想弄懂许多事情,想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那样的。我 们的这些经历其实和科学家的工作十分相似,其实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1)老师讲“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2)提问: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琴纳是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医生。在故事的 开始部分,他有什么发现?(学生交流) (3)正因为有了这个新发现,他想到并提出了什么问题?此后,他又分别做了些 什么事情?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提出问题寻找可能的原因做试验证明试 验成功了。 3 (5)你能按照上面的提示,复述一遍琴纳的故事吗? 学生复述故事。
6、(6)搜集资料,找出其他科学家在研究活动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理解科学是什么。 (1)谈话: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活动。 (2)讲解“动起来的小人”制作方法。 (学生制作) 讲解如何“玩” 。在学生“玩”之前提出要求: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 (3)交流“玩”后的发现(小人动起来了) (4)阅读 P6 教材,了解罗杰特的发现。 (5)小结:只有像罗杰特那样善于思考,才能把小发现变成大科学。 三、全课总结: 1、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能告诉我们科学究竟是什么吗? 2、学生分组交流,并向全班同学讲述自己的想法。 3、总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 【教学后记】 做一名小科
7、学家做一名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让纸鹦鹉立于手指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能找出自己的探究与科学家探究活动的相似之。 3、能将探究的结论运用于日常生活或小制作中。 【教学重点】 感受自己的探究活动与科学家研究活动的相似之处。 【教学难点】 找出降低重心使物体平衡的方法。 【教学准备】 纸鹦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师出示会站立的纸鹦鹉。 2、 谈话: 今天科学课老师带来了一只纸鹦鹉, 它能够站立在老师的手上。 好玩吗? 4 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呢?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制作纸鹦鹉,探究其中的奥秘。 1、教师介绍做纸鹦鹉的材料。 2、学生动手做,教师巡视指
8、导。 3、尝试:让纸鹦鹉站在自己的手指上。 4、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让鹦鹉站在自己的手指上不掉下来? 5、分组汇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简便性。 6、教师做整个活动的总结。 活动二:想办法让更多的东西“站在”手指尖上。 1、提问:除了让纸鹦鹉站在你的手指上,你还能让其他东西(比如:铅笔、尺子 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吗? 2、学生分组活动。 3、谈话:别上回形针试试,换作夹子试试。 4、交流发现,寻找相似之处。 (1)提问:刚才大家在研究其他物体是否能站立时有什么发现呢? (2)学生交流、汇报。 (3)谈话:同学们想想看今天我们科学课上是如何去研究的?课后继续研究怎样 让更多的物体站起来。 (三
9、)总结拓展 1、讲述: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有些甚 至到现在都没有得到准确的答案。 2、谈话:运用大家发现的原理,可以让许多物体“站”起来,你能利用这个原理 制作一个玩具吗? 3、你们准备怎么做?做之前需要准备些什么? 4、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巩固课中的学习发现。 (四)布置任务 下节课把制作好的玩具带到班上来,交流大家制作的方法。 【教学后记】 5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我眼里的生命世界我眼里的生命世界 单元分析单元分析 本单元是依据小学科学科学(36 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常见的植物、常见的 动物、生物的基本形态结构和功能、生物的基本需求等具体内容标准建构的,是
10、整套 教材在生命世界部分的开篇, 也是学生从总体上对有生命的物体(生物)建立起初步认识 的一个单元。 本单元教学内容涉及到科学(36 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有: 【科学探究】 1.2 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 收集证据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2 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 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意涂改原始数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 等方式来呈现。 2.3 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2.4 能条理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辩护,阐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 2.5 能
11、把探究过程中习得的知识、过程与方法运用于新的情境中。 【科学知识】 1.1 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并能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1.2 了解更多的植物种类,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 1.3 了解当地的植物资源,能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1.5 能简单概括植物的共同特征。 2.1 知道常见动物的名称,了解更多的动物种类,感受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 2.2 能用不同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能归纳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23 认识几个大类动物的特征,如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并能根据这些特征,对常见的动物进行归类。 3.3 认识昆虫身体的基本结构。 4.1 知道生物生
12、存需要水、空气、营养和空间。 4.2 知道动物靠吃其他生物获取营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1 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3.2 珍爱动植物的生命,不伤害它们。 3.3 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大自然。 对于学生而言,生命世界是一个充满生机、多姿多彩的世界,是他们从孩提时代 6 就怀有浓厚兴趣的神奇世界。花草树木,虫鱼鸟兽,都曾引起他们的关注。我们要做 的就是延伸学生的这份兴趣,把学生对生命现象和事物的表面认识发展到对生命本质 的认识,探求生命世界的奥秘。 本单元的设计按照“总分总”的思路,第 1 课从总体上引导学生建立主 物的概念;第 2 课和第 3 课是在
13、第 1 课基础上了解植物和动物的一些特点;第 4 课是 总结前面的认识,对生物的本质特征进一步加以理解。从结构上看,第 1 课与第 4 课 首尾呼应,第 2 课与第 3 课并列平行。 本单元以校园里的植物和动物为认识对象,容易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便于探究 活动的进行。本单元涉及到的科学概念以层级形式分布在各课中,生物基本特征的认 识是一级概念,只停留在学生能够接受和理解的几个方面,即:能够繁殖、长大、呼 吸、吃东西、运动、对刺激有反应等。二级概念主要是认识具体动物,如蜗牛、蚂蚁、 鱼等的特点。同时,本单元还注重科学探究过程技能的培养,主要是观察、交流等基 础过程技能的培养。通过用语言、文字、图
14、画描述观察结果等方法,指导学生怎观察、 怎样通过观察获得证据,促进学生基础过程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在活动中受生命世界 的丰富多彩,培养其热爱生命的情感。在第 4 课中,还渗透了中科院著名科学家张光 鉴研究员创建的科学教育理论相似理论,就是在两个相差甚远的事物间找相同, 在两个极其相近的事物间找不同;通过找不同、找相同,提高小学生的科学意识和思 维能力。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对生命体进行观察。 2、能够利用语言、文字和图画描述观察结果。 3、能将自然界中的物体分为有生命的和没有生命的两大类。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有生命物体具有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
15、点】 在寻找到的物体中找出有生命物体的特征。 【教学准备】 纸、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朗诵单元小诗。学生欣赏,并将小诗补充完整。 7 2、谈话:美丽的大自然处处都有生命的火花的闪烁,本节课我们就来“寻找有生 命的物体” (板书课题 ) 二、活动:到校园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1、活动前准备: (1)教师事先考察寻找地点。 (2)寻找前,给学生讲清注意事项,提醒学生注意:不要遗忘一些隐蔽的地方。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找到的有生命物体,天道 P63 的活动记录上。 分组活动,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发现最多。 规定寻找时间为分钟左右。 2、讲述:我们去校园寻找有生命的物体好吗? 3、学生
16、分组观察 4、老师巡视、指导,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 三、交流、研讨 1、交流:刚才大家在校园里找到了哪些“有生命的物体”? 2、出示各组用文字、图画等形式记录的发现。 3、讨论: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 4、师生共同小结:有生命物体的共同特征。 (见板书) 四、拓展 1、观察 P13 下图,提问:图中这些是有生命的物体吗? 2、讨论:你为什么说它是有生命的或是没有生命的? 【教学后记】 校园里的植物校园里的植物(一)(一) 【教学目标】 1、能够对植物进行细致观察,并用文字、图画描述观察结果。 2、能按一定的标准给植物排序和分类。 【教学重点】 对植物进行细致观察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17、 8 A4 纸、铅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认真校园里的植物(板书课题 ) 一、从整体认识植物 1、了解学生事先观察到的校园植物:说说你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有哪些。 (可说 名称,也可描述外形。 ) 师生交流。 2、指导如何观察,提出观察要求: 3、下面我们要到校园里去观察这些植物。出示表格,讲解要求。 3、学生实地观察,教师随时指导。 4、汇报交流。 5、小结:植物的外部形状是各种各样的。 【教学后记】 校园里的植物校园里的植物(二)(二)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植物形态方面的一些特征。 2、认识到植物的多样性,知道植物的共同特征。 3、意识到细致观察才能得到更多的信息。
18、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植物在形态方面的一些特征 【教学难点】 找出植物的相同之处 【教具准备】 植物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对植物进行了整体的认识,今天我们要对植物进行进一步的认识。 (板 书课题 ) 9 二、从局部认识植物 1、提出观察任务:我们要去观察不同植物的相同部位,有树皮、树叶和花。 2、讲解如何观察树皮:你看到的树皮是怎样的呢?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3、想一想你用什么办法把树皮展示给同学们。 4、老师教学生拓印树皮的方法,学生到校园内拓树皮。看拓下来的图案有什么不 同? 5、小结:用画画,拓印做记录,搜集实物标本等方法,都是我们观察,描述大树 时可以使用的方
19、法。 6、讲解如何观察树叶:在树枝的一个节上看叶子是怎样长的?把它画下来。 (对 生叶、互生叶、轮生叶) 7、讲解如何观察花:比较两种花形状的不同,也把它画下来。 8、师生观察后交流。 9、提出问题,进行思考:我们观察到的植物有哪些相同点? (集中在都有根、茎、叶、花、种子等结构特点上,都需要水分、空气、阳光等 生命需求上,都能长大,都要呼吸) 三、认识植物多样性,给植物分类 1、看教科书第 17 页,提问:你认识这些植物吗?还认识哪些植物? 2、谈话:我们来给它们分类,按照自定的标准给植物分类,注意一定要先定标准, 再进行分类。 3、说说你想怎样分类,你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四、总结全课 【教
20、学后记】 校园里的小动物校园里的小动物(一)(一) 【教学目标】 1、能够对小动物进行细致观察,并用文字图画描述观察结果。 2、能够围绕小动物开展一些探究性活动。 【教学重点】 概括小动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10 围绕小动物如何开展探究性活动 【教具准备】 蚂蚁、蜗牛、昆虫盒、玻璃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述:本节课我们来观察“校园里的小动物” (板书课题) 二、组织探究活动 1、观察蜗牛。 (1)谈话:我们先来观察蜗牛(出示蜗牛) 。 (2)提问:在观察时应该注意什么? (3)师生讨论后总结出: 不要发出大的响动,以免它受到惊吓; 不要用手直接触摸,以免它受到伤害; 静静地观察一段
21、时间,会发现更多的特性(怎样出壳、怎样爬行) ; 观察时要把观察到的记下来或画下来。画的时候不光要画它的外形,还要标清 它身体的各个部分,一定要画的“像” ,不要进行艺术加工。 (4)学生观察、记录、展示、交流。 (5)研究蜗牛的食性。 (6)研究蜗牛对刺激物的反应。 2、观察蚂蚁、观察鱼。 用同样的方法观察蚂蚁或鱼。 三、概括小动物的共同特征 1、谈话:我们仔细观察了蜗牛、蚂蚁和鱼,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 的地方? 2、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 3、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4、小结: 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后记】 11 校园里的小动物(二)校园里的小动物(二) 【教学目标】
22、1、能用自己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2、认识到动物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概括小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教具准备】 图片、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动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二、学习新课 1、给常见的动物分类。 (1)看教科书第 21 页,提问:你认识这些动物吗?还认识哪些动物? (2)谈话:我们来给它们分类,说说你想怎样分类。按照自定的标准给动物分类, 提醒学生:每次的分类标准是什么?每个标准只能分一次。(如:天上飞的,水里游的, 陆上走的、爬的或跑的如分成“哺乳类、两栖类”等,要加以肯定。) (3)学生活动。 (4)学生汇报,交流分类依
23、据。 2、观看视频,认识动物的多样性。 3、拓展 (1)教师讲述英国动物学家珍古德与黑猩猩的故事。 (2)提问: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3)谈话:通过读科学家的故事,使我们了解观察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我 们要像科学家一样继续探索生命世界的奥秘。 【教学后记】 12 植物动物人植物动物人 【教学目标】 1、能够对动植物、人进行观察,比较出它们的不同与相同。 2、能够用语言、文字、图表表达和交流观察的结果。 3、能利用集合图(圈图)表现生物类别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知道生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找出植物、动物、人的相同与不同 【教具准备】 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
24、述:同学们,上两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到了植物和植物之间、动物 和动物之间都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今天我们接下来探讨一下植物、动物和人之 间的不同与相同。 (板书课题) 二、动物和植物的观察与比较 1、出兔子和萝卜的不同之处,看谁找得多。 2、再找找兔子和萝卜的相同之处: 3、 、讨论并汇报。 (1)兔子和萝卜有哪些不同之处? 兔子:能运动、要吃青菜和萝卜、全身长毛、耳朵特别长、 萝卜:不能运动、生长需要土壤、有根和叶子两部分组成、叶子是绿色的 (2)兔子和萝卜的相同之处有哪些? 它们都能长大,都需要空气、阳光和水分,都需要养份 4、把你比较的结果填写在 P65 活动记录上。 5、再找
25、一找其它的动植物进行比较。 三、人与黑猩猩的比较 1、谈话:四人小组间相互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并填写到 P65 活动记录第 2 题的 表格。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2、学生讨论,充分表达各小组意见,班级集体交流后,把表格的要求的内容填完 整。 四、比较人、植物、动物之间的不同与相同之处 13 1、观察教材第 24 页中的两幅图,说一说,动物、植物和人之间有什么不同之处 和相似之处?把讨论的结果填写在 P65 活动记录上。 2、小结:人类也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要爱护大自然,保护动物,珍惜 植物,把自己也看作大自然的一份子。生命的世界包含了我们所看到的一切自然界中 存在的植物、
26、动物和微生物等,它们都是有生命的物体。 五、拓展 1、谈话:根据教材第 24 页的插图,各种各样的笔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幅圈图来 表示。请你用同样的方法把有生命的物体植物、动物和人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2、学生讨论交流填写有生命物体、人、动物、植物的圆圈图。 【教学后记】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生命之源生命之源 单元分析单元分析 本单元选择水的话题,作为研究地球与宇宙版块中“地球物质之二水”的切 入点,站在生命的高度,全面地、客观地认识水在动物、植物、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巨 大作用,引导学生真正体会到水是生命之源,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作为每一个公 民,必须增强节水意识,自觉保护水资源。 本单元涉及到科
27、学(36 年级)课程标准的内容有 【科学探究】 2.1 能提出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能清晰表述自己的问题。 2.2 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能根据需要,从更多渠道查阅 有关资料。 2.3 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 1.1 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并加以描述。 3.1 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 知道海水是咸的不能直接饮用, 淡水只存在于河流、 湖泊、冰川及土壤中,淡水资源是有限的。 3.2 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3.3 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扩张现象。 3.4 意识到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 14 3.5 知道水域污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28、 1.1 想知道,爱提问。 1.5 愿意合作与交流。 3.1 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3.3 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大自然。 4.1 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学生在我眼里的生命世界单元中,已经掌握了生物维持生命需要吸收水分和 营养的知识。从这单元开始,将引导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水与生命更深层 次的关系,通过一系列动手实践活动,认识水的溶解性、毛细现象、表面张力;认识 全球范围的缺水问题、水污染问题等。 本单元的内容由生命离不开水 、 观察水 、 神奇的水 、 地球上的水四课 组成。第一课通过让学生畅谈生命离不开水的话题、亲手做“水
29、是动植物体内重要组 成部分”的实验等,从多角度认识水的重要作用,理解水是生命之源的真正含义。 第二、三课的内容是从一般地认识水到了解水的许多特殊性质;既有让学生关注 水,认识到水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目的,也有承上启下,让学生理解水的不均衡 分布、水污染的作用。同时也渗透了一些浅显的水的物理性质,为中学阶段的学习打 下一些基础。第四课。以水在地球上的分布为话题,说明人类面临的严重问题水 资源危机,渗透了科学、社会、技术相互联系的思想,深化学生对水的全面认识。 值得提出的是,本单元内容与以往“水 内容相比,不再以知识为中心组织教 学内容,不追求学科知识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而是突出学科知
30、识的整合, 强调探究过程中的体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看待水,将有关水的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 下,使学生体会到联系生活的教育所带来的魅力。老师们切记:水单元重点不是教知 识、记结论,而是从生命的角度认识水。 生命离不开水生命离不开水 【教学目标】 1、知道水是生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动植物的生长、繁殖离不开水。 2、能够用不同的方法研究植物体内含水的多少。 3、意识到水哺育着地球上的所有生命。 【教学重点】 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15 想各种办法,比较物体中的含水量。 【教具准备】 纱布、水果刀、小烧杯、彩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在上一个单元的教学中,我们
31、认识了我眼里的生命世界,知道 生命世界是丰富多彩,但所有的生命都离不开一样物体,那就是水,水是生命之 源,我们都离不开它。 (板书课题) 2、老师朗读单元小诗: “因为有你” 3、提问:猜一猜,诗中赞美的是谁? 4、请同学们按照小诗的句式,自己编一个小节,赞美一下水吧。比比看,谁像小 诗人。 5、谈话:除了小诗中讲到的,你还知道哪些生物离不开水的例子。 6、学生讨论交流 7、提问:你知道动植物为什么离不开水呢? 8、小结:水是动植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几乎在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中都发挥 着必不可少的作用。所以水是生命之源,生命离不开水。 二、自主学习: 1、哪些地方有水。 (1)师生讨论:哪些地
32、方有水? (2)认识植物体内有水。 (3)学生想办法把带来的植物体内的水挤出来,看看它们含有多少水?比一比, 谁想的办法好。比如手挤、捣碎、压汁机等等。 (4)让学生感受植物体内有水。 (5)让学生比较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多?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少? (6)我们在吃食物时也补充了大量的水。还补充了大量的维生素等等营养。 (7)注意事项:注意安全。小刀不要伤着手、损坏桌子等。 3、比较人体及各种食物中的含水量。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人、动植物体内都有水,那么,我们人体内究竟含多 少水呢?你们猜猜看。 (2)老师边讲解边画图:人体内有 65%的水,给这部分扇形图上淡蓝色。 (3)学生活动:对照
33、P27 图中各种食物的含水百分数,请给扇形图涂颜色,用淡 蓝色表示水所占的比例。 16 4、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1)谈话:我们每天从食物中汲取了很多水分。科学研究表明:正常人每天要喝 23 升水,相当于一大雪碧瓶,如果我们不吃食物,能活两三个星期,可要是小草不喝 水,也许三天也活不了。那么,你知道小草每天喝多少水吗? (2)学生讨论设计实验的方案 (3)师生共同完成实验装置,课后观察,要求学生完成 P66 的活动记录。 三、小结 讲述:生命离不开水,水就像母亲的乳汁一样,哺育着地球上所有的生命。 四、课后作业: 比较胡萝卜和土豆哪个含水多?有哪些方法可以证明你的想法? 【教学后记】
34、观察水观察水 【教学目标】 1、知道认识物体可用看、闻、尝、摸等方法。 2、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能用语言、文字、图画等表达发现。 3、知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教学重点】 运用科学方法认识水的各种性质。 【教学难点】 选择用具,把水运到 1 米或更远的空桶中 【教具准备】 杯子、牛奶、水、白醋、糖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瓶矿泉水(瓶子不透明)让学生猜瓶里装的是什么东西。 2、学生猜测,老师引导学生说明自己猜测的依据。 3、提出问题:如果四个烧杯中分别装有牛奶、白醋、糖水和水,你有什么办法找 到水? 4、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17 5、小结:认识物体常用
35、的科学方法是:先用眼睛看,再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 手摸等。 (简单的说就是:一看、二闻、三尝、四摸。 )不了解的物体,千万不能随便 的闻和尝,以免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伤害。 (向学生介绍闻和尝的方法) 二、用感官观察水,描述水 1、谈话: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组实验桌上的那杯水是什么样的?把你们的 观察方法和结果记录在 P67 的活动记录上。比一比,哪一组发现的最多? 2、学生组内观察并记录。 3、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4、师生评价看哪一组选用的方法最多,对水的描述最详细。 5、出示牛奶和水,让学生比较颜色一样吗?强调牛奶的颜色是白色的,水是没有 颜色的。 6、出示玻璃、毛玻璃,它们与水一样吗?
36、想一想,说一说。让学生了解到水是透 明的。 7、提问:谁能说说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8、小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 9、讲述:通过比较,我们学到了更多的水知识。那么,同样是水,矿泉水和池塘 的水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周围的水环境,了解水污染的一些情况,给本单元 第四课做点铺垫。 ) 三、认识液体的特征 1、观察实验:用一个有洞的塑料袋装水,水从破口处流出。 2、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水在流动) 3、实验:让塑料袋里的水流进容器中,再把容器中的水逐次倒入其他形状的容器 中。 4、提问:水可以变成哪些形状?水有固定形状吗? 5、讲解:水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像具有水这
37、样特点的物体,叫做液体。水是 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四、拓展活动 P30 运水比赛活动:学生讨论、设计运水方案,并进行操作。 【教学后记】 18 神奇的水神奇的水(一)(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水的各种有趣现象毛细现象、表面张力。 2、能指认日常生活中的上述现象。 3、会做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的实验。 【教学重点】 认识水的毛细现象。 【教学难点】 认识水的表面张力 【教具准备】 玻璃杯、红色的水、纸巾、布条、塑料条、一元硬币、曲别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朗诵的这首小诗是赞美谁呢?是的,这是一首赞美水的 小诗,诗中表达了动物、植物、
38、人类对水的依赖之情,赞美之意。上节课,我们还通 过观察水了解了水的一些基本特征,请大家回忆一下,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上节 课我们对水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将进一步认识水。 二、学习新课: (一)会“爬”的水 1、谈话:俗话说: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现在我们做个实验,看看水是不 是往低处流呢?老师准备了一个装水的盘子,为了让同学们便于观察,滴了几滴红墨 水,现在把纸条、布条、塑料条的一端垂直放入水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 什么? 2、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3、讲述:水会沿着纸条、布条往上爬,而没有沿着塑料条往上爬,你们觉得这种 现象神奇吗?你们想不想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
39、来一起探究神奇的水。 (板 书课题) 4、揭秘会“爬”的水 (1)活动 1 探究要求: 仔细观察纸条、布条、塑料条这三种材料有什么不同之处?并记录下来。 把纸条、布条、塑料条的底部垂直放入水中约 5 秒钟,观察现象 用滴管在纸条、布条、塑料条上滴一滴水,观察现象 (2)小组实验,教师巡视。 19 (3)刚才各小组成员配合得很好,观察得也很仔细。谁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组的实 验结果。 (4)学生分组观察,讨论、交流。 (5)谈话:通过实验我们看到水会沿着布条、纸条往上爬或向四周扩散。为什么 塑料条却不能呢?是因为布条和纸条上有许许多多的小孔,正因为有这些小孔才存住 了水,产生了水往上爬或向四周扩散的
40、现象。 (6)小结: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或向四周扩散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板书:毛细现象) (7 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毛细现象? (8)联系实际:生活中你注意过这些现象?(课件展示) 滴一滴墨水在作业本上,用粉笔把它吸干 干抹布擦水 部分浸在水里的毛巾全湿了 潮湿的墙根 (二)会“团结”的水。 1、谈话:有一句歌词是 “团结就是力量” ,我相信我们班也是一个团结的集体, 大家团结友爱,一起学习,一起劳动,一起健康快乐的成长,那么水和水之间会不会 像我们同学一样团结呢? 2、猜一猜:一元的硬币能容纳多少滴水?先把猜测的结果记录下来,再亲自动手 做一做。 3、活动 2:探究要求: (1
41、)硬币在桌面上要放平,不要碰撞实验桌。 (2)滴管离硬币近一些,要慢慢地滴,滴在硬币中间,同时记下水流出前的滴数。 (3)在滴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水在硬币上的形状,要与硬币成水平方向观察,记 录下滴数,画出水表面的形状。 4、学生分组实验、记录、汇报交流 5、谈话:刚才我们往硬币上滴水,事实远远超出了我们的猜想,小水滴们的团结 精神真让我们感到神奇 6、把曲别针轻轻放入装满水的杯子里,预测放多少枚曲别针水会溢出来。再试一 试,看看预测得对不对。 (1)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记录。 (2)提问:为什么杯子里的水已经满了,还能再装下几枚曲别针,装入曲别针后, 杯面上的水为什么会鼓出来但是又不会流下来
42、? 20 7、小结:小水珠非常地团结,手拉手抱得紧紧的,使得水的表面尽量缩小,这个 团结的力,我们科学上就叫它表面张力。 8、提问:你还见过生活中水的表面张力的现象吗?(课件展示:水滴、露珠、水 黾的滑行)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水的两个神奇之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应用:填写课后活动记录 五、课外拓展 欣赏一滴水的神奇视频 【教学后记】 神奇的水(二)神奇的水(二) 【教学目标】 1、了解水的各种有趣现象水的压力和浮力,溶解现象。 2、能指认日常生活中的上述现象。 3、会做水的压力计浮力、溶解现象的实验。 【教学重点】 认识水的溶解现象。 【教学难点】 认识水的浮
43、力实验 【教具准备】 大可乐瓶(带三个孔) 、盐、糖、烧杯、玻璃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神奇的水的两个神奇的地方,就是水会自己向上爬,水还会象 人一样团结在一起,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水的神奇。 二、新课学习 (一)会喷射的水。 1、实验:用钉子在瓶上从上向下把 3 个一样大小的孔,观察水流有什么不同? 2、出示图片:清洁工人用巨大的水龙头来冲洗海岸。通过实验和图片观察,你发 21 现了水的神奇之处在哪里? 加压后,水可以从孔隙中喷射出来。 (二)会“托举”的水。 1、实验:拿一个玻璃杯装半杯水,然后不断往里面丢东西,看看水可以托举起哪 些东西,而又有什么东西水托不动,沉下
44、去了? 2、出示图片:万吨巨轮在水面上。为什么轮船和装载的货物那么重,大海里的水 也可以托得动它? 3、小结:水有浮力。物体放入水中所受的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则物体就可以浮 起来,如果小于自身的重力,则就会沉下去。 4、提问:你知道水还有其他什么本领吗? (三)水溶解物质的性质探究 1、动动手:把方糖放入水中,观察方糖的变化。 把方糖放入水中,糖块不见了,而水会变甜。像这样的现象就是溶解。水能够溶 解许多物质。 2、分组实验:仔细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3、讨论:还有哪些物质也能溶解在水里? 三、作业: 把你的研究并总结出的水的特点写在活动记录上。 【教学后记】 地球上的水地球上的水
45、【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有限。 2、知道污染的水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有害。 3、能做过滤水和咸水变淡水的实验。 【教学重点】 淡水资源的缺乏和水污染现象。 【教学难点】 分析数据,理解地球上缺乏水资源 【教具准备】 22 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述: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水的很多神奇之处,水对我们人类真是太重要了。那么 地球上的水主要分布在哪里呢?我们的水资源真的是多到用不完吗?今天我们来学习 地球上的水 。 二、认识水在地球上的分布 1、提问:除了我们说过的,你们还知道哪些地方有水? 2、 (出示教材 36 页“地球的主要水域”图片)讲解:这是整个地球展开的
46、地图, 有颜色的是陆地,白色的是海洋,请同学们给海洋图上蓝色。 3、学生涂色 4、讨论:涂完后,你有什么感觉? 5、小结:地球表面 70%被水覆盖,只有 30%是陆地。在陆地上面,还有河流、湖 泊、小溪等,地底下还有地下水,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水球。从太空 上看地球,整个地球是蓝色的。 三、认识淡水资源的匮乏 1、谈话:地球上有那么多的水,我们会缺水吗? 2、学生讨论 3、讲解:地球上的水大部分是海洋里的咸水,只有极少量的淡水,而淡水绝大部 分又储藏在南极和北极的冰川中,大气中有小部分看不见的水蒸气,只有河流、湖泊 和浅层地下水可以供人类使用。 4、体验活动: (参照教材 P36
47、要求) 5、交流:做了这个活动,有什么感受? 四、了解水污染情况及处理办法 1、交流:说说自己周围水的状况。 2、提问:你们周围的水是怎样被污染的?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3、学生讨论 4、讲解:农业上喷洒农药、施加化肥,工厂中排放有毒气体,生活中乱扔垃圾等 人类活动都会对水源造成污染,严重时将导致动植物死亡,人体中毒得病。后果是十 分严重的。 5、 (出示一杯污水)你们能想办法将这杯水变得干净一些吗? 6、学生讨论后分组实验过滤的方法。 五、进行节约用水教育 23 1、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 2、讨论:我们可以做哪些事情来节水、护水呢? 3、学生交流 4、小结 六、作业
48、: 设计一张节约用水的手抄报 【教学后记】 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它们是什么做的它们是什么做的 单元分析单元分析 本单元是根据科学 36 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材料的性质、用途。以及关注, 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等方面的内容来建构的;通过参与学习和研究活动,使学生认 识到,物体是由各种各样自勺材料组成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各种材料的性质是不 一样的,人类在选择、应用材料时,不仅要考虑需求,而且要考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本单元涉及到科学(36 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有: 【 科学探究】 1.1 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系列活动。 1.4 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
49、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纳、概括等整理加工: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1.5 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科学知识】 2.1 知道物体是由不同材料组成的,并能按材料对物体进行分类。 2.2 认识某些材料的性质,根据这些性质对材料进行分类。能将材料的特性与它的 用途相联系。 2.3 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意识到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不断在 发明新的材料。 4.2 知道材料的利用对人可能有利,也可能有害健康。正确使用材料,注意安全与 健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3 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24 2.3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4.2 乐于试用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关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本单元在结构上呈现出明显的发散性,把概括介绍常见的材料作为总领的发散点, 独立设课,成为级研究主题。其后。分别以纺织材料、纸、金属、塑料为研究对 象,展开平行的四个次级研究主题。以此来引领学生认识一些常见材料的性质特点。 本单元首先将一级研究主题立为首课,通过观察教室内各种物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