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页 共 29 页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第 1 1 课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案教案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版必修一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一单元第 1 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 期国家,本课主要通过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从部落到国家、商和西周三个 部分,分别介绍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三皇五帝和国家产生及夏、商、 西周的国家制度和经济文化。本课在整个新教材当中处于开篇的重要地位。 学情
2、分析学情分析高一新同学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已经储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但不同的是初中 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高中注重基础知识运用、材料的分析和史料解读,难度更上一层 楼。因此平时我们要重视兴趣培养,打牢基础知识,多做练习逐渐改变学生思维,使学 生逐步适应高中课程的学习。 教学目标与核教学目标与核 心素养心素养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 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了解夏商周政治制度与经济文化和早期国家特点,培养 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时空观念】 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及学生学习
3、资料, 认识早期中华文明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 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史料实证】 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通过相关图文材料,了解夏商周早期国家的兴衰、政治制度及经济文化成就。提高学生 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夏商周国家的特征,培 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家国情怀】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 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时让学生认识分封制与宗法制,懂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早
4、期政 第 2 页 共 29 页 治制度有着密切关系,促进了华夏民族和统一多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国家的形成;夏、商、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 难点:中华文明发展原因及早期国家特征理解。 课前准备课前准备搜集相关资料和图片,编写好教案、课件。采用引导、提问、讲授等方法开展教学。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一)导入: 思考思考:通过初中的学习,你认为什么是历史?(学生 3 分钟讨论积极发言)。老师认为老师认为: 历史是过去人类劳动人类劳动留下来的一切文化遗迹,是人类对一切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历 史是在过去发生的,主体人是人类通过劳动产生概括,总
5、结出来的。因此。当我们要了 解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明发展时,我们必须了解这个地区的创造者(人)是从何而来的。 那么关于人类从何而来呢?主要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中国女娲造人说。第二种说法西方:亚当夏娃说。第三种说法达尔文生物 进化论:猴子-人。因此我要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必须去探究中国人起源和发展。 (二)(二)新课讲授新课讲授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阅读课本第一子母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思考并回答问题:阅读课本第一子母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思考并回答问题:考古学家将原 始社会分为哪两个阶段?依据是什么?各自的特点是什?(2 分钟) 教师分析
6、:教师分析:依据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依据石器把原始社会分为旧石器和新石 器两个时代。那么下面我们通过 ppt 展示。 1.1. 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 (1 1)时间:)时间:距今约 1 万年以前。 (2 2)代表:)代表:云南元谋人,距今约 170 万年;北京人,距今约 70 万至 20 万年。 (3 3)特点:)特点:使用打制石器,从事渔猎采集,过群居生活,学会用火。 探究:根据课本第 2 页,我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观察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 类遗迹分布图,分析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我国已知远古人类的遗址主要分 布在黄河和长江流域,这些地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更适合
7、人类生存。黄河、长江是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2.2.新石器时代:(阅读课文归纳)新石器时代:(阅读课文归纳) 第 3 页 共 29 页 距今约 7000-5000 年前距今约 5000 年 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玉器、祭坛、神庙) 黄河中游仰韶文化(彩绘陶器、粟)龙山文化(黑陶,又称“蛋壳陶” 典型代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 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水稻、养蚕缫良渚文化(玉器、祭坛、神庙) 丝) (1)概况: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修建村落,生活逐渐稳定。 (2)特点:分布广泛,并逐渐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反映了远古先民丰 富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组织
8、生活。 思考:从石器工具的发展看出人类是在不断进步的,由于生产力不同,原始社会组 织先后经历了哪三个阶段?其特点是什么? 3.3.原始社会组织阶段:原始社会组织阶段: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父系氏族 (1 1)原始人群)原始人群 时间:旧石器时代早期。特点:使用打制方法制造石器,从事渔猎采集, 过群居生活,学会用火。 (2 2)母系氏族母系氏族 时间: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早期。特点: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 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3)父系氏族父系氏族 时间:新石器时代晚期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特点:出现社会贫富分化和不平等,氏 族间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
9、甚至部落联盟,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父权制取代母权制。 过渡过渡:进入父系氏族时期,由于出现社会贫富分化和不平等,氏族间联系趋于紧密, 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中华文明历史从此开 始。 二、二、部落与国家部落与国家 由于出现社会贫富分化和不平等,氏族间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 联盟,相传较早的是三皇五帝,具有神话色彩。 1.1.三皇五帝:三皇三皇五帝:三皇是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五帝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 第 4 页 共 29 页 的顺序是皇帝、黄帝、颛顼(Zhunx)、帝喾(Dk)、唐尧、虞舜。 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尊为华夏始
10、祖。尧、舜,可能是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尧年 老时,根据各部落首领的推举和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称为“禅让”。禹因治 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2.2.禅让制禅让制: “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禅让是指统 治者依据品德贤能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这种继承制度主要流行于尧、舜、禹所在的部 落时代。“禅让”的标准一般为传贤。尧年老时,根据各部落首领的推举和考察,由舜 继承其位。后因禹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约公元前 2070 年, 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3.3.夏朝夏朝 (1)时间:(约前 2070-约前 1600
11、)(2)建立者:禹 (3)都城:阳城(河南) (4 4)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出现权力机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出现权力机构 思考:王位世袭与禅让制有什么不同?思考:王位世袭与禅让制有什么不同? 国家性质:公天下国家性质:公天下 家天下家天下权力传承:传贤权力传承:传贤传子传子 社会转型:原始公有制社会转型:原始公有制 奴隶私有制奴隶私有制 (5 5)国家性质: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国家性质: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最高统治者是夏王。 为什么说禹建立的夏朝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 国家是按地域来管理。禹治水成功后成为联盟首领,把天下
12、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 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再单纯的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另外:禹死 之后,由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6)考古证明: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可能是,有争议) (7)灭亡原因:夏桀暴虐无道. 禅让到王位世袭,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 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世袭制以其鲜明的私有化体现社会的重大进步。夏王是最 高的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夏朝社会仍然是聚 族而居。除对夏后氏生活的地区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 行间接统治。后来由于夏朝的腐败,被商汤所灭建立
13、了商朝。 第 5 页 共 29 页 三、商和西周三、商和西周 1 1、商朝。、商朝。 (1)时间:(约前 1600-约前 1046)(2)建立者:商汤 (3)都城:亳、盘庚迁殷 (4 4)政治制度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内外服制度。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商朝 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 方国和部落。商朝的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5 5)文化:)文化:甲骨文,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青铜器,造型雄奇,文饰华丽。 (6 6)特点:)特点:王权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利用神权王权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利
14、用神权 来强化王权;(凡是需要占卜)来强化王权;(凡是需要占卜) 形成了较完备的官制和以内外服为主的国家结构;形成了较完备的官制和以内外服为主的国家结构;实行兄终弟及(主要)和父死子继实行兄终弟及(主要)和父死子继 并存的王位继承制并存的王位继承制 2.2.西周西周 (1)时间:(约前 1046-约前 771)(2)建立者:武王 (3)都城:镐京 (4 4)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分封制分封制 . .概念:课本概念:课本 6 6 页页 . .分封目的:巩固和扩大周王朝统治(分封目的:巩固和扩大周王朝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15、。 . .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同姓亲族同姓亲族(主体主体)、功臣功臣、姻亲姻亲、先代贵族先代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边远氏族部先代帝王后代和边远氏族部 落首领)。落首领)。 . .分封内容:分封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内容:分封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 . .主要诸侯国:齐、鲁、燕、卫、晋、楚等。主要诸侯国:齐、鲁、燕、卫、晋、楚等。 . .权利和义务权利和义务:服从周王政令服从周王政令,承担镇守疆土承担镇守疆土、随从作战随从作战、定期朝贡定期朝贡、派服劳役派服劳役、朝觐朝觐 述职等义务述职等义务;受封诸侯在自己封疆内可以设置官员受封诸侯在自己封疆内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建立武装、征收赋役征收赋役、
16、实行再分封实行再分封。 影响积极影响积极: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扩大了统治区域。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紧密。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紧密。 宗法制(按照血缘关系来分配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等政治权力)宗法制(按照血缘关系来分配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等政治权力) (1 1)目的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 第 6 页 共 29 页 矛盾。矛盾。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地位,巩固王权。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地位,巩固王权。
17、(2 2)特点:)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最大特点,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最大特点,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 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兄弟为小宗);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兄弟为小宗);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相结合(家、国结合),与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相结合(家、国结合),与 分封制互为表里。分封制互为表里。 (3 3)、作用:)、作用: 保证贵族能享受保证贵族能享受“世卿世禄世卿世禄”的特权;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的特权;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把把“国国”与与“家家”密切结合,强化王权密切结合,强化王权; ; 强化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强化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
18、权地位; 对后世影响深远:宗法与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结合,维系着古代封建制度;对现对后世影响深远:宗法与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结合,维系着古代封建制度;对现 在仍有一定影响,如传宗接代观念、宗族观念、祭祖等。在仍有一定影响,如传宗接代观念、宗族观念、祭祖等。 礼乐制度礼乐制度(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礼乐制度就是通过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 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权力认同制度其实质是:维护西周等级差别的工具维护西周等级差别的工具。 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一、神权色彩浓厚。神权色彩浓厚。 第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 第三
19、、地方权力较大。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权力较大。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第四、稳定延续。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稳定延续。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5 5)商周时期的经济文化)商周时期的经济文化 1.1.农业:农业: 土地制度土地制度:实行井田制实行井田制。名义为国家公有,由周王分封,“公田”由贵族占有,“私田” 是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集体劳作: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低。 农业生产:农业生产:一品种:“五谷”已种植: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二生产工具二生产工具: 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出现但
20、珍贵稀少,仍以木制耒耜为主。三三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大规模简单协作 千耦其耘(井田制下的集体劳作)。 2.2.手工业手工业: 冶铸:青铜铸造繁荣, “青铜时代”;代表:四羊方尊,司母戊鼎。 西 周晚期已有铁器;春秋时期人们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出现钢剑;战国:铁器广 泛使用。丝织:商代已有织机,西周出现斜纹提花织物。瓷器:商朝烧出原始瓷器。 经营模式:西周时期,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出现,形成了官营、私营、家庭手工 业三种经营形态。官府统一管理经营手工业工匠集中、职业世袭。 第 7 页 共 29 页 3.3.商业:商业:商朝时期,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均有城市与市场;西周实行工商食官制
21、度,将工商业者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为其提供衣食,驱使其为政府服务,官营手 工业占主导。 阅读教材内容,概括夏、商、周王朝的更替过程是怎样的? 自主学习 约公元前 1600 年,黄河下游的商部落首领汤推翻了夏朝,建立商朝; 公元前 1046 年,周族首领周武王率众伐商,商朝被周朝取代。周朝定都于镐,史 称西周; 公元前 771 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乘西周王室内乱,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 周灭亡。 课堂小结:看板书设计课堂小结:看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元谋人,北京人(打制) (2)新石器时代::(打磨结合)早期:
22、仰韶-大汶口-河姆渡文化;晚期:龙山-良渚-红 山文化 二、部落与国家二、部落与国家 传说时代:三皇五帝;禅让制;夏朝 三、商、西周三、商、西周 政权更替:夏-商-周 主要制度:王位世袭制(夏)、内外服制(商)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西周) 经济文化成就:农业为主(并田制)、 手工业为辅(青铜器) 第 8 页 共 29 页 第第 2 2 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案教案 课题课题 第第 2 2 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型课型新授新授 前期分析前期分析 内容内容 要求要求 课标的内容要求课标的内容要求: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 理解战国
23、时期变法运动 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 意义。 学情学情 分析分析 由于授课对象为高一的新生, 他们自身的知识、 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 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而且 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普遍适应了当下多媒体教学的环境。 对于本课内容, 虽然他们在初中已经有所涉猎, 但是还停留在较为粗浅的层面, 因此, 通过本课的学习,他们将更深入地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重点重点 难点难点 重点: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商鞅变法的内容、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
24、张。 难点难点:华夏观念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是如 何推进变法运动和百家争鸣的产生的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一、一、核心理论核心理论唯物史观唯物史观 通过对第 2 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的学习,让同学们理解春秋战国经济模式的变 化和政局的动荡是导致变法运动和百家争鸣形成的真正原因。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 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正是由于春秋战国时期, 生产力的提高, 导致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 加速了阶级分化和社会分工, 进而出现了社会变革和百家争鸣的局面。 中国慢慢从奴隶社 会走向传统的封建社会。 二、二、核心思维核心思维时空观念时空观念 对历史的认识必须从
25、时空观念的角度出发, 历史时空观念应是高中生应该具备的核心 素养之一。通过地图了解“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具体位置,并根据地理位置对应 诸侯国,加强学生的印象,从而更为深刻地理解春秋战国时代诸侯扩张、混战的局面。 三、三、核心方法核心方法史料证实史料证实 史料教学强调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获取史料,分析 史料,运用史料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大量充分地运用了史料,让学生在史料中找到 第 9 页 共 29 页 有效的信息, 既有利于加深对课本知识的认识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历史阅读、 提取信息的能 力。 四、四、核心能力核心能力历史解释历史解释 从图片和文字资料中提取关键
26、的信息,在了解基本历史史实的前提之下学会归纳升 华,学会对历史进行解释,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揭示深层次的内涵。 五、核心价值观五、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家国情怀 同学们通过学习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增强自身的民族认同感, 深切感受认识传统文 化的价值,培养弘扬传统文化。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提问,材料分析、小组讨论等,板书与 PPT 相结合。 教学用具教学用具PPTPPT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一、导入新课导入新课 【地图展示】 通过地图对比发现,周王室的势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探究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怎样 的政治局面?播放中国通史视频,了解历史学家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概括。 【设计意图】
27、本课开始涉及东周这个历史朝代, 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 这个时期最显著的特征 是诸侯混战,社会变革,周天子的权威减弱。通过两张地图的对比,向同学们直观展示周 王室势力范围的变化,以及视频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去探索春秋 战国的历史,从而更好地去学习本课的知识。 二、讲授新课讲授新课 1 1、观变之象、观变之象 第 10 页 共 29 页 请同学根据时间轴总结一下,有哪些国家先后建立了霸主地位? 【教师讲解】 经过长期的战争,许多中小型的国家已经消失,形成了韩赵魏楚燕齐秦七个大国,史 称”战国七雄”。 【设计意图】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是东周时期主要的几个诸侯国,在当
28、时具有十分大的影 响。 通过地理图片和时间轴的形式, 可以较为清晰地点出这几个诸侯国以及它们所处的位 置,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也自然而然的把内容引到列国纷争这一主题上来了。 2 2、析变之源、析变之源 【教学环节 2】 图片展示 复习一下井田制的知识,以及吕氏春秋的对于春秋时期百姓在井田上耕作情形的描 写: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迟也。 为什么会出现公作则迟, 分地则速的变化呢?我们需要联系一下春秋时期的生产力发 展状况。 【设计意图】 通过回答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加深学生对于已学知识的印象,引导学生对于 新知识的学习。 【教学环节 3】 将原始社会时期和西周早期的农业
29、生产工具和春秋时期的铁犁牛耕做对比 第 11 页 共 29 页 原始社会时期和西周早期的农业生产工具原始社会时期和西周早期的农业生产工具 春秋时期的牛耕春秋时期的牛耕 将原始社会时期和西周早期的农业生产工具和春秋时期的牛耕做对比, 说明用牛耕地 在春秋时期已经是常见现象,体现了生产力的进步。 展示材料 材料一: 从考古发现的实际情况看,战国铁器,尤其是铁制农具的出土,更是大大超过了春秋 时期。 目前考古发现的战国铁器已达上千件之多, 遍及全国 21 个省 (区) 的 100 个县 (市) , 约 192 个以上的地点,可以说覆盖了战国七雄及越、中山等国统治的区域。 沈长云杨善群战国史与战国文明
30、 到了战国时期,铁器尤其是铁制农具的出现,更是大大超越了春秋时期,铁器的使用和 推广加之牛耕的使用,使得农业生产力大大提高。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阅读材料、 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同时强化学生唯物史观的核心素 养。 【教学环节 4】 第 12 页 共 29 页 铁器、牛耕的使用水利工程的建立,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 大变革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体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唯物史观。 而农业生产的进 步,也推动了手工业分工的细化和商业的变化和发展。 展示材料二: 苏秦描绘了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经济繁荣景象: 临淄甚富而实, 其民无不吹竽鼓 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
31、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 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史记苏秦列传 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面对当时诸侯纷争的局势,不论是来自上层的诸侯,还是下层的士, 都希望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应对变化, 使自己的国家得到发展, 各诸侯国纷纷改革以适应经 济基础的变革,在各国变法中,商鞅变法的改革效果最为可观。 【设计意图】 具体而真实的史料是学习历史必备的。本段史料很生动、很直接、也比较简单,学生 通过阅读能很快地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分析和概括出有关内容, 感受到战国时代真实 的特征,回归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去,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3
32、 3、应变之策、应变之策 【教学环节 5】 用表格的方式呈现商鞅变法的措施 【分析材料】 经济上,第一条,“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第二条材料: “僇力本业, 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 举以为收孥。 ” 第三条材料“能得爵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一除庶子一人,乃得 第 13 页 共 29 页 入兵官之吏。” 第四段材料“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最后总结商鞅变法的意义。 【设计意图】 史料的应用过程有助于历史方法和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 以上四则史料主要为商鞅变 法中的具体条例和法令。 请同学们根据材料分析变法的措施, 再与课本中的内容进行对照 和比较,
33、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变法内容的理解,加深对变法运动的记忆。 【教学环节 6】 讲述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课前任务】 课前布置任务,以小组为单位,总结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的思想主张,请各组的组长 汇报成果。 【设计意图】 通过课前任务的布置, 让学生提前了解本节课的知识重点, 再通过课上教师的知道和 补充,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 【教学环节 7】 展示战国时期其他流派政治思想的表格, 请同学以刚才的小组为单位, 进行一场辩论 赛,看看那家思想能够被统治者采纳。 最后教师总结, 显然法家思想是有利于战国时期这个兼并战争的局面的, 因此当时的 统治者,采用了法家思想。 【设计意图】 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
34、体,通过小组辩论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 对于百家争鸣时期各家思想的深层思考,做到“有动”、“有静”相结合。 4 4、因变之潮、因变之潮 【教学环节 8】 地图展示 第 14 页 共 29 页 同学们看这两张地图,能够发现什么变化? 材料四 春秋时期,以五霸为首的“尊王攘夷”不断促成周边蛮夷戎狄的同化,西周时期楚国 自称蛮夷,至春秋后期则以华夏自居。南至四川、广西、广东等地。 摘自韩茂莉著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教师讲解】 通过材料我们能够看到,各诸侯国的争霸战争,也促成了周边蛮夷戎狄的同化。 春秋时 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蛮夷先进,而自称华夏,同学们在书上找找,华夏的定义
35、。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 【设计意图】 本次提问的主要目的是将学生从列国纷争这一块内容拉到华夏认同上来。 对于华夏认 同这一块知识,同学们之前接触的比较少,脑海中没有明确的观念,需要通过老师的引导 来帮助学生系统地梳理一下这块知识,使学生加强对其的印象、知道其重要性。 三、归纳小结三、归纳小结 本课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展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风貌, 政治上由贵族政治向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转型,同时出现了华夏认同,夷夏交融。经济上出现铁器牛耕,精 耕细作的农业进一步发展,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思想上,学术下移,思想繁荣,春秋 战国的这一系列大变
36、革,为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天,中国也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当今时代的年轻人,我们应当如何做? 【设计意图】 第 15 页 共 29 页 通过对本堂课知识的回顾, 帮助学生再次归纳本课教学重点, 理清本节课的知识脉络, 通过联系时事政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四、课堂练习四、课堂练习 1.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下列对各国变法目的表述正确的是() A.巩固卿大夫掌握的实权B.希望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 C.促进工商业的繁荣发展D.试图恢复西周初年的分封制 2.下列对孔子“仁”的学说理解正确的是() 主张调节与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维护西周制度,反对社会
37、改良矫正混乱的等级秩序 A.B.C.D. 3.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大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 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4.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不包括() A.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 B.引发了社会大变革局面的出现 C.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D.对后来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影响深远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一环节的设置,希望学生能真正理解重难点、警醒查漏补缺,提高课程效率。 五、作业布置五、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完成课后的导学案,并查阅资料,探讨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38、。 【设计意图】 进行课后延伸,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及对知识的全面掌握。 第 16 页 共 29 页 第第 3 课课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教案教案 课标要求 通过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及 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教学内容分析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 选自教育部审定普通高中教育教科书 中外历史纲要 上册第一学习主题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 3 课。在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已步入新时代的今天,我们回顾秦始皇、秦始皇时
39、代,价值在哪里,主旨是什么? 中国人民在数千年历史征程中栉风沐雨、披荆斩棘,其间虽有艰难坎坷,特别是近代接踵而至 的外族入侵、惨烈尤剧的日本侵华,终能战胜困苦、经受磨练,根本的保证的国家统一、民族 团结。溯历史之源,是秦始皇顺应了大一统的历史发展趋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 多民族国家,创立了大一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因此学习本课,要回顾秦 统一六国的历程,认识到统一是当时的大势所趋、民心所向,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 义上的统一, 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态开始正式确立,此后这一国家形态一直是中国历史 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基本特征,强化“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 学情分
40、析 高一年段的同学,经历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学习方法,具 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维, 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归纳判断、概括总结等思维水平,但 作为高一的学生,感性认识、直觉感官的仍占有重要地位。教学中教师注意学生这一特点,开 展教学。 教学目标 能够从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认识秦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概括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等重要史事(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能够运用历史地图概述秦朝疆域的四至,说明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国家的疆域(时空 观念、家国情怀); 能够运用相关史料, 从当时的情境和历史的角度论述秦始皇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 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史料实证
41、、历史解释); 探讨秦朝速亡的多方面原因,尝试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并从秦末农民起义认识到人民群 众对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第 17 页 共 29 页 教学重难点与教学方法 教学重点:秦统一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教学难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秦朝的统一措施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材料分析法、图示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导入新课: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 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 221 年,它结束了封建领主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帝国。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文中的“第一次
42、大革命”指什么?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一方面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另一方面凸显秦朝对中国历史 发展的重大贡献。 学习新课:学习新课: 一、一、大统一是伟业:秦大统一是伟业:秦统一六国统一六国 1.秦统一六国过程 步骤一:展示秦灭六国示意图归纳秦灭六国的策略。 步骤二:出示材料:或许可以说,秦始皇二十六年(前 221)“天下初定”,兼并六国,实现 了统一的第一层次;秦始皇三十三年(前 214)“天下已定”,征服北河和南海,实现了统一 的第二层次。秦统一史上这两个关键点之间的七年,秦人其实经历了艰苦的战争进程。 王子今秦统一局面的再认识 步骤三:展示秦朝形势图指出秦朝疆域的四至。 设计意图:学
43、生通过观察地图,体会秦人的积极进取精神和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直观展示秦 的疆域、首都、长城、岭南三郡等,强化空间意识,培养家国情怀。 2.秦统一六国背景 步骤一:出示材料:引用厚夫漫步秦直道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材料观点,结合教材内容,认识秦能够承担统一大业,不是历史的垂青, 而是秦国六代君王不断蓄势发展的结果,是秦王嬴政在秦国基业基础上拥有雄才大略。 步骤二:出示材料四则文字材料,提出学习任务:用一句话概括四则材料的主题。 第 18 页 共 29 页 材料一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孟子离娄 材料二 “天下恶乎定”“定于一” 孟子 材料三“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
44、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 吕氏春秋 材料四“华夏作为族群、文化、国家政权,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 共祖的观念滋生发展。”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 步骤三:展示春秋列国图、战国形势图,提出思考问题:阅读图片回答:从春秋到战国,政治 形势发生什么变化,这种变化体现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步骤 4归纳秦统一六国的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秦统一六国的原因”,培养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认识秦统 一六国根本原因是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涵养学生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二、二、大统一是智慧大统一是智慧秦秦巩固统一巩固统一 1.措施措施 步骤一:展示秦统一前形势图、秦统一后形势图,
45、提出思考问题:秦如何实现对广阔疆域的有 效统治,巩固统一? 第 19 页 共 29 页 步骤二:演示幻灯片,提出学习任务:体现了秦朝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会历史解释。 2.意义意义 步骤一:出示材料,提出问题:文中的“秦皇之政”指什么制度?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国 家发展有何意义? 材料:“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 武而后定”。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 设计意图;根据材料能够从当时的情境和历史的角度感受秦始皇万世开基首创的伟大,论述秦 始皇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
46、涵养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步骤二:如何认识“大一统” 出示材料,提出问题:如何理解“大一统”? 材料: “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汉书王吉传 秦的统一,“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而不久建立的汉朝,其辉煌的文明所造 成的影响,范围绝不限于亚洲东部,我们只有从世界史的高度才能估价它的意义和价值。” 第 20 页 共 29 页 李学勤 东周与秦代文明M 设计意图;进一步理解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初步建立”的智慧与深远意义(家国情怀)。 3.3.关于关于“焚书坑儒焚书坑儒” 步骤一:出示材料:一则简讯引发的争论。为何一则简讯产生如此之大的反响? 材料2013 年
47、 8 月学术界对于“焚书坑儒”争鸣的材料(略) 2013 年 8 月 1 日三秦都市报刊发了一则 310 余字的简讯王根权论文“焚书坑儒考” 获大奖,概要报道了王根权“焚书坑儒”:一场旷日持久的弥天大谎的论文观点,引发 全国上百家报纸、网站、电视台报道,并引发网上激烈争鸣。 8 月 2 日,京华时报报道王立群不认同“焚书坑儒”新解的消息后,再次掀起网 上热议。 8 月 14 日,王子今在光明日报刊发洋洋洒洒 5000 余字的“焚书坑儒”再议专稿, 意思也是“不认同”。 步骤二:出示材料:“焚书坑儒”一说源于西汉末和东汉初儒家经师 材料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坑之咸阳”四字; 收于西汉末儒生刘
48、向说苑反质的历史故事; 定论于东汉儒生卫宏诏定古文尚书序发挥。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两项重大措施,历代学者对其褒 贬不一,持贬义者中多数人将秦始皇及其“焚书”和“坑儒”解读成了“暴政”的“符号”, 但也有人提出不同见解。如果要探究“焚书坑儒”的史事,你需要借助什么史料?你怎样评价 “焚书坑儒”? 步骤三:出示三则现代人评价“焚书坑儒”的材料,为何“焚书坑儒”汉朝人和当代人对“焚 书坑儒 秦始皇烧过书, 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 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 他收罗许多别国的 “客 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的思想的。 鲁迅华德焚书异同论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书
49、事业要商量。 毛泽东 “秦代焚书,最主要者为六国史记(即当代官书),其次为诗、书古文(即古代官书之流 传民间者)。而百家言(即后起民间书)非其所重。汉兴,学统未尝中断”。 第 21 页 共 29 页 钱穆国史大纲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尝试分析运用史料,评价历史事件,培养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素养。 三三、秦朝的灭亡秦朝的灭亡 步骤一:出示材料,柳宗元怎样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柳宗元说 步骤二:出示幻灯,根据幻灯呈现的内容和所学,概括秦朝暴政的表现 步骤三:归纳总结秦朝灭亡的原因、简述秦朝灭亡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探讨秦朝速亡的多方
50、面原因,尝试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并从秦末农民 起义认识到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四:小结四:小结 出示材料并进行小结。 材料: 秦汉王朝是帝国时代的开端, 具有开创奠基的意义, 作为中华帝国的初级阶段, 秦汉的官僚政治也必然有其特有的现象与问题;中华帝国的一些基本特征,也不是最初就是如 此,秦汉仍是这些特征的形成时期。 阎步克 横扫六合,大一统帝国初创,二世而亡,大一统帝国崩塌。叩问:秦朝为何骤兴骤亡?真 正亡秦的是什么? 第 22 页 共 29 页 五:课后作业五:课后作业 根据教材 P16 的史料和所学知识评价秦始皇。 设计意图:延伸课程,尝试评价历史人物,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