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 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年统编版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必修上册) 初高衔接适应性练习题初高衔接适应性练习题 (四)四) 基基础础知知识识演演练练 一一、填空题(本大题共、填空题(本大题共 6 6 小题)小题) 1.古诗文默写填空。 (1)海内存知己,_。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2)_,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 ) (3)长风破浪会有时,_。 (李白行路难 ) (4)_,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 (5)怀旧空吟闻笛赋,_。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6)子在齐闻韶 ,三月不知肉味,曰: “_。 ” ( 论语十则) (7)无可奈何花落去,_。 (晏殊浣溪沙 ) (8)
2、_,五十弦翻塞外声。 (辛弃疾破阵子 ) (9)古诗词中常常运用双关语来隐晦而又贴切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艺术表现力。 李商隐在无题中运用这种表现手法,曲折丰富地表达了两个有情人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慕之 情的诗句是:_,_。 (10)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 “_,_”一句,以花喻雪,意境壮美,被称为咏 雪的千古名句。 2.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植物有春华秋时,硕果里藏着开花的回忆;人有青年幕年,白发时也能回顾曾经有过的金 色年华。 _改为_改为_ 3.给下列文段中划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重庆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 公元 1189 年, 宋光宗在此先封王, 后登帝位,
3、 自_ (x) “双重喜庆” ,重庆由此得名。重庆人文、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古代石刻文化、巴渝文化、 三峡文化、 抗战文化蜚 () 声中外, 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 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 _ (cucn)迷人的山城夜景闻名遐迩。 4.请选择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句子填入横线处(填序号即可) 。 那个春天的黄昏,当满树繁花不经意间闯入我的眼帘,我的心不禁为之震颤。我惊诧,三 年时间,树天天在,花年年开,_A_ ,一连好几天,_B_,望它们于无声处悄然散 发着生命的芬芳。美丽的花树,寂寞的花树,使我领悟了一句话: _C_。 可对这近在咫尺的美,我竟然从未留意过 可我竟然从未留意过这近在咫尺的美 我带着
4、一种愧疚的心情站在阳台上望它们 我天天都在阳台上望它们,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 美丽如河流,越深越无声 美丽如醇酒,越久香越浓 A. _ B. _C. _ 5.在横线处各加一句,不得改变全诗的意思,每句 5 字左右。 在地铁车站 人流中忽隐忽现的张张脸庞 _ 黝黑沾湿枝头上的片片花瓣 _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改变,传统节日的形式可能也会改变,但 _,我们不能忘记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涵。过中秋节,生活在城市的人们, 可能不会再自制月饼;过春节,可能不会再蒸年糕但_吃顿 饭,
5、聊聊天,尽享团聚的快乐,却是可以做到的,那样我们也就回归了佳节的本质和传统。因 此,不管你平时多么忙,在中秋节、春节等团聚的日子里,_!陪年迈的 父母说说话,给年幼的孩子讲个故事,帮辛劳的妻子做顿饭,这些比任何高级的礼品都珍贵, 也比任何过节方式都更有意义。 二二、选择题(本大题共、选择题(本大题共 6 6 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求的)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只有这一场雨,就完全驱走了冬天,就使世界改变了姿容。 B.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树叶飘落的“刷刷啦啦”声。 C.在北
6、中国的冬天能有温情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D.安妮莎莉文老师来到我家,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 8.下列有关古典小说西游记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所经历的种种磨难,意在考验他们能否战胜困难和诱惑,最终修 成正果。 B.千里眼、顺风耳、风火轮、腾云驾雾、上天入地西游记中这些神奇的想象令人 赞叹。 C.八戒很丑,却自我感觉良好;常说大话,却胆小怕事;爱耍滑,却常被孙悟空耍弄;一 闹脾气就说回高老庄,却又难舍师父和师兄弟。这些反差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增添了其喜剧 色彩。 D.在“三打白骨精”的故事中,白骨精分别变作村姑、老妇和老公公迷惑众人,以致唐僧 与孙悟空师徒失和,
7、这样的情节安排,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凸显白骨精的妖术高强。 9.鲁迅的朝花夕拾中既有温馨的回忆,也有理性的批判。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猖会记述了“我”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却被父亲强迫背书的痛苦经历,批判了 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摧残。 B.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长妈妈睡觉摆“大”字,说话切切察察令我生厌,但她 真心爱护我,帮我买来了向往已久的山海经 ,这是我儿时温暖的回忆。 C.琐记中记述了沈四太太唆使“我”偷拿母亲的钱和首饰,然后又放出“我是小偷” 的流言,表达了作者对表里不一的伪善之人的批判。 D.藤野先生中赞扬了日本老师的严谨、正直、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 野先生的
8、深情怀念。 10.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中国茶具有红、绿、青、黄、白、黑六大类两千多种,外形千姿百态,香气各具特点,滋 味风格迥异,效能各不相同。_。_,它是茶叶品质的显性表现。 _,它是茶叶品质的综合反映。_,_。 所谓外形是指干茶的芽叶比例,有无锋苗以及老嫩、松紧、整碎、净杂、光润、鲜暗等 程度 条索紧、嫩度好、锋苗多、色泽润、是好茶;反之则劣 所谓内质,是指香气的高低、纯杂、长短,滋味的浓淡、强弱、鲜酽、苦涩,叶底的嫩 度、色泽、净匀度,汤色的鲜活、明亮程度 不管差别多大,选择茶叶的方法是相同的,都离不开看外形、评内质 香气高、滋味醇、叶底匀、汤色清,是好
9、茶;反之则劣 A.B.C.D. 11.下列各句中,字形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 荡漾清猿啼。 B.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的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与的快慰。 C.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 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 D.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 浪花。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孔子一生以维护、恢复“周礼”为己任,他的各项政治主张都是从这一总目标出发而提出 的。明“夷狄” 、 “诸夏”之别
10、,就是其中之一。孔子这方面的言论虽不多,却牵涉“民族意识 自觉”的大问题,对后世的影响也极为深远。 “周礼”成为周王朝建立领主制封建国家政治机构的组织原则之后,其作为周族的典章、 制度、仪节、习俗的总称的意义不仅依然存在,而且被扩大、推广到整个华夏族的势力范围。 在当时,用不用“周礼” ,已成为区分“夷狄”与“诸夏”的主要标志。如楚是南方大国,文化 发展程度并不低于周族的姬姓各国,只因为不用“周礼” ,而被“诸夏”视为“蛮夷” 。齐桓公 建立霸业时,还专门以“包茅不贡”为借口对楚进行讨伐。可见, “周礼”在区分“夷狄”与“诸 夏”时的重要意义。由于当时在“夷狄”与“诸夏”之间还存在着严重的民族
11、斗争,这种区分 就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西周到春秋末,尽管华夏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已居主导地位, 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华夏诸国与少数民族杂处的局面,如“王畿”附近就有伊雒之戎、陆浑之 戎。诸侯大国卫国在卫懿公时,和邢国一起被狄人“残破” 。救卫存邢、南伐荆楚、北伐山戎, 是管仲辅佐齐桓公所建立的重要霸业。所以,尽管孔子对管仲僭越违礼颇为不满,但对其“相 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十分称许,说: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孔子觉察到当时民 族斗争的严重性,从维护周礼到自觉维护“诸夏”的团结统一,充分肯定管仲这方面的功绩, 这说明孔子自觉地把维护民族利益作为第一位的大义,把管仲的贡献提到了“如
12、其仁”的高度。 比起“民族大义”来,管仲在其他方面的不足,在孔子看来,都是可以原谅的。这可以说是最 早地体现了某种朦胧状态的民族意识的自觉,这种民族意识的自觉的继承和发扬,就成为一种 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几千年来绵延不绝,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奇迹, 它的出现应当说与孔子所开始的民族意识的自觉有着一定的思想渊源关系。 关于区别“诸夏”与“夷狄” ,孔子还有一段议论,即“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 意思是说, “夷狄”虽“有君” ,却不行“周礼” ,君臣上下的名分有等于无;而“诸夏”哪怕无 君,但君臣的等级秩序照样存在。可见孔子以明“夷狄” 、 “诸夏”之别表现出来的朦胧
13、的“民 族意识”的自觉不是孤立的,而是和他的君臣等级观念纠缠在一起的,因此决不能给以过高的、 违反历史真实的估计。 孔子的明“夷狄” 、 “诸夏”之别的政治主张,到秦汉以后逐渐以“明华夷之辨”的命题为 历代儒家所继承和发扬。积极方面,每当民族危亡之际,总有一批民族英雄以此为思想武器和 精神支柱,挺身而出,伸张民族大义。消极方面,也总有人以此为借口,对内欺压少数民族, 变成大汉族主义;对外则以天朝大国自居,流于狭隘的民族主义。 (1)下列对“明夷狄 、 诸夏之别”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夷狄” 、 “诸夏”之别是孔子的政治主张之一,是在维护、恢复“周礼”这一总目标 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14、 B.明“夷狄” 、 “诸夏”之别的主要标志是“周礼” ,它当时适用于周族内部的同时已被扩大、 推广到整个华夏族。 C.明“夷狄” 、 “诸夏”之别表现出的强烈的“民族意识”的自觉是和君臣等级观念纠缠在 一起的,并不孤立存在。 D.明“夷狄” 、 “诸夏”之别的政治主张在秦汉后以“明华夷之辨”的命题被继承和发扬, 其历史作用具有二重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周族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总称的“周礼” ,是周王朝建立领主制封建国家政治 机构的组织原则。 B.华夏诸国与少数民族杂处的局面使得“夷狄” 、 “诸夏”的矛盾一直存在并愈演愈烈,最 终导致民族战争爆发
15、。 C.孔子对管仲僭越违礼的行为颇为不满,但对其“一匡天下”的成就表示称许,这体现了 孔子民族意识的自觉。 D.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从未中断,这个文明史上的奇迹与始于孔子的民族意识的自觉有着一 定的思想渊源关系。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待“周礼” ,诸侯国有的拒之不用,有的将其作为称霸的借口,表明“周礼”的权威性 已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动摇。 B.周王朝时“夷狄” 、 “诸夏”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民族斗争,孔子区分二者有自觉维护“诸 夏”团结统一的考虑。 C.民族意识自觉的继承和发扬形成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民族危亡之际表现为一批民族英雄 为民族大义挺身而出。 D.明“
16、夷狄” 、 “诸夏”之别这一主张在历史上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 我们还应当辩证地看待这一主张。 基本技能提升基本技能提升 三三、阅读理解及分析(本大题共、阅读理解及分析(本大题共 2 2 小题)小题) (一)阅读文章,回答问题。(一)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有趣的人不苟且有趣的人不苟且 生活中,要是听说某某是个有趣的人,让人不免心驰神往,想要结识一番。有趣,和枯 燥、乏味相对,是一个人身上闪闪发光的品质,是平淡生活里的“调味剂” 。说一个人有趣,是 很高的评价。正所谓,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那么,何为有趣?明人袁宏道说: “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
17、中之味、花中 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 ”对“什么是趣” ,古今中外,尚无定 论,只能见仁见智。在文人墨客笔下,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趣者,存乎一 心,大凡让人心生快意、心旷神怡的,都莫不有趣。 有趣的人,对生活抱有大爱。有时,即便身处逆境,他们也能过得兴致盎然;即便眼前 满是苟且,他们也总能找到诗和远方。苏轼就是个十足有趣的人。被贬官后,他没有愁肠百结, 而是发现了生活的真和趣。在黄州,他把“价贱如泥土” “贵人不肯吃,贫人不解煮”的猪肉, 做成了色、香、味俱全的“东坡肉” ,并撰文猪肉颂 ,讲述烧制心得。除了“东坡肉” ,还有 “东坡肘子” “东坡鱼
18、” “东坡饼” ,都轰动一时,流传甚广。生活拮据,苏轼辟地耕种,以此为 乐,写出东坡八首 雨后行菜圃等诗,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 有趣的人,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为万般好奇,凡事都想探个究竟、弄个明白,自然就 能找到常人一般难以发现的趣和乐。清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写道: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 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他笔下的文字也是妙趣横生,比 如,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 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如 此趣味盎然的文字,若非有趣之人,肯定抓耳挠
19、腮、冥思苦想也写不出来。 有趣的人,深藏大智慧。要从平淡的日子中咂摸出趣味,离不开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对 人情世故的深刻洞悉,对知识阅历的深厚积淀。鲁迅先生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在那个 风雨如晦的年代,鲁迅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针砭时弊,入木三分。而鲁迅本人,却幽默、有 趣得很。一次,友人给鲁迅捎来一些柿霜糖, “吃起来又凉又腻” 。听说有药用效果,他本想留 着以后吃。谁料, “夜间,又将藏着的柿霜糖吃了一大半,因为我忽而又以为嘴角上生疮的时候 究竟不很多,还不如现在趁新鲜吃一点。不料一吃,就又吃了一大半了。 ”读到此处,让人忍俊 不禁,掩卷而笑。 有趣的人,不仅自己收获快乐,也是别人的“开心
20、果” 。而人一旦无趣,就不免面目可憎, 让人避之不及。现在,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平日以“斗图”为乐,从各类小游戏、小 程序中寻求快意,而一旦合上电脑、锁住手机,往往双眼发胀,大脑茫然,趣味尽失。这样的 趣,终非真趣,不妨学学前人,多发现、挖掘生活的趣味,多吸收、汲取方方面面的知识,让 自己有趣,让生活有味。 梁启超说: “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 我以为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 生活才有价值; 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么,生命便成沙漠,要来何用?”所以,不如行动起来,从明天起, 做一个有趣的人。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要做一个有趣的人。 B.“有趣的灵魂万里挑
21、一”是对一个人很高的评价。 C.“开心果”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阐述了“有趣的人”不仅自己生活快乐,而 且能够给别人带来快乐的观点。语言轻松活泼,具有趣味性。 D.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平日以“斗图”为乐,从各类小游戏、小程序中寻求快意, 这样的趣也是真趣。 2.下列事例与本文“做一个有趣的人”含意不相同的一项是() A.钱锺书行事如顽童,经常在他女儿睡着时,用墨笔在她脸上画胡子,在肚皮上画鬼脸, 给女儿起各种形象的绰号来戏弄她。即使生活清苦,但这个有趣的爸爸,却让他的女儿从小就 知晓了乐观与探索的可贵。 B.有一次,苏格拉底在街上行走,有人用棍子打他的背,但很快,他又若无其事地站起
22、来。 目睹整个经过的旁人问他: “你挨打,为什么不还手?”苏格拉底微笑着回答: “当一只发野性 的驴踢你时,你会还它一脚吗?” C.秦惠王有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公子疾。他为人幽默风趣,但美中不足的是,他脖子下面因 病长了一个大肿瘤,被时人戏称为“智囊” ,意思是他的智慧都在这个大囊里。他自己对有这个 大肿瘤不自卑,对别人的戏称也不介意。 D.唐代名相房玄龄,未做官时,有一次患重病,对他夫人卢氏说: “我若病死,你不要守寡, 要再嫁。 ”卢氏到房内,挖出一只眼睛以示终身不改节。后来房玄龄病愈,一直升到宰相高位, 始终对夫人极为敬重。 3.本文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 _ 4.作者
23、认为怎么才能过“不苟且”的生活?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_ 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麦麦香香 郭凯冰 东方天际的一点亮还没有出来,父亲已经窸窸索索起床了。 母亲朦胧中翻个身,眼睛都没睁开: “早起来干啥?” 父亲回一句: “睡不着! ” 村子还睡着。 昨天一个晌午,田里就变得苍黄。父亲站在村口,嗅觉因了眼前的朦胧而异常灵敏。在微 明的清光里,田野里成熟的麦香浓郁醇厚,让父亲突然感觉胸腔里满满的。 十八岁那年,饥荒逼迫着他走向离村子十几里远的河滩寻找野菜。 一阵风带来一丝久违的气息!父亲愣了,这是一种什么香味呢,这么熟悉,又这么陌生? 猛然,父亲
24、拔腿向前跑去。 小撮麦子,长在河滩里!苍黄的成熟的麦子,骄傲地站立在碧绿的野草和杂乱的坟头间。 那个晚上,弟弟妹妹们,躺在被窝里,一人几个麦穗,咀嚼了大半夜。 如今六十五岁,在微明的清光里走向河滩的父亲,想起那撮麦穗,胸腔里那满满的东西溢 出来,润湿了松弛的脸。 父亲在地头蹲下,拿出儿子给他的纸烟抽起来。父亲很少抽烟,只是最近几个月,抽得特 别凶。 儿子,真不错,是个好儿子。村里人都羡慕父亲。有几个做儿子的会花十几万元在城里买 一套房子送给老父亲呢,儿子是十里八村独一个。 父亲不喜欢弯腰割麦,他蹲着。身子跟麦棵子一般高,麦穗就在他的鼻尖前方,浓浓的成 熟的气息把鼻腔灌得满满的,父亲忍不住打了一
25、个香香的喷嚏。左手满满握着干爽的麦秆,右 手轻轻握着熟稔的镰刀,一镰一镰, “嚓嚓嚓”六十五岁的父亲割得缓慢而富有韵律,不像 在忙麦收,倒像在享受。 割了两个钟头,身后躺下的麦子整整齐齐地码在草绳上。父亲回头看看,把镰刀插进地里, 开始捆麦。不一会,身后就有了一溜一般大小的麦个子。 太阳升高了,父亲感到了太阳的灼热。他站起身,眯着眼向河对岸望去。那里一片炫目的 苍黄,让他想起村里四十年前的大丰收。他带着队上的小伙子们,一个晌午,就把河滩里十几 亩麦子收割完了。对岸,也有一队收麦的人,队伍里的母亲,被父亲的利索劲吸引了父亲突然 冲动地脱下了上衣,光着膀子加快了镰刀的挥舞。干爽的麦子在镰刀和手臂间
26、舞蹈,整整齐齐 地倒在新鲜白亮的麦茬上,而汗珠,也在父亲的后背和脸上欢快地流淌。成熟的麦腥味和着干 燥的土腥味,田里的气息更浓了 母亲送午饭来了: “你咋像个小青年啦! 自从有了儿子, 你就没光过膀子, 今天你是发疯了! ” 母亲的嗔怪里含着欢喜,父亲这几个月,从来没有这么酣畅过。她似乎又看到了当年公社里那 个“割麦突击手”的影子。 父亲拿几个麦个子,做成一个舒服的麦床躺下: “以后,再光膀子就没机会了。你说到了城 里住,六月里不割麦,不流汗,忙种还过个啥劲?要那样,我们住城里,不是等死吗?” 母亲恼了: “你个榆木疙瘩。儿子孝顺你,你不知道好歹,难道你儿子给你买了房子,就是 接你去等死的?你
27、个老不死! ”骂完了的母亲大概觉得自己的话有意思,哈哈笑了。父亲也跟着 “嘿嘿”笑。 午后,母亲没有听从父亲的催促回家,她想最后捆一次麦子;父亲在麦床上满满的睡了一 觉,本来半天割完的麦子,直到天黑透最后几垄才被放倒。他们直起腰,站在地头,默默的看 着自家的麦田。也许,还望着所有的麦田。 昏黄的月亮升起来,母亲“嗤”一下笑出声。父亲诧异地看看母亲,也笑了。结婚第三年 的那个麦收前夕,母亲夜里陪父亲来河滩给生产队看护麦子,月光下的麦田泛着光,散发着成 熟的香味。在河里洗过澡的父母被成熟的麦香点燃,久盼不来的孩子竟然就在那个夜晚来临 了 “还是跟儿子再说说吧,好不?”在父亲商量的口气里,母亲听出了
28、乞求和难过。 要是前些日子,她早就要骂死老头子了。今天,在月光下凝视着麦田的母亲没有反驳,轻 轻地应一声: “嗯。 ” 夜,有了凉意。父亲和母亲,一前一后,在清亮的月光里走着,在浓浓的麦香里走着 (选自百年百部微型小说经典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 2012 年 02 月)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父亲近来几个月抽烟厉害,是因为害怕自己不适应城市里的生活,表明了父亲对未来生 活的担忧。 B. 通过父亲与母亲的对话、神态描写,暗示出父母恩爱,家庭关系和谐,夫妻之间充满温 情与包容。 C. 小说的时间刻度遵循农耕文明的尺度,以环境描写来表明时间的推移,烘托意境,渲
29、染 乡土情调。 D. 小说仅仅聚焦了父亲一天的劳动, 但却辐射到父亲的一生, 这种构思使得小说意蕴丰富, 充满张力。 2.父亲曾经是“割麦突击手” ,但本来半天割完的麦子却花了一整天,这样写有何用意? _ _ 3.“我们住城里,不是等死吗?”这句话,既是理解“父亲”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 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_ _ 四四、古诗文阅读及赏析(本大题共、古诗文阅读及赏析(本大题共 2 2 小题)小题) (一)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一)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狄仁杰以资授汴州判佐,工部尚书阎立本黜陟河南,仁杰为吏人诬告,立本惊谢曰:“仲 尼云:观过,斯知仁矣。足下可谓海曲明珠,东南遗宝
30、。”特荐为并州法曹。其亲在河阳 别业,仁杰赴任,于并州登太行,南望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近此云下。”悲泣 伫立,久之,候云移乃行。 权善才,高宗朝为将军,中郎将范怀义宿卫昭陵,有飞骑 犯法,善才绳之。飞骑因番请见, 先涕泣不自胜,言善才等伐陵柏,大不敬。高宗悲泣不自胜,命杀之。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 止免官。高宗大怒,命促刑。仁杰曰:“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奈何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请 不奉诏。”高宗涕泣曰:“善才斫我父陵上柏,我为子不孝,以至是。知卿好法官,善才等终 须死。”仁杰固谏,侍中张文瓘以笏挥令出,仁杰乃引张释 之高庙、辛毗牵裾 之例,曰:“臣 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以
31、为不难。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不难。臣今幸逢尧舜, 不惧比干之诛。陛下不纳臣言,臣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高宗曰:“善才情不 可容,法虽不死,朕之恨深矣。须法外杀之。”仁杰曰:“陛下作法,悬诸象魏 ,徒流及死, 具有等差。岂有罪非极刑,特令赐死?法既无恒,万方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今日 为始。”高宗意乃解,曰:“卿能守法,朕有法官。”命编入史。又曰:“仁杰为善才正朕, 岂不能为朕正天下耶?”授侍御史。 后因谏事,高宗笑曰:“卿得权善才便也。”时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宠用事,朝廷惧之,仁 杰按之,请付法。高宗特原之,仁杰奏曰:“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 必不欲推问请
32、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高宗乃许之。由是朝廷肃然。 【注】飞骑:唐代皇帝的侍卫军士。张释之:西汉人,以善谏闻名。辛毗:三国魏人, 以力谏闻名。象魏:古代天子、诸侯宫门外的一对高建筑,也叫“阙”或“观”,为悬示教 令的地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 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 B.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 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 C.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
33、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 D.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 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其中“黜”指对官员的晋升或进用,“陟”指对 官吏的降职或罢免。 B.“陛下”原来指的是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后来引申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 敬称。 C.“逆龙鳞”比喻犯人主或强权之怒。传说龙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触之者则必杀人。 后人用“龙鳞”指皇帝或其威严。 D.“徒流”是古代刑法。“徒”是剥夺罪犯一定期限的自由并强制其服劳役,“流”是将 罪犯放逐到边远
34、地区进行惩罚。 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狄仁杰凭着资历、声望被授予汴州判佐之职,却被吏人诬告,当时工部尚书阎立本为河 南道黜陟使,得悉他的冤情后连忙向他道歉,并推荐他为并州法曹。 B.将军权善才查办了犯法的飞骑兵,得罪了飞骑兵,飞骑兵为了报复,到唐高宗面前捏造 权善才的罪行,诬告其砍伐昭陵的柏树。唐高宗听了悲伤得痛哭流涕。 C.狄仁杰坚持为权善才进谏,在侍中张文瓘挥动笏板命令其出去时,狄仁杰援引古例强行 劝谏,称赞高宗有如尧舜,最终说服了高宗,挽救了权善才的生命。 D.第二、三两段关于狄仁杰执法的故事,刻画人物以语言描写为主,通过典型事件和生动 的人物对话,充
35、分表现了狄仁杰高超的辩才和执法如山的可贵精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南望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近此云下。” _ _ 法既无恒,万方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今日为始。 _ _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汉水伤稼汉水伤稼 (唐)许浑 西北楼开四望通,残霞成绮月悬弓。 江村夜涨浮天水,泽国秋生动地风。 高下绿苗千顷尽,新陈红粟万廒空。 才微分薄忧何益,却欲回心学钓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残霞成绮月悬弓”一句将霞比罗绮,月比弯弓,呈现的是一幅美丽的夜晚画面。 B.三四句写夜间秋风大作
36、,水灾骤至, “浮天水”三字写出了江村顿成泽国的境况。 C.第五、六两句描述的内容,与李绅悯农展示的境况基本相同,情感也很相近。 D.全诗从登楼四望落笔,由所见写至所思,情感起伏跌宕,委婉曲折,却脉络清晰。 2.简析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_ _ 综合能力拓展综合能力拓展 五五、综合探实践究题(本大题共、综合探实践究题(本大题共 2 2 小题)小题) (一)某校准备进行一次综合实践活动的汇报展览。主题是:今天你“低碳”了吗? 【活动背景】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被冠以“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会议” 、 “改变地球命运 的会议”等各种重量级头衔。这次会议让很多人对人类当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开始了深刻的反 思
37、:追求健康生活,不仅要“低脂” 、 “低盐” 、 “低糖” ,也要“低碳” !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 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成果展示】成果展示分为三大板块。 (1)第一板块:引领潮流的名词: “低碳” 。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什么是“低碳” 。 _ _ (2)第二板块:人类的悲剧:大自然的报复。请描述一个人类遭受自然界无情报复的画面。 _ _ (3)第三板块:冷静而理智的行动: “低碳生活” 。请写出两个“低碳生活”的良好生活习 惯。 _ _ (二)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完成题目。 【材料一】 受 3 月 11 日的日本 9.0 级大地震影响,日本政府于 12 日首次
38、确认福岛核电站出现泄漏。 随后,中国民间传出这样的谣言:日本核泄漏会导致海水污染,以后的海盐都不能吃了,剩余 的安全食盐有限,大家赶快去超市抢购吧。 【材料二】 商务部市场运行调节司负责人就 3 月 16 日以来全国部分地区出现的抢购食盐现象回答了 记者提问。他表示,我国盐的产能达到 8000 多万吨,食盐一年销量只有 800 多万吨。目前全国 食盐储备非常充足,盐业公司一般都会有三个月的库存量,食盐供应是完全有保障的。 当前个别地区出现的抢购现象,主要是由于社会传言和谣言。 如果你的妈妈也听信了材料一中的谣言,准备去抢购食盐,你会如何劝说她? _ _ 仔细阅读材料二, 以商务部发言人的口吻为
39、这则新闻拟定一个标题, 字数不超过 20 个 (标 点符号算在内) 。 商务部:_ 找出材料二中画线句的句子主干写在下面。 _ _ 材料二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并指出病因。 修改:病因: 20212021 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初高衔接适应性练习题(四)答案解析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初高衔接适应性练习题(四)答案解析 一、1.(1)天涯若比邻(2)潮平两岸阔(3)直挂云帆济沧海(4)会当凌绝顶(5)到乡 翻似烂柯人(6)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7)似曾相识燕归来(8)八百里分麾下灸(9)春蚕到 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10)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0、1 空 1 分,写错字不得分) 2.“时”改为“实” ; “幕”改为“暮” 3.诩fi璀璨 4.A.;B.;C. 【解析】试题分析:句意思相同,句倒装,意在强调,与前文“不禁为之震颤”相 呼应,故选;句“望它们”与下句顶真相连,更为连贯,而且前面已有“一连好几天” ,不 必重复“天天” ;根据语境“它们于无声处悄然散发” 、 “寂寞”等,故应选与之对照呼应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连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 级。 5.写满沉重;)露出笑脸 【解析】学生在做此题时,应首先通读诗歌,了解诗歌的内容、主旨以及语言习惯,然后 经过自己的思考,仿照诗歌所提供的语言环境组织出答案来。 6.不管形式怎么;
41、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都尽量回家跟家人团聚吧 【解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 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处结合“但” “不能忘记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涵”可知,不管形式 怎么变;处结合“吃顿饭,聊聊天”可知,一家人坐一起;处结合语境,言之有理即可。 二、7.C 【解析】A.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将两个“就”改为两个“才” ; B.不合逻辑,将“看着”改为“听着” ; C.正确; D.成分残缺,在“我家”后面加“的一天” ; 故选:C。 8.D(D.这样的情节安排,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表现孙悟空的机智勇敢。 ) 9.C(C.有误,唆使“我”偷拿母亲的钱和首饰的人是
42、衍太太,不是沈四太太。 ) 10.D 【解析】文段前面提出“风格迥异,效能各不相同” ,用一个条件句过渡到选择茶叶 的 方法;根据对应原则,应先说外形接,再说内质接;最后写分辨茶叶的好坏,也应该先说 外形观感接,再说内在口感接。 11.B 12.(1)C(2)B(3)D 【解析】1.试题分析: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 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等类型。A 项把“技术崇拜”的范围缩小到了“大型文 艺晚会” ,不合文意;C 对应的原文是“朦胧”的民族意识,而不是“强烈”的民族意识。选项 偷换概念。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级。
43、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命 题者常将选项的干扰点设置在一些不同的对应关系、程度、范围等上,多多熟悉误区设置的点, 无疑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2.试题分析:B 区分“夷狄”与“诸夏”的标志是“周礼” ,所以选项中的“杂处”说法片 面,同时“一直”一词表述不准确,而“最终导致民族战争的爆发”是无中生有,文中只说“当 时在夷狄与诸夏之间还存在着严重的民族斗争” 。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 全文主要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 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 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
44、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 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阅读题干的设置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 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而后者是隐性的,但又是最关键的,审题时要通过分析前两者 把握命题意图。信息筛选的主要依据是题干和文本。明确题干要求后,就要回到文本上来,迅 速找到筛选区域,找准与试题的选项对应的原句。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 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 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3.试题分析:D“这一主张在历史上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表述有误,文章最后一
45、段说“消 极方面” ,表明其作用是双重性的。此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 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 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 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 、无 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 析。 三、 (一)1.D 2.D 3.举例论证,举苏轼身处逆境,依然对生活充满激情,用心做美食,用心写诗的事例,论 证了本段“有趣的人,对生活抱有大爱”的观点,使论证
46、更有力。 4.不苟且就要做一个有趣的人。有趣的人就需要对生活抱有大爱;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深 藏大智慧;不仅自己收获快乐,也是别人的“开心果” ;多发现、挖掘生活的乐趣,多吸收汲取 方方面面的知识。 (二)1.A 2.强调父亲“割得缓慢而富有韵律” ,他把割麦看成是一种精神享受; 通过对比,表明父亲对麦田、土地的留恋。 3.父亲层面:父亲认为进城就是“等死” ,表明他固执朴实,热爱土地,对土地饱含眷念的 深情。主旨层面:暗示了农民的精神需要。 “父亲”象征千千万万中国劳动人民,他们长于土 地,视土地为生命。小说提出了农民与土地分离后如何保持生命活力的问题,这句话不仅是 父亲的疑问,也蕴含作者对现
47、实的叩问。 【解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 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 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 ,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 ,然后 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A 项“是因为害怕自己不适应城市里的生活”错,文 中“那个晚上,弟弟妹妹们,躺在被窝里,一人几个麦穗,咀嚼了大半夜。如今六十五岁,在 微明的清光里走向河滩的父亲,想起那撮麦穗,胸腔里那满满的东西溢出来,润湿了松弛的脸” 知麦穗解决了一家人的温饱,后文多次回忆关于麦田的故事,比如父亲母亲的爱
48、情和麦田有关, 孩子的得来也和麦田有关,文中父亲的话“以后,再光膀子就没机会了。你说到了城里住,六 月里不割麦,不流汗,忙种还过个啥劲?”可看出父亲对土地和麦田的不舍;文中“儿子,真 不错,是个好儿子。村里人都羡慕父亲。有几个做儿子的会花十几万元在城里买一套房子送给 老父亲呢,儿子是十里八村独一个”知儿子是个孝顺的孩子,文中“还是跟儿子再说说吧,好 不?在父亲商量的口气里,母亲听出了乞求和难过”的“商量” “乞求和难过”其实是不想伤害 了儿子,所以这几个月父亲抽烟厉害是因为他内心纠结:既理解儿子对自己的孝顺,又不舍土 地和麦田。故选 A 项。 2.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情节作用的能力。小说通过一
49、定的故事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情 节的作用一般有: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为后面情节发展做 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答题模式为:某某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本题中, 问“父亲曾经是“割麦突击手” ,但本来半天割完的麦子却花了一整天”有何用意,文中“左手 满满握着干爽的麦秆,右手轻轻握着熟稔的镰刀,一镰一镰, “嚓嚓嚓”六十五岁的父亲割 得缓慢而富有韵律,不像在忙麦收,倒像在享受” ,可看出父亲不仅仅是割麦, “缓慢而富有韵 律”说明父亲把割麦的过程当成一种享受,原因在于儿子在城里给父亲买了房,搬
50、到城里就没 有机会再割麦了;前文说到父亲是割麦能手应该是割得很快,在此处“缓慢而富有韵律”正好 与之形成对比,结合后文“ “还是跟儿子再说说吧,好不?”在父亲商量的口气里,母亲听出了 乞求和难过” , “本来半天割完的麦子却花了一整天”写出了父亲对麦田和土地的留恋。 3.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的能力。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探究的内容是小 说的主人公,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从内容、情节、人物和主旨的角度阐明理由。本题中, “我们住城里, 不是等死吗?” ,通过语言描写可看出父亲说话直白,符合父亲农民的身份特点, 耿直固执,过惯了几十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认为农民离开了土地就活不了,